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14090602046 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志,就要注重读者—作品—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考察。“以意逆志”要求读者以尽可能细腻的心理体验去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它更强调的是读者在释放文本意义中的能动作用,反对以训诂之学对作品作被动的解释。

不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甚至曲解诗意,除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体把握、不能由表及里这个原因外,我们还要注意“知人论世”。在《孟子·万章下》里,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这个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鲁迅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要正确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就要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还要弄清作品的的具体创作时间。另外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唐朝是诗最为繁盛的时期,其中的边塞诗更是著名。如盛唐的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中晚唐的有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虽然同是边塞诗,但是这些诗中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盛唐的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的边塞诗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到了宋代,其边塞诗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则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原因何在?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朝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所以我们在欣

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王国维曾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可见,在欣赏古诗时,“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就像车子的两个车轮,无论少了哪个都不能让车子正常行走。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首先从“以意逆志”的方法看,这是杜甫在纪念诸葛亮,在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可惜诸葛亮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可以看出作者对诸葛亮深深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但是,作者写这首诗肯定不光是赞颂诸葛亮,应该是由彼及己,含蓄的说明自己与建功立业之间的关系。作者到底有没有建功立业,这就还要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即“知人论世”。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由此可见,若要鉴赏古诗,除了要求读者有一定的人生体验和对诗人及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外,还要了解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若在鉴赏诗歌中只用某一种方法,必定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知其人论其世 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 (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 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 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譬如王教授解读冯延巳时: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经常有些词话里都提冯正中,广陵人,南唐著名词人,深得李璟信任,曾经两度做宰相。我们看这首词: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有人说,很多书上也都讲,冯延巳贵为宰相,即使有时候有人诋毁他或者攻击他,有一段时间罢官,当不上宰相,也仍然居高位,还担任节度使之位。大家知道,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是极有权利的,唐朝时节度使的工资是宰相的两倍,加上他还有兵权,管理几个州,这几个州官员的任命以及军队都是他管。所以到中晚唐时期,很多节度使可以形成藩镇割据,在这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他是王,就是皇帝,甚至还有子孙相袭。节度使死了,儿子宣布自己留后,这就是等着皇帝重新任命,你不任命我就自己任命。所以按道理,冯延巳的词里不应该有这么多哀伤。有很多人不解。其实很好解。南唐只是一个割据的小朝廷,赵匡胤篡位之前北周一直大兵压境,一直等打到扬州、泰州这里,跟南京隔江相望,这时候你做皇帝也罢,做宰相也罢,你能够安安稳稳吗?夜里睡觉能安乐和美吗?

最新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8分,约占总分的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5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3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通常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古诗词的诵读默写、内容大意、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赏析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鲜有教师深入古诗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细读文本,从而洞察文本的深邃意蕴,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两张浮光 掠影幻灯片展示或课后注释的浏览而过。然而,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精练,含义深邃,韵味无穷,又因其产生的时代和描绘的情景与当代生活大相径庭,更加难以探求 其精妙。这就需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细读文本,探求。本文就以新部编人教版初中教材中 诗词作品为例,探究文本细读背景下,知人论世方法在古诗词教学策略中的作用,些许拙见 如下: 一、知人论世可提高读者体验与古诗文旨趣的契合度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事,即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 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何谓“文本细读”?王崧舟在《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细读》一文中这样定义:“所谓文本 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 准确、透辟的解读。”在文本细读目标下,读者的探索、品味和探索,逐渐消除阅读障碍,从而达到对文本中蕴含思想情感的深刻体悟和审美的再创造。 而古诗词大多是古人合时而著,缘事而发的思想精华,既有时代的底蕴,又是写作个性的彰显。要达到文本细读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词句篇章的全面解读,既要了解作 者生平经历,政治遭遇,思想气质,为人行事、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也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师承流派等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因素。通过诸多因素 的参合,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善解人意,深解文意。体裁各异、意蕴丰富 的古诗词往往是,同一时代有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有不同的时期,同一题材有不同的旨趣,同一意象暗示不同的情感。只有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对各种鉴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 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从而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作者,品味出作品的本质与精髓,情感和美,最终实现了对文本地细读。 古诗词是古诗作者在特定古代生活中,就独特的生命体验,缘事而发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情 感的本真流露与反映。对于读者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引导学 生学习古诗词,只一味过分强调,单一引导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信马由缰地联想和想象, 而脱离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状况,甚者忽略作者的生平遭遇、时代局限等关键因素,就会造成要么生硬化、概念化、套路化解读文本,落入难求深义浅阅读,要么过分地个性化 解读,难免会造成以己度人,已今知古,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的结果,读者体验与古 诗文旨趣的契合度无疑会大大降低。 二、知人论世是理解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突破口。 “诗言志,词言情”,古诗词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传达的是时代的声音。因为年代的 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等有距离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急于 关注诗词本身而不注重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产生共鸣,难以 理解作者的志向,从而对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缺乏自主生成,教师的讲解灌输难 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才 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志向,知人论世是打开古诗词教学的一扇大门。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苏轼,谈谈对苏轼的词作风格的了解,对学习词作蓄势。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入门技巧 诗歌是中国文学殿堂顶上的珍珠,它高据于人类的心智之上,以白色的灵光睥睨着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从文字开始的,而人类的艺术从诗歌开始的。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道难题,寻找鉴赏诗歌的钥匙——知人论世。 首先,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唐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和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两首诗都有“望”字,结合原题赏析(1)作者所望的对象各是什么?(第一首:望的是“故园”,即故乡。第二首:望到北方的大片国土沦于战火之下。)(2)从“望”字入手作者体现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第一首表达的是对故园亲人的眷念之情。如路漫漫,泪不干;“报平安”,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口信报声平安吧!虽有眷念之情,却不失开阔豪迈的胸襟,不失“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壮志。而第二首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如眼看着山河破碎却无可奈何。)那么两首诗的格调为何相差甚远,原因就是第一首唐代国力强盛。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情感豪迈,而第二首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如元代由于异族统治,消极避世,鄙薄功名。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做“论世”。 其二,身处同一朝代的作家因其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例如唐人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和唐人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前者抓住“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分析。“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真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可谓神来之笔。“西挂咸阳树”,“挂”的是什么?“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夸张地表现出来。对客人的牵挂,艺术地放大,这只有李白想象得到。这叫做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如此的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大胆。后者的情感悲凉。抓住“哭”“鬼”“愁”“老”“暮”“空”等来分析。“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而杜甫哭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哭”似乎已经成为杜甫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符合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那为什么李白与杜甫同处于唐代,且李白仅大杜甫十一岁,可李白如此豪迈飘逸,而杜老先生却总是愁眉苦脸呢?经历不同。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呢,李白更多的人生体验来自于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因而形成了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而杜甫呢,给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乱,诗歌的主导风格成熟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所以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其三,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前者“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哀莫大于心死,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也就是陷入绝望,有什么比绝望更残酷的呢?多少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所以第一首比第二首的愁更浓更重。这样的愁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挣脱不了挥之不去。 后者虽也是愁,而且是很“愁”,但也仅仅是闺怨之愁,伤春之愁,盼归之愁,自然没有第一首那么伤感。同时根据两首词所处的时代,后一首点绛唇是写于北宋,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夫唱妇随、琴瑟和谐,所以她本质上是幸福的。而写第一首武陵春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这时的她丈夫死了,国家衰败了,家乡沦陷了,自己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这时的愁才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如她自己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同一个作家写同样的愁,但愁的时间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就不一样。这就是

