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导学案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导学案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导学案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导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编写时间:2010-11-8 编写人:审核:高二政治组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重点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

能力目标: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情感目标: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的价值

基础知识准备: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_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___________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决定着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表现为它有时会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3.实践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的基本观点,是打开奥秘的的钥匙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2)作用:决定着社会的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表现:①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性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或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的联系,这是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表现: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②经济基础决定。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和完善,否则就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状况的。4.地位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即、加以解决。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指。

3、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是的创造者,是的决定力量。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4、,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

的重要保证。

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和功能。

2、人的价值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就在于对社会的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以及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和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和_______________。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和作用。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对人们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⑵价值观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的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________以及满足的________作出判断。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作出的。

2、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__________,遵循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_________________特征。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_________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___________的倾向;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_______________,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

(1)人们的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_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__________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____________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1)人只有在__________中,才能创造价值。(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__________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_______________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①只有正确处理_______与社会、________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在_________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②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________________。①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_________自己能力的过程。②个人素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素质、道德素质、_____________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__________信念,需要正确____________的指引。

课后反思:

自主检测:

1.以前许多历史学家在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后,往往得出了许多与历史现实不符合的结论,这是因为()A他们忽视了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B他们所考察的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是错误的C他们在错误的历史观指导下进行研究D他们缺乏考察历史的必要条件

2.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是说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C.社会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存在

D.落后思想的物质基础还存在

3.古代人们出门的时候想到的代步工具是马车;现代我们要出门的时候,想到的代步工具确是汽车。之所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A.人们的喜好不同 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存在

C.人们的思想认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D.古代的人的联想能力不强

4.由开始的纺纱车到后来的纺纱机再到现在的电脑纺纱,纺纱技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演进,推动纺纱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A、科技B、人民群众C、生产力D、国家的统治者

5.有人说,开着美国越野车的山西煤炭老板是不会理解那些背一袋煤赚一块钱的贫穷小伙的辛苦,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的人们是无法理解伊拉克人民的心酸的。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B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C.每个人的意识,都要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制约D.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性

6.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

7.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要解决的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

8、当今就业市场上,许多谋职者为了获取用人单位的好感,经常制造假文凭和假简历,常常出现高中毕业生拿着假的某高校本科文凭在用人市场上蒙混过关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担心。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他们造假,社会应该给于谅解B.这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行为,并没有危害到社会,外人不应该过分干扰C.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谋职者造假值得同情 D.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9.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对高污染、高耗能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告诉我们,科学的价值选择必须

A坚持趋利避害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

C研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D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在新中国“大炼钢”时期,片面的理解“多快好省”思想,促使大面积的森林毁于一旦,其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不断恶化。这一事实说明①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②矛盾具有特殊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D.①③④11.神州飞船发射成功后,中宣部、教育部就组织学校对学生进行航天精神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向航天英雄学习。国家之所以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航天精神,是因为()

A.航天精神是航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航天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D.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2.爱因斯坦说:“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B.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C.只有彻底摆脱了自我,人生才有意义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13.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B.人们是否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C.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每年初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出前一年令全国人民感动的10个人,这些人感动的故事每次都让人泪水充盈。这些故事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弘扬了主旋律。而《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为“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并与时代紧密相连,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一种共鸣。根据材料回答14—15题。

14.从下列选项中选出符合上述材料的说法()

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②“感动中国”人物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③“感动中国”人物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标准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

A.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B. 他们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C.他们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D.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二、主观题:

1、目前的中国,存在商业道德缺失问题严重的问题。许多人不是缺乏商业道德,而是根本没有商业道德。三鹿事件曝光,引出大量品牌牛奶的质量问题,导致食品业免检制度的终结和三鹿、伊利、蒙牛、光明等品牌的“中国名牌”称号的取消。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和道德体系建设,实守信,依法经营,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赖。而如果道德缺失、投机取巧,其结果只能是自掘坟墓。

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道理说明企业如何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和道德体系建设赢得消费者信赖?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

2、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目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交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 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迅速动用一切资源,从全国各地召集救援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救援部署,从那一刻起, 各方关注投向玉树,各方力量奔向玉树;危难中,党和人民在一起,13亿全国各族兄弟姐妹在一起。出发,奔向玉树;目标,援救生命。举国体制总动员,来自全国的力量以最快速度集结,抗震救灾直指一线。

材料三: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子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地震中也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情,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雪灾中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取得了社会对这些平凡人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2)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没有计算个人利益的得失,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 【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 【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 【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

高中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 [知识网络]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 社 会的 真 谛 社 会 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 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社会的奉献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以人合乎群众利益为准绳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斗争、改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定信念,铸就辉煌

