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宋海月整理)

陈丹青,中国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人物生平】

1953年生于上海。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2年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主要事件】

「临摹扑克」

陈丹青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4岁那年,因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没有画册临摹,他就到公园、马路上去画画。他有一回临摹捡到的扑克牌的背面——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

14岁那年,陈丹青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他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可以说,陈丹青日后画技的长进与少年时期的浓厚兴趣、大量练习是密不可分的。

「上山下乡」

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下地插秧,苦透了。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可是插秧回来,蚊帐里举一本“普希金”看看,巨大的快乐。”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

「西藏组画」

陈丹青于1979至1980年间完成于拉萨的作品,共七幅。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是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还原于艺术的真诚,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

《西藏组画》将西藏题材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笔下的藏民不再是载歌载舞的宣传符号,而是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的载体,加之陈丹青所尝试的一种相当纯正的油画语言,他打破了在人们头脑中成为定势的苏联式的绘画安排。其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启示了表达我们民族的更为内在和探索精神空间的一代画风,影响深远,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

「辞职清华」

2000年回国后,陈丹青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2001年,美院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陈丹青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作品节选】

我所爱的生活,一点也不高尚

有时早上出去,看到农村的胖大嫂坐在板车的一大堆菜上意气风发地做生意,我心里就很高兴;她想着今天的菜会卖光,心里也高兴。

看到民工偷闲打闹,我也感动极了,他们个个天性淳良。

有人问,你就不希望过点高尚的生活?我不敢说。

我不知道中国的哪个群体过着“高尚的生活”,居然风光无限。

从前,士绅有士绅的生活方式,农民有农民的生活方式,戏子有戏子的生活方式,乱党有乱党的生活方式,强盗有强盗的生活方式,政客有政客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非常具体,从穿着到谈吐,再到举止;交往中发生问题,怎么吵架,怎么劝解,怎么推脱,怎么对簿公堂,怎么办事,怎么不办事,都有一套规矩,有声有色,外人一看就明白了。

我平时不喜欢聚会,在国外的时候就不喜欢,一到聚会上我就后悔,聚会上的事情我永远记不住。聚会是外来的,在中国有堂会、雅社,同人聚在一起说说话、喝喝茶,很斯文,比聚会有意思得多。我小时候看革命文艺家聚会,气氛很好,几个人之间热乎乎的,每个人都有教养、有自己的性情。齐白石在湖南结交了一班乡绅办诗社,他们会定期见面,看看画,交换诗作。我插队时,乡县也有个别文人偷偷来往,吃点花生,谈谈诗书,斯文极了。

聚会是考验语言、风度、教养、性情的,你得会说话、会倾听。现在一些豪华的聚会,有衣帽间,有侍者,有音乐,有美酒,全都对了,只是聚会的人不太对,要么不知道怎么办,要么太拘谨,要么太随便。谈话的艺术呢?倾听的艺术呢?教养和天性呢?聚会其实就是扎堆聊天,就是表达简单的欲望——虚荣欲,沟通欲。

【语录】

「艺术」

?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社会」

?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公共事务时,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

?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真正介入社会,无孔不入的人,是商家与政客,数钱,弄权,社会的所有缝隙早被他们占有了。

「教育」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中国当代视觉艺术赏析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视觉艺术赏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学时数量:总学时16,周学时2,共8周。 设置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及背景,对不同的代表人物及其不同阶段作品的面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形成一种独特美学艺术观,为今后欣赏的当代视觉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当代视觉艺术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并将当代视觉艺术的理解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大量实例为主,用以多媒体教学,间以讲授、评析,以全校学生为授课对象,适应全校学生素质要求。 四、作业布置: 检查笔记,两篇评论 五、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公修课,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中国当代艺术生态》 七、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重点:当代视觉艺术产生的背景 难点:当代视觉艺术产生表达主题 教学要求: 了解当代视觉艺术形成的过程 理解当代视觉艺术分类及其各自艺术特征 掌握不同当代视觉艺术的表达手段 第二章吴冠中的当代视觉艺术 重点:吴冠中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 难点:吴冠中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吴冠中的艺术经历 理解吴冠中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吴冠中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 第三章刘野的当代视觉艺术 重点:刘野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 难点:刘野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刘野的艺术经历 理解刘野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刘野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 第四章曾梵志的当代视觉艺术

