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¹可是,自上世纪60年代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如今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过分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而人文性大量流失,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分数而很少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当然也就很少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影响,使得原本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再加上程式化教法的机械、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了,很多学生开始讨厌和惧怕语文课。

王力先生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而当下这种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存在。语文活动的过程就应该是审美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能激发人的整个意识层面,而且常常伸展到人的无意识的生命领域,从而将人引入既趋向于理解又不能形成明确概念的微妙独特的体验中。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文美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接受熏陶和教育。

一、在和谐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美。

把美育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励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的教态、语言、方法、手段等都要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或高亢激奋,或平静舒缓,或如泣如诉,使学生的情绪随课堂氛围起伏变化,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美。教师表情自然坦诚不做作,或亲切自然,或风趣开朗,或严肃庄重,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是声,亲切而不失庄重。教态自然平稳、优雅端庄,学生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手势得体自如,准确多变,或干净利落,或柔缓舒展,或疾驰有力。目光热情关切,充满期待和赞美……教师要在自身具有高素养的前提下,以进步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伦理关系,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才是美育的沃土。

二、在诵读和评析点拨中感受美、鉴赏美。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技巧上的指导。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教师的有感情范读,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空下飘荡在江上的小船越驶越远,最后在渺远的天际消失,只有东逝之水滚滚远去……指导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时,读出“死”与“活”轻重缓急,读出对比之下那强烈的爱憎感情,读出结构上的前后勾连、回环往复。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反复吟咏中品味离愁别绪下的洒脱、飘逸;品味流动的画面美;品味………再如朱自清的《春》哺育了几代人,在朗读指导上,除停顿、速度、节奏外,还得从语调、语气等方面指导,如“母亲的手”“抚摸”等地方要读得语重而情长,读到从不同感官写春的气息时,尽可能的用较为舒缓、轻柔、欣喜的语气语调读,使学生从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无声的细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文章内容的意境美和语言的形式美。

品评名篇佳作可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鉴赏。《荷塘月色》的淡雅,《小桔灯》的朴实,《药》的深刻,《背影》的真挚……老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开掘,一方面可唤起学生

的情感,调动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另一方面,又要加以理性的指导,才能有效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中学生正值年少时期,富于情感,又往往为情感所左右,在语文美育中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理解课文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升华。

三、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之美。

自然界是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观赏江河湖海、山川云霞,去领略自然界五光十色、百态千姿的美,去受感染、受熏陶。让峻岭重山的壮美给学生以兴奋;让碧水平铺、霞林横映的秀美给学生以灵俊;让曲径通幽、掩红藏翠的幽美给学生以深远。这些难以胜收的美情美趣足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想象,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亲近自然,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也是培养人性的基础,宽容、接纳、善待万物,就从这里开始。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和谐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这属“审丑”,“丑之所以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或者归因于审美创造化丑为美的结果,或者是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²丑是反讽,是荒诞,是反面教材,它同样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四、在无限遐想与创作中拓展美、创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想象。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引起审美情感,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陶醉,通过有限的形象描绘去领悟无限意蕴,在体验中享受享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小桥流水、绿树环抱的田园美;鸟语花香、欢歌笑语的青春美。并在这种美感的享受中受到熏陶、感染,进而把美的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基础,展开审美想象,充实审美感知,来理解、补充、丰富意境。

习作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智力训练。用书面描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安排写作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进到创造美的境界。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安排与课堂相关联的文题,由模仿到独创地训练。续写、改写、扩写也能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指导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积极意义;指导写人的文章,要注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外在的美衬托内在的美;指导写景的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体验高尚的审美情趣。写文章可以抒发性灵,折射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同时这也是对自我思想境界的解剖,在这个再思索创造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完成着人性的提升。

我们可以这样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旨归,美育则是通过对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做教师的,特别是语文教师,不可急功近利、一叶障目,甚至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应该时时以先进理念为自己导航,时时不忘给学生以情感美的滋养,艺术美的熏陶,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注: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页

②《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83页

参考书目:

(1)《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2002年版)云南教育厅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3)《教育教学研究》(中学卷)周益群张从信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优质课《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 忻城县高级中学语文组-----黄逢丹 【学习目标】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学习难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情方式的把握。 【学法指导】 典型例子引导法、写作实践法、提问法、仿练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课题 二、话题探讨——引导学生发现美 1.(大屏显示风景照片:让学生进入美的情境) 结合课文纪伯伦的《美》(节选)明确——什么是美? 请同学们齐读纪伯伦的《美》(节选) 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 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窸窣、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 请你们看看孩子的温顺、青年的活泼、壮年的气力、老人的智慧,你们就会看到美。 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 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黑,那受赞扬而感到快乐的正是美。 请你们把躯体当圣台,奉献给善行;把心灵作祭坛,对爱情膜拜顶礼,那么为这种虔诚而奖赏你们的恰是美。 那些天降予你们以美的奇迹的人们!你们可以欢呼,可以欣喜!因为你们可以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小结: 这篇散文诗告诉我们,美是无处不在的,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心灵。其实美就是生活。 2.讨论:如何发现美?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形成答案后举手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出发现美的四个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增加文学艺术知识积累-----多投入审美实践(板书)小结: 法国着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弊端之一,是善于发现丑,而不善于发现美。作家格非说过:“我在阅读中学生作文时,几乎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写到‘快乐’和‘幸福’的。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动辄‘反腐败’,动辄‘环境污染’,千篇一律的大题目……如果我们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写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我们的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我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而写作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生活,丰富自身。”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程是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重新解读新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美育的有关论述,重新认识美育在全面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把美育和学科知识教学融为一体,落实小学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其它学科一同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知道,深入地理解课文是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福勒和其它运动员在射门时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组

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射门这一行为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福勒这一形象的“人性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陆游的《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写景的句子,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诗人在小心地走过苍苔时,忽然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从

实施情境教学,创设美的课堂

实施情境教学,创设美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寻求美、感知美而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若能适时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则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审美熏陶。 一、创设诗意情境。语文教学有时单凭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难以唤起学生的美好想象,难以促使学生理解艺术情趣。而适当运用音乐、画面、语言等手段,则能在课文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浓郁的诗意氛围中体味文本之美。 配乐入境。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情感世界,诱发和感染受众,化抽象为生动,变枯燥为有趣。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闭目聆听,想象文本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惬意与美好,景美、文美相互交织,如在眼前。 借画绘文。画面把抽象的东西化为直接感观的视觉艺术,符合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再现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美感。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欣赏桃花源美图后顿生向往之情。如此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让学生感悟艺术魅

力,理解文章情感。 以文激情。一般看来,语文教学的艺术美、诗意美似乎总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文体紧密相连,而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教学却很难体现,其实不然。在教学说明文《落日的幻觉》时教师配乐朗诵了一段与夕阳有关的美文,让学生如痴如醉,此时教师忽然话锋一转:“可是,你们知道吗?如此美丽的夕阳,竟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顿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冲动。 二、创设体验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激发联想、想象的体验情境,将教材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效果甚好。 联想体验。鲁迅《社戏》中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以及一群农村孩子一起煮豆的情景,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讲述江浙一带风土人情和鲁迅儿时的童年趣事,学生说得起劲,听得有味,思维就会转向迷人的水乡,产生情感共鸣。 想象体验。教学《死海不死》,让学生闭目神游:“我们首先来到地球最南端,那可爱的企鹅正摇摇摆摆地向我们走来;接着我们来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个惬意啊;这是哪儿呢?热死了,哦,原来是茫茫无边的撒哈拉大沙漠,真想痛饮三百杯啊;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

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 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一、教师蓄情引读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学生心中发出动听的声音。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满感情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那种处变不惊,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或感情内敛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信息,那么文本再强烈的感情,也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转轴拨弦三两声”——上课伊始,教师应以正确、饱满的感情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定一个文章的情感基调。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至关重要,如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煽情……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特别注意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采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读来,营造出诗情画意、美妙绝伦的语言情境,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学生动情朗读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¹可是,自上世纪60年代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如今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过分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而人文性大量流失,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分数而很少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当然也就很少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影响,使得原本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再加上程式化教法的机械、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了,很多学生开始讨厌和惧怕语文课。 王力先生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而当下这种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存在。语文活动的过程就应该是审美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能激发人的整个意识层面,而且常常伸展到人的无意识的生命领域,从而将人引入既趋向于理解又不能形成明确概念的微妙独特的体验中。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文美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接受熏陶和教育。 一、在和谐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美。 把美育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励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的教态、语言、方法、手段等都要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或高亢激奋,或平静舒缓,或如泣如诉,使学生的情绪随课堂氛围起伏变化,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美。教师表情自然坦诚不做作,或亲切自然,或风趣开朗,或严肃庄重,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是声,亲切而不失庄重。教态自然平稳、优雅端庄,学生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手势得体自如,准确多变,或干净利落,或柔缓舒展,或疾驰有力。目光热情关切,充满期待和赞美……教师要在自身具有高素养的前提下,以进步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伦理关系,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才是美育的沃土。

