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药科大学药物毒理学期末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药科大学药物毒理学期末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药科大学药物毒理学期末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药科大学药物毒理学期末总结,推荐文档

药物毒理学学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促长剂:Growth promoting agent,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可使化学物诱发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与致癌物共同作用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这类物质反复作用于细胞,具有促进癌的发生或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的间接致癌作用。常见的促癌物有佛波酯(TPA),巴豆油,煤焦油中的酚类、卤代烃,烟草中的某些成分等。

完全致癌物:complete carcinogen,指同时具有引发、促长和恶性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致畸指数:teratogenic index,指药物对母体的LD50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指数<10者判为不致畸,10~100为致畸,>100为强致畸。

交叉依赖性:cross dependence,有的药物可以抑制另一种药物戒断后出现的戒断症状,并有替代或维持后者所产生的身体依赖状态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之为交叉依赖性。这种相互替代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例如中枢抑制剂之间,阿片类药物之间具有交叉依赖性,镇静催眠药与酒精之间具有部分交叉依赖性。

催促戒断试验:precipitation or withdrawal test,在较短时间里药物以较大剂量、多次递增方式对动物给药,然后以阿片类拮抗剂,催促其产生戒断反应,若出现吗啡样阶段症状,说明其与吗啡属同类型药物。催促试验戒断症状发作快,症状重且典型,持续时间短,便于观察比较。此法只适用于有竞争性受体拮抗剂的阿片类药物。常用的受体拮抗剂有纳洛酮,亦可用环丙羟丙吗啡。

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指药物对胚胎的选择毒性作用。在一定剂量时,仅对胚胎有毒性作用而对母体无毒性作用。通常可表现为所有对胚胎生长不利的毒性作用,如胚胎死亡,胚胎生长迟缓,畸形以及出生后功能不全。具有这些作用的物质称为胚胎毒物。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合物等。

蓄积毒性:Cumulative toxicity,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

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出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产生毒性。

选择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代偿能力:当体内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处功能降低,此时非病变处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加强来弥补病变处功能不足的能力。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um non-effect dose or concentration,即ED0或EC0,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目前最灵敏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对机体有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亦称为“不能观察到的效应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

中毒阈剂量:Toxic 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指在一群试验动物中,只有少数个别动物的某项生理、生化或其他观察指标出现轻微变化的最小剂量或浓度,又称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一般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 Zac,半数致死量与急性阈剂量之比值,其公式为:Zac=LD50/Limac,式中LD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其比值的大小反映了急性阈剂量值距离LD50的宽窄,比值越大从急性阈剂量到引起死亡的剂量距离越宽,化合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之比值,其公式为:Zch=Limac/limch,其比值越大,表明从慢性阈剂量至急性阈剂量之间的距离越宽,即引起慢性中毒或亚慢性中毒的剂量范围越宽,发生慢性中毒的机会就越多,反之亦然。QAU:Qaulity Assurance Unit,质量保证部门,指负责保证安全性研究机构的各项研究工作符合本规定要求的机构。在GLP的组织结构中,QAU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它是独立于课题组之外而直接向总管理者负责的一个常设机构。QAU人员应当是熟悉业务的内行,并且要了解所检查课题的任务和计划,QAU要为每一课题指定一名检查负责人。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标准操作规程: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要求正确而且统一的操作,因此对所有实验操作应全部用SOP加以具体规定。SOP是研究室的技术法规,是GLP

最重要的工作软件,它体现研究室日常建设的成果,也反映研究室的技术水平。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

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

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

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e lethal dose, 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与最大非致死量(maximum non-lethal dose, MNLD)之间的剂量,其中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

示为LD10或LD5;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指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

以表示为LD0.

