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

社会学各代表人物识记:

(1)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指出社会学研究领域和方法,提出社会学基本分析框架:社会静学研究和社会动学研究。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2)斯宾塞: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类比,成为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静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3)迪尔凯姆(也译涂尔干):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成为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4)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人物国籍事件主要理论

孔德法最早提出“社会学”

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指出社会学研究领域

和方法,提出社会学

基本分析框架:社会

静学研究和社会动学

研究1838《实证哲学教程》“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实证主义”

斯宾塞英提出社会进化论和社

会有机体论《社会静学》,《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社会学原理》。

迪尔凯姆(也译涂尔干)法确定社会学研究主

题,最早用实证方法

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

学家

《社会分工论》,《自

杀论》,《宗教生活的

基本形式》

“失范”

马克思德“冲突论”《资本论》《共产党宣

言》

韦伯德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理想类型”

科层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文化的特征、分类及功能

1、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超生理性:任何文化都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超个人性: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

(3)文化的象征性(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白色象征高雅纯洁、高尚、公正、幸运、吉利

黑色象征黑暗、阴险、悲哀、邪恶、反动

(4)文化的传递性:指的是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效仿、效法和利用。

纵向传递—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横向传递—文化在不同领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动态性)

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自然条件的变化;发明与发现;文化传播

2、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2)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青年兴起的“嬉皮士”运动】

社会化

1.社会化类型初始社会化:生命早期,主要指向儿童传授语言和认知

预期社会化:指我们现在,学习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而再学习

逆向社会化:eg.年轻人教老人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价值观,重新习得新认知体制eg.劳教

2.社会化的主体:

a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b.学校: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c.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对于其成员的成长即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而实现的。

d.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e.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它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

社会互动的条件、过程及方式

1、条件:

(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

(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4)并不仅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

(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的双方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2、过程:

(1)接近与接触阶段(2)理解与了解阶段(3)调整与反应阶段

3、方式:

(1)模仿的类型:自动模仿、有意模仿

(2)竞争:指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竞争的特点:a、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b、被追求的目标一定是稀缺而难得的;c、目的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3)冲突:是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利益、目标而互相争斗、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冲突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目标物上。

(4)顺应:指人类通过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或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以适合于环境需要的过程。

(5)同化:是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6)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

一般说来,社会分层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阶级分层,第二层次是阶层分层,第三层次是各种具体的社会分层,如地位分层、职业分层等。

a宏观层次:阶级分层——阶级社会占首要地位的分层

依据: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b.中观层次:阶层分层

它是指阶级中经济、政治地位不同的等级层次,或依附于某个基本阶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层次。

c.微观层次:各种具体的社会分层

在同一阶级或阶层内部,由于人们的职业、收入、受教育的程度等社会因素以及性别、年龄等自然因素也存在着极大差别,由此引发价值观、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而进行的层次划分。

●依据:社会关系某一方面的同一性,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水平等划

分为特殊利益群体,即具体的社会分层。

●意义:在于对社会结构、利益等的研究认识,承认社会最一般、最普遍存在的社会

差别和不平等,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社会分层的特征

(1)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①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或地区中;②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

(2)社会分层的标准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3)社会分层的根源是社会差别与社会分工

▲社会分层相关概念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

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如种族,民族,性别,年龄等。

●社会差别则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如职

业,收入,受教育水平等。

(2)社会地位

含义: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类型:

a、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例如职业。

b、非正式社会地位: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例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

c、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

●职业声望与收入

●肤色

●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

●年龄

●性别

▲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

●古典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

●现代的社会分层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

(一)功能论对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金斯利·戴维斯(Kingsley Davis)和维尔伯持·莫尔(Wilbert Moore)就是这种理论的典型代表。

●主要观点

1、社会中某些职位的功能比其他职位的功能更重要,更需要特别的技术来执行这项功能

2、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有这项才能,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学习到这些职位所需的技能

