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doc 46页)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doc 46页)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doc 46页)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doc 46页)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doc 46

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在搞懂资本国际运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资本国际运行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时代特征,认识中国在经济全球缓趋势中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一、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关系的原理,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课堂重点讲授与课堂练习为主。

前面我们讲到社会资本的运行,主要是放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分析的。资本运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国资本必然要走出国门,穿梭于各国之间,以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今世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异常活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国与国之间双边、多边和全球性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整个世界呈现一体化与多极化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等多样化特征。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资本在国际间运行的现象、矛盾和规律。进而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第一节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一、生产的国际化

商品的生产最初是在一国国内进行,随着生产的扩大化,商品的国内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这时候生产的国际化就应运而生了。生产国际化的意思是指,生产活动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其基础就是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第一,这种分工始于一国国内,没有国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国际分工,它是国际分工的前提和基础,不要以为分工起初就是国际化的;

第二,这种内部的社会分工必须要超越国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自身超越了国界,在国家之间进行。分工越是深化,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是紧密。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否便利、气候是否宜人、自然资源是否丰富、国土面积是否广袤都会影响这个国家社会分工的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国内市场的大小和发育程度不同,使得他们的社会分工水平也不同,这样在社会分工上各国之间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各国为求得相对的比较优势而不断提高国内社会分工的程度,在不存在对国家间经济交往进行人为限制(如闭关自守)的条件下,各国分工的发展就会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第一次产业革命而迅速发展,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初步完成的。此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在分工格局、部门分工、分工类型、商品形式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深化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那什么是世界市场呢?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它可以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条件下把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和桥梁。世界市场包括世界商品市场、世界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其中世界商品市场是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它的存在是通过国际贸易具体体现出来的。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各国根据自己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从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本国的实际条件出发,尽可能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为达到这一目的,

生产出来的商品就要借助于国际贸易来完成。这个过程

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最初能在国内保持一定的秩序和比例关系。我们知道,增殖是资本的唯一冲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商品生产者便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使得生产规模呈现出无限扩大的趋势。同时,任何一国的市场规模受资源、技术、人口等限制又是有限的,这样生产规模无限扩大和有限的国内市场之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这就使得生产发展过于迅速的部门出现大量过剩产品,而发展较慢的生产部门的产品则出现短缺。国内消耗不了的剩余产品需要到国外寻找市场,短缺的产品则要从国外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国际贸易就由此产生了,并在国际分工深化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是各国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条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使得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规模无限扩大的生产和有限的国内市场的矛盾,驱使商品生产者打破一切地域的、国家的界限,去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二)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

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是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生产的,在进入世界市场之前,它们已经凝结了本国生产者的劳动,是有价值的。这儿的价值是商品的国别价值,国别价值只是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凝结,而不是世界各国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凝结。由于各国的生产条件不同、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不同和劳动强度不同,使得各国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不同,从而使得同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国别价值不同。这样,各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就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来进行交换。这个价值就是国际价值。国际价值是以生产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它与国别价值之间是有区别的:第一,国别价值任何时候都存在,它是由一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国际价值则是在当市场发展为国际市场、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国别劳动发展为国际劳动时产生的,它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二,国别价值反映的是一国国内商品的交换关系,而国际价值反映的是国际间商品的交换关系。这两种价值可

当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用一种或多种世界货币来表示它的国际价值的时候,国际价格就产生了。国际价格是指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它是商品的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同样要遵循价值规律进行。商品的国际价格由国际价值决定,同时也受世界市场上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当世界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它的国际价格会低于它的国际价值;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它的国际价格会高于它的国际价值。反过来,商品的国际价格的上下波动可以调节世界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使得商品的国际价格接近于国际价值。但在世界市场出现自然的或人为垄断的情况下,国际价格和国际价值会发生较大的偏差,供求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就会随垄断程度的加深而趋于弱化。当存在买方垄断时,商品的国际垄断价格可能会低于它的国际价值,也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国际价格;当存在卖方垄断时,商品的国际垄断价格可能会高于它的国际价值,同时也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国际价格。垄断者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二、资本的国际化

和商品生产一样,资本最初也在一国国内运行,但是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必然要超出国界走向世界。

(一)国际资本流动和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资本流动也就是资本国际化,它是指资本越出国界在国际范围内的运动。资本国际化是同生产的国际化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都是以资本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资本在循环和周转的运动中,表现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形式就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和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实现的条件:一国货币转化为世界货币。随