SPF动物:specificpathogen-free animal, SPF,是指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机体内无特殊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实验动物。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对无菌动物人工投以某些已知微生物(一般为埃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乳酸杆菌等)而获得。根据投

入已知菌的种类,分别称为单菌、双菌、三菌或多菌动物。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是多次给药使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蓄积剂量(LD50(n))与一次给药使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LD50(l))的比值,即:K= LD50(n)/ LD50(l)。

脏器系数:The organ coefficient,器官重量在进行统计学处理时常表示为单位体重的重量,即器官系数。

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 TK,是一门新兴的涉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的边缘学科,是在毒性剂量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用

于解释毒性试验,为药物的安全性提供评价依据,而不是描述药物

的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特征。

突变作用:mutagenesis,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

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这种现象称为突

变作用。突变作用可视为DNA结构在任一水平上受到破坏,并由

此造成了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广义地包括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果使突变位

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三联密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

较多遗传信息的改变。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类、嘧啶类化合物和

黄曲霉素B1等都能引起插入型移码突变。

转换型突变:transition,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鸟嘌呤置换腺嘌呤或相反)或嘧啶互相取代(胞嘧啶取代胸

腺嘧啶或相反)所引起的突变。DNA转录时可引起一个RNA密码

子的改变,在翻译时可使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更,如亚硝

酸可引起这种突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药物或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表现为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

畸变,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碱基作用物:如烷基硫酸酯、N-亚硝基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及卤代

亚硝基脲,其共同特性是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易使DNA分子中

的碱基发生烷化作用,形成共价结合的加成物。

多倍体:polyploid,正常的生殖细胞染色体为单倍体,体细胞为双

倍体,在突变细胞中,染色体呈整倍的发生变化,以致形成三倍体、四倍体……二倍体以上统称为多倍体。

间接致突变物:indirect-acting mutagen,有的药物,本身不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则称为间接致突变物。间接致突变物属于药物致突变物的一种。

碱基类似物:有些药物的化学结构与DNA链上四种天然碱基非常

相似,称为碱基类似物,如5-溴脱氧尿苷嘧啶核苷与胸腺嘧啶相似,2-氨基嘌呤与鸟嘌呤相似。如这些碱基类似物在DNA合成期中存在,能与天然碱基竞争,取代其位置,从而掺入DNA分子中。

微核:micronucleus,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

变以致断裂。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

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要小,故称之微核。观察骨髓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

具有致突变作用。但由于骨髓细胞中缺乏代谢活化酶系,对间接诱

变物反应较差。

程序外DNA合成:unschedule DNA synthesis UDS,正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仅在S期进行DNA复制合成,当DNA受损后,DNA的修复合成可发生在S期以外的时期,这种合成称为程序外DNA合成。基本方法是测定S期以外3H-胸苷掺入胞核的量,这一

掺入量可反映DNA损伤后修复合成的量。一般使用人淋巴细胞或

啮齿动物肝细胞等不处于正在增殖的细胞较为方便,否则就需要人

为地将细胞阻断于G1期,使增殖同步化。

二.解答题

1.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

按致癌物的化学性质分类:有机化学致癌物,无机化学致癌物

按致癌作用机制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国际癌症研究所( Inte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 )将化学物按对人致癌的证据强度将致癌物分为四大类:

1.第一类是对人肯定的致癌物,有足够的流行病学证据支持接触因

素与癌症发生的因果关系。

2.第二类分为AB两组:A组包括对人很可能(probably)是致癌的物质,此类物质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其可能致癌。B组包括对人可能(possible)是致癌的物质,此类物质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够充分或者缺乏。

⒊第三类是指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确定的化学物,此类物质缺乏人类致癌的资料。

⒋第四类指对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的物质,此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2.化学致癌三阶段理论

引发阶段、促长阶段和恶性进展阶段。

1.引发阶段:致癌物直接作用于DNA的初级序列,引起基因突变,使单个细胞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诱发细胞突变的因素称为引发剂。

2.促癌阶段:细胞经第一阶段变成引发细胞后,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以相对于周围正常细胞的选择优势进行克隆扩增,形成镜下才能观察到的或有时肉眼可见的细胞群,即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或腺瘤。

3.恶性进展阶段:随着恶性度的增加,肿瘤细胞开始获得一些新的

性质,如高度侵袭性、转移生长性、无规律性以及快速生长和特有的对激素的反应性等。这些细胞可溶解和穿透组织的基底膜,可以在血流中生存并对免疫系统产生抗性,能耐受许多治疗药物的毒作用,刺激血管的新生,产生新的血管使肿瘤细胞能从血液中获得营养物和氧分,最终不管宿主如何试图破坏它,肿瘤都能存活下来并不断地恶性进展。

3.何谓恶性转化试验?转化后的细胞表型有哪些改变?

