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

第三讲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及特点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1)基础性(2)先进性(3)整合性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及原则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静态表达——教材

静态表达的重点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学习活动

动态表达强调做中学和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静整合表达——学习经验

学生在动态(做)活动的过程中获取静态知识,在对静态知识理解基础之上进行动态活动,并在这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 .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1)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基础性先进性整合性

(2)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

1、协调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编排思想

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

2、结合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编排方法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与教学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潜入深、由简到繁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

横向组织原则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统合在一起,并有机会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3、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四)选择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选择有益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容

心理条件经验条件兴趣条件

2、选择有益于学生学会生存的内容

生活化问题化

3、选择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

综合性前沿性关联性

(五)中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某些直接经验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具有认识自然、社会以及了解自己的需要,因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三类基础知识。

(1)基本事实

(2)基本概念

(3)规则、规律及原理

(4)有关活动方法的知识

(5)有关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评价的知识

2、关于某些活动的方式、方法的经验内容

3、关于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内容

4、关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六)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一方面剔除了陈旧和烦琐的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吸收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前沿紧密联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新课程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努力将知识、经验与活动有效地统一

起来,以还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本真面目。

(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双基”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重新确定什么是公民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终身教育是满足人一生需求的教育,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要确保人们适时地进行与其需要相应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2、社会成员的学习是贯穿其一生的自觉的行动;

3、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等教育机构,而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各种文化设施和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终身学习源于终身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体性,它面向全体人民,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子系统)联系和连接起来;

2、持续性,它贯穿一生的整个过程;

3、全面性,因为它面向每个人提供了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可能性:职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等等。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

高校课堂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例 原州四中李晓科 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一、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二、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

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 本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较好地说明,教学环节不能太多,实际上教学环节多,学生摸不着脑袋,也是无效的教学。这个案例具体好在那里?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浅谈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关系之比较(一)

浅谈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关系之比较(一)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将从是“品牌的竟争”,课程建设是教学的基木要素合格产品”到“是一项最基本用户满意”。高午学校教学工作是永恒的主题,质童的竟争将、最主要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教学质童辩证统一关系,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各,是学科建设的基拙,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校课程与教学处2020年述职报告

学校课程与教学处2020年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事: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课程与教学处副主任工作,协助周宗友主任和罗晓章助理完成课程与教学管理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我努力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深入了解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和沟通。现就这学期的工作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协助周主任与教务处同事一起完成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1.抓好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工作 我坚持早中晚及时到校,按照规章制度检查教师出勤情况,观察课堂教学状态,遇到问题积极沟通,严查期初提出的“教师七禁止”,并积极与老师沟通。参与并督促教研工作,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推进教研活动落实。积极走进课堂,对学科课堂教学进行专项观察和记录,对课堂的问题及时沟通。积极参与组织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工作,并积极参与成绩分析,指导教学有序开展。 2.迎接各级各类检查工作,并借此推进学校相关工作深度开展 本学期,教务处先后迎接了多项检查工作。10月29日,xx区实验教学评估检查工作在我校进行,我与周主任指导物理化学生物备课组组长以及实验员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我做了详细的实验评估工作汇报,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并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10月30日,xx 区秋季义务教育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检查在我校进行,教务处工作人员精心组织,搜集资料,完成了上级的检查任务。10月31日,xx区目标考核建设检查工作于在我校进行。教务处完成了相应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12月10日,成都市xx区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价检查在我校进行。我与周主任指导信息中心、中控室等部门完成了此次检查任务。借助这些迎检活动,教务处督促相关部门完善了实验教学、学籍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工作。 3.推进学校信息化程度提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进度 本学期,借助xx区数字化校园检查,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协同罗校助将信息技术课题组、信息中心、中控室、创客中心组建为信息化建设实施团队,推进希沃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常态实施,加强学校网络环境、基础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学校录播、广播、校园电视台建设,成立有五个功能区(机器人工坊、电子工坊、3d设计工坊、制造工坊、阳光生态园)的创客中心,用于学生进行STEAM 课程学习活动。12月,在老师们的建议下,多方协作,引进科大讯飞智学网阅系统,积极推动试用,给老师教学提供精准数据。

