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秦腔与河北梆子比较

新秦腔与河北梆子比较

新秦腔与河北梆子比较
新秦腔与河北梆子比较

一、秦腔的历史很古老,以致于现在无法确切指出他起源于哪个朝代。现代秦腔主要是逐渐由三原、泾阳、高陵方言过渡到以西安语音为标准语音的,由五路秦腔统一而形成的,大致在易俗社成立之后逐渐形成了现代秦腔。河北梆子的上游是东路秦腔(同州梆子)和蒲剧。一般所认为魏长生进京事件只是标志秦腔在北京取得了大的影响。比较而言,蒲剧和河北梆子的血缘更近一些,从主奏乐器都是板胡和笛子可见。河北梆子的形成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时间,从乾隆年间秦声北上到1930、40年代河北梆子正式定型。这期间有比较长的时间属于蒲剧和河北梆子的磨合交错时期,曾经有过蒲剧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临汾、运城、渭南一带的演员进京经有经验的琴师“调嗓”,就可以唱京梆子,亦即河北梆子,有的演员在山陕唱蒲州梆子,在北京唱京梆子,同时在河北梆子和蒲剧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小元元红(郭宝臣)”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秦腔由西安语音作为标准语音,而河北梆子则没有哪一种方言是标准语音。“河北梆子”这个剧种的名称是在1952年正式定下的,在这以前叫过山陕梆子、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北京梆子(京梆子)、天津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秦腔、秦剧。定型后

的河北梆子大致上分为了三个流派:京派、卫派、河北派。京派比较保守,旧京派有很明显的蒲剧痕迹,新京派演唱风格比较爽朗,代表人物李桂云、刘玉玲的演唱被誉之为“甜梆子”;卫派改革比较多,用本地方言演唱,在解放前很流行,代表人物很多,被誉为“苦梆子”、“酸梆子”,在河北梆子三大流派中最有影响力;河北派的风格豪爽,又称“大口梆子”,这与自古以来的燕赵豪侠之风一脉相承。三大流派用其不同的方言演唱,风格不尽相同,发音吐字有细微差别,这与秦腔用西安语音作为标准语音完全不同。

三、秦腔形成和发展的关中地区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根基地区之一,历史积淀深厚,西安是十二朝古都,周秦汉唐这些辉煌朝代的都城全都在关中地区。而河北梆子形成是在北京及周边的燕赵地区,在北京建都的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只有明一个汉族政权,北京的民族成分比西安复杂的多,北京方言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女真、契丹、蒙古、满洲语。北京的多元民族文化造成了河北梆子不拘一格,开放而不保守的特性。是秦腔最早创立了戏曲科班、剧团、学校等三合一的“易俗社”;而中国最早办女伶科班的是河北梆子,第一个演出时装戏和现代戏的也是河北梆子,第一个男女同台演出的还是河北梆子。河北梆子经常有“两下

锅”演出,过去和蒲剧自不用说,和京剧也经常,蒲剧和京剧都是大剧种。秦腔在西北地区一枝独秀,如果有“两下锅”演出,也是和眉户、碗碗、汉调等诸地方小剧种,“两下锅”频率也比河北梆子低许多。

四、秦腔深刻影响了中国戏曲剧种的形成,但大多是单向输出,吸收、借鉴其他剧种的因素少。至今秦腔人仍然对变革非常敏感:秦腔中插一小段昆曲,反对的声音就会占多数;伴奏加进西洋乐器,即使主奏仍然是板胡、二胡,持反对意见的也不在少数;有的演员采用了科学发声法,有很多观众反对,不管这个演员是不是什么“名旦”,不管这个演员为艺术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而河北梆子就有所不同:传播过程中有引进也有吸收且大致保持平衡而没有失去