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是指对培养细胞诱发与肿瘤形成有关的表型改变。常用叙利亚地鼠(SHE)胚胎细胞,或其他哺乳动物细胞。此种表型改变是因致癌物所致核型改变的结果,其改变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生长能力、生化表型等变化,以及移植于动物体内形成肿瘤的能力。

4.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及其评价方法

特点:

1.器官发生期的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一般称为危险期或关键期,在这期间给予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可能造成形态结构异常。

2.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①在器官形成期与具有发育毒性的药

物接触,可以出现畸形,但也可引起胚胎致死。当剂量增加时,毒

性作用增强,往往胚胎致死作用增强更明显。胚胎死亡增加,畸胎

数却因而减少。②某种致畸物可以引起一定的畸形,但在同一条件下,给予更高的剂量,并不出现同一类型的畸形。可能由于较高剂

量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畸形,较低剂量一般引起轻度畸形,而严重

畸形有时可掩盖轻度畸形。③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

最大无作用剂量与100%致畸剂量之间距离较小,一般相差1倍,

曲线斜率也较大。往往100%致畸剂量即可出现胚胎死亡,剂量再

增加,即引起母体死亡。

3.物种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同一致畸物在不

同动物并不一定都具有致畸作用,引起畸形的类型也不一致。

评价方法: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确定药物是否具有胚胎毒性或致

畸性。在这一阶段,药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不是作用于生殖细胞的

结果,而是胚胎直接受到药物影响的结果,致畸性药物制药能穿透

子宫或胎盘到达一定浓度,就可对胚胎发育产生影响,出现致畸作

用或胚胎毒性。因此,致畸作用研究的阶段主要限于胚胎细胞分化

至器官形成阶段。

每组孕大、小鼠20只,孕兔10只,剂量为高中低三个剂量,限度

剂量为1g/kg,高剂量应有母体毒性反应,低剂量应为无母体和胚胎毒性反应,一般为临床拟用剂量的某些主量,给药途径原则上与临

床用药途径相同,不宜采用腹腔注射。在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给药,大鼠孕后6-15天,小鼠6-15天,家兔6-18天。同时设溶媒对照和

阳性对照。自然分娩前1-2日(大鼠受孕后19-20天,小鼠18-19天,家兔第29天)处死动物,剖腹取出子宫及胎仔,记录黄体数、活胎数、活胎重、死胎数(吸收胎、早期死亡胚胎和晚期死亡胚胎的总和)等。

交配前交配妊娠

未给药雌性动物未给药雄性动物雌性动物在6-15天给药(大小鼠),在第20天处死幼仔和胎儿

围产期毒性试验:检测受试药物可能对胚胎发育后期、母体妊娠、

分娩过程、哺乳和幼仔在新生期间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给药时间是围绕分娩前后及泌乳期。

交配前交配妊娠授乳

未给药雌性动

未给药雄性动

物雌性动物大鼠、

小鼠于妊娠第

15天开始给药,

至分娩后21天

(小鼠)和28

天(大鼠),家

兔于妊娠第22

天开始给药,至

分娩后31天。

雌性动物给药

至断奶后处死

幼仔和胎儿

5.何谓非遗传毒性致癌物?试述其分类和各类的主要致癌特点

指没有直接与DNA共价结合的能力,不改变DNA的初级序列,即

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的一类致癌物。致癌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细胞

的过度增殖。

1.促长剂: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可使化学物诱发突变细胞的克隆扩

增,与致癌物共同作用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这类物质反复作用于

细胞,具有促进癌的发生或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的间接致癌作

用。

2.细胞毒物:能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以至发生

肿瘤。

3.激素:雌性激素和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引起动物肿瘤或

使这些器官的肿瘤形成增多。

4.免疫抑制剂:如巯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血清均能使动物和

人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但很少发生实体肿瘤。

5.固态物质:动物皮下包埋塑料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可导致肉

瘤形成,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能使啮齿类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

