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分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分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分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

——以城南公园为例

摘要:本文以现代园林为例来浅析古典园林设计技巧,以及其在现代

园林中的运用,从而展现现代园林对古典园林精华的传承于发扬。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设计技巧;道法自然;空间景深。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skill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use of——South Park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of modern landscape Analysis of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skills, as well as their use of modern gardens, which show the modern garden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th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Modern Landscape;Design Skills; Tao Follows Nature;Space depth of field

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当看到那

些远古的鬼斧神工时我情不自禁地佩服着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他们可

以将建筑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的巧妙,真正做到了“道法自然”,也将

自己的思想注入到他们的设计之中,引人深思。其设计思想主流是儒

道释,即儒家、道家、禅宗思想。这些思想都对中国的园林艺术起了

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古典园林固然很重要,但是世界是发展的,中国是发展的,自然

园林也要发展,要有符合时代气息的园林。因此对于古典园林我们需

要的是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巧妙的运用在现代

园林的建筑之中。在此就以邵阳城南公园为例浅析一下古典园林的设

计技巧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

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如城南公园入口处是公园内的第一空间,由植物围合的一个半封闭的空间,管理机构建设在边界处,半封闭空间是一个音乐喷泉广场,营造了一种安静祥和而又现代的气氛。其周围小空间大多是用植物来分割,这样又起到了分割空间作用,又不会被完全孤立起来,有一种安全感。

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建筑的尺度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尺寸过大而欣赏的距离又太近的话极容易形成一种压迫、抑郁感;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如城南公园的罗马廊柱(见图一),观赏点较远的话看起来觉得它小巧的像前面的广场围护,让人感觉广场与它融为一体,但在走进看给人一种强力的压迫感,粗壮的柱身又给人一种肃静的感觉。随着距离的不同观赏者有不同的感觉。

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古典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这可以城南公园中部溜冰场为例,由溜冰场中亭子沿着水的长方

望去,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两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相望的榭;通过榭后面的一大群茂密的树林可以看到最远的第二个空间层次,是儿童游乐园。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多。

4曲径通幽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曲径通幽处,风景之美才显得富有活力,而且有些不一琢磨。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它体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特征。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并可以通过改变方向和暂停来引导观赏者的行为,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曲折的道路还可以使园林空间给人以连绵不尽和深远的感受,孤立观赏者主观的审美反应和能动的参与,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愉悦。例如在城南公园广场的右边有一处景观也是隐隐约约的出现在树丛之中,随着视线被导向不同的空间,景观就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被逐渐发现,最后完美地呈现在观赏者的眼前。

5空间的延伸

空间的延伸可使得方寸天地之间也能体会到空间的丰富变化,满足不同的行为和心理要求。空间延伸的思想使得空间分割用的屏风、院墙、影壁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对于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延伸空间的还可以改善空间的氛围,破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空间延伸往往用到借景、边界处理两种主要手法。

5.1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园内

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城南公园用远借的手法使得空间扩大,

景深增强。郁郁葱葱的树林后面远借的是高楼大厦(见图二),彰显的是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各种形式将园外的景色联系起来,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园内,当外部环境优美时经常采用。如城南公园的边界处大都是植物围合的,人行在小路上,内外都有景可观,并不意识到园林的边界。

5.2以曲形游廊打破闭塞感

曲折的游廊可以使得原本闭塞的空间变得柔美而和谐。例如城南公园的水体上面的长廊,将大面积的水体一分为二,从面积较大的水面一方看去,长廊就像一道半透明的屏风,长廊另一侧的景色掩映其中,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关系,产生了景深。在水面小的一侧是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长廊本身的功能很简单,不过是供人行走的一座桥,然而其高超的设计手法使这座简单的木结构产生了丰富的审美体验。逆湖而上,在不远处有一个幽静的小溪(见图三),小溪的水来源于一堆山石中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特别是在周边的喷雾系统打开后,感觉就身处在人间仙境一般,感觉这就是那个大湖的水源,给人一种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感觉。这就是在继承了古典园林的优秀结合了先进的现代技术的结晶。

