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类圈与全球变化

人类圈与全球变化

人类圈与全球变化
人类圈与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

把人类作为最新地球圈层来研究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全球系统的介绍,分析人类圈在全球系统中的位置,并从人类圈的内涵、系统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论证了人类已成为地球的最新圈层。接着论述全球变化这一与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把全球变化与人类圈的研究联系起来,用人类圈与其它地球圈层关系的演变来解释当今的全球变化,并对全球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全球系统;人类圈;全球变化

ABSTRACT

Take humans as the latest of the Earth circle to study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Earth sc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lobal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position of human circle in the global system, and demonstrates the humans have become the latest circle in terms of spheres of human circle connotation, system functions and discuss the major issues of global change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s are closely this paper,people take a research on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circles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 circle and other spheres of the Earth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day's global change,and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global change.

Key words: Global system; human circle; global circle

目录

1.绪论 0

2. 人类圈 (1)

全球系统 (1)

人类圈 (2)

人类圈在全球系统中的地位 (2)

人类圈的系统功能结构 (3)

3.全球变化 (5)

全球变化的内涵 (5)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5)

当代全球变化的性质 (6)

4.人类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8)

5.全球变化的建议 (9)

参考文献 (10)

1.绪论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地球科学界对自己研究对象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争论的焦点是,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还是地球之外的另一实体?当今,深入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需要,使得地球科学必须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最新地球圈层的提出和研究,为答复这一紧迫问题提供了可靠基础。

(2)研究意义

全球系统已有几十亿年演化史,但只有近几百年,尤其是近40-50年的全球变化特别引入注目。90年代开始实施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又称全球变化计划,它主要研究十至百年时间尺度的当代全球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已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前途,全球问题是全球变化中的问题,全球变化就是全球系统的变化,而当代全球变化又同人类圈的演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的讨论从全球系统开始,继之为人类圈,最后是当代全球变化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2. 人类圈

全球系统

地球是个有机整体,即为地球系统,它包括整个地球。地球系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它由地核、地慢和地球表层三部分构成。

地球表层位于地球最外层,受地外环境影响最直接,变化最明显,引人注目的全球变化和困扰人类的全球间题都发生在地球的这一区域。为了与地理学上的地球表层概念相区别,同时也为了与全球变化和全球间题概念相对应,我们把地球系统的这一部分称为全球系统,它是地球系统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子系统[1]。

(1)全球系统构成

全球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五大地球圈层构成。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及银河系等天体体系为其地外环境,它们是全球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假如没有太阳辐射的供给,全球系统就不复存在;假如太阳辐射的强度发生巨大变化,全球系统将是另一幅景象。地核和地慢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两个子系统,但对全球系统而言,它们则是地内环境。前者对全球系统的长期变化影响显著, 而后者则是影响当今全球气候和生态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全球变化就是全球系统的变化,就是构成全球系统诸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在长时间尺度上,就是在十至百年的短时间尺度上也是明显的。全球变化是在地内和地外环境作用的背景下,通过其内部的非线性过程实现的。

(2)全球系统的定义

迄今,对“地球系统”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仍无统一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①由地球无机界和有机界构成的整体;②由除地核以外的地球无机界和有机界构成的整体;③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的整体;④由地球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构成的整体[2]。

一般持第四种观点。地核是地球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把它排除在地球系统之外是难以为地球科学界所接受;人类也是地球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并在当今全球变化中起着巨大作用,若把它排除在地球系统之外,也难以认识全球变化和全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地球是有层次的,目前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特别关注的并不是作为地球整体的地球系统,而是比它低一个层次的全球系统。也就是说,现在当务之急是建立研究全球系统的全球系统科学,而不是研究整个地球系统的地球系统科学。现代全球系统科学将成为研究当代全球变化和全球问题的指南,迅速将它建立起来,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利于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人类圈