3、一些受训的人为了学到这些技能,在训练期间必须作出不少付出

4、因此,在这些有才能的人日后从事某项职位时,社会就必须给他们高低不同的回报

5、这些回报是稀有的

(二)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剖析

●主要观点

1、社会的不平等无法避免。

2、权力和资源的垄断直接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产生,社会不平等导致剥削。

(三)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

(1)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

(2)阶级分层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3)阶级冲突是最基本的社会冲突,而阶级冲突的根源是经济利益

(四)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提出了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

●分层标准——经济、声望、权力

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种生活机遇实际上是人们在市场上以其经济收入和财富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简言之,市场购买力。

政治标准是权力,权力分层反映了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不平等。这里的权力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无视他人的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当前我国的分层状况:

两大阶级: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

三大阶层:1.知识分子阶层2.个体劳动者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1、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比较严峻。

2、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

3、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

4、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

【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表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0.4贫富差距警戒线0.6动乱线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含义: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移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现象。

特点:1、社会流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位移”,即它不同于物理空间上的移动,而是社会成员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2、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方向划分

①垂直流动(上下流动):指人们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

②水平流动:指人们处于同一等级社会地位间的流动。

(2)根据代际关系

①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

②代际流动,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3)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划分

①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科学进步或社会条件的变化导致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

②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是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1.新技术的发明与生产力的发展

2.制度性因素的变化

3.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4.战争、民族矛盾等因素

5.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二)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三)人口密度与自然增长率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

含义:它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且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质:社会失调现象

界定过程:警觉→政策决定→改革

界定条件:

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

2、公共麻烦

3、可改变性

4、主观意义,即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定

分类:

1、异常群体社会问题:自杀、精神疾病

2、越轨群体社会问题:吸毒、卖淫、青少年犯罪、拐卖人口

3、弱势群体社会问题:老年人、不良青少年、失业、贫困、游民

我国当前主要社会问题

1、人口问题:①数量②素质③性别比例失衡④人口老龄化60>10% 65>7% 老年化社会

2、贫富差距问题:①个人差距拉大②城乡差距拉大③行业差距拉大④城区差距拉大

基尼系数0.4贫富差距警戒线0.6动乱线

特征:破坏性:打断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浪费社会资源,给社会进步带来阻碍。

普遍性: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在不同时期都存在。

复杂性: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时空特征:时间性指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空间性指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

▲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1)社会病理学: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是一个协调的整体,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社会出现问题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2)社会解组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会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发生。

(3)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4)偏差行为论: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偏离就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这种危害普遍的社会原则的现象蔓延开来就是社会问题。(5)标签论:一些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枉加标签而产生的。

(6)社会批判理论: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导致了人们行为的不正常,而这种承受太大压力的不正常行为又是“病态社会”所要求的,是“病态社会”的正常功能的表现。(7)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结果。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类型

(1)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2)软控制和硬控制根据是否根据强制手段

(3)内控制和外控制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

▲社会控制的方式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社会越轨:

含义及分类: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1、不应把越轨行为与少数行为混为一谈

?越轨行为违背了大多数人所看重的社会规范,从事越轨行为的人一般只是少数。可见,越轨行为是少数行为;

?但只有少数人奉行的行为不一定是越轨行为。如能够每天坚持长跑的人在统计中人数不多,能够几十年坚持冬泳的则更少,但这些人的行为不是越轨行为。

?总之,我们不能以统计中的多数和少数作为区分行为是否越轨的标准。

2、不能从越轨行为推导出越轨行为者

?不能简单地根据一个人是否从事过越轨行为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正常人和不遵守规范的越轨行为者,即不能从越轨行为推导出越轨行为者。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遵守对社会来说很重要的具体规范,但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经做过一两次越轨行为(如撒谎、作弊、偷盗等),不能这些人都视为越轨行为者。

