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的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

教学难点: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教育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它的任务主要是阐明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假设、设计、抽样、运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着重论述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揭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完成科研任务、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方法和技术,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成功撰写论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科学地总结和推广教育经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教育研究历史方法的历史

一、萌芽时期

教育研究方法是伴随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产生,以及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和教育理论的逐步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而不断革新和日臻完善。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人们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对传授过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效果,进行自然的观察和原始的总结,以便不断改进。诚然,那时的观察和总结往往是无计划的、不自觉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过观察获得的新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总结也只是停留在思维上,还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实践的日益深人,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家们自觉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随之出现。我国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古代许多教育家为了对先辈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常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或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论释,这些做法均属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我国古代考试,特别是利举考试,就是对考生进行测量评价。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观思辨和简单的逻辑推理,笼统地把握现象的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古代思辨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古希腊亚里土多德的推理三段论法和推理性猜测法贡献边大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论的学说。

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三段论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每一种经院学者都给起了一个名字。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称为“Barbara”①的那一种:

凡人都有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有死(结论)。

或者:凡人都有死。

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

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有死。

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性猜测法,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地球的猜想。他指出,在平原看高塔或在海岸望航船,当它们由远及近时,不仅在增大而且在增高,并且总是先看到它的顶部,然后才逐渐看到整体。这只有在曲面上才是可能的,因此,他猜想:大地是圆球。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性猜测法,在当时简直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

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动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是什么,属于什么)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还缺乏全而系统的逻辑论证、精确的定量分析和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因此,当时所采取的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利学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时的观察法是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观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经验或证据为基础,忽视同时存在的复杂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或者让感觉及偏见影响观察与结论。经验法则取决于人们的实践水平,并以经验为限度,在经验暂时达不到的地方,这种方法就起不到作用。历史法和文献法也局限于孤立的史书研究或当时的文献分析,而鉴别史料文献的真伪,还缺乏科学的考证和严格的比较分析。测量评价法用主观判断和文字记分,缺乏信度和效度。思辨法所依据的经验材料是零散的、不充分的,它对经验材料往往不

加批判地相信,对直觉现象轻易地作出概括结论。尤为甚者,出于古代是权威专断时期,盲从权威,迷信古人是些遍现象,因此,人们观察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常常以权威的训偷为准绳。如我国古书记载的“法先王”、“遵先王之道”等一类的话,就带有浓厚的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在欧洲的中世纪,上帝和神高于一切,宗教思想也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科学思维。

二、兴盛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后,研究方法逐渐重视假设和实验。实验方法最早以力学形式为工程师所应用,但明确看到科学实验的重大作用并最先系统研究实验方法的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要打破中世纪那种宗教式的见辨枷锁,就应当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促成经验和理性的职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他还主张用归纳法归纳经验。培根以定性实验和归纳为主,强调科学方法的经验性质,但忽视理论方法的作用: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17世纪以后,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结合的方法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相对独立发展。其他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以后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从17世纪开始,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如夸莫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中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从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现了以往任何时期不可比拟的崭新面貌。

第一,教育实验运动迅速开展。19世纪前后,比较著名的教育实验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创办“新庄”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25年英国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96年,美国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从19世纪末开始,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实验教育运动蓬勃发展。自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1879年)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后,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又在伦敦成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20世纪初,心理、教育学家们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教育实验

的开展,如德国莫伊曼主张用心理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法国比纳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美国桑代克把动物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上,还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有严格的实验验证。测量工具的发展和统计方法的进步,又为教育实验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从此以后,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比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广泛的运用。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创办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定县实验区和梁懒汉的“乡村建设”实验等。

第二,教育测量运动蓬勃兴起。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编成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尔后,美国的来斯积极提倡教育测量,并于1895-1905年间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测验。与此同时,教育测量运动迅速兴起.各种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纷纷出现,著名的有法国比奈、西蒙的智力测量(1905年)。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运用统计学的“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成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图画望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推动了教育测量运动的迅速发展。从此以后,各种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诊断测验、人格测验等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迅速兴起。

第三,教育调查开始被重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运用调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调查是1897年美国来斯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调查,如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利·霍尔采用问卷法进行的教育调查;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进行的学校调查;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的大规模学校调查。所有这些教育调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后,随着教育调查法的广泛运用,教育调查方法在其复杂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