生的各类物质都可诱发肝肿瘤。如降血脂药安妥明、降脂异丙酯等。

6.药物依赖性分为哪两种?分别叙述其评价方法及其原理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又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当中断用药

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症状(abstinence

syndrome),变现为精神和身体方面一系列特有的症状。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用药后使人产生愉快、满足或欣快感,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地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精神依赖者断药后不出现生理戒断症状。

评价方法及其原理:

身体依赖性评价方法:自然戒断试验、催促戒断试验、替代试验。自然戒断试验原理是连续给于动物一段时间的受试药后突然停药,观察动物出现的戒断症状,与同类代表药物相比较,按照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判断受试药的依赖性潜力。

替代试验原理是给予实验动物各类代表性药物(吗啡、苯巴比妥或巴比妥钠)使之产生身体依赖性后,停止给予这些代表药,替之以受试药,观察记录动物是否发生戒断症状及其发作程度,以判断受试药是否具有类似代表药的依赖性潜力。

催促戒断试验原理是短期内给与动物大剂量受试药物,然后注射一剂受体拮抗剂,观察和记录给予受体拮抗剂后动物出现的戒断症状及其程度,此法只适用于有竞争性受体拮抗剂的阿片类药物。

精神依赖性评价方法:自身给药试验、药物辨别试验、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行为敏化试验。

自身给药试验原理:具有精神依赖性的药物对觅药行为和用药行为都有强化效应,这一效应可通过自身给药实验来判断,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药物依赖性潜力的试验方法。

药物辨别试验:依赖性药物使人产生的情绪效应如欣快、满足感等,属于主观性效应。具有主观性效应的药物可以控制动物的行为反应,使之产生辨别行为效应。本试验可准确判断受试物是否属于阿片类药物,以及产生精神依赖性潜力大小。

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如果把奖赏刺激与某个特定的非奖赏性条件刺激如某特定环境反复练习之后,后者便可获得奖赏特性。反复几次将动物给药后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药物具有奖赏效应,则特定环境就会具有了奖赏效应的特性,动物在不给药的情况下依然有对此特定环境的偏爱。

7.较常用的评价肝毒性的血清酶学指标有哪些?

ALT(GPT)谷丙转氨酶:存在于细胞质可溶部分,肝组织中含量为

血清中的10倍,当肝细胞发生炎症或坏死时,肝细胞内的GPT可进入血液导致血中含量增高,血清中GPT含量增加与肝细胞的病变程度大致平行,故对判断肝脏损害有较重要的意义。

总胆红素:胆红素由红细胞裂解而转化释出,血中大部分胆红素与

白蛋白相结合,称为游离胆红素,胆红素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成水溶性的结合物,称为结合胆红素,通过胆小管进入到胆汁中,两者合称为总胆红素。在肝胆管堵塞或肝细胞损伤的情况下,胆红

素反流入血液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而使组织黄染。

碱性磷酸酶:存在于骨、肝和肾脏中,也存在同工酶。成骨细胞活

性增强、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时该酶的活性升高,而营养缺乏时,该酶的活力下降。

白蛋白:血清中白蛋白全部由肝细胞制造,具有维持胶体渗透压的

功能,当降低至3g%时,一般均会出现全身性水肿,常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合成功能不全(如肝脏实质性病变)、消耗或丢失过多等情况。

ALT,AST,ALP,GGLP,5ND,SDH,OCT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激酶,r-谷氨酰转肽酶,5-核苷酸酶

山梨醇脱氢酶,鸟氨酸氨甲基转移酶

8.结合实例论述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机制

1.直接肾毒性作用:指肾脏毒物通过干扰生化过程而直接影响肾脏

实质组织细胞的代谢。如汞剂中的汞离子与线粒体膜上含巯基的蛋

白质结合而破坏线粒体,所致病理改变主要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和坏死,严重时累及整个肾小管和肾小球,间质也出现水