我们对地球这一圈层的命名曾作过很多考虑,认为地球圈层的命名应有统一的标准。按传统习惯,这一标准就是自然实体。由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狭义)分别以岩石、大气、水和生物这些自然实体来命名,因而以人类为自然实体的地球圈层应称为人类圈。人类圈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圈层之后形成,在所有的地球圈层中它形成的时间最晚,因而可称为最新地球圈层[1]。

人类圈在全球系统中的地位

地球圈层分化是全球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全球系统的前身是原始岩石圈。原始大气圈是次生的,它主要来源于地内。由于原始地表温度高致使地表干燥没有海洋,没有江河湖泊。随着时间推移, 原始地表和大气的温度明显下降,大气中的丰富水汽就凝结成降水, 形成由江河湖海等构成的水圈[2]。形成水圈后,在大气圈和岩石圈激烈作用的地带, 实现了由化学进化向生命进化的转变。据化石记录和科学推测, 地球上生命约诞生于距今38亿余年前。生物在同其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 经过30余亿年的演化不仅其自身分化出数百万种, 甚至数千万种生物, 占据海陆空广大空间, 而且也大大改变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性质,从而为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类大约在30万年前出现; 人类圈的历史更短, 只有500年的历史, 它是地球的最新圈层。

全球系统由地球圈层构成, 在地球演化史上, 地球圈层不断递增, 从而使全球系统的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全球系统中所含地球圈层的数量, 可将它分为四个系统演化期, 人类圈只是全球系统五元系统演化期的一个子系统(见图1)[3]。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全球系统的等级层次不断提高, 离平衡态也更远。

.....四元系统演化期(距今约38亿年前)

.....三元系统演化期(距今约44亿年前)

.....二元系统演化期(距今约45亿年前)

.....原始地球表层

图1 全球系统的演化

( 图右括号内的时间为系统演化期开始孕育的时间)

确切的来说,大气、水、生物和人类的出现并不代表着地球圈层的出现,只有当它们发展到全球规模时,圈层才开始形成。全球系统演化期的起始时间应从新地球圈层开始形成时算起,但由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形成时间目前还难以确定,因而在这里,我们用其开始孕育的时间作为这些圈层,同时也作为新的系统演化期的起始时间[4]。其实,由于人类圈是最新的地球圈层,它离现在最近,人们对它了解比较具体和详细,其开始孕育和开始形成的时间可以区分。前已提及,圈层形成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具有全球规模,对目前的人类来说,具有全球规模是十分明显的,它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地理大发现。

人类圈的系统功能结构

人类圈是从地球系统演化、人类同地球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它的基本组成是:地球上的人类;人造自然物,包括人造工具、各种建筑物、加工食品和其它人工产品等;作为其脑活动产物的文化(或信息库);同人地关系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1]。人类圈的范围与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范围重叠或部分重叠。它从地表起(即从人类直接进入的地表以下的深处起),上限随时间而变动[1]。就目前而论,可把载人航天飞机飞行的高度作为它的上界。由于卫星通讯在信息流中的重要地位,可将通讯卫星的飞行高度作为副人类圈的上界。

(1)可自控的开放系统

人类圈是地球演化的最新产物,它同其它地球圈层之间不仅有物质和能量交换,而且还有信息交换,它是一种开放程度很高的系统。然而,它又同生物圈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只有人类圈才能通过信息流对这一整体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有意识的自控。现在,人类已开始将自控和对全球系统的调控结合起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是人类圈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信息对当代全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过程进行调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非全闭合的循环功能

在地球的物质运动中, 循环是基本的运动形式。诸如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等。这是由于地球是个引力占绝对优势的系统, 它的一切主动运动都来源于由太阳辐射和地球内热等引起的斥力。与这些地球圈层相似, 人类圈的生产和消费也具有循环特征; 但其特殊性则在于它的非全闭合性。人类圈从环境输入的资源可分为两类,即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在人类圈的孕育时期,人类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可再生资源,这种资源“渗漏”较少。自人类圈开始形成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和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使得资源的“渗漏”更为明显。