此外,教育统计学及其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教育研究向科学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广泛移植于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同时,教育研究者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育研究法,并不断创立新的教育研究法,从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 (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案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一、科学研究 A:含义:P2 B:特征: 1、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2、科学研究的系统性。 3、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二、教育研究: A:含义:P3 B:独有的特征: 1、伦理性。 2、复杂性。 3、全员性。 三、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1、教育研究起源于教育实践。 2、教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3、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研究的动力。 4、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定新的教育理念。 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地位,形成学校特色。 四、有助于校本研究培训,提高广大教育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计划。 二、实施。 三、总结。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三、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第二章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 一、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来源于对自己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三、来源于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四、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第二节教育研究选题的评价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可行性。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问题具体明确。 第三节选题策略 一、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二、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题。 三、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有关的课题。 四、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第四节研究方案设计 一、教育研究方案的涵义。 二、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及写作要求。 1、课题依据。

2、课题研究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作业:设计“优生与后进生安排学习时间的比较研究”课题方案。 第三章文献检索与综述 第一节文献及其作用 一、文献的类型 A:含义:P31 B:分类: 1、按文献的社会属性分:政治文献、军事文献、经济文献、 教育文献。 2、按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3、按记录形态分: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网 络型。 二、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文献的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作用。 2、文献的成果查新作用。 3、文献的理论证据作用。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 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 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 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发生了什么?”。 探索研究水平: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对象p4 (1)有学者认为是人; (2)有学者认为是任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活动; (3)也有学者认为是研究现象及其规律; (4)更多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研究”,有了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没有问题的研究或者虚拟问题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问题是实际教育结果与期望教育结果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2、教育研究的特征p5 (1)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2)自身的特征: ①教育研究基础的包容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本身常常是复杂的与整合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这使得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②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性:教育研究面向的是教育实际问题,是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③教育研究结果的后效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和检验的过程,研究具有后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涉猎面复杂,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需要整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 3、教育研究的分类p7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 (1)区别: ①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的是量化、演绎的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的方法,详细地记录每个个案,然后分析资料,加以概括,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②目标:定量研究的出发点是提出假说并努力验证,注重演绎,追求教育现实的普遍性; 定性研究的目标大多是从资料中归纳概括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注重归纳,研究结论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 ③在定量研究中,创造性的工作先于实际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在于收集数据前精心的设计;在定性研究中,进入现场后才开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的。 ④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 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⑤定量研究通常是用测量或观察量表(或二者兼有)来描述行为; 定性研究用语言来描述行为。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章节名称:旅游业发展概述 授课时数:一周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难点是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及在中国旅行社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要求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在英国的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此,为方便旅游者并服务于旅游者的旅行社诞生了,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开启了新篇章。中国近代旅游业发源于上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社是爱国人士陈光蒲先生与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国与1949年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旅行社,现为中国旅行社;于1954年再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再北京创建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从而,建成了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旅行社。从旅行社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虽然我国旅行社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行业。 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过程可将其话费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旅行社业发展的前期(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前,我国仅有中国国旅和中国旅行社及其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此阶段,旅行社数量少,从业人员少,旅游活动少,不具备行业规模,但却累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今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形成国旅、中旅、和青旅三足鼎立的行业垄断的局面。在1985年,为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 3、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1989年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在旅行社经营者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得到恢复和更大的发展。 4、旅行社的调整时期(1995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到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到。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求 1.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

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树立科研治校的思想,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同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本课程学分为5分、课内学时数为90学时。 教学内容离职 进修 业余 进修 函授进 修 面自

授学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确定研究课 题的方法 第三章教育科研的 设计 第四章文献法与内 容分析法 第五章调查法 第六章观察法 第七章实验法 第八章研究结果的 定量描述 第九章研究假设的 统计推断 第十章研究结果的 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十一章研究的评 价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人类的各项社会实践总是处于历史进程的发展之中,社会的发展时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这是任何社会变革和发展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已经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层次结构、类别结构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规格的指标体系、基本要求与地区差异研究等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是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理论发展与构建中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客观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扬弃,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例如: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与体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研究,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变化研究,等等。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置身于教育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研究者对各种教育问题的观察反思,并试图形成较为完整的理性化解说,事实上形成了教育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研究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是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二是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形成及矫正等等。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