自己的特色。虽然河北梆子的源头是蒲剧和秦腔,但他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北京和周边三大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剧种之间互相交流借鉴多是。很多京剧演员都是学河北梆子出身的,其中包括著名的荀慧生、李多奎、唐韵笙,荀派京剧的梆子味比其他流派浓,若干剧目是从河北梆子移植的;先学京剧后改梆子的凤毛麟角,但河北梆子的文武场面却从京剧借鉴了很多;评剧最初是全套借用河北梆子的场面......河北梆子本身对变革比较开通:大提琴等西洋

乐器的加入并没有使观众有强烈的反应;京、梆两下锅本来就长期存在,而京、昆又不分家,所以河北梆子中有少量的皮黄和昆曲并不见怪,观众也不会强烈反对;科学发声法在河北梆子演员中有人采用,但没有招致戏迷的反对,名家刘玉玲曾拜郭兰英为师,演唱《白毛女》、《窦娥冤》等歌剧,刘玉玲本人是二度梅和特殊贡献专家,在戏迷中有很高威望。

五、秦腔和河北梆子的音乐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哀乐就是秦腔曲牌《珍珠倒卷帘》改编成的,影视剧中的秦腔音乐大都保持了原汁原味而少有变更。河北梆子音乐被大量用于了影视剧当中,尤其是华北抗日题材的《地道战》、《红旗谱》、《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就比较多的借鉴了河北梆子的音乐,有些唱段完全就是河北梆子。秦腔一般在演出即将结束时有唢呐伴奏,河北梆子却经常用唢呐来烘托气氛和衬托高潮,这与华北地区的唢呐曲牌丰富有着直接关系。河北梆子剧中板胡和笛子属于主奏,还使用笙托腔保调,这与蒲剧一脉相承;而秦腔的伴奏乐器和河北梆子和差别相对于蒲剧和河北梆子要大。

六、秦腔的传播路径是从农村到城市,而河北梆子正好相反。秦腔从农村走向城市比较晚,河北梆子

最初还没有完全从蒲州梆子脱胎的时候,就长期在清皇宫“内廷供奉”。河北梆子最先在北京形成,逐渐推广到天津、通州、保定、正定、河间等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京剧在农村没有梆子的风头盛,京剧“内廷供奉”的历史比较长,所以京剧比河北梆子雅一些,有的习惯了京剧的戏迷会嫌河北梆子“太土气”。但论粗纩豪放,河北梆子又不及秦腔,习惯欣赏秦腔的戏迷可能会说河北梆子“太花了”。这就是河北梆子啊,风格介于京剧和秦腔之间的一个剧种,如果秦腔人说河北梆子“太花了”,那是一语中的,河北梆子过去有别称就叫“花梆子”。源于河北梆子和蒲剧的风格比和秦腔、京剧的风格要接近的多。

七、由于河北梆子在开放和竞争的文化环境中立足并成长,所以几乎没有戏迷仅只喜欢河北梆子的。大多数喜欢河北梆子的戏迷也都同时喜欢其他剧种,京剧、评剧、晋剧、豫剧、秦腔、蒲剧、吕剧......多个剧种并存于京城,并没有使河北梆子消亡,反而锻炼出了特有的性格,使广大燕赵人民喜闻乐见!秦腔戏迷也有这种现象,但不如河北梆子的明显。陕视《秦之声》节目只有秦腔一个剧种打擂,偶尔有眉户及其他剧种也是表演性质的;河北《戏苑乡音》却有河北梆子、京剧、评剧三台擂,各打各的,而且在比赛当

中还需要“串剧种”或“串行当”,所串剧种也不止京剧和评剧,曾经有过晋剧、蒲剧、上党梆子、雁剧、吕剧、黄梅戏、越剧、老调、豫剧、曲剧等剧种。北京、天津的电视戏曲节目也是这个风格。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不同的剧种和不同观念的戏迷。

八、北京的民族成分比关中地区较为复杂,这在戏曲演员这个群体中也一样体现。一些重量级的大师也是少数民族:程砚秋、奚啸伯、金少山、关肃霜、厉慧良、李万春是满族;言菊朋、言慧珠是蒙古族;马连良、雪艳琴是回族。京剧和河北梆子演员中的少数民族比例远远高于秦腔。