重点:曾梵志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曾梵志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曾梵志的艺术经历 理解曾梵志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曾梵志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第五章陈逸飞的当代视觉艺术重点:陈逸飞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陈逸飞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陈逸飞的艺术经历 理解陈逸飞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陈逸飞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第六章陈丹青的当代视觉艺术重点:陈丹青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陈丹青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陈丹青的艺术经历 理解陈丹青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陈丹青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第七章方力钧的当代视觉艺术重点:方力钧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方力钧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方力钧的艺术经历 理解方力钧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方力钧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第八章张晓刚的当代视觉艺术重点:张晓刚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张晓刚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张晓刚的艺术经历 理解张晓刚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张晓刚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第九章岳敏君的当代视觉艺术重点:岳敏君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岳敏君的艺术主张 教学要求: 了解岳敏君的艺术经历 理解岳敏君的艺术发展原因 掌握岳敏君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品第十章何多苓的当代视觉艺术重点:何多苓的当代视觉艺术面貌难点:何多苓的艺术主张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1、你可以看点新闻。相信不相信,随你。——陈丹青谈电视 2、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 3、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4、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5、翻译不看你懂多少外语,而是考验你中文怎样。 6、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7、农村还是那样:你姓什么?你是外乡人?去你妈,你等着吧,没戏。--中国的人情观念。 8、你如果真的想懂,前提要有相对完整的文脉。 9、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全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

都是权力问题。 10、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11、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矿工或农民,但我一定弄不懂当官的、谈生意的、玩儿金融的,还有毫无表情的科学家,不,一点都不懂--这就是我和现实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和现实理顺关系,而且不想理顺。 12、我们没资格谈历史,谈文化。老北京可以谈,但他只能谈他的记忆,不是谈文化。再过十年二十年,老北京全死光了,谁谈? 13、才情功力,有时不及真挚要紧。 14、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你我都要经历,都要寂寞的求生最后落寞的放弃。 15、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16、都市白领痛苦的根源,则介于“开放前”、“开放中”、“开放后”,她们在似是而非将开未来的性观念之前,饱受其弊,鲜蒙其利。问题是,与咱中国“开放女性”们邂逅而上床,下床而分手的中国男

陈逸飞和陈丹青

陈逸飞和陈丹青 阿拉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方,中国进入现代化的诸多事情都与上海多多少少有关链。它不光是城市大又繁华,而且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诸方面也有人才辈出。在我少不更事的童年,故乡的一个远房叔叔曾经在上海呆过几天,那会儿他在我的眼里可是个见过大世面的“神仙”哩,能听他侃聊上海的稀罕事,是我最幸福且向往上海的时刻。于是就经常梦想:总会有一天我也到上海去看看高楼,逛逛外滩。第一次去上海是我在浙江当兵时,受上海电视台邀请我们军人宣传队去拍演出的节目录像,去之前部队的长官就再三叮嘱大家:“不要光顾看高楼胡乱瞎转,不要被美女晕花了眼而撞车遭难,尤其是别跳到黄浦江里去洗澡。。。”我们这些当兵的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土包子,生怕我们丢部队的人,动员会上就没完没了地直唠叨,可我们还照样在上海出了不少的傻洋相。我就是现如今见了上海的人还有一种想自嘲的怀旧感。自从喜欢上绘画,陈逸飞和陈丹青也是我谈论油画时提到最多的人名,中国的油画界也因“二陈”的出现而有时段的不少闪光点。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认识和想法都在发生着变化,我现在才有斗胆尝试着从学术的浅薄认识上去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陈逸飞是商业艺术市场的幸运儿,也是第一个敢吃”螃蟹” 的油画家,为艺术时尚的市场化不停地工作,劳累过度而不

幸去世;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时段的小小遗憾。他在政治艺术的时潮中崛起继而出名,比较早的去西方发达国家生活,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很快就进入了商业油画艺术的创作领域。在那个大家都想钱的年代,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个油画国内画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帅。现在仍然有不少人钟情于他的绘画,不断地办展和拍卖,不否认他在艺术追求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水平,也证明有不少欣赏他的人群还存在。但若真正要从文化艺术的语言角度去讲:他绘画艺术的视觉智慧高度还不够,造型和构思是一种戏剧化的人物表演式;尽管技巧不错,但还是一般性没有造型语言独特风格的写实而已。既显示不出来在中国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在追求高度,在油画艺术语言当代化表现方面仅仅是重复欧洲写实技法的老套。这也是我们生存的社会从政治斗争时代走向市场化;有着一切都会商业化的起初时所无法摆脱之无奈。唯美、世俗,迎合一般人的审美趣味,甚至于有讨好初级美感趣味的嫌疑。价格不菲、交易活跃,遗憾地是他的绘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可能会没有较高的地位。 同是上海人的陈丹青却与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全国美术圈子内外二人都有着几乎等同大小的影响力,尤其是后者让青年学子更是趋之若鹜,这种拜膜的热情让我都感到有些可怕,过份地热情让人觉得有时候接近一种酷刑。我也喜欢过他的文字趣味,文章写的有模有样,机智、虽然略有贫嘴感但幽

