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917-1927)

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框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

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

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

★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

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

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

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

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

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

(一)散文

◆政论散文:

以梁启超成就最高,他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革命派散文

本时期重要的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革命派散文家: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二)话剧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

◆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三)小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

1、清末小说

◇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

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

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jiǎn)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清末域外小说翻译运动:

林纾为清末民初翻译界的主将,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

2、民初小说

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李涵秋的《广陵潮》等。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所以近代文学变革总体上仍囿(yòu)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的阵地:《新青年》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移址北京。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

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青年》集结激进知识分子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

A、重新评价孔子与传统文化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难文章,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观点: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贡献:

提出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新

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表,就成为“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一个标志。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文学革命”。

观点:

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评价: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响应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刘半农上演的一场双簧,史称“双簧信”:(见教材P19)。

起因:★胡适、陈独秀虽然提出了“文学革命”,但在思想进步的“无声中

国”一时还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甚至有点寂寞。于是刘半农、钱玄同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过程: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其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与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

★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一辩斥。

结果:★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3、文学革命的实绩

?(1)《新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增大,并发表了大量的白话新诗与小说。

?(2)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增多。除已有的《新青年》、《新潮》之外,又增加了《星期评论》和《少年中国》两个刊物。同时,京沪四大报纸副刊:《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等也开始重视发表新文学作品。

?(3)白话文正宗地位的确立。“五四”以后,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据统计,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即从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至少有400余种白话报刊出版。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也不得不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4)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的还是在创作。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诗歌纷纷见世。

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

一、理论渊源

★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胡适受意象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秀受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经验。写实主义得到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当时大量译介了外国文学的理论文章。

二、翻译作品

★《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译介了外国作家的作品。第4卷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掀起了易卜生热。许多欧美和日本作家作品都被介绍进来。

★文学革命者几乎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品。新文学期刊几乎都刊登过外国文学作品。

★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给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等都有介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在众多的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社等自成流派,贡献突出,是最有影响者。

说明:

?文学社团关键词:时间、地点、出现原因、发起人(代表人物:理论或创作)、宗旨(主张)、主要刊物、活动范围与情况、创作、影响、评价(一)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1932年自行解散。

(二)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

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

被称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三)新月社(具体参见教材)

?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初为俱乐部,主要开展戏剧活动,后创作诗歌,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被称为“新月派”。其内部以《晨报·诗镌》为阵地,形成一个诗人群,称新月诗派。致力新格律诗创作,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乐意带着脚镣跳舞”,取得突出成就,又称“新格律诗派”。代表诗人及诗作有: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1926年离散。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是为后期。1932年停止活动。

(四)语丝社

?《语丝》周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1924年11月17日于北京。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章廷谦)等。其中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发表杂感、时评、小品,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文体”,对后来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3月10日《语丝》第5卷52期终刊。

?“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鲁迅语)。散文创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活泼的杂文;

二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文。因提倡这种幽默活泼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五)湖畔诗社

?以写爱情诗闻名。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因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而得名。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的诗集《惠的风》。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

?一、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1、早在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不久,林纾便写了《论古文之

不当废》的文章,盲目地维护文言文的正宗地位。

2、1919年初,趁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之机,保守派便对文学革命以至整个新文化运动发起了疯狂的反攻。林纾也重新披挂上马,发表了致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公开信《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人文,攻击当时主要由北大教师编辑的《新青年》是“覆孔孟,铲伦常”,攻击白话,宣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蔡元培立即写了一封题为《答林琴南书》的公开信,据理反驳了林纾的责难,并且声明了自己的治校原则:“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3、1919年2、3月间,林纾又在《新申报》上连续发表题名《荆生》和《妖梦》的两篇文言小说,以影射手法攻击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者。对此,新文学阵营也都给予了揭露和批判。李大钊写了《新旧思潮之激战》,揭露了林纾之流的阴谋;鲁迅在“随感录”等一系列杂文中讽刺抨击了“国粹家”;《新青年》对《荆生》逐字进行批驳。林纾便成为“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悲剧。林纾只能寄望将来。

