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非法携带私藏管制刀具处罚

非法携带私藏管制刀具处罚

非法携带私藏管制刀具处罚
非法携带私藏管制刀具处罚

非法携带、私藏管制刀具处罚、定罪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三十二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非法持有管制刀具,如何定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解释】本条是关于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及其处罚的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构成本罪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行为人具有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其他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这里所说的“枪支、弹药”及“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含义与范围与本章其他条文所规定的内容是一致的。本条规定的“管制刀具”,是指国家依法进行管制,只能由特定人

员持有、使用,禁止私自生产、买卖、持有的刀具,如匕首、三棱刮刀、弹簧刀以及类似的单刃刀、双刃刀和三棱尖刀等。“公共场所”,主要是指大众进行公开活动的场所,如商店、影剧院、体育场、街道等。“公共交通工具”,是指火车、轮船、长途客运汽车、公共电、汽车、民用航空器等等。

2.必须危及到公共安全,且是情节严重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一般而言,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其他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行为本身就必然危及到公共安全,使广大公民及处于危险之中,但根据本条规定,只有上述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本罪。根据有关的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进人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一)携带枪支或者手榴弹的;

(二)携带爆炸装置的;

(三)携带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五百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一千克以上、雷管二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二十米以上的;

(四)携带的弹药、爆炸物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爆炸或者燃烧,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此外,行为人非法携带上述第(三)项规定的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拒不交出的,依照本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携

带的数量达到最低数量标准,能够主动、全部交出的,可不以犯罪论处。

根据本条规定,构成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私藏管制刀具判刑吗

私藏管制刀具不属于犯罪,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一、根据《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违

反本规定,非法制造、销售、携带和私自保存管制范围刀具的,公安机关应予取缔,没收其刀具,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条款予以治安处罚;有妨害公共安全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台湾地区社区大学评估模式

台湾地区社区大学评估模式研究 摘要:台湾地区社区大学评估制度的运作模式分为地方政府对所创建的社区大学校务评估、“教育部”对地方政府创建社区大学业务评估、“教育部”资助及奖励社区大学审查和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推动社区大学认证四类,台北市的社区大学评估机制的运作在台湾众多地区的评估中,其做法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与示范性,对内地的社区学院的评估具有良好的启示。 关键词:台湾;台北;社区大学;评估 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已有81所社区大学,为了监控这些社区大学的办学质量,其主管机构充分利用评估作为监控其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台湾地区现行社区大学评估制度的运作模式,基本上可分为四类:一是地方政府对所创建的社区大学校务评估;二是“教育部”对地方政府创建社区大学业务评估;三是“教育部”资助及奖励社区大学审查;四是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推动社区大学认证(见图1)。 图1 台湾地区社区大学评估系统运作模式 一、台湾地区现社区大学评估制的运作模式 (一)地方政府对所属社区大学的校务评估 根据台湾《终身学习法》第9条规定:“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为推展终身学习,提供国民生活知能及人文素养,培育现代社会公民,得依规定设置社区大学或委托办理之;其设置、组织、师资、

课程、招生及其它相关事项,由各级政府自定之”。第21条规定:“各级主管机关得会同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监督及评估终身学习机构,其绩效优良者,应予以奖励”。在此法律框架下,各地方政府在其制定的《社区大学设置及管理办法》、《社区大学设置暨奖助要点》、《办理社区大学实施要点》或《社区大学委托办理实施计划》中,均明确列出社区大学评估的规范,同时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已制订《社区大学评估及奖励作业要点》、《社区大学校务评估暨作业要点》或《社区大学评估要点》等相关规定。 有关地方对社区大学的评估方式,一般都采取自我评估及委员实地评估两个阶段。自我评估是由各社区大学根据所制定的评估标准的各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实地评估则由评估委员实地进行检查评估。 (二)“教育部”对地方政府办理社区大学业务评估 目前“教育部”对地方政府办理社区大学业务评估,是根据2008年9月15日所修订的《“教育部”评估直辖市县(市)政府办理社区大学业务实施要点》执行,其目的有了解地方政府推动社区大学状况与成效及其对所属社区大学指导与评估的情况,以此作为规划社区大学政策的参考;提升地方政府推动社区大学办学与运行发展绩效,健全各社区大学的体制;激励推动绩优的地方政府,并指导及协助地方政府健全社区大学的发展,以培养现代化公民并构建终身学习环境。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745851.html,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作者:曹鑫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1期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历 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不同的,有很多制约因素。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部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本文在分析长三角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再分析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政策内容、案例经验,给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计划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学;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社区营造 1 背景描述 从历史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诞生。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具备了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村城市转型的能力和条件。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看,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三农”问题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要使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必须重视并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果: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农民增产的尴尬局面有所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逐步提高,民主法制逐步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但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国家对农村金融资金的投入,资金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进程。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当局需要适应当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促进新农村稳定高效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产、生活、乡村风格、村庄容量和管理的建设已超过全国大部分城市。研究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为解决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建议。在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地区时,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政策。 2 长三角地区乡村现状分析 2.1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状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流入大海的地方。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濒临东海,北部紧挨山东,西部接壤安徽省和江西省,南部与福建省毗邻。近二三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年