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摘要在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程度的决定权,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能够使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课程的能力。所谓各种教学资源它不仅仅为教科书,辅导书,多媒体课件等常规教学资源,同时它也在社会中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学校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教学水平,在家庭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相信老师们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新的一系列教学体系和模式,使现在的教学体系更具有可行性和执行性。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一、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社会条件性资源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如果学生生活圈仅仅是学校和家里,什么事都不闻不问的,对于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只知道书本上的内容,其它社会资源什么也不知道?因此教师应充分的挖掘社会资源。让校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社会条件性资源包括科技宫、展览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场大专院校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参观,并对面包的制作过程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学生参加电热孵化基地,使学生了解在孵化过程中,熏蒸室、孵化室、洗涤室中所涉及的相关物理知识,让学生体会物理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使学生在各种场合,各种社会环境下,学生们都应该很快的适应,养成学生们的自立性,多元化。 (二)社会生活资源 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里哪些用电器用两孔插座,哪些用电器用三孔插座,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等一系列与生活有联系的物理电学问题,用这些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隐性发展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老师们就应该是课程教学的创造者和执行者,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样的话,对其教师们的自身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在创造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把隐性的资源应该具体开发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才是真正我们学生所需要的,所应该拥有的,下面几点就是在教学资源应该准备的:

课程与教学发展三年规划

木垒县第一小学课程与教学三年发展规划 通过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制定的课程与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的 细心领会,特制订以下教务工作三年规划。 一、工作思路 学校规划中教学工作以积极推进“3431”的研究与实践为主线,以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教与学的最优化为中心,建立高效有序 的教学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质量监测 方案,加强校本师训管理,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二、总体目标 以优化教学管理为手段,夯实基础型课程,完善校本教材。继 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转变教师的备课模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 学习方式为途径,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 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进。 三、主要举措 1、做好《木垒县第一小学质量提升工程方案》和《质量监测方案》依据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并在不断的总结分析、分析总结中寻 找更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2、以常规自控(互控)为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与探索。备课自控,对不同层面教师分别要求,不断提高二次备课 的质量;随堂课互控,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注重练习设 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以课题研究为核心,提高全员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的意识,构建成就“3431”模式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逐步 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促使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 4、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实施质量过程性管理,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重

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 科能力展示情况、文体活动参与情况与学业评价相结合,切实把提 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5、学校成立教学巡课督导小组,督导小组成员由校长、书记、 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组成。不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严格执行教学常规,逐步规范教师行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6、各教研组长对新教师进行备课、上课的专题指导,让新教师 更快地进入角色,熟练教学。 7、建立随堂听课、评课制度。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7、1——2018、1 目标:强化常规,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任务: 1、制定《木垒县第一小学质量提升工程方案》和《质量监测方案》,并依据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在不断的总结分析、分析总结中 寻找更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2、各教研组要学习新的教研常规管理办法,明确常规教学我们 怎么做,做什么。 3、各教研组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制定具体分层备课要求。 4、研备、改备年级组长要抓实效,自备教案要有对突破重点、 分散难点等的设计构思。 5、建立随堂教学情况互控机制,开展“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6、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梳理,落实研究任务,确定研究 方法,寻找解决策略,跟进完善策略。 7、2017.1月—6月在各组开展师徒“同课异构”活动。2017.9月—2018.1月在综合组开展“异课同构”的教学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计10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2.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 A.斯克瑞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3.“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4.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计30分) 1.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大学教材《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1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p9) 赫尔巴特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联合),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 (1)明了是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应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这时,学生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地进行静态的深入的学习。对初学者来说,以最小的步伐前进才是最稳妥的。因此,他应当对每一点都仔细学习,直到正确地理解每个对象为止。在心理状态上,要求学生把“注意”集中到新观念上。在教学法方面,教师要把所学内容加以分解,逐个地提出,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各个事物。他说:“对于最初阶段的教学来说,教学艺术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知道应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极小的组成部分,以免不知不觉地跳跃了某些部分。””教师讲述新教材时应简洁易懂。如果学生不懂的话,可以通过“中介物”帮助学生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联合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在这个阶段中,“由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种专心活动中去,表象联合起来了。”教学中要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即新的教材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在新旧观念的联系中继续深入学习新教材。赫尔巴特认为这一阶段学生在心理上表现为“期待”。在教学法方面,赫尔巴特认为,联想最好的方法是自由交谈。“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做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如此,可以防止生搬硬套,这种生搬硬套往牲产生于单纯的系统学习”。(3)系统是静止状态的“审思”。最初形成的新旧观念的联合并不一定是有序的,它需要人们对联合阶段的结果进行审思。经过审思,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一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中的一个成分,并出在恰当的位置上。系统是在“明了”和“联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假如没有清楚的个别事物就不可能有系统、次序、关系,因为关系不会存在于混合体之中,它只存在于既分离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赫尔巴特说:“系统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学生在此阶段在老师指导下,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在心理方面,表现为“要求”,教学上应采用综合的方法。 (4)方法是运动状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意味观念体系已经全部形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在“方法”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应用已经获得的系统知识,使之变得更为熟练和牢固。要熟练应用知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由任何一点转向前后左右的任何一点,或转向两旁”,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组合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心理方面表现为“行动”。在教学法方面,学生通过作业、自己写作与修改等运用所学的知识。 2.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目标(p157)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是什么 a.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b.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sodocs.net/doc/913670697.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校课堂:6+1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6+1”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石家庄精英中学“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三大主体办学理念的三箭齐发,该校2013年也力创高考奇迹:据权威部门统一口径计算,2013年该校本一、本二上线率均以绝对优势跃居全市第一。作为民办学校,精英中学当年高一录取的几乎全是低端生源,取得如此好成绩,源于2010年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出任精英中学校长之后,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特别是学校首创的高效6+1课堂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带动了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引来全国教育界人士如潮观摩。 高效6+1课堂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主动探究、热烈讨论、激情展示,通过自己深思熟虑学到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大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中学传统课堂的六个问题:①灌输方式,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的昏昏欲睡。②被动学习,传统课堂的分水岭,学生缺乏主动。③缺失自信,在未来竞争社会中处于劣势。④丧失兴趣,课堂少有质疑、探索精神。⑤机械学习,仅仅学会了而达不到会学的目的。⑥泯灭个性,缺乏培养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千人一面。学校为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决定全面推行“6+1”

