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多项选择、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国际体系: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彼此互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2、国际格局:指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3、国际秩序:以一定国际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国家权力;是一国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

5、亚洲安全观: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6、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7、首脑外交:指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

8、公众外交: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

9、布什主义: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10、示范性冲突:

11、全球问题: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并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内涵:(1)国际社会层面(2)社会人类学层面(3)自然与社会层面

12、雅尔塔体制: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13、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

1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15、国际关系组织化:是指,处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约束和介入下的主权国家间关系,日渐显示出不断增强的“组织性”或称有序性。

16、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而且跨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政治领域或空间。

17、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损害那些满足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

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形成

1,早期国际关系有何特点?(了解)

答:1、偶然性, 2、地区性3、限制性4、幼稚性--时间、地点、范围、方式

2,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如何引发国际关系的变革(了解)

答:(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极其强大的生产力,开始冲破旧世界的樊篱,推动人类社会日益走向一个紧密的整体。

(2)资本主义产生后,西方先进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生产力需要原料和市场,需要国际分工与交换,竭力向国际领域扩展,促使或迫使世界各国卷入世界市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3)随着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出现,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斗争加剧,国际政治已难分难解。

(4)大工业造就的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则为全球沟通和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国际化进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3,国际关系体系是怎样演变的?(了解)

答:(1)现代国际关系是以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为启端的,由此形成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2)1814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形成维也纳体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全球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4)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构筑了新的世界结构,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级均衡格局。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国际体系的演变产生了什么影响?(重要)

答: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以民族君主国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打破了长期存在的罗马教皇神权统治,此后欧洲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相对均衡的多极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未能有效维持世界体系的稳定,战争未止歇,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依然继续,欧洲列强的竞争开始从欧洲大陆蔓延全球。

5,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有何特点?(了解)

答:1、民族国家成为国际体系的首要行为体

2、国际体系西方化

3、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互动

4、强权政治凸现

5、国际体系多极化

6,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启示?(重要)

答:影响:(1)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

(2)经济代价巨大

(3)军备竞赛放大国际安全危机

(4)后遗症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启示:(1)抛弃冷战思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国别关系。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7,20世纪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重要)

答:(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全球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关系集中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世界范围内大国的分布及其力量对比加速变化,一个新的全球化格局的雏形浮现。

(2)大国根据雅尔塔体系所确定的大国一致原则进行合作以维持世界和平,构筑了新的世界结构,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级均衡格局。

8,描述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了解)

答:1、冷战后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频繁(海湾战争(1990-1991)波黑战争(1992-1995科索沃战争(1999)9.11事件(2001)阿富汗战争(2001-2002)伊拉克战争(2003))2,全球化空前增强了国际关系的整体性

3,单极倾向和多极趋势成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焦点

4,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关系广泛关注的新课题

5,国家间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催生和促进大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第二章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终结的标志是什么?(了解)

答: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终结

2,试分析当今多极化趋势(了解)

答:(1)以高科技,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竞赛取代单纯的军备竞赛,成为国家特别是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

(2)战争的危险由全局向局部转移,即全球层次的缓和与地区层次的动乱并存。

(3)和平与发展发生重大转移,大规模战争乃至世界大战的危险,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复存在

(4)综合安全取代单纯的军事安全成为21世纪主流的安全概念。

3,处理国际关系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了解)

答:(1)主权平等(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第三章国家

1,如何看待国家主权的嬗变?(了解)

答:(1)在现实世界中,国家平等远未成为现实

(2)经济全球化席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日益波及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国际一体化意味着国家利益的融合和主权的逐步转移

(4)21世纪以来,全球公共问题大量涌现,日趋尖锐

(5)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主权又进一步受到了正义原则和人道主义的挑战。

2,怎样分析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了解)

答:(1)分析国家的生存,国家的制度,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特性

(2)分析国家的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3)分析每个国家利益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国家间的相似利益,国家间的互不利益,国家间的平行利益还有国家间的冲突利益。

3,什么是“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了解)

答: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

软实力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巧实力是指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加以平衡。

4,全球化的国际互动对国家主权产生了什么影响?(重要)

答:(1)在现实世界中,国家平等远未成为现实

(2)经济全球化席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日益波及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国际一体化意味着国家利益的融合和主权的逐步转移

(4)21世纪以来,全球公共问题大量涌现,日趋尖锐

(5)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主权又进一步受到了正义原则和人道主义的挑战。

5,试析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

答:1、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动因。

2、国家利益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

3、国家利益决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状态和性质。

4、国家利益是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6,国家权力包括哪些内容?它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

答:(1)有形权力(可见的、可量化、易测定)-地理环境-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2)无形权力(不直接可见、难量化、不易测定)-政府质量-国民素质(年龄结构、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富裕程度等)-国家凝聚力-国际形象-意识形态与文化

