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轼《盖公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轼《盖公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轼《盖公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轼《盖公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盖公堂记

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①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④[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释: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 其

B. 于

C. 诸

D. 之

23.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 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结果上吐下泄不能饮食了。

C. 第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 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昔之为国者亦然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5. 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

26. 从语言特点角度分析第④段两句画线句的作用。

【答案】22. C 23. A 24. A

25. 答案示例:盖公认为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人民自然安定。曹参亲见百姓在秦朝严刑峻法统治下遭受的摧残,战乱后幸存,不可驱使百姓乱作为,曹参当初采纳盖公言使齐得到了大治。接替萧何为汉相后,因此用休养生息的同样政策治天下。

26. 答案示例:两句都是反问句式,前一句表达对道德修养极高的盖公的赞美仰慕,以及对历史未记载盖公结局的遗憾的自我宽慰。后一句表达期待见到、招致胶西一带如盖公一样隐士的愿望。

参考译文:

开始我居住在乡下,有一位患了风寒病而又咳嗽的人,前去求医,医生认为是肚子里有了寄生虫,如果不治疗就会死人的。他用多种金属矿物金来治疗,让其饮下治虫子的药,用药攻击他的肾脏肠胃,烧灼他的体肤,禁止他饮食各种好吃的美食。一整月后,百病齐发,内热而外加寒冷,咳嗽不停,根本没有见到寄生虫。又求教医生,医生认为是发热病,给他吃寒泻的药,每天早晨呕吐,傍晚黑夜腹泻,于是连饭也不能吃了。他有些害怕就反回去治疗,将钟乳、乌喙等药材一并让病人吃下,而蛇头疔、疽痈(化脓性皮炎)、疥疮、晕眩等病症无所不发作。三次更换医生而病反而越来越严重。乡里老人教导说:“这是医生的责任,用药的错误。你有什么病?人生在世,以气为主,食物为辅。如今你每天药不离口,对外散发着臭气,而各种毒素搞乱了你的内脏,破坏了人的元气,隔绝了食物的辅助,所以害病。你应该卧床休息,谢绝医生,断绝吃药而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元气恢复后饮食甘美,就是最好的药,可以按照这种饮食习惯,一次就能见效。”按照他的话去做,一个月病就好了。

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从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立法更改制度,用严厉的酷刑折磨他们的百姓,可以说到了极点。萧何、曹参看出了秦朝法律对百姓的摧残和伤害,于是在屡次战争之余招收百姓,知道他们厌恶战乱困苦心力憔悴。而又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一切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由此天下安定。开始时曹参当上齐国丞相,他召见

长老和各位有学问的人,询问怎样安定和汇集百姓的好办法。齐国的旧儒生有数百人发言,每个人所说的都不相同。曹参不知道按谁说的确定策略。听说山东胶西有位姓盖的人,善于研究黄老学问,就派人去请他。这位盖公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这样就可以让百姓自己安定下来,由此类推都是这个道理。曹参于是搬出官衙公堂把房子让给盖公居住,采用他的主张而使齐国得到了治理。后来,又采用他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天下。至今全国都称赞他的贤德。

我上任为胶西太守(实际上官职名密州知州),知道西汉时期的这位盖公是这里的人,就去寻找他的坟墓、子荆、后代,但都没有找到,心中十分怀念。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差不多就像再次见到了他。修建新的衙署在旧公堂北面,改变那里破败的形态,使窒阻蔽塞的地方通达开来,几重大门得以开启,使得城垣的南北通畅相望就像用墨线拉直的一样,取名为盖公堂。当时宾客官署的幕僚们悠然体息在这里,但都不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用以等待像盖公那样德高望重的贤人。

曹参作为西汉王朝的大臣。而盖公是他的老师,可以说名望极盛。而《史记》却没有记载他的下落,这岂不是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胶西东面靠海,南面靠近九仙山,北面属于牢山山脉,这其中有很多隐居的贤德人士,能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却不能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能见到他们也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我怎能见到他呢!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附译文之欧阳光明创编

【古文阅读】 欧阳光明(2021.03.07)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o):泥水。③吾侪(chi):我们。④锸(chā):锹。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浣溪沙》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浣溪沙》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 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 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 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1 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 的飞花等这些词语 表现出的。(1 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1 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 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 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 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 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 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 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答案】 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事物,依据它 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另外,一 般的比喻, 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 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 4、词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 分)
1/5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Word版)