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分数的初步理解导学案 教学内容:理解几分之一及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课本P91—P93的例1—例3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自学指导: 复习:1、把8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怎样分两个小朋友都没意见,而且公平呢。应该()分。每人分()个。 2、怎样才是平均分?答:每份要分得()。 3、把4个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个。 4、把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 )支。 上面的题没难着你吧!你真棒! 5、思考:老师只有一个,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个。A:1 B: 半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能表示吗?()怎么办? 新知:一、理解几分之一 请看书P92-93。并填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也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要动手、动脑、动口哟: 用不同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纸折一折(你有几种折法),并用斜线表示出二分之一来。并口头叙述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结合你的图用这种模式说: 把一个()平均分成了()份,其中的一 1 份是()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像这些数都是()数。你能举出这样的分数吗?如:()()。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注意:分数必须强调:()分】 3、用一张正方形纸 3、你知道分数的写法、读法吗? 写法:写的时候先写一短横,它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2,

我们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1,我们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我会写: 九分之一 写作:( ) 你会读分数吗?如: 读作: 4、请看书P91你在画面上找到哪些地方有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并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5、你还能表示出其它几分之一的分数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示?(把你表示的分数写在纸的背面,涂色部分后,并说说你是用哪种方法得出这个分数的。 二、 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同一形状的纸分别折出 并涂上颜色,你发现了什么?哪个大? 小结: 从上可知:1、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 )。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它的每一份反而越( )。 也就是说:2、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 ),分母小的分数反而( )。 41 2 1分数线: 表示( ) ( ):表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份 这是( ),表示其中的( )份 1 3 1 8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就是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一节课是否能上成功,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数学的学习起于“疑”,在于“思”,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就尤其重要了。那么怎样去设计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呢?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要有科学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有启发性、探究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4、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在实际教学时,导学案中各环节问题是如下设计: 一、在课前导学这一环节,要设计一组练习,这组练习题中要蕴含,本课学习所必须的知识点及技能,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例如:平行线判定一课课前导学设计如下: 课前导学: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载, 形成的八个角中,同位角有哪些,内错角,同 旁内角呢? 问题2:同位角具备什么关系时,能够判断a平 行b?你的根据是什么?

实数教学:(一)课前导学:探究 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 35 ,478 ,911 ,119 ,59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_______小数或________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______小数或____________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二、 在新课导入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需要是求知的源动力,在新课起始,设计一道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而生活中又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此时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算术平方根一课: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 平行线判定一课设计如下: 新知导入:小明下课的时候,他想知道黑板上、下边沿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小明只有一个大的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黑板的上下边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黑板的上下边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提纲 本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一、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意义: 二、价值观 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集体利益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怎么办?) 三、人生观:(综合探究)(注:考纲中无) 理想的含义及作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及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主题。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 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个人 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并非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公开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学校,你们分过东西吗?这节课,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忙分一分月饼。 出示课件:

(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板书:平均分 (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怎么表示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1/2 (1)指导认识(课件) 师:这块月饼,两人就是每人一半,陈老师应该从哪里切?也就是把它怎么分?(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刚才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师: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课件) (2)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 师示范: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在线上写1。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导学案开发和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一是不会分解单元总目标,同一目标多课重复;二是抓不住重点目标,旁逸斜出地胡乱延伸。如:学习小说《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要学生思考“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学习《散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却引导学生分析“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三是不会取舍,平均用力。四是目标固化,缺少根据学情变化的调整和修改。 二、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高效课堂”实验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三、学习内容的侧重 不论是问题导读评价单,还是问题训练评价单,老师设计的内容

往往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内容大意概括多,精彩句段品味少,线索思路提炼多,逻辑关系探究少,知识性问题设计多,开放性问题设计少,简答表述训练多,阅读练笔实践少。 四、设计意图的表述 在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述过程中,由于教材挖掘的不到位,意图提炼的不精准,出现了言不达意、过分细化、拘泥于字面含义的题干表述偏差问题。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草帽计》教学中,一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问题二,是这样表述的:贺龙的“草帽计”可谓是“神机妙算”。想一想,这个计策“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如问题三: 贺龙同志用智谋指挥军队,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约而同地奔向贺龙,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本体的设计意图是想叫学生概括贺龙同志的人物形象特点,属于会聚性问题,而所要求采用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则要求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语言描述,属于发散性问题,再加上题干的文字量较大,这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无疑加大了审题、答题的难度。 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既要研究课标和教材,又要把握学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和学生的学习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提能训练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提能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BB6-10:BBBBC11-15:CDBAD16-20:CCDBD21-24:DCDD 二、非选择题 25.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我国对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都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真理性认识。(4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我国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并与时代的变化相符合。(4分)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经历了从群里到发展的过程,并且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4分) 26.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②民法典的编纂,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积极回应社会热点与时代诉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4分) 27.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分)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在疫情防控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4分)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在疫情防控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4分) 28.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歌颂劳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分)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歌颂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2分)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歌颂劳动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分)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歌颂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2分)⑤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分)

(完整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直尺、彩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 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 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4.让学生用三等分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三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提问:我们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 (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