◇与封建复古主义“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1月,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办《学衡》月刊,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号,批评新文化运动。梅光迪写《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写《评〈尝试集〉》、吴宓写《论新文化运动》,提出较系统的批评,以文化重构中的稳健立场批评运动中的偏激,但基本持否定态度。

新文学阵营及时进行了揭露和打击。鲁迅首先写了《估学衡》一文,着重揭

露其“学贯中西”的假面。

◇与“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先是在《甲寅》周刊第1卷第9号上重登了他在1923年发表过的《评新文化运动》,该文极力否认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企图以此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存在依据和历史意义。接着,又发表了《评新文学运动》一文,说“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提倡“读经救国”,兴起复古思潮。实是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对文言辩护摆好。

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写了关于“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文章,鲁迅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批驳。“甲寅派”随段琪瑞政府倒台而消匿。

评价:

在新文学阵营的强大火力打击下,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甲寅派”的进攻也很快宣告失败。可以说这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此,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脚跟站得更稳了,虽然后来还有复古的沉渣泛起,但再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二、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

1919年5月,李大钊将其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期编成了“马克思

主义研究专号”。刊载的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仅引起了当时军阀政府的恐惧和仇恨,也使胡适等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不安。于是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胡适接编了《每周评论》,取消了该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从而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在该文中提出,应多研究具体问题,少谈“好听”的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还说要对社会问题作“根本解决”,乃是“自欺欺人的梦话”。

文章刊出后,李大钊立即著文《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后来,胡适又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继续宣传其思想;李大钊则继续宣传社会主义,不断批判胡适。

评价:这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新文学阵营内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冲突的开始。这种思想上的冲突,不久即导致组织上的分化。

◇对“整理国故论”的批判(1923年-1925年)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用“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6个字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整理和鉴别,才能区别“国故”中的“国粹”和“国渣”,才有利于批判“国渣”和继承“国粹”。

1923年以后,胡适竟大张旗鼓地提倡起“整理国故”来。1924年,他还为青年学生开列了一份将近200部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胡适对青年学生的错误导向很快就引起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阵营的关注。成仿吾的《国学运动的我见》、郭沫若的《整理国故的评价》、沈雁冰的《进一步退两步》等文,都批评了胡适的错误,指出了“整理国故”口号的消极作用。

鲁迅当时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却能从民族进步的大局出发,坚决反对引导青年学生去钻故纸堆。他的著名的《青年必读书》一文,就是针对由胡适等人造成的读古书的风气而发的。他诚恳地告诫青年学生:“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评价:

在当时新文化尚未站稳脚跟,军阀政府极端恐惧青年学生接受新思想、参预政治活动的情况下,胡适的这种作法实际上起到了有利于文化复古思潮和军阀独裁统治的不良作用。

◇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1924年)

1924年底,在胡适的支持下,陈源、徐志摩、王世杰等人创办综合性周刊《现代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但在发生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时,《现代评论》“闲话”栏的主要撰稿人陈源却站在校长杨荫榆和教育总长章士钊一边,污蔑进步学生,攻击支持学生的鲁迅。在这些问题上,鲁迅与之作了持久而又激烈的斗争。写了大量文笔犀利的杂文,剥下了陈源貌似

公允平和的假面具。这些杂文后来大都收入《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参考教材)

一、头十年(或“五四文学”)的阶段划分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20年白话文胜利,文学革命仍在前进,至1927年形成一个时期。

这十年的新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初--1920年:萌芽阶段。创作实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都产生,但除鲁迅的几篇小说外,都很幼稚。

★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文体大解放的活跃阶段。创作实绩:鲁迅的《呐喊》、《彷徨》、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女神》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新文学第一代作家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已经走向成熟。

