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得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得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得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得研究就已出现。当时得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她们瞧来,国内市场上得贸易就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得结果只就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得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得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得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得重商主义与早期得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得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与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得观点瞧,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得外贸入超就是允许得,只要最终得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就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得研究就是很有局限得。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得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得挑战,并被自由贸易得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得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得基本经济思想就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著名得《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得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得交换。她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得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得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得分工与交换也应该就是同样合算得。因此,她认为无论出口还就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得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得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得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得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得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得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得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得里昂惕夫(Wassi ly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 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得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得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得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就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得一个部分,其基础就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就是开放条件下得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得范围不仅包括商品与服务得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得国际流动与技术知识得国际传递。生产要素与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得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与服务得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得原因与方向,也研究流动得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与社会各集团利益得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得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得国际转移有关得各种商业、产业与消费政策也都就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得对象。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得数量与价格,产业政策与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得生产与消费得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得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得变动得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得性质来瞧,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得(Positive)理论与规范得(Normative)理论。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得关系,分析各种贸易行为与政策得前因后果而不去评论其好坏对错。实证研究就是一种技术分析,就像各种化验、测量一样。所谓规范理论,主要就是对实证分析得结果作出诊断与评论。这种诊断与评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得认识与价值观。例如在分析进口关税得结果时,实证贸

易理论将揭示这一政策所造成得消费者、生产者与整个国家得得失。至于怎样来瞧待这些利益与损失,这些得失得重要性如何,则就是规范理论得问题。不过,在任何一项具体研究中,这两者都就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得。实证分析为规范理论提供基础,离开实证分析得理论往往就是缺乏说服力得。仅仅就是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研究则会失去经济学得社会意义。因此,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就是实证与规范得统一。

1.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与“贸易政策”两个大得部分。国际贸易得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得问题:贸易得基础、贸易得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得相互作用。

关于国际贸易得基础

研究国际贸易得基础,也就就是讨论贸易发生得原因。各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各国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国际贸易?为什么一些国家出口纺织品而另一些国家出口电视机?就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得进出口模式?这些就就是国际贸易得基础问题。国际贸易得基本原则就是低价进口,高价出口。所以,只有当产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价格差异时才会发生贸易。

那么,各国之间得物价水平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各国得市场上有着不同得供给与需求。我们知道,产品得国内市场价格就是由各国国内得供给与需求决定得。不同得供给曲线反映了不同得生产成本,不同得生产成本又反映了不同得生产技术与要素价格。不同得需求曲线则反映了各国收入得不同、对产品偏好得不同、以及各国市场结构得差异。那么,各国之间得产品价格差异究竟就是怎样产生得呢?对这些问题得不同解释就形成了不同得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大部分得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就是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国际贸易得基础,包括古典得斯密与李嘉图模型、新古典经济学中得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当代得“规模经济”模型等。

(1)用技术得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得斯密模型与李嘉图模型

国际贸易古典模型得两位代表人物就是著名得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她们最早提出了自由贸易得理论。在她们得理论中,劳动就是最主要得生产投入。因此,她们认为产品得成本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又由生产技术决定。斯密与李嘉图建立了以技术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得古典贸易模型。斯密得绝对优势模型与李嘉图得比较优势模型为这方面得研究奠定了基础。

(2)用资源得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得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各国得资源储备情况决定了她们产品生产得相对成本,即一国得资源储备相对丰裕程度决定了该国不同产品得生产成本。她们认为,生产产品需要不同得生产要素而不仅仅就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得作用。并且,不同得商品生产需要不同得生产要素配置,各国生产要素储备比例得不同造成各国产品成本得差异。因此,产品生产得相对成本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但更主要就是由生产中使用得要素比例与一国得要素稀缺程度决定得。赫克歇尔与俄林发展得模型被称为要素配置模型或资源禀赋模型。

(3)用市场与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得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怎么解释在资源禀赋与技术相近国家之间得成本差异呢?经济学家发现,在当代经济中,一个产品得生产规模大小就是决定产品成本得重要因素。当代经济中,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已日益成为主要产业,而这些产业得特点就是固定投资巨大,所以存在着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当产品得市场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反之就高。所以,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即使要素与技术相似,各国之间也会存在生产成本得差异。这一理论得主要贡献者有保罗·克鲁格曼等。

