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质朴·传神·美好——汉代陶俑艺术特点

质朴·传神·美好——汉代陶俑艺术特点

质朴·传神·美好——汉代陶俑艺术特点

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 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 竖线:具有强劲的运势,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正面前进的舞蹈。 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舞蹈画面造型,一般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棱形等基本图形。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1、舞以达欢 2、祭祀与祈祷 3、交流、交谊和择偶 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教育、战斗与狩猎教育、礼仪教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承楚风,汉代乐舞继承了“楚舞”风格。以折腰、舞袖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舞姿是“楚舞”的主要特征,汉代舞蹈文物充分显示了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汉画像石更是有“汉风楚韵”之说。在山东临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许多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腾挪踢跳、刚劲有力的“盘鼓舞”;有高髻细腰舞女表演的婀娜多姿的“巾舞”、“长袖舞”等,以巾绸的柔软回旋、飘逸多变,以长袖的抛曳环绕、飘动飞舞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察汉代出土文物上那些绚丽多彩、神色飞动的舞蹈场面,在我们清晰地感受其洒脱飘逸的同时,还给人一种“古拙凝重”之感。不管是杂技、舞蹈或是百戏表演,多见塌腰突臀、重力下沉的体态动作,且不显漂浮无力。如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上的三位长袖舞女,体态飘逸、舞袖轻柔,但其上方中间的舞者却呈臀部下沉的屈膝造型,给人以某种凝重感。这里的凝重绝非沉重,有人认为这是汉人自信,是其坚实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气韵生动的精神写照。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影响下的洒脱、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受董仲舒易学思想天人宇宙观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文化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乐舞外观奔放古拙实则意蕴纤巧。 汉代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是中华民族青春勃发的“少年时代”特有的乐观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崇尚阳刚、大气磅礴的英雄情怀,汉代乐舞的百戏场面是这种精神特征的典型体现。作为俗乐舞文化的一个高峰,汉代乐舞百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乐舞百戏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从汉代舞蹈文物和汉赋所描述的恢弘浪漫的歌舞乐艺及幻术杂耍的表演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乐舞百戏对后世的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创了我国古代乐舞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汉代民间乐舞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历了西周礼乐制的势微、先秦雅乐的流失与衰落,汉代民间舞蹈在两汉封建制度的蓬勃发展中迅速成长壮大。平民出身的汉代统治者以崭新的思想观念,开明开放的文化策略,重新构建新乐舞体系,自西汉始,汉乐舞第一次拥有了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浑然不分的双重品格,也第一次成为雅俗趋同的主流的审美时尚。汉代的乐舞不仅有正宗的雅乐舞,如祭祀宗庙的《文始》、《五行》、《昭德》,礼仪性宫廷舞蹈《昭容》、《礼容》等,而且倡优舞伎表演的俗舞别开生面,且渐跃为主流。民间舞蹈更是如烂漫山花,似浩荡春风,使汉代舞蹈五彩缤纷。儒家素有“郑声淫,放郑声”的主张,然不可否认,与雅乐相对的俗乐新声,较前者确实更富有魅力。听古乐则唯恐高卧,听新声则兴高采烈。“文人不能怀其藻”,“武毅不能隐其刚”,就连板着面孔装腔作势的君王,在郑卫之音面前,也“严颜和而怡怿”,“幽情形而外扬”。进一步佐证了在汉代就已确立了我国乐舞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2、确立了舞蹈的娱乐功用 如果说周代总结了远古舞蹈,使之符合礼的规范,汉代舞蹈则是对规范的突破;如果说周舞主要用于祭祀与教化的目的,汉代舞蹈则更多地具有世俗娱乐的性质。关于这点已有不少学者曾指出。而在汉代文物所表现的百戏场景中,也反映出汉舞从古代乐舞祭祀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后加速由娱神向娱人转变的轨迹。傅毅的《舞赋》在舞蹈思想方面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舞蹈作为艺术来看,强调舞蹈的

浅析汉代服饰

浅析汉代服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服饰史》期终论文 ——浅析汉代服饰 学院:社会学院 班级:093班 学号:09163116 姓名:张秋霞 浅析汉代服饰 【摘要】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汉代服饰文化。研究汉代服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浓厚的汉代服饰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汉代服饰基本特征风格经济政治文化 一、汉代服饰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一)汉代服饰基本特征 第一,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即用“袀玄,长冠”。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把它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第二,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

