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语文探究式教学

浅谈语文探究式教学

浅谈语文探究式教学
浅谈语文探究式教学

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变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变单向吸收为多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

一、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

1、语文探究式教学以师生、生生互动为特色,以尊重、信任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表现为师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到主动状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2、语文探究式教学是以语文知识的体验和应用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调查等各种形式,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或做出评价,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探究”,从探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不能苛求学生的探究结果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二、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略

1、营造氛围,促进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

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就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设疑,追根溯源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提出问题,并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概况,发现哪些问题一看就懂,哪些问题有疑问,并作相应的标示或记录,然后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筛选、加工出若干问题提交学生讨论。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同一组的学生互相交流,不同组的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气氛越浓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的热情就越高涨,学生在争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分享,博采众长,弥补不足,甚至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指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最好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思维的行进路线和发展轨迹。

3、创设情境,逆向思维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像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拓出崭新的发展思路。

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点,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4、组织研讨,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养成尊重他人的说法,养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语科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发表时间:2019-07-19T10:55:16.3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作者:代福民[导读]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福民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251400 【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14-01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式学习之后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行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开始入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就伴随着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围绕学生为中心这一中心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教学主导者的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辅导中,要多提出疑问,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也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为什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探究式学习,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焕发学生内在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进行。 一、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创设探究学习的直观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探究式学习,可以创设更加丰富立体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更多的思想激发和情感的渲染,从而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意识,带着这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探究的目标前进。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最终化为具体的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向。所以,教师要如何创造情境并提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方面的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在小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系中,他们对于某些事物有既定的认识,此时如果教师提出另外的观点,就可以让他们兴趣大增。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雨后》、老师可以出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平常在下雨天兄妹俩他们摔了跤,反而很高兴,甚至想多摔一跤,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听到以后发现这一说法,跟自己的原有认识,产生了矛盾,所以他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因此,迫不及待的拿起课本,一看究竟。第二,教师可以举出相关的实例,顺势提出问题。伴随着授课的内容,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讲到具体内容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实例,进一步的提出问题。如《鲸》一课,讨论鲸吃东西的方式,教师可出示:鲸吃东西与众不同,我们把这种方式叫“鲸吞”,学生一听,对“鲸吞”一词,反映较大,便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解决,进而进入探究情景。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三袋麦子》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课文开始土地爷爷给三个伙伴一袋麦子的故事,他们不同的表现,可爱的样子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但一年以后这三个伙伴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呢?讲到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猜想:然后启发他们通过读书解决。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阅读观察和推理能力,要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做到逻辑严密,严谨求实。学习一篇课文,带着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首先要把课文的内容读懂,读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首先可以对整篇内容进行大概的浏览,了解的基本的结构和文章的含义之后,再仔细的从头到尾细读几遍。在让学生精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式的阅读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发现,就是在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综合的能力获得了提高。所以,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而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三、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教师平时要勤于思考养成多想一些为什么的习惯,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在过程中,教师得善于发问的习惯也会给学生带去一定的影响,让学生也逐渐在头脑中多想到了一些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解读并针对课文题目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文章内容,在文章中找出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设计,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或者疑问是从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提出的,有的时候,这些想法非常的有价值,甚至连教师都没有想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丰碑》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写老战士在风雪中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导读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该强调描写老战士神态、外貌以及外部环境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提问:天气如此寒冷,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人被冻僵了表情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为什么军需处长却是“十分安详”?带着这两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从课文的细节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格。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积极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

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切身体会 摘要:写作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文章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122-01 DOI:10.16657/https://www.sodocs.net/doc/916108400.html,ki.issn1673-9132.2019.26.113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学欠缺 写作是对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小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能力。在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写作辅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表面上听得很认真,但依然找不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难以让人找到重点。如果不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只是一味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困难重重。 (二)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 我国仍有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写作并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甚至错误地认为其重要性远不如数学、英语等学科,从而形成了

