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周玉乐 浙江财经学院2009级西方经济学

摘 要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在世界范围内业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历代大经济学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李嘉图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 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经济思想,将古典政治经济学推向了高峰,这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等价原理也对我国在国债与税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李嘉图 中国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等价原理

一、李嘉图其人

李嘉图是斯密之后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继续推向高峰的传奇经济学家,他是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独特代表。他是犹太人,14岁时就随父亲在交易所工作,却又不愿继承父业,且背叛犹太教而随妻皈依教友派,于是和父亲闹翻。离家后,先从事银行业工作,21岁时开始独立经营,很快发了大财。成为百万富翁后,他开始专心致学。他虽然只有中专学历,可先后自学和研究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矿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涉猎面广且均有不俗建树,跻身科学殿堂。27岁时在读了亚当 斯密的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后,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9年,英国因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作战,滥发银行券并停止兑现黄金,导致价格上涨,他研究了黄金高价现象,并开始发表一系列关于货币与物价的论文,主张收回多发的纸币,以稳定物价,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黄金的高价 一书,也于1810年出版。战争结束后,英国颁布新的谷物法,规定国内谷物价格在不超过一定水平时,外国的廉价谷物不得进口。他在1815年发表 论谷物价格低廉对资本利润的影响 反对新 谷物法 ,主张进口国外廉价谷物,以降低工人的货币工资和地租,从而提高利润。这两大项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实际经济问题,也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发展。此外,他还开拓研究经济学其它领域并形成体系。1817年出版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大著,使他名声大振。

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的 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于1817年4月问世,在其中李嘉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经济学思想,将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推向了高峰,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李嘉图的经济思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有借鉴意义,有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做参考,下面我们将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李嘉图等价原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提出了 绝对优势理论 ,即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优势。然而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时出现了困境,可以概括为: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时有绝对低生产成本,然而在开放条件下,通过产品国际价格以及国内要素价格的竞争,其成本未必绝对低。针对斯密的困境,李嘉图在其 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一。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概括为: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于别国较低,则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的国际贸易可使世界生产效率提高,并使各个国家都受益。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获利创汇。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发达国家牢牢把握研发、营销环节,控制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而我国仅是进行加工制造环节的 世界工厂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压力较大,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难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不适用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价值低,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在国家贸易中还处于竞争劣势地位。我们更需要通过政府的作用,即便在相当长时间里不可能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也要争取在某些行业取得局部的竞争优势,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或部门,给与一定的政府干预,对其进行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帮助,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用,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在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同时,从本国资源出发,选择好主攻方向,取得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

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各国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在技术与技能方面也占有较大优势,近十年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优势学说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劳动、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外,信息、人力资本等新因素也成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重要资产年过部分,因此,我国还应加快贸易的转型升级和重视信息、人力资本的发展。从而,改善我国在贸易中的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李嘉图的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其实是巴罗根据李嘉图所著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一书中的思想重新提出的,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发表的题为 巴夏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 的评论中。其主要内容是:如果政府支出的路径不变,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即不会影响居民消费,也不会影响国民储蓄,即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其成立的条件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具备,首先,等价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富并不总是正值,并且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利他动机。其次,支撑等价定理的假设是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的税负相同,并且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而现实生活中对每个消费者来说,税收减少的数额不可能相同,并且消费者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致使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也是难以成立的,主要原因为:(1)我国国债形成过程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不符,我国国债主要是政府支出迅猛增长的结果,这与政府支出不变,通过发行国债为减税形成的赤字融资的情况不同;(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债务致使延迟了的税收,即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纳税并没减少,而只是被推迟到了未来,那么私人储蓄的增加额将与国债的发行额相等,而事实证明,我国居民的私人储蓄额与国债的发行额并

51

理论探讨

不相同;(3)虽然按我国的传统,并且近些年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会格外关心子女,但是很显然,利他主义并不是所有家庭进行收入代际转移的动机。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也并不适用。

虽然以上分析证明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适用,但是对我国的财政政策仍是有借鉴意义的。李嘉图等价定理论证的有关政府债务引发的减税效应以及对储蓄、消费、利率进而是产出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政府在为扩大需求而启用财政政策时,应当注意赤字、税收、债务、消费和储蓄间的关系,而且又要注意使用赤字政策工具的限度,我国也应加强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财政政策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经验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如果政府支出规模是通过增加国家税收而不是发行公债,而人们往往认识不到举债与未来税负之间的关系,则会相应地减少个人当期的消费,而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不是通过增加税收,而是通过发行公债,则人们不会减少当期的消费。可以看出,当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同时,会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政府在作出决策时就要考虑到这点,即在长期内维持较高的居民消费进而维持较高的社会总需求,就要维持较多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或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三、李嘉图的影响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都推崇的少数经济学家之一。他是英国当时知名金融界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早期货币数量学说的代表之一,虽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其经济思想理论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大经济学家也都给了李嘉图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说过: 李嘉图的学说严肃地总括了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的观点,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最后的伟大代表 。 亨利-威廉-斯皮格尔对李嘉图的评价也是非常高: 李嘉图的一生是短暂的,并且充满了追随他的人,而他所受到的正规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最贫乏的,这样,他作为一个经济思想家的成就必须归于天才。 凯恩斯说: 李嘉图彻底征服了英国,就如同异端裁判所征服西班牙一样。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在 十二五 的开局之年,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的提出距离现在已有比较长的时间了,可是优秀经济思想的光芒却依然闪耀,而他本人研究经济学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出口和国际贸易问题,赋税征收,国家征税是否过多近些年来也一直是我国的热点经济问题。对此,李嘉图的相关经济理论都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接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华山,经济学天才李嘉图[J].理财,2010.