如何影响:(1)制约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

(2)制约国家对外目标的实现

(3)制约国家对外行为的方式

第四章:国家的对外政策

1,举例说明典型外交政策中的一种。(了解)

答:霸权国试图通过运用其权力优势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其中,本国的国家利益可以得到全面的增进,如18,19世纪英国的海上霸权,拿破仑在欧洲大陆上的争霸战争

2,试比较对外政策的几种决策模式

答:(1)理性决策模式是分析对外政策决策的经典模式,这一模式有两个基本的假定:即国家是一个单一的行为主体还有国家的对外政策决策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2)组织过程模式描绘的是一种分权式的政府,其中的关键角色是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3)政治过程模式认为对外政策既不是最高领导人里兴许啊安泽的结果也不是各功能部门的官僚们按照标准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总和,而是参与决策的各方讨价还价的产物。

(4)危机决策常采用控制论的决策模式,简化决策过程

(5)理性决策和危机决策模式适用于集权型决策环境

(6)组织过程模式和政治过程模式所假定的分权型决策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各个国家。

3,在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各发挥何种作用?

答:(1)国家领导人: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方面享有至高无上或最集中的权力,在对外事务上,会要求有一个单一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人,具有处理对外事务的各种资源。

(2)政府的功能部门:外交部具有对外代表本国国家和政府的特殊职责,并协调其他政府部门的对外交往。国防部负责国家安全的保障

(3)议会:具有宣战权,同意权,拨款权,监督权,倒阁权

(4)利益集团:经济利益集团主要使命是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军事-工业复合体主张加强国家防务,单议程利益集团试图影响本国对外政策,外国利益集团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其原来“祖国”的利益。

(5)公众:公众的态度也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问题上制约一国对外政策的政策选择范围;

在盛行民意测验的西方国家,政府在作出重大的外交决策前常不时征询公众的意见

第五章对外政策的手段:外交

1,外交的本质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利益、维持和平

2,外交的功能是什么?

答:(1)情报和信息收集

(2)外交和政策代表

(3)沟通和外交谈判

(4)危机管理

3,外交在当代有哪些新的发展?(外交在当代发生了什么变化?)(重要)

答:(1)多边外交: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磋商、协调以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

(2)经济外交:是指为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及其经济利益,通过经济手段开展的外交活动。

(3)公众外交:是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国际形象的外交活动,其目的是增强该国实现其外交目标的能力。

(4)首脑外交:是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国际形象的外交活动,其目的是增强该国实现其外交目标的能力。

4,如何认识外交的功能?

答:(1)情报和信息收集:情报的搜集可以了解他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状况,摸清他国的内外政策和走向,以便为本国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提供参考和佐证。

(2)外交和政策代表:他们对外代表国家,其一言一行都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3)沟通和外交谈判:谈判是有关国家为在某一特定问题上达成协议而讨价还价的过程。

(4)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一种特定情形下的外交,他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面对有限的反应的时间,涉及战争的风险。

5,简述外交的基本规则和惯例。

答:(1)外交承认和建交:外交承认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为该国的合法政府。相互承认的两国将进而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意味着两国将有权派出自己的外交代表到对方的首都常驻和建立使馆。

(2)外交使团:

(3)外交特权和豁免:外交官在驻在国生活禾工作时,他们有权享有不受驻在国逮捕和审判的特权。

第六章对外政策的手段:武力

1,核武器对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答:1、核武器的扩散

2、核武器的技术进步

3、核战略

2,武力与外交有何关系?

答:(1),他曾经被实际使用过,并证明了他的巨大的威力

(2),核武力在主要大国间的扩散,消除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3),核武力的拥有与否,代表这一国外交地位的高低

(4),核武器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的至理名言。

(5),核武器的出现,并不保证有核国家可以在世界上胡作非为,随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无核国家的头上。

3,道义与法律对战争有何作用?

答:对战争行为的道义和法律约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作战武器的限制和对待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

(1)对使用的武器的限制包括极度残酷的武器,有毒,化学和细菌武器,不分皂白的战争手段

(2)对战争行为的约束扩大到对战俘和非交战人员的保护。

4,如何理解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武力及其局限?

答:(1)武力作为外交的后盾,武力和外交是一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两个相辅相成和相互配合的手段,当用和平方式没法达到对外政策的目标时就要使用武力来实现。

(2)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两者都是通过调动本国的武力资源来和平的达到自己的对外政策目的

(3)武力干预:是一国将自己的军事力量派遣到另一国的领土上来影响该国的事态发展和政策。

局限:(1)引起别国的不安全感,使国家关系陷入“安全困境”;

(2)增强国家对武力的依赖;

(3)耗费和占用国家大量的人、财、物资源;

(4)导致政权出现生存危机;

5,概述核武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答:(1)实战的威力巨大---美国核攻击广岛和长崎

(2)威慑的效力突出---威慑对手不发动攻击和核攻击

(3)权力的象征意义重大---标示国家的硬实力和影响力

第七章国际组织

1.二战后国际组织有哪些新的发展?