(3)文化居支配地位的三元结构

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也在其功能中得到体现。根据生产和消费循环这一基本功能,可将人类圈的结构分为产业体系、需求水平和文化状况三个子系统(见图2)。

图2 人类圈的结构

人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等。其中物质需求是基础,所受限制也最为严格。

产业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手段,通常把它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在每一产业内部还可作进一步区分。产业体系就是这些产业及其关系。当今的产业体系是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掠夺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因而它难以持久。

在人类圈的研究中,文化主要是指地球观,及与人地关系有关的科学和决策管理等。在人类圈结构中文化居支配地位。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在占统治地位的是近代文化。这是一种以人对地球自然界征服或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

3.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为人类学家所使用,当时的国际社会科学团体使用“全球变化”一词表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 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现象。

全球变化的内涵

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全球变化仍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涵仍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

全球变化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的运转机制以及它的变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5]。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的过程,以及任何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如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全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全球变化信息获取和分析等方面。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资源与环境,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摄取和对地球环境的改造获得总体上影响很小。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改造自然和开采、利用地球资源的能力得到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工业文明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深刻影响。自19世纪以来,人类日益认识到地球环境正在发生渐进的或突然的变化,有关地球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研究逐步发展。

在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快速通道,使地球环境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带来了重要机遇。一方面,人类社会以空前的广度和强度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臭氧层损耗、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成灾、人口剧增等一系列全球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研究投入的增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地球未来的日益关注,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研究的需求和能力均明显增强[6]。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积极发起和推动以“全

球变化”为主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活动,关注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并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随之,全球变化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认同,相应的科学研究组织和计划逐步设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际四大研究计划为主体、各国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为骨干、跨学科科学组织为支撑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组织体系。

全球变化科学在过去20多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量研究成果,发展十分迅速。当前,全球变化科学的重点方向已从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开始更多地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应用研究,并特别关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出了人类社会对全球变化的适应与恢复问题,同时更加强调多学科集成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地球环境及其变化的认识得到全面提升,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规范、适应、减缓和恢复等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当代全球变化的性质

自从全球系统诞生以来,它总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地球演化史上,全球变化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渐变和突变。与渐变相比,突变在系统演化中更为明显和重要。当代全球变化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目前全球系统高度不稳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表明全系统正处于新的突变期[7]。

(1)新突变期的标志之一: 全球问题的出现。

全球问题是全球系统在变化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当代全球问题主要指人口膨胀、资源匮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近几十年来,这些问题几乎突然出现在人类面前,并日趋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单一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寸能奏效[8]。

(2)新突变期的标志之二: 基本循环功能的严重失调。

全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物质循环网络, 它是由各地球圈层的物质循环构成。在该网络中,循环形式不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规模,就是在时间尺度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有些物质循环的时间尺度与人类圈中的生产和消费循环的时间尺度相当,也有些物质循环的时间尺度可同地质时代相比。就人类圈利用资源的角度而言,前者是可再生的,而后者则是不可再生的[9]。近40-50年以来,人类圈生产和消费循环的规模迅速扩大,形式也在增多。由于这种循环是建立在同其它地球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之上;因而随着人类圈的演化,周期物质循环在地贡时期积累起来的非再生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被迅速消耗,一些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和优美环境也遭到破坏,正是这种基本循环功能的严重失调引起了一系列全球问题。

(3)新突变期的标志之三: 结构崎变。

全球系统的结构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但目前的变化已远远超出正常范围,主要表现在五大地球圈层(尤其是人类圈同其它地球圈层)关系的畸变,即人类圈在全球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并对其它地球圈层正常秩序造成严重干扰,进而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类圈的发展。这种正反馈过程目前仍在加速向前推进。

4.人类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当代全球变化的原因与以往不同,既不是由地外环境引起,也不是由地内环境引起,甚至也不是由全球系统内部的地球自然圈层自身原因引起的,它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圈的演化。

