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1 曹刿论战 导学案配答案

21 曹刿论战 导学案配答案

21  曹刿论战  导学案配答案
21  曹刿论战  导学案配答案

第六单元 遥忆圣哲先贤

21 曹刿论战

精彩开篇词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7)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

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

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

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论战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五、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第二课时 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

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

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交流点拨】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交流点拨】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

最佳战机。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二)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三)主旨探究

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 (团结曹刿、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四)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四、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五、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歼袁绍70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5万——大败曹操20余万

淝水之战张辽7千——大败吴军10万

战争的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等。

曹刿论战学案(教师版)

南沙万顷沙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备课组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目标2:对照课文注释,能理解、疏通文意。 3、目标3:学习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方法。 4、目标4:理清行文思路,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目标5:借助文中简洁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目标3、4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1)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2)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3)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2、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了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派军队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是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函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军队出兵抵抗,战于鲁之长勺。 【学习过程】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加强诵读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 论战》。这段文章,毛**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 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 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 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 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念一遍。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 对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 停顿问题。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重点篇目,选文出自于《左传》,文章围绕“论战”“鄙”“远谋”关键词,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文章结构严谨,“简而有法”;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军事才能卓越,深谋远虑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本文学习来初步认识《左转》散文中叙事以及人物刻画的特点。 为实践新课标理念,课堂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同时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认识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战争中取 信于民的关键性作用。 ⑵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情感价值观:战争胜负原因不只是武器装备,关键是民心向背。 三、教学方法:⑴合作,讨论,探究、激发阅读兴趣; ⑵课内与课外拓展结合,加强文学积累; ⑶课文学习与实践结合。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对话描写,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及文章详略。本课教学难点:学习与实践结合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曹刿论战课次:第2课时教学时间:2019年12月教学对象:九年级授课人:魏宗菊

教学反思:本堂课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地位的体现,知识与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展现。但容量较大,教学环节还要精炼。在以后教学实践中还要多锤炼,让课堂更加高效。

曹刿论战 学案

义安二中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时 2 主备教师郝卫城授课教师备写日期141127 学案序号YW9x00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具 一自学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 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a.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b.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3)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21.《曹刿论战》

21.《曹刿论战》学案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重点)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 的原因。(重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 文的主旨。(难点) 学习过程: 一、文本链接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 (8)望其旗靡.

3、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玉帛古:今: (1)牺牲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 (6)忠之属.也古:今: 4、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2、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3、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永俊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章大意。 2.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战争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shì)而望之 吾视其辙(zhé)乱夫(fú)战,勇气也望其旗靡(mǐ) 3.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语调。 三、读课文,释词义 1.找三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先由学生纠正字音、句读,学生仍把握不准的由教师纠正,教师主要纠正学生的语调。例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2.齐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词语障碍,个别词语学生分组互相交流。 4.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独自占有) (4)小惠未徧 (通“遍”,普遍、遍及)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6)公将鼓之 (击鼓)

《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学案21《曹刿论战》学案 设计人:刘杏林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民弗从也。通 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今: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 (6)忠之属也古:今: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公问其故()之故克之() 故逐之()忠之属也() 肉食者谋之() 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 (8)望其旗靡 7、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达标测试题 中考链接《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学案#(精选.)

《曹刿论战》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2.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 3.牺牲 ..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4.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5.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6.可以 ..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7.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护 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用作动词,乘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用作动词,下来 (三)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 故逐之( 所以 ) 2. 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3.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于之”,在那里)

4. 其: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指“取胜”这件事) 望其旗靡(他们的) 5.之:肉食者谋之(指“公将战”这件事)登轼而望之(指齐军) 公将鼓之(音节助词)忠之属也(的)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见”后省略宾语“公”)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后省略宾语“之”) 2.倒装句 (1)何以战 (宾语前置,即“以何站”。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站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曹刿谈论作战的准备、指挥战争的过程的记叙,表现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也阐明了取信于民、抓住战机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四、课内精读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部编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导学案附答案

20《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弄清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焉(jiàn)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既,已经。 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①牺牲 .. ②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 ⑦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曹刿论战学案

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 主备人:唐朋飞审批人:日期: 一、: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1、、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 1、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曹刿()又何间焉()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2、填写下列空白,检验自己对《左传》的了解。 《左传》相传是时所作,是根据国历史写的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曹刿论战》记叙的是国和国之间的之战,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二、课内探究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 ...谋之()2齐师伐.我()3又何间.焉()4肉食者鄙.()5何以.战6衣食所安. 7弗敢专.也8对.曰9小惠未徧. 10牺牲 ..玉帛11弗敢加.也12必以信. 13小信未孚.14神弗福.也15小大之狱. 16虽.不能察.17忠.之属.也18公将鼓.之 19齐师败绩 ..20公将驰.之21遂逐.齐师 22公问其故.23一鼓作.气24再.而衰 25彼竭.我盈.26既克27难测.也 28惧有伏.焉29望其旗靡. (二)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师版)

9 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李明审核人:时间: 课题:《曹刿论战》总课时 班级:姓名:组:

C.公将战︱上使外将兵 D. 夫战,勇气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 5、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2、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公将鼓之:击鼓,名词作动词用 3、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克之所以 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以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按照,根据 之忠之属也的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登轼而望之指齐军 4、特殊句式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战本应为“以何战”,意思是:凭什么打这一仗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

《曹刿论战》学案(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丰台路中学初二语文学案 第七单元《曹刿论战》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读准以下字音:刿、间、徧、孚、乘、勺、靡。 2、能解释以下词语:师、肉食者、鄙、安、专、牺牲、加、信、孚、福、狱、情、忠、可以、从、鼓、败绩、驰、辙、轼、遂、既、克、夫、作、再、彼竭我盈、测、伏、焉、靡。 3、能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能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能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能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难点: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本文线索;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朗诵,体会,讨论。 学习过程:预习 (一)文学常识题。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左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 2、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能写出哪些?另外,你能说一说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吗? 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谢玄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大的背景是大国争霸,诸侯兼并,齐强(管仲为相,齐国很强)鲁弱,小的背景是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小信未孚.忠之属.也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既.克夫.战彼.竭我盈.望其旗靡.(三)熟读课文,并借助注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把这几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年春,齐师伐我 ..战。曹刿请见.。 ...。公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一、自学指导 1、长勺之战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2、《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