[2]任西河,浅谈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 学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1.

[3]陈其人,经济学家的科学精神与气度 李嘉图印象.中国经济问题,2010.1

[4]郝泽,正确认识李嘉图比较成本说[J].辽宁大学学报,1997,2.

[5]王仲军,李嘉图的市场经济运行理论[J].铁道师院学报,1996.6.

(下接第53页)得了一种沟通。这正是韦伯所提到的: 通过对 天职观 的追溯与解析,韦伯找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 但是路德教的天职观是保守的,他所谓的职业是人们必须要服从的,上帝所安排好了的职业,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过程,强调 守职 ,把世俗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安于现状,与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开创性精神还存在一些差距。

2.世俗的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此书中,韦伯主要分析了四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并对它们展开了比较,这里以加尔文教为例。

韦伯认为,加尔文教的 预定论 必然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 我如何确知自己处于恩宠(上帝的恩宠)状态? 加尔文教所说的禁欲主义,不需要超脱世俗,而是要走出 修道院 ,是入世禁欲主义,通过现世的活动来达到关注来世的目的。因此,它促使教徒关注现世的活动(资本主义活动)并且自觉地控制欲望以此来增加 上帝的荣耀 。

五、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为宗教改革开端的路德的 天职观 ,为世俗活动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加尔文的 预定论 ,通过鼓励人们通过世俗活动即取得工作上的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挑选的宠儿,脱离世俗的禁欲主义转向入世的禁欲主义。

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早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是吻合的,并且认为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最吻合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后, 组织代替了上帝 ,这种精神动力的作用逐渐减弱并渐渐消亡如韦伯所说 命运注定这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 , 身外之物 既是文中所指的 斗篷 ,指的是物质条件。接着,韦伯带有情感色彩进行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到最后否定了对 上帝的信仰 ,同时他的愤怒也直指社会未来发展的结局。

六、结语

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是巨大的,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反作用、重视这种反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建道德价值体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韦伯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促使我们从伦理、宗教及文化的角度关注资本主义发展,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无可否认,任何一种文化或思想观念都有其可为我们借鉴或学习的部分。作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理论奠基人之一的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马克斯 韦伯,他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中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对我们研究现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思想对我们大至国家小至企业组织的发展都具有相当巨大的学习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薛芳.经济发展的道德支持 再读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J].井冈山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2004,(12).

[3]赵剑云.浅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J].现代企业教育,2006,(10).

[4]李淑娟.精神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反思 读马克斯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5]李月波王梅平.经济和谐与文化理性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的哲学反思[J].2009,4.

52

理论探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中国经济发展(中英文)