构建美的探究课程体系

构建“美的探究”课程体系 创建“美的教育”学校品牌 ——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交流 城阳区实验小学栾喜峰 城阳区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严格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课改伊始便一直开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的学校课程,共开设了五门课程:一至六年级《经典诵读》、三年级《竖笛》、四年级《轮滑》、五年级《中国象棋》、六年级《生活技能》,目的是让孩子一年一种体验,一年一种收获,六年下来,在经典积累、协调运动、智力开发、生活能力、艺术表现等各方面均得到一定发展。实践到现在,根据学校课程开发方案,我们采用全面展开,重点突出的方式,在之前五门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以创建“美的教育”特色品牌为核心,从民族文化、自然探究等六大领域逐步确立了一系列的课程,为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不断搭建了新的平台。 (一) 我们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我们要求教师在了解调

查好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论证,从而确定开设的课程,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逐步确定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2.合作性原则:课程开发需要集体配合。在整个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与同事、学生、家长、共建单位、公益场所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原则: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我们通过家长代表大会、家委会、致家长一封信、调查问卷等方式与家长、学生及时沟通。 4.选择性原则: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个性都能得到彰显与张扬。因此,我们的学校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种选择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 5.开放性原则:学校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此,我们积极争取校长、教师、家长、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原则:学校课程开发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的课程开发立足我校实际,根据科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逐步完善。 (二)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 发表时间:2011-09-23T09:10:48.26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茂焕[导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王茂焕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管家嘴小学 718100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中蕴含的语言美、内容美、画面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都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 一、品字析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春色满园关不住 古诗的语言精练优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精准到位。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这种音乐感就是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有时一字一词,都需要细细推敲,反复锤炼。 二、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内容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成诵的目的就是把经典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言语,把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吸收为自己的思想。 三、多元教学,再现古诗的画面美——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学中,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如教学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座深秋的高山,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几朵飘渺的白云,一户若隐若现的人家,一树红的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老师作画,可以引导学生作画,也可以师生同画,通过作画,让学生把诗中美好的景致留在脑海中,对诗中的画面有了深刻的感受。 表演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形式。如《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 四、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中无不包含着作者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爱国爱家乡爱大自然之情。教学中,可以借景引情。如教学《咏柳》一诗时,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山外青山楼外楼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镜,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浩之气。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字想开去:一轮皓月当空,朗照苍生万物,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苍翠的松林中,一弯清泉从山间一路叮咚,水石相激,飞花溅玉……这是一种怎样如梦似幻的意境啊!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空山的雨后,聆听潺潺的流水,感受那一股清新的空气。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小学课文中精选的古诗,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融语言美、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如甘醇,如春风,如雪月……我们要力求通过古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并把这种美的意识转化为美的行为,无论在何进何地,都要做心灵美的人,做行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弘扬美的风尚,谱写美的篇章。让我们和如花如诗的儿童携手徜徉于徇丽多彩的诗的国度里,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不胜收的人生吧!

运用美学原理营造美的课堂

运用美学原理营造美的课堂 长期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营造美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一是因为各门学科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按美的规律构造的,二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而美的课堂可以极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适应与转化”问题,能够使学生将知识、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动力、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运用情感转移原理,营造美的课堂 情感转移原理是指在作品、表演、教学中使读者、观众和听众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都德小说《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那“最后一课”就使小弗朗士和镇上去听课的人们产生了质的飞跃!《白毛女》的演出曾使千万军民群情激愤、斗志弥坚!一位历史老师在向学生讲述苏武出使匈奴的经历时这样说道:“茫茫北海之上,纷纷大雪之中,只有苏武一人。长空里一只孤雁,但他并不孤独!他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装着亲人,一想到他们,他的心中就涌起潮水般的激情和春天般的温暖,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给了他战胜厄运的无穷无尽的力量!他并不孤独!他手中的汉节仍在,他对祖国亲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依旧!他那‘一定要活着回到祖国去’的心愿,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强 烈和深沉! “寒冬一个接着一个来临,同样是寒风刺骨,同样是大雪纷飞,同样是孤单困苦,同样是饥寒交迫。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苏武,在那艰辛卓绝的处境里,就 这样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年时代! “他的青年时代没有华贵的服饰,没有可口的饮食,没有温暖的家庭,有的只是荒野、风雪、饥饿、寒冷。他只要点点头投降匈奴,马上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在他心中,对祖国的忠诚至高无上,民族的气节重于一切!因此,无论有多少痛苦艰辛,无论有多少生死危难,枫 叶霜重色愈浓,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的教学怎能不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怎能不让人产生强烈共鸣!因为它是美的! 二、运用和谐奇异原理,营造美的课堂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0-02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的美,就像一首诗,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妙语连珠的谈吐,不就是一种美吗?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成功的满足感,不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吗?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之美,犹如微微春风,开启着人们美的心扉;又如淙淙清泉,滋润着人们美的心田,语文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如何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动起来,尽情绽放,我认为主要须从三方面做起: 一、美的风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行动上往往喜欢仿效成人,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统一,要注意从着装上体现个性美、气质美,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其次,一位道德品质优良、知识渊博、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的教师,必能使课堂教学永远飘溢着迷人的芳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将美的风范转化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美,才能使学生喜欢你