3、越轨行为的概念是相对的

?首先它随着社会规范和文化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越轨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会被认为是正常的行动。例如,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中,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妻子,但是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却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

?其次,越轨行为还会随社会规范的变化而变化。以前个人月收入超过1600元不纳税,就是越轨行为,现在个人月收入超过1600但不足2000元的不需纳税。

?再次,同样的行为可能由于发生时的具体背景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释。

?如果在海滩和游泳馆穿泳装,那会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但如果在大街或其它公共场所穿泳装,很可能会被认为精神有点不正常。

特征:相对性

一个行为是否越轨,并不是这个行为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们赋予的。【穿裙子缅甸男人】相对性体现在:

①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一样,在一个社会被看作是严重越轨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可能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

②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将一种行为是否看作越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以及行为主体的变化而相异。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社会变迁与局部社会变迁:整体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化,比如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局部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制度变化,比如经济体制改革最初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而社会革命则是社会的剧烈的,本质性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而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变迁称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它并非是人们刻意追求,有意干预而发生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设计而推动的社会变迁,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变化:一个地区环境对社会变迁有重要影响。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变迁。

(2)人口变动: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是影响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在一个社会中对科学技术的占有也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4)社会生产力变化: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会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还与生产关系形成某种适应或张力关系,推动社会变化。

(5)社会价值观念: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进程的重要影响。

社会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观察法,访谈法

定量研究:介入性研究、社会实验、问卷调查

(介入性研究是控制某一方面的因变量,研究其他的变量)

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举例说明并解释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举例:喝咖啡表象了什么?首先,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我们日常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第二,喝咖啡远远不止“喝”那么简单,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的作用。许多人和咖啡是为了提神。第三,某人喝了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第四,饮用一杯咖啡的行为足以推定过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存在牵涉到了西方曾经对于南美和非洲的殖民。最后,咖啡还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2、举例说明并解释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举例: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 3、说明并评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的观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研究人类社会或研究社会整体的。持有此种观点的就是社会学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开创人,孔德设想应该有一种能够具有自然科学实验那种精确程度的方法,用以研究(主要是证明)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孔德认为人自己可以认识、研究、掌握和改造社会。这样,社会学总的说来是以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人和社会,而由于人兼有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重身份,相对说来,“社会”就成了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对象。 第二种类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某个领域的。现实社会中的各个侧面或领域,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关系都可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社会学时研究是社会交往形势的科学,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中提取一般的交往方式,并加以适当归类,然后再对这些抽象形式进一步考察。虽然齐美尔没有把社会关系作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24 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P13 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 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P130 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P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第三、强调代内平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二、迟发外生型的社会发展特点: ①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时,其内部现代化因素或远未成熟,或根本缺失。这些国家大都遭受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进行现代化时,往往有资金严重匮乏的许多问题和困扰。) ②发展动力的外缘性。(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因素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压力、挑战。) ③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在社会内部缺乏现代性因素的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2.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 家庭、邻里、朋友、亲属,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学校里的“哥儿们”群体。 3.制定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应遵循哪三项原则? ①互惠,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 ②评估,运用能够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 ③选择,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4.孔德的国籍?——法国 5.非物质文化的特质有哪些?——儒家的四书五经教条、作揖、下跪、磕头等各种礼仪。 6.建国前以孙本文为代表的人认为——社会学以作为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7.社区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8.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①就业保障制②普遍保障制③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 ④储存基金制⑤雇主责任制 9.从社会变迁的方式的角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哪些类型? ——渐进的和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 10.根据流动的方向,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哪些类型?——水平和垂直流动 1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7%以上——属于老年型人口 12.亚文化可以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13.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14.相对于哲学等古老学科——社会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诞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5.文化丛与文化特质是什么? 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复习资料

1.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2. 代沟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 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沟往往的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3.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RoleConflict)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5.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6. 顺从 顺从,基本解释为服从;不违抗。心理学上,是指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 7.核心家庭 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 8.垂直分化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9.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