答:(1)组织结构趋于完善。(2)国际组织的规模庞大,成员广泛。

(3)众多的国际组织形成复杂的国际组织网络。(4)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2.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兴起有何重大意义?

答:(1)提出和设立议程。(2)通过协商促使议题的解决。

(3)促进合法化: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在促进或抑制公众的政治支持方面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4)实施解决方案。

3.试对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最新动态做一分析。

答:(1)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涉及广泛的领域,而安全理事会的改革是其核心部分。

(2)安理会的改革涉及每个会员国的切身利益,由此也决定了这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3)安理会改革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何扩大安理会,是同时扩大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还是只扩大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或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保留、限制还是取消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对于安理会改革的讨论是否应该设时间表,各方意见不一。

4..国际组织的历史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历史发展:(1)战争:国际会议的直接起源

(2)国际会议: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3)国际会议发展的起点: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4)国际会议发展的重要时期:欧洲协调(30次国际会议)

(5)国际会议制度化:如海牙会议(1899;1907)(定期召开、确立主权平等原则)(6)国际功能组织:如莱茵河航运中央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

(7)第一个国际政府:国际联盟(1920)

(8)第二个国际政府:联合国(1945)

影响:(1)促使国际和平与安全(2)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作用

5.试析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

答:(1)互动场所: 提供开展多边外交的互动空间

(2)信息枢纽: 交流扩散汇集起来的世界信息

(3)协调中心: 调解矛盾,协调行动,促进合作

(4)和平卫士: 干预冲突,制裁战争,军控裁军

(5)发展使者: 援助落后,挑战贫困,致力环保

6.结合实例,分析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重要)

答:下面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分析其地位和作用:

(1)反对核试验,曾派出“彩虹勇士号”旗舰驶往南太平洋,反对法国进行核试验,以致被炸毁;

(2)反对捕鲸,曾派出“天狼星号”船封锁直布罗陀海峡,阻止苏联的捕鲸船队通过;(3)反对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曾举行新闻发布会,揭露一些国家把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的真相;(4)关注战争带来的环境危机;(5)主张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6)关注工业公害事件,反对基因改良食品

7.什么是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如何?(重要)答:(1)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而且跨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政治领域或空间。影响:(1)强化了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体多元化的趋势;

(2)增添了全球公共领域内国际关系合作的新范式;

(3)挑战了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国际社会决策程序,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八章冷战后的国际安全

1.试分析国际恐怖主义的起因、特征及其最新发展、

答:起因:(1)政治:权力失衡,强权政治(2)经济:南北鸿沟,穷困加剧

(3)文化:宗教矛盾,文化霸权(4)科技: 技术扩散,杀伤力强

(4)社会:全球开放,空间便利(5)传媒:报道详实,助长威慑

特征:(1)恐怖主义活动不受国界的限制(2)恐怖主义常用的手段是极为残酷的

(3)恐怖主义活动大多数都没有固定的侵犯对象。

(4)恐怖主义组织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国际协调能力。

(5)恐怖主义者一般都装备有高技术的作案工具。(6)恐怖主义活动有国家背景。

最新发展: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组织类型和动机不一,活动性质也正在发生变化,一般都具有宗教性质、财政上自给、高级手段等特点。

2.为什么武器扩散危机国际安全?

答:(1)积聚杀伤力,具有极大的现实和潜在的破坏力。

(2)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增大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不利于国际稳定。

3.为什么国内冲突与地区冲突难以消除?

答:(1)就历史根源而言,像长期遗留、从未得到根本解决的矛盾依然存在。

(2)这个世界仍在继续扩大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差距造成的。

(3)还有其他各种根源依然存在。

4.常见的危机管理机制有哪几种?

答:安全对话机制、外交斡旋机制、军控谈判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安全条约机制

5.分析冷战后恐怖主义膨胀的原因、行为特点。(重要)

答:行为特点:(1)地理范围:跨越国界、区域相对集中

(2)袭击目标:非军事性、非固定化

(3)参与主体:低龄化、女性化、本地化、小型化

(4)活动方式:超常规暴力、凸显心里威慑

(5)行动趋向:高科技化、网络化

(6)本质特征:政治性、暴力性、恐怖性、工具性

6.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及其国际关系有怎样的影响?(重要)

答:(1)破坏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2)威胁全球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3)诱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4)引起国家之间的外交纠纷

7.、试析当代国际冲突的根源及其特点。

答:根源:民族主义、宗教矛盾、地缘战略矛盾、经济利益的争夺、权力落差、国际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意识形态差异、全球性问题

特点:冲突烈度小,但是影响范围却非常广泛。

8.什么是国际安全机制?试以一实例评价国际安全机制的作用。(重要)

