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实录(教案)

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实录(教案)

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实录(教案)
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实录(教案)

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实录(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上学期学过一篇文言文《秋水》,是否还记得它选自哪一部书?

生:《庄子》。

师:在《庄子》中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记载着这样的个人物: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闉(yīn qí)跂支离无脣(chún)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

(兀者:断足之人;闉跂支离无脣:曲足、驼背、无唇之人;脰:颈项;肩肩:瘦小的样子。)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畸形残疾却有过人的本领。我们猜猜看,他们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出来的呢?

生:虚构的。

师:庄子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只要有过人的本领,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忽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

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学生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

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约3分钟)

这位郭橐驼和《庄子》中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郭橐驼的身体也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领:树种得好,而且还懂政治。

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

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也许是个“世外高人”。

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橐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它概括为:天下奇绝。请一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们来找一找“绝”在哪里?

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

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

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

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

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郭橐驼不仅树种得如此之好,而且还懂得为政之道,他是如何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

生:他先将自己植树和他植者植树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将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两者加以比较的。

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

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

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

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

师:文章最后,问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你认为养树术和养人术分别是什么?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该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师:如果我把故事中的两句话:“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抽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从种树到为政之道作者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似结果才相似。如果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

文章主旨的出现就会显得很突兀。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该写出它们的相似点。

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这位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讨论)

生: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具体名号、籍贯、职业等。

生:我认为是虚构的,因为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

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师: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是一篇传记;但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看来,它应该是一则寓言。所以,本文应该是以传记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郭橐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

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

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

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

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

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

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写好后交流。)

生: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生:也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得你的价值。

师:两位同学的结尾都很契合这个故事,都符合我们今天讲的相似性的原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的结尾已非常接近作者的原文。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结尾:“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今天我们通过对《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寓言体传记的学习,掌握了一种由事入理的写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还能记得,还能运用;并祝每一位同学在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累累硕果!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吴兴高级中学肖亮

【教学目的】

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运用板块式教学,把课堂设计为三个相连的渐进的板快,即“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课文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特别是培养学生推测语意的能力。

4、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

“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幻灯出示)

三、读——准确地读:

1、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

后,教师指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教师巡视答疑。

5、教师检查:

①学会结合语境,用文言积累和语法常识推断语意:(幻灯出示)示例:1、遂而鸡豚.(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

2、名.我固当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幻灯出示)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四、说——理解地说:

1、说“发现”的话: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的人…”进行评价。(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郭橐驼是一个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职业低贱,但他“种树”却很有一套,他种树讲究的是“顺木之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

这个道理不仅用在了种树上,更把它用在了为官“治民”中,为官治民讲究的是“顺民之意”。“种树”和“治民”在郭橐驼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2、说“关键”的话:

怎样才是顺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充出这句关键的话。(先齐读第四段,后说话。)教师总结: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教师补充:孙犁对柳宗元文章这种写法的评价(幻灯出示)

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他还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就是说,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谈柳宗元》

五、写——感悟地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我们现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借鉴意义。请看漫画《爱与碍》,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写下你的感想。

(幻灯出示漫画,学生当堂写作,交流,教师评点。)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就要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阅读,来审视,读出我们现代人的感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

安吉县高级中学蒋红卫

教学目的: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读写互动,学习寓言的写作。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提问引导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对象: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110班(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一普通班学生)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指导:对照注释读通课文;能熟读成诵;找出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难之处,准

备好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共490余字,注解有60多处,大家预习时应该能读懂课文。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它们的常用意义。

本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词性活用现象很丰富。下面老师就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三、引导学生提问

师:在预习中,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语句、文意等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提出一些字词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一一帮助解决;其中一学生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1:我觉得本文的题目好像有点特殊。

师:“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平时读的传记,一般都是“某某人传”,而这篇传的题目在“郭橐驼传”前面还要加上“种树”两个字,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转向大家)大家平时读到过的传记,通常都是给怎样的人作传?

生(纷纷答):给名人、伟人作传。

师(插问):记录他们的什么情况?

生:记录他们的生平,至少记录他们的某一段比较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师(追问):那么这篇传的“传主”是怎样一个人?作者记录了他的哪些情况?

