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的认知维度

编者按:从人的认知维度研究人的存在方式———语言,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学界面临的现实任务是,在继续引进、批判国外理论的同时,结合汉语和中国人的体验特点,建构中国人自己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切入,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和诠释来揭示语言的存在方式。本期刊发的4篇文章:李福印先生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整体性反思与构拟,束定芳先生运用国外理论开拓性地探讨汉语问题,张克定和张其云等先生则就语言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李福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5)

提 要:本文通过4个重要的视角阐释认知语言学。第一,本文从历时角度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分成3个十年段,分别阐述每十年的基石性著作和重要事件。第二,文章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这些共识是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普遍接受的“宪法”,是认知语言学的标志。第三,文章谈及三个具体的哲学假设。第四,从人文视角入手,文章介绍4位创始人(Lakoff,Langacker,Tal m y and D irven)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特点。最后,提出认知语言学定义的汉语表述形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两种共识;定义;哲学假设;创始人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023-6

How to D ef i n e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s

L i Fu2yin

(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100085,China)

Cognitive L inguistics i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fr om four pers pectives,which include the maj or events in each of the three decades in its30years devel opment;the t w o comm it m ents:generalizati on comm it m ent,and cognitive comm it m ent;three phil o2 s ophical hypotheses;and the maj 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recognized founding fathers,Lakoff,Langacker,Tal m y and D irven. And finally the article p r oposed a tentative definiti on f 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Chinese.

Key words:Cognitive L inguistics;t w o comm it m ents;phil os ophical hypotheses;founding fathers

1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10年

认知语言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笔者同意Geeraerts(2007)的意见,将以上三个阶段大致分为三个10年,且各有其标志。

1.1第一个10年:萌芽及孕育阶段

我们先看1975年前后到1985年前后这第一个10年。1975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语言学系举办了语言学夏令营活动,该夏令营包括如下一系列讲演:Paul Kay关于色彩词的演讲;Eleanor Rosch关于范畴理论的演讲;Leonard Tal m y关于英语中空间关系的演讲以及Charles Fill m ore关于框架语义学的演讲(高远李福印2007a:25-42)。这些都为认知语言学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被公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萌芽。更为重要的是Langacker在1976年开始了他的认知语法的研究(Geeraerts2007),其结果就是后来为认知语法打下坚实基础的两卷本巨著Founda tions of Cogn itive Gr amm a r(Langacker1987,1991)。La2 koff等人的论文L inguistic Gestalt(Lakoff et a l. 1977)和Tal m y的论文Figure and Gr ound in Co m2

2009年第2期总第147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9,No.2

Serial No.147

p lex Sentences(Tal m y1975)也都在此期间问世。在这10年期间,Lakoff和Johns on合著的M eta2 phor s W e L ive B y(Lakoff and Johns on2003)对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风靡至今的隐喻研究大多都源于这部著作。因此这10年是认知语言学打基础的孕育时期。

1.2第二个10年:认知语言学确立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认知语言学作为独立学派的地位得以确立,大致时间段为1986-1995期间,主要标志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基石性著作的出版。这些著作包括Lakoff(1987),Langacker (1987,1991),Johns on(1987),Fauconnier (1985),Tayl or(1989)以及稍后出版的G oldberg (1995)。1989年德国学者RenéD irven邀请La2 koff,Langacker等人到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2 burg)参加Sy mposiu m on Cognitive L inguistics.日后这次会议被认定为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 CLC1)。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建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I C LA),并确定要出版的刊物。次年Cogn itive L ingu istics得以正式创刊,正如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Langacker所言,“1989年春季由RenéD irven组织的在杜伊斯堡召开的研讨会标志着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独立的学术运动的认知语言学诞生。”(Langacker2002:xv)。

在这10年期间,作为认知语言学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都得到长足发展。在认知语义学领域,和下列重要概念相关的理论得到全面阐释:原型范畴、意象图式、概念隐喻(Lakoff1993)、概念整合、一词多义、象似性、心理空间等等。Langacker的语法理论更是为认知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和Lakoff的认知语义学理论之间的不同,有一个十分显著的事实。Langacker从来不需要对他的理论框架作主要修订或改变。Cho m sky 对生成语法有过多次重新定义。

