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2h

听课评析:通过切割拼合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借助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初步学会用转化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2】

听课课题《圆锥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引入

师:一个夏天上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到武汉动物园,那里的风景可真美,就是天气有点热,他们决定买冰淇淋。大头儿子来到冷饮店,看见两种冰淇淋。一种圆柱形的,2元一支;一种圆锥形的0.5元一支。大头儿子摸摸脑袋,不知买哪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冰淇淋,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引入新知

(这时学生争论不休)

生1:他应该买圆柱形的,圆柱形容量多些。

生2:他应该买圆锥形的那种,因为那种经济些。

生3:我们不能盲目下决定,不要看其外形,圆柱形哪种虽然多些,但它比较贵,圆锥形那种少一些,但它经济,所以我们还要调查调查。

生4: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我们应该算出圆柱形那种和圆锥形那种的容量各是多少,也就是要算出它们体积是多少才能决定。圆柱形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呢?

师:同学们都很棒,为了帮助大头儿子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猜想。

师: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我想圆锥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生:不可能,因为圆柱的体积是“底面积×高”,而圆锥的形状与圆柱的形状虽然有相同的地方(底面是圆形,也有一定的高度),但圆锥的上部是尖尖的,而圆柱上部也是一个圆形。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肯定与圆柱的体积”有一定的联系。

2.实验验证猜想。

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全班一齐:想)现在老师请你们拿出各自准备的学具,每4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你们边实验,边填写报告单。

师:能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我们用圆锥盛满沙子往与它等底等高圆锥里倒了三次才倒完,这说明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用圆锥盛沙子往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里倒5次才倒完。

生3:我们用圆锥盛沙子往与它等高不等底圆柱里倒7次倒完。

师:刚才几个小组汇报得很好,为了使大家刚才做的实验更清楚,更准确,老师用红色代替沙子进行实验,注意:老师拿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3.推导圆锥的体积。

(1)师:根据实验,你们一定有办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1:我们把圆锥体积用字母“V”表示,所以V= 1/3V

生2:这个公式中有两个字母“V”不能正确表示出来,由于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

V= 1/3sh(教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真棒,下面还有同学看着这个公式用一句话叙述一遍吗?

(2)智慧老人眨着眼睛向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对吗?

生1:这句话是对的。

生2:不对,因为圆柱和圆锥不是等底等高(全班鼓掌表示赞同)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求圆锥的体积,那么假如圆柱形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是等底等高,你们说大头儿子买哪种合算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答案)。

师: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3)运用公式,出示例题

工地上有一堆沙子,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和圆锥:V圆锥=1/3V圆柱=1/3Sh

底面相同。它们的高也相同

听课评析:使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动手操作,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同学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应该怎么写?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欢迎大家阅读。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

解法。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接着,老师又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对以上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这个让学生“怎么想的”说出来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启发,而且我认为,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从“说数学”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再上一新台阶的处理方法令人赞叹。 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下,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快完成了求30°、45°、60°的三角函数。怎样让学生记住这几个函数值呢?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首先,开始一个测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仅仅是理解了函数值的求法还远远不够的。“哪位同学已经知道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请举手。”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回答不是很流畅,出现百分之三十三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记忆三角函数的重要性。于是老师介绍了多种方法,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初中数学课评课记录20篇

初中数学课评课记录20篇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信息技术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课的魅力!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评课记录 整式的加减

观评记录 岳伟、张宇环、彭庆锋、苗成文、武立新、秦玉霞等老师的观评记录: (一)问题情境创设新颖,利用变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数钱时的分类导入,为后面同类项的概念做好铺垫,充分体现数学贴近生活的思想。(岳伟) (二)给出探究一,找出具有相同特征的单项式,过渡非常自然,学生明白老师刚才展示实物分类的目的,探究题目出的恰到好处,学生很容易就能按同类项的标准分类。(武立新)(三)探究时,周老师都在积极地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开动脑筋,积极发言,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秦玉霞) (四)周老师设计找同类项的小游戏非常好,充分发挥学生爱玩的天性,将同类项的学习加入到游戏中去,要是能再多找一些学生参与会更好,学生也有一些拘谨。(苗成文、秦玉霞)(五)通过熟悉的数的运算律得到合并同类项法则,充分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彭庆锋) (六)教学设计合理,由浅入深,每个知识点都是学生探究得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类项定义和法则得出后,又让学生跟进练习,学生讲解,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很好的巩固所学,形成了“探”---“思”---“练”---“固”的优秀模式。便于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当堂问题当堂清。(张宇环) (七)学生总结同类项特点及合并同类项法则口诀时,表现良好,充分观察、讨论、交流、概况,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总结概况能力。(岳伟) (八)练习题的处理非常好,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随机选取学生黑板板演,特别好的是能让学生讲解自己做题的方法和理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人人能做“小老师”,对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掌握。(彭庆锋、武立新)(九)本节课容量不小,虽然知识点不多,都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练习巩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略显时间紧张,总体上来说是一堂好课。(张宇环、岳伟)