第三单元测试卷 1.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绝巘.(yǎn)横柯汉塞.(sāi)沉粼竞跃 B. 属.引(shǔ)轩邈燕.然(yān)鸢飞唳天 C. 沿溯.(shù)漂碧藻荇.(ìng)侯骑 D. 素湍.(tuān )萋萋襄.陵(iāng)夕日欲颓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走起要小心。 A.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只是重岩叠嶂 .... 。 B.“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起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 。 C.只见落梅山庄坐落在群山万壑之间,风景秀丽,宁静而又祥和的气氛让人望峰息心 .... ,棵棵翠绿挺拔。一阵秋风吹过,林子“沙沙”作响。D. 西南方有一片竹林,林子遮天蔽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每当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总是会令我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B.千百年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C.即使国家人社部推行延迟退休的计划,也难以改变社保资金短缺的局面。 D.通过我县教育局举办的系列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全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 ②无数条的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 ③路旁,放羊的老人,坐在树下的衰衣上,嘴里含着一根长早烟,哼着吕剧或自编的小曲,眯缝着眼,神态自如,悠然自得。 ④路边是高低大小不一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春风的宠爱。 ⑤田野里顶顶草帽或苇笠在浮动,乡亲们正忙着间苗或除草。 ⑥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揉,正忙着蹿个和灌浆。黄色的油菜花,身披暖洋洋的阳光,携手跳着舞蹈。 A.②④⑥①⑤③ B.⑤④⑥①③② C.②④③①⑥⑤ D. ⑥⑤①③②④

《踏雪寻春》阅读答案

《踏雪寻春》阅读答案 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以下是为大家的《踏雪寻春》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①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②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③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④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

时雪愈发下得紧,惟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⑤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⑦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7、“游春”与“寻春”的区别是:(3分) ①时间不同:前者一般在仲春以后,后者往往在冬春之交(或初春、早春); ②所见不同:春已归,满眼皆“桃红柳绿”;春刚回,一切尚在萌芽之中; ③由此可见,前者谓“游”,漫游、畅游之意;后者为“寻”,搜寻、寻找之意。 8、简述第①段加点词(“三毛”、“头发长的”)的表达效果。(4分)

精选最新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山东淄博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山东淄博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恬.静(tián)潜.意识(qiǎn)饶.有兴趣(ráo) B.贮.蓄(zhù)霓.虹灯(ní)箭拔弩.张(nǔ) C.祈.盼(qí)捅娄.子(lóu)前仆.后继(pū) D.勾.当(gòu)庄稼茬.(chá)锋芒必露.(l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演泽形式更丰富,诗与歌与情相得益 ...彰--《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以更新 更美的面貌贏得了观众的精神和鸣。 B.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 ....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让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C.一根竹签,一撮麦芽糖,轻轻一吹,便化出惟妙惟肖 ....的糖人;笔走龙蛇、翰墨飘香,一个个“福”字跃然纸上……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充盈着大街小巷。 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宏阔的背景、惊心动魄的倩节、炫丽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感觉焕然 .. 一新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小一把座椅,安放在哪,怎么安放,如何满足游客需求,如何让座椅和环境浑然一体,考验着景区管理人员的智慧。 B.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C.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 D.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无论是振兴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村落,还是打造文化精品、挖掘非遗项目,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不竭动能。 B.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别具匠心,它将连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江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C.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19.81分钟,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的成年人不少于四成以上。 D.我市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是淄博的重要城市名片和盛大文化节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鲁山山行》即为这种体裁的诗歌。 C.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他浓郁的故乡情结,体现了“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D.在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计算时间、记日记和阅读《圣经》成为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数据加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主要用于保障数据在不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存储和通信。。 ①在这一过程中,敏感信息就是待加密的数据,专业术语称为明文,被公布的乱码称为密文, 从密文恢复出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 ②通过数据加密,我们手机里的敏感信息将变成一堆乱码。 ③显然,加密过程必须是可逆的,即从密文一定能够正确的恢复出明文。 ④即使公布这堆乱码,也只有你的那个他才能读懂它的真正含义。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④①③D.②①③④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7.默写填空。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附译文教学内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附 译文

【古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o):泥水。③吾侪(chi):我们。④锸(chā):锹。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海棠苏轼阅读答案