再进一步讲,Langacker提出的描述语言的认知语法理论,几乎既没有遭受到来自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部研究者的质疑,也没有遭受来自认知语言学领域以外的发难。和这一理论的相对稳定性相比,Lakoff的理论却遇到来自内外相当多的批评。这些批评涉及理论的本质、原则、和方法。其结果则是对理论视角的修正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结盟。”(D irven2005:50)但是,无论如何,在这第二个10年期间,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在国际上得以确立。因此,这10年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中其作用举足轻重。没有这些基石性著作的问世,也就不会有这些标志性事件,也就没有今天的认知语言学。

1.3第三个10年:认知语言学成熟发展时期

最后一个10年大致从1996之后到2006前后为止。在此期间最重要的原创性著作是Tal m y 的两卷本巨著To w a r d a Cogn itive S e m an tics (Tal m y2000Vol I&II)的问世。尽管在此之前,书中内容都曾经以论文形式出版,但Tal m y对内容做了全面更新。这两卷本巨著的出版使认知语义学得以系统化。

该10年最重要的发展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包括世界各地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的建立。最早的是西班牙(1998),随后有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都相继建立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在中国大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首的6所国内知名高校(包括清华、北大、北师大、北外和北语)2003年开始邀请认知语言学创始人和国际知名学者来北京做系列演讲(高远李福印2007a,2007b,2007c)。

截止到2007年10月,共邀请了Lakoff,Lan2 gacker,Tal m y,Tayl or等,就这些学者熟悉的研究领域做深度的系列演讲。目前发展为“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China I nternati onal Foru m on Cognitive L inguistics),邀请国内有贡献的学者同台演讲。例如,2007年10月的“第四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受邀国内学者有沈家煊、胡壮麟、陆俭明等。

这10年间出版的著作还有另一个特点,综述性质的适合当教科书用的认知语言学著作大量出版。例如,D irven&Vers poor(1998),Ungerer and Sch m id(1996),Tayl or(2002),Cr oft and Cruse (2004),Evans and Green(2006),Geeraerts (2006),Kristiansen et al.(2006)等。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迅速地向相关学科扩展。例如,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诗学、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意识形态研究、认知语篇研究等。

2 认知语言学的二个首要共识

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课题已经相当广泛,虽然很难用统一的单一理论框架加以概括,但是,认知语言学之所以成为认知语言学是有它的统一的哲学基础的。Lakoff在认知语言学创立初期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得到学者普遍认同。该论述刊登在《认知语言学》创刊号上。鉴于该论述的重要性,笔者引述如下:“我认为,

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称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概括性共识是描述人类语言所有方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我把这种共识看作把语言学作为科学研究事业的共识。认知共识是使语言的描述与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普遍认识相一致的共识,是与其他学科以及我们自己学科对大脑和心智的认识相一致的共识。”(Lakoff1990: 40)更具体来讲,Lakoff认为概括性共识是一种现象学的描述,在语言学分支领域我们需要的概括种类大致如下:(1)句法领域:关于语素分布、范畴以及结构式的概括等方面;(2)语义学领域:关于推理、一词多义现象、语义场、各种语义关系、概念结构、知识结构的概括、语言和我们感知、经验和理解的相适应等问题的概括;(3)语用学领域:关于言语行为、语篇、会话隐含、指示功能(deixis)以及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的概括;(4)形态领域,音系等其他领域也是一样,都有一些概括。

认知共识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必须对来自一些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结果作出反应。例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人类学关于范畴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存在基本层次范畴和原型效应。那么,认知共识要求我们放弃范畴的古典理论。也就是说,范畴的古典理论也是我们对语言范畴的一种“概括”,但是这种“概括”不能得到来自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没有心理真实性,因此我们应该放弃这种“概括”。相比之下,范畴的原型理论是得到认知学科实证支持的理论,因此是我们对范畴的正确的和科学的概括。正是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要求我们接受原型理论,并放弃范畴的古典理论。

换句话说,以上两种共识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寻求具有心理真实性的语言的普遍规律。Lakoff 认为,这两种共识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原则,是首位的。哲学共识(或者称为假设)则是第二位的。

承认并接受这两种共识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就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寻找符合认知规律的、具有心理真实性的语言的普遍规律。有了以上理解,我们很容易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问题融会贯通起来。例如,Lakoff从语言表达层面发现了许多双域之间的系统映射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进而提出隐喻是思维现象,隐喻是认知机制,并力图从神经机制角度寻找认知理据。Lakoff之所以对这一语言现象穷追不舍,非要和神经联系上不可,这正是认知共识要求的。

