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P1①心理动力②心理过程③心理状态④心理特征

3.心理动力包括P1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 4(判)P2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5. 判(P2)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①认知过程②情绪过程③意志过程

6.P2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7.心理状态 P5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 8 心理特征P5是R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①能力②气质③性格

9 人格P5 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人格

10 (判)P6通过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11 P6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根据表现出来的行为可推测人的心理活动

12 意识P7 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

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 13 P7 意识是人精神活

动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

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4 心理学产生背景 P8①

唯理论代表人是法国笛

卡儿最早用发射概念解

释行为②经验论英国人

洛克主张“白板说”

* 15 心理学独立标志P8

德国冯特 1879年在德

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第

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16 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

P8 ①构造主义冯特铁

欣纳研究意识经验②机

能主义詹姆士杜威研

究心理作用③行为主义

华生④格式塔心理学韦

特海默考夫卡苛勒⑤精

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17 心理学现代学派(发展

趋势)P10 ①美国奈塞尔

《认知心理学》1967年发

表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

斯洛和罗杰斯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

1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

括P11①明确教学目标②

任分析③确定学生原有水

平④设计教学课程⑤实施

教学⑥教学评价

*2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社

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

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中间或综合学科)P13

*3 教育心理学P13 是研

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和

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4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

心理学教材P13《教育心

理学》廖世承 1924年出

*5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

展经历了改革、繁荣、破

坏、新生四个阶段P13

* 6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

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

P15

*7 高等教学心理学的学

科特征P15①是心理学的

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的

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

动②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

特色的教育心理学③研究

对象的主题是大学生④为

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应

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

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8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方法论原则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9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具体方法P20①观察法②

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

(追踪研究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

高校教师

1.角色P23 指个人在特

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

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

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

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

会职责行为

2 角色期望P24 社会按

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

行为模式要求每个社会成

员,这称为角色期望

3 角色意识P2

4 当一个

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

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

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

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

*4 教师的多重角色P24

①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

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②父

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

榜样和模范公民④学生灵

魂的塑造者⑤教育科学研

究人员

5 教师的领导方式的种类

P25:①强硬专制型②慈善

专断性③放任自流型④民

主型(最理想)

6 教学风格P26 是指在

教学相同的教学目的的

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

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特点

7 罗森塔尔效应P26 师

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

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

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 8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

形成过程P27①角色认知

阶段②角色认同阶段③角

色信念阶段

9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

要条件P27①正确认知教

师职业②树立学习榜样③

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 10 效能感P28 指人对

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

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

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

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

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

的教学效能感

11 自我效能感包括

P28①结果预期②效能预

期两个成分

1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

为P29一般教育效能感和

个人教学就感

13 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

为的影响P29①影响教师

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影

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

结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

教师在工作中的饿情绪

*14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四

个环节P31①具体经验②

观察分析③抽象的重新概

括④积极的验证

15 教学反思的成分P32

①认知成分②批判成分③

教师的陈述

*16 教学反思的方法P33

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

实际讨论④行动研究

17 教学监控能力P34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8 简答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P34 ①计划性与准备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任务及教学方法手段,并预测可能出项的问题和教学效果②课堂教学的组织性课堂上教师密切观察学生,随时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的偶发时间③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④沟通性教师用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⑤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19 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P35①能动性②普遍性③有效性

20 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判断)

21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P37 ①从他控到自控②从不自觉带到自觉达到自动化③敏感性逐渐增强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忠言标志④迁移性逐渐提高

22 教育机智P39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挥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以以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即使作出灵敏的反映,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23 教育机智的表现形

式P39 ①善于因势利导②

善于随机应变③善于对症

下药④善于掌握教育时机

和分寸

24 教师威信P40 指教师

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

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

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

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

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

表现。

24 师爱P42 即教师对学

生的爱,是在实践教学中,

有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

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

尚的情感。

25 师爱特征P42 ①职业

对象性②原则性③广博性

26 师爱的心理功能

P43①激励功能②感化功

能③调节功能④榜样功能

27 师爱的表现形式P44

(简答)①关怀和爱护学

生真正关怀学生是师爱

形式的起点。爱护学生指

爱护学生身上的一切积极

因素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

同情和理解学生④热情期

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1 学习P45 广义学习人

与动物都有;次广义的学

习指人类学习;狭义学习

指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在

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

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

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

验的过程。

2 P47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

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

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谚语

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

念学习⑦规则学习

3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P48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

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4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