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这样的选题才能够体现应有的价值。衡量选题有无意义及意义大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根据教育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能否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定的研究课题要有科学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基础。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问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定的研究课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而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深入研究的依据。应该看到,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初步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空泛、笼统,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即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案具有科学上的可行性。第二,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学识、能力、精力、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第三,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 本文叙述了中国旅游业从入境旅游到国内旅游直至现如今可以出境旅游,之间一次次的跨越,一次次的改革。最后说明只有发展好科技才能使旅游业继续兴旺发达。本论文主要从网络上和各大报纸上调查,从中了解到了我国旅游业一次次大的跨越,科技的提高对旅游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提高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持续发展旅游业,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科学技术。 关键词:旅游业、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科技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一、简述旅游业 旅游是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后的一种新的消费行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内涵的群体活动。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有偿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交通客运部门和以旅馆为代表的住宿业部门。居于这三个部门的企业因而也构成为三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即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者构成了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习俗和风情很容易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向往之情。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人口众多,国土辽阔、风景秀美,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我国却先发展了入境旅游,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发展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 (一)入境旅游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设立在外交部下,当时完全是出于外交的需要,旅游接待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友好国家的团体和友好人士,为其提供民间交往的便利方式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入境旅游。 1978年,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产业高度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旅游业,他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中国旅游业从70年代末开始崛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研究的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是() A. 外在效度 B. 内在效度 C. 可靠效度 D. 可推广的程度 2. 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解决现实问题 B. 发展和完善理论 C. 运用理论 D. 推广理论 4. 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是() A. 描述研究 B. 质的研究 C. 理论研究 D. 预测研究 5. 强调用量表进行测试,强调用数学工具分析经验的. 可定量化的现象,以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人文主义的观点 B. 结构主义的观点 C. 科学主义的观点 D. 自然主义的观点 6. 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 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7. 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8. 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9.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10. 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11. 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二. 多项选择题 12.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其基本要素是() A. 科学理论 B. 方法和技术 C. 现象与客观事实 D. 实践活动 13.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是指() A. 发现问题 B. 创造知识 C. 开拓知识新用途 D. 整理和修改知识 1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 A. 基础研究 B. 发展性研究 C. 应用研究 D. 预测研究 15. 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A.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B. 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 国 旅 游 史 期 末 考 查 论 文 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费倩倩20124050106 摘要:近年来旅游业迅速的发展壮大,预计在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旅游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国家。然而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除了部分自然资源的开发外,便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而对这一部分的资源的开发,则关系到我国旅游形象的定位,历史文化传承与未来旅游发展的情况等。论文从旅游主体,历史文化本身和社会的要求三个方面研究了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怎样运用历史文化很好的服务于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游客心理旅游业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旅游从表层意思是指对体现国家历史人、事、物和各种遗迹的旅游。深层次意思是指在旅游的三要素中,旅游吸引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历史文化旅游中的旅游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 历史文化与旅游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支柱,是旅游发活动进一步扩展的内核,可以从一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很好的地方如西安,利用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旅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很好的将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旅游则是传承历史文化思想价值的最佳载体,旅游用其强大的文化传播作用将中国有价值的思想传播弘扬开来。 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一、对于旅游者来说 (一)历史文化在旅游的过程中有助于旅游者减缓压力 在当前社会,生存压力非常大,人们更多的选择出游来化解内心的压力,缓解疲劳的身心。忙碌的追求物质生活,失去了内心的信仰,心态的平和,精神世界的遨游。在旅游过程中历史文化的感染下旅游者可以沉浸在历史故事中,领略故事的艺术魅力,感受老祖先的生活,为人处世,丰功伟绩,精湛技艺和留于后人的思想教训等。这些无不给旅游者以净化心灵,抚慰伤痛,补充能量的功效。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版打印笔记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教育需要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 一、科学是什么 二、教育是什么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范式 一、方法是什么 二、研究是什么 三、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和发展 四、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研究过程的序列 一、起始过程 二、形成过程 三、分析—结论过程 第二章选择和确定研究教育问题 第一节研究的问题及其课题化 一、问题的来源和类型 二、研究问题的课题化——把研究问题纳入专业的、规范的程序进行研究 三、教育研究课题化与教育的实践性质 第二节课题选择的基本要求 一、“我拥有什么”: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二、“我面对着什么”:一个整体的研究问题的视阈 三、“我能做什么”:思考明确的研究问题 四、“我能做到吗”:研究的可行性与伦理考虑 第三节文献检索与选题

