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通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焚书坑儒:(P144)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待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博士仆射周青臣在为始皇祝寿时,称颂始皇“神灵明圣”,并说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这个颂词既颂扬了秦始皇的“威德”,又肯定了废分封、置郡县这一政治制度的改革。所以秦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承。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批评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的事件。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是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酷的,不问情节如何,一概焚烧,一概诛杀,这是一种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楚汉战争:(P161)楚汉战争是两个封建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斗争。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统一,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他善于用人、战略比较正确,又有稳定的后方,以补给兵员和粮饷,所以取得胜利。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多次屠城,乱杀无辜,失掉民心;他专断自信,不善用人,不听谋臣范增的意见;又没有巩固的后方,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失败。



郡国并行制:(P166)刘邦建国之初,对中央机构,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在皇帝之下,设置三公和九卿等,组成中央政府。但对地方的统治方式略有改变。虽然在名义上实行“郡县制”,但实际是“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于郡。王国的太傅和丞相的职位也高于一般郡守。直到景帝以后,郡和国的地位才真正相当。



吴楚七国之乱:(P176)“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

。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趁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185)西汉前期,最高统治集团以黄老思想指导政治,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即位,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张骞通西域:(P204)汉武帝即位,就准备反击匈奴。他为了争取联合力量,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约大月氏与汉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匈奴,并可回归河西旧地。张骞出使西域四十三年,历尽千辛万苦,途中经过很多国家,张骞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社会、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做了较详细的考察,回国后,报告了武帝。这是中国对今新疆和西亚、中亚等地有具体了解的开始。张骞的西域之行,扩大了两千年前中国人的世界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轮台罪已诏:(P214)到汉武帝晚年的时候,连年对外用兵和肆意挥霍已经导致国库空虚、社会混乱,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武帝的暴力镇压政策失败了,他感到事情很严重,需要改变政策。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已诏”。



昭君出塞:(P201)汉匈战争,汉损失士卒数万人,马十余万匹,无力再进行大规模战争。匈奴也损失惨重,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汉、匈从此友好相处。



党锢:(P264) 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



黄巾起义:(P267)黄巾起义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于冀州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黄巾起义是由张角发动并领导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

动。黄巾起义推翻和改造了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极端腐朽反动,徭役、赋税不断增加。黄巾起义调整了土地占有关系——黄巾起义后,土地兼并暂时缓和下来,许多为贵族、官僚、地主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史记》:(P284)《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官渡之战:(P294)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P296)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

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九品中正制:(P30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占田制:(P309)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占田制也叫做占田课田制,是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的。“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P313)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与马共天下”:(P317)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玡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弟、王羲之的亲生父亲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玡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祖逖北伐:(P318)祖逖是范阳遒人,士族家庭出身,曾做过职位不高的官吏。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后又调他到京口,任军谘祭酒。当时,中原地区已陷入匈奴贵族的铁蹄之下,各地人民起义反抗的很多。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司马睿对北伐并无兴趣,因之给了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义,又给了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作为军用物资,要他北伐。但却不给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一时“黄河以南,尽为晋土”。由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加剧。祖逖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大兴四年)病死于雍丘,北伐停止。后来祖逖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去。



北府军:(P320)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后成为南朝军队主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



淝水之战:(P320)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刘裕:(P330)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人。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420—422年在位。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 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称帝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期间由诸侯王发起的祸国殃民的事件。南朝的梁王朝君主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广建寺庙佛塔,还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巨款

为他赎身。迷恋于宗教的萧衍不事朝政,皇室招降纳叛成风。侯景之乱可以说是腐败政治的产物。



六镇起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