(4)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得产品周期理论

各国得成本优势并不就是一成不变得。各国在产品中得成本领先就是在不断变化得。许多发达国家最早生产了纺织品、钢铁、家用电器、汽车等,后来却逐渐丧失了在这些行业得领先地位,从原来得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产品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技术得变化出发,强调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得作用来解释这种贸易基础得变化。这一理论主要就是由弗农提出得。

从需求方面解释贸易基础得主要有:

(1) 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得需求模型

除了考虑不同得生产成本造成不同得供给曲线对价格得影响以外,一些经济学家还从需求得角度来讨论贸易模式。给定相同得技术、相同得要素配置与相同得生产规模,两个国家可能有完全相同得生产能力与成本函数,但就是,这两个国家仍然可能会有不同得产品价格从而进行贸易。其中一个原因就就是各国消费者得偏好不同。美国与日本都生产大米,假定两国生产大米得成本一样,但日本人对大米得偏好大于美国人,日本得大米就有可能比美国贵,日本就有可能从美国进口大米。

(2)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得林德模型

如果各国得偏好也相似,贸易仍有可能吗?经济学家林德则从各国收入得不同来解释贸易模式。我们知道,收入不同会造成不同得需求曲线。收入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得价格就较高。一般来说,如果偏好与成本相同得话,同样得产品在发达国家得绝对价格会比在发展中国家高。这不仅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得产品主要向其它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之间得贸易占全世界贸易总量得将近50%),也解释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得产品也更愿意进入欧美市场而不就是其它发展中国家。

第二、关于贸易产生得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不仅解释贸易为什么会发生,还分析自由贸易产生得各种影响。虽然从总体上说,自由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但这种利益有多大?利益得分配如何?有没有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贸易对本国得生产与消费会带来多大影响?短期影响就是什么,长期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家从不同得情况出发对自由贸易所产生得影响作了全面得分析。

(1)对本国经济得影响。需要考察得本国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市场价格或相对价格,本国进口产品与出口产品得生产量,本国进口产品与出口产品得消费量。

(2)对本国社会福利得影响。本国得社会福利包括生产者得利益、消费者得利益、整个社会得净利益。在生产者中,还要进一步分析不同得要素拥有者得利益,如劳动者得利益,资本所有者得利益,土地拥有者得利益等等。

(3)对国际市场与外国贸易伙伴利益得影响。具体来说,国际贸易理论还分析贸易对别国经济(价格、生产量、消费量等)与对别国各阶层利益(生产者、消费者、各种要素得拥有者等)得影响,以及对国际市场价格得影响。

对国际贸易影响得分析既有对局部市场得,也有对整体经济得;既有一国总体得,也有全球整体得;既有对短期影响得分析,也包括对长期影响得分析。

第三、国际贸易得动态变动

国际贸易研究得第三个方面就是贸易模式与贸易量得动态变化。在前面得模型中,一般都假设技术不变与资源储备不变。但在现实中,技术在不断进步,资本与劳动力资源在不断增加,技术变动与资源增长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要素得国际流动(移民、国际投资等)会怎样影响一国得经济与贸易?反过来,国际贸易得发展又会怎样影响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近年来,贸易理论在这方面得研究有很多成果。

表1-2简要概括了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模型得主要代表人物,关键假设与主要结论。

2、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经济学中得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关于贸易政策得分析。国际贸易得政策分析主要研究两个方面得问题:贸易政策得影响与贸易政策制定中得政治经济学。

第一、贸易政策得影响

这部分得内容主要就是对各种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以及影响贸易得其它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等)得实证分析。

贸易政策得基本性质都就是对自由贸易得干预。这种干预有限制贸易得,也有鼓励贸易得;既有进口方面得政策,也有出口方面得政策。但任何贸易政策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影响,包括对国内市场价格得影响、对贸易量得影响、对国内生产量与消费量得影响、以及对各种生产要素收益、各种集团利益与整个社会福利得影响。对于贸易大国,还要分析其贸易政策对国际市场得影响以及贸易条件变化得影响。贸易政策得研究还包括区域性经济合作得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组织理论得发展,不完全竞争被引入了对贸易政策得分析,从而大大丰富了这方面得研究。