一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众所周知,兴趣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缺乏对写作的兴趣使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是一项迫不得已的“任务”,带着不情愿的负面情绪去面对这一“任务”,怎么能写得好呢?写作本应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自发地重视写作,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写作题目的难度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作文题目局限性较大,如低年级的看图写作,固定的图画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写出200字的作文,这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叙述图画内容这一要求直接决定了作文内容的相似性,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具想象力,对事物的描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况且,有一部分作文题目中出现的常识或事物尚不在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可能出现家长代替思考的现象,因此开放性较强的作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可能更有帮助。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一)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可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增添学习乐趣,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写作转变为一门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设备,从视、听、说的角度向学生科普知识,传授美德,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从根本上缓解作文“无话可写”的现象。教师还可根据班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不断改革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基本文学素养、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1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写作存在困难。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这就给写作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较为成功的写作教学是小学生能够应用文字来顺畅合理地写出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和对生活学习的理解表达出来,并能够连词成句、连句成章。但是这些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说十分苛刻,因为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真情实感、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少自己的个性,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所以这就造成了小学生写作中的弊病,让小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写作的激情,使语文写作教学不能够顺利发展。 1.2 学生写作练习少。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只是依照课程标准来死板地教学生知识,迂腐沉闷地实施教学。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对语文教材的讲解特别多,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此,而对语文写作教学所给予的时间就特别少,造成学生写作练习特别少。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写作教学融入进去,而不是让写作训练和课本教学相脱离,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让小学生不重视写作,这就极易造成在考试时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开始随意写作,或者是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抄袭作文书,这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是极其不利的。 1.3 过度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小学中的一些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给学生留特别多的写作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一周交一篇周记,两周交一篇作文等,可是学生根本完不成,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应付了事,不会对这些写作作业认真对待。小学语文教师对这些作业的检查也只是浮于表面走走过场,基本上不会认真去阅读学生的写作作业,大多数的时候只是在作业的结尾写一个阅字,这就让小学生感觉写作作业只是一种形式,无需多做努力,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1.4 学生写作兴趣低下。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实施了很大的改革,其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可是小学语文教师不会把这些优秀的文章和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课文的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基本上不起作用,难以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常课文的讲解中进行提高。在写作能力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学生只会将写作当成是一种负担,不能够对其提起足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也不能通过课本中名家名篇的一些美丽语言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也不能对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启迪和借鉴。这就让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十分缓慢。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指导和练习,经过各方面素质的加强来实现的。下面,我根据上面提到的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oc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一定欠缺。和其他语文知识相比,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难点 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难度较大,同时,语文课堂写作的时间十分有限,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及练习,同时,很多教龄较低的教师对小学写作教学缺乏足够的经验,难以获得满意的教学质量。 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写作技巧,无法应用在实际写作中。小学语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很多地方对小学写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在三年级才把写作纳入语文考试中。由于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及训练,很多小学生在写作中难以进行系统描述,语言缺乏条理性。此外,很多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了写作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结合实际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降低其对写作教学的排斥感,在实际写作中有话可言,进而提高写作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感受阅读文本的内容,明白写作源于生活的道理。 2.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观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大自然是写作的资源宝库,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非常多,比如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种类的动物、多姿多彩的花儿以及四季变换带来的节气变化等,都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写作可以采用、借鉴的素材。其次,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体会各种情感,确保文章具有真情实感。 3.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天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学生的写作内容,教师不要妄加批评,而要积极鼓励,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慢慢掌握写作技巧,更好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此外,要善于抓住写作时机,比如好人好事、学习细节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写作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让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多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写作水平,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 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 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启示探讨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启示探讨 概要:本文是我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现阶段有关如何提升小学语 文写作教学质量的这一课题研究依旧在继续,如何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还需要教学同行共同研究。相信只要各位语文教师携手同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必然会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笔者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教师应当尝试从生活化教学、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创新教学评价方法这三个角度入手。 一、尝试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小学高年级段语文习作部分的 建议当中指出:学生应当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学写常见应用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那些他们熟悉的人、物、景,抒发真情实感。 以写人文章的教学为例,我布置了“我最一的人”这个题目,由于写作经验的 缺乏,刚开始,很多学生绞尽脑汁,怎么都想不出来自己要写一些什么。见此,笔者适时提示到:大家身边有哪些熟悉的人啊?有学生回答是爸爸妈妈,有学生回答是老师同学。笔者继续追问:以妈妈为例,老师想知道你的妈妈有哪些特点,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一位同学说到:自己的妈妈有着长长的头发,非常勤劳,每天给自己和爸爸做饭,还会洗衣服、接送自己、陪自己写作业……讲解至此,笔者知道学生必然是不再缺少写作素材了,便趁热打铁,要学生赶快顺着这个思路,将所想的内容记录下来。一节写人作文教学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个个挥笔疾驰,让人倍感欣慰。 二、课外读书活动。开阔写作视野 分析学生作文质量不高的具体原因发现:课外阅读量的不足,导致学生写作视 野狭隘,写作出来的文章只称得上平庸,远远算不上佳作。例如:要求学生走进生活收集写作素材,写“我最一的人”,有的同学写到:我的妈妈叫XXX,她今年37岁,她很漂亮,她的脾气不好,她的嗓门很大,但是她很爱我……这明显是在记流水账,缺少美感。而有的学生则描写得非常生動:我的妈妈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她有着一头乌黑的秀发,就好像瀑布一样笔直,又好像珍珠一样发亮……询问学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羞涩地表示自己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以有感而发,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活自主探索的思维 创设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开水烫着、被火柴梗烧着时的感觉,有的说会大声惊叫,有的说会哭出来。然后,出示文章的重点段:“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慢慢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该有多大的毅力啊!是什么力量使他忍住常人所不能忍的事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如:学习《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爸爸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①专门写人;②专门写物;③既写人也写物; ④表面写物实际写人。这样,就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3.创设兴趣激发的情境 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激发式教学,精心的情境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选择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带着疑问去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就同一内容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交流。这样,学学之间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要鼓励学生更多地与同伴共同探讨,探究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二、a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修订版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1)时代需求:写作无处不在,上起领导发言稿、作报告,下至朋友间的问候祝福,生活中的领款借物等,都需要写作,可以说生活离不开写作,而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属于启蒙,需抓好作文第一步。 (2)教师因素:习作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习作课上教师给出一个命题,再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最后学生动手习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调,而且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参与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写不出真情实感来,只好应付式的完成。为此,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习作生活化教学。即在习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习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产生习作的欲望,从而在习作中写真话,表真情,提高习作效率。 (3)学生因素:一是学生惧怕习作。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为了安全考虑,孩子生活圈子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里,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视野不开阔,就连周末孩子也被禁锢在各种学习班中。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习作素材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自然惧怕习作,更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开展习作生活化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美国着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我国着名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教学做合一”,指出教育要去“真做、真教,教人做真人”。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 效结合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结题报 告 扶沟县韭园镇二十里店小学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几年的实践过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词语句子,为什么说话、作文还是词汇贫乏,错字错话连篇?要么就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话,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的不足。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小学生只有13%的学生爱写作文,21%的学生有点喜欢作文,24%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36%的学生怕写作文,6%的学生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无处着手”。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教“阅读课”,但阅读课对语言的品味、训练、表达方法的体会和指导落实的也不够深入,读写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作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流派纷 呈。“随文练笔”就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随文练笔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下: 1.日本的随文练笔研究强调的是,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课文特点,及时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从而达到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2.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把“随文练笔”看作是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反对将学生作文变成一些硬挤出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一) 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二)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三)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四)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 “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五)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上传: 徐翠平更新时间:2013-1-11 11:59:47 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叶圣陶老先生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加强对学生写好“生活作文”的研究尤为重要。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成为与生活交流,与生命交流的平台,返朴归真,正本清源,让孩子们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够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写出自己的个性。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我们。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情感。语文教师有责任解放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 2、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一九三四年一月亲手创办了我省苏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西桥工学团。他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国教育界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活教学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生活实践逐步引入了课程中,生活进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活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引向深入。 3、作文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作为能够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主体个性有效手段之一的写作教学,理应体现“生活教学”的思想。虽然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一写作教学时仍然十分有效的,但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针对当今作文教学弊端,加强对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4、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社区资源,如何引领学生开拓写作的源头的活水,从整体上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这样的课题急待实施。另外,从我校师资上看,近年来,青年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有钻劲、业务好,在我校领导的栽培与扶持下,科研意识增强,能力不断提高,为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学校确定重点对“生活作文”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快作文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界定: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作文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三、理论依据与实验假设:

探究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探究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 对策略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知识的积累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我国的小学语文写作在教学上却不容乐观,在这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应对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策略 语文对于学生的交流和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语文学习能力的情况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影响。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直接表现,同时也是其语言表达能力的直接反应。因此,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在学校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低沉,不能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让小学生背诵很多的

优美的语句或者诗句等,但这些句子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导致其在应用过程中,会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小学生缺少知识的积累 对知识的丰富积累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前提。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知识积累较为贫瘠,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小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进行独立写作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写作训练,致使很多小学生很难完成教师的任务,自信心受打击,并且还会严重挫伤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写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高质量完成。 (三)写作中缺少真情实感的加入 当前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小学生的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给人一种生硬感。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与训练,致使很多小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不能有效的利用身边的事例,只是将自己背诵的某个事例应用到多个作文中,致使其文章不能打动别人。 (四)缺少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不根据小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写作训练,就会让小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 李青云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所以,我认为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去发现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创新。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念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不断领悟、发现,并在体验、探究中获得经验积累、知识建构以及精神滋育,进而获得整体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主体性2.多维性3.人文性4.交互性5.创造性。 二、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流程及操作方法 针对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所具有的主体性、多维性、人文性、交互性、创造性等特点,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流程。 下面第七册《鸟的天堂》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第一步:激趣导课自学探究 激趣导课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学生的活动。上课伊始,先绘声绘色描述:“同学们,鸟的天堂是我国的一处游览胜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导游去游览一下鸟的天堂。”随即放映游览鸟的天堂的录像。学生观看后,我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巴金爷爷是如何描绘这美丽而奇妙的景致的?”学生显然有了兴致,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自学课文,①回答几个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②找出描写大榕树 茂盛的段落,大声朗读,并想一想这株大榕树有什么特点;③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和大家讨论。这些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