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校本研修——《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化学组王天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我校提出“明确目标,问题导学”、“五三二”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不给出具体的什么方法,不提供具体答案,也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中。“合作在课上,功夫在课前。要想让合作不留于形式,就要在课前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我校进行了“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一、“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特色 “问题引领”是指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策略。同时发展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我校设计的导学案,在注重了“问题引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问题关联化”的同时,还体现了我校的教学模式: “明确目标,问题导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 “自学释疑,同组研讨”给学生营造了和谐探究氛围,增强了学生讨论问题的宽度和深度; “分层汇报,小组展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精当点拨、深化提升”教师突破重难点,同时将学生存在的模糊的问题清晰化; “当堂反馈、分层作业”进行巩固练习,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形成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需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导学方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等同学案,两者在学和导中都不可或缺,形成“学案导学”教学整体。 2、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与学习文本。学案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应尊重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同时弥补不足。设计学案是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分析教科书,并将教科书中没有明示的东西通过学案让学生领悟出来。教科书是全国共用,学案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而设计的。 3、“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区别: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实践、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等。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②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运用】①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唯物论的意识反作用是相通的。②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③在强调社会产生的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内容】: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能手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91-93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勇于探索、自主

学习的意识学生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老师制作的图片展示,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理解平均分。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学案”问题设计的方法

“导学案”问题设计的方法 “导学案”问题设计的方法一、根据阅读能力层级设计问题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理解能力由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深层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五个层次的能力构成。阅读理解能力中的五种能力依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构成了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这渐进提升的五种能力是我们阅读能力训练的重中之重,“自主学习提纲”可以按照这五个层级进行对应的问题设计,以此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我们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用表格的形式予以说明。能力层级能力解说问题设计认读能力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能够识读阅读材料。1.根据加点字读音,准确流畅地朗读,读出句中句读和节奏。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nú)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般理解能力解释出阅读材料的字面意思,包括解释句子字面意思和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对不熟悉的内容的理解。2.请根据课文注释或查阅参考资料,翻译下面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深层理解能力对阅读材料字面之外的内容的理解能力,包括对人物的心态、情感或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阅读材料的概括和归纳能。3.本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描写寄予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作者有哪些“痴”的表现?“痴”的背后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鉴赏能力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特点、表达手法、字词的运用技巧等作出评价的能力,这种评价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因而是较高水平的能力。5.“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下文相矛盾,“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阅读活动,不但能够从阅读材料中了解和吸收各种信息,还可以把吸收的各种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去使用。6.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特点,以“假如我是张岱”写一篇短文。二、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每个单元教材在编写时都有明确目的,都设置了一定的训练重点。问题设计可以依据单元训练重点进行设计,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比如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文化艺术”,单元阅读训练要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下面以第16课《社戏》一文为例,以表格方式说明问题设计与单元训练要点的关系。单元训练要点提纲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说明(或方法指导)理解课文内容1.撰写平桥村简介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阅读理解小说内容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住人物在典型环境和情节发展中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小说主题。2.勾画情节发展图3.拟写平桥人物榜体会课文思想情感结合课文结尾句,说说那晚的豆好吃吗?那晚的戏好看吗?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读鲁迅作品,要善于抓语意看似矛盾的句子,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透彻理解,从而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品味积累优美语句从“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三个写景片段中任选一个片段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并朗读背诵。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①抓关键词,②抓主旨句,③抓修辞句,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①多侧面,②多层次,③多手法。联系生活体验由《社戏》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再用感情镀上金色的光泽。即使是忧患的童年,也会因时距而寻觅出忧患余生中的“忧患美”。语言积累运用请撰写一则课后心语。示范例: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设计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个单元训练下点,目标聚焦,容易形成能力,提升阅读训练效率。三、运用“问题连续体”原理设计问题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教授琼·梅克等提出了问题连续体理论。该体系是以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为目的而创立的。作为“问题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集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因为()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必须通过实践突破原有历史条件对人的限制③人民群众的认识一定具有真理性④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家庭农场搞的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但它的主要劳动力仍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单位,可以方便农场经营决策,提高效率。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 ①增强农民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性②从实际出发,按农业生产规律办事③承认农业生产中的联系是主观的④使农业生产关系适合农业生产力状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贯彻了中共十八大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①有利于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④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说明()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则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对中国的大多数老人来讲,养老的意义是回归家庭生活。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的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要解决养老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材料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表明,中国改革要啃“硬骨头”。下面对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改革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改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纸片、长方形纸条(2个) 2.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只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1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多少? 生:一半 师:咱们也不能1除以2等于一半吧?以前的数不能表示我们要表达的数,怎么办?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那,这一半到底用哪个分数宝宝来表示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 【设计意图: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的理解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的理解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 一、知识问题化 知识问题化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使学习内容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怎样借助外力,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必须知道怎样填、填什么。 二、问题层次化、探究化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价值管理)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2012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A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D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3、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C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4、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C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