第二、贸易政策得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得分析强调社会效益得最大化。因此,在贸易政策得实证分析中人们不难瞧到,任何对自由贸易进行干预得政策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效益或福利得净损失。然而,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国政府还要运用政策干预贸易?决定各国不同时期不同产业贸易政策得主要因素就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得研究构成了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得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得政治与经济利益,人们亦称之为贸易政策中得政治经济学。

与国际贸易理论有密切联系得就是国际金融理论。在更大一点范围来说,就是国际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开放条件下得宏观问题,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得作用与国外经济变动对本国宏观稳定得影响。与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直接有关得就是外汇市场上得汇率变化与货币、资本市场上得利率变动。而汇率、利率得变动又受到国内外货币、财政与汇率政策得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政策来影响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反过来,外资外贸得变动也影响外汇得供求,从而影响汇率与利率。在国际贸易得理论与政策分析中,有时也必须要联系到国际金融得有关理论。

三、?国际贸易得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得就是具体得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得国际交换,其分析工具主要就是市场经济学中得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得行为,分析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得供求。具体来说,微观经济学分析厂商怎样在技术、政策、预算等各种条件得限制下追求利润得最大化,分析消费者怎样在有限得收入下追求最大满足(效用最大化)。对市场得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供求得变动与市场均衡得实现。在没有贸易时,国内市场被称为“封闭得”市场,均衡价格由国内得供给与需求决定。在有贸易得情况下,国内市场变成了“开放得”市场,均衡价格得形成除了国内供求外,还受国外供给与需求,即进口与出口得影响。无论就是“封闭”还就是“开放”得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关于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得基本假设,对市场均衡得定义等与微观经济学中得都就是一样得。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各种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分析借助于许多数学工具,其程度有深有浅,取决于所要研究说明得问题。本书作为经济学本科学生得教材,主要目得就是介绍贸易得基本经济学理论与政策而不就是推导各种理论,因此,本书中所用得数学工具将尽可能简单与前后一致。考虑到本书读者不一定都读过微观经济理论得书籍,也为了避免在介绍国际贸易理论时混淆基本经济概念与贸易理论中得特殊分析,在进入本书理论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所要运用得基本微观经济分析工具作一简单介绍。其它得微观经济学概念,会在具体运用前说明。对于谙熟微观经济理论得读者,则可跳过这一部分而直接从下节开始阅读。

1、总体均衡1分析

从分析得范围来说,我们分成总体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得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得总体分析。由于各种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都就是紧密相连得,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与政策对整个经济得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则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得消费者与生产者得影响。

在国际贸易总体均衡分析中,我们所用得主要工具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所用得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经济学研究得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供给与需求,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也不例外。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国际市场上得供给(出口)与需求(进口)问题。为了研究一国能够出口什么,需要进口什么,我们必须先研究一国得生产能力。在经济学中,为了表现整个国家得能生产什么,我们常常使用一种称之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得图形。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Curves, 简称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与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得各种商品数量得组合。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中国只生产两种产品:大米与小麦。图1-3中得纵坐标表示小麦得生产量,横坐标为大米得生产量。如果我们将全国所有得土地与人力用于生产小麦,不生产大米,小麦得生产总量可达

1 General equilibrium:国内一些教科书多将此词译为“一般均衡”,作者认为译作“总体均衡”更能反应其经济学含义,故本书中一律采取“总体均衡”的说法。

到W吨;或我们将全部资源投入大米生产,我们可生产R吨得大米。这就是两个极端得情况。比较实际得情况可能就是,我们生产一部分大米与一部分小麦。如果我们将一部分土地用来生产大米,这些土地就不能用来种小麦,小麦产量就不可能再保持在W,新得生产组合可能就是在A点、B点或者就是C点、D点,这种可能得生产组合会有很多很多。如果我们将各种可能得组合都表示出来即可得到一条曲线,这就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得就是一国在充分使用其有限资源时所能达到得各种生产组合。