答:国际安全机制:指国际行为体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约束性的制度性安排与交往规则。

作用:(1)为国际社会提供安全对话和合作的平台(2)对一国“拥核自保”形成国际压力(3)促进国际(核)军控和(核)裁军的发展进程(4)对地区冲突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5)客观上,大国主导、利益冲突使国际安全机制的效力受到挑战。

9.中国政府倡导的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有何不同?其意义如何?(重要)

答:不同:(1)理念上:传统:如果你想拥有和平,请准备战争;新:共同安全、合作安全(2)安全主体上:传统:国家;新:国家、个人、群体、集团、社会、全球

(3)安全要素上:传统: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国民安全;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环境等

(4)安全手段:传统:推崇军事手段;新:强调手段复合化

(5)安全性质上:传统:相对性、可分性;新:不可分割性

意义:(1)有助于国际社会摆脱长久的“安全困境”,尝试合作安全的新模式;

(2)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面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拓展国际安全理念和危机管理机制;

(3)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舟共济、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10.当今国际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你认为解决国际安全威胁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重要)

答:(1)挑战:安全对话、外交斡旋、军控谈判、国际维和、安全条约、经济制裁、军事打击。

(2)我认为最佳方式是安全对话机制;因为它是当今世界最广泛运用的机制,既可以一般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性的;既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它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如,东盟在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就发挥这积极的作用。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重要)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1)贸易自由化的范围迅速扩大。(2)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3)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4)投资外向化的现象正日趋凸显

(5)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的负面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的负面影响

(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的负面影响

3.金融全球化为什么会潜伏着巨大风险,常常引发全球性或地区性金融危机?

答:(1)国际危机主要是源于国际金融体制的内部缺陷:缺乏有效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措施。(2)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往往是金融风险:没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也是重要原因。

(3)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瞬息万变的金融信息、变幻莫测的交易技术、高度独立的金融制度,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跨国界扩散,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

4.试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答:(1)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

(2)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3)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

5.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重要)

答:积极作用:

(1)推动和造就了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

(2)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3)提升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促进了世界范围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负面影响:

(1)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外在压力。

(3)加剧了全球性问题大规模恶化的趋势

6.跨国公司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例分析跨国公司影响力。

答:特征:(1)经营战略的跨国性(2)经营策略的灵活性(3)经营领域的综合性(4)经营管理的统一性

影响力:(1)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

(2)跨国公司促使了国际贸易的夸大。

(3)跨国公司有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7、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重要)

答:(1)、协调与合作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旋律。

(2)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次,扩大了南北两级分化和贫富差距。

(3)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8.如何评价90年代以来的反全球化现象?(重要)

答:积极影响:(1)反全球化运动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2).反全球化不会阻碍全球化发展这一反映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趋势。

(3).反全球化提出了建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4).反全球化提出了全球治理的紧迫性。

(5). 为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6). 反全球化最现实、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出现调整。

消极影响:(1)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所提出的理论缺乏科学性。

(2)有的反全球化行为虽然切中当今世界的要害,但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找不到解

决问题的科学途径

(3)反全球化运动更易被发达国家利用,成为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施加限制的新借口。

第十章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1.人类迈入21世纪的初的今天,全球问题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

答:(1)人口、资源与全球问题:人口爆炸给世界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引发的全球问题。

(2)贫困与饥荒: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饥饿和无粮食保障已波及全球。

(3)环境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4)其他全球问题:毒品、跨国犯罪等

2.全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答:同第5题

3.如何进行全球治理?

答:同第7题

4.如何理解全球问题的内涵?全球问题有哪些基本特点?(重要)

答:内涵:(1)国际社会层面(2)社会人类学层面(3)自然与社会层面

基本特点:(1)规模和波及范围:全球性(2)内容和涉及领域:全面性

(3)问题和相互关系:关联性(4)影响和解决难度:挑战性

5.试析全球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重要)

答:当今国际关系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全球性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1)贫富差距悬殊是全球性现象: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2)毒品泛滥危及全球

(3)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族纠纷骤增,民族冲突加剧。

(4)政治体制改革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社会出现了一种对资本主义进行检讨和反思的思潮。

(5)人权与人道主义干预

6.全球治理的要义有哪些?全球治理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重要)

答:要义:(1)全球治理的对象:全球公共问题

(2)全球治理的主体: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

影响:(1)打破国际关系中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体制与模式,有利于创新体制与模式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

(2)冲击国际关系中传统的零和博弈观,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由冲突政治向合作政治发展;(3)挑战国际关系中传统的超国家权力的利益分配格局,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7.如何才能建立能够有效的解决全球公共问题的全球治理体制?

答:(1)观念更新:全面的科技观、可持续发展观、求同存异观

(2)完善制度:宪法性制度、区域治理制度、问题领域治理制度

(3)民主治理:推进全球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国际立法、倡导公共决策

第十一章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答:(1)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

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2)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3)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4)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5)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2.国际关系组织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与影响?

