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蒙古族通史

蒙古族通史

蒙古族通史
蒙古族通史

清朝对蒙政策对蒙古后期发展的影响

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得以统一全国并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余年,这里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它妥善处理了与蒙古民族的关系,和蒙古封建主广泛建立联盟,使之成为其政权的可靠支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清王朝初期,统治阶级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首先拉拢周围的蒙古族贵族,采取一些联姻等手段并且恩威并施将漠南的蒙古族臣服于旗下,在利用这些力来对付其他蒙古族各部。因为蒙古族分别有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系。蒙古族三大部系在祖国的边疆过着游牧的生活。清朝入关之前,为了防止蒙古族各部时期成为边疆势力,采取了一系列镇压与怀柔并举的政策,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使蒙古族各部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臣属。如何联合和治理蒙古,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也不同于北宋与契丹的“城下之盟”,如果采取明朝修长城的办法,想用一条军事上的防御工事做为分界线,扼守蒙古人南侵,结果徒劳无益。明朝时,蒙古瓦刺部打到北京德胜门,清初,皇太极突破长城直袭山东充州等地,都说明,只靠一条军事设施,来解决中央王朝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会得到圆满结果。所以,清王朝主张,“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而较长城更为坚固”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但是这些政策也给后来的蒙古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后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累世联姻,扯不断的血脉亲情,进一步增进了蒙古王公贵族与皇家的情感。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作为与清室联姻较多的喀喇沁部,更是如此。据《清朝公主下嫁赤峰实录》中的史料记载,有清一代,清王朝与喀喇沁部蒙古的联姻次数达到一百多次。这种联姻行为的频繁,使得喀喇沁与清廷的联系更加密切起来。满蒙联姻在喀喇沁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朝满蒙联姻规定,公主和贵族女子嫁往蒙古时,有一定数量的陪伴人员,凡公主下嫁,必具媵送。大量的陪送人员在蒙古草原安家落户,他们将内地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带到了当地,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8 世纪后半叶,在长城沿线的归化、热河、察哈尔一带,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区,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格局,促进了半农业化的进程,很多蒙古牧民开始转向务农。如卓索图盟土默特旗、喀喇沁三旗,到1749 年有耕地二千五百五十六顷,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等作物。公主、格格的下嫁,她们带来的陪嫁户开始在喀喇沁这一传统的游牧区种地、种菜、开荒务农,使当地蒙古人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它不仅增加了当地的税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喀喇沁地区蒙古人粗放型耕种。受汉族移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喀喇沁地区的蒙古人“渐染汉俗,操作亦如汉人”。这些外来人口,对于喀喇沁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移民的迁入,解决了喀喇沁地区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荒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和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形成了诸如归化、恰克图、绥远等著名的商业城镇。凡出嫁蒙古的皇家公主、格格等,都要媵送奴仆人户及人口,以供服侍,使她们在异乡的草原游牧地区,仍能保持在京时的贵族生活方式。此外,公主、格格的下嫁也带来

了很多手工业者,他们将这些技术在喀喇沁地区不断地传播和应用,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此外,驿站交通的建立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蒙联姻使得清朝统治者重视喀喇沁蒙古贵族的教育,而喀喇沁地区自身也很重视本地区的教育。其典型代表是贡桑诺尔布和他的福晋善坤———清宗室肃亲王善耆之妹,贡桑诺尔布好诗文、工书法,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改革。尤其是与清廷联姻后,他与其福晋建立了蒙古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子学堂,由贡王福晋善坤亲自主持校务。贡桑诺尔布还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费办崇正学堂,招收旗民青少年免费上学。“光绪二十九年办守正武学堂,并聘请日本陆军大尉伊腾柳太郎、中尉吉原四郎为教官,按日本陆军操典教学,培养初级军官”,11为喀喇沁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一生致力于蒙古民族的改革、复兴大业,做了很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除此之外,喀喇沁中旗于1927 年末创立了喀喇沁中旗公立小学,1929 年开始免费招生,学校初具规模,学校有校旗、校徽、校歌、校训。1943 年建立了大城子女子学校,使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喀喇沁左翼旗于光绪三十二年在南宫营子东仓创办了左旗第一所学校,这是喀左旗创办教育的开始。此后,还创办了“喀喇沁左旗东仓国民优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对教育的重视,使喀喇沁蒙古逐渐摆脱了愚昧落后的局面,文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出现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其中很多人的文化底蕴很深,颇有造诣。同时,它也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繁荣,使汉族、满族、蒙古族的文化进一步融合,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使喀喇沁地区不断走向文明开化,而且对邻近蒙古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初的统治对于喇嘛教,实行的是尊崇和保护的政策,他们对蒙古上层极尽怀柔和笼络之能事,清统治者试图利用喇嘛教对蒙古人民进行精神奴役,麻醉蒙古族人民,使他们放弃反抗斗争"也就是所谓的“以黄教柔驯蒙古”的政策。清朝统治阶层希望借蒙古地区的稳定来加强借其北部疆域。同时,清朝统治者又深怕喇嘛教的发展壮大影响清朝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所以又采取限制的政策,削减宗教上层的权力,达到“政教分离”的目的。清朝政府以免除兵役和赋税的方法鼓励蒙古人民去当喇嘛"这一政策使得清末时,蒙古男子当喇嘛的人数占蒙古男子总人数很大比例,由于黄教禁止喇嘛娶妻,造成了蒙古人口显著下降。清代二百多年利用喇嘛教对蒙古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蒙古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害于蒙古人民,这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为蒙古族保留了部分文化遗产,他对蒙古族文学、历法、文化艺术、喇嘛艺术的绘画、雕塑、装饰图案产生了很多影响。

清朝对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是清政府针对蒙古王公贵族及其上层人士制定的每逢年节来京朝见皇帝的一种朝觐制度。来京者要给皇帝带来贡品以示恭顺。皇帝则给他们相应的赏赐。由于是轮班来朝,年年如此,故称年班。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对促进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开阔蒙古王公的眼界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首先,加速了蒙古王公的腐化,久居边塞的蒙古王公通过年班进京感受到皇族贵豪华奢侈的生活回到草原后也纷纷效仿。其次,加重了旗内属民的负担和经济困难。清政府规定年班朝觐的蒙古王公要进献贡品。应此,王公贵族加重了对属民的摊派和盘剥。

十九世纪后期清朝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清政府通过移植内地破产流亡的农民与手工业生产者来北部边疆蒙古地区开垦定居,借以达到缓和内地日益激化、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将内地的汉族农民迁移到蒙古边疆地区,有利于充实边防,应救边疆空虚的危机,将有助于加强北部边疆地区的防务力量,这在当时北部

边疆地区的安全正受到帝国主义的吞并,瓜分严重威胁的情势下,具有发动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积极意义。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给蒙古地区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它促进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单一的游牧经济转化为多种经济,并加速了蒙古封建领主制的瓦解,但同时清代后期移民实边政策的失控,不仅使草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得到极大破坏,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

总之,清朝作为一个封建朝代,它对蒙古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本质上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是,这些政策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一些政策的实行也对蒙古地区带来了不利影响,泯灭了蒙古人身上很多可贵的品质,给蒙古地区带来一些灾难和损失。

蒙古族通史作业

题目:清朝对蒙政策对蒙古后期发展影响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历史(汉)班

姓名:骆作杰

学号:201111062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