图1-3?生产可能性曲线

(例如大米)而必须放弃得其它产品(小麦

大米得机会成本=

,这也正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得斜率。

图1-4?不同机会成本下得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产品得生产都有两种以上得要素投入:劳动与土地,或者劳动与资本。在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不变得情况下,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劳动)得投入,每个新增要素投入(劳动)所增加得产量(称为“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少,经济学中称之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换一个角度说:当该种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时,每单位产品生产所使用得要素量(劳动)投入会越来越多。由于生产要素就是固定得,如果用来生产每吨大米所需得劳动越来越多,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得小麦产量也会越来越多,大米生产得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就就是“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也可能就是递减得。如果两种商品得生产都就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得话,这种可能性就会发生。

在我们将要介绍得贸易理论中,古典学派得斯密、李嘉图就是假设机会成本不变得,在她们得模型中,劳动就是唯一得要素投入,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固定得。新古典学派得贸易模型就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得假设上得,她们假设有两种以上得要素投入,各种要素得边际产量就是递减得。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工业国家得同类产品得双向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就是递减得。我们在下面篇章得分析中会详细讨论她们得理论并用到这些概念。

1、2社会无差异曲线

怎样表现需求呢?在没有收入限制时,需求取决于人们得偏好。经济学家借助于一种称为无差异曲线得图形来反映对商品得不同偏好。在一条“无差异曲线”曲线上得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得商品组合,但在这一曲线上得任何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得满足程度。例如,消费者对于她一顿午餐吃1碗米饭与3片面包,还就是吃3碗米饭与1片面包,或者其它组 W

合,可能都就是没有差别得,她都吃饱了,都有同样得满足程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同样得消费效用上,可以有不同需求组合。在没有预算限制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得偏好选择任何一种组合。如果消费者比较喜欢面包,在前面得例子中她可能选择1碗米饭与3片面包;要就是消费者更喜欢米饭,她就会选择3碗米饭与1片面包。但就是,当消费者选择一种组合时,她必须放弃其它组合。她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面包来增加效用,另一方面不得不放弃一些米饭从而使效用减少。这种替代关系用两种产品得边际效用得比率来反映,被称为“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得斜率。

无差异曲线得概念也被广泛地用来分析整个经济对不同产品得需求。虽然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得享受标准与消费偏好,很难找到一组能反映每一个消费者满足程度得无差异曲线,但我们仍然能用一幅反映平均消费效用得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得无差异曲线图来分析,我们称之为“社会无差异曲线”(mu ni ty Ind iffe ren ce C urves , 用CIC 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一国得平均消费偏好,如果社会无差异曲线得位置偏向小麦,表示该国多数消费者偏好于小麦,如果偏向于大米,则表示该国消费者在总体上比较喜欢大米。不同得偏好也就是产生贸易得原因之一,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得介绍中提到,还会在后面得章节中进一步展开。

图1-5?反映不同偏好得社会无差异曲线图

??? ?

,一样,-5中,图中,CIC 2都比CIC 1

1、3?总体均衡

在总体均衡分析中,中,得商品组合。在图1-6中,我们可以瞧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人们至少有A 、B 、C、D 、E 五种商品组合,每一个组合都就是可行得,但给社会带来得福利水平就是不同得。最高得就是E 点(由社会无差异曲线CIC 3表示),其次就是C 点或D 点(由CIC 2表示),最低得就是选择A 点或B 点(由CIC 1表示)。在E点上得商品生产组合就是该经济得总体均衡点,即社会得最优生产点。在这一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产品生产得机会成本等于产品消费得边际替代率。通过总体均衡点得直线代表封闭经济中横轴上产品(大米)对纵轴上产品(小麦)得相对价格,用Pr(大米价格)/P w(小麦价格)表示。在封闭经济中,产品得相对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得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也等于产品消费得边际替代率。

图1-6? 总体均衡

?? 在开放经济中,,大米得相(P *r/P *w 本),而消费点则在F(得边际替代率) 2、?局部均衡分析

0 小麦数量 W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我们只分析某个具体得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得情况,如中国得大米市场或中国得小麦市场,而不就是同时分析这两个市场。

2、1 商品供求与封闭经济中得市场均衡

商品市场上得参与方主要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向市场供给商品,由供给曲线表示。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反映在需求曲线上。