以场所再造探索社区营造的设计实验——以深圳蛇口招北地块概念设计为例

以场所再造探索社区营造的设计实验 ——以深圳蛇口招北地块概念设计为例 李辰,刘浩 摘要:蛇口是珠三角崛起的工业先锋,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后,特别是珠三角自贸区划定后,面临着产业与城区的双向转型与升级。在这样一个高度建成区,既要实现国际化、高品质的发展诉求,又要延续蛇口一直秉持深耕的人文情怀。如何高效组织空间、集聚社区活力、延续邻里人情,重新激发蛇口人心理与情感归属?怎样通过设计寻求城市更新中社区规划的优解方案,从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封闭住区,走向高品质、健康、充满人情的真正社区?本文基于蛇口招北地块的实际案例,从人文社区的经营和复合场所的再造的角度,对社区活化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蛇口社区营造场所人文社区 1 从封闭住区到社区,是从设计功能分区向设计使用关系的转变 中国城市中早期建设的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主要有居住小区和职工居住区两类。居住小区主要由各级政府修建。职工居住区是指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围绕旧城区、以单位的形式建设而成的居住地区[1]。早期建设的居住区显著特点是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职住分离,功能相对单一,小区内配套设施供小区内居民公用。 住宅进入市场化开发之后,极大丰富了住宅类型,而政府对于这类市场开发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开发强度、小区配套设施等的物质空间方面,虽然开发商也会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或者会所空间,但使用情况效果差别较大,社区交往仍然缺乏。 社区营造(community development)是新城市主义提出的社区规划后的产物,可以看作是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社区营造已经从功能区的空间设计范畴拓展到了生活居住者之间形成的共同利益关系,社区空间成为这个关系的载体。集约性、复合性、交往性和公共性等,更新了传统居住区的绿化率、容积率等指标,成为衡量社区质量的新指标。 因此,从“小区”到“社区”,实际上是从单一居住功能向多元功能复合的转变,是从设计功能性空间,向设计使用者与场地的关系、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理念的转变。