九、秦腔戏迷演唱或模仿其他剧种时带本剧种味道的程度要比河北梆子戏迷偏高。京津冀地区的演员和戏迷普遍善于演唱多个剧种。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就出在河北,现在能到全国若干电视台的戏曲节目里担任擂台裁判,白燕升的CD还被戏曲学校做过教学示范;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刘玉玲擅长于京、梆两下锅,她的歌剧也有名,可以说是继郭兰英之后最著名的“白毛女”,歌剧《窦娥冤》也是刘玉玲的擅长剧目;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张秋玲在个人演唱会上演出了河北梆子、京剧、豫剧、评剧、评弹、歌曲等,其中京剧还分不同的流派。

十、秦腔是所有剧种中当之无愧可冠以“大”字的剧种;河北梆子是所有剧种中首屈一指能冠以“花”字的剧种。

秦腔

河北梆子当下困境

河北梆子艺术的当下困境及救赎路径 王心焦振文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河北梆子是河北省重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当然它的流传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河北省版图),它的产生不同于其他土生土长的剧种。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的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是至今仍然保持“梆子”这一富有原生态名称不多的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展现了燕赵儿女独有的生存状貌与审美情趣,然而时至今日却陷入了困境,它该如何走出困境自然成为本文所讨论的核心。 关键词:河北梆子当下困境救赎路径 作者简介:王心(196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焦振文(1983—),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从清康熙末到乾隆朝,地方戏曲开始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蓬勃发展,大有压倒称雄戏曲界数个世界之久的昆曲之势。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说:“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统谓之乱弹。”[1]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北京,更使梆子腔战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散去”[2]河北梆子就是这花部梆子腔当中重要的一条支脉,它的产生不同于京剧、评剧、昆曲等剧种那样都有着各自从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形成过程。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的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的戏曲艺术形式。这前人已有论断,不过笔者需要补充的是,一个剧种的产生要素不是单一的,河北梆子同样如此。它在主要继承山陕梆子的基础上,还广泛受到了京剧、评剧、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以及清苑哈哈腔等兄弟剧种的影响。 河北梆子艺术在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繁盛、衰退落潮、复苏中兴后终于走进了新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河北梆子的发展又有了转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河北梆子事业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不仅绝大部分被遣散的河北梆子从业人员重新归队,其演出团体、教育机构以及研究单位等也得到了恢复或重建。截止1982年,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已达四十五个,从业人员四千人左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和从业人数最多的时期。[3]此时,在舞台上也涌现了新编的《朱元璋斩婿》《反杞城》《哪吒》等优秀剧目,显示了河北梆子剧种的新活力。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还能想起传统的在舞台上演出的戏曲。各种文化形式的兴起对戏曲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戏曲

