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1:蓝色的。学生2:美丽的。学生3:圆形的。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

2.议一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结果略)

3.思考:读课本P3页阅读材料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

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

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探究】

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

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

【自主探究】

读课本图1.2,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你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分别是多少吗?

(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结合课本P4页活动2,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合作探究】

讨论一下描述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学生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2.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记住特殊的经线与特殊的纬线。

【教学重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特征与划分。

【教学难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地球仪,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地球太大,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学生每人一只小地球仪,摆放在书桌上,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讨论1:地球仪上有地轴,真实的地球有没有地轴?(无)

讨论2:在宇宙中,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什么方向?(北极星所在的方向)

讨论3:地球上的最北点、最南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北极、南极)

讨论4: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或南极,其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南方向、北方向)

【动手活动】

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注意思考:地球仪的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或桌面)的夹角为多少度?(66.5°)

学习活动二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特征

【自主探究】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个半球?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5)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6)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7)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8)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9)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①纬线与经线

纬线经线

定义在地球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

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

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圆弧状况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半圆,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

长度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在南北两

极缩成一点

全部等长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②纬度与经度

纬度经度度数起始线赤道(0°)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范围0°~90°0°~180°

符号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变化规律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数越大。规律:

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规

律: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半球、北半球的分界线

20°W 、160°E 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

球、西半球的分界线

2.说一说:地球低、中、高纬度地区是如何划分的?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找一找:你所在的城市位于什么纬度区?(学生可先在网上查某市地理坐标,再判断。)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讨论1: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各有多少条? 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都有

无数条。 讨论2:一条经线有多长?

一条经线的长度是赤道长度的二分之一,约2万千米。 【拓展探究】 1.动手活动:

在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描述出以下特殊的纬线、经线:

纬线:0°(赤道),30°N ,30°S ,60°N ,60°S ,90°N ,90°S 。 经线:0°,180°,20°W ,160°E 。 2.观察地球仪,并想一想:

(1)东西经度区的划分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否一致? 不一致。二者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2)本初子午线是人为规定的,所以东经和西经是人为划分的。 (3)任意一个经线圈中两条经线的经度值有什么联系?

二者的度数和为180°,如果一条在东经度区,另一条一定在西经度区,0°和180°经线除外。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3课时 经纬网定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重点】

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难点】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16年8月5日—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里约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23°N,43°W。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1.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150°E 150°W 180°120°E 150°W

纬度20°S 60°S 20°N 50°N 60°N

南北半球南南北北北

东西半球东西分界线东西

2.老师点拨:

(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经度<20°东半球

>160°西半球

20°~160°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②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习活动二学生合作完成课本P10页活动1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如下:

温哥华0°51.5°N

悉尼74°W 40°N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合作探究】

观看地球自转演示动画图,结合书本P11页图1.1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昼夜交界的线叫什么?

晨昏线,由夜进入昼的那半叫晨线,由昼进入夜的那半叫昏线。

2.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吗?什么情况下重合?

教师点拨:一般情况下,晨昏线和经线不重合,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并不重合,一年来只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晨昏线才与经线圈重合。

3.同一经线上时间相同,昼夜情况是否相同?

教师点拨:从图上看并不相同,原因等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后就明白了。

【拓展探究】

向学生呈现极地昼夜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分辨昼、夜区域;2.分辨晨线、昏线;3.分辨时间差异。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日期北半球

节气南半球

节气太阳直

射位置北半球昼

夜长短南半球昼

夜长短

6月21日或22

夏至冬至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极昼夜最长,昼最

短,

南极圈极夜

9月22日或23

秋分春分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12月22日或23

日冬至夏至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

长,

北极圈极夜昼最长,夜最

短,

南极圈极昼

3月20日或21

春分秋分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温度带界线范围纬度范围获得的热量现象

北寒带北极点—北极圈90°N~66.5°N 最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

北温带北极圈—北回归

线

66.5°N~23.5°N

比热带少,比寒

带多,

四季比较分明既无极昼、极

夜,

又无阳光直射

热带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 最多,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

南温带南极圈—南回归

线

66.5°S~23.5°S

比热带少,比寒

带多,

四季比较分明既无极昼、极

夜,

又无阳光直射

南寒带南极点—南极圈90°S~66.5°S 最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

3.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动画,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尝试画出移动轨迹简图。

教师点拨:学生所画图如下所示:

4.学生讨论并思考北半球一年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答: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拓展探究】

1.在课本图1.18中,如果将图中的二分二至及标出的时间去掉,你如何判断图中的四个位置分别处于哪一个节气日?