答:(1)国际组织已经向国际社会各种议程、国家间各种关系领域全面、深入、多方位渗透,已经找不到哪个国际领域没有国际组织的“插手”。

(2)国际组织及其制订的法规的“全球网络”将近200个国家或地区紧紧地“捆绑”起来,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大为增强。

(3)国际关系组织化是指,处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约束和介入下的主权国家间关系,日渐显示出不断增强的“组织性”或称有序性。

3.试分析国际关系中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制度建设途径和发展趋势

答:基本内容:(1)主权平等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民族自决权(4)反对霸权主义原则

制度建设途径:(1)改革联合国安理会: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拥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权(2)变革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另一项重要制度变迁途径。发展趋势:(1)国际关系的多极化(2)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3)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空前发展。(4)“全球化市民社会”的兴起。

第十二章中国与世界

1,试述中国建国以来对外关系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如何演变的?)(重要)

答:(1)“一边倒”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面临着最紧要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力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2)“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中国外交:既要反美,又要反苏,在国际舞台上同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3)“一条线,一大片”时期的中国外交: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抗衡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

(4)“大调整”时期的中国外交:为了应对国际上多极化的迅猛发展和美苏的全面缓和而从五个方面进行大调整,为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大融入”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加速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正在进入一个更为崭新的时代。

2,中国外交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2)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侵犯别国,干涉别国内政,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

(4)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6)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紧紧围绕国内中心工作,自觉从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外交工作,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7)坚持全方位外交

(8)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回顾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有哪些方面值得反思?

答:(1)要表明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要彻底解决之前在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个最基本的外交立场上面临的大难题

(2)要不断融入国际社会,获得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交承认,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3)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与领土完整

(4)要反对任何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5)要团结其他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并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

4.怎样看待中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身份和地位?

答:(1)大国外交:战略对话推升合作伙伴关系

(2)多边外交:峰会外交高潮迭起

(3)公共外交:方式方法不断创新

(4)周边外交:对话机制不断完善

(5)柔性外交:首脑外交添亮点

5.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理念有何发展变化?外交获得了哪些新的发展?(重要)答:变化发展:(1)新安全观(2)新形象观(3)新秩序观(4)新文明观(5)新发展观(6)新和谐观(7)新民本观

发展:经济外交、灾难外交

大国外交、周边外交

多边外交、双边外交

首脑外交、形象外交

公众外交、民间外交

文化外交、动漫外交

军事外交、峰会外交、

柔性外交

6.评述近10多年中国外交的亮点。(谈谈你对近年“新常态下的中国外交”的认识和看法)重要

答:亮点(1)大国外交:战略对话推升合作伙伴关系

(2)多边外交:峰会外交高潮迭起

(3)公共外交:方式方法不断创新

(4)周边外交:对话机制不断完善

(5)柔性外交:首脑外交添亮点

(1)它巩固了民主革命胜利的政治成果,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

(2)他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并发展外交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国际社会中富有国际影响的,享有崇高国际地位的国家

(3)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立足与稳定周边事态,繁衍与为何世界和平,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 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单极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吉尔平和克拉斯勒认为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蒂莫希·麦克昂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阿瑟·斯坦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和邓肯·斯奈达尔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霸权周期理论/长周期理论:莫德尔斯基认为,全球性政治体系领导权的更替存在着周期,这一周期包括四个阶段:(1)全球战争阶段,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全球性战争将决定霸主更替,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的领导,进入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2)世界权力阶段,在该阶段,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3)权威丧失阶段,这个阶段里,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4)权力分散阶段,在该阶段,世界领导国的权力衰落到低点,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向领导国发起挑战。根据长周期理论,崛起的大国要获得体系的领导权,必将经历全球战争。全球战争是体系领导国的选择机制,也是世界政治体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选择作用。因此,长周期理论认为,全球战争将继续下去,除非出现某种替代性的全球决策机制,能够决定体系领导权的归属。 权力转移理论:奥根斯基。强调权力分配的变化会增加战争爆发的危险。奥根斯基认为,当权力差距缩小时,尤其是一个敌对的力图改变现状的挑战者与曾经较为强大的现状维持者之间实力接近时,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换言之,战争源于大国间的增长速度不同,特别是当主导国与挑战者增长速度的不同使后者能够超越前者时。与吉尔平所不同的是,奥根斯基不仅认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能对挑战者进行防御性打击,而且认为挑战者如果认识到