答案: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

宋某尼《悟道诗》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某尼《悟道诗》鉴赏试题答案及赏 析 (宋)某尼《悟道诗》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悟道诗(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2分) 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3.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4分) 【参考答案】 1.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

要善于发现。(2分) 2.D(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出寻春悟道的体验。2分。) 3.“嗅”字一方面写出了梅花的风神,梅花暗香浮动的特征显现了出来;(2分)另一方面,“嗅”字的动作,又传达出诗人会心的喜悦,还展现了她赏玩不已的 痴迷情态。(2分) 《某尼悟道诗》-作品简析 全诗描述主人公虽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 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 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 南辕北辙。要善于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才能体悟到其中 的禅机妙理。 早上蹬东时看佛诗,偶尔看到宋尼的一首悟道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回头笑拈梅花笑, 枝头春意已十分。 试想,一个宋代尼姑踏破芒鞋,终日寻春不得,回 家见梅花绽放,春意昂然,自觉得其所哉,原来春在眼前,春在家里,春在枝头,春在手上,十分春意,不用 找寻,随处可见,只是没有在意而已。

文言文阅读《苏轼,字子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苏轼,字子瞻。嘉佑二年,试礼部。是时欧阳修知贡举,得轼论,为之惊喜。然疑其客曾巩之作,不敢以冠多士,但置第二。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素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王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及创行新法。轼皆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又以事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摭其表语,并诗以为讪谤,逮台狱,欲置之死,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上数有意复轼,当路者辄阻之。一日,手札移轼汝州。轼未至汝,上书自言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元佑元年,迁中书舍人。初,祖宗时,行差役法,其后编户充役者,不习其役,又虐使之,多至破产。乡民至有终岁不得息者。王安石改为免役,使户差高下出钱雇役,行法者过取病民。司马光为相,欲复差役,差官置局。轼与焉,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差役之害,民尝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因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耳。”光曰:“于君何如?”轼曰:“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唐之中叶,变府兵为长征之卒,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民,天下便之。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作色。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争之甚力,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而谢之。寻除翰林学士兼侍读。久之,轼积论事,当轴者所恨,恐不见容,乃请外补,遂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治兴利除害,有德于民,家奉画像,众立生祠。召为吏部尚书,以弟辙除尚书右丞,乃改翰林院学士承旨。居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颖州。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寻迁礼部兼翰林侍读、端明殿两学士、礼兵两部尚书。徽宗立,移亷州,徙永州,更三大赦还提玉局观,复朝奉郎。卒于常州。——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六(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欲以唐故事故事:旧例B.光笑而谢之谢:道歉C.天下便之便:适宜D.不敢以冠多士多:赞美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光不以为然苏子愀然B.复以谗请外洎牧以谗诛C.轼与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光笑而谢之黑质而白章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户差高下出钱雇役,行法者过取病民。(4分)(2)轼积论事,当轴者所恨,恐不见容,乃请外补。(4分)11.第Ⅰ卷文言文中苏轼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提出了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5分)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如足下之作深之以经术之义味之以史氏之品藻合之以作者之规矩不但使两川之豪士拱手也未即得面驰情无量秋初能一来快尽此事谨勒手状。(黄庭坚《与王庠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阅读晏殊《浣溪沙》,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各项中,对本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阕感叹光阴易逝,既写现在,也写过去。 B.下阕借景抒情,重在写今。 C.后三句在情感上跌宕起伏;在技巧上化虚为实,一唱三叹。 D.晏殊,南宋著名词人,江西抚州临川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 2.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亭台、______、______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浣溪沙》,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春情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①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 1.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动词“争”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

苏轼文言文练习附带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 主司 ..欧阳修惊喜,殿试 ..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 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 ..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 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 ...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浣溪沙(晏殊)》练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浣溪沙 浣溪沙①晏殊②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②晏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是他的学生。③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暗含着: 。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 (2分)B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201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I.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观猎》)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 3.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4.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诉衷情》) 5.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孔孟论学》) 6.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______(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

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9.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柳宗元是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赋税。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暴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真绝宝也。”特设一卓④,致玉盏其上。且 将用之将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中外亲:表兄弟。坏冢:荒墓。 卓:同“桌”。 12.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云_____(2)得_____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用原文语句回答)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