3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

如果说上文谈到的两种共识是宪法,那么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就是一般的法律。这三个基本哲学假设是关于语言是什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是什么等更具体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以上假设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共识,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这些表述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许多核心著作中见到。例如,Cr oft and Cruse(2004:1),Tayl or (2002:8),Langacker(2002:1),D irven(2005:1)等。下面,我们摘引关于语言和认知关系的一些重要论述。“以前的大多数语言研究范式把意义或是看作不太相关,或是认为是独立自治的语言模块。

与此相比,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认知机制和其他认知机制建立在相同的认知原则之上,并与其他认知机制互动。因此,认知语言学可以被定义为分析语言和其他认知域以及和其他认知机制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理论。其他认知域和认知机制包括身体和心智的经验、意象图式、感知、注意力、记忆、视觉框架、范畴化、抽象思维、情感、理性思维和推理等……它们在认知上是一体的。”(D irven2005:17-18)认知语言学是一批学者对以Cho m sky为首的生成语言学的不满而进行的一场反叛运动。因此,以上假设是和Cho m sky的假设针锋相对的。根据假设(1),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结论,那就是,既然语言不是一个独立自治的认知机制,那么语言知识的表征(rep resentati on)和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语言领域之外的其他认知机制也就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坚持假设(1),我们也就必须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要研究认知机制。根据假设(2),语法是概念化的结果,因此语法就不是一个先天就有的可以无限生成句子的自治系统。根据笔者的理解该假设也包含了“意义是概念化”的含义,因为语法是建立在意义之上的。假设(3)含义也很广,语言知识的获得来自语言实践;因此语言规则的掌握不是天生的。

语言研究应该是以语料为基础自下而上的研究,也就有了语法研究中的instance和she ma;也就有了构式语法。因为本文的性质,以上问题在此不详谈。

认知语言学经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30余

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很多令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例如,隐喻、换喻、意象图式等都已经被证实是思维和认知的主要机制。这些研究成果既是在以上哲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同时又是对以上哲学观的支持。

4 认知语言学的4位创始人

2007年7月15-20日,笔者率领5位研究生在波兰克拉科夫参加了第10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 C LC10)。国际认知语言学会确认了4位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举行了相应的庆祝活动。因为笔者一直组织并主持上文谈到的“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所以和这些学者都有较多的直接接触,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特整理如表1。

表1 4位认知语言学创始人基本情况

姓名出生年

及国籍

博士学

位时间

任教的

大学

理论贡

献领域

Ronald Langacker 1942年

美国

1966

伊利诺斯大学

加州大学圣

迭雅哥分校

认知语法学

Leonard Tal m y 1942年

美国

1972

加州大学

伯克莱分校

纽约州立大学

布法罗分校

认知语义学

George Lakoff 1942年

美国

1966

印第安纳大学

加州大学

伯克莱分校

认知语义学

RenéD irven 1932年

比利时

1971,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1972到

1985,U of

Trier;

1985以后

U of Duisburg

(Ger many)

应用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Langacker在认知语法领域打下的基础(Lan2 gacker1987,1991)是非常坚实的,正如上文所引,其著作问世至今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挑战。Langacker的研究兴趣自获得博士学位40余年以来一直在认知语法领域。因此,他的兴趣非常专一。笔者邀请过Langacker作为“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的主讲人。从邀请到他的讲座的书出来(高远李福印2007b),前后大约2年多时间。笔者和Langacker通过无数封电子邮件。Langacker非常认真,有问必答,邮件大都能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收到回复。他的每一讲都有二三十页的讲义,让人的的确确感到大师的风范。他目前的成就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在责任心和认真程度这一点上,Tal m y和Langacker是相同的。Tal m y在“第四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期间作了“认知语义学10讲”的系列讲座。在这一领域,他著述甚丰,到我们这个英语是外语的国家作10场自己研究领域的讲座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他说内容必须修改和更新。他的研究方向上的专一性和Langacker是一样的。1975年的论文是Figure and gr ound in co m2 p lex sentences,30年后的今天,Figure and gr ound 还是他的研究领域。当然这一领域的思想更加成熟。Tal m y1975年的论文和他的奠基之作(Tal m y 2000Vol I and II)都属于一个领域,即认知语义学。