古代舞蹈史考试题

古代舞蹈史 第一章 填空题: 1、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 2、任何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 3、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4、图腾崇拜相互影响渗透而产生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选择题: 1、《扶来》就是歌颂(B)的乐舞。 A.娲 B. 伏羲 C.荒地 2、葛天氏之乐又名(B)。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3、神农的乐舞是(C)。1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4、黄帝的乐舞是(C) A.《大韶》 B.《大章》 C.《云门大卷》 5、尧的乐舞是(A)。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6、舜的乐舞是(A) A.《大韶》 B.《广乐》 C.《扶犁》 7、“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于(A)。 A.《尚书·益稷》 B.《吕氏春秋·古乐》 C.《周礼·春官》 8、“若国大早,则帅巫而舞雩。”出自于(A) 。 A.《周礼·春官》 B.《尚书·益稷》 C.《吕氏春秋·古乐》 第二章 填空题: 1、夏代出现了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 2、夏代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的乐舞奴隶。 3、奴隶女乐是以歌舞供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 4、奴隶女乐就是具有奴隶身份的专业舞人。 5、《大濩》之“濩”通“护”,为成汤救护万民之意。 6、《桑林》之举五彩鸟羽大旗,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选择题: 1、《帗舞》为舞者手中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白色羽毛 C.五彩绸 2、《羽舞》为舞者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五彩绸 C.白色羽毛 简答题: 1、周代文舞的形式 周代文舞的形式是.“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目的就在于让人的仪表动态、精神风度符合礼的规范。 2、周代武舞的形式 武舞的形式是“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着阳刚之美。 第三章 选择题: 1、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是(A) 。 A.李夫人 B.戚夫人 C.王翁须 2、汉武帝的宠妃是(A)。 A. 戚夫人 B.李夫人 C.王翁须 3、汉宣帝的母亲是(B)。 A.戚夫人 B.王翁须 C.李夫人 4、汉成帝皇后是(B)。 A.戚夫人 B.赵飞燕 C.李夫人 论述题: 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的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总结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第三,汉代舞蹈又大量吸收了同时代的姊妹艺术的养料以及边地外域的舞蹈,进行横向充实。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一方面,“巾舞”、“袖舞”柔美舒畅、轻疾如飞,另一方面,“巴渝”、“建鼓”劲健顿滞、昂扬粗犷。这些舞蹈的巧拙刚柔虽然形态不一,可它们却统一在一个基调上——朴拙厚重。即使那些跃离地面、腰体倾折的舞姿,也投射着凝重的韵律。汉代舞蹈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少儿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少儿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准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但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水平,审美水平,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能够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能够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能够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思考题#精选.

中国舞蹈史复习思考题 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原始人在其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原始舞蹈,因此,原始人跳舞并非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原始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例如,性爱舞以刺激生殖欲望为目的,战争舞多为军事演习或庆贺胜利。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的本质,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首先,原始舞蹈虽然根本无法奢望有现代的灯光布景,但是,原始人却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表现手段来发起“生命机能的总动员”。(以综合性的动态动员生命)其次,原始舞蹈的每一个强烈的情感,都是由身体的节奏动作表现出来的,反之,其每一个情感动作本身,又绝对合着严密的节奏。(以动律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第四,原始舞蹈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当个人、集体、音乐、舞步全都融于一体而形成共振,原始人便在舞蹈中发现了自身本质力量,同时又感受到集体团结的力量。(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3.夏商阶段值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随着奴隶制的建立,舞蹈逐渐形成在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从此,中国舞蹈就在娱人、娱神和教化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首先,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和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形成其表演性的特征。其次,历代统治者会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和宣传自己的功绩或德政,也就形成了中国乐舞史上的纪功舞蹈的传统。第三,这个时期的巫术祭祀活动频繁,其舞蹈亦较为多样。 4.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政治以“礼”为中心,故宗法血缘使中国的政治成为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成功的至要就在于它的情感性。而就“乐”而言,乐舞本身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乐舞无论是生成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媒介、以达情为旨归的。因此,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 5.“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礼崩”自然会引起“乐坏”,除了“礼崩”的原因外,与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时代的进步所形成的全新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情感态度,导致了那直接根源于情感的乐舞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雅乐的僵化形式对舞蹈的情感表