陈丹青_为什么看不懂毕加索

成都日报/2012年/1月/20日/第010版 聚焦?访谈 毕加索的原作在今年春天就有可能来到成都。懂不懂毕加索,这是一个永远的问题。 陈丹青:为什么看不懂毕加索 主持人语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于2012年1月10日闭幕,结束了上海站的展出。85天的展期里,除了上海市民,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慕名前往,欣赏大师真迹。据悉,展览的中方主办公司已与成都当代美术馆达成合作意向,顺利的话,初步预计今年3月,成都人就可以亲睹毕加索的原作了。 不久前,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应“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之邀,在中国馆展厅发表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陈丹青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同时将他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见解,借助艺术探讨传达给听众。整场讲座既有绘画艺术领域的信息输出,更兼具社会文化层面的思维推进。 人物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画家,文艺评论家。初中毕业,在赣南与苏北农村当了八年知青。1978年恢复高考时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1980年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2000年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陈丹青工作室”工作。2006年因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而辞职。 从徐悲鸿不懂毕加索说起 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知识准备和眼界。毕加索1881年生,跟鲁迅同年,1973年他去世时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毕加索,但我看不到他的画。 毕加索的名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传到中国了,在1949年以前,中国政府没有可能邀请一些欧洲的展览来到中国。但那时有一些前辈曾在法国留学,像徐悲鸿就是很早说出来不懂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人。他不但不懂毕加索,还讨厌毕加索。他也不喜欢印象派,他喜欢古典艺术。一直到出国以后我才知道徐悲鸿懂的不是古典主义,也不是印象派,而是沙龙文化。刘海粟觉得毕加索的画跟中国画文化相同。他们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徐悲鸿为主的北方现实主义阵营,一个是以刘海粟为主的现代主义阵营。1949年后,以北方徐悲鸿为首的现实主义阵营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就销声匿迹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文艺非常重视,但文艺创作从模仿西欧转到模仿苏联,留苏学生回来后建立了整个中国的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有几位大家应该知道,比如上海的陈逸飞。 不过“文革”又是对苏联影响绝灭的一个年代,我们再也看不到苏联的原作。“文革”结束,中国恢复了正常的市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第一件事就是请来了法国乡村画展,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纪的一些现实主义、印象派画家,像米勒、柯罗等。这些直接影响到后来我们画的东西。北京,上海,激进的青年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就是超越古典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超过早期现代主义,甚至超越毕加索这一代人,直接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现代主义。 当时中国美术界大部分较有主见的人,其实已经不再对毕加索感兴趣了。1982年我第一次到纽约,进入大都会美术馆、现代美术馆,我发现毕加索在西方早就过时了。据时间脉络,毕加索相当于中国的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年代。毕加索进入历史的背景,变成了一座山峰,一个记忆。 又过了30年,现在突然毕加索来了,我看了刚才的画册和展览,觉得这是我国引进的展览中比较严肃、完整的一个。一是从他小时候直到他去世的画都包括了,二是也有一些国外策展的

陈丹青谈绘画与教养

【名家谈教育】陈丹青谈绘画与教养 2014-06-09宝宝阅读 【新微友】点击图片上方的“宝宝阅读”→关注【老微友】点击右上角菜单,转发或分享至朋友圈或微博 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陈丹青: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现在春天来了,我上午在公寓旁边走,像北京这么难看的一座城市,这么糟糕的天气,可是每朵花儿都好看,每一棵树都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五岁。 小朋友提问:您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我的问题是,好萝卜到底是什么? 陈丹青:你就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你是一个小的好萝卜,还没有长大,正在长。意大利有个导演叫费里尼,他说过一句话,可能有点极端。他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他反对所有现行的教育。我的观点跟他一样,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扼杀孩子,让他变得不像一个孩子。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坏的过程,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儿,

不看树。脑子里只想挣钱,想当官,想把别人弄下去自己爬上去,所有的人就是想挣钱,做生意。所以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可爱了,所以趁你们现在还可爱的时候说说话。 提问:我对您刚才的这个话有一点不认同。在我身边的确有一些成年人依然没有失去童心。我今天带来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孩子,另一个是美术老师的孩子。美术老师在体制之内不能完成的事情,就自己开班来做,教孩子们画画,跟他们说你们学的不是画画,你们学的是用你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你们需要用你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之后学着用手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东西画出来,所以你们画的不是世界,是你们的心。我觉得有这些人的存在,这些孩子们的童年才得以保护,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不沉寂。 陈丹青:你告诉我好消息,我希望是这样,谢谢。 提问:我受那位老师所托,想把您今天讲的内容录下来,但我非常笨,不会用手机录音。 陈丹青:我也非常笨,我不会说合适的话。 中国家长要克服“家长欲” 提问: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怎样克服这个时代,让孩子成为一个像您说的那样,有独立思想的孩子? 陈丹青:好问题。我想先得克服自己,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太教条了,不真实,不感动我,我不要那样画,我想办法画出真实的感动人的画。第二,中国家长有一个趋势需要克服,就是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才能,他有他的爱好,可是你一时看不出来。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他在不在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做教育的话。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所以我想第一要克服的是家长自己的“家长