2019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分析章末满分答案

国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个人影响国际关系的途径包括以下哪些? 学习国际关系的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国际关系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主要由()、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四个大流派构成。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是()下属的二级学科。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 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 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也就是国际社会,()决定社会等级。 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以下哪些国际体系从格局上来说属于多极格局? 国际行为体应具备的条件有()。 非国家行为体包括()。 在20世纪之前,中国主要只出现过哪两种国家形态? 东西方的前现代国家具有哪些明显的共同特征? 现代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以下哪些属于国家利益的性质? 国家利益的内容较为广泛,可按利益性质将其分为哪几类? 民族认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以下属于民族主义积极作用的有()。 以下属于民族主义消极作用的有()。 2016年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已正式生效,中国成为IMF第()大股东。 一个国家的具体国际权力是由()三者共同决定的。 对于国家来说,()是指本国综合国力在一定时点的绝对量,绝对实力增长为发展,减少为衰弱。 在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中,哪些实力要素属于硬实力?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于1990年提出来的。 以下何者是日本21世纪的大国战略? 根据大国崛起发展路径和原动力的不同,可以将世界大国划分为哪两类? 大国崛起的核心是实力全面赶超霸权国,因此大国崛起是建立在一些必要条件之上的,具体有哪些必要条件? 大国崛起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哪一策略不再适宜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环境? 二战后,美国通过建立什么国际性组织,从而实现美国领导的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建立起战后的霸权地位? 根据不同体系文化,可将安全分为哪几种类型? 学术界通常以哪些条件来判别恐怖主义行为?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进行战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五十年代国际关系 一、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方式:首先,在“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方针影响下,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无需谈判直接建立外交关系。此举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是强有力的保证。其次,先谈判后建交,积极建立同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提要求对方明确“三个是否”。到1955年底,先后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真诚愿意在独立自主和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和平与友好的关系,也表明上述国家对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废除1945年8月14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作废。中国承认外蒙独立,苏联将其从日本人在东北获得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意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巩对固新生政权,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加速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保障两国安全,以及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施 1953年12月31日印度派代表团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1954年6月29日,中、印、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对于制止侵略,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缓和紧张局势,保障亚洲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此后中国继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与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 中美大使级会谈 从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共举行136次会议,使得两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保持某种接触的联系渠道。 2.美国对朝武装干涉 二战期间,美国就企图把整个朝鲜半岛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控制亚洲和阻止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前哨阵地。1945年9月8日美国登陆朝鲜,在其操纵下,朝鲜分裂,韩朝分别建立政权。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形成。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美国对朝鲜的武装侵略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为胜利奠定基础。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中朝人民的伟大胜利粉碎了美国企图以武力吞并朝鲜半岛和扼杀新中国的阴谋,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远东及世界和平,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3.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美国决心把对亚洲政策的重点转向日本,以挽回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影响。力求在远东继续维持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格局。为了把日美关系由原来的敌对国转变为同盟国,美国决定结束对日占领,通过缔结和约使日本恢复所谓的合法地位。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对日和约》同时生效。和约的生效给日本的独立披上一层合法外衣,但由于《日美安全条约》是个不平等的军事同盟条约,日本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损害和限制。对日和约生效后,美国改变对外战略,提出通过和平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政策”,1954《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两国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强,美国在东京设立军事顾问团,向日本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加速扶植日本的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考研 国际关系分析 真题与答案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分析 真题与答案 《国际关系分析》期中考试试题(2011秋) (请把答案填涂于第二页的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哪个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A.自由主义B.现实主义C.历史主义 D.建构主义 2、下列哪些不属于民族国家体系:A.维也纳体系B.雅尔塔体系C.东亚朝贡体系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下列不属于国际体系构成要素的是:A.国际行为体B.国际规范C.国际格局D.国际秩序 4、在单极格局里,那类国家受到的约束最小:A.强国B.超级大国C.小国D.中等国家 5、影响国际格局基本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际规范的变化B.行为体实力结构的变化C.国家形态的变化 D.国际法的变化 6、民族国家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形态的重要区别是:A.有固定的领土B.有一定的人口C.有中央政府 D.有主权 7、有评论称当前国际格局正在从“一超多强”向“多强一超”转变。这句话的意思是:A.中、俄、日等强国的地位在上升 B.中、俄、日等强国的地位在下降 C.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下降 D.文字游戏,无实质意义 8、下列对国家利益的描述比较恰当的是:A.国家利益只包括经济利益B.国家利益具有阶级性C.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利益 D.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个人利益可以不必考虑 9、国家利益排序中那种利益是国家最首要的利益:A.政治利益B.经济利益C.文化利益D.安全利益 10、下列那个国家是单一民族国家:A.韩国B.美国C.俄罗斯D.印度 11、下列国家利益需求排序那个正确:A.国家生存,政治承认,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世界贡献B.政治承认,国家生存,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世界贡献 C.国家生存,政治承认,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世界贡献 D.国家生存,政治承认,经济发展,世界贡献,主导地位 12、下列哪一项不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A.军事实力B.经济实力C.社会实力 D.政治实力 13、下列那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绝对实力的增长必然提高国家的实力地位B.相对实力的增长与下降反映国家实力地位的变化 C.一国实力等级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实力之差D.一国相对实力上升不导致该国国际地位上升 14、下列哪一项不是软实力的衡量指标?A.文化吸引力B.国家模式吸引力C.战略友好关系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15、“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是指:A.国家机会平等B.国家主权平等C.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D.国家有相同的发言权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 9.1复习笔记 一、国际安全新论 1.定义与演变 (1)国际安全的定义 ①戴维·鲍德温指出,生存和稳定是安全的两个重要目标,追求安全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代价包括七方面的要素: a.行为者,其价值标准需要维护; b.有关的标准价值; c.安全的程度; d.威胁的情况; e.对付威胁的手段; f.这样做的具体代价; g.所需的相应的时间段。 ②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是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这里有三个条件 a.至少有两个以上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 b.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以上的权威机构;