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是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它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学会,学通,能用的优质、高效的学习模式。 一、关于“6+1”课堂教学模式 “6”是课堂教学六个环节,依次为“导(引导),思(自学),议(讨论),展(展示),评(点评),检(检测)”六个环节。“1”是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6+1”课堂教学模式环节解读 (新授课为例) 1.“导”就是老师导入新课(4分钟) 老师快速总结旧课,引入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指出重难点及考情预测。2.“思”就是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同学们按导学提纲的指导,先泛学课本相关内容,然后独立思考解答导学提纲中相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老师们将课本知识具体化、问题化、层次化,其中层次化的问题,是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要静静观察学生的“思学”状态。 3.“议”就是小组起立讨论(7分钟)。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商议刚才学习思考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学习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概念: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订并实行的各种计划、活动和进程。 教学概念:(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目前对于教学内涵的界定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共同活动之下,从教师一方入手来界定教学;第二种同样在共同活动之下却是从学生一侧着眼对教学概念作进一步解释;第三种则是从这种共同活动的结果来解释。第一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第二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第三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交织着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发展体力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这个系列行为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它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它是教学内容及其架构。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设置什么课程,其中又包括哪些学习主题,各门课程所占的份量

精选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判断题资料

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判断题 1 直线式教学内容的排列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内容的前后重复。Y 2 课程广义指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合,或指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 Y 总合;狭义指一门学科。 3 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Y 4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N 5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Y 6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我们说课程是经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N 在学校或教室内所遭遇的一切经验。 7 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N 8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N 9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Y 10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Y 11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内容Y 12 课程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Y 13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N 14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Y 15 较早、影响较深远的关于课程的界定是把课程当作学科。Y 16 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Y 17 从学校类型上,不同类型的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课程因素相同。N 18 从体系上说,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Y 19 从内容上看,课程既包括课程表中列出的课程,也包括没有列出的情境 Y 性因素。 20 隐性课程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附带学习”。N 21 美国杰克逊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到“隐性课程”一词。Y 22 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不起任何作用。N 23 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分科课程的是孔子。Y 24 学科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Y 25 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者生活课程。Y 26 必修课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Y 27 教学计划现在多称为课程标准。N 28 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Y 29 大学的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大纲是由教育部和相关部委统一制定的。Y 30 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有逻辑式和心理式两种类型。Y 31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有直线式和并列式两种。N 32 通才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Y 33 专业基础课是体现专业特点并根据专业特殊需要设置的课程。N 34 教师拟定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Y 35 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Y 36 学科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Y 37 经验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Y