陈丹青:当我佩服哪个女艺术家,恨不得变成女子

陈丹青:当我佩服哪个女艺术家,恨不得变成女子 倘若忽略背后的复杂原因,无可否认的是,在绘画史上(乃至艺术史、文化史),女性在漫长的时间里都身影寥寥。因而那些能够留名的,稀有而杰出,更加难能可贵。在中国,直到民国,女性画家的身影才渐渐多了起来。 今天和大家分享陈丹青老师写民国女画家的一篇文章。文章原为他的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经修订后收录于新书《陌生的经验》中。(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说是聊民国女画家,陈丹青老师却在开篇讲了很多艺术史上的女性。他对女性画家怎么看呢?文中他说:“没有男画家,也没有女画家,只有好画家。……说真的,当我佩服哪个女艺术家,恨不得变成女子,为什么呢?因为有种念头、气质,唯女子才有。”民国女画家文| 陈丹青 1.艺术史上的英雌 上回谈瓦拉东,说着说着,忽然觉得观点、态度、字眼,都要小心,这档节目要是在纽约播,九句说对,一句说错,可就踩了政治正确的底线,且等挨批、道歉,甚至上法庭。 在女权主义的批评词语里,政治正确的说法,不是“女画家”,而是“女性画家”。谈早先的女画家,也得拿女权思想套回去,细细阐发性别文化的历史语境,对男人的世界,多少有所指控,重点是,最好你就是女性,如果是个男的,你得好

好想想,再开口。 一百多年前,西洋女性画家不是没有,但很稀罕。莫里索和卡萨特是资产阶级淑女,瓦拉东是下层妇女——以民主文化论,名家出身越往下层走,越说明时代进步——以我的无知,直到二战前,欧洲女画家像瓦拉东那般浓郁而本色的绘画,找不到第二个。珂勒惠支倒是和她同代,但不画油画,而是,力气很大,晚年弄起雕塑来,她儿子死于一战,她做了系列大雕塑,深沉刚正,分量也很重。所以九十年代她被发掘重视,恐怕和女权意识的成熟壮大有关系。 左: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右:玛丽·卡萨特(1844-1926) 左:苏珊娜·瓦拉东(1865-1938);右: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 但我可能又在胡说了,不足为信的。 二十年代的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被美国人尊为女性艺术的祖母,美国人编的所谓“世界”美术史,俨然有她的份。恕我斗胆,我不喜欢她的画,但喜欢她的模样,很大气。她丈夫是现代摄影大佬,名字有点长,此刻忘了,妻以夫贵,他为欧姬芙拍过一组著名的黑白照片,有肖像、有裸体,还专门拍了她的长手指。晚年欧姬芙躲在新墨西哥州旷野里,现在,她的故居成了当地旅游点了。 这几位英雌活在“前女权时代”,对当时萌芽的女权文化不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1982年,陈丹青出国前夜一九六〇年九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属上海市高教局和文化局双重领导,设五年制本科,校址在陕西路。日后当我与葆元景山相熟时他们都说起那时经常从我家门口走过,有时到下面看电影。美专的油画和雕塑系主任为涂克。油画系教师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颜文粱、张充仁、周方白、孟光等。首届油画系学生十五名,著名的三大才子是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1944-),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艺术指导。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画部主任,1985年开始在上海油画雕塑创作组负责人,1988年移居美国,长期从事西洋画、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创作,作品曾展出于国内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并获多种创作及出版奖项。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夏葆元绘画作品选》等。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手机进入绘画1 120cmcm×90cm 2005年葆元以其才艺出众修养深厚而得画界推崇,更被一大批在野绘画爱好者公认为是才子中的才子,他不甘于当时流行的苏派画风而早早在残纸破页中寻出欧洲艺术的真谛。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江南堂屋60cm×50cm 2014年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废弃的面粉厂60cm×50cm 2014年比葆元大一岁的魏景山似乎从来都没有决心化全部的精力去绘画,他的心思好像永远都脱不了音乐。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到他家玩,他刚练全了老柴提协的第一乐章,兴致勃勃地一定要拉给我听。就是以后到了美国,生活管生活,钢琴还得买上两架才舒坦。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六三年从预科毕业转入大学部的排行老三陈逸飞比葆元又小了两岁,他的古典音乐修养和葆元景山的相比几乎是零,凭我的印象,逸飞在七十年代末的最大音乐爱好就是听邓丽君。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作品上海美专的五年过去,恰逢成立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美专的油画雕塑系师生成了创作室成员,当时全室创作人员为三十六人。其中油画组十一人,原本是老师的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原本是学生的有邱瑞敏、邵隆海、魏景山、程偕华、陈逸飞、刘耀真、王永强。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夏葆元,清高而从不会钻营拍马,怀才而不遇的文人,他似乎生错了时代,他因其性格而造成在那个社会中不得志的遭遇,毕业时被嫉贤妒能的红色领导分配到工艺美术研究室任艺术指导,与专业绘画脱节。除了七一年底被选为参与“黄河组画”创作外,到约八十年代初那么漫长的岁月一直无缘参与题材性的油画创作。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