台湾淡水老街在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第42卷第22期 山 西建筑 Vol .42No .222 0 1 6 年 8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Aug . 2016 ?规划?延&?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22-0001 -03 台湾淡水老街在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彭予欢 1 蒋龙波m 黄瑞茂 3 (1.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3.淡江大学工学院,台湾新北25137) 摘要:在对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社区更新及旅游开发观察的基础上,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模式入手,探讨了社区营造对街 区复兴及旅游开发的影响,通过对淡水老街几处公共空间改造的分析,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应对历史街区转型的可 行性。 关键词:社区营造,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社区民众中图分类号 :TU 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于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社区营造”式的社区复兴, 关注社区中空间,人文,经济,景观等综合因素,重视社会结构与 民众意识的培养。经过约20年的发展,台湾有了一批成功的社 区复兴案例。社区营造模式下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的公共空间 调整,重视与当地民众与组织交流合作,空间上采用局部“调整” 的策略,付出较低的经济代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台湾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社区营造模式 1.1台湾社区营造发展的历程 自1987年台湾解严后,长期受到抑制的民间社会力量得以 释放,民众自我意识觉醒。一些民众自发组成了社团组织,并展 开了一系列社会运动。至20世纪90年代,台湾市民社会浮现,不 同类别的第三部门组织大量出现,他们强调对社会底层的一般民 众的生活环境的关怀。经过社会各界的多种努力,政府部门终于 开始调整过去的工作模式,在社区规划方面,接纳了带有“自下而 上”性质的社区营造方式,并于1994年前后推出“社区总体营造” 政策,与之相应的制度与法律日渐完善。 1.2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营造模式 1) 基地“对话”。在社区营造中,空间设计者并不局限于对基 地一般文脉的分析。通过与当地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交流,设 计师搜集大量关于社区的资料,另外,他们广泛而大量的接触民 众,以开讨论会,发放问卷,走访人家等方式,搜集他们对现有基 地的理解状况以及居民最真实的日常故事。这成为之后活动安 排和人员组织的依据。通过与基地的“对话”,设计者总结出基地 空间对于未来的使用者的具体意义,同时也了解到当地的社会结 构等基地综合信息。这种方式同时也让民众重新整理了自己的 记忆,而民众间的相互交流则帮助他们扩展了对地方的认识。 2) 设计内容拟定。公共空间的设计内容部分来自城市发展 对社区功能的新需求,同时也兼顾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期许, 它是居民、设计师、社会组织等多方讨论交流的结果。设计者首 先推出一般设计模式中“最合理”的几个设计方案,其后以非专业 人员可以感知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并与民众及各方其他人员 反复讨论不断调整,最终完成设计方案的内容拟定。值得一提的 是物质空间设计与活动内容的策划是同等重要的讨论议题,它们 都被拿来与民众讨论。3) 营建设计参与和使用。通过在设计不同阶段的交流,设计 方案在执行空间施工营建时,居民能有比较高的接受度,参与其 中的其他组织也清楚知道各自的工作内容。设计者在此阶段常设 法组织民众参与到实际的营建过程中,建立他们与空间之间的直接 营建体验。由设计师安排,居民参与其中部分或者全部的空间改 造,其他专业工作人员协同帮助。空间营造往往是多重活动的综合 结果。实体空间搭建之前的筹备活动与空间建成后的使用活动需 要设计师一起设计,以达到最大程度调动民众互动的目的。 社区营造中各方合作的一种模式见图1。 图 1 社区营造中各方合作的一种模式 2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调整2.1 淡水老街社区营造简述 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地段, 是台湾重要的旅游景区。淡水港 历经荷兰, 日本,民国统治,历史上经济发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 色的商业街市。到20世纪末,旅游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使得淡 水历史街区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淡水地方经济活跃。淡水老街的社区营造是台湾早期“社区总体营造”背景下一 个重要的测试点。1993年淡水社区工作室进驻淡水老街。淡水 社区工作室是一个投身于社区建筑的公益组织。它是专业者都 市改革组织在社区扎根的实验性基地之一,组成人员为空间设计 的专业者,旨在推动社区参与自身的环境设计,以形成社区共同 体意识,落实草根民主。2.2 淡水老街公共空间改造的两处实例1)由老街民众讨论展开的设计—— 福佑宫庙埕广场。位于 淡水老街中段的福佑宫是重要的古迹,日常就是当地居民祈福的 重要场所,外来游客来此参观的人数众多。然而在日治时期,福 佑宫庙埕广场被改作市场市功用,至20世纪90年代,福佑宫前的 市场已经是一处两层楼高建筑。随着社区发展,市场前人多拥 挤,空间无法应对大量增多的游客。两层高的市场切断了原本福 佑宫与淡水河及观音山的视觉联系,也不利于引导淡水河岸的客 流。在1995年推行的淡水老街美化工程中,福佑宫地段被定为 收稿日期=2016-05-30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彭予欢(1989-),男,在读硕士;黄瑞茂(1963-),男,副教授 通讯作者: 蒋龙波(1988-),男, 助教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开始向新型社区转变,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发展,传统社区开始由听命于单位管理的被动参与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本文从资源分配的视角研究社区的转型,这对于促进社区的发展,促进社区基层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转型,社区居民,单位制,社会资源,社区建设,社区营造 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造就了中国繁华的现代城市面貌,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方式上越来越简单粗暴,以致酿成了不少悲剧,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暴拆。在以“物质空间资源”为主体的社区建设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探寻中国社区运动未来的出路,一些人提出了以社区营造替代社区建设来改造社区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社区营造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造乡运动”,经过20年的发展演进,已成为日本解决地域、社区发展中具体问题的主要方式。社区营造主要是以“人群”为主体,发挥市民社会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民众与政府协商的形式调和社会矛盾,实现传统社区的再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社区营造对于中国当前社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建立第三方团体主导社区资源分配 在现在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始终是稀缺性社区资源的绝对拥有者。这也就意味着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始终都要依赖于政府,政府就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区事务中去,居民自治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一旦民众在旧城改造或土地拆迁中与政府产生冲突,很少有地方政府能真正的调节好其中利害关系,真正的使价值转换保障居民应有的财产价值。 在社区营造中,起主导作用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当地居民,而是由政府和居民联合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台湾地区称之为第三方团体),这个部门是政府和居民利益的调和者和社区具体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团体法人可以招纳社会精英、NGO和专业人士以加强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对社区收费项目进行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安排工作人员和义工,成立实践单位招聘专业对口的工