河北历史文化

1.花灯: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廊坊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2.评剧起源于我省冀东,流布在东北、华北各省。在冀东民间演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了辽宁西部“二人转”的“拉场”形式和“平调”的唱法,将莲花落“单口”、“对口”形式,变成了分场彩唱的“拆出”形式,取名“平腔”;1909年孟夏庆春班到唐山演出,成兆才与任善庆、余钰波、张化文、月明珠等,在梆子、京剧鼓师的帮助下,吸收了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及戏曲、秧歌等表演程式与动作,又将“拆出”变成了较为全面的戏曲形式,从而诞生了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崭新剧种——“平腔梆子”。它以通谷易懂的语言、音乐、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受到了下层观众的欢迎。此后,又经过“唐山落子”与“奉天落子”两个发展、补充阶段,于1924年定名为评剧,并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与北方的乡镇山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演出过的剧目有500余出,它的传统剧目也有200出左右,如《杜十娘》、《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劝爱保》、《安安送米》等。这些剧目多为成兆才所作。起初,评剧以“三小”行当的剧目为主,多表现低层群众的生活愿望。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前后,因受民主革命思想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的现代戏,如《杨三姐告状》、《爱国娇》、《枪毙驼龙》、《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等。 评剧音乐为板腔体,属于梆子系统。其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散板四类,其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还有二胡、中胡、低胡、三弦、琵琶、竹笛、笙等。其唱腔朴素、生动、健康、细腻,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表现力。 3.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2019-2020年高三一模试卷 文综政治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一模试卷文综政治含答案 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4.透过古今中外斑驳陆离、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会发现,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总是同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我们应把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放在 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B.引导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上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 D.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上 25.有人在阅读欧洲思想史时,惊讶地发现,书中不仅有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名字,竟然还有音乐家的名字。下列观点中,有助于我们解释这一现象的有 ①“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 ②“在音乐中,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海顿发现了自然……"(海涅) ③“技术只有为高尚的目的服务,才有价值"(舒曼) ④音乐能给煳情感鼓舞和思想力量,从而“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6. 看起来,图11是5个凸起的按钮、1个凹陷的按钮;图12是1个凸起的按钮、5个凹陷的按钮。 其实这是同一张图片,图11旋转180°就得到了图12°原来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大脑被深深地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 (想一想太阳)这样一个强大的假设。这表明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意识活动具有高度自觉的选择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7.清朝有一首钓鱼歌诀:“钓鱼钓鱼,心神专一。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春钓深,冬钓清,夏池秋水黑阴阴。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深水钓鱼,浅水钓渊,雨季鱼靠边……"这强调了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条件 C.事物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本质的、必然的 D.认识对象是具体的,真理是抽象的 28.“最美轮椅姐姐”刘晓清在5岁时不幸遭遇车祸,高位截瘫。她常年忍受疼痛,趴在床上自学书法。刘晓清不仅专注于自己的书法天地,还免费教残疾孩子学书法,拍卖作品资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刘晓清的事迹表明

名旦荀慧生的简介

名旦荀慧生的简介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名旦荀慧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荀慧生生于1900年1月5日,字慧声,而他的号是留香,在行业内使用的艺名是白牡丹。荀慧生祖籍是河北省的东光,开始的时候叫过秉超、秉彝的名字,最后才改名为荀慧生。荀慧生的演唱功力非常的深厚,而且他的戏路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加宽广,在他的唱腔中,融入了青衣、花旦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同时还包含了小生和武生的技能,在当时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也被称为“荀派”的创始人。 荀慧生从小就被卖给了戏班子,从戏班子到河北梆子,再到最后以白牡丹为名到各处演出,荀慧生经历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儿,后来好不容易可以学到新的文明戏,也拜了王瑶卿为师傅开始学习青衣,可是却被原来的河北梆子师傅找到合同上的漏洞,生生的再拖了两年。直到后来和杨小楼等人一起演出,担任刀马旦,这才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 荀慧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就如他小时候艰苦的命运一般。在他大红大紫之后,担任了许多的文化职位,但是在文革期间,却遭受了严厉的批斗和打击,不仅挂上了牛鬼蛇神的牌子,还被送到

农场改造,改造时候的生活非常的艰苦,后来因为心脏病加上急性肺炎还是早早的去世了。 荀慧生的一生所演出的剧目不下三百多场,代表作包括《元宵迷》、《玉堂春》等剧目,同时也曾经两次入选四大名旦,其余在“三小一白”中的白指的就是白牡丹荀慧生。 名旦荀慧生的艺术经历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城县大白乡谷庄村)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又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