5.3“角”的处理

为打破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常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某种艺术的境界;有的还采取布置扇面亭的办法,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园内美景处。

5.4以山石与绿化作为高墙的掩映,也是常用的手法。

在白粉墙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几乎全被吸引到这些物体的形象上去,而“实”的白粉墙就一变而为他们“虚”的背景,有如画面上的白纸,墙的视觉界限的感受几乎是消失了。这种感觉在较近的距离内尤为突出。如城南公园的外面的围墙边种植的植物掩盖了高强的孤寂和死板。

6无中生有

老子说:“洼则盈”,“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指的是空间上的“空无”而非虚无,与设计中的空间感相联系,事实上,所谓“无”就是丰满并表达了相当积极的意义、功能、行为和可能的美学观念。“空”的概念与空间感相联系指点与山水画技法颇为相似,“空”可以代表一切事物,可看作丰富性的源泉。

7画意

设计的是将自然景观的意象抽象提炼成新的景观意象。突破自然条件上缺乏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体现出真山真水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在城市平地的条件下造园,没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但仍顽强地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塑造具有真山真水意趣的园林艺术境界,在“咫尺山林”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这种塑造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创作,因为它虽然是以自然风景为蓝本,但又不停留在单纯抄袭和模仿上,他要求比自然风景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因此才能作到“以少胜多”。同时,这样的创作是掌握了自然山水之美的组合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山有气脉,水有源流,路有出入……“主峰最易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山要回抱,水要萦回”,“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呈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些,都是从真山真水的启示中,对自然山水美规律的很好的概括,因此古典园林中形成了叹为观止的诗情画意般的美景。

为了获得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上还特别注意抓住总的结构与气势。中国山水画就讲究“得势为主”,认为“山得势,虽萦纤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这是因为“以其理然也”,“神理

凑合”的结果。园林布局中要有气势,不平淡,就要有轻重、高低、虚实、静动的对比。山石是重的、实的、静的,水、云雾是轻的、虚的、动的,把山与水恰当地结合起来,使山有一种奔走的气势,使水有漫延流动的神态,则水之轻、虚更能衬托出山石的坚硬、凝重,水之动必更见山之静,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景观效果。设计中“画意”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通过框景手法使景物给人纯粹的视觉快感,一种则是塑造一种“海外仙山”的简单质朴的品质。

8理水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总的来说,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而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已给我们做出了诸多精彩的示范。如城南公园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的旋律展示着不同的高低节奏,与周围的树木形成了和谐的美景:林木葱郁、水声欢腾。在湖的另一端也设置了跌水,层层跌落,最终汇在一起,流水悠悠,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柔美水景。

9叠山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用石讲究“瘦、透、皱、漏”。可为特置主景,亦可与水体、植物配合组景,以得某种意境。同时也作障景、分景。造景中喜做险怪之奇构,层峦叠嶂、沟壑盘回,正所谓“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穿行其间,挑压勾搭变幻莫测,明暗开合扑朔迷离。

现代景观设汁开始大量出现硬质景观,开始使用经过抽象后的规则石景,如城南公园的门口处的题名石,用的是黄石。另外,人造石

头—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如公园中在湖的源头处的石头就是对自然等高线的高度抽象与简化。

10建构手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建筑多轻巧淡雅、朴素简约、随形就势、体量分散、通透开敞。尤其讲究框景、漏景等园景入室。其次,建筑本身也成为点景之一。譬如山顶的一座小亭,本是一处赏景、稍歇的绝佳位置,但在低处仰视时,又可欣赏其凌空欲飞之势。总的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已经高度园林化”,它其实已和其他景物水乳交融,溶为一体了。

现代景观设汁中的建筑,已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一般看不到正常意义上的建筑物,但却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类似的建筑空间感的存在,这说明建筑空间的构成技巧,已被大量引入景观设计之中。如城南公园入口处的花架,只用几根柱子来限定空间,言未尽而意已至。