的课;才能变讲授为交流,变灌注为创造;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的语言 1.语言要和谐悦耳――音乐美 诉诸于听觉的有声教学语言,是课堂上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抑扬多变、和谐悦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语速的快慢。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要缓,以便于学生品味领会;对内容浅显、一般性的叙述,表达要快。再次,在各个环节的承转衔接之处,还应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通过或庄重,或诙谐,或激昂,或舒缓的诸多语言、语调,把文章的精妙竟相展现出来。 2.语言要言简意赅――精练美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语文教师,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应力求准确、简洁、清晰,要切中肯綮。试想,如果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辞不达意,重复不止,信口开河,东扯葫芦,西扯瓢,这令听者如坠云雾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吗?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试谈课堂节奏美的塑造

试谈课堂节奏美的塑造 节奏是课堂教学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也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过程。明快流畅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同音乐的轻重缓急,绘画的浓淡疏密,借用到教学上来,节奏是指课堂进程的缓急张驰,节奏艺术则是指课堂进程如何运用缓急张驰的艺术。 上一堂课就像演一出戏,如何将课堂这出戏演好,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上课前作通盘设计。只有通过美的设计、艺术的影响,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我国古人曾精辟地指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有节奏发展的普遍规律,所谓抑扬顿挫、轻曼徐疾、阳刚阴柔、参差错落等这些词藻,不仅具有一般的美学含义,表现了一般的美学法则,而且也包孕着事物发展的一些固有属性。长江黄河有九曲连环,急流飞瀑,也有淙淙吟唱,轻舒慢行,才形成了江河奔涌、秀逸之美;崇山峻岭,有陡峭险峰,万仞岩,也有连锦丘壑,滚滚松涛,才组成了山岭参差,雄阔之美。铁弓要一张一弛,才能指导把箭射出去;人体,有展有舒,腾挪起伏,才有优美的舞蹈,万物皆备结构,万事须有节奏,这是恒古的真谛。课堂教学自然也必须遵循节奏规律,塑造节奏美感,以提高教学质量。 强调讲课的节奏感,不仅是一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这里,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讲课中的节奏感和节奏美到底蕴含着哪些内容,应该从那些技术性细节入手,来塑造具有审美魅力的课堂节奏。 1. 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语言的节奏,抑扬顿挫,激情洋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结构的具体需要来加以确定,就一般意义上讲,有这样的一种模式;开课稍快:精彩、少套话、废话;切入正题;放慢但语调可高昂些;展开讲解:要快,形成“小高潮”,烘托起愉悦的气氛,转入下一个问题:稍慢,结束:稍快,干脆利落,嘎然而止,或为下一节课铺垫,或练习,做作业。必须处理好导入展开,高潮,结尾四环节,注意首尾照应自然,高潮设置及时,过渡衔接得当,以

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

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 论文导读:如果说语文课堂好比一座无比瑰丽的百花园。那么生命就是座落于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生命,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关键词:语文课,生命 如果说语文课堂好比一座无比瑰丽的百花园,那么生命就是座落于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语文课堂因生命而充满绿意,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而身边的语文课堂,我看到最多听到最多的却是教师面无表情、语言平淡、教法单一,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缺乏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真情的交流、沟通。 “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如何才能把课堂创造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有滋有味的生活,让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巧设环节激发兴趣。 我认为培养语文阅读兴趣要贯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1、精心设计导课,激发阅读兴趣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实践,我认为导