河北宣传片解说词

这是一片环抱首都北京的广袤大地,她西倚太行之巍巍,东临渤海之滔滔,坐拥万顷之沃土,尽享物产之丰饶。她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京畿重地——中国河北! (出片名) 河北历史悠久,文明璀璨。 200万年前,远古的人们就在泥河湾繁衍生息,留下了东方人类的第一道足迹。 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拉开了中国文明史的序幕,从此,文明的火光把世界的东方燃红。 100多年前,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声汽笛在这里响起,河北大地上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条标准铁路,第一辆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块玻璃……河北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60多年前,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升起,共和国从风雨如晦走向旭日东升,走向辉煌。 这里有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蜿蜒于崇山峻岭,雄伟壮丽的长城,巍峨雄踞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它们见证着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避暑山庄,有宏伟壮观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它们象征着中华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这里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清东陵和清西陵,它们记载着大清王朝曾经的鼎盛与辉煌。 这里有饱经1400多年风霜雨雪,依然坚固屹立的世界拱桥之祖-赵州桥,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还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吴桥是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世界杂技的东方大赛场;永年的广府古城是闻名世界的太极拳之乡;河北人的家乡戏——河北梆子,曾被誉为“国戏”,它们与沧州武术、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衡水内画等民间文化艺术构成了河北独具风情、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 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河北生生不息的脉搏,是回荡在历史天空中慷慨激越的歌! 河北内环京津,外沿渤海,人口7200多万,省会石家庄。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4228.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大陆省份前6位。 河北与北京、天津构成的“京津冀”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工商业最发达、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 1.2亿消费人口的高端市场。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冀中南地区已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河北正在着力推动优势地区聚集发展、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构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河北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为标志的城镇化建设拉开了帷幕,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河北东出西联、南通北达,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2011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756公里,居全国第三位;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400公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全省11个设区市将与北京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河北487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包括曹妃甸港区和京唐港区)、黄骅港三大港口,是中国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与世界4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2011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7亿吨。 石家庄、山海关、唐山、邯郸4个机场以及在建的张家口、秦皇岛、承德机场,连同近在咫尺的北京、天津两大国际机场,300多条航线,覆盖全国,连通世界,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 河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53种,储量排在全国前5位的有38种。 河北能源充沛,是国家确定的煤炭基地之一;拥有著名的华北大油田和冀东大油田;风力资源丰富的坝上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地区。 河北有7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有1167.9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是发展沿海经济的重要资源。 100多万普通高校在校生和100多万职业教育在校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职业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实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 河北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节能减排,开展“对标行动”,引导企业向高端看齐,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河北是农业大省,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634.5亿斤,连续八年丰收。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河北正在大力

关于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都是享有盛誉的。 一、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可谓意义深远,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国外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早于我国,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关于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日趋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研讨和落实的重要议题。在这方面,我国西部、云南及浙江等省走在了前列,但河北省内进行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还为数不多,具体可以结合河北省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出适合该省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和路径,科学有效地促进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这对该省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不仅可以使河北省内的民间艺术资源得以挖掘、拯救、保护和传承,繁荣河北省文化艺术事业,更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促进和带动河北省区域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达到一举双收的目的,进而将省内的民间艺术资源输入到其他各省份,带动我国整

体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的特点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山脉、平原、草原、高原、海滨与湖泊而有之的省份,这就造就了河北省具有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民间艺术资源形式丰富多样、极具北方汉民族特质的总体特点。具体来讲,河北省民间艺术的歌舞音乐类可划分为:戏曲、民间舞蹈、民歌、乡村古乐等,其中民歌又可分为:吹歌、小调、山歌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有的是自古传承而来,有的从外地移植而来,有的是经加工创新而成,由此逐步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各具浓厚的地方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有着顽强艺术生命力。 河北省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总体来看,有着北方汉民族粗犷、豪放、淳朴、自然、优美的特征。 (一)、地方戏曲 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弋阳、昆山、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新颖调、横歧调、哈哈腔、四股弦剧、评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摊戏、丝弦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 (二)、民间曲艺