资本在国际间进行运动的时候,会引起各国之间的支付和债权债务关系,从而产生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兑换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我们对美国出口商品,进口商付给我们的是美元。此时,美元就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这儿我们就把美元称作是外汇。外汇表示什么意思呢?对一国货币来说,▲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清偿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就称之为外汇。外汇通常是指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如政府公债、公司债券等。这儿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外汇必须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二是外汇表现为货币和有价证券两种形式。当进行外汇交易时,各国的货币就需要进行兑换,这样就产生了汇率,即各国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这种交换比率又是如何来确定的呢?在金本位制度下,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是它们的含金量之比。比如说美元的含金量是5%,英镑的含金量是10%,那么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就是2:1。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是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国际价值量,也即两国货币在世界市场上的购买力平价。这是指两种货币在世界市场的购买力之比。比如说对于世界市场上的某种商品,用一美元可以买八个,而用人民币可以买一个,那么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用购买力平价表示就是0.125:1。

资本国际化的三种形式中,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就是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实际上我们在生产的国际化中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具体表现为资本的国际流动。

促使资本进行国际间流动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国际间资本的供求。从资本供给方面看:垄断资本家占据有利的生产部门和投资场所后,就不愿意把资本投入那些无利或利润少的部门,因此资本就相对显得过剩。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资本家就必须向国外输出资本;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供应的斗争日趋白热化,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需要进行资本的输出,因为资本输出既能带动商品的输出,又便于越过其他国家的贸易和关税壁垒,在国外就地生产和销售,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来说,在满足了国内生产和经营的同时,也需要向国外进行投资来获取利润或者是分散风险,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从资本的需求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大量的建设资金,迫切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大型项目建设的时候,为了分散风险,也需要其它国家资本家的投资。这样,有供给有需求,资本便在国际间流动起来了。

二是国际间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资本收益率是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的比率,是反映投资者投资活动获益程度的一个指标。受利益的驱动,资本总是由收益率利低的国家流向收益率高的国家。假定现在只有A、B两国,A国的资本收益率是18%,B国的资本收益率是12%。A国的资本收益率高于B国,B国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

益,就纷纷把资金转移到A国,此时国际资本的流向是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而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总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贸易组织。它是政府契约性的,有形的经济组织,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 从两个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特征,而区域集团化则多是以某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存在形式的。两者都作为世界和区域经济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统一性。首先,从出现和加速推进的背景上看(1)二者的根本推动力都是战后蓬勃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导致了生产力飞跃中对跨国界合作、特别是产业升级后对国际分工的新需要,如果说二战前这种分工主要是在不同产业(农业与工业)之间进行、国际交流也没有超出商品与资本的范畴,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确立的世界整体走向工业化的新态势则要求国际分工不仅主要在工业(传统的或高精尖的)内部进行,而且扩大到知识、信息、技术、通讯、金融、交通等第三产业,所有这些分工和交流又因科技革命提供的高效传输手段而变得空前规模浩大和快捷。(2)二者都源于各类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实力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既想摆脱经济增长低速、危机不断的困扰,也要扩大各自的经济势力范围,以争夺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要求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前苏、东国家则希望在国际合作中制止经济滑坡,促进经济复苏(目前已初见成效)和社会安定。总之,二战后两个平行市场的瓦解,市场经济与国家调节相结合的模式被上述三类国家共同接受,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经济前提才真正具备。(3)二者都源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需要。战后初期国际经济组织———货币方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方面的世界银行以及贸易方面的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出现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有美国霸权的背景。其后,它们长期名不符实,更不要说冷战时期的对立经济集团了。直到冷战结束,苏东瓦解,社会制度与国家竞争的主战场不可避免地自政治、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转移,才为二者提供了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 从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和实际发展历程看,由于当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并且很难短期转变,全球化必将受到不同类别民族国家间生产条件、利益取向、文化背景等诸多冲突的制约,一步到位绝无可能。因此,首先在地缘相近,社会进步程度差距较小,或具备互补条件的国家间结成集团,以促进共同发展就是自然的,这同样是打破国界、相互开放的产物,比起单个国家的相互封闭状态来,当然更接近全球化。而且集团内部实力增强的同时,