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展示资料导入,析题导入,介绍背景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悬念式导入,故事式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温故知新式导入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适合于文本的导入语。 如:音乐导入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但愿人长久》是一篇融美景、深情于一炉的美文,根据其文章特点,课前可播放《但愿人长久》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感知的同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析题导入。毕业论文,生命。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揣摩标题有利于理解课文。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我先板书“听诊器”,让学生说说是否见过听诊器,再板书“一个”,让学生说说听诊器的模样与用处,再来板书“第”、让学生体会“一个听诊器”与“第一个听诊器”在情感上的不同,相机再让学生补充课前搜集的课文资料,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契机。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导入语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循序渐进性,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2、讲读入境入情,提高阅读兴趣 小语专家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小学语文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怀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成的。如果在讲读

美的音乐 美的课堂

美的音乐美的课堂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摇篮,音乐课更是一门传递美的课程。为充分体现音乐课特点,挖掘音乐课的内涵,本文从美的环境,让孩子向往音乐;美的教师,让孩子亲近音乐;美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音乐和美的欣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真正把音乐之美带给学生。 【关键词】音乐美课堂 音乐是情感的摇篮,音乐课更是一门传递美的课程。记得童年时代每当走进音乐教室,透过纯洁的童心,听着美妙的音乐,感觉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挖掘音乐的内涵,把美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美,这是大家必须重视的。但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不同,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有时还会影响到课堂质量,如何使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一直思考与实践的。 一、美的环境,让孩子向往音乐 音乐教室是学生的音乐乐园。优美、整洁的环境会给师生带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有时我们会在钢琴上摆一盆绿色植物,使教室充满生机。 二、美的教师,让孩子亲近音乐 音乐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甚少,一周只有两节课的相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更应塑造自身美的形象,热情,大方,得体,举手投足都应洋溢着艺术老师特殊的内在美。每节课前我们都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面带微笑迎接学生走进音乐教室,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外我觉得老师的手势也特别有讲究,一方面给学生提示,另一方面一个美的手势会让学生有全新的感觉,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大雨小雨》这首力度对比强烈的歌,用小拇指来表示“弱”,握拳表示“强”,来提示学生唱出歌曲的力度对比。经过这一手势的运用,学生不但唱出了歌曲的活泼情绪,而且生动、有效的手势成了学生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美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音乐 1.美的语言。美丽动听的语言人人爱听。在教学中也不例外。运用一些优美或诙谐的词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小白船》一课的教学时,运用了一则美丽的歌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美丽的语言与旋律的完善结合,使主题完整、集中,形象丰满、生动,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让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让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一、为什么要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审美观。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是: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途径,使自身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本身当作艺术,进行审美性再创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欣赏文章之美,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二、为什么要依托文本,并且能依托文本?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俯仰皆是,其中蕴藏着极丰富的美育内容。 倘佯《春》的世界:大片大片的小草彰显初春的嫩绿,映衬着可爱的孩子,闪亮着生命的光泽;村庄里,田野边,一棵棵桃树、杏树、梨树,争妍比美,在簇锦的花团中,点缀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勾勒出“枝头春意闹”的流动的图画;柔和的春风也被这初生的生命所陶醉,如母亲般温暖而祥和,风中有和煦温馨的空气,弥漫着花香、草香和泥土的香味,回荡着各种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有牧童清脆悦耳的短笛,即便是蒙蒙的细雨,也成为多情的精灵……字里行间是春天生命的涌动,而正是有了生命,才让我们感受并懂得美丽的意义。 同样的,小英子衣襟上那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父女间如花儿般清香弥远的爱;凝望“小桥流水人家”的断肠人,涌动的是“何人不起故园情”的伤感;李白那一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喊出了大丈夫慷慨淋漓的美……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三、依托文本,使课堂成为美的载体 怎样依托文本,使课堂教学成为美的载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 1.反复诵读,捕捉文本之美“朗读是最有效益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