生2:“传主”是郭橐驼,是一个驼背,没有名字,“郭橐驼”只是他的外号。

生3(补充):作者并没有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只是记录了他的一种“种树”技艺。

(听过几位同学的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传记,通常记录名人、传人的生平事迹。而本文是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并且只是介绍了他的一种技艺,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研讨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首先,我来指导大家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师:在朗读古文时,句读的准确停顿非常重要。你只有准确地判断出句中的停顿,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看看以下句子该怎样停顿。

师: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如②、③、④句中的“也”、“而”、“以”等词,它们是句中语气停顿的标志性词语;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如第②句“既/然矣”不能读作“既然/矣”;要看清词与词之间的界线,如“争/迎取/养”不能读作“争迎/取养”。

(学生齐读以上4句话)

五、朗读感知课文,抓住关键问题,从最强信息切入对课文的阅读。

(一)指导学生解读郭橐驼的“种树经”。

师:郭橐驼种树有他的绝技,为什么?因为他有一本“种树经”(板书“种树经”)。

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种树经”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

(此时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就举手提问;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自读课文毕。)

师:大家找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请大家齐声读出相关的语句。

生(齐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师:大家觉得这段话中最关键的语句是什么?

生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师:还有吗?

生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正好能组成一句假设复句。大家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教师投影这句话)

师:这句话最关键的词有哪些?

(学生纷纷说出“顺”、“天”、“性”等词,教师顺势板书“顺天性”。)

师(追问):什么叫“顺天性”?你能结合郭橐驼的“种树经”说说它的含义吗?

(说明:此环节意在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生6:比如种树的时候,要适应树木的本性和自然生长规律,才能使树木长得茂盛,使它早结果多结果。“顺天性”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再问一句:“顺其自然”是否就意味着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生(纷纷答):不是。

师:何以见得?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学生再次细读“种树经”。)

生7:郭橐驼在种树时能做到“顺其自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他在种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文中“其莳也若子”说明了这一点;种好之后,他才撒手不管,文中“其置也若养”说明了这一点。

师:是啊,顺其自然并不表示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人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放手时才放手。

那么“他植者”是怎样种树的呢?请大家将“他植者”的种植方法和郭橐驼的“种树经”对比起来阅读一下。

(说明:此教学环境意在指导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句及文意。)

(此时学生活动:大部分同学能准确地将相互对比的语句对照起来阅读。)

(二)重点指导学生比较“郭橐驼的种树经”和“他植者的种树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说明:这是引导学生领悟寓言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对“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含义有真切的心理体验,求得一种“心领神会”的体验效果。体验要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在认识过程上要体现一种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师:他值者种树与郭橐驼种树的区别是显而易见。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

生(纷纷答):他们都想把树种好。

师:对。其实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欲望”。(教师板书这两个关键词),但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生8:因为他们的方法不同。

师(追问):那么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

师:方法是从思想中来。一个人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取决了他对这件事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思

想。我再问一句:什么叫“思想”?

生:……

师:我查了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思想”这个词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必定有些思想是正确的,有些思想是错误的。这决定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那么什么样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呢?

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师:说得对。做事情要“理智”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得最漂亮的事情肯定是“情感、欲望”与“理智、规律”和谐统一。如果只以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出发做事,有时难免会好心办坏事,或欲速则不达,就像“他植者”种树那样。(板书“理智”“规律”两个关键词。)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请大家结合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来谈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此时学生活动:纷纷互相讨论,气氛热烈,兴致很高。讨论毕,踊跃举手发表看法。)

(以下是对学生所发表见解的摘要汇总)

①有学生联系到“教育培养子女”问题。学生对眼下盛行于大学中的“父母陪读”现象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利大于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又觉得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②有学生联系到最近暴发的“印度海啸”现象,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沿海地区进行过度开发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沿海的红树林和近海的珊瑚礁,致使海岸线上失去许多对海浪袭击具有阻挡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海啸造成的灾难特别巨大。

③有学生联系到“大跃进”现象,认为当时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七年赶上英国,十年超过美国”等口号是很荒谬的,虽然当时人们改造旧中国的热情值得赞赏,但做法却

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④有学生联系到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不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妄图搞独裁,结果被人民战争所打败。

教师(小结):所谓“小寓言大智慧”(板书之),寓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读同一则寓言,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刚才从“种树经”中获得的启示都有独特的理解,很好。

当年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想得这么多,他给郭橐驼作传,介绍他的“种树经”的意图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段落。

生(齐答):最后两段。(学生齐读这两段。)

师(问):这两段中有一个词正好与前文的“种树经”形成对应关系,大家能否把这个关键词找出来?