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2.免疫反应:某些肾脏毒物进入体内,作为一种全抗原(如抗血清),可与机体产生的抗体结合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作用于肾小球基膜而引起病变;另一些毒物则作为半抗原,如先与血浆中蛋白质或直

接与肾小球基膜的蛋白质结合,可能需要在补体的参与下,对肾小

球基膜发生免疫反应。如三甲双酮等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肾小球肾炎。

3.肾小管管腔阻塞:肾小管机械性阻塞,可导致其功能丧失,使肾

小管变性、坏死。如噻嗪类利尿药可引起尿酸结石。

4.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肾脏功能和病理变化有密

切关系。如长期过量使用水杨酸盐类镇痛剂,如水杨酸类、保泰松、吲哚美辛、非那西汀等,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

9.影响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剂量:毒性反应毒物的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因此引起机体

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毒性较高的物质,只需要相对较小的剂量或浓度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则需要较高的剂量或浓度才能呈现毒性作用。

接触途径:多数情况下,外源化学物需要进入血液并随血流到达作用部位才能发挥其毒性,而同一种外源化学物经由不同途径(口,皮,呼吸道)与机体接触时,其吸收系数(即入血量与接触量之比)是不同的。

1.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结构功能团、基团的电荷性、光学异构、脂水分配系数、电离度、溶解度这6个理化性质方面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2.受试动物的种属及个体差异,包括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与毒性

反应、实验动物个体因素与毒性效应、动物疾病因素与毒性效应

3.药物赋形剂,添加剂

4.给药途径

5.环境因素

10.损害作用具有哪些特点?

1.机体的形态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寿命亦将缩短。

2.功能容量降低。

3.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易感性增强,对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下降

4.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能力下降且为不可逆

5.从药物在机体内代谢过程和生化变化的角度来看,损害作用还应

具有以下特点:①随着药物与机体接触剂量的增加,机体对该物质的代谢转化速率降低或该物质由体内消除速度变慢;②机体各种物质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酶被抑制,或某些酶系统的相对活力发生改变。③由于某些没被抑制,与其有关的天然底物在体内浓度增高,或/及在负荷试验中对专一性底物的代谢能力降低,如胆碱酯酶。

11.试述毒性作用的分类

1.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对与机体最初接触的部位所造成的直接损害作用。全身作用是指经吸收、分布至机体的其它部位后才产生的损害作用。

2.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指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药后仍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毒性作用,例如某些实质性损害。

3.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

速发作用指在一次接触后段时间内即引起的损害作用。

迟发作用则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才发生,甚至停药后才发生。

4.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由于既

往已被该类药物致敏所致。特点:1.过去有接触史。2.不呈典型的

S型剂量—反应曲线。

特异质反应:指机体对药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12.试述毒性作用的常用参数

毒性上限指标:引起实验动物急性中毒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评

价药物毒性和危险性的一类重要参数。包括①绝对致死量(浓度):

LD100或LC100,指药物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

度。②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

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③最小致死量(MLD)或浓度(MLC),

LD10或LC10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

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④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LD0

或LC0),指药物在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最

大浓度。⑤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D 或LC),指笼统的表示药物

对实验动物引起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毒性下限指标: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包括①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Limac),指一次接触药物所得的阈剂

量或阈浓度②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Limch):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

所得的阈剂量或阈浓度③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ED0或EC0),

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目前最灵敏的检

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④最小

有作用剂量,亦称中毒阈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

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

量。

毒作用带:表示一种药物的毒性。一般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

毒性或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包括急

性毒作用带(=LD50/Limac),和长期毒性作用带=(Limac/limch)。

13.A型损害性反应与B型损害性反应有何异同?