语文课堂也能流淌音乐

语文课堂也能流淌音乐 我喜爱音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希望能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吸引学生,把音乐的流动之美、旋律之美带进语文课堂,使之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境地。如何适当地用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探索的问题。 大致的看,音乐与语文联系起来似乎不太可能,但深究的话,音乐与文学已是渊源已久:从“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演化为诗体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到亦计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因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理成章。 如何把渊源深刻的语文和音乐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呢? 我首先是探索了音乐的导入功能,我认为它能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情境,调节情绪的作用。 (1)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引出”,用美的音乐唤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自然进入到课堂的预设情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亦可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燃起求知的欲望,以起到烘云托月之效。比如学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确定许多农村孩子都没听说贝多芬是何人物,更无从所知他的音乐,我便精选了《命运交响曲》,钢琴声飘荡在整个教室,这时顺势导入: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你们知道吗?就这样的一个大音乐家,竟然在28岁时就成为聋子,而在全聋之后,却写出了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板书课题)。 (2)创设氛围:能让每个学生“入戏”,创设氛围尤显重要。一种氛围,事实也就是一种情境和意境,这种情境和意境,不仅仅是由画面和实物创设的,还要靠音乐的配合才能更加的完美。良好的氛围对于散文诗歌教学特别重要。 比如说《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我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在音乐声中,我开始朗读课文精彩语段:“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被感染,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整个课堂此时已是群情激昂。

构建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构建美的语文课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挖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对教师而言,加强学习,走进教材,去挖掘美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审美的素养。在构建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学习,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和挖掘美。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目是各类文章体裁的精品,更有些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它们经得住时间的淘洗与人类实践的检验,是形式与内容、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整体,这是语文教材中客观存在的美。 再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对学生而言,学习借鉴后,走出教材,去创造美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构建美的课堂的途径。⑤在构建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动笔写作,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样就能达到让学生学会发现美、体会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陶冶崇高的情操。 首先,作文教学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科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构建美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其次,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让学生美读课文,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使学生去愉悦美和创造美。例如小说《白色鸟》,教学时可采用教师示范美读和品味型美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还格格格格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声……”,引领学生走进如诗如画的意境。然后,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发表时间:2012-09-13T10:41:58.763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马那甫[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马那甫(博乐市农五师89 团民族中学,新疆博尔塔拉833408)《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王力先生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而当下这种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存在。语文活动的过程就应该是审美活动过 程,它是一种极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能激发人的整体意识层面,而且常常伸展到人的无意识的生命领域,从而将人引入既趋向于理解又不能形成明确概念的微妙独特的体验中。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文美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接受熏陶和教育。 一、在和谐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美 把美育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励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的教态、语言、方法、手段等都要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或高亢激奋,或平静舒缓,或如泣如诉,使学生的情绪随课堂氛围起伏变化,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美。教师表情自然坦诚不做作,或亲切自然,或风趣开朗,或严肃庄重,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亲切而不失庄重。教态自然平稳、优雅端庄,学生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手势得体自如,准确多变,或干净利落,或柔缓舒展,或疾驰有力。目光热情关切,充满期待和赞美……教师要在自身具有高素养的前提下,以进步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才是美育的沃土。 二、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之美 自然界是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观赏江河湖海、山川云霞,去领略自然界五光十色、百态千姿的美,去受感染、熏陶。让峻岭崇山的壮美给学生以兴奋;让碧水平铺、霞林横映的秀美给学生以灵俊;让曲径通幽、掩红藏翠的幽美给学生以深远。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色美趣足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想象,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亲近自然,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也是培养人性的基础,宽容、接纳、善待万物,就从这里开始。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和谐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这属“审丑”,“丑之所以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或者归因于审美创造化丑为美的结果,或者是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丑是反讽,是荒诞,是反面教材,它同样能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三、在无限遐想与创作中拓展美、创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想象。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引起审美情感,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陶醉,通过有限的形象描绘去领悟无限意蕴,在体验中享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小桥流水、绿树环抱的田园美;鸟语花香、欢歌笑语的青春美。并在这种美感的享受中受到熏陶、感染,进而把美的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基础,展开审美想象,充实审美感知,来理解、补充、丰富意境。 习作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智力训练。用书面描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写作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进入到创造美的境界。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安排与课堂相关联的文题,由模仿到独创地训练。续写、改写、扩写也能很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指导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积极意义;指导写人的文章,要注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外在的美衬托内在的美;指导写景的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高尚的审美情趣。写文章可以抒发性灵,折射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同时这也是对自我思想境界的解剖,在这个再思索创造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完成着人性的提升。 可以这样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旨归;美育则是通过对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语文教师不可急功近利、一叶障目,甚至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应该时时以先进理念为自己导航,时时不忘给学生以情感美的滋养,艺术美的熏陶,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浅谈如何营造课堂氛围

如何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