Lakoff则非常不同,他的著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例如,最初的M etaphor s W e L ive B y(Lakoff and Johns on1980)只是属于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小的领域。后来的Lakoff(1987)是关于范畴的认知理论,再后来,Lakoff(1996)扩展到了政治。La2 koff和Johns on(1999)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Lakoff和Turner(1989)属于认知诗学。Lakoff的研究甚至还扩展到了数学(Lakoff and Nú ez 2002)。笔者和Lakoff也有过如同Langacker一样的长时间接触。Lakoff对人对事也有其独特风格,却与Langacker以及Tal m y的风格迥异。

Lakoff没有参加2005年和2007年分别在韩国和波兰举办的第九届和第十届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给人的感觉有淡出认知语言学界的迹象。如果是这样,2003年他在北京的系列演讲将是留给中国学界的一份礼物(高远李福印2007a)。

RenéD irven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学者,是LAUD创始人之一(LAUD的全称是L inguistic A2 gency of the University of Duisburg)。也正是1989年的一次LAUD研讨会成为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关于LAUD可以查看网页htt p:// www.uni2landau.de/anglistik/LAUD/laud.ht m)。

D irven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确立、应用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出几百项D irven的著述是很容易的,例如,D irven和Vers poor(2004), D irven et al.(2003)等。在4位创始人中,他是唯一一位非美国国籍的学者。尽管他的研究的原创性可能弱于以上三位学者,但是,列RenéD irven为创始人之一是普遍认可的。

5 结束语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两次提到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我们分别称为定义1和定义2。

定义1:“我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

识来定义,称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La2 koff1990:40)

定义2:“因此,认知语言学可以被定义为分析语言和其他认知域以及和其他认知机制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理论。”(D irven2005:17-18)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试图定义认知语言学。不同的是有的着眼点在“学科”或者“派别”上,有的在“方法”上。如定义3和定义4。

定义3:“认知语言学是8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一个流派。”(Evans 2007:22)

定义4:“我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的术语来表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场广泛的运动。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然而,他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联接在一起。”(Tayl or2002:3)

国内学者曾经用汉语来定义认知语言学,视为定义5。

定义5:本书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王寅2007:封底)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具有以下要素:两个重要共识,即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概括性共识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寻找语言的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普遍原则;认知共识要求语言的普遍原则必须得到来自认知相关学科的解释。认知语言学是Lan2 gacker,Lakoff,Tal m y等学者创造的当代语言学的一个流派,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认知语言学是生成语言学的反叛,在哲学观上二者针锋相对。

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我们需要一个定义。我们不能用长篇大论来定义它,我们更不能通过罗列它的研究内容来定义它。这个学术定义也不能太“学术”了,以至普通读者不知所言。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提出一个用汉语表述的简短的定义与学者们商榷。“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以上定义的个别文字表述可以更换,但是不能离以上表述的中心意义太远。Cognitive L inguistics或者“认知语言学”,这个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词就是L inguistics或者“语言学”。因此,“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宽泛来看,它属于语言学领域应该没有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弄得神乎其神,非要定义为“跨领域”的学问。另外,它是否是“新兴的”这种带有强烈主管判断的时间参数没有必要放到定义里去。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话题很广泛,是否都是“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关于这一点学者们可以讨论。

参考文献

高 远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a.

高 远李福印.罗纳德?兰艾克认知语法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b.

高 远李福印.约翰?泰勒应用认知语言学十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c.

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Cr oft,W illia m and A lan Cruse.Cognitive L inguistics[M].

U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D irven,René,Roslyn Frank and M artin Pütz.Cognitive

M odels in L anguage and Thought:Ideology,M etaphor

and M eanings[M].Berlin/Ne w York:Mout on de

Gruyter,2003.

D irven,Renéand Marj olijn Vers 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 anguage and L inguistics.[M].Am sterdam/Phila2

del phia:John Benja m 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1998].

D irven,René.Maj or Strands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A].

I n Ruiz de Mendoza I bánez,Francisco,J.and Sandra

M.Pena Cervel(eds.).Cognitive L inguistics:Internal

D ynam 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C].Berlin/

New York:Mout on de Grutyre,2005.