(1)依据图中空白与阴影的面积在南北半球中所占比例判断。例如:夏至日,北半球空白面积大于阴影面积,表明昼长夜短。

(2)依据极圈内的昼长夜短情况判断。例如:冬至日这一天,北极圈全部是阴影,表明极夜现象。

(3)依据代表太阳的箭头指向位置判断。例如:箭头指向北回归线,表明这一天是夏至日。

(4)依据地轴的北极一端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判断。例如:夏至日这一天,地轴的北极一端朝向太阳,冬至日这一天背向太阳。

2.学生观察在侧视经纬网图与俯视经纬网图中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特征。

俯视图俯视图

3.学生讨论下列自然现象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1)一天里,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揭示了地球的自转现象还是公转现象?(自转)

(2)一年四季里,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揭示了地球的自转现象还是公转现象?(公转)

(3)如果回归线变成30°,会发生什么现象?(极圈变成60°,热带与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标、图例。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学会正确选用地图。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

2.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图。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华”,这些名言正好可以反映地图的特

点,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地图这一方寸天地,去见识地图的神奇。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6—P18页内容,读图1.21,图1.22,图1.23,图1.24,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1)看一看:

①图1.22,图1.24两幅地图中都包含哪些共同的地图要素?

②图1.22中,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比例尺有几种表达方式?

③图1.23中,告诉我们地平面上的方向可以描述为哪几种?

(2)想一想:

①一般地图怎么定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怎么定方向?

③图1.24中,经纬网怎么定方向?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1)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比例尺:

①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3)方向:

①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无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图例:是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合作探究】

1.学生活动一:学生读课本图1.22,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距离,运用比例尺计算两地实际距离。(约300千米)

2.学生活动二:学生读课本图1.24,指出“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西北方向)

3.学生完成课本P18~19页活动内容。

(1)日照在济南的东南方向;济南在潍坊的偏西方向。

(2)济南到烟台的图上距离大约为6.8厘米,两城市的实地距离大约为408千米。

(3)省界、铁路、山峰、河流绘图略。

【拓展探究】

活动1:展开合作,绘出学校平面简图。

活动2:讨论比例尺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字式比例尺,分母越大,表示比例尺越小。

(2)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求图上距离,单位一般是厘米,求实地距离,单位一般是千米(或米);1千米=100 000(厘米)

活动3:讨论图上辨方向应注意的问题。

①地图上的方向不能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

②在方向标地图上判断两地相对方向的技巧:

例:问B地在A地的什么方向,就是以A地为参照物,将方向标平衡到A地处,以A地为原点建立十字方向标,再判断B地在A地的什么位置。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定向方法最为精确,应用最广泛,必须熟练掌握。

学习活动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例:旅游——导游图、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世界政区图,总之,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创设情景,学生解答:

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准备到郊外的森林公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到郊外的森林公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2016年欧洲杯决赛将于2016年7月11日03:00在法国圣丹尼斯大球场举行,我想知道法国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需要交通图)

3.当今,除了传统地图外,还有哪些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例:电子地图、卫星遥感技术、GPS定位等。

【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比例尺大小详

比例尺小大略

2.学生合作完成:课本P23页活动2的内容。

(1)查阅中国交通图,可以知道去往云南的交通线路。

(2)昆明城市图。

(3)云南省旅游图。

(4)景点导游图。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书本P25页图1.36,思考图上有什么?