类(马忠良)P49①知识的

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

规范的学习

* 5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

点(论述)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

向性较强②要求掌握风度

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

动手能力③学科内容的高

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①

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

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

和自觉性不断加强③课堂

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

结合

6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规律P52①获得

律与消退律②刺激泛化与

分化律③高级条件作用律

7 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

学家)认为先有行为后有

刺激。

8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

习论P56 学习目的在于

以发现学习的方式①认知

学习观学习的本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

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

用,认知结构接受编码系

统;学习的过程新知识的

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三个过程几乎同时发生②

结构教学观

9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

学习理论P58 按学习进

行的方式将学习方法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

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

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

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

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 接受学习P59 是在教

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

物意义的学习

11 ‘先行组织者’就是先

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

种引导性材料。

12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

论P60 信息加工模式①

信息流②控制结构(含期

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执行

控制就是认知策略

13 构建主义认为 P66学

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

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

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

由他人代替。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

* 1 动机P69 指引起和维

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

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

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

能,三是强化功能。

* 2学习动机P69是激发

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

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

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

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

3 学习需要P70 指个体

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

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

理状态。从需要的作用上

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

驱力

* 4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

方面组成P69:①认知内

驱力,奥苏伯尔提出的;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

交往内驱力。

5 学习期待P70 是个体

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

的主观估计。

6 诱因P70 是指能够

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

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

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7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P70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8 学习动机的种类P70 (1) 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 9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P71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10、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73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11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P74 12成就动机理论P74

成就动机是一种努

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

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

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3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

两类P74,一类是力求成

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前者的目的

是获得成功,成功概率

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

能选择的;后者易选择非

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

成功几率是50%时他们会

回避这项任务

14 成败归因理论 P78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把归因分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

因、可控制归因和非可控

制归因。

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

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

气(机遇)好坏、身心状

态、外界环境等。

15自我实现理论P76 人

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

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

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

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

满足

16 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一

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

就有的一种生物学本能

P77

17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

过两条途径来形成 P79

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

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

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

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

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

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

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

来。

* 18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P79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

定教学情境下,利用—定

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

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

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

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

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

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

所能及的学期情景)②根

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

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

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

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

激起水平山适中;任务越

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

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

线)。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关系

成倒“U”曲线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

善进行奖惩表扬与奖

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

善组织学习竞赛尽量

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

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

生开展“自我竞赛”。⑤正

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

生继续努力无论对优

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

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

促进

* 1学习迁移的涵义P84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

其他学习的影响。不仅存

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

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和

品德的学习中

2学习迁移的分类P84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

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

获得对另—种学习起促进

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

是指—种经验的获得对另

—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

用。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

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按迁移的先后分类

(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按迁移的内容分类

3.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P87

(1)形式训练说认为迁

移是无条件,自动的

(2)相同要素说认为迁

移有条件、共同的、相似

的(3)经验泛化说(4)

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

说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

影响的三个变量。

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

性的内容特征②学生个人

的知识的组织特征③原有

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原有

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

于促进新的学习。(6)经

验整合税

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

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

本途径来实现的。

*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条件)P90

①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

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

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

能性越大,效果越好③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P91 定势也叫心向,指先于—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影响的双重性(促进或阻碍)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定势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 5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①合理确立教学目标②科学精选教学材料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④有效设计数学程序⑤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生会学习兴趣、会整理资料、会收集资料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1感知P95 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2观察P95 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3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P96①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②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④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4思维P96 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智力

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

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

性、深刻性、独创性、批

判性等方面。是衡量思维

发展的指标

5 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

程P97

①言语前思维阶段儿

童在未掌握言语之前

②直觉(知觉)行动思维

阶段 3岁前婴儿的典型

思维就属直觉行动思维。

③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3--7岁幼儿的典型思维

就属具体形象思维。④形

式逻辑思维阶段形式逻

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

维。⑤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

典型思维。

* 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

本特点P98 ①处于由形

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

维过渡的阶段②在常规思

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

思维也在显著发展③在思

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

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 7直观方式P99 直观

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

和言语直观三种。

*①实物直观不能人为地

突出教学内容,受时间空

间限制②模像直观各种

图片、图表、模型、幻灯

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

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

观。③言语直观言语直观

指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

(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

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

直观形式。

* 8如何提高知识直观与

知识感知的效果 P101

①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

用,后者比前者效果好;

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

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②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

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教师的言语尽

量作到抑扬顿挫、轻重有

致 ;

差异律:如万绿丛中一点

红;