生9:“官理”。

生10:“养人术”。(教师赞许,板书之。)

师(追问):大家怎么理解“养人术”的含义?

生11:“养人术”就是治理百姓的方法。

师:那么应该写成“治民术”了,可作者为什么用“养”呢?

生12:我觉得柳宗元说的“养人术”是指“休养生息”的意思。

师:说得好。那么“休养生息”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你能否根据文意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休养生息”就是官吏在治理百姓时能顺应百姓生活生产的自然规律,让他们自主地安排生活和生产,并能解除过重的捐税,使他们自由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师: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提出“休养生息”的主张?谁能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谈一谈?

生13:柳宗元是唐朝人。

师: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他生活在哪个时代?

生(语塞):……

师(补充):柳宗元主要生活在中唐时代,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可是在郭橐驼的描述中,当时的官吏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齐声读出):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师:谁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一下官吏们的所作所为?

生14:名为“爱民”,实为“繁政扰民”。

师:对,“繁政扰民”这个词用得好。大家在他的其他文章中读到过类似的批评时政的文字吗?

(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纷纷背诵出初中读过的《捕蛇者说》中的一段话。)

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师:大家再来仔细研读这两句话,品味一下语言中的意味。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中柳宗元所要表达的感情?

生15:第一句中的“好、烦、若、而”这些词有强烈的嘲讽意味,揭开了这些官吏们伪善的面纱,他们表面上打着“爱民”的旗号,实际上干的都是“扰民、害民”的勾当。

生16:我说说第二句。这句话中用了“又何以……耶”的反问句式,语气特别强烈,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官吏们的“扰民”行为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师:说得很好。以后大家读文言文时,请不要忽视品味虚词,它们有时在表达情感时会起到很重

要得作用。

(回到课堂开始时得提问,作为小结。)刚开始上课时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柳宗元为什么要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而且介绍的是他的一种“种树”的技艺,现在大家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生17:我觉得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是“传记”,实际上是一篇“寓言”。传主“郭橐驼”这个人物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作者虚构的,叫“张橐驼”“李橐驼”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他的“种树经”,作者是想借“种树经”来表达“养人术”的政治主张,建议统治者引以为戒,整顿吏治。

(学生再次齐读全文,结束对课文的阅读。)

六、指导课后“探究性学习”。

课前的准备: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高考优秀作文·寓言故事类”(包括《最美丽的鸟》、《上帝的回答》、《“诚信”漂流记》、《百元钞票的自述》等五篇满分作文。)

过程描述:

师:同学们看过这些优秀作文后,有怎样的评价?

生18:这些作文在文体上都用了寓言故事的体裁,比较新颖。

生19:故事讲得比较生动,读起来很有趣味。

生20:作者所构思的故事都有比较深的寓意,耐人寻味。其实作者就是把要阐述的道理用一个故事来表现了,感觉比读议论文要生动有趣些。

师:是啊!应该说寓言是一种不错的文体,值得借鉴模仿。现在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选”,大家多练习一种文体,就意味着多一条写作的路子。

那么写作寓言有哪些最基本的要求呢?

师:今天老师布置给大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读寓言,明事理,学创作”。

希望大家课后多阅读一些古代经典寓言故事,比如柳宗元的《三戒》、刘基《郁离子》中的一些名篇,领会这些优秀寓言的深刻寓意,多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平时多练习构思和写作,“三年磨一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成功的寓言的。下课。

(下发“探究性学习”材料。)

附:【探究性学习】(摘要)

读寓言,明事理,学创作

一、学习寓言,要注意从作品记述的故事和描写的形象人手,看看作者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文中点明或包含了什么道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理解寓意。说说以下这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

柳宗元寓言:《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罴说》、《蝜蝂传》

刘基寓言:《卖柑者言》、《工之侨献琴》等

二、学习构思寓言故事:

认真阅读古代的经典寓言故事,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根据提供的话题,尝试构思寓言。

话题:①心存善念②懂得感恩③利己与利人

【教后感言】

提起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我们已经太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了:先指导学生朗读,尔后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尔后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反复练习加以巩固,尔后学生背诵课文,尔后……老师累了,学生烦了,兴趣没了。

是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只能这样教?是不是除了语言学习之外,可以抛弃其他的重要文化信息?