七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听课记录

七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听课记录 七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听课记录 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引入 2.引入新知 (这时学生争论不休) 生1:他应该买圆柱形的,圆柱形容量多些。 生2:他应该买圆锥形的那种,因为那种经济些。 生3:我们不能盲目下决定,不要看其外形,圆柱形哪种虽然多些,但它比较贵,圆锥形那种少一些,但它经济,所以我们还要调 查调查。 生4: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我们应该算出圆柱形那种和圆锥形 那种的容量各是多少,也就是要算出它们体积是多少才能决定。圆 柱形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呢? 二、新课学习 1.猜想。 生:我想圆锥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生:不可能,因为圆柱的体积是“底面积×高”,而圆锥的形状与圆柱的形状虽然有相同的地方(底面是圆形,也有一定的高度),但圆锥的上部是尖尖的,而圆柱上部也是一个圆形。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肯定与圆柱的体积”有一定的联系。 2.实验验证猜想。

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全班一齐:想)现在老师请你们拿出各自准备的学具,每4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发 一份实验报告,你们边实验,边填写报告单。 生1:我们用圆锥盛满沙子往与它等底等高圆锥里倒了三次才倒完,这说明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用圆锥盛沙子往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里倒5次才倒完。 生3:我们用圆锥盛沙子往与它等高不等底圆柱里倒7次倒完。 …… 师:刚才几个小组汇报得很好,为了使大家刚才做的实验更清楚,更准确,老师用红色代替沙子进行实验,注意:老师拿的圆柱和圆 锥是等底等高的`。 3.推导圆锥的体积。 (1)师:根据实验,你们一定有办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1:我们把圆锥体积用字母“V”表示,所以V=1/3V 生2:这个公式中有两个字母“V”不能正确表示出来,由于圆 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 V=1/3sh(教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真棒,下面还有同学看着这个公式用一句话叙述一遍吗? (2)智慧老人眨着眼睛向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是 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对吗? 生1:这句话是对的。 生2:不对,因为圆柱和圆锥不是等底等高(全班鼓掌表示赞同)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求圆锥的体积,那么假如圆柱形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是等底等高,你们说大头儿子买哪种合算呢?(这时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答案)。

2020年初一数学听课记录

初一数学听课记录 一堂课听完后有哪些记录可以写呢?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老师讲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 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的第二课时,去括号这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去括号法则和移项之后,进一步系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它既是第三章知识的深化,又为我们以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提供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为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做好准备,具体的说,本节课就是要通过对去括号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节课的教材所具有的特点是所涉及到的方法和性质比较多,并且都是以题目的形式给出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暴露学生知识的发生和 发展过程。 老师的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老师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整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高,数学活动的探索效率较高,合作交流能力强。并且尽快地进入了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

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并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从教学效果看,教学效率高。 本节课应用教学媒体,有效地利用45分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通过口答、计算、板演可看出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率高。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充实的课,引入与过渡非常自然,展现了 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互动互学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今天有幸听了数学国培班学员谢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一 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他能巧妙的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注重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 识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 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谢老师的这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都取材于学生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

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 很多人都不知道听课记录吧,没关系,下面和一起来看了解吧!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 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 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 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 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教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教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

初中数学课评课记录篇一

初中数学课评课记录篇一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信息技术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课的魅力!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听课记录在当时听课时需要记下重点,只记关键词等听完课后在,一般为教学过程和分析,分享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评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课学习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评析: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初一数学听课记录评语

初一数学听课记录评语 评语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承担着教育过程中展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一重要使命,如何写呢?下面是有初一数学听课记录评语,欢迎参阅。 初一数学听课记录评语精选 1. 团结同学,关心班级,参与班级工作,但你调皮,好动,也挨过批评,可其实在老师的心里,一直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男孩。如果你能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把激情融入学习,那么,也可以成为一名佼佼者。你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自习课上的纪律性有待提高。头脑聪明,但你没有充分利用,精力充沛,但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却不多。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掌握知识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习成绩不容乐观,需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希望今后多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取长补短,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取得大的进步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xx,虽然你不是班干部,但你是大家心目中的“无冕之王”,同学们对你的信任与欣赏溢于言表。你诚实稳重,宽容守信,说话不多却句句温暖人心。大家信服你过人的才华,你朴实的为人,你从容的气度,你遥遥

