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1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探究为主。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应用。

五、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弹簧秤、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出示2016年3月10日的鲁中晨报头版刊登孟德豪巧用梯子冰面救人的事迹,由此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并开始进行新课探究。(二)实验探究过程:

问题一:什么是压力?

画出图中的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的压力。

学生:压力跟重力一样吗?压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样么?什么是压力?

教师:引导学生各图压力与重力的比较的出定义。

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它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挤压作用,比如我们所说的按住,压住,推住,握住等,都能对物体产生压力。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活动: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问题:由刚才笔尖笔背压手的实验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问题二: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由刚才笔压手的问题学生得出猜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验证猜想:用桌子上的实验仪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参考课本P28探究实验。

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现象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并分析实验方法有哪些?

结论:

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问题三:什么是压强?

教师指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上成为压强。请同学们自学P29压强定义、公式及单位。并填写在学案上。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引发学生发现密度、体积可表示出排开液体的质量,因此可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公式应用:自学课本P29例题模仿例题完成下题:

例:坦克的质量为40t,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时,它的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5m2,求它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g=10N/kg) 分析:1.题目需要注意问题?

2.正常情况下大象与芭蕾舞演员谁对地面压强大?为什么?

若芭蕾舞演员双角尖着地结果会如何?

双脚掌着地结果如何?

我们如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问题四:增大减少压强的方法。

见课本P30想想议仪各图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减少或增大压强的?

反馈引入时的一组幻灯片各图是如何减少或增大压强的?

总结:增大减少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三)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收获,进行知识梳理,通过交流回忆、巩固本节知识。

(四)知识拓展:

孟德豪是怎样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巧借梯子从冰窟中将三人救出?请用学习的知识给予合理解答。

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开动脑筋,将学习过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遇到危险不要莽撞,要见义智为而不是见义勇为。(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上题目。

7.1压强(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我在课前着重让学生进行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复习,避免由于知识的遗忘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我只是设计简单的实验学生进行感知认识,将难点加以化解。

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为了不分散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学习能力飞速提升、发展的阶段,学生的正义感较强,因此我课前引入设置了孟泽豪冰面救人的新闻播报,结尾运用本节学习的知识进行问题的回馈,进行了知识的运用练习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合理救助的思想教育。

7.1压强(效果分析)

一、总体情况:

《压强》这一节总体来看完成较理想,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师围绕着压力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点将知识拓展并进行知识间的关联,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既突出了重点也化解了难点。同时,课堂中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了物理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课堂中穿插了小英雄孟德豪冰面救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和价值观的影响,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活动情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并且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时学生就积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并积极进行成果展示。对于压强公式的应用每一名同学都能模仿例题尽力思考完成题目,并且发挥了组内互助的作用,讨论、交流,保证每一名同学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体现了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特点,符合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体现时代性。授课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人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教师始终对学生采取鼓励、赞许的态度,辅助学生完成本节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素养方面:

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保持平和、舒缓的教学节奏。教学中教态自

然大方,语言简洁、清晰流畅,用词严谨、生动、准确。讲解过程中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并且围绕重点将知识扩散、关联,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合理将例题进行改动、扩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7.1压强(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这一节是山东省鲁科版第七章《压强》的第一节内容。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二、教材结构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设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一)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二)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7.1 压强(评测练习)

班级姓名

一、课前预习:

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2.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他们都能影响到力的。

3.力是物体间的。

二、课堂练习:

1.分别作出水平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的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示意图,以及手按图钉时图钉队墙面压力的示意图。

2.坦克的质量为40t,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时,它

的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 2.5m2,求它对地

面的压强是多少?(g=10N/kg)

3. 利用所学知识对下列现象加以解释:

(1)小小的蝉怎么能将细细的口器插入厚厚的树皮呢?铁轨下为什么要铺上枕木?

(2)铁轨下为什么要铺上枕木?(3)菜刀为什么要做的很锋?

(4)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的很宽?(5)为什么徒步在雪地上行走很艰难?

三、反馈练习:

1.从图钉的构造来看,钉帽的面积做得很大,这是为了在使用时增大,减小。

2.下列关于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是由于重力产生的,且方向竖直向下,重力越大,压强越大。

B.压力越大,支持面受到的压强越大。

C.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

D.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3.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特别重要?

4.骆驼的体重不到马的2倍,它的脚掌面积却是马蹄子的3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四、拓展:孟德豪如何救得三人?

7.1压强(课后反思)

《压强》是本章的起始课,也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我从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作为本节课的主线,由此进行压强、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的延伸学习,从始至终始终围绕压力作用效果的中心问题,突出重点、脉络清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有了整体认识和把握。通过观看视频的回放,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难点突出,结构设置合理:

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生动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利用鲁中晨报新闻“孟德豪冰面救人”事迹引入新课,利用身边发生的事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合理运用实验进行教学:

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局限我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在教学中我借助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压强来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鉴于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较熟练,我采用了学生自学、模仿例题进行应用方法去解决压强计算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对学生理解能力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把压强公式的应用加以简单的例子分析,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五、将知识进行归类关联降低学习难度:

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的同时对比压力作用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

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并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加以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对学生能力估测稍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课堂上真正扮演好引导着、服务者的角色。

7.1压强(课标分析)

本章内容是第七章《压强》,新课标对本章内容设定的考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1. 压力:要求知道压力的概念、方向,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2. 压强:要求理解压强的概念,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相关实例。

3. 液体压强:要求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了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实例,知道连通器特点及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实例。

4. 大气压强:要求知道证明大气存在的实例,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5. 流体压强:要求知道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本节《压强》涵盖了其中1、2两点。

新课标对本章设定的能力要求有以下七条

1. 理解压力的概念。

2. 掌握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

3. 能应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知道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 知道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6. 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记住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7. 大气压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而本节《压强》涵盖了其中1、2、3三条。

这一节课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下一章浮力的重要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