①方向标

②闭合的曲线

③线上标有数值等

2.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生注意观察并读课本P24页内容及图1.34,图1.35,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①什么是海拔?

②什么是相对高度?

③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什么意思?

(2)想一想:

①相对高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②什么是等深线?

③等深线上的数值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3)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4)等高线上的数值是海拔高度数值。

(5)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深线。等深线上的数值一般是负数,表示在平面以下深多少米。

4.学生仔细读课本P25页图1.36,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填入下面表格中。

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示意图

等高线图

表示方法闭合曲线外低内等高线弯曲部

分凸向低处等高线弯曲凸向

高处

多条等高线汇

合重叠在一起

地形特征四周低,中间高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山脊之间的

低洼部分近于垂直的山

坡,

称峭壁;峭壁上

凸出处,称悬崖

陡崖

【合作探究】

1.同桌合作,利用书桌上的书本叠起来,模拟山体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的制作原理。

2.观察书本P25页地形实体图与等高线图,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

3.观察等高线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思考:它们有什么规律?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都是相等的(该数值叫等高距)。

【拓展探究】

教师展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激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山脊、山谷还有哪些技巧?

作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交点的海拔数值比两侧高的是山脊,反之是山谷。

2.如何估算山峰的高度?

通常山峰与紧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小于等高距。

3.如何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重叠在一起的等高线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就是陡崖的相对高度。

4.想一想等高线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例如:(1)山脊通常是一座山的分水岭。

(2)山谷往往形成小溪或河流。

(3)陡崖处往往形成瀑布。

5.等深线与等高线的原理一样吗?(一样)

学习活动二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P26页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

(2)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优点?

(3)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基本有哪几种?

2.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地形?

(1)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

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大范围区域内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上的绿色通常表示平原,白色表示冰川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表面有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合作探究】

学生读课本P27页图1.39—图1.42,合作讨论,将获得的信息填入下表中: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学习活动三认识地形剖面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28页活动,教师注意点拨。例如:两个相对的山脊之间的部位在剖面图中怎么画出来?(一般用平滑的曲线连接,数值位于内圈和外圈数值之间)

【合作探究】

1.讨论: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之间的联系与各自特色。

教师点拨: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全方位地反映某一片区域的复杂地形,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但需要依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去推断。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教师提醒:地形剖面图中一般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

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

【自主探究】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归纳: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

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

(2)找一找: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

2.学生读图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

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结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学习活动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自主探究】

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教师点拨:如下表所示

概念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学生说出七大洲的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课本P33页图2.6及P35页图2.11完成下表及填空。

(1)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位置大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南极洲

跨南北半球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南美洲

跨东西半球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2)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读图2.6及图2.10,完成下表及填空。

(1)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

名称周围大洲所跨半球

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跨东、西、南、北半球

大西洋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跨东、西、南、北半球

印度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全部在东半球

北冰洋亚洲、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

(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拓展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读P33页图2.7及地图册P10—11页图,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2)在图上找一找世界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例如:

①主要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②主要的岛屿:台湾岛、日本列岛、大不列颠岛。

③主要的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朝鲜海峡、英吉利海峡。

④主要的海洋:日本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墨西哥湾。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易混淆的问题:

(1)地球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2)世界上最大的岛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

(3)大洋洲因有众多附属岛屿位于太平洋上,跨东西南北半球。

(4)大西洋形状呈“S”形。

(5)非洲与欧洲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相望。

(6)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隔着德雷克海峡。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由“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引出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探究这一地理现象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世界地图

【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学生读课本图2.13,2.14,2.15,结合P37页活动,思考以下问题:

1.(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会出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学生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例:(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教师可先不要求学生急着回答,可先让学生读课本P39页图2.16,了解两种观点,表明各自的立场,教师作统计。(正确观点: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40页活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证据:南美洲与非洲形状相互吻合表明它们有可能原来是一块大陆;南美洲与非洲相吻合,部分古老地层的一致性以及动物分布的一致性可证明以前它们是一块大陆。