★1926年春--1927年冬,沉寂阶段,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作家南下,创作减少。但此期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和最初实践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

?联结中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

?形象更新。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或内容上;文学观念上;世界性上(教材p27)

三、文学革命的特点

?理性精神的显现。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审美。

?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

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

?个性化追求。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创作方法多样。现实主义被众多新文学作家所认同,并逐步成为主流的原因。但在“五四”时期,并不存在现实主义独尊的现象,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只是到了第一个十年的后期,一般新文学作者在进行了各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之后,逐渐都转向现实主义。这种转变,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收获更大一些

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917-1927) 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框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 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 ★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 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 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 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 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

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的出现,拉近了文学与时代的距离,使文学保持了贴近生活的风貌,反映时代的姿态。革命文学家们不满于“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他们认为“五四”时期作家们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时代的创作风格。“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更乐于专注于个人主义的“趣味”,把反映时代情绪和时代趋向视为文学的重要价值。 有知名人士说过,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文学家在消极方面表现社会的生活,在积极方面可以股东、提高、兴奋社会的情趣。“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大致与新文化运动有同样的倾向,但是文学革命有创造社在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诸作家以他们的反抗精神,以他们的新鲜的作风,在文学界养成了一种独创的精神。他们指导了文学革命的方针,率先走向前去。是这种创作的精神拯救了整个文学革命,作家们一方面给予觉悟的青年以鼓励与安慰,另一方面不断地努力完成我们的语体。在作家们的努力之下,文学革命的巨火越燃越烈。然而,“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要描写个人生活,内容比较狭隘,没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自觉追求。于是,在二十年代,革命文学在我国诞生了。 成仿吾曾说,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为一步的前进,前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大多是热情的革命青年,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大革命失败后,他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文学,他们不像鲁迅、茅盾、郁达夫那样以文学为业。在革命文学中,时代现实的革命斗争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入文学作品中。“从此以后,工农的生活和革命斗争,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才成了文学创作上比较普遍的现实题材。”革命文学的兴起,也加强了文学的政治化作用,如果说以“人”为主题的五四文学旨在思想的启蒙,那么,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则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立场上,以反抗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主题参与新社会的创造。 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两者根本上是一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修正,虽然也体现了创造社的某种偏激思想和宗派情绪,但并不是

Removed_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 第三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四节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第五节文学革命后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第六节“五四”新文学的实绩与光影 附录一:“五四”文学革命之检讨 附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检讨 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一、陈独秀(1879?a1942) 二、胡适(1891?a1962) 三、鲁迅(1881?a1936) 一、陈独秀(1879?a1942) 二、胡适(1891?a1962) 三、鲁迅(1881?a1936)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 一、《新青年》 二、陈独秀《敬告青年》 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一、《新青年》 1、《新青年》简介

2、《新青年》的特色 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 1、《新青年》简介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 1915年9月15日创刊,名《青年杂志》,每期印1000份。 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发行量最大时达15000份以上。 1916年底,陈独秀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将编辑部迁至北京。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及鲁迅等轮流编辑。 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 1920年迁至上海出版,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 1921年春,迁广州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 断续出版到1926年7月停刊。 2、《新青年》的特色 (1)它的读者定位是?°青年?±,确立了自己?°新鲜活泼?±的形象。 (2)它迅速集结了当时各种?°新式?±知识者,形成一个新的实践阵营。 (3)它的话语资源不曾为那些急切谋求社会政治变革的近代知识者所共享。 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 《新青年》及其同仁的文化实践表现为破坏与建设两个维度,即抨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 3、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4、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 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 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 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 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 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 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 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饭》《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I、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J、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繁星》《春水》 K、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8、2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教我如何不想他》《扬鞭集》 沈尹默:《三弦》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整的诗。