1.A型是一种过性的,在常用剂量下出现的药理作用的延伸。

2.B型为完全异常的反应。

A型B型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可预测性+—

剂量相关性+—

发生率高低

死亡率低高

治疗调整剂量停药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14.试述LD50测定的意义

1.LD50是药物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

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2.有助于计算其他相关的毒性参数:①急性毒作用带(Zac)

=LD50/Limac;②治疗指数(TI)=LD50/ED50

3.为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

4.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指标及剂量

设计依据。

5.为毒效应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6.作为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的检测措施。

15.试述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标准的分级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分类法,可分为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

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和悉生动物五级。

16.试述长期毒性试验中主要的血液生化学指标及其意义

1.氨基转移酶:ALT,其含量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大致平行,对于判

断肝损伤有重要意义;AST,在心肌中含量较高,可用于辅助诊断

心肌炎、心肌梗塞等疾病。

2.总胆红素:当肝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受损的情况下,胆红素会返流

入血液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而使组织黄染。

3.碱性磷酸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时该酶

活性升高,而营养缺乏时下降。

4.尿素氮:指示肾功能损伤、痛风和肌肉损伤等。

5.乳酸脱氢酶:根据同工酶谱分析可判断什么组织损或器官出现损

6.血糖:相关激素水平和腺体功能。

7.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测定具体蛋白质有时更

显得有指导意义,血清中白蛋白全部由肝细胞制造,白/球比例为

1~1.5,比例倒置会在肝脏晚期病变。

8.电解质:钠,钾,钙,氯,磷酸根离子等

9.肌酸磷酸激酶:肌肉异常、心肌梗塞和肺循环异常时改酶增高

10.R-谷氨酰转肽酶:肝胆疾病指标

17.基因突变有哪些常见的类型?

包括:点突变:转换型突变和颠换型突变;移码突变

转换型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

啶互相取代,DNA转录时可引起一个RNA密码子的改变。

颠换型突变: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结果也是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的变更。

移码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三联密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变。

18.Ames试验原理及方法评价

原理:利用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为测试指示菌,观察其在某受试物作用下回复突变为野生型的一种测试方法。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可使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成野生型,即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于是就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成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得强弱。

优点:可用来作为诱变指示物的微生物有噬菌体、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繁殖快、个体数量多、容易观察检出等特点,而且方法较为敏感、检出率较高、试验周期短、费用也较低。

缺点: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与哺乳动物及人类有较大的差别;有些受试物,在体外并不直接具有致突变性,而在体内形成的代谢产物却具有致突变作用,就会得出“假阴性”的结论。反之则可能得出“假阳性”结论。

19.Ames试验菌株鉴定及试验方法

1.组氨酸营养缺陷鉴定:培养基分两组,一组加入组氨酸和生物素,另一组只加入生物素。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中无法生存的即为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2.深粗糙型(rfa)鉴定(结晶紫抑菌试验)方法:于琼脂平皿上滴加0.1%结晶紫溶液,竖起平皿,让结晶紫溶液顺平皿流下。在与结晶紫溶液流下的方向垂直划线接种试验菌株。培养24~48小时,观察生长情况。在结晶紫溶液渗透区出现抑菌,证明试验菌株有rfa突变存在,意味结晶紫大分子进入菌体并杀死细菌。

3.uvrB缺失的鉴定(紫外线敏感试验)方法:将受试菌液在琼脂平

皿上划线,用黑纸覆盖培养皿的一半,然后在紫外灯下照射,培养24小时。如果经紫外线照射部分无细菌生长,则说明对紫外线敏感,亦即此菌株具有uvrB缺失的特性。

4.R因子测定(氨苄青霉素耐药试验)方法:在琼脂平皿上滴加氨

苄青霉素溶液,不含R因子的菌株在氨苄青霉素周围有一生长抑制区,含R因子的菌株因具有抗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故无抑制区。

5.自发回变数测定方法:取受试菌株新鲜培养液加到顶层琼脂中,

摇匀,迅速倾入底层葡萄糖平皿上,培养48小时,计数自发回变菌落数。

菌株组氨酸需

要①rfa突变unrB缺失R因子自发回变

菌落数

TA97++++90-180

TA98++++15-60

TA100++++75-200

TA102++—+240-360

野生型————

20.微核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原理: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染色体发生畸变断裂,其断裂碎

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微核,所以观察骨髓细胞中的微

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方法:一般选择NIH小鼠,每组10只雌雄各半的性成熟动物,分