4.学生读课本P40页图2.18,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教师提示:图2.18中三幅图片的顺序不能记错。

5.拓展思考:为什么大陆会漂移?(不要求学生回答,可先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板块运动

【自主探究】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学生读课本P41页文字内容,读图2.21,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2)看一看:

①图2.22中,全球主要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3)想一想: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是否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①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知识

实用文档 七年级上册地理背诵资料 班级:姓名: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 看得远” 2 “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站得高,1 海 边看船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⑤月食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km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 4万km ,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 4.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为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东经与 西经的分界线为本初子午线,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为 20°W和160°E。 5.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南纬度越大;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北纬度 越大;东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东经度越大;西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 西经度越大。 6.写出下列特殊纬线或经线的纬度或经度。 北极 90°N 北回归线 23.5°N 赤道 0°本初子午线 0° 南极 90°S 南回归线 23.5°S 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和160°E 7.低纬度是指:纬度0°—30°;中纬度是指:纬度30°—60°;高纬度 是指:纬度60°—90°。

9.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图中填出四节气名称并完成下表。 实用文档 10.读教材第14页五带示意图,将五带的名称、分界线名称及相应纬度填入上图中并完成下表。

纬度范围名称地理现象终年炎热,有阳S N热带—23.5°23.5°光直射四季分明,无阳N 北温带 66.5°N23.5°—光直射,也无极S 南温带°—66.523.5°S 昼极夜N 北寒带°—9066.5°N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S °—9066.5°S南寒带 ①。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11.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比例尺、方向和图例③一般②有经纬网的地图,以经纬网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以指向标定方向 。地图,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 。用一句话描述比例尽的大小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等于 12 “尺大围小内容详”。地图所表示内容的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某一地点高出;相对高度是指 13.海拔是指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曲线,可以重叠但一般不会交闭合 14.等高线具有如下特点:①等高线都是相等;③等高线上所标注的数字表示叉;②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④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我们称之为等高距 等温线越。;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15.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密集表示气温差异越大 :16.写出以下地形的等高线特点(第2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两大转变 1、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由“学科本位”、“知识中心”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 二、教材内容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环境 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教材可读性强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意义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1、用活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文内容少,图片、活动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主动学习。但这样的教材使老师操作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地理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 地球的形状:球体。 2、 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 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 经纬线特点: (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 经线 5、 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 ) 、南回归线(23.5°S ) 、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 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8、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1、地球的自转

(课本13页)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可以作为学校评价地理教师教学的标准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 径 6371千 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 线 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 圈。 20°W以西 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 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 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 道是最大的纬线 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 南、北 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 是 90度,在南 极、 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 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 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 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新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地理笔记

海拉尔第五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三轴椭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大小:赤道周长-------40000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纬线和经线 形状特征:圆 指示方向:东西 长度: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度数起点:赤道(0 °纬线) 度数的划分:由0°向南、北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度数90°。 代号:南纬(S)、北纬(N) 低、中、高纬度的确定:0°--30°--60°--90° 划分半球的界限:赤道(0°纬线) 五带划分:0°--23.5°--66.5°--90° 三、纬线和经线 形状特征:半圆 指示方向:南北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度数起点:本初子午线(0 °经线) 度数的划分:由0 °向东、西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度数180 °。代号:东经(E) 、西经(W)20 °W-----160 ° E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是绕什么自转的? 旋转中心:地轴 2、地球沿着什么方向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旋转周期:一天/24小时 4、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的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的 5、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时差 6、发表《天体运行论》,并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①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2、方向 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在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南 在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北 地形图的判读: 同线等高,全图等距,线重必崖,线密坡陡,互凸即鞍,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71%,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1、海陆分布的特点:海陆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4、各大洲的地理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亚洲:白令海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 2、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的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④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4、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是太平洋板块 5、板块运动的形式:张裂和碰撞挤压。 6、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系。 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事 实。 2、知道学习地理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初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形成地理表象;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初步树立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 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生活与地理 2、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合作价值观。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老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课程,他可以使我们成为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 学生:地理!