第7章: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文学潮流、文艺论争。 【教学重点、难点】: 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文学潮流。 【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1.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和战斗性。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 2.政治的拨乱反正 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艺领域。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二)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置疑。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对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对现实主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方向。 二.20世纪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一)文学潮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 广西博白县教研室朱汝洪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伟大革命”①,它不仅给文学语言带来了大解放,大革新,而且使中国文学开始表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的第一页。 十九世纪末,中国封建势力极端反动,社会一片黑暗,文学领域更是腐败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呼吁文学改革,于是“诗界革命”“新文体”等口号开始应运而生,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文学改良的现象。但这些都是只注重形式的改革,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二十世纪初,一些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发动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整个文学革命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5年12月到1918年十革命传播到中国前夕;第二阶段从1918年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第三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 一 现在先讲第一阶段。 1915年12月,陈独秀在给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的“写实主义”;次年10月,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章的“八事”,即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僻俗语俗字。这是对文学革命的酝酿。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把他的“八事”主张正式提出来。同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这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这两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热烈响应,他们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寄陈独秀》(钱玄同)《我之文学改良观》(刘半农)等文章进行声援。但是他们的倡导并没有引起封建文学

《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之处。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网络小说是有高下之分的。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而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读阅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超越商业化的局限,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与纸媒文学相对的文学样式,它也属于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 B.网络小说承载了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但又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价值理念。 C.网络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是因为网络小说受商业化的驱动,需要快速更新,只好 借用套路。 D.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不足,只要能与传统文学融合,就能提升内在 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它结构简单,更注重娱乐性,风格轻松、明朗,给读者带来了快乐的阅读体验。 B.网络小说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将主角置于各种矛盾与困境中,让他一步步成长,并直白地把所有的场景、对话、故事过程展示给读者。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 2006-7-1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反思文学的肇端是1979年第2期发表的()。 A.卢新华的《伤痕》B.王蒙的《布礼》 C.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D.高晓声的《李顺达造屋》 2.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 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3.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4.新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塑造时代英雄,比如,孔太平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A.《年前年后》B.《大雪无乡》 C.《大厂》D.《分享艰难》 5.与八十年代中前期相比,90年代作家的写作立场呈现出多元化,主要有()、民间化与知识分子三种立场。 A.革命化B.人民化C.个人化D.贵族化6.由于()的知识分子背景和叙述上沉思抒情的品质,他的小说被有的批评家称为"知识分子叙述"。 A.莫言B.格非C.扎西达娃D.北村 7.从新时期文学思潮看,()大体可以看作一种民间立场的写作。 A.女性文学思潮B.先锋文学C.寻根文学D.新写实文学8.谌容的优秀中篇小说是() A.《永远是春天》 B. 《万年青》 C.《春之声》 D.《人到中年》 9.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小说。 A.短篇B.中篇C.中短篇D.长篇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由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大行其道。新的“人”的观念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新民”说剥落了封建君主、宗法家族的囚束,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称为“国民”。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因而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立足于社会改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革命热潮。 关键词:五四文学热潮革命创作思想观念 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胡适的“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被学者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五四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报刊杂志,以《新青年》为例,当时社会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改变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于是一波一波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掀起了浪潮。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本篇小论文主要以历史背景探讨。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点切入。 一、政治背景 政治背景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政党林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堪称“政党林立时代”。各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成了表面上作为民国国会的象征,正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袁世凯的叛变革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军阀连年混战,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