陈丹青演讲

陈丹青演讲:鲁迅是谁? 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我的回答是:一,不必勉强。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鲁迅就不愿意,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二,七十年来的历史剧情是我们解读鲁迅的珍贵资源,因为他的光焰需要我们世代作有效的映衬。换句话说,第三,鲁迅早将自己烧毁了,他的价值? 诸位:犹豫再三,这篇讲稿还是贴上。本期南方人物周刊刊用了其中五分之四,这里是未删本。 鲁迅是谁? 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2006年10月14日在上海图书馆讲演 陈丹青 大家好: 这是我第三次谈论鲁迅先生了。每次都是又恭敬,又有点紧张。昨天特地剃了头,换双新皮鞋。我不会当场讲演,讲到鲁迅的话题,尤其郑重,总要事先写点稿子才能自以为讲得清楚一些。下面我按着稿子念,再作些发挥,请诸位原谅。 (一) 鲁迅先生的纪念会,七十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 粗略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49年,鲁迅话题为民族革命问题所缠绕;从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鲁迅话题则成为准官方意识形态,在大陆无人敢于冒犯,在台湾被长期封杀。总之,“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 八十年代中期,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祭坛,挪进学术领域;九十年代迄今,官方对鲁迅话题开始了沉默、回避、冷淡的戏剧性过程。二十多年来,举凡重要的国家话题和政府语言,不再能够,也不再打算从鲁迅那里盘剥搜寻任何说法,鲁迅话题的庞大利用价值似乎走到尽头,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

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十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抛弃官方意识形态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读,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婴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同志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最为激烈而讽刺的发问。这一问,宣告七十年来我们被告知的那位鲁迅先生,面目全非。 (二) 我们可能都会同意,几十年来,中国历史远远近近的大人物几乎都被弄得面目全非。而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从五十年“政治话题”到近二十年的“鲁迅争议”,中国毕竟有所进步了,今天,鲁迅的读者有可能稍微接近鲁迅生前的语境。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还原”。 鲁迅先生的寿命是五十多年,他死后被政治化也有五十多年;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七十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 这是鲁迅公案的一面。另一面,我们看看西方。譬如但丁、蒙田、莎士比亚、歌德、黑格尔、托尔斯泰、尼采、马克思……都是巨大的历史公案、文化公案,他们在身后被不断解读、塑造、发掘、延伸。他们属于不同的国族和时代,但不属于政权;他们对文化与政治发生深远影响,但从未被现实政治吞没;他们的主张阶段性过时了,因为后人接续了他们的文脉;他们历久常新,因为他们早经熔铸为文化之链与历史坐标。 鲁迅身后的命运正相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头牌,但始终抵押在政权手里;他对现实政治其实毫无影响,却沦为政权的超级打手;他被悬置,但难以过时,因为他身后既不曾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等量齐观的人物;因此他历久长在,不完全由于他著作的影响,而是最高规格的孤立状态;他的全集一版再版,但与当今文化难以建立活的关系——相比被封杀、被遗忘,鲁迅身后的命运与处境更其诡谲,更其悲哀。 七十年来,鲁迅墓前曾有无数革命者或权势者的鲜花,近二十年,煞有介事也罢,发乎内心也好,官方与民间不再主动拜祭。鲁迅清静了,不再被利用,也不再被供奉。这种暧昧的冷漠和前五十年炙手可热的“鲁迅政治”一样,都是反常与变态,是历史的冻结。目前这份已告冷却的鲁迅遗产,仍然是官方撤除之后的官方遗产。 九十多年前,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陈逸飞往事揭秘

陈逸飞往事揭秘 《环球人物》记者刘海儿 4月10日,他离开人世已整整一年。然而,他留下的谜底依然令人费解。本刊独家专访其家人和亲朋好友,揭示他真正的秘密。 陈逸飞 2006年4月10日,陈逸飞逝世整整一年。 4月9日,上海宋庆龄陵园,陈逸飞遗孀宋美英在陈逸飞墓碑和雕像落成仪式上,失声痛哭:“逸飞,如今你未了的心愿都已 了却,无论遇到多少艰辛,无论我的心有多痛,我都会带好我们的孩子,逸飞你放心地安息吧??” 对于陈逸飞来说,或许最能告慰他亡灵的就是《理发师》上映。为了纪念陈逸飞逝世一周年,原定于4月28日在全国上映的《理发师》,4月9日在上海举行了特别纪念献映。 “有时候,我很恨这部电影,是它直接地夺走了逸飞的生命。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持着逸飞一定要把这部片子拍完。也许,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许,是他要把这部片子做出来给别人看,即使波折再多,他要做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到。《理发师》很快就要公映了,但我是不会去看的,虽然他是逸飞的心血之作,可一看到它,就让我想起了逸飞。它让我伤心。如果没有《理