公共关系学作业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A、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ACDE )。 A、非公众 B、内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 ABC )。 A、认知度 B、美誉度 C、和谐度 D、见报率 E、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BCD )。 A、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 ABCDE )。 A、个体自身 B、人际传播 C、小团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 ( 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 AE ) A、首要公众 B、目标公众 C、周期公众 D、稳定公众 E、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DE ) A、领导政绩评价 B、服务评价 C、民主建设评价 D、廉政建设评价 E、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 CDE ) A、规范与范导功能 B、宣传作用 C、激励功能 D、辐射作用 E、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ABCDE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E、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 ABCDE ) A、问候语 B、请托语 C、致谢语 D、礼赞语 E、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BCDE )。 A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正日益深入地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并不仅仅在经济方面。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全球化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 使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向。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使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扩大,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呈现多重性 例如1995 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波及到北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又引发俄罗斯、巴西金融危机, 波及全球,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影响, 一些国家因此发生政治危机,并使地区稳定受到威胁。种种事实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交织, 导致了彼此间利害与共, 谁也离不开谁,也使国家与国家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经济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日渐把经济放在中心位置。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或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或协议, 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协调与合作, 以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竞争,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国际竞争也日益演化为经济实力的较量, 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这一切都为国际政治斗争注入了新的因素,使国际政治斗争从内容到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谋求经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而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方式。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新的威胁, 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提供了借口 西方国家却经济全球化为借口, 片面地强调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的融合, 而忽视了主权国家客观存在这一事实, 宣扬内政和外交已经很难区分了,纯粹的主权几乎不存在了,在这个“地球村”里,必须放弃内政不容干涉的原则。这实际上都是为他们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继续打“人权外交”牌, 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理论依据,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的重演。其实质在于动摇“尊重国家主权”这一基本的国际法准则,为西方国家以自己认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标准构造冷战后的“新世界”打通道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而西方国家自己则并没有放弃主权,它要否定和限制的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实际上,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否定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真正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的,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主要大国。他们力图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去利用这种趋势,在国际关系中建立起新的控制和调节手段,从而达到干涉别国内政的目的”。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主权发生的某些变化进行歪曲,不过是为其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寻找借口。正是它们的行为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构成了威胁。 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现象,极大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了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的经济实力, 或者说是加强了其称霸世界的经济基础, 而且在短期内这种面貌很难改变,因而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 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变, 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仍将继续努力主宰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世界经济中属被支配对象, 在这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相对处于不利地位, 面临风险和挑战较大, 获利却相对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并未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获得毫末之利,南北差距因此在进一步扩大。 另外,当前社会主义国家也正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抓住机遇,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中国的经济地位正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会动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在世

公共关系与经济全球化

姓名:陈刚 班级:艺术设计系公共三班学号:35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观念创新 21世纪是充满变化的时代,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所有变化中,呈现为世界性、主导性的趋向应首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如同不可阻挡的大潮扑面而来,所有企业都被裹挟其中交受到深刻影响。相应地,企业所处的公众环境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急剧变化,这一变化给公共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置身其中,企业惟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清晰识辨公共关系的新格局,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关战略目标和方向,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潮流——经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潮流。所谓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的过程;是一种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规模及形式不断增加,各种次源通过国际分工合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配置,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趋势。回顾历史,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前就曾经出现过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是这一进程被资本主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近10年来,在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潮流来势凶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流运。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减,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84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00多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就增长速度而言,1980年~1998年,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6%,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均高于周期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其次,国际投资日趋活跃,众多大型或超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其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35000亿美元。间接投资的数额更大,1996年底世界股票市场的资本总额达20.2万亿美元。全球资本市场交易的资本存量由1980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5万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持续的、无止息的扩张冲动和国际渗透,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再次,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突飞猛进,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交易网络,由此使得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规模。每天经过纽约、伦敦和东京金融市场的货币交易量,已由10前的190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上万亿美元。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和产业。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