对于全球系统变化来说,自然原因是主要的。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全球系统的季节变换等都取决于自然因素。然而,若对于人们目前特别关注的以十年或百年为时间眨度的全球不可逆变化来说,自然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其原因主要来自人类圈,即主要由于较低水平人类圈的迅速膨胀,并在全球系统变化中占主导地位。

人类圈的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1)人口数量剧增(许多人口学家和人类家认为,现世界人口已超过地球承载能力);(2)健康不佳和文化水平低的人口所占比重大;(3)掠夺式的地球观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动;(4)决策常有重大失误(造成的损失甚至比自然灾害还大);(5)高消耗资源和高消费的经济模式等[10]。

在当今全球系统的变化中,人类圈的主导作用是明显的,全球系统的结构畸变和循环功能的严重失调都根源于较低水平人类圈的迅速膨胀;大量天然自然变成人工自然,大量物种灭绝使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臭氧层破坏、海洋和陆地水的污染、酸雨以及陆地沙漠化等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已成为当今全球变化的主要地质力量。

5.全球变化的建议

全球系统的新突变期是一高度不稳定的时期,对内外扰动异常敏感。它既是一种灾难,也是将其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的机遇,其前景主要取决于人类圈的行动。全球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向远离平衡态推进的过程,它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因而也越来越脆弱。在进化还是退化的关键时期,人类必须谨慎从事,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应该提高人类圈素质,改变当代全球系统的崎变结构,建立以循环及其形式递增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地球圈层的协同共进。(1)树立协同共进的地球观,发展科学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均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过程中,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上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2)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类习惯于从自然索取,缺乏保护自然的观念和能力,人类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巨大的自然灾难,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应对全球变化从根本上要求人类改变现有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减少资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世界一些国家都对此发出了呼吁,中国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加以推动。我们相信,这将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3)恢复、强化和递增再生资源的循环形式

从最初钻木取火,到煤、石油、天然气,历史上人类能源结构自然调整的过程和当前人类应对全球变化、自觉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不约而同。从当前能源结构多元化的前景来看,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以至于燃料电池,使用氢作为介质等方案都是可以增加能源循环利用的。

(4)有计划地开采和综合利用非再生资源,并设计一些人工循环形式,以保持一些重要的难以替代的非再生资源[11]。

(5)兴建环境工程,改变不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对系统而言,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为了整体的发展必须调控部分。同理,为了当代全球系统的发展,必须调控人类圈;为了人类圈的发展,必须调控各个国家和地区等等。人类已到了自觉地估计自己的行动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陈之荣.人类圈与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1993,8(3)

[2]陈述彭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地理研究,1996,15(2)

[3]陈之荣.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模式.地球物理学报,1987,30(2)

[4]Vallentyne JR.生物圈.科学技术百科全书(11卷).科学出版社,1985.540

[5]Pernetta J What is Global Change?[J].Global Change News Letters,1995,(2)

[6]Price M F.Global change:Defining the Ill-defined[J].Environment,1989,31(8)[7]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进展[J].科学通报,1999,44(5)

[8]叶笃正,符淙斌,董文杰.全球变化科学进展与未来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4)