领先的学业成绩,你的一切一切……连苏老师都禁不住要为你喝彩:“xx,好样的!”希望你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大胆的运用到班级工作中来,勇挑重担,让同学们感受到一个更了不起的你。 3.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这句话用在你身上当之无愧。虽然你从不炫耀,但你的才华却总在不经意间展示的淋漓尽致。作为副宣传委员,你的工作能力也有目共睹,你主动为班级服务的精神更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大摇绳比赛和越野赛中的你更是大家注目的焦点。苏老师想发自内心的对你说:“小华,辛苦了!班级因为有你而流光溢彩。” 4. 你是一位文静、懂事、踏实女孩。在班里并不显眼,却时刻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劳动也较积极,上课能专心听讲,但很少举手发言,缺乏主动进取精神,成绩中等。愿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相信你会在进取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定要加油! 5. 你诚实纯朴,热爱集体,遵守纪律,但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要求自己比较随便,要提高自身的分析辨别能力。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老师为你感到可惜。,需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作业的质量,这必将有助于你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6. 梁邦漩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同学,开朗活泼,对待朋友的那份热情的确让人感动,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够把握好

数学听课记录

数学听课记录

例2:某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 一、算一算 16+28 25—7 53-8 4+21 25+13-4 36-22+7 53+4-5 30+15—5[可用卡片的形式。注意速度] (说说怎样算的) 2、说一说 男生有人,女生有13人,? 面包有个,拿走12个,? ??还剩多省个同学?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有几人? 二、 1、谈话。星期天干嘛? 2、出示主题图。看到了什么?[当同学沉默不语时可组织同桌互说一下。要直奔主题,花时不可太多,注意引语,问题不要太琐碎] 一生发言并上台指。[意义何在,教师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学生上,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法]

让学生将信息连起来说。师板书:现在有多少人?[最好呈现完整的题目] 3、学生独立尝试。 4、同桌交流,说思考过程。 5、汇报 生1:22-6+13(并说说是怎样想的)[要注意教学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师生互动,可用生生互动,汇报就可以让学生上台等,评价时也可让学生互评,而不要总是教师引着,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 生2:22+1-6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在图中划出。[很好☆☆,注意了图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6、再次说思考过程,(针对上述两种方法) 7、师板书22—6=16人16+13=29人。问学生这样可以吗?什么意思?[教师因为没有走进学生,所以才会导致教师要自己说出,使课的感觉大打折扣] 8、将第二种方法也写成分步列式。 9、说说分步和综合的联系,两种方法的联系。师概括出数量关系。剩下+又来的人数=现在人数总人数-走的人数=剩下的人数。[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去感悟体会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必要得出如此完整的数量关系] 10、师板书13-6+22,有一小朋友是这样列式的,可以吗?[?有必要吗?] 11、师小结,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练习 1、练习题1[何为练习,就放手让学生去练]

数学听课记录的评语

数学听课记录的评语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 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数学听课记录的评语,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老师的课, 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己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来上。 听了汤老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数 学广角这个内容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老师对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老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内容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丁校用了五个词来形容:简单,明白,准确(材料等各方面),生动(生活化),深刻(数学味)。 季艳芳老师的语文课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范文之评语:听课记录评语。 房平老师的英语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林燕、陈红梅老师的课有一定改进,但仍需努力,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1、X老师以渊博的知识,青春的激昂,璀璨的语言,悦耳的语音,扮演者精典式的演讲,令人心悦诚服,耳目一新,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是众妙毕绝啊。本节课引经据典,恰如其分,启发深思,事半功倍,旁敲侧击,循循善诱。无粉饰之患,无喧宾夺主之影。 2、X老师注重读,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读,就抓住了整个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睿智的选择。 3、X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