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及答案3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第三套) 一、单项选择题 1.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A.优势B.主要C.特别D.旺盛 2.公共关系的服务观念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使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给对方带来满意和方便,用()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A.服务B.联系C.交流D.活动 3.“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的模式进行的。 A.“意见领袖——媒介——受众”B.“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C.“意见领袖———受众——媒介” D.“受众——媒介——意见领袖” 4.()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的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 A.格鲁尼格B.伯尼斯C.艾维·李D.卡特利普和森特5.()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 A.组织形象B.产品质量C.产品形象D.个人形象 6.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求团结,二是()。11 A.外讲贡献B.外求发展C.外拓市场D.外求形象 7.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的行为(),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 A.客体B.手段C.主体D.过程 8.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 )。 A.服务公众的意识B.塑造形象的意识 C.真诚互惠的意识D.沟通交流的意识 9.往往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甚至被称之为对外传播的首要公众的关系是( )。 A.媒介关系B.顾客关系C.政府关系D.国际关系 10.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A.顺意B.稳定C.逆意D.边缘 11.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这便是()。 A.知觉的偏见B.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C.知觉的被动选择性D.知觉的主观性 12.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A.热爱的倾向B.情感的倾向C.支持的倾向D.偏离的倾向 13.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中国曾是世贸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但西方国家却因为政治利益原因,拒绝承认,中国被迫放弃缔约国成员的身份,以普通新成员身份加入,所以缔约国成员的一些特权是无权使用的。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为什么中国用了如此大的气力还是要坚持加入世贸呢?中国加入世贸对自己来讲有什么积极地意义呢?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中国加入世贸的意义。 从世界135个经济体先后加入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组织,迄今没有一个成员退出,30多个经济体正在努力申请加入和我国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边组织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尽管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门费”,为此可能产生一定的临时性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拿出应对措施,正面影响一定会远胜于负面影响。 1.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 5.有利于引进外资。 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

当然,有了这么多的有利影响,老百姓们可能感觉加入世贸和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那么这么想就是大错特错的,其实,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主要的理由是:第一,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关税将大幅度下降,非关税措施将逐渐的取消,使进口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进口品的价格逐渐下降。第二,由于国内市场的逐渐开放将增强国内市场国产品和进口产品的竞争,迫使生产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第三,服务业的逐渐开放也会加拒国内服务业竞争客观上要求服务提供商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价格。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也将加快中国经济的对内开放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私人投资者可投资的领域将不断扩大,获得投资收益。第五,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执法,增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依法行政,从而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而且,加入世贸之后民营经济将成为最大的赢家,因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内和对外的开放,尤其是对内的开放要快于对外的开放,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将积极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扶植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民营经济投资的限制将进一步放宽,因此,民营经济绝对不会是最大的输家。但是,也要求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提高自身的素质,否则市场竞争是无情的。 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们来讲是积极地,它能够加快我们改革的进程中国现在需要建立以前没有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靠外部压力可以加速改革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的下一步改革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辛迪加 D.国际垄断同盟 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扩大市场 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 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 A.国家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跨国公司 D.国际卡特尔 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 A. 控股式合资企业 B.单一的全资公司 C.混合所有制公司 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C.新科技革命 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市场国际化 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 B.强强联合 C.强弱联合 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 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技术国际化 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 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 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 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 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A.跨国集团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经济联盟 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 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 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 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 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 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 C.经济依赖性严重 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 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资源的依赖 B.资本的依赖 C.市场的依赖 D.技术的依赖 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 A.贸易领域 B.国际金融领域 C.经济援助领域 D.国际合作领域 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辨析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辨析》 前几天在上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文时,办公室的老师包括我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现转载冯一下老师文章的一部分进行共享,以示区分: 目前,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习惯用“经济全球化”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也有一些老师在讲课和命题时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术语来概括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老师则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交替使用,以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致的。那么,到底哪一个概念更准确地揭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呢?看来很有探讨的必要。 长期参与中国“入关”和“入世”谈判的龙永图在为“经济全球化丛书”所写的“总序言”中指出:“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从根本上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该从书中的《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一书写道:“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据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及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统一配置,从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学术界虽未对经济全球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上述说法中的基本要点已为大家所接受。 那么,什么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呢?一般论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的一切障碍,让劳