舞蹈艺术有什么特点

舞蹈艺术有什么特点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使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 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 可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 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 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很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 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 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 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 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 (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因为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 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有;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 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 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能够说舞 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在哲学家,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化为一种生活,甚至 生命的艺术。在远古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比舞蹈更重要的事情了 -婚丧嫁娶,生育献祭,播种丰收,驱病除邪,一切都离不开舞蹈。 舞蹈成为远古先民的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手段。新喀里多尼 亚的北方,市场店铺里商人轮流出来跳舞以展示他们的商品;北昆士 兰的居民跳着节日的环舞,一只一只地捕捉虱子;非洲喀麦隆的酋长 因为背叛被处死刑时,甚至唱着歌跳着舞走向刑场。现代社会的舞蹈 是相对于古代舞蹈的萎缩。所以回忆这位艺术之母的历程成了一场追 溯生命激情和复兴人体文化的跋涉。德籍犹太学者库尔特.萨克斯从史 学的角度,把世界的舞蹈分为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23页。],王粲《七释》中有?安翘足以徐击?[注:参见[汉]王粲《七释》,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63页。 二、美丑相兼,刚柔相济 中原汉代舞蹈深邃的历史渊源和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开放精神,不仅使得它的舞艺大进,同时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感也是多重的,亦美亦丑,亦刚亦柔,色彩丰富,风格多元,使舞蹈之美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层面。 中原出土的汉画像中,有大量美丑兼溶的舞蹈画面,其表演的内容大都是《盘鼓舞》或《长袖舞》,或杂糅百戏技艺。以女伎为主舞,冠饰华艳,细腰如柳。丑角为伴舞,多袒胸露臂,戴面具。如南阳市七一乡沙岗店出土的画像石,女伎舞双袖踏盘向左作回望状;丑角弓步扬臂,憨态可掬,向右作回应态。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女伎纤腰侧拧,长袖曳地;丑角左手摇鼗鼓,右臂上耍一壶,动作俏皮。郑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镜,女伎扬臂双绕袖踏鼓作舞;丑角张臂挺肚,举足踏鼓作舞。荥阳河王村出土的汉乐舞彩绘陶楼壁画中,女伎黑衣、朱唇、细腰、红裳,以纵跳式踏盘,长袖飘扬;丑角赤上身,着红色短裤,在背后正伸出右臂撩逗主舞者。一幅幅美丑相兼的画面,从形象到动作色调,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舞者美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优雅、端庄,伴舞者丑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滑稽、风趣。 汉代舞蹈?刚?的风格表现为刚健浑厚、热烈奔放。首先,汉代的袖舞有这种风格。此类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膝,袖子的尺度也较短,表演时注重身姿的奔放和腰部的跨越腾跳,舞姿矫健而豪爽。另一种是对舞,如现藏于禹州市文化馆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镜上即有一组矫健活泼的男女对舞,男子宽衣大袖,女子

艺术与审美 第八章 舞蹈简体

艺术与审美第八章舞蹈 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中国当代舞蹈的历史背景 1*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2*中西舞蹈交汇的特点。3*中国舞蹈的现在和未来。 当代中国舞蹈在新中国创立之初的时候,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国际形势,两大阵营对立,冷战让中国舞蹈不能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仅有的影响就是苏联,但是不过就是十年而已 20世纪初西方创造了现代舞,把舞蹈艺术推向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道路 20世纪中期中国创造了中国舞蹈,具有中国当代独特审美样式.两者研究价值等同! 中国舞蹈有很悠久的历史,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 中国舞蹈的当代的复兴,是处在一个封闭也是被封闭的状态下。 中午到的礼乐结合性 中国舞蹈又不同于其他国家舞蹈之特色。 中国一支舞蹈,就是一个故事。舞蹈表现积极有明确主题,讲究结构完整、突出人物、还具有较强的宣传意味。 讲究技巧,讲究专业能力,注重服装、舞蹈的华丽。 从审美的角度概括中国舞蹈: 礼乐结合性叙事性技艺性 礼乐结合性 礼为天,乐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礼乐结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之道! 春秋之前,舞蹈《六代乐》