11栽植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栽植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是故,园中林木虬曲突兀、盘结交错、连理交柯者比比皆是。同时也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花木的选择与使用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即所渭“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之类。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群植讲究搭配造景。此外,在组景上注意通过疏密、高低的变化形成帷幕、屏风式的空间界面,使景观有似连又断的流动感,似遮又露的景深层次。城南公园的植物种植也是高低错落,形成很好的空间感,乔木、灌木、地被的完美结合使得人工景观更甚似自然景观,达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原则。12结束语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从山水造景到空间的意匠,以及一系列空间处理的技巧和手法,都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的经验中,却又

充满着古典的理性主意精神,在艺术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也正是由于我国古代园林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今天的园林艺术百花齐放,深入地探究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对当前造园艺术的创新与突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时代的要求;能与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现代人的渴望。“一种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认为最美最美的景致。我想我们的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随便就能学习成功的,她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学习的宝藏。我们应遵循“扎根过去,立足现在,取向未来”的原则,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不断创新进取,做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吴家骅主编,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彭一刚主编,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梁隐泉,王广友主编,园林美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图一

图二图三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第一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原则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1.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1.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1.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1.5 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1.6 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园林造景手法 1.主景: 凡在全园或景区起主导作用的景叫主景,主景与配景:能起到控制作用的景叫主景,它是整个景观区域的核心、重点,往往呈现主要的使用功能和主题,也是该区域视线控制的焦点。突出主景的方法一般有升高主体、正南朝向布局、坐落于轴线(视线)焦点或构图的中心、运用动势的指向等。 2.配景: 对主景起衬托作用的景为配景,可使主景突出,在同一空间范围内,许多位置、角度都可以欣赏主景,而处在主景之中,此空间范围内的一切配景,又成为欣赏的主要对象,所以主景与配景是相得益彰的。 3.对景: 在园林中,当我们登上亭、台、楼、阁,可以观赏对面的堂、山、桥、树木;在对面的堂、桥、廊等处又可观赏这面的亭、台、楼、阁,这种构景方法叫对景。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 4.障景: 障景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现代园林源于古代园林的一部分理论,结合了西方理念,理论构造上比较杂糅,但是基本上是对古代理念的阐述和丰富。使观者跳脱,虽在景中,但处处是景。室外环境中除了园林,障景多见于一些非常精美的楼盘设计,比如万科地产旗下的一些楼盘,楼宇布局就非常值得称道,北京的观唐也是典型的例子,离开学校很多年了,理论概念的书面阐述都忘记了,只能凭印象说一点了。 5.框景: 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园冶》中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李渔也谈于室内设“尺幅窗”、或“无心窗”以收室外佳景,也是框景的应用。 6.夹景: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造景手法艺术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其是在苏州一带,更是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留存至今。从时间来看,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较为繁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集大成者,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风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后世建造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与设计方面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一切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哲学观。因此,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并没有急功近利,与自然抗衡,而是遵照自然法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的亭台楼榭,并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丰富了园林内部景观,透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意境。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色,虽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依然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纵观整个古典园林的构造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造园者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几种造景方式来对古典园林的景色进行深化。常见的几种造景手法包括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 (一借景 古典园林的空间一般都是比较狭小的,有时候设计太多的风景反而会使空间更为狭小,令人压抑,而借景则可以巧妙地避免这一缺陷,并使风景层次更为丰富。所谓借景,就是将本来不属于园内的风景通过一定的叠合、引入等方式来组合到园内,从而弥补古典园林空间小的不足之处,使园林通过引入其他风景而更为丰富,更富魅力。如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等。 1.借景的方法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借景手法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 (1开辟赏景透视线 在景物观赏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物阻挡人们赏景的视线,如树木的枝叶,因此,在借景方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赏景的阻碍物,修剪树木枝叶,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使人能够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人们观赏园林时会受到园林界限的限制,所以看到的仅仅是园内的一些景物,而提升视景点的高度,则可以使人们观赏到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如此一来,观赏者便可以观赏到更多的风景,使园林内的假山、池筑、亭台楼榭一览入目,达到良好的借景效果。 (3借虚景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 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 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 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 建筑美、 诗画美、 意 境美, 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与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 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 靖初年(约公元 1527 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 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 ,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 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 年) , 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 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疏浚池塘, 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