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紧跟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完成了诸多造福百姓的巨大工程,例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等。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用水用电都更加方便快捷,出行选择也多种多样,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学校硬件设施更加优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也愈趋完善,他们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享有养老保险,再加上改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都能安享晚年。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政策牵动着世界的一呼一吸。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为中国经济喝彩。 总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see that our economic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We have made big economic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under the lead of our party. There are countless programs making benefits for common people, such as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e have easier access to water and electric power in daily life, and we have more choices when traveling. Every child can go to school and get an education in better school facilities.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tuition fees with proper assistance. Old people have assurances no matter where he lives, and they can enjoy their life with the reformed social safety net.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world.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keeps on improving, and we mak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world economy. Joining in the WTO, our economic policies control the breath of world. 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world EXPO make the world give us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 In a word,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s at an amazing speed and has made encouraging breakthroughs. I believe that the tomorrow of our economy will be brighter as long as we try our best effort.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 [摘要]李嘉图以严谨的演绎法和高度的抽象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对之予以高度的评价,吸收了其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并结合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学派也起源于李嘉图的理论,从而把李嘉图看成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 [关键词]价值理论;分配;剩余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古典名著5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6(以下正文中简称5原理6)不仅使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而且开辟了一个以收入分配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学研究的新时代,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李嘉图研究的中心是分配问题,而价值学说是其分配学说的基础,于是李嘉图就从价值理论出发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了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本身以后,李嘉图进一步把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动态化,于是又形成了他的经济发展理论,而有关货币、银行和国际贸易等的理论则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补充。马克思对之予以高度的评价,吸收了其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并结合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学派也起源于李嘉图的理论,从而把李嘉图看成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 一、李嘉图的理论对马克思的影响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在直接继承李嘉图经济理论的科学成分并批判其错误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在1847年,马克思在发表5哲学的贫困6时就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进行了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初步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中包括劳动价值学说在内的科学成分。马克思曾经指出:/李嘉图的价值论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释01。当然那时马克思还没建立起劳动二重性学说,直到1857)1858年,在5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6里,马克思才制定了自己的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李嘉图通过对价值量的研究,比较深刻地论证了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差异;论证了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不能由个别劳动消耗决定,劳动创造价值;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被转移到产品中去,市场价格环绕自然价格而上下滚动,工资与利润对立,劳动创造利润,利润率趋于下降等。这些正确的原理,马克思统统继承了下来,特别是李嘉图得出的一些对当时来说带有根本结论性和鲜明阶级性的那些论点马克思更为重视。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所着重分析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数量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矛盾,比斯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剩余价值理论。李嘉图以工资和利润的对立论证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利益的对立关系;还指出当时机器和劳动处于不断竞争中,机器的使用可使资本家和地主增加收入积累财富,却同时造成人口过剩和劳动者状况恶化,从而说明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同工人阶级利益的对立关系;从地租是地主由于占有土地而取得的不劳而获的寄生收入,论证了地主阶级和农业工人利益的对立关系;还从地租和利润成反比说明了地主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利益的对立关系。尽管李嘉图为得出这些结论而做出的推导含有许多错误,但他毕竟看到了当时存在的现实状况。马克思指出:古典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出发点0o。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这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其根源又在于商品生产下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分析了价值的实体、价值形态的发展以至货币的本质这些关于价值的质的问题,并根据对李嘉图所考察的价值量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又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指出商品的价值为C+V+M,通过具体劳动转移了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C,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即V+M,从而批判了否定C的/斯密教条0;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了商品,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态;资本主义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蓝自湖金亚彬周俊烈刘先意罗彦章张斌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其影响与存在问题。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局面是多么的不容易。 关键词:经济、发展、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影响、问题、崛起 通过我们小组对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学习和探讨,大致将建国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下,这主要是由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而经济发展道路也一直就是政治走向的体现。下面将对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第一个阶段——建国前的经济状况:百废待兴 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三个特点:1、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与同年的苏美相比较,中国近代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彼此不相配套,煤用不完,电力匮乏,生铁只有1/2能炼成钢,而轧钢能力又仅仅及炼钢能力的1/2;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对外国很多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洋车,洋火,洋碱,都是对外国产品的称呼。2、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据日伪统计,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7.7%,钢材占93%,煤占49。5%,电力占78.2%,水泥占66%。这为以后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我们中国这个地域广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影响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决策的施行产生很大阻力。3、长期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仅以1949年与抗战以前的1936年的相比,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竟减产26%之多,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75斤原粮,大多数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共存 从建国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恢复,全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在农业方面,全国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已达484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一半,农村经济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方面,工业生产增长很快,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相比是最高的。同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经验也得到采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财政金融方面,人民政府多管齐下的措施很快奏效,全国金融物价逐步稳定,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调整,结束了长达12年的通货膨胀局面。此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间、人民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人民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一片光明,他们说:“土改后,一年够吃,两年添置用具,三年有富余。 但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始走入错误的轨道。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十年的浩劫更是使中国经济原地踏步十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但这些也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保持团结,认清形势,冷静头脑,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各项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 最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正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实实在在讲,今年的经济形势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人民币的贬值是肯定的,而且在生活中还是几乎接近于成倍的贬值和缩水;其次是眼前身边又

相继发生着一家家企业倒闭的事件。钱难挣,货币贬值,这样一来一去,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就轻易地缩水了一半!还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任劳任怨、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群体,不管生活形势对我们如何发生着恶劣的变化和考验,我们总能时刻保持着自我适应和自力抗争的信心和能力。真诚希望政府能够多下基层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真实的社会经济现状,真正做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从而不断地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进福祉! 我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经济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原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的政府真正要解决和扭转这样的危机状态,现在就应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经济救助和平衡策略,如果各国的政府都能配合拿出如此相对的行为和措施的话,那么经济的危机状态也肯定只是一个短暂性的现象。在这点上,我很看好台湾的马英九准备向社会发放购物券的行政计划,这确实是一个能够亲民的执政政府眼前所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刺激眼前的经济困难局面,从而带动国民经济激起良好的运动态势。经济危机是因为代表世界大多数的民众因为手中缺少可以支配的货币所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货币的储存已向一部分人集聚靠拢,一部分人的超前借贷消费负荷沉重以及大部分人的工作付出与收入不符和不合理现象等等。其实政府目前应该要做的是针对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杠杆与平衡工作,而不是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