Evans,Vyvyan.A Glossary of Cognitive L inguistics[M].Ed2 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Evans,Vyvyan and Melanie Green.Cognitive L inguistics:A 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Fauconnier,Gilles.M ental Spaces[M].Ca mbridge:Ca m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4.

Geeraerts,D irk.Cognitive L inguistics:B asic Readings[M].

Berlin/New York:Mout on de Gruyter,2006. Geeraerts,D irk.Cognitive Soci olinguistics and the Soci ol ogy of Cognitive L inguistics[J].A nnual Revie w of Cognitive

L inguistics.Am sterda m/Philadel phia:John Benja m 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 ar

A pproach to A rgum ent S tructure[M].Chicago and Lon2

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Johns on,Mark.The B ody in the M ind:The B odily B asis of M eaning,I m 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Kristiansen,Gitte,M ichel Achard,RenéD irven and Fran2 cisco J.Ruiz de Mendoa I bá ez.Cognitive L inguistics: Current A pplication and Future Perspectives[M].Berlin/ Ne w York:Mout on de Gruyter,2006.

Lakoff,George.W o m en,Fire,and D angerous Things:W 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 ind[J].Chicago and Lon2 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koff,George.The I 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2 s on Based on I m age Sche ma?[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0(1).

Lakoff,George.M oral Politics[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Lakoff,George.The Conte mporary Theory of M etaphor[A].

I n Andre w O rt ony(ed.).M etaphor and Thought[C].

Ca 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Lakoff,George,Howard Dean and Don Hazen.L inguistic Gestalts[Z].Papers fro m the Thirteenth Regional M eet2 ing of the Chicago L inguistic Society,Chicago,Ill:Chi2 cago L inguistic S ociety,1977.

Lakoff,George and M ark Johns 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 bodied M 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 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copy and origi2 nal),1999.

Lakoff,George and M ark Johns on.M etaphors W e L ive B 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1980].

Lakoff,George and Rafael E.Nú ez.W here M athe m atics Co m es fro m:Ho w the Em bodied M ind B rings M athe m a2 tics into B eing[M].Ne w York:Basic Books,2002. Lakoff,George and Mark Turner.M ore Than Cool Reason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 ar [M].(Vol.1)Stanford: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 ar [M].(Vol.2)Stanford: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Langacker,Ronald.Concept,I m age,and Sym bol:The Cog2 nitive B asis of Gramm ar[M].Berlin/Ne w York:Mout on De Gruyter,2002[1991].

Tal m y,Leonard.Figure and Gr ound in Comp lex Sentences [Z].P roceedings of the F irst A nnual M eeting of the

B erkeley L inguistics Society,1975.

Tal m y,Leonard.To w ard a Cognitive Se m antics.(Volu me I) Concept S tructuring Syste m s[M].Ca mbridge,MA:M I T Press,2000a.

Tal m y,Leonard.To w ard a Cognitive Se m antics.(Volu me II)Typology and P rocess in Concept S tructuring[M].

Cambridge,MA:M I T Press,2000b.

Tayl or,John.Cognitive Gramm ar[M].Oxf ord:Oxford Uni2 versity Press,2002.

Tayl or,John.L 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 in L inguis2 tic Theory[M].Oxf ord:Clarendon Press,1989. Ungerer,Friedrich and Hans2J rg Sch m id.A 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inguistics[M].London and Ne w York: Long man,1996.

收稿日期:2008-02-23【责任编辑 王松鹤】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English Learning By 潘晓雅 Class: English怀o82 Student Number: 08402507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ou University June 2011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English learning, for example, the prepositions in grammar, vocabulary, listening and reading.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introduced first. Then the article lays out fundamental analyses in these aspects. The application is mainly introduced for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the help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nglish learners coul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of English study and make a great improvement. Key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epositions, vocabulary, listening, reading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成立于1978年,是全国最早建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院校。我校于1978年就开始招收英语教学(TESOL)研究生。1990年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点和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具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一流的教学设备。一贯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常年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授课,所有导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语言测试、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语音学与音系学、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笔译研究与实践和口译研究与实践。外语系奖助金体系包括学业奖学金及各类国家及国科大奖学金,并每月发放助学金。 2019年,外语系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5名,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10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计划招收推免生共13人。多年来,外语系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小学校等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欢迎有志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和翻译专业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学子踊跃报考。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5人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参考书目