论流行文化中的民族与传统

论流行文化中的民族与传 统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何谓“流行文化”?这并不容易被定义,但你不能否认,在当今世界,流行文化已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它正在模铸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 《非诚勿扰2》中有这么一句话:伪艺术,也是艺术。同样,流行文化我们也不能把它剔除出文化的范畴。流行文化看重的只是“现在”,这种对于当下的强调在现代性社会就往往被商家染指,由此形成一套文化上的生产-消费关系。流行文化的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它才可能流行,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当文化与这个世界一样满是浮躁、虚华,它就不可能长久。正因为这样,流行文化才会只能风靡两三年就为后来人让出位置。 文化与经济,政治密不可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流行文化也不可避免的与金钱挂钩。在这种格局之下,有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否定,敌视的态度,认为其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早该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但真的是这样吗?不,我认为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而传承是发展的基础。若是没有前面的传统的积淀,你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创造出一种文化。所以说传统是文化的惯性,而流行则含有创新的成分。 流行文化中有一个词大家不会陌生,那就是“复古”,特别是这两年来,复古风愈演愈烈。以引领流行潮流的时装而言,无论是在纽约时装周上还是巴黎时装周上,“复古”大行其道,再以时尚前沿来说,如H&M、爱丽丝 + 奥利维亚 (Alice + Olivia) 、芬迪 (Fendi)的新一季服饰,Anthropologie与香氛品牌Le Labo联合推出的复古香水香氛膏系列,2011春夏彩妆仍以“复古”“裸妆”为主流,这些无一不向人们展示了传统的魅力。世界是在轮回着向前发展,流行文化也不例外。现在所流行的难道不是几十年前就存在的? 可以说流行文化与传统是不可分割的,流行文化不可能离开传统而单独存在,如果那样它将会失去其发展的空间与后续的潜动力。用个不怎么适合的比喻,流行文化好比是韭菜,割了一茬过不了多久又会长出一茬,但若是失去土壤呢?必死无疑,而传统正是滋养流行文化的土壤。流行歌曲可以说是最能反应这一点的,周杰伦的歌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有多少是很文言的?你能否认这些传统气息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特征 [摘要]在第一个十年,新时期文学思潮在经过“文革”的“洗礼”之后,表现出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诉求,简而言之,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具有人性化特征。在第二个十年,经济体制变革,传统价值观瓦解,世俗生活成为作家与读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具有世俗化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人道主义;世俗化 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并以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为标志,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到“新写实文学”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可谓是思潮迭起的二十年。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有的是对过去错误思潮的反拨,有的是过去正确思潮的回归,有的是新出现的,但也和过去的思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受到过去的思潮或大或小的影响。 我们可以大体上按照前后两个十年把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变革”阶段和九十年代的“转型”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个阶段研究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的特征。 一 “文革”十年浩劫,使我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处于极度混乱与严酷的禁锢之中,神州大地一片肃杀,满目疮痍。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人民才开始从政治上解放出来。政治上的解放必然要求思想上的解放。新时期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形成了对“四人帮”极左教条的冲击,并重新确立了“文学是人学”的信念。从现代性角度来说,新时期重新提出了现代性的任务,重新返回文化启蒙的历史轨道。同时现代性任务的提出,要求新时期文学为它服务,导致新时期文学想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复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学界大讨论,绝对主义的阴霾开始消散,被禁锢、压抑的思想逐渐复苏。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再度批驳“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反对教条迷信,确立思想解放的基本路线。新时期,文化禁锢被打破,出现了文学繁荣局面,相对宽松的文学制度和作家自由的身份保证了启蒙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第一章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1.概念解释 (1)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5)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6)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