礼是按等级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乐包括乐诗舞,既艺术总和 《史记乐书》: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祭祀天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含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中国舞蹈的叙事性 中国舞蹈编导具有高超叙事能力使中国舞蹈具有特殊艺术特性。 苏联影响虽然只有五年,但是影响深远,这五年,苏联派来了,查普林,古雪夫, 戏剧芭蕾创作主力,

汉代画像砖石与汉代文化精神的联系

汉代画像砖石与汉代文化精神的联系 摘要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汉代画像砖石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 关键词:汉朝;画像砖石;文化精神 汉画艺术瑰丽而浪漫的色彩令我们惊叹,汉画艺术气派和古拙的风格令我们折服,它的古代艺术的特点和汉民族的风格是十分强烈的。汉文化基本上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汉代的绘画艺术世界充满了幻想、神话、巫术观念和奇禽异兽,其神秘的符号和象征意味极具浪漫色彩。 艺术内在精神的演变,离不开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的精神的作用,而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样可以反映那个时代中人的精神世界。汉代是中国神话思想的大发展时期,灵魂不灭,长生不死观念深入人心。汉代提倡儒家学说,宣传封建礼教,重孝道,厚葬风俗盛行,不仅有大量的随葬器物,还运用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给死者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非现实世界。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后逐渐衰落。其主要是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样。其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 画像砖、画像石是汉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内容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艺术风格豪放朴实、动感极强,表现内容有神火传说、历史故事、宴乐、狩猎、出行等。汉代画像砖石一方面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虚幻的灵魂世界,一方面它又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是反映。 画像砖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称谓与仕途浮沉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的赋予墓室以象征的意义,即是墓室石墓主人生前环境的缩影。人们的功利目的和“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这不仅导致了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增多,而且也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他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谈舞蹈的审美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918854604.html, 谈舞蹈的审美特性 作者:吴畏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关键词:舞蹈;审美;形象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85-01 有人把舞蹈与音乐共同归为“表情艺术”一类,这说明舞蹈与音乐都是以抒情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艺术。事实上的确如此,舞蹈的抒情性确实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对此,古今中 外的许多艺术家们都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手段分为语言感叹歌唱舞蹈四种,这四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层层递进的,舞蹈虽然是“无声的艺术",但它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所有的语言,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级方式与最后手段。这其中的奥妙,是值得认真玩味与体悟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舞蹈艺术作品强烈的抒情性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例如《红绸舞》所抒发的热烈欢快之情,《荷花舞》所抒发的奋力拼搏之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玉卿嫂》所抒发的爱之悲情,《残春》所抒发的对人生的婉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来源于它的本质属性与特殊手段,它通过舞者的形体动作的力度强弱、节奏快慢、幅度与能量大小等等方式,表现出人的丰富复杂、细腻深刻的内心情感。 由此可见,舞蹈是由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体动的,舞蹈的人体,是由内心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统一,形体与心灵水乳交融.便构成了舞蹈艺术抒情性的特殊审美特征。 明确了这一点,舞蹈表演就必须以抒情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把情感作为一条表演中的贯穿线,达到情感表现的至高境界,收到“以情动情"的最佳艺术效果。可以说,舞蹈家与“舞蹈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情与无情。 形象性也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中外舞蹈xx复习提纲 第一章原始舞蹈 1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 2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 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 3传说中的舞蹈有 《xx》: 反映xx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 反映xx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大韶》: 歌颂先帝舜的乐舞。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xx干戚》: 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4原始舞蹈的特征: 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5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第二章xx奴隶制时代

1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 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 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3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 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 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 1、xx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儿童舞蹈的艺术特征

儿童舞蹈的艺术特征 准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但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水平,审美水平,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能够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能够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能够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摘要:汉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在中国绘画艺术的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画像砖、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汉代形成的雄浑朴实的中国审美艺术。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 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汉初

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 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二、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

中国舞蹈史复习()