高(1/2LD50)、中、低三个剂量给药,给药途径尽量与临床拟用途

径相同,以溶媒为阴性对照,已知能诱发微核率升高的药物(常用

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进行试验,骨髓采样,骨髓直接涂片法

涂片,固定,染色,镜检。

21.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判定

原理:是利用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的交叉遗传特征而设计的。雄

性果蝇X染色体的突变传给F1代雌性果蝇,F1 雌性果蝇为杂合性,不能表达;F1代雌性果蝇又传给F2代雄性果蝇,F2代雄性果蝇为

半合性,能表达出来。如果亲代雄性果蝇接触受试物后X染色体出现隐性致死突变,则F1代雌性果蝇中不表达,而F2代雄性果蝇中

因有一半接受了这个已发生突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性果蝇

数目比雌性果蝇少一半。

结果判断:将受试染色体数,给药的和无生育力的雄性数,F2代培养群数目,每一生殖细胞期检测的带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数按下式

计算致死突变率:致死突变率%=致死管数/受试染色体数*100%。当致死率大于自然突变率的2倍并有剂量关系时记阳性;在F2代,有一支培养管中,若雌、雄合计有20只以上未发现有雄蝇者为阳性,反之,有2只以上雄蝇者为阴性;在F2代中,有一支培养管中,若雌雄果蝇合计少于20只时或至少有一只雄果蝇者为可以,需观察

F3代;仅存雌雄果蝇亲本而无子代者为不育。

22.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的原理

显性致死试验是观察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损伤的一种方法。生

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期和受精期最易发生突变,突变后失去与异性生

殖细胞结合的能力,或者结合后会出现发育不正常的胚胎,以致造

成总着床数减少或早期胚胎死亡及畸胎等现象。

动物:性成熟小鼠。每组至少15只雄鼠,20只以上孕鼠;对照:

阳性,阴性(溶剂);剂量:高中低,最高剂量应导致毒性症状或减低繁殖力;交配方法:①在最后一次给药当天开始于雌鼠交配。②

每只雄鼠单独饲养,与2-3只未交配过的雌鼠同笼,5天后取出雌鼠,间隔1-2天后,再放入第二批雌鼠,如此持续6-8周;观察与解剖:雌雄同笼后,小鼠以阴栓的出现作为妊娠第一天,若未检出阴栓,

则从同笼的第三天记为妊娠第1天。于妊娠第14天处死雌鼠,观察双角子宫内的着床数,吸收胎,晚期死胎及活胎数。

23.如何鉴别活胎、早期死亡胚胎和晚期死亡胚胎

活胎:胚胎已完整成型,色鲜红,有自然运动,机械刺激后有运动

反应。

早期死亡胚胎:胚胎的大小、外形和色泽可因死亡时间的相对迟早

及死后自溶时间的长短变化很大,一般胎盘较小或不明显,胚胎形

体较小,外形不完整,各部位发育尚未完全,呈紫红色,无自然运动。

晚期死亡胚胎:有明显完整的胎盘,呈灰暗色,无自然运动。

活胎晚期死亡胚

胎早期死亡

胚胎

吸收胎

颜色肉红色灰红色乌紫色暗紫色或浅

紫色块

器官外形完整成形完整成形未完整成

形不能辨认胚胎

自然运动有无无—

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有反应无反应——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胎盘红色、较

大灰红色、较

暗紫色不能辨认

24.SOS显色试验的原理及评价

原理:通过直接监测细胞DNA受损后的SOS修复反应来检测化合物的生物遗传毒性,SOS chromotest是一种特异性的β-半乳糖苷酶诱导实验,一旦DNA损伤,组成该系统的RecA蛋白即转化为RecA蛋白水解酶,此酶分解阻遏蛋白,使受阻遏的SfiA基因去阻遏,并启动lacZ基因转录翻译,产生半乳糖苷酶,此酶分解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ONPG,产生黄色可溶性物质,根据其颜色的深浅对被诱导酶的数量进行定量测定,从而判断DNA是否受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优点:(1)快速、简便,测定过程只需7h (2)灵敏,被处理细胞全产生或不产生SOS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分解产物非常灵敏(3)准确,SOS显色法测定的是遗传物质对细胞原发的直接反应,其阳性结果较可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