把语言学习的重担交给学生吧,因为每篇课文下都有那么多注解,相信他们能读懂,老师只要在紧要处点拨一下就行了。老师,请你学会偷懒。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吧。老师是一名指挥,演奏交响乐的任务就交给每一位乐手。你的指挥棒上发出的指令应该是有价值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探索的信号。

课堂需要热闹,那是学生朗朗的书声;课堂需要沉默,那是学生潜心的品悟。我们老师总是用心良苦,希望眼前的每一位学生都同样的优秀,像自己一样的博学;我们老师总是慷慨得无以复加,总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我们总是不停地讲、讲、讲。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我们的知识宝库中,有多少知识和情感是我们的老师填入我们的大脑?又有多少知识和情感是由我们自己的阅读品悟获得?

的确,每一篇文章都已经“死”了,因为它们从远古传来,只是静静地躺在语文课本中;但每一篇文章又都是“活”的,它们“色香味”俱佳:那是字里行间闪烁的人生智慧、作者的悲喜交加、行文构思的苦心孤诣……这些都是一种“大文化”,是潜藏在语言背后更鲜活的宝物。难道一篇文章的千古流传不是靠这些而是靠“通假”“词性活用”“宾语前置”?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些宝物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买椟还珠”的故事,不可忘记。

把学生唤醒!

把文章唤醒!

《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德清高级中学杨晓浏

教学目标: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教学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准备:课前发下阅读补充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言:

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2、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3、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选取3、4位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生1答:残酷、狡猾。生2答:

虚伪、阴险。生3答: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生4答:感情不专一。)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4、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

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投影)

二、教学过程

1、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引出黑格尔名言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2、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

1、让学生体验“我们”在表意上的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

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3、在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生自然明了“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好”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4、教师: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

过渡到情境二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

1、请一位女生读屏幕上鲁的第一段话,请男生点评,教师指导。

2、教师事先把两个你们改成你,让生找出课文与老师给的文字的不同。

3、生找到后,让生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明确:“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

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4、请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

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

5、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教师点拨: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6、教师提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教师给出情境三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教师问: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生1答:应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能爱上侍萍,说明侍萍自然有过人的魅力。当自己最心爱的人突然失去,周朴园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为了弥补内心的失落,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生2答: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生3答: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周朴园的怀念当然是真实的,如果是虚伪的,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了,周朴园要伪装给谁看?吃饱了没事干吗?生4答: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是多难啊!在我看来,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的习惯了,肯定是真实的。生5答:周朴园和侍萍的爱情是真真切切的。假如周朴园是个花花公子,他也不会对一个下人如此放在心上了。)

2、(热烈讨论后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3、教师说: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请看

过渡到情境四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解读步骤:

1、请生分角色朗读,让生点评。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请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让生组成4

人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也参与学生讨论,并给足时间讨论。(生1答:周朴园害怕鲁侍萍来敲诈,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而变得翻脸不认人。生2答:周朴园已是大资本家,而眼前的鲁侍萍是佣人四风的妈,俩人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所以用残冷的话来结束这段旧情。生3答:周已不是当年那年轻冲动的大少爷了,几十年的磨练已使他精明世故、沉稳老练,从下文他镇压工人罢工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心已变得狠起来。所以他对鲁侍萍的残酷是比较符合其身份和心理特征了。女生4答:根据舞台说明中“半晌”中的提示,我觉得周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鲁不说他已认不出来了,本能的反应马上就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

4、经过讨论明确: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

酷取代。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5、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度到情境五: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1、教师设问:“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

的恩怨?(生1答:用金钱,即文中的支票。生2答:让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生3答:我补充一点,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

2、教师问: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同学讨论后达成共识)(1)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老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惨事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