填空:1、原始社会黄帝的乐舞名称是《云门》 2、春秋时期楚舞的审美特征概括为 3、汉代宫廷掌管民间乐舞的机构名称是乐府 4、汉代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5、商代社会宗教祭祀舞蹈盛行,表现商代旱祭的舞蹈有《舞》 6、我国古代主要以踏地、歌唱、舞袖为特点的舞蹈是 7、汉代傅毅写的我国第一篇舞蹈美学的文论是《舞赋》 8、周代教化贵族子弟的舞蹈教材是有()与六小舞。六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武》《大 9、歌舞戏的出现的时间是唐代 10、宋代民间节日的游行表演队伍叫舞队 1、“制礼作乐”出现的时代是西周 2、“礼崩乐坏”出现的时代是春秋战国 3、《清商乐》出现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 4、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继西周之后的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是汉代、唐代 5、“泼寒胡戏”进入中原的时间是唐代 6、根据舞蹈风格,《剑器舞》是唐代著名健舞 7、原为中亚民间舞,舞蹈动作以腾跳和踢踏舞步为主,这种舞蹈是《胡腾舞》 8、根据舞蹈风格分类,《绿腰》是唐代著名软舞 9、《白纻舞》出现的时代是三国吴地 (晋)

10、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是裕容龄。 2、原始社会阴康氏的乐舞是健身舞 3、以舞相属出现的时期是汉代 4、乐府是我国什么时代出现的乐舞机构。汉代 5、汉代一种酒宴间表演的礼节性舞蹈的名称是 6、主张“天乐”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是 7、“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同属于《清商系》 8、北周起传入中原,舞蹈以急速的旋转为主要特征的舞蹈是《胡璇舞》 9、“泼寒胡戏”中所跳的舞蹈名称是《浑脱》 10、七部乐是__________初制定的宫廷燕乐体系。隋开皇初 名词解释:1、制礼作乐:以不同规格的示舞作为划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2、文舞:文舞是歌颂历代封建帝王文德的固定程式,只是按时代、人物不同,填入大同小异的歌词内容, 3、“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奇戏” 4、以舞相属: 1《铜雀伎》 2 《谢公屐》 3健舞

舞蹈理论

1、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舞蹈家。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2、百戏 百戏是汉代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形式。 3、十部乐 是唐代的部伎乐舞,其内容有《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高昌乐》。 4、《白紵舞》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的主要乐舞之一,因身穿白色舞衣而得名。 5、《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

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1、《葛天氏之乐》 远古葛天氏部落的歌舞.《吕氏春秋》记为:三人执牛尾,踏足为节,载歌载舞。该乐舞有八段:《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该乐舞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2、六舞 六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3、大武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是一个以歌颂武王伐纣为主题的乐舞. 4、《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中国汉代服饰图案

中国汉代服饰图案 据考察表明,服饰图案在商代就有了文字记载。 图案主要表现在服饰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脚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 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服饰图案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集合框架之内,轮廓线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 到了周代,生产力发展,华美多彩的刺绣品出现了。伴随冕服出现的服饰图案,是十二章纹。 春秋战国时期,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但商周时期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法仍被保留,只是不作为“作用性骨骼”。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此外,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为代替。

另外,随着阴阳、五行文化传统的强调,汉代时还出现了“五时服色”,是用于迎气时穿用的:立春日,百官去东郊迎春,服青色;立夏,南郊迎夏,服红色;立秋前十八日,祭皇帝后土,服黄色;立秋,服白色;立冬,服黑色。 1.动植物纹样 动植物图案是人类生活中最常了解到的自然之物,因而它们也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服饰纹样物。例如,汉代丝织物上,最为普遍的就是“麒麟纹”、“龙凤纹”、“虎纹”、“狮纹”等兽类纹样。以“龙凤”纹为例,龙凤图案是丝织被面上最常见的图案,往往象征着喜庆、吉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龙凤都是时间不存在的神话之物,它们本领超凡,是人们心中美好意愿的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远古图腾的象征符号,它本身就有着很积极的寓意。 除了龙凤图案,汉服上还经常出现有“牡丹纹”、“茱萸纹”等植物装饰图案纹样。这种植物纹样受当时绘画特色影响较深,纹样多富丽堂皇、多彩绚丽。 2.天文现象纹样 天文现象纹样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服饰上出现的日、月、星、雪花等题材,如在蜀锦中出现的“水纹”,云锦上采用的“云气纹”等。其中,云气纹是汉代服饰中最为盛行的装饰图案纹样,它是汉代染织工艺中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用线条的舒卷起伏作为表现形式。云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