老师:对,地理!教师:同学们,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学生说,并可以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讲评 教师: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很多,也很有趣,涉及到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学好地理是十分有用的。那么地理具体学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读P1课文和卡片:1、说一说地理学习哪些内容; 2、尝试在空白卡片中填上地理的其它内容; 3、将这些内容按自然和人文进行分析。 教师:1、地理所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十分有用的。 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 学生:读P2四幅图,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并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教师: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因地制宜。 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和“听老家的姑姑说……”两段资料,围绕下述内容谈感想: 1、造成巴比伦文明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2、山区种植粮食和果树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 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归纳为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2、因地制宜。 学生:阅读教科书P4“综合分析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两段课文,结合上面所列举事例,说一说: 1、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3、怎样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 教师: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讲评; 2、小结:(1)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地理; (2)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地理;(3)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再生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习地理。 板书: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结全课: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学好她对每一位同学终生有用。 七、【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 5、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8、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

(课本13页)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 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 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 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 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 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 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 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 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 么气候?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 比 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4、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 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背诵资料 班级:姓名: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1海边看船○2“站得高,看得远”○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⑤月食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km ,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 3.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度数范围 经线半圆相等东西方向0°—180° 纬线圆(两极为点)不相等南北方向0°—90°.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为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为本初子午线,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5.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南纬度越大;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北纬度越大;东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东经度越大;西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西经度越大。 6.写出下列特殊纬线或经线的纬度或经度。 北极90°N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本初子午线0° 南极90°S 南回归线23.5°S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 7.低纬度是指:纬度0°—30°;中纬度是指:纬度30°—60°;高纬度是指:纬度60°—90°。 8.列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 方向周期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 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北半球季节北半球昼夜长短北极圈内昼夜长短春分 3.21 赤道春季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夏至 6.22 北回归线夏季昼最长,夜最短极昼 秋分9.23 赤道秋季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冬至12.22 南回归线冬季昼最短,夜最长极夜

10.读教材第14页五带示意图,将五带的名称、分界线名称及相应纬度填入上图中并完成下表。 11.地图的三要素是指: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 有指向标的地图,以指向标定方向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以经纬网定方向 ③一般 地图,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 。 12.比例尺等于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用一句话描述比例尽的大小与 地图所表示内容的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尺大围小内容详” 。 13.海拔是指 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 某一地点高出 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 14.等高线具有如下特点:①等高线都是 闭合 曲线,可以重叠但一般不会交 叉;②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 海拔高度 相等;③等高线上所标注的数字表示 海拔 高度;④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我们称之为 等高距 。 15.等高线越密集表示 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表示 坡度越缓 。等温线越 密集表示 气温差异越大 。 16.写出以下地形的等高线特点(第25页): 山峰: 闭合等高线的中心,数值内高外低 ;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突出(低突脊) ;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突出(高突谷) ; 陡崖: 等高线重合之处 ; 鞍部: 两座山峰之间的低地 。 17.读右等高线地形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 名称。 A. 山峰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 E. 陡崖 18.列表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第27页图)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高度 低 高 高 较低 地面起伏 小 较小 很大 较大 四周高中间低 19.可以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地形剖面 图。 名称 纬度范围 地理现象 热带 23.5°N —23.5°S 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 北温带 23.5°N —66.5°N 四季分明,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 南温带 23.5°S —66.5°S 北寒带 66.5°N —90°N 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 南寒带 66.5°S —90°S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册总复习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约里;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0°——30°N(S)为纬度30°——60° N(S)为纬度60°——-90°N(S)为纬度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例一:见右图。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 B:、 C: 、 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5.假设A点(东九区或西九区)的区时是20点,试求B点的区时是点,北京时间是点。 6.假设A点的地方时是20点,试求B点的地方时是点。

例二: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B. 、。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二、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夏——) 例三:读右图,回答:(10分) (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 北半球的节气: A , B 。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 射的纬线是,北极圈内有 现象。此时山东省白昼 最长,这一天是在月 ______日前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详细实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球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