一、文献检索的价值 二、研读文献的基本思路 三、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四、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第三章理论界定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 一、为什么要有理论界定 二、理论是什么 三、理论与研究 四、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 五、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示例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结构 二、研究的设计 第四章以个案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以个案方式形成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与写作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写作法 第二节教育人种志研究 一、田野研究与人种志研究 二、教育人种志研究 三、教育人种志研究的实施 第三节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二、为什么需要教育叙事

三、“叙述”什么样的故事 四、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第四节教育生活体验研究 一、理解生活体验研究 二、为什么需要生活体验研究 三、如何进行生活体验研究 第五章以测量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测量概述 一、测量是什么 二、量表 三、测验 第二节问卷测量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评估与修订 三、问卷设计案例:教师专业意识品质测量问卷第三节观察测量 一、观察测量案例:弗兰德互动分析 二、观察测量的要素 第六章以干预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案例 二、行动研究概述 三、教育行动研究 四、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第二章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笔记整理 一、教育研究常用方法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二、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的特点 ◆自然性 ◆多样性(访问、座谈、问卷调查、测验和网上调查) ◆灵活性 ◆间接性 ◆广泛性 3.调查研究的意义 ◆揭示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意义,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和矛盾 ◆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教育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发现和总结教育思想和经验,更好的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收集资料,为制定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4.调查研究的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关系调查、比较调查和原因调查 ◆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事实调查和意向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范围: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调查和测验调查 5.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 ◆确定调查课题 ◆选择调查对象 ◆草拟调查提纲 ◆制定调查计划 ◆做好调查准备 ◆组织调查实施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 6.调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 ◆调查内容要科学全面

◆调查指导语要协调一致 ◆调查的问题要适宜 ◆调查资料要客观真实 ◆要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 ◆调查结论要做科学分析 三、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的特点 ◆控制性 ◆因果性 ◆教育性 ◆重复性 ◆综合性 3.实验研究的意义 ◆是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 ◆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是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必经路径 4.实验研究的类型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功能: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 ◆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根据实验的性质: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根据实验的范围: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根据实验变量的个数: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 ◆根据实验场地的不同: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5.实验研究的操作程序 (一)准备阶段 ◆确定实验课题 ◆提出实验假设 ◆完成实验设计 (二)实施阶段 ◆实验前测 ◆实验控制 ◆试验记录 ◆实验后测 (三)总结阶段 ◆整理试验资料 ◆统计处理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 ◆撰写实验报告(题目、署名、前言、实验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结果 及分析、讨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6.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坚持教育性原则,绝不进行有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

第一章_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_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思考题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 答:不属于。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徙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答:奴隶社会的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2.商贸旅行占主导地位;3.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答:1.产业革命后,生活环境由农村变化为工业城市,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返大自然的追求。生活地点的这一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2.工作性质由原先的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变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3.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地主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流向了工业资产阶级。与过去的情况相比,这一变化无疑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的旅游消遣人数有了明显增加;4.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从而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答:1.费用低使得铁路运输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普及;2.速度的提高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3.运力大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者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4.通达范围广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铁路运输的旅行方式不仅是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5.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一、1841年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00多人的比以往任何类似活动都有开创性意义的团体旅游活动; 二、184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出于商业目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同时还为该次旅游活动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并且还在本次旅程中亲自出任全程陪同还聘请了当地导游做讲解,开创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在这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活动的中,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都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第八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定义】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的考察,从而探索教育规律,解释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答题) 1、客观性原则。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能主观臆测、歪曲事实,不能先有结论,再加以印证。 2、系统性原则。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分析研究各对象、各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研究工作者要立足于教育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实践服务。 4、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所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要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提和依据。 【拓展】教育研究的特点 1、客观性。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来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资料。 2、科学性。教育研究的过程具有科学性,研究结论的获得具有逻辑性、第八章 教育研究及 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实证性。 3、系统性。要求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去认识教育现象,从总体上把我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发展规律。 4、综合性。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 5、可验证性。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凡是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效的。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了解) 1、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变化,教育教学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等,都让教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教师通过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拥有更高的专业水准。 3、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进步,充满激情。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简答、论述题。要会运用) 1、确定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 2、查阅文献、阅读文献。 查阅文献通常采用`综合查找法。 阅读文献通常采用翻阅、粗读、精读相结合的方式。 3、提出研究假设。也叫理论假设。 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事实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