发师》,逸飞不可能这样早就离开我,也不可能抛弃孩子一个 人走了??”面对即将上映的《理发师》,宋美英在4月8日出版的《逸飞视界》中这样写道。 陈逸飞已经走了,他给友人留下了思念,给中国绘画留下了遗憾。 画家陈逸飞。1991年,以一幅《浔阳遗韵》拍得137.5万港元,破华人画家油画拍卖最高纪录;1997年,他的名作《罂粟花》又拍出387万港元的“天价”,再创华人画家拍卖纪录。随之, 陈逸飞与世界顶级画廊——英国玛勃洛画廊签约,成为迄今 为止与之签约的第一位亚洲画家。从1991年至1997年的6年间,在香港佳士得、速富比、北京嘉德的18次油画专场拍卖中,陈逸飞13次跻身十强,10次拔得头筹。他生前的油画 拍卖总价创造了4000万元的纪录。就在陈逸飞绘画艺术事 业如日中天时,他却突然宣布淡出画坛,“进军”商业和电影业! 这在当时中国文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陈逸飞却义无返顾。商人陈逸飞。短期内,就创造了他的“逸飞王国”:逸飞服装、逸飞模特公司、逸飞广告、逸飞环境艺术、《青年视觉》杂志……陈逸飞将自己的“画笔”延伸到各个领域。“逸飞”成为一个品牌,名下资产过亿。 导演陈逸飞。1994年成立逸飞影视公司,先后拍摄电影《海 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最后因为《理发师》而累死在片场。

陈丹青油画简析

浅析陈丹青油画艺术特点 王五 (XX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2008级1班) 摘要:陈丹青是80年代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 1980年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他的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 陈丹青(1953-)上海人。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陈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後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於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1982年移居美国。2000年回国应聘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绘画系第四研究室责任教授。作品多次参加海外重要展览。多幅作品为美术馆、美国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关键词:陈丹青油画《西藏组画》 一、陈丹青的代表作 陈丹青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创作《西藏组画》西,在八十年代初引起画坛震动.其真实、朴野、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思想,一扫当时概念化的创作空气,影响深远.因而,这七幅画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此前,陈丹青的创作还包括《进军西藏》、《泪水洒满丰收田》等优秀作品.今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大展中,《泪水洒满丰收田》在“新中国美术”部分被置于重要展位,以象征一个时代结束的休止符号.陈丹青在美国居住多年,西方纯正的油画看多了,用笔点像书法,会游走,有弯度起稿准确,笔笔到位,游走的笔触与造型极好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点看他的《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很清楚。 二、陈丹青代表作的发展 1.陈丹青作油画《西藏组画》艺术性 《西藏组画》在当时看来由于缺少大家早已习惯了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而遭到"创作还是习作"的质疑。今天,我们在重新梳理中国美术三十年发展历程时发现:《西藏组画》对中国美术三十年的美术史意义不在于油画的技巧,而正在于这一看似"缺少主题性和思想性与习作无别"的艺术创作取向。换言之:《西藏组画》的美术史意义在于表达了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被"工具化"了的反感和企图反拨的努力,从而使她成为中国油画去"工具化"开始的标志。 2.《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艺术特点 本书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画作大致分成三类:

读书摘抄:陈丹青 退步集(完成)

读书摘抄之陈丹青《退步集》 ◆退步集——《且说说我自己》: 多年前读到一篇关于马奈的回忆文字:他也竟羞于走进沙龙里自己的画幅跟前去,朋友拉他,他固执拒绝,停在远处。我知道,我岂能自比马奈,但是人同此心。幼年在体育场看见球手投中,满场叫好,那球手却总是埋首疾步跑开去,毫不理会周围的响动,而那神色又分明听见并知道周围的响动的。胡兰成对此自有他的说法,他似乎格外倾心于他的说法,他说:古人箭中靶心的一刻,每在心里叫声“惭愧!”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是“在众人里看见了自己”。 放学了,一群小孩子,欢天喜地连打带闹,这时最怕爹娘冷不防窜出来,连名带姓叫回家。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纪德(抑或是福楼拜?)说: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安迪·沃霍:每人出名五分钟。 ————————绘画 ◆退步集——《常识与记忆——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人文讲堂讲演》: 《易经》—— 大人虎变 小人革面 君子豹变 “大人”,指的是王,“统治者”。“小人革面”,则忽而这样,忽而那样,靠着变脸讨生活的角色。“君子”——接近于“知识分子”,指的是有文化,有教养,