1.政治理论(100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2.第二外国语(100分) 1)日语:《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下册)(201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法语:孙辉,2006,《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3)《新编大学德语》(第1-2册) ,201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201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概念德语》(第1-2册),2012,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基础英语(150分) 第一部分词汇(20分) 第二部分阅读(50分) 第三部分翻译(50分) 第四部分写作(30分) 4.综合考试(150分) 1)文学:40分 参考书目:张伯香,1999,《英美文学选读》(英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语言学:110分 参考书目: 胡壮麟,2006,《语言学教程》 ( 修订版英文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版)。胡壮麟,2002,《语言学教程》 ( 修订版中译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复试(2018) 一、复试原则: 复试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全面考查、客观评价、科学选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复试形式: 复试采用面试形式,面试时间每人约20分钟。 三、复试内容: ⑴面试:考生自我介绍(3分钟)、语言学基础知识考查、语言沟通能力、英语综合水平 ⑵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心理测试及体检 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拟录取资格确定(2018) 1.总成绩核定: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复试成绩由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听力和口语考核结果综合评定。 2.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总成绩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 3.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即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七、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复习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认知语言学参考书目

认知语言学参考资料 Aitchison, J. 1987.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J. R. 199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New York: W. H. Feeman and Company. Bach, K. 1987. Thought and Referenc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Barsalou, L. W. 1982. Context-independent information and context-dependent information in concepts.Memory & Cognition 10: 82-93. Barsalou, L. W. 1983. Ad hoc categories.Memory & Cognition 11: 211-227. Barsalou, L. W. 1987. The instability of graded structure: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concepts. In U. Neisser (ed.),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Categorization.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01-140. Barsalou, L. W. & B. H.Ross. 1986. The roles of automatic and strategic processing in sensitivity to superordinate and property frequen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2: 116-134. Barsalou, L. W. & J. W.Hutchinson. 1987. Schema-based planning of events in consumer contexts. In P. F. Anderson & M. Wallendorf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 ol. 14. Provo, 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114-118. Blakemore, D. 1987.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Oxford: Blackwell. Blakemore, D. 2002.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rston, R. 1988.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F. J. Newmeyer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V ol. 3.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38-68. Croft, W. & A. D.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浅谈认知语言学

浅谈认知语言学 发表时间:2018-10-22T16:13:42.36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作者:封锋林聖典肖冲 [导读]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2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2.1核心思想 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3]。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4]。 2.2哲学基础 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J.Piaget)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6]。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empirical semantics)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7]。因此,框架语义学是以经典主义哲学、建构论以及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思想。 2.3理论目标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8]。因此,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在结合语境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帮助人们理解词义、句义以及语篇的含义。 2.4理论方法 菲尔莫尔认为,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并非是在现实中的实体,而是一个概念意识上的原型,它可以充分解释真实情景与词语使用之间相互适应的复杂性,并且受到特定语境的影响[9]。因为语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果要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就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而掌握与这个单词有关的知识,了解与之相关的同一框架或交替框架的词汇的含义,并且熟悉其语境,理解一个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的含义。 在借助于框架语义学理解语义的过程中,许多多义词都可适用于多个不同的框架,同样的,一种事实经常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中进行阐述,一个情景可以用两种相对立的方式框定[10]。因此,语言的框架结构还应该是灵活可变的。 3框架语义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框架语义学主要是描述语义和句式结构的理论,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对于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在词汇语义研究方面。例如,陈勇提出,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词汇的同义现象应被分为框架之间的同义、同一框架内的同义这两种情况。而李春华和李勇忠则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框架转化在建构意义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毛海燕以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基础,研究英汉词汇对比的程序和方式,构建了一个特殊的词汇语义对比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性应用[11]。类似这类研究都使框架语义学对于语义理解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们对于框架语义学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语言学中语义语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的同时,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和创新语料库等方面也有所运用,同时,它还有助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双语框架语料库可被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单词及其语义框架。而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单词及其他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则可使用语料库里的有关信息来编写练习,以弥补教学软件的不足。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部分,是人们理解词义的过渡和桥梁,它以概念框架结构为基础,使人们在理解及表达语义的同时,对其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及背景知识也有所了解。 4结语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已开始被冠之以专名“认知术语学”。[10]认知术语学是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同类型思维活动之间、某一知识领域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