(2)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3、教师点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同学们看两句话: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投影)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生1答:五千块钱对鲁侍萍而言,是一笔巨大收入,可见周朴园对她的偿还是真诚的,是真的想让鲁安度晚年。生2答:明白五千块钱的概念后,我觉得周朴园太吝啬了、太冷酷了,尤其“你可以先拿去用”中的先字让人感到周是在施舍,根本不把鲁当做自己的爱人看待。生3答:金钱补偿虽然过于功利,但我觉得这是周朴园最好的弥补方式了,比较符合他的身份。在现实中,金钱补偿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是很不错了。)对周朴园形象小结:同学们的讨论很精彩,下面请大家看看作者的观点:(投影)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作者显然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同学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有政治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有联系实际的、也有从人的角度;有浅的,也有深的,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周朴园。如果把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那么,认识周朴园有什么意义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点拨: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是悲剧的一种。但是,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成就新的悲剧。如果周朴园选择了侍萍,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走在一起,能幸福吗?我想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发生冲突,不会产生悲剧。问题不在于谁制造了悲剧,而在于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这或许是讨论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吧。

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在利益社会中,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投影)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力。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人物呢?总之,《雷雨》是一部内涵丰富、有点说不清的伟大杰作,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其他人物。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引导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和作图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四个新的方位词,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位置中角度的测量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 出示索马里海盗抢劫中国货轮的相关新闻视频。 谈话: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吗?他们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船只的犯罪者。在去年的11月,我国的一艘货轮就不幸被他们劫持,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具体看看事发地的位置。 3.学生根据图示描述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东北方向。 4.引发冲突:看来,用我们原来的方位知识: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还需要说清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提炼建模。 1.小组交流:尝试寻找确定位置所需的条件,并尝试用这些条件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

2.明确确定位置的几要素。 〔1〕出示正确描述事发地位置的方法: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胺较?000千米处。 〔2〕借助手势理解〝北偏东〞方向:从正北慢慢偏向正西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 〔3〕交流:北偏东30埃闶窃趺蠢斫獾模?北偏东30胺较颍瞧 肽母龇较虻?0埃?/P> 〔4〕追问:如果只说在北偏东30度方向,能确定事发地的位置吗?〔明确:说清了方向,只能确定事发地在这样一条射线上,要精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还需要距离。〕 〔5〕小结:要精确地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必须说清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3.认识〝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1〕借助手势帮助理解〝北偏西〞、〝南偏西〞、〝南偏东〞三个方向。 〔2〕介绍为什么通常会说〝北偏东〞而不是〝东偏北〞,强调以南北为基准。 4.练一练。 〔1〕要求学生完整地说说俄罗斯护航舰队的具体位置。〔俄罗斯护航舰队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西55胺较?000千米处。〕 〔2〕进一步明确:北偏东30啊⒈逼?5岸际且哉狈较蛭嫉摹? /P> 5.小结: 〔1〕回顾刚才两个位置的确定,我们发现,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几个要素? 〔2〕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角度确定的是这样一条〝线〞,只有再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 这就是从〝面〞到〝线〞再到〝点〞的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

高中语文《 品质》公开课教案

《品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阅读对话:反复阅读,品味文中语句,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6年度三农人物乡村教师陆永康导入: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着叹服的人。为我们所叹服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人之立世,贵在立“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出下列各项中字音正确的一项() A 铺(pū)面稀薄(bó)褶(zhě)皱趿(tā)拉 B 气馁(něi)绥(tuó)靖诧(chà)异窥(kuī)视 C 橱(chú)窗赊(shē)帐怜悯(mǐn)撇(piē)开 D 羞怯(qiè)鬈(juán)曲结(jiē)实结(jiē)巴 2、选出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 想像心安礼得座落浸人心脾倒楣 B 开消劳神废心定货莫名其妙顶顶好 C 时髦慢不经心帐单不可思异钉书机 D 窥视心平气和趿拉凭心而论录像机 3、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简单介绍一下格斯拉。 三、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理解以下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1)“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2)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3)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介绍制靴人(肖像描写):

《苏州园林》区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特等奖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肇庆市第一中学陈焜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教学重点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及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阅读说明文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欣赏苏州园林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标注并识记文中生字词,标好段序。 2. 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速读课文,划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的关键的语句。(中心句、总说句、结论句,尤其是段首句) 2、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2-9自然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六、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速读新课程p41《北京园林》一文,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完成填空。 七、学习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方法: 中国园林之美:…… 八、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苏州园林之美还有哪些呢? 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设计: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 九、作业布置 请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肇庆一处景点(七星岩或鼎湖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学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新课改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范例:《信客》教学设计