c.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③奈和约翰·加尼特等学者认为,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处于国家和国际体系两个不同的分析层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安全是关于国际社会的安全。 (2)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变 国际安全研究,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1945年以来,国际安全研究随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 ①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国际安全研究所依托的背景是冷战时代的两极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研究重点是军事战略和理论问题。这时期形成了国际安全研究的四个传统理论:威慑理论、裁军理论、军备控制理论和有限战争理论。 ②发展期(70年代至80年代)。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推动: a.国际安全与经济相互依存趋于结合; b.围绕危机的控制与管理,博弈论、秩序论、理性选择论等渗入国际安全研究; c.由于美国对越战的反思,使国内问题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成为国际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d.国际安全研究的队伍在这一阶段得到扩大,不仅历史学家、战略理论家,而且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也加入其中。 ③变化期(90年代以后)。 冷战的结束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理论上都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研究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一、概念题 1.两枝世界政治论 答:两枝世界政治论最早由詹姆斯·罗斯诺教授在1990年提出,两枝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两枝世界政治包括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等基本特征,该理论强调两枝世界政治是由“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构成,冷战后世界已出现从“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无政府体系向这一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两枝”世界政治过渡。 2.地缘经济学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卢特沃克。该理论主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②按地缘政治标准划定的对手或敌手,在地缘经济时代可能同时是贸易伙伴;③对全球的最大威胁已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国际关系中“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 3.后国际政治观

答:罗斯诺以“后国际政治”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以下三方面的意思:①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②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③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的整体结构)正经历重大变革。他认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已不够用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该寻求新的途径,以新的理论思路去反映变革的时代。两枝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新思路。 4.地区主义[南开大学2016年研] 答:地区主义是指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又称“区域主义”。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发展的深化、全球化步伐的加深,以及随后而来的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复活了冷战格局掩盖下的地区认同,导致了新一波的地区主义发展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各种地区组织纷纷建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地缘经济学的内容和特点。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国际关系分析作业教学内容

国际关系分析部分章节思考题参考答案 (2006年秋季学期) 2思考题: 1、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无政府)为什么国际社会形不成中央政府?(没有军事暴力垄断权)国际道德与国内道德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可以违反社会规定,私人不能) 2、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制度。)一个有国家的世界与一个无国家的世界,何者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在没有国家的状态下保持秩序。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没有国家人类就会相互屠杀。) 3、民族国家与以往其它形态的国家有何不同?(主权成为国家基本构成要素,国家权力在民成为道义原则。其他形态的国家的构成要素只是土地、人口、政府,无需要主权,国家权力在统治者而非民众。)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有何不同?(同一客观内容不同主观评价。) 4、拥有自然土地所有权的人群为何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政府承认的,领土主权是他国承认的。建立国家需要他国承认,于是使政府失去了对这块土地所有权的承认权。因此政府不允许在土地所有者在其土地上建立国家。)无主权的非国家行为体有可能取代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行为体吗?(200年之内不可能。上千年的历史无法预测。) 4思考题: 1、民族认同是生物基础是什么?(人是群体性动物)民族认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青年少生活环境)民族统一与民族独立相互矛盾,但为何都有合法性?(合法性是指是否与人规定的规则相一致,联合国宪章给两者都有权利。) 2、中国为何有权反对台湾人在台湾独立?(台湾是中国领土)不惜一切待价维护台湾的领土主权的合理性是什么?(台湾有可能导致中国解体,武力遏制台独是以小损失防止大损失) 3、谁是国家利益的主体?(人民。如果国家利益是统治阶级或统治者的,统治者就会将所有个人利益说成是国家利益,而人民无权过问。)怎样识别对外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还是出卖国家利益?(决策过程是否具有合法性。 5思考题: 1综合国力是软国力与硬国力的积意味什么?(实力要素均衡度与实力正相关)实力要素难以转换性意味什么?实力发展不平衡意味什么?(国家实力地位的改变以及冲突的发生。) 2、(非综合国力国家不成为超级大国)相对实力与绝对实力何者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相对实力)相对实力变化源于什么?(实力增长速度的比)发展与崛起的区别是什么?(是绝对实力增长和相对实力增长的区别)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何者变化经常?(绝对实力) 3、决定国际格局的变量是什么?(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目前一超多强格局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吗?(不是,过渡时间不能长于格局,一超多强之后可能是两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家利益论★★★ 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 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 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 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考点二:权力论★★★ 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 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 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 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 1.冲突的概念 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 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笔记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历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跟踪和比较研究。 过程跟踪,就是选取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了解 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影响其发展的所有要素。 比较研究,是选择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或者不同之处。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即 以案例研究为主的非数量分析方法 以统计分析为主的数量分析方法 以数学建模为主的形式理论。 科学研究并非就是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一个环节——检验假设的方式。 定性分析一般使用案例来检验假设,定量分析则使用数据分析来检验假设。 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 确定分析层次,即确定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自变量)所处的位置:体系、国家、个人 目的:探究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人们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认识。 意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是由多种因素的“合力”产生的结果,明确分析层次有助于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及需要考察的证据和材料, 使思维更缜密,研究更有逻辑,结论更可靠。 体系分析层次:宏观 “自上而下”的研究世界的方法