台湾生态农业的社区营造

台湾生态农业的社区营造 2014-10-09有机农业者 台湾,一直是我想去但愿望又没有那么强烈的地方。直到有机会参加了台湾生态农业和社会创新考察团。 在台湾7天,除台北之外,我们基本在中部山区活动,考察了布农族望乡部落、信义酒庄、日月潭邵族部落、桃米社区、埔里镇、赛德克族眉溪部落、大雅小麦文化园区、泰雅族达观部落、南庄老街、石壁部落,基本都是社区营造的典型例子。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

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笔者目前所做的是基于古徽州村落的传统社区形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古村的发展。其实仅就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言,没有持续性社会价值,也就没有持续性商业价值,利益并非只有短期,真正的企业家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培立而非植入 非常敬佩这样一群人,十几年如一日,投身到一个并非自己故乡的地方—他们称之为“新故乡”,不计报酬,只为了让这个地方更美好,更繁荣,尤其是能培立和强化自己鲜明的文化与自然特色。 “培立”这个词,是我第一次接触,觉得非常到位。这群人不是给当地人植入什么,而是发现其原本具有的某种特点,加以培育和扶植,使之能自主自立。这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无恒心、无恒力者断不可为!而现实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个震后曾经千疮百孔、人心涣散的社区,如今变得草木葱茏,溪流清澈,蝶舞蛙鸣,尤其是整个社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人人以

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 1、台湾的社区营造概念是一种解决场所疏离感的空间行动,各种空间参与策略来重新介入场所,开展场所好事件记忆。 2、社区总体营造为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一文化政策新思维。 3、整合人、文、地、产、景五大社区发展面向,而产生出来的综合性发展名词。 4、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借着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让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这个地方的意向。 5、寻找地方公共空间的活力是重启区域文化认同感的关键。 1、社区共同体:意指具有共同属性的社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的与心理的联系关系,二是人们与生活环境之间形成的社会与心理的联系关系。 2、社区营造就是将居住于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群聚合成富有认同感和内聚力的群体。社区营造的宗旨是建立社区共同体。 3、社区营造的机制——社区营造希望通过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规划和参与过程,来改变自上而下、政府全面主导的传统规划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强调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形成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公私协力的营造机制。 4、社区营造: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 1、社区营造的作用: 形塑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众人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弥补政策末端的福祉与环境品质;引进专业,激励专业实践。 2、专业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需要许多相关专业;专业在社区中实践检验理论;发展出鼓励居民参与的操作;结社能力是营造社区之关键。 我们选择资产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的需求存在多元性、重叠性和复杂性,难以逐一回应。如果社区工作者扮演了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一方面其自身的能力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一旦外部资源撤离,社区发展将陷入困境。如果社区工作者扮演社区发展规划的参与者或协助者的角色,就能有效地运用社区内在能力保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国外的实证经验和本土情况,本文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绘制社区资产图谱;第二步通过现有能力采取行动以动员社区资产参与;第三步构建资产关系并形成制度或规则;第四步调整发展节奏解决内部冲突;第五步拓展外部资源增强社区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