周志雄《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周志雄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它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并称为当今四大文化奇观,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新文学谱系是不同的。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 中国网络文学道路已经显示出其独创性。中国现代文学主张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也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鲁迅、巴金等人的小说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创作了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所处的国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经济现代化社会程度越高,通俗大众文学越繁盛,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网络文学在中国繁荣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土壤。当下,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杜会现代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以颇具时代性的轻松故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从表面上看,那些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故事多是想象性的,但从小说内在的气韵来看,作者在和读者互动中更新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是同声相应的;并且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的类型:那些婚恋小说,写尽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把历史转型期人们的情感困惑等展示给读者。 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同质化倾向严重。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有刪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能成为当下文化奇观,主要得益于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B.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主张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 C.网络文学的繁荣兴盛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密不可分。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1.1997年12月25日,国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创建。 A.博库B.清韵书院C.榕树下D.橄榄树 2.网络文学是随着()而出现的。 A.互联网的问世B.《第X浪潮——网络文学》C.《新语丝》D.《橄榄树》3.童的作品()讲述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亲情伦理。 A.《驯子记》B.《红粉》C.《米》D.《妻妾成群》 4.妓女秋仪是小说()中的人物。 A.《妇女生活》B.《离婚指南》C.《妻妾成群》D.《红粉》 5.一个从事三陪的同性恋人"乔"是()笔下的人物。 A.欧河B.王家新C.村D.安妮宝贝 6.在先锋作家中,()对语言进行了最极端、最大胆的艺术探索。 A.莫言B.叶兆言C.甘露D.童 7.女主角“轻舞飞扬”是作品()中的人物。 A.《超情书》B.《城市的绿地》C.《危险》D.《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8.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9.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10.1993年第1期的《读书》发表了《躲避崇高》一文,该文的作者是()。 A.王朔B.王晓明C.王彬彬D.王蒙11.从创作思潮看,现实主义在新时期走向变异的具体标志是()的涌动。 A.先锋文学B.寻根文学C.新现实主义文学D.大众文学12.1989年由英国女批评家玛丽·伊格尔顿编的()出版,这是第一部翻译过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专集。 A.《女权主义文学理论》B.《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第二性》 13.最初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是由一些从事()进行的。 A.从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作家B.写作朦胧诗的诗人们 C.从事理论与批评工作的专家与学者D.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专业围14.民间写作中的民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文学的角度看,民间具有()等基本涵。 A.独立精神与自由创造B.从它意识 C.自我放纵 15.下列作品中,()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畴。 A.《一个人的战争》B.《青春之歌》 C.《爱是不能忘记的》D.《恋爱的季节》 16.“伤痕文学之父”是()。 A.王蒙B.卢新华C.心武D.贾平凹17.在新历史小说的几个类型中,作为历史叙述的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A.《温故一九四二》B.《红高粱家族系列》 C.《往事与刑法》D.《月黑风高》 18.短篇小说()是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反映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精神变化的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 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带来文学领域的大变革。启蒙思想受到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限制,僵死的文言文严重妨碍了新鲜、深邃的启蒙思想表达,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过渡到五四文学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P18 标志: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于上海创刊。 内容:1、批判旧思想文化体系——批判孔教封建专制思想—— 2、建设新思想文化体系——宣传西方近现代思想学说— 口号:1、——民主(Demcracy) 2、——科学(Science) 评价:1、矫枉过正 2、缺乏系统的评判 三、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P18 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形式)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内容) 文章:1、——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2、——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评价:1、——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信号。 2、——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四、《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其主要观点:P19下 ▲人物: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批判旧文学:①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②周作人——“非人的文学” ▲建设新文学: ①胡适: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0字做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强调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革命与礼法的统一的文学 《平民的文学》——普通与真挚,普通人真实思想感情。 ③康白情:《新诗的我见》 ④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 ⑤欧阳予倩:《与之戏剧改良观》等文章。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略)P22下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 1、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P23—— ——语丝社P24、莽原社、未名社P24(鲁迅支持影响下的社团) 2、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P4——弥洒社、浅草—沉钟社P24 3、鲜明特色团体:#湖畔社p25;#新月社P25;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 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新文化运动 1、猛烈批判传统文化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即由此为肇始。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 (胡适)改良"八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究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三大主义”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二、响应者(支持者)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 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六岁入私塾,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十一岁读完《十三经》。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三、理论建设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口号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 四、扩大阵地《每周评论》(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新潮》(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李大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概论 1.中国现代文学一“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的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 1.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肥皂》、《兄弟》、《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伤逝》、《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肥皂》等)。在格式上,鲁迅小说“几乎一篇又一篇的新形势”:《狂人日记》所采用的事第一人称的主人翁独语自白的叙事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彷徨》,《呐喊》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要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要求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发的典型性。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检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的大胆的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三节小说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