有立场,有品格的人——“君子豹变”就是说,你要想从丑陋到美丽,从幼小到壮大,从无知到有知,逐渐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你要慢慢地来,慢慢地蜕变…… ◆退步集——《山高水长》: (三) 李小山一声大叫:国画死了! 要之,头一次“死亡论”是血气方刚革命者对千年旧传统施以诅咒;第二次“死亡论”,则是隔代晚生对百年新国画运动的绝望与背弃。可是众人的施展空间与文化资源,到头来哪比得当年的革命前辈:前辈革命,传统文脉尚且还在,更有寿星黄宾虹齐白石辈砥柱中流,权作门面……革命已矣,如今要来“反革命”,除了百年硝烟,此外别无所有。 (四) “传统”本来无事。赵孟頫(备注:fǔ)天天临一遍兰亭序,董其昌口头禅是子久(备注:黄公望)与元稹,齐白石偏要给青藤八大做走狗——其间八百年,谁说起“传统”两个字:那是日本过来的翻译词。 “国画”,原亦无事。民国初年各地多少文人乡绅寻常无事画着玩,结果是好端端一件风雅事,国画革命烟尘起,几代人说法太多,心思太重,一下笔仿佛有涉国本,情结解不开。 齐白石亲历三朝,何等乱世,迄至下笔,具如空白——中国历史世面见得多,凶吉盛衰,婉转夷然。许多事,中国人是做得而说不得,反之亦然:佯狂而潜伏,放诞而养晦,不肖抑或至孝,造反忽儿归顺——老把戏总能兜得转。 (五) 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识自己。精读图式是慧明精眼之士的案头生涯:而经典图式的“来世”必环伺大量同质异型的作品。中国绘

陈丹青画展观后感

陈丹青画展观后感 陈丹青建筑班冯蕾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 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 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 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文革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 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 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文革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 那是动乱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

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八九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年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 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 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 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 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 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比他的文字恳切,或许更私密,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

陈丹青《于是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于是之 陈丹青 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算没拆,模样,也还大致没变。前年去看了 场话剧《阮玲玉》,出台的都是目下演剧界的新腕儿,倒也演得卖力。但是不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所以更不见佳。一句话:话剧腔。 这才想到二十年前看《茶馆》。我连着三夜看了三场,那后两回的戏 票全是我站在台阶沿愣靠等退票等来的。 ②头场其实是看昏了,此后两天丧魂落魄,天黑了就往人艺小广场人堆里扎,词儿是早学顺溜了:富裕票!有富裕票没有?得,头排中座。仰头看,蓝天野郑榕于是之这几位爷在聚光灯下连耳梢脖梗的细皱纹 都叫我瞧得清清楚楚。临了“王掌柜”撒纸圈儿,还有那么几片掠到我脸上身上,触电似的。谢幕时众演员离我那叫近的,真想蹿上去抓 一把,可于是之一脸的不动声色,俩手软软地虚拍拍,鞠躬到地,台 底下那可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多少年后《茶馆》告别演出,据说 谢幕时二楼有位小姑娘冲着台上大叫:永别啦,王掌柜! ③是了。别说“永别”演出,二十年前那三天热昏,我就老在想,得 赶紧看,以后这帮老将退了,就看不到这阵势了。怎么办呢,我年轻,年轻人心里被一件事给烧的,就非得有所举动,我就给于是之同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则我记得很短:于老师,您好,我连看三场《茶馆》,太棒了!你们这代活宝(我真用了“活宝”这俩字)要是不演 了,就再没得好戏看!那时的市内邮票四分钱一枚。信寄出,我睡踏

实了。只是往后好些天走进走出的,我总有意无意松开臂肘,手掌略 略向外虚张着,虚晃着,学那“王掌柜”茶座间走动照应的小动作: 人忙惯了,就是那架势,江南上了岁数的勤快跑堂也一样,嘿,到了 舞台上给于是之这么不起眼地撩几下子,绝了! ④几天后,于老先生的回信居然搁在门房口。我没要他回信的意思呀,大概是看在美院的信封吧。字迹清秀老实,纸是那种练习本子扯下来的,写满一张。我飞快读过,却有点失望:他说,他的表演离焦菊隐 导演的要求,离老舍同志的剧本,都还差得远,还要努力云。大师回信,大师谦逊,诚然感动,但这和开会发言“创作谈”的老套有啥两样?我以为在他信中会看到他那右手晃晃撩撩的意思的。 ⑤开春,于是之竟给杨先让先生请来美院开讲座,我又看见他了!那 天于先生说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实话说,也有点儿失望。好像是怎 样的体验生活,体验生活怎样要紧。他真的以为自己的表演对不住老前辈么?他真的以为体验了“生活”他才能演成那样儿么?看来是 真的谦逊,真的相信。可是别人为什么不如他?“文革”中,我看过 批判赵丹的资料,赵丹大大咧咧说:体验生活?我演工像工,演农像农!我可没当过工人和农民!——于先生开过茶馆当过掌柜么?他见 是一定见过,可是当年泡茶馆的爷们儿多的是,他演来出神入化,因 为他是“于是之”!我连看三场凭什么?还不是冲着他! ⑥翌年我出国去。读到一篇于是之写的短稿,心中大喜,真是说得好。他说,他每次出台前就对自己念叨着:往坏里演吧,往坏里演。豁出去,反而演好了。又说王掌柜决定寻死刻意安顿家人的第三幕,导演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经典语录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陈丹青经典语录 1、你可以看点新闻。相信不相信,随你。——陈丹青谈电视 2、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 3、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4、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5、翻译不看你懂多少外语,而是考验你中文怎样。 6、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7、农村还是那样:你姓什么?你是外乡人?去你妈,你等着吧,没戏。--中国的人情观念。 8、你如果真的想懂,前提要有相对完整的文脉。 9、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全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都是权力问题。 10、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