新课改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范例: 《信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2、把握人物的形象,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深情地朗读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是对当今乡村邮递员崇高精神的高度评价。今天,我们来用心品读余秋雨先生讲述的20世纪初一位信客的一段苦涩故事。 二、进入文本 1、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通过师生共同整合,形成如下脉络:从业缘起→信客生涯→改行之后 ①从业缘起: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②信客生涯: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

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代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终于无奈卸却差事。 ③改行之后: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道歉。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校长。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2、感知信客的苦。 (1)工作劳苦:终年跋泼; (2)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3)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3、感知信客的品格。 指导学生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信客的品格:任劳任怨、 诚心无私、善良厚道、恪尽职守、

高一语文第一节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节课 xx 2012年9月1日学习目标: 1.师生互相了解,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介绍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老师自己(3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青龙第一中学。你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特别是其中的初中学段的学习任务,进入了为自己描绘光辉未来的高中学段。从天真烂漫的少年变成意气风发的青年。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这就是一种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着大家一张张充满青春激情的笑脸,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今天我们有缘聚在一起,成为师生,成为朋友。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共建美丽丰富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在语文知识的殿堂里快乐成长、自由飞翔。 合作需要了解,了解需要介绍。下面我要自白了: 姓名:xx 我的阅读观:是书就读,读就要有心得。 我的阅读偏好:诗歌,小说,散文 我的写作观:真实思考,用心写作。 我的电脑水平:可以畅聊QQ 二、探讨语文课 今天是我们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想和同学们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和“怎样学习语文”。 (一)、什么是语文呢?(提问并请学生回答)

语文分两个方面: 第一:“语”即“汉语”。学说普通话,写规范的汉字。例如四日下午派出所王所长的讲话,就有笑话。“入室抢劫了电视机一部、香烟十多条、人民币若干。”被念成“入室抢劫了电视机一部、香烟、十多条人民币”。断句不行,还漏词。读音也有人读错。“自觉”念成“自脚”。另附:我爱你,汉语 辽宁刘卫民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汉语。唯有汉语! 是汉语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是汉语赋予我们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 哦,汉语,奇妙的精神造物!它们绝非只是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 千万不要小看这说话的权利。“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舒婷)每于关键时刻,却因语言的贫乏而抓耳挠腮、脸红脖粗甚或搜肠刮肚、顿足捶胸──那份尴尬、那份难堪,远胜于皮肉的创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为中国人,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却不曾真正领略过汉语的风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又是怎样的遗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古风,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这是一座座怎样神奇瑰丽的宝库啊!你怎能竟然屡过其门而不入? …… 第二:“文”即“文学”。培养人们对文学的兴趣与情趣。 文学就是“人学”。他里面透着社会、文化、哲理、美学、政治,等等。 举例:1、老和尚与小和尚 老和尚与小和尚来到一条小河旁。岸边站着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面对河水,面有愁色。老和尚问道:“施主,要过河吗?我可以背你。”女子道谢,伏在老和尚背上。三人过河后,小和尚问:“师傅,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么可以这样?”老和尚平静地说道:“阿弥陀佛。我心里早已把她放下了,你的心里怎么还有她?”

分析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教案资料

分析高中语文优质课 的案例

近年来,我指导了不少青年教师在省内外开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2010年11月,我指导一位教师参加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了省一等奖,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上好优质课的奥秘在哪里?哪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解密呢?我想,一节优质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教材 精髓,内化教材主干知识,更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在福建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例《巩乃斯的马》为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构成一节优质语文课要素的理解。一、精心选择“抓手”作为教学突破口“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住了,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或展开不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抓手”,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的艺术效果。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有了基础和凭借,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这次赛课的课题是语文 版(必修二)的一篇文章《巩乃斯的马》,文章篇幅较长(约3400多字),意蕴丰厚。要让高一的学生通过短短的一课时来全面把握马的形象,深刻领会作品深邃的内韵,难度非常大。那么,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抓手”作为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本对话,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堂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结构与作品主题的探究,我觉得《巩乃斯的马》的创作思路恰好依次折射出了新时期三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是这三种文学现象的综合体。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文学现象,并以此为“抓手”来感受作者怎样一步步地从绝望中思考“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民族带来灾难的原因到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性实质进行深刻的反思,直至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 文化质地中去,这样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通过对这三种文学现象的了解,可以进一步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刻画在作者心中的“巩乃斯马”的形象,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以“马”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如一把打开文本奥秘的钥匙,一旦拥有了它,你就能深入探究文本潜藏的 秘密,不仅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能使他们迅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 的能力,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优质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二、根据学 情营造认知“落差”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优质课首先是有意义的课。有意义的课就要有变化,就是要根据学情营造认知“落差”。试想,假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课前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形成认知上的“落差”,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水平,那么,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效率可言?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效率往往就从“落差”上体现出来。教学起始阶段,我没有按照常规教学进行作者和背景的简介,而是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起伏变化曲线图,并以这个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学生一开始对作者由马所引发的情感不甚理解,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给高中生的第一节语文课