活动律:组合律: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

9教材概括P103 指主体

通过对敏感材料的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等深加工改造,从而获得

对—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

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

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

动。教材概括是加工改造

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

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

识的过程

10教材概括类型P104

①感性概括低级的概括

形式。知觉水平概括

②理性概括高级的、思

维形式的概括

1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

的一般过程P105 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①分析与综合分析指在

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

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

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分

析的形式过滤分析和综合

分析②比较比较是把各

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

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

点和相互关系。比较是抽

象概括的必要前提。比较

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

抽象概括的基础。③抽象

和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

较的基础上抽区各种对象

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

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

质的特征的过程

*12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

理解成效的条件(判断

P107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

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

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

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

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

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小

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

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②

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

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

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

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

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

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

征方面的变化。③科学地

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

自觉概括指导法和发

现法。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

识的巩固

1记忆P110 记忆就是人

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

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事物的

反映

2 记忆的类型 P111

①形象记忆、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

动记忆(按记忆内容划分)

*②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按记忆长短划

分)

瞬时记忆0.25—2秒。

短时记忆 5秒到2分钟。

它的容量有限制,大约为

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3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P113 (1)逻辑记忆能力

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

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记

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

选性、准备性)(3)掌握各

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4 识记P114 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悦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5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重要方式P114 ①视觉编码均为瞬时记忆,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②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③语义编码长时记忆系统中④语言中介编码长时记忆中存贮

*6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①材料的数量与性质②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目的无目的)。③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④组块化编码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⑤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⑥觉醒状态上午11—12点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效率最低。⑦识记的信心

7 知识保持P118 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 8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P118①空间组织是保存情景信息和形象信息的重要形式②系列组织③联想组织④网络组织⑤更替组织

9遗忘 p119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研究结果,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

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

速型。

10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P120

①衰退说桑代克为代表

②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

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

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面学习材料的于扰;倒

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

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

料的干扰。中间部分的记

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同时

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双重干扰的结果;③同化

说④动机说

*11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P122

①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

“及时复习”、“间隔复

习”、“循环复习”的原则。

②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

数多),集中复习(每次时

间长,次数少)。分散复习

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

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

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③

复习次数要适宜过度学

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

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

练程度达到150%时,记

忆效果最好;超过150%

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

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

为无效劳动。

第九章认识策略与心

智技能形成

1.知识P124:个体通过与

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

息及其组织。分陈述性知

识(描述性知识)和程序

性知识(操作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样,后

者回答做什么、怎样做

*2 认知策略P127:学习

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

工的内部过程组织起来的

程序性知识

3.元认知p127:个体对自

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

识。它的基本成分:

①元认知知识(存在长时

记忆中)②元认知控制(存

在工作记忆中)

*4 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P129 ①计划策略②监控

策略③调节策略

5.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

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

效率的一切活动

*6.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P129:一种调节和控制心

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

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

智活动方式

7.认知策略种类P131:

①注意策略:重要的方法

是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

问题。②编码与组织策略:

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

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

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

类策略、网联策略等,前

三种适合简单知识学习。

复杂知识喜悦系靠“网络

策略”③精细加工策略:

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

工,即通过对学习的新材

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

对新材料的理解与记忆。

④复述策略:在阅读时对

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

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

将其表现出来。

*8心智技能特点P130

①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是

一种动作经验。②区别于

操作技能,具有观念性,

内潜性和简缩性。③区别

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

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 9.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

形成P136

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

原型内化

*10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P138 ①激发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

完备性和概括性③适当培

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

言语

第十章为体解决和创造

性的培养

* 1.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

点(选择)141问题解决

是有一定情景一起的,需

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

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特点是①问题情景性②目

的指向性③操作序列性④

认知操作性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

142:①桑代克的尝试-错

误模型②苛勒的顿悟模型

③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④

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

模型

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包

括五步:失调,诊断,假

设,推断,验证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

过程(重)146 ①发现问

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

因素(简答)148①有关的

知识经验②定势与功能固

着③问题情景④酝酿效应

⑤原形启发⑥情绪和动机

状态

5.创造性151:个体产生

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

征。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两

*6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①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

造性②高智商者可能有高

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低创造性者智商水平可

能低也可能高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7发散思维153 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便变异,使信息朝着各个中可能的方向复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因出更多信息。*8发散思维三特征153 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与其相反的是聚合思维*7.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创设有利于查性思维发挥的环境②创造性思训练的头脑风暴法③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两个方面①个体对自身的意识②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结构(单选或多选)①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形式上看)②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内容上看)③实现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从自我观念上看)④⑤⑥⑦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②客观化时期(3岁到青春期,“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③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

2、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自我与客观环境、教育、社会发展的统一。获得这种统

一的途径有三:①坚持理

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

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自

我②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

不切实际是过高标准,使

之与现实自我的潜能相

符,并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③放弃理想自我,迁就现

实自我。

3、在自我统一的过程中具

体表现如下:①自我肯定

型(积极的统一)②自我

否定型(消极的统一)③

自我矛盾型④自我肯扩张

型(消极的统一)⑤自我

萎缩型(消极的统一)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特点(选择题)1) 大学生

自我意识发展的大学生总

趋势: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大多数大学生是自我评价

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

一致的2) 大学生自我认

识的发展特点①自我认识

更具主动性的自觉性②自

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

有片面性③自我概念的变

化3)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

发展特点①自我体验是丰

富性和波动性②自我体验

的敏感性和情景性③自尊

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4)