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11、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矿工或农民,但我一定弄不懂当官的、谈生意的、玩儿金融的,还有毫无表情的科学家,不,一点都不懂--这就是我和现实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和现实理顺关系,而且不想理顺。 12、我们没资格谈历史,谈文化。老北京可以谈,但他只能谈他的记忆,不是谈文化。再过十年二十年,老北京全死光了,谁谈? 13、才情功力,有时不及真挚要紧。 14、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你我都要经历,都要寂寞的求生最后落寞的放弃。 15、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16、都市白领痛苦的根源,则介于“开放前”、“开放中”、“开放后”,她们在似是而非将开未来的性观念之前,饱受其弊,鲜蒙其利。问题是,与咱中国“开放女性”们邂逅而上床,下床而分手的中国男性,是怎样的男性呢?--陈丹青谈中国女性“性解放” 17、电影用来观看,小说用来思考。 18、国画的“国”字,贬了,国画的“画”字,除了生财,唯剩下两件法宝:一是工具,二是图式--凭借国画革命尘埃落定的历史“能见度”,我们“想起”了伟大的古典传统。 19、今天,全国的院校,全国的教育,大谈“人文”--可是大家

陈丹青:未完成的画 意外

陈丹青:未完成的画意外 这是意公子最近常看的一个号在浮躁的时代里做一档 静水流深的节目让我们看见另一种可能诚意推荐给真爱们。看理想| ikanlixiang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简介:「看理想」 是著名文化品牌“理想国”联合优酷土豆推出的一个影像(video)计划。第一季是梁文道全新深夜户外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陈丹青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局部》以 及马世芳透过华语流行音乐讲述台湾历史与文化演变的《听说》,三档节目分别每周一三五、每周二、每周四主推播放。微信公号第一时间分享精彩内容,以及延伸阅读。意公子推荐给真爱们陈丹青的[局部]第八画,其实重点在“未完成的画”,或者叫“非正式”的画。不管是绘画,还是书法,似乎最伟大 的几件作品都出现在“非正式”中。然而陈丹青在最后却笑着 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最后,你是高尚士夫,还是自由职业画家;你是在户外画画完成,还是在画室里完成;然后你这幅画画完了,还是没画完,总之不管你属于哪一类,如果你不是赵孟頫、钱选,如果你不是梵高、塞尚,那就没有用的,我前面的话等于白说,我愿意推翻我前面的所有论点。”第八画:非正式魅力[局部]陈丹青 - 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去年我读了一 本书,叫《蓝围巾男人》。写一个人给画家弗洛伊德做模特,

一幅肖像画就做了半年多。弗洛伊德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具象画家,本事非常大。他画画的(油彩)覆盖程度,这种量感和厚度是当年毕沙罗的几十倍。老头弗洛伊德说了一句很老实的话。我看了非常感动,他说每幅画接近完成时,他最拿不准的事情,就是他该不该罢手。他无法对自己确定说,这幅画画完了。这完全是二十世纪的问题。像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一路下来这些大画家,十八、九世纪,十六、七世纪,他不会想这个问题。问题又回到一开头,梵高这幅小画为什么好?我还是没有办法回答。不过很巧,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他说梵高没有一张画是不好的。看到他这句话,我真解气。二十世纪顶牛逼的大师都非常佩服梵高,而且很懂得他。毕加索说过另外一句话。他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有一个规则,在那画画。可是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这句话讲出一个大道理。什么叫做自己的太阳?就是自己定规则,画什么,怎么画,什么时候画完,要不要画下去,就是你自个儿掂量。你在此前,你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助到你的法则。 - 你画这幅画的心情,要比这幅画重要-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吴作人是名义上的导师。我混了两年课,他只来过一次,坐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临走的时候呢,很客气,笑咪咪地扔下两句话。他说:“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画,也要知道不画。”那我当时真没听懂这句话。然后二三

陈丹青经典人生格言警句

陈丹青经典人生格言警句 陈丹青,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学者。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一些陈丹青的经典名人名言,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陈丹青经典人生格言警句精选: 1.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 2.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 3. 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 4.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5.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6. 开发房地产是一回事;盖更多的房子给人住,又是一回事,别给弄混了。 7. 你可以看点新闻。相信不相信,随你。;;陈丹青谈电视 8. 我从来没有传回任何关于成功的消息。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出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9.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10.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陈丹青经典人生格言警句 1.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2.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我们千千万万的“好萝卜”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 3.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4.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5.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搁现在,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6. 中国文艺很荒凉,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瞧着挺壮的样子,看上去繁花似锦。就象中国体育,全世界拿金牌,可是社会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