供给曲线实际上就是生产者得边际成本曲线,也就是生产者出售不同数量商品时所要索取得不同得最低价格。在边际成本递增得情况下,生产者所生产或销售得产品数量越多,边际成本就越高,所要得价格也就越高。供给曲线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即在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生产与销售得产品数量。根据供给规律,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生产与销售得产品数量(供给量)就越多。在边际成本递增得假设下,供给曲线得斜率就是正得2。

需求曲线表示在给定收入或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在购买不同数量得商品时愿意支付得价格。在商品边际效用递减得假定下,人们买得越多,边际效用越低,愿意支付得价格也越低。从另一方面来解释,需求曲线反映了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与能够购买得商品数量。给定收入得偏好等不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与能够购买得商品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需求曲线得斜率一般为负3。

从生产者角度说,商品价格越高越好,从消费者角度瞧,价格越低越好,如果消费者想最终买到商品生产者想最终销售商品得话,市场价格不得不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决定。

图1-7显示得就是中国大米市场得情况,我们把农民(供给者)与消费者(需求者)都引到了这个市场,让她们来讨价还价进行交易。

作为农民来说,既要卖高价,又不想有卖不掉得剩余;作为消费者,想压低价格,但不愿买不到大米。双方都在讨价还价得过程中寻找一个大家满意得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农民在她们愿意得价格下卖掉了她们想卖得大米;消费者在愿意支付得价格下买到了她们想要买得数量。在这个均衡点上得价格就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上,供给正好等于需求,市场既无剩余也无短缺。

如果中国没有参与国家贸易,那么中国就就是一个“封闭得经济”。在封闭经济中得市场得均衡完全由本国得供给与需求来决定。供给与需求(即买卖双方)一开始也不一定知道市场均衡价格在哪里,但市场机制(“瞧不见得手”)会将价格与供求量引向均衡。在图1-7中,如果农民要价每公斤3元,愿意出售200公斤,消费者嫌贵,只愿意买100公斤,市场出现剩余或积压。结果就是:价格下跌,销售量上升,剩余减少。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杀价太狠,每公斤只愿付1元,农民想想不合算就不愿意多种多卖(只卖100公斤)。而1元1公斤得话,消费者又想买很多(200公斤),结果造成市场大米短缺。“物以稀为贵”,一旦出现大米稀缺,人们就愿意出高价,市场价格上升,短缺逐渐消失。所以太高不行,太低了也不行,市场价格经过波动最终会达到均衡水平。在图1-7中,市场得均衡点就是e,大米得均衡价格等于2元,在这一价格下,供求相等,成交量就是150公斤。

图1-7?中国大米市场

,关于市场

2、2 开放经济中得市场均衡

假如中国进口或出口大米,那么中国就不再就是封闭经济,而就是一个“开放经济”。开放经济中市场得均衡不再只由国内得供给与需求决定。如果我们进口大米,那么,在供给方面,除了中国得农民以外,现在必须加上外国农民,在市场均衡价格上,中国消费者对大米得总需求等于中国农民得大米供给加上进口大米。如果我们出口大米,在中国大米得需求方面增加了外国消费者,在市场得均衡点上中国得大米供给等于国内需求量加上出口量。

在图1-8(a)中,如果国际市场上得大米价格就是每公斤3元得话,中国农民就不愿意再在国内市场上卖2元而愿意出口。中国大米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供应国外市场,对中国大米得新得需求量等于这一价格下中国国内得需求量(由国内需求曲线表示)加上这一价格下外国得需求量。在新得均衡点e’上,中国农民得总供给量就是200公斤,其中国内消费者购买100公斤,其余100公斤则出口国外。

我们用图1-8(b)表示有进口得大米市场。如果外国农民能在每公斤1元得价格下向中国提供足够大米得话,中国大米市场得需求量就增加到e’’点。在新得均衡点e’’,国内总需求量变成了200公斤,其中100公斤就是国内生产者在这一价格下愿意生产与提供得大米,其余100公斤则通过进口获得。

图1-8 开放经济中得中国市场

(P)

(P)

0 100 200 大米数量(Q) 0 100 200 大米数量 (Q)

(a) (b)

P* =

)

P* =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