[9]黄鼎成,林海,张志强.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10]巢清尘.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气象科技,1999,(4)[11]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气象出版社,1992,61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种棵树 树木可以改善微观小环境的气候,保持空气湿度,因为它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新鲜干净。此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使用荧光节能灯 如果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盏灯换成荧光节能灯,每年就能少排放二氧化碳3百磅。 重新设定空调温控器 冬季时将空调温控器比原来调低2度,夏天时则调高2度,这样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检查热水器 保证家中的热水器温控器不要超过120华氏度,这样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550磅。 回答者:8 - 一级2010-4-9 08:38 根本哈根的最后时刻,谁能许给世界一个未来? 100 多年间,人类经济发展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 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摄氏度~6.4 摄氏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 摄氏度~7 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 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从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到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从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北方严重干旱,从缅甸强热带风暴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使气候问题成为21世纪政治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它涵盖了粮食、能源、环保、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最有可能成为搭建世界新秩序的舞台。随着全球变暖和减排深入人心,“气候主权”、碳排放权,某一天或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人权并列,成为一国重要属性。 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几十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加速寻找新秩序的方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在气候会议前发表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当世界面对多个危机考验的时候,答案就在于寻找共同之处。目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当马尔代夫的政要用“水下内阁会议”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和恳求的声音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球变暖如果得不到遏止,将因此导致灭亡的物种,最终会蔓延到食物链的终端——人类。全球的媒体都在想尽办法为这次关乎子孙后代、影响人类未来的联合国会议造势。可是数天之后,当哥本哈根会场内,争吵和指责的声音代替了“人类共同的担忧”,通过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充斥着全世界人们的耳根。这时,善良的人们猛然发现,之前最猛烈的指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b8226173.html,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42期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不过,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策略和态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面对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 1965年秋天,亚洲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紧张,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毛泽东提出,请陈毅出来向中外记者讲一讲。当时,他正在外地,得知毛泽东这一指示后立即往回赶,在回京的火车上,就开始准备起来。 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即9月29日,就举行了一次大型的中外记者会。那天,偌大的一个会场被三四百人挤得水泄不通。答问时,陈毅讲到了十几个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在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记者们所提各式各样的问题,陈毅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这次记者会持续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销! 这几句传颂了将近半个世纪、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掷地有声的硬话,被誉为这位诗人外长“铁铸的诗句”。这一时期,陈毅这种豪迈磅礴的气概,几乎贯穿在他每次对外谈话中。 在这次招待会上,陈毅发表的独具特色、威武刚烈的讲话,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气概,也最充分、最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战略态势。他的表现异乎寻常,原因有三:一是苏联在边界大量屯兵,中苏关系紧张;二是1962年,我国和印度真枪实弹打了一仗;三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 面对面会晤缓解紧张局势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 摘要: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全球迅速变化的背景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只能改变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又间接地影响全球变化,这种影响既有促进的全球变化一面,也有减缓全球变化的一面。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全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暖、空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的留来及影响 全球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陆地,海洋和大气因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 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 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 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高温与危险同时进军人类新生活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关键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人类健康;方式;成因;背景 1前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1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就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纬度越高,比例系数也越大。3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卡兰达提出严厉警告,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可惜他们的主张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应算是“全球变暖说”人类活动致气候改变这一派的奠基人。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

全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措施

全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措施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机构和科学家的重视,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体的健康威胁方面出发,阐述了几种因全球环境恶化而产生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如虫媒疾病、水媒疾病、过敏性疾病、动物传媒疾病和新病毒等。 关键词:健康疾病气候变化现代化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己基本完成,正在步入信息化时代,而发展中国家已经或将要进入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人类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影响着大自然系统,从显微镜所看到的微观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现代化和大量合成化学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量农药和杀虫剂、除草剂的应用,极大地满足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现代化的交通技术和运输工具也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移动的物流(包括货物、食品等)、信息、人口等以及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高度融人和依赖,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大气质量的变化,这些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了威胁[2]。 1.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3]。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

动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作用明显。 1.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几度达到最高记录,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融化,降水分布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15-25cm,这些变化无法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和火气能量交换等自然变化过程来解释[4]。IPCC也断定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有很明显的影响,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5]。 1.2自然因素 湿地生态系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重要产生地之一,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向大气中排放。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亿吨甲烷,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6]。其他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壳运动、大气环流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7]。 2.全球变暖造成的人类健康问题 全球变暖将直接给人类的健康方面带来许多问题,这类问题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虫媒疾病 虫媒传播疾病是病原体由虫媒作为中间宿主或寄生繁殖,继而传播到人的疾病[8]。气候变暖引起气候带的改变,热带边界扩大到亚热带,会引起虫媒疾病传播的地理分布扩大,使发病区向北推移,增加虫媒疾病的传播。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1989年、1990年在天津出现,恙虫病的流行区向北推移4个纬度[9]。气候变暖及其造成的极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编制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姓名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技能目标】 利用不同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措施。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2、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重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课时】1 【学法指导】 注意深入思考学案中每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只记最后的结果,疑惑点可以与同学探讨; 【学习过程】 【情景设置】教材引言 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一.阅读教材,结合图4-3-2,过去的全球气候 变化的情况。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期和期交替,