初中 数学 评课记录

上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课件让学生形象的体验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生活相联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从教学目标来看体现出了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教育视角;从学习内容看,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符合二期课改的教学新理念;从设计的环节来看,整个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用生动形象的分类,取名等教学手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没有制作华丽的课件,但是她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练习的呈现都很体,自然,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在数学中所要求的实在的课堂教学。本堂课从对角的认识引发并过渡到新授三角形的分类,既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识。而且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知到无知,从简单到复杂。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是由学生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引出,同时还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手实践,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鼓励猜想,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合作学习,让交流擦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发展的共同体中共同发展;这些都是这堂课中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学习! 优点: 1、整体感觉是学习过程逻辑清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学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充分小老师角色非常到位,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 3、教师穿插点评、补充、总结、讲解,少好精; 4、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知识应用、扩展部分、总结部分。前后紧密相连,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5、充分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分作协作原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 建议: 1、第5组在提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画函数图像是,老师不应代为回答,动员其他学生回答,并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2、第6组有个同学在讲解不清楚,老师不应代为讲解,应动员其他学生来讲; 3、扩展的题目有点偏难过繁,拔的太高。 评课过程: 1、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各位领导及教师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听课心得

3.2.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听课记录 一.自学自研 1.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什么叫做解方程? 3.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方程: (1)x-2=5 (2)4x= 3x+50 观察上面解方程的过程中项的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 将方程中的一项由方程的一边移到()时,它的符号发生了改变。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后,从方程的()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1.移项时,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移项时一定要改变项的符号. 练习: 下列方程的变形正确吗?如果不正确,怎样改正? (1)由方程x+3=1,移项得x=1+3 (2)由方程3x=4x-9,移项得3x-4x=-9 (3) 由方程3x+4=-5x+6,移项得3x+5x=6-4 (4)由方程5-2x=x-9,移项得-2x-x=9-5 二.互学互研 例1 解方程:5x+1=4x-2 练一练: 解方程: 1. x-3=-12 2. 5x=4x-3 3. 16x+6=7+15x 三.深学深研 例2解方程:①6x=-24 ②练一练: 3 6 5 x -=-

解方程:(1)3y=-15 (2)1.5x- 4.5=0 (3)5+2x=9 知识拓展: 2x+3与5x+11的和为0,求x的值。 四.学习小结 小组内讨论交流本节课有何收获? 五.达标检测: 1.解方程6x+1=-4,移项正确的是( ) A. 6x=4-1 B. -6x=-4-1 C. 6x1+4 D. 6x=-4-1 2.方程6x=5的解是_____ 3. 解方程: ①2+4x=3x+6 ②4.5x-6=3x+8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教学提纲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 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word版本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

间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 2 (a >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 2 的图象. 探究2 y=ax 2(a >0)图象的性质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 2 , 2 12 y x = ,y=2x 2 的图象. y=ax 2 (a >0)图象的性质 1.图象开口向上. 2.对称轴是y 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低点. 3.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右升;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左降.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已知函数 2 4 (2)k k y k x +-=+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 (1)求k 的值. (2)k 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最低点是什么?在此前提下,当x 在哪个范围内取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y=ax 2 (a >0)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1.教材P 7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勾股定理的兴趣。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 二、做一做 通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来发现勾股定理。 (1)、让学生尽量准确地作出三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 和4cm ,6cm 和8cm ,5cm 和12cm ,并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下列表格: a b c 2a 2b + 2c 3 4 6 8 5 12 三、议一议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图象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 和b ,斜边为 c ,那么2 2 2 c b a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四、想一想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 ,画一个边长为c 的正方形,将4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按下图放置。教师提出3个问题: (1)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多少?(用 a,b 表示) (2)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哪几个图形面积相加得到? 五、用一用 通过例题的讲练使学生体验勾股定理应 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全课小结:1、勾股定理 2、至少了解一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除了掌握勾股定理外,还应初步学会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应用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实习听课记录3篇

初中数学实习听课记录3篇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交流有关国旗的知识。 师:每周一,老师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心中都会感到一种神圣和激动,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国旗的知识? 3.估计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 二、新课学习 1.结合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写出长和宽的比。 2.化简所写的比,并交流结果。 3.由长和宽的比类推宽和长的比。 长和宽的最简比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比就是2:3了,他们是有关联的。 4.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师:对,同学们看网站中给我们提供了五种规格的国旗,我们现在就从中任选两种,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作。 5.观察交流计算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把学生所求的比值按“长和宽的比值”“宽和长的比值”分类板书,方便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 6.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找出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任选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了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7.认识比例,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把两个比用等号联起来,建立比例的数学模型。 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写成下面的形式如: 240:160=144:96= 师:(板书)好,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板书)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8.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试一试问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就相等了。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2.2袋大米重16千克,5袋同样的大米重40千克。分别求出大 米质量和袋数的比值,并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布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