秦腔大资料

【秦腔大资料】 ??秦腔简介 ??秦腔唱腔 ??秦腔表演 ??秦腔流派 ??秦腔剧目 ??秦腔优秀演员

秦腔-秦腔简介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秦腔唱腔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秦腔表演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秦腔流派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秦腔-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文/陈钧 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榜上有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近百年来曾被几代人视为低级庸俗、简单落后的传统评剧一下子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传统评剧来说的确是一种迟到的幸运。贯穿于创作、表演和传承之中,蕴含在艺术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口头传统,既是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在艺术上民间性的充分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的评剧中这样的传统戏大概见不到了,评剧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真正传统戏的剧种了。这里仅以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明评剧艺术在当代所发生的质的改变。 一、什么是传统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着自身的质,作为戏曲艺术的评剧亦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指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艺术 的三大特性。综合性非戏曲所独有,虚 拟性是舞台表现方式和手法,程式性则 是戏曲在艺术表现、内部组织、整体发 展等方面的基本形式、方法和机制。综 合性、虚拟性都是通过程式性的组织、 整合、设计来实现的,没有程式性的综 合性和虚拟性,在歌剧中也是常常可以 见到的。因此,我以为程式性是戏曲艺 术本质的最集中体现。那么,程式性自 然也是评剧艺术的本质。 我们说,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承,那 么传统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价值自然也在于传承。我以为对于传 承来讲,最主要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如 果在事物的发展中将本质抛弃,那么这 种发展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毫无价值可 言。戏曲艺术的发展就是要在传承艺术 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评剧的发展也必须 是在传承自身艺术规律的过程中来实 现,只有这种发展对于评剧乃至戏曲艺 术整体来说才可能是有价值的发展。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物来说,质是 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 同时也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 据和原因。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剧种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则反映着该剧种在艺 术上的本质。失去这种独特性,该剧种 就会消解。由于戏曲中各剧种在表演上 属于同一体系,那么戏曲剧种艺术在程 式性中所反映出的声腔音乐上的独特 性,则是剧种艺术的本质之所在。换言 之,在程式性下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形 式,即反映了戏曲剧种艺术的本质。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概念,一个是 程式性,一个是独特的声腔音乐,这两 个概念在剧种音乐中是融合在一起不 可分的。抛开程式性,独特的剧种声腔 音乐可能会在形式上失去规范,从而变 成一种风格性的歌剧音乐;抛开声腔音 乐的独特性,剧种音乐则可能变成一种 非剧种的歌剧音乐。因此我以为,戏曲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 ---------------梆子腔与豫剧 声腔通常是指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旋律框架,这些唱腔旋律的框架,代表着这段旋律在演唱方式、伴奏乐器、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有着某种规定性。如京剧中《打渔杀家》的一个唱腔:“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诸葛亮》里有一段:“我这里城楼观景,却听得四处乱纷纷……”。这两个段子,虽然在板式上、旋律上的细微处以及词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两者却用的是同一个旋律框架,我们就说他们都用了西皮声腔。 四大声腔其起源: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 南昆,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流传地域渐渐扩展,对各地流传的许多地方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更派生出川昆、徽昆、苏昆等分支。四大声腔北弋,指产生于元末江西省的弋阳地区的弋阳腔,明朝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南京、湖南、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东柳,原来是指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西梆,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为扳式的“梆子腔”,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 清代,北京剧坛又出现了“皮黄调”,风行中国各地的京剧便是采用皮黄调唱腔系统而演变过来的。 今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仍分别隶属于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调等四个声腔系统。 1.梆子腔概说 对梆子腔的起源,说法不一,由一元与多元两种观点。持多源观点者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地域风格也很鲜明,未必起源于一个源头。但绝大多数戏曲界人士认为,梆子腔系统的统一特征,强于高腔系统,在地域风格的背后,显然有一根同源血脉,所以持一源观点者较多。但是,在持一源观点者中,却存在三种说法 (1)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而来的西秦腔。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也就是说,明朝已有西秦腔; (2)陕西说,西秦腔也名甘肃腔。西秦腔起自明代,而甘肃在明代和清代都属陕西。事实上,这两说是相通 (3)山西说,认为山西蒲州的勾腔是梆子腔的前身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离开西北地区,所以,梆子腔这种超越声腔的摇篮,无疑是西北。 梆子腔孕育于西北后,分四条线传向全国。 一条由秦腔向西南入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川剧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 一条由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其戏班演出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这两条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 另两条走向,一条以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着一股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一条由秦腔、山陕梆子腔先后南下至湖北襄阳。河南的南阳梆子的形成与之不无关系,其影响所及也还有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南方花部诸腔系。 梆子腔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风格的魅力,另外还有一个传播的历史机遇,及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起自于陕西,随着他们进军的路线,也自然把家乡的戏曲传播了出去,与各地的地域文化界因而孕育出新的梆子血脉品种。