给高中生的第一节语文课 ——献给我的教育梦 同学们,你们好! 进入高中和初中就大不相同,人生感受,在许多地方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语文学习的范围也随着大大扩展,用《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对联来表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原意是精通人情与世事才能在社会上立身安命。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世事和人情都是你要留意的。世事洞明,要求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看国家看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能洞察辨析;人情练达要求我们明白人情世故,理解人性复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阅读和表达。 鲁迅的这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传达的这一份责任感与关怀心,也应当是高中所应该拥有的。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我们身边的状况吧! 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

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 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引导语:课堂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教案而那里可以找打相关的优秀的高中语文教案模板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高一新生第一节课

高一新生第一节课 同学们,大家好:火热的八月见到火热的你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语文课不讲课本上的东西,咱们随便聊聊怎么样。既然是聊,当然还得有聊的主题,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同大家聊五个方面的内容:古有“仁、义、礼、智、信”,讲的是如何修身养性,现在我讲的“缘、趣、意、信、方”说的是如何学习和学好语文。 缘。(懂缘)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及至赞美。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抗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毛阿敏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慢慢地体会,你会发现各种无情的奥妙。这就是老师讲的第一个方面。缘。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与他们把语文的音韵之趣娴熟吧的驾御。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李琼《山路使八弯》)。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谈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4)、一和尚与施主的对话:(和尚):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3、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聊聊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4、篇趣。好文章多了,脍炙人口的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现代美文》,仅举欧阳修《扬花词》,大家就可见精妙文章的妙处。 意。指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作为基本的语言工具,其基础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我如是这样认为,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再来看冯延巳的《长命女》,看别人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粱上燕,岁岁长相见。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 方。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有的学生感叹:为什么同样一道题,别人做起来轻松自如;我却抓耳挠腮做不出来。为什么同样的作文,别人写起来洋洋洒洒;我却呕心沥血不能成篇。我让他们读朱熹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ěng 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告诉他们,你感到做题与写作有困难,那是你的知识的积累还不能承载你所需要的能力,不断的努力,不懈的积累,等到你的知识如汩汩滔滔的春水时,你再做现在的题目,写现在的文章,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2015刘国钧中学公开课教案】 2015靖江刘国钧中学高三开放日“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 module one unit two reading home alone 执教者: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陈燕时间:2015-12-01 teaching aims 1. help students know how to review and what to review. 2. improve their skills on how to revi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3.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 writing. 4. to encourage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oup work and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introduce some method enlarge vocabulary 2.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important sentences structur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to writ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what they learned in exercis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finish the paragraph writing in limited time. 4.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to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points in a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group work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player,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vision and lead-in check their work in the preview sheet before class and enjoy pictures together. step 2:direc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from what aspects.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Asking the Way 祁承辉)(上海市虹口区贝贝英语学校 I.Teaching Content Asking the Way A: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Bihai Hotel, please? B: Sure. You can go there by bus. A: Is it a long way from here? B: No, it'll take you fifteen minutes. A: Which bus can I take? B: You can take a No. 2 bus. A: Where is the bus stop? B: Just go straight. Look, the bus is coming.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re welcome. 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T: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Bright. B-R-I-G-H-T. Shall we sing an English song named Bingo, and try. to change the' word Bingo with my name Bright? Step 2. Presentation 吠??涯渠睥栠牥?眠敨??牡楲敶?瑡琠敨愠物潰瑲??敨牡?潳敭湯?慳摩尠对不起(注).I really want to know their meanings in English. Could you help me? 注②(早晨好,)①.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匠?对不起?獩尠硅畣敳洠履愠摮尠早晨好 is Good morning. T: Thanks a lot. And now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city? I want to travel in this city, but I don't know where I should go. S1: Bai Lian Dong Park. S2: Fisher Girl. S3: Jiuzhou Town. T: Good. But I want to find a hotel now.Please do me a favour. Can you tell me the names of some hotels in this city? S1: 2000 Hotel. S2: Yindu Hotel. S3: Bihai Hotel. (The teacher takes notes while the students are speaking.) Step 3. New structures learning T: They all sound very nice. But how can I get there, by bus or by bike? S: By bus. T: And how long will it take me to get there? Maybe fifteen minutes is enough.