高校教师课程教学总结2篇

高校教师课程教学总结2篇 Summa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高校教师课程教学总结2篇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篇章2: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章1: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是我工作的第二年,这一年相对于前两年来说,对于教学和教育工作有力进一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在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拓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承担了一些新的教学任务,总体上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年的工作任务。 一、教学任务:

1、本年主要继续担任科技英语的教学。 第一学期继续承担的是《电子商务》的教学。 这是我第二次带这门课,这次除了认真备好课外,继续不断扩展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课外知识,争取在讲好课文本身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基础知识。 这次比上次讲解更详细,而且讲解章节覆盖更广,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学期承担的是《计算机科学概论》的教学。 这是我第四次带这门课。 但是为了精益求精,我把课本详细地进行了整理,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在课件上补充了一些图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增加讲授课人工智能这一部分,并且沿承以前的方式,针对大一新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每节课布置作业,坚持批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重点讲解,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从其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已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和学习“美国模式”两个阶段,下一个趋势是“多重组合普通教育 +多样性的主修”模式。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有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性的问题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四大问题。关于创造性问题,尤要引起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但创造性是激发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关键词]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今天我打算讲讲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具体讲三个问题:一是历史,二是现状,分四个主题讲现状,最后,将从四个主题中抽取一个我认为我自己尚有研究的主题展开详细论述。一、建国以来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历史不好讲,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包括课程教学管理的历史、课程编制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专业设置的历史。这么多历史讲什么?我认为要讲最核心的。我个人认为,课程与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谈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1949~1966年可以视为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文革”阶段我不讲,因为没有代表性),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为苏联模式。这种模式按照专业口径招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学生第一年修基础课,第二年修专业基础课,后两年是专业课,还有一些专业加深课,大体称为知识三层楼。这就是我们这17年间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我个人认为以上是第一阶段,不折不扣的前苏联模式。后来就发生变化了。为了说明下一阶段的特点,我们必须首先看一下美国模式,有比较才有鉴别。美国大学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最多的也只需一年就可以学完,这样几乎所有学生至少都可以修两个主修(major),而且是两个本科的major。这在中国大学是做不到的。我国大学每个专业所修的专业课加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在20门以上。这样一来,不难理解,美国的大学生完全有很充分的时间选择至少三个主修领域,而我国的学生充其量只能选择一个本科主修加一个专科层次的辅修。和前苏联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具有灵活地适应市场的能力。一旦市场变化,需要改变的只是major,而且教师转变快,在我们原来的前苏联模式里,一个教师只要承担两门专业课,工作量就够了。所以如果专业没有前景了,两门课没法教了,他就得再转到其他方面。在美国不一样,每个教师可以开十几门课,有些课是minicourse(微型课程),很小,一个主修不行了,还有其它主修的课程。所以其应对市场的能力比中国原来学的前苏联模式不知要强多少倍。日本的广岛大学也和美国大学的情况差不多。只有中国大学,主修有这么多课时,特别是专业课。还是讲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不同,他们以院系招生,按学科口径入学,不像我们分专业这么细。头两年进行的是普通教育,通常两年,也有可能一年半或者一年,具有复杂性。后两年学生选择多个主修,同时兼修一些自由选修课。有些自由选修是主修领域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识教育里的选修。通识教育实际上散见于四年之中。美国模式比起苏联模式来,应对市场的能力要强得多。苏联模式专业过窄,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较差,如果按照这一模式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读到一半时,突然发现社会需求不那么紧迫了,而那时我们的教师基本按专业配置,当专业和人才需求矛盾时,问题便出现了,一定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配备的专业教师没法呆了,只有根据原有特长重新安排,我国高等学校“文革”前就这样。当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一模式情况就很糟糕了。这时美国模式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第一是主修多,多的时候10个8个甚至20个都有,学生在普通教育完成后选择面大,我们指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指的就是这个,而不是我们的选修,我们专业课至少20门,每门专业课至少2学分,个别有3~5学分。在美国、加拿大,包括日本,其主修除了数量多外,学时学分也少,一个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一门课程通常不多于30课时(在国内有的高校平均一门课程57课时甚至还多)。这样下来,修一门主修,有些一学期可学完,伯克利的主修比较大,但一年内也可修

2017小学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

2017小学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 2017小学学校课程的教学计划 学校教学课程要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下面是WTT整理的小学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一) 一、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

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6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2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