经典分析——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现代设计比较分析

现代园林在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与现代建筑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现代园林在发生了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 1 造园理念 1.1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于受空间所限,喜好欣赏小景,偏爱把玩细部,往往使得有些园林空间局促拥塞,变化繁冗琐碎。 日本古典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永恒。仅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而避免使用随时间推移,产生枯荣与变化的植物和水体,以体现禅宗“向心而觉”、“梵我合一”的境界。其形态更为纯净,意境更加空灵,但往往居于一隅,空间局促,略显索漠冷落,廖无情趣。 法国古典园林,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更加注重整体,而不强调玩味细节。但因空间开阔,一览无余,意境显得不够深远,同时人工斧凿痕迹很重。

英国古典园林,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园林空间更加整体与大气。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本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 1.2现代景观设计的造园理念 现代园林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2.1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诸如为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群落进行种植设计;多用乡土树种等基本生态观点与知识,已被设计师理解、掌握和运用。在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园林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例如,为减小迳流峰值的场地雨水滞蓄手段;为两栖生物考虑的自然多样化驳岸工程措施;污水的自然或生物净化技术;为地下水回灌的“生态铺地”等,均带有明显的生态成分。 1.2.2由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拓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 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 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的第一空间,就是 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 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 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 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中国园林的欲扬先抑手法) 1.2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 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 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 围,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 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 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 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写意处理与视觉错差) 1.3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 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如 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 一览无余,一望到边。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 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 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 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 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 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 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这种构景手法恰如 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 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 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 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 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有时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如甲风景 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 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花卉,便叫作添景。例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 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 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 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 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 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 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 蔽作用的构景手法称为夹景。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能起 障丑显美的作用,增加景观的深远感。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 州桥主景,被两岸起伏的山石和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多夹持,构成明媚动人的景 色。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 七、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园林创作之前必先立意。立意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针对地形、气候、历史、人文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体验、思考,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景观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思想,达到建园预想的艺术境界。使游人在有限的风景中,生发出无限的风景和遐想,产生浪漫主义激情,使园林形式美升华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美的理想,情景交融,达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园林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设计极其重视意境构思。如明代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第一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原则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1.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1.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1.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1.5 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1.6 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手法:主景与配景、抑景与扬景、实景与虚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内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特点: 1)主景与配景主景升高,能使背景简化,也突出了主景。 2)抑景与扬景在入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从而达到开阔园林空间。 3)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合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实现前设障碍,左右夹峙为夹景,四方围框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在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前景与背景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是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从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 6)俯景与仰景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俯视或仰视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借景能增加层次扩大空间感,丰富园景,增加变化,且不费分文。园内景物也可以相互因借,实质为园内外和园内各 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或互为对景和相互烘托的关系。 8)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的景观。在配置中,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渐过渡等不同的配植方式,实现园林景观的色彩构图。在同一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因此,采

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来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可以延长景观的观赏期,表现花木的季相变化。 名句赏析~~~~~ 不限 主题 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____佚名《越人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___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____佚名《击鼓》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教案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 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 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 “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 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 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 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 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 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中国园林的欲扬先抑手法) 1.2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 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 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 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 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 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 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写意处理与视觉错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摘要]: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造园;意境;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引言 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所要达到的园林意境,以期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其中手法之一便是“咫尺山林,以小见大”。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原始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造园理论多借鉴于绘画理论;众多画家诗人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及建造,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 在造园理论和专著方面,分别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清代李渔的《闲情寄语》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另外,造园理论还可于一些游记、散文和小说中找见,如《梦溪笔谈》、《红楼梦》等,但更多的还是见诸于山水画理论中。 在造园者方面,造园者不单只有一种身份,而是兼有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如,元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善,苏州的狮子林即为他所造,狮子林也因其画作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赞美:“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造庭院,因借辋川山色之胜,以画设景,以景入画;明代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祝枝山建造苏州园林中亦留有印记。另外,历代著名的造园专家,如计成、文震亨等,全部都精通诗词绘画,在造园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南朝宋宗炳说:“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计成也在《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可见“咫尺山林,小中见大”不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园林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