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第三课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 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活泼的孩子,就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就像一幅幅跳跃的画,就像……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它们也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有灵魂。这些由横、竖、撇、捺组成的汉字不仅富有魅力,而且美丽奇妙。汉字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 美 字 体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美文

了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如“月”的形状像月牙,“山”似隆起的连绵山峰,“果”让人想到树上硕果累累,等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六种景物,便可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离人秋思图”来。中国汉字这一种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优美的汉字让你聆听高山流水的琴弦,让你聆听苏东坡月下把酒、仰望苍天的声声发问。在人生受挫之时,读几首诗,背几句词,你会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唱出了我们希望与信心的高昂强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的平仄格式构成语调的高低起伏,思乡情感无处诉说,吟读时语调应呈现出来自心灵的跌宕,两个“头”字发音时应夹杂着叹息声,让人感到悲情的诗意美。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中国汉字具有灵性之美。汉字虽然是由横、竖、点、撇、捺组合而成的字形,但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风韵。如“哭”字一看就像是流泪,“笑”字一看就像是竹子笑弯腰的形态,“重”字一望就有沉坠感等。汉字的变化无穷无尽,本身就具有灵性之美,足使我们为之动情。汉字自身就有一个想象的天地,任我们飞翔和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无穷的乐趣。因此,中国汉字具有灵性之美。 [应用提示]以上材料可用于“灵魂家园”“汉字之美”“汉字起源”“文化传承”等话题中。 精彩运用 如果从半夜醒来,像今夜,一轮下弦月正悬挂在窗前,我赶忙拉开窗帘。在翠竹之上,正悬挂着一钩弯月,银辉静静地洒在田园,千山万水都沉醉在它的光辉里。岁月就这样流逝,无声无息,想到生命的开始,生命的成熟,生命的终止,我不禁泪流满面。常听人说岁月是一把刀,刀刀催人老,今夜看着这半轮月亮,我的理解更深了。岁月这把刀,你不仅看不到它的刀锋,反而看到的是它的温婉可人的一面,然而正是它的温婉可人,让我们的生命悄然从开始走向结束,也可以说,岁月用它的温婉可人的刀,让我们不知不觉地了却一生。有点伤感吧?大可不必,且享用这无边无际的月下美景,既然注定走向死亡,那就不必哀伤。 (选自《回归灵魂的家园》)【课外应用】 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最新《老王》优质课比赛教案

《老王》教案 1 2 3 【学习目标】: 4 一、知识与能力: 5 朗读课文8-18自然段,品析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6 二、过程与方法: 7 1、通过关键词分析法,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8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 学习老王,做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感恩社会对我们的关怀和温暖!11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品析语言,深入了解老王的性格。 12 2、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13 14 【教学难点】: 15 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丰满人物性格的写法。 16 【教学辅助】:电子白板、微视频 17 【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表演法。 18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9 20 一、导入新课: 21 出示老王的图片,问:他是谁?他是谁笔下的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22 的?运用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平凡的人物,在杨绛的笔下成为不朽的23 经典。直切要害:引出今天的学习任务:研读课文8-18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方24 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25 26 27 二、研读课文: 1、播放微视频,翻转课堂,预习检查,教师出示思考题: 28 29 (1)第5、6、8-16段,看看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30 (2)、从中你可以看出老王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31 学生回答问题,上黑板板书,教师补充纠正: 32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价格相等。而且他从不因 33 为我们老实欺负我们。 34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5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 36 门感谢。 37 归纳: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善 38 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