大致以年为周期。冰期时,冰川从向,从向推进,气候 明显变;间冰期时冰 课前评价ABCD课后评价ABCD 川,气候变。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中。 ②、“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过显著变化, 大量史料表明,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表现为15、17、19世纪的期和16、18、20世纪的期交替出现。 ③、百余年来,仪器观测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也 是冷暖交替,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____年代全球气候逐渐_____,此后30多年全球气候有所变____,从20世纪____年代末开始,全球气温又逐步______,并呈现加速态势。 【自我小结】对该部分内容做个自我总结吧: 过去全球气候处于不停的中,全球气候受多种因素 影响很复杂,如受、、、等因素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 变化状况总体表现为的期和的期交替,当前地球气候正 处于的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探究二:气候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结合图4-3-3思考: 1、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变 化趋势?同期全球气温有何变化趋势?特别是(时间)以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全球变化及应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 (年) 1 2016YFA0600100 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 过程和要素监测 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3500.00 5 2 2016YFA0600200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 同化系统研究 南京大学居为民2800.00 5 3 2016YFA0600300 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 平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 吴炳方2800.00 5 4 2016YFA0600400 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 归因及预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马柱国2800.00 5 5 2016YFA0600500 过去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国区 域气候重建 南京大学鹿化煜2800.00 5 6 2016YFA0600600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 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 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陈文2500.00 5

7 2016YFA0600700 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 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2654.00 5 8 2016YFA0600800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 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 生态研究所 韩士杰2500.00 5 9 2016YFA0600900 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 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 10 2016YFA0601000 中国西南河流拦截对流域碳氮循环和 输送的影响及其效应评估研究 天津大学肖化云* 11 2016YFA0601100 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12 2016YFA0601200 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 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厦门大学黄邦钦* 13 2016YFA0601300 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2586.00 5 14 2016YFA0601400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 增汇模式 厦门大学张瑶2500.00 5 15 2016YFA0601500 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严登华2800.00 5

尔雅《全球变化生态学》满分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 A、 百分之四 B、 千分之四 C、 万分之四 D、 十万分之四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D)个。 A、2 B、3 C、4 D、5 3 生态学主要研究(C)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错误)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正确)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D)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A、 土壤 B、 生物 C、

水体 D、 大气 2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D)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3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4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错误)5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错误)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2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正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错误)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 全球每年约有(C)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 5000-7000 B、 7000-9000 C、 50000-70000 D、 70000-90000 2 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D、六分之五 3 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 A、20% B、40% C、60% D、80% 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正确) 5 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错误) 水污染、植被破坏与物种灭绝 1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人类环境与健康

《人体与生活》 期末测试论文 论文题目:人类环境与健康 院系:×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人类环境与健康 【摘要】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 【关键词】人类环境健康生活环境饮食生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它随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社会环境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社会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大的影响。以人为中心的环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又同时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各种作用。而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人类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自身健康与生活环境、饮食、生产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1.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所组成。空气湿度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健康的真正保证,人体的免疫功能只有经过太阳光的适当照射才能完整、健全和得以正常发挥。生活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的源泉——太阳光 光谱成分丰富齐全的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健康的真正保证,人体的免疫功能只有经过太阳光的适当照射才能完整、健全和得以正常发挥。如果人们长期处在只有黄、橙、红三色组成的灯光下生活,人体的内必泌系统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头昏眼花,昏昏欲睡,机体平衡失调,处于“光折磨”的病态之中而无法解脱。 然而,太阳光有时也会遭受“污染”在正常情况下,太阳光内部成分稳定,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无线电波及高能粒子流、宇宙射线都会显著增加,使“洁净”的阳光遭受“污染”。这时,如果过多地被太阳照射,人体免疫力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产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陆地 一、森林 人们过去一向认为,多种植树木有助于减缓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不过,科学家如今指出,如果地球气温再升高2摄氏度,森林反而可能成为二氧化碳的净排放来源。 科学家原本认为,全球森林可以吸收大约25%的二氧化碳。不过,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合会的最新报告却显示,如果各国不显著减少排废,地球气温将在本世纪升高2.5摄氏度,到时候,全球森林将无法再肩负起调节空气中碳氧平衡的任务。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必须重视的环境问题。森林土壤碳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约占全球土壤碳总量的73%,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也是全球碳循环中重要的碳库。 土壤碳库。森林土壤有机层的生化特性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固定、碳汇/碳源动态及通量,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土壤与植被之间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交换的最为活跃的生态界面之一。气候变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分为两方面:1)温度升高改变