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

点①自我设计、自我完善

的愿望强烈②强烈的独立

意识和反抗倾向③伴随着

独立意识而来的是反叛倾

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

形成及其培养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及其关系

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

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

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态度的结构:(多选题)

①态度的认知成分②态度

的情感成分(核心部分)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质的实质:品德是道

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

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

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

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

部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

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

标志)

5、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

系:1) 相同点:态度和品

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它们

的结构是一致的(认知、

情感、行为)2)不同点:

①涉及的范围不同②价值

的内化程度不同(接受、

反应、评价、性格化)

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

的主要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①皮

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

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

展过程。6岁前没有;6-10

岁他律阶段;10岁以后进

入自律阶段。②柯尔伯格

提出三水平六阶段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二:

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

俗水平。

2、观察学习(社会学习)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

学习(强化)。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

一般过程条件

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

过程与条件(多选题)①

遵从(从众和服从)特点

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

具性和情景性②认同:特

点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③内化

2、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

过程与条件(多选题)这

个转化过程须经历三个阶

段:醒悟阶段、转变阶段、

巩固和稳定阶段。

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

际交往的调试

第一节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

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

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

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

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

具有感情联系的两人以上

的人群。(分正式群体和非

正式群体)

2、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

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

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

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

效率的提高。(单选)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

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

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单独比

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单

选)

4、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

中原有已存在的倾向性得

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

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

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

现象。“冒险性转移”是群

体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

现。

5、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

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6、从众:即在知觉、判断、

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

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

象。

7、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

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

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

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

似的行为。

8、感染:它通过言语、表

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

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

情绪和行为。

9、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

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特征:①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②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纪律制度③有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公正有效的行为调节机制④集体意识有重大影响

10、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11、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12、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1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①交往愿望越来越强烈②交往内容很丰富③交往系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性④交往观念明显的自主性(方式、内容、对象选择等)(多选、简答)1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多选)①交往性原则②社会交往原则③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④情景控制原则1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多选、简答)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②主动交往

③移情

16、移情: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17、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多选、简答):①避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④学会批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

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

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

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

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

人保留面子。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

P207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

卫生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

理健康两个内容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

义:①无心理疾病②积极

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

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

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

准:(简答)①能够从心理

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

己②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

境③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

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

情绪⑤合理的行为⑥具有

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内容:①入学适应的

心理健康教育②大学生学

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③大学

生学习适应指导④大学生

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⑤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

教育⑥大学生择业与求职

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五章教学设计

P218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

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

设计。

2、教学设计的类型:包括

两方面宏观设计和微观

设计

3、宏观设计:是指定教学

体系的远景蓝图,解决教

学的总体规划以及教学的

宏观方法学问题。包括①

制定教学计划②制定各门

课程的教学大纲③编选教

材④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

办法

4、微观设计:是确定教学

活动的计划以解决教学的

短近期规划问题。针对一

个课题或单元进行的。包

括:①确定教学目标②了

解学生的准备状态③制定

教学程序计划(教学过程、

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

式,选择教学方式、多媒

体)④进行教学活动⑤确

定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

⑥评价

5、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

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

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

准。

6、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

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

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

活动结构。

7、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

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

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8、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

素: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

素②学习者方面的因素③

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④技

术方面的因素

第十六章有效教学测验

的基本要求

1、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

正确性和有效性,即他能

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

制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2、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

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

性程度。

3、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

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又称鉴别力,

是指试题所要测量的心理

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

项目的效度。

5、常模参照测验:以学生

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

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

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

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

排队。

6、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

选用的划分:①准备性测

验(入学考试)②形成性

测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的考试)③总结性测验(期

末考试教学活动结束后)

7、根据测验的来源划分:

①标准化学绩测验-是由

学科专家的测验编制专家

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

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

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

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

工作表现。②教师自编测

8、学绩测验的命题:(多

选、单选)试题的类型-

①自由应答型试题:有填

充题和简答题、论述题②

固定应答型试题:多选题

是典型代表(再认)在标

准化学绩测验中应用很普

遍。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2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已认识到准则可以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3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自律也称作() 客观化阶段 主观化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4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5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6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7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真正到了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8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9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0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就达到了成熟水平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1 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是() 成就取向教学评价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 成功取向的教学评价 结果取向的教学评价 12 下属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圈出重点 划线标识 做笔记 做摘录 13 把学习材料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以促进学习效果的认知策略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