假设:所有行为体都处于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中; 体系的特征是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行为体之间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体系层次的分析要素:体系的结构特征: 体系中权威的组织形式、体系中行为体的性质、行为体互动的范围和层次 体系的实力关系: 单极、两极、多极 体系的经济模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体系的行为规范: 如,对战争的限制 体系层次分析为什么美国会发动伊拉克战争? 单极格局:霸权国所受的制约相对较少,容易对体系面临的挑战作出反应; 国际规范:人道主义干预的必要性,专制政权和独裁领导人不符合国际道德; 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权威必须得到维护,联合国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必须得到执行。 国家分析层次:中观 聚焦于中层 与体系层次分析相同,认为国家是世界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强调民族国家及其内部过程也是世界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 国家层次的分析要素:政府的类型:民主与集权 形势的类型:危机与非危机 政策的类型:政治、经济、军事等 政治文化:一个社会普遍的、长期的和基本的价值观及其实践 国家层次分析美国为什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 美国必须保护它的安全,而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必须阻止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获取毁灭性武器; 美国必须确保稳定的石油供应,而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 伊拉克是专制独裁国家,将其改造为民主政权符合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个体分析层次:微观 分析国际政治的微观方法 个体层次的分析要素:人性: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和生理因素 组织行为:被组织起来的人们的行为与他们单个时的行为大不一样,所以 “群体决策行为”如何影响决策? 特性行为:个体决策者的特性(个性、健康、经历、观念)如何影响决策?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研究的是公共之事、众人之事,关注的是“天下之公器”。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2016)

国际关系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1)文献回顾;1、从前人的研究方法基础深入,从而产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效果。2、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3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结果。4、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认自己的方向。 (2)寻找研究问题;三个条件1.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没有答案或是现有答案有缺陷的问题2.所选择的问题应是一个有学术或社会意义的问题 3.所选择的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这个问题的难度在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 (3)提出合理假设:有了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提出假设,即可能的答案 (4)检验假设:首先要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举例并进行逻辑论证 (5)得出结论:是对一个问题的答案 二、国际关系学属于什么范畴?(政治学)国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 一、国际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 国际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等 国际格局: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间的战略关系 国际规范: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并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 二、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但是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三、凡尔塞——华盛顿体系 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五、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无政府)为什么国际社会形不成中央政府?(没有军事暴力垄断权)国际道德与国内道德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可以违反社会规定,私人不能) 六、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制度。)一个有国家的世界与一个无国家的世界,何者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在没有国家的状态下保持秩序。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没有国家人类就会相互屠杀。) 第三章: 一、国家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8.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软权力论(见表8-1)★★★ 表8-1软权力论

考点二:地缘经济学★★★ 1.经济/生态政治学(见表8-2) 表8-2经济/生态政治学

2.地缘经济学概论(见表8-3) 表8-3地缘经济学概论

3.由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考 (1)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斗争将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斗争,虽然这场斗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但其实质是国家间、政府间、政策水平间的较量。 (2)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再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争夺国际经济主导地位成功的希望则是在高科技领域。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3)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企业和大公司承担了过去主权国家前台角色的相当部分。现在的国际关系,再不纯粹表现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企业和企业、跨国公司和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家,甚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4)地缘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合作自然会加强,国际市场将越来越开放。 在今天的战争中,武装斗争再不是进行战争的唯一方式。在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和战争三者的关系上,过去的公式是:经济利益——政治斗争——战争(武装斗争);今天的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为:经济利益——战争(非武装斗争)。 考点三:两枝世界政治论★★★ 1.“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见表8-4) 表8-4“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

2.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见表8-5) 表8-5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对照表 3.两枝世界政治概述(见表8-6) 表8-6两枝世界政治概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