了植物的生长速率,提高了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和碳固定能力,植物向土壤输入更多的碳,从而有利于土壤碳库的增加;2)温度升高后,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受到影响,改变了土壤原有理化性质,控制着土壤碳矿化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分解、凋落物分解、土壤呼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将使土壤碳库减少。 二、草原生态系统 气候变得越来越温暖、干燥,草原天气越来越干旱少雨。“冬天变得暖和一点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它伴随的是干旱少雨,这对于牧民的生活来说是致命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主任潘学标认为,从近年来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地区气候变化的总体来看,呈现出一种变暖变干的趋势。气候干暖化导致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会使草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量减少、覆盖度降低,从而使草地沙化加快,甚至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地。同时,草地生长量的减少使得其载畜量下降,间接导致牧民收入水平下降。 三、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为控制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不少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不利方面(如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水分不足激化、杂草病虫活性增加等),

人类健康状态

人类健康状态?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地位是临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身外的,健康才是自己的。 亚健康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现在大约只有10%的人是健康的,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不注意就会进入慢性疾病患者行列),20%的人患病。 慢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7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200万,超过140万人死亡! 全中国有3500万糖尿病患者! 胃病:60%幽门螺旋杆菌引发胃炎、胃溃疡,可能进而引发胃癌 肝病:10%肝炎病毒、20%脂肪肝引发肝硬化,进而引发肝癌 如果您还不注意健康,不久的将来: 2/3的人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1/10的人将死于肿瘤; 1/5的人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 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 人类的命运该如何把握? 防治现状(一):预防不到位 我国每年用于慢性疾病治疗的费用是500多亿元。大约30%的医疗费用用于生命的最后一年,其中40%花费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内。也就是说:每年花费了50多亿维持病人生命的最后一个月。 一个人一生用于预防保健的费用大约在数千元左右,而因疾病住院治疗一天就高达成百上千,住院一次,平均费用多在数千元,有的甚至高达数万元至数十万元。 防治现状(二):用药不合理 西药优势:在防疫、诊断、手术、急诊等方面,西药(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因为精纯、高效,逐渐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主要选择! 西药的应用现状: 抗生素控制了瘟疫、传染病及细菌、病毒引起的其他疾病。 但增加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抗药性,导致用药量越来越大; 同时也破坏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导致了其他疾病的发生。 化学合成药物它能迅速缓解一些疾病症状。但人体又会使药物部分分解成不具药性的物质,甚至变成对人体有毒害的另一种化合物,而产生许多毒副作用。 西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亚健康和慢性疾病问题! 中药优势:中药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来自天然,没有毒副作用。具有调理,保健和治疗的全面功效。标本兼治,有时还可以解决西药无法解决的问题。 中药的应用现状: 1、药效成分不明: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相混合; 2、提取方法不当:高温提取(煎、煮)有效成分活性被破坏。 3、由于提取不够精纯,有效药效浓度达不到,见效慢! 复合分子天然药物: 国际著名科学家高益槐教授: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国际著名的真菌学家和医学营养学家 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③全球变化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④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2] 应对全球变化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