北师大在线作业-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A. 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 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 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 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 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 ACDE )。 A. 非公众 B. 内部公众 C. 知晓公众 D. 行动公众 E. 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 ABC )。 A. 认知度 B. 美誉度 C. 和谐度 D. 见报率 E. 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D )。 A. 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 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 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 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 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ABCDE )。 A. 个体自身 B. 人际传播 C. 小团体传播 D. 组织传播 E. 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 AE ) A. 首要公众 B. 目标公众 C. 周期公众 D. 稳定公众 E. 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DE ) A. 领导政绩评价 B. 服务评价 C. 民主建设评价 D. 廉政建设评价 E. 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ACDE ) A. 规范与范导功能 B. 宣传作用 C. 激励功能 D. 辐射作用 E. 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ABCDE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 E. 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ABCDE ) A. 问候语 B. 请托语 C. 致谢语 D. 礼赞语 E. 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ABCDE )。 A. 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 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 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 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 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14、政府作为组织有其特殊性,包括(ABCE )。 A. 权威性 B. 复杂性 C. 服务性 D. 利性 E. 独立性 15、从微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 ABDE )。 A.帮助社会组织监测社会环境 B.扩大组织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提升和谐度 C.平衡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D.以响应的政策和行动影响公众舆论、态度和行为 E.在组织出现危机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和消除冲突

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的利与弊 年级专业: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李闯 学号:10040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国贸一班: 李闯 1004010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然十年,在这十年间发生了风风雨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给中国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关键字:中国世界贸易组织WTO 利与弊对中国影响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10日下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在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并向世贸组织秘书处递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30天后,中国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经历了20年的艰苦谈判和斡旋,中国终于成功加入WTO这一世界性的组织,预示中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机遇与风险并存。 WTO 是一个以市场经济和公平贸易原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要参与世界经济主流,加入WTO 是重要桥梁。从战略和发展角度看,我国加入WTO 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我国国

际政治地位的需要,也是加速我国经济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WTO 更需要中国,也已成为WTO 成员的共识。但是中国加入WTO 后会给自身的经济和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怎样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资料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机构世贸组织成员分四类: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转轨经济体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 2006年11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特别会议,正式宣布接纳越南成为该组织第150个成员。这样,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增加到150个。 世界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贸组织的第一任总干事是意大利前外贸部长雷纳托·鲁杰罗,第二任总干事是新西兰前总理麦

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关系

经济转轨是整体性的制度结构变迁,这里特指20世纪末许多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运动。对经济全球化则有不同的解释,在俄罗斯比较普遍认同的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球化意味着:第一,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体、经济主体和其他主体之间建立关系的可能性;第二,这些关系与国家法律和规范相比,其重要意义增长得更快。”(注:[俄]π.и.阿巴尔金主编:《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上述定义的第一个方面是指全球性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加强,各国各经济主体之间商品、生产要素和信息等各种交易的空前迅速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则强调了全球性制度结构在市场经济原则下的一定程度的趋同,经济主体所确立的跨国家边界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经济全球化将朝着5个方向发展: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形成、经济地区化、世界贸易集约化、趋同发展趋势。(注:[俄]в.库兹涅佐夫:《什么是全球化?》,载《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8年第2期。)有的经济学家则强调各国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别,提出:由于战后生产、技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金融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开始成为整体性的全球经济,导致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联系的纽带不仅是市场作用下的国际分工,还有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生产和销售结构、全球性的金融体系和信息网络等,使经济主体的运行空间扩大为整个世界。(注:[俄]ю.希什科夫:《20世纪的对外经济关系——从衰落到全球化》,载《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1年第8期。)在此前提下,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基于以上对经济转轨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我们对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可以在许多不同层次上进行,如在全球范围的、国家的和企业的层面上分析。这里,将以经济转轨大国俄罗斯作为研究客体,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关系是受各类复杂因素影响的,既有国际环境的因素,也有国内条件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因素又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本文侧重分析政府的经济转轨政策是如何使经济转轨和经济运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使经济全球化因素作用于经济转轨过程的。 预期与现实 20世纪的最后10年,既是世界上大多数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又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反映了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向市场经济转轨,就是要使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换成市场机制,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现代经济中,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在一国范围内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为此,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转轨内在地要求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也实行市场化趋向的体制转型,由封闭经济的体制转变成开放经济的体制,使国民经济运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能利用国际市场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所以,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上,表现为国内经济转轨与对外经济体制转型在目标模式上的一致性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形成国内经济转轨与国际接轨之间的互相配合和互相促进,对外经济开放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与此同时,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紧密关系,还反映在经济全球化因素作用于经济转轨过程的机制方面,进而反映在经济实际运行方面。以融入经济全球化从而利用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国内经济转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旧制度下无法得到的潜在利益,提高全国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制度性基础。因此,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良性关系,就国内经济运行的效果看,应该表现为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为本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基础;而开放型对外经济体制所创造的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经济交往关系的扩大和优化,又对本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各种积极的促进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