中国戏曲大全

中国戏曲大全 篇一:中国戏曲种类分类大全 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

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

中国音乐史考研笔记

1.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著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 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2.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 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3.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 曲。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4.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 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5.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 柯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文采曲意,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讲究词曲优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收并灵活运用大量海盐腔所用的曲牌,常常突破南北曲旧有格律,使《牡丹亭》等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6.福建南音:传统器乐合奏丝竹乐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等,清代广泛流 行于福建厦门、泉州、晋江、龙溪及台湾、香港等地。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音乐曲调优美柔婉,节奏平缓,风格古朴优雅,乐器有琵琶、洞箫、品箫、三弦、二弦、拍板、南嗳、响盏、四宝、双铃、小叫、木鱼、扁鼓等。 7.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波澜 壮阔的抗日斗争历史图卷,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经,塑造了坚定不屈的中华民族英雄形象,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在音乐创作中,冼星海采用了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卡农等西方作曲技法。各个乐章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规模宏伟、雄伟浑厚,音调吸收了劳动号子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张家口的历史文化和简介

我的家乡—— 张家口的历史文化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全市辖4区、13县、2个管理区,1个高新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分为坝上、坝下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总人口4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0 万人。 张家口市,东靠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保定市,西、西南与山西省接壤,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全市南北长289.2公里,东西宽216.2公里,总面积3.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张家口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北方名城,这里曾经是东方人类故乡,是奠定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圣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对欧贸易的重要陆路商埠,是华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当前,张家口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围绕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总体要求,坚持“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的发展总思路,把握“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理念”,全力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如今“塞外明珠”张家口正以其与日俱增的独特魅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再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的雄风。 张家口的发源地是现位于桥西区的堡(bǔ)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 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而张家口名 称的由来也和这里有密切的关系。堡子里(亦称下堡),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县)),为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蒙古人和布里亚特人称之为“卡尔干”(Kalgan)。张家口在1928年国民政府击败北洋军阀后改称张垣,解放后恢复原名。 张家口拥有悠久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秦时南部改属代郡、上谷郡。汉时分属乌桓、匈奴、鲜卑。隋时东为涿郡,西属雁门郡。唐时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少属河东道蔚州。北宋时为武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妫州地。南宋时皆属辽。元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部置兴和路(治今张北)。明为延庆州、保安州、云州、蔚州及万全都指挥使司十二卫、所地。清时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察哈尔特别区口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

中国古典音乐的奥秘

中国古典音乐的奥秘 在国外,古典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最狭义的解释是,把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music”。最广义的解释则是,把时间前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music”。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喜欢把“古典音乐”与“高雅音乐”、“严肃音乐”混为一谈,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古典音乐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并不不妥,但这两种观点在某些人理解下,却很容易成为“让古典音乐走向大众”道路上的一道鸿沟。历史起源折叠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

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我们的祖先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化,而同时代欧洲正处于一片荒蛮之中,中国音乐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时候,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里徘徊。在周朝时,政府部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所谓的乐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伦理道德观念;乐语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等礼教行为规范;乐舞则包括大舞、小舞等音乐理论、音乐诗篇的唱诵、舞蹈以及六代乐舞的表演。六代乐舞据传是历代留传下来的六部史诗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闱》,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纣战争活动全过程的《大武》。它们在周代被用于宫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礼活动。其中特别是《大武》和被认为歌颂文德为主题的《大韵》,更被经常演出于天子大祭、礼学、养老等典仪中。象“羽舞”、“皇舞”、旌舞”等,是宫廷中的娱乐性小舞。周代宫廷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