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一课一重点】 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以《饮酒其五》《春望》为例 “知人论世”是比较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赏读诗歌时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状况有所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重点作者。 例如,在赏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我们应该首先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饮酒》组诗创作的背景,方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早年生活: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在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因此,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 隐居生活:陶渊明自从辞官彭泽县令,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饮酒》二十首即为陶渊明隐居田园时所作,我们来看一下《饮酒》(其五)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目标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重点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任务驱动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还是一首讽刺作品?为什么? 2、《观沧海》是大家熟悉的一部作品,请根据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其主题。 知识链接 1、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即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

知人论世品诗词-精选资料

知人论世品诗 词 教学背景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词 乃至豪放词的代表作,作品写于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对于这首词的教学,应在彻底、清晰、明确地理解、掌握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并结合朗读、背诵深刻体味诗歌的感情内容,这也是古典诗词以及精短散文学习的必然要求。此首词内容虽较为短小,但其语言艺术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可堪称词中之经典。其遣词造句及铺叙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言外之意最丰富的地方、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均须认真挖掘,细细品味,欣赏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及作者的情感与创意,分析作品的风格与写作手法,获得相应的启迪和感悟。这首词借咏史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上阙侧重写景,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片侧重抒情,再现周瑜的形象并且赞美 他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 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在立意、作法、选材上也 极具典型性。诗词鉴赏教学的切入方式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方式, 都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鲜 活的灵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赤壁赋》,对这首词的背景 并不陌生,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课的教学,试图于完成教学要求的同时,让学生

掌握知人论事的作品品读方法。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 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 写法。 教学过程分析】 们可以读出哪些内容? 一首怀古词。 点往往不在于单纯地说古迹说古事,说古人,而在于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就像我们煎中药的“药引子”来引出今日之情。 因此, 我们在品读这类诗词时,要做到明古晓今,更重的是知人。 师:说到知人, 苏轼是我非常欣赏的文人。 有人说他是 2000 国文学史成就最高的人之一。 你看并且我和苏子都姓苏, 八百年前是一家,所以读他的作品,更能感同身受。我昨天做课 件时,即兴墨出了这首词,也想在这里朗读一下,抒发我激动的 心情。 师:老师所写的和课本有没有出入? 生:有。大江东流应是大江东去。 师:去、流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先来看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题目中我 生:念奴娇是词牌名, 赤壁是所写的内容,怀古代表了词是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 词的体裁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的特 年来,中

专题02鉴赏诗歌的语言-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2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见题型 题型之一:炼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典例一: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答案】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 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 【解析】 赏析炼字“3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①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提示: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题型之二:赏析诗眼 首见“诗眼”一词,是苏轼的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但最早提出这一主张,则是黄庭坚移植禅家“句中有眼”之说。现在人们把“诗眼”理解为句中精彩的字眼。一般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本文所说的“诗眼”是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主意”在这里是“主旨”、“主题”之义。 典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串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整体点明地位)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③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 学科~网

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摘要】诗歌留下了作者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的思想情感痕迹,鉴赏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之中,注重抓住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两个环节是做到知人论世的关键。更多还原 【正文】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作品,享受古人为我们烹制的文化美餐。诗歌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诗歌就无法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作者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情感痕迹。历朝历代的文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心血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古诗词教学中除要挖掘古诗词的意境,赏析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外,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时代着手,从作者的生平着手,即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思想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环节。 一、抓住知识积累的环节。 要准确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淀,然后利用自身的文化积淀去理解作品,不仅能增加理解作品的准确性,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因此,教师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传授或者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时代的诗歌的侧重题材和思想内容,了解北朝诗歌多写战争、军旅生活,南朝诗歌多言情感生活,盛唐多边塞诗。晚唐多悯农诗,宋代多爱国诗、理议诗等知识。二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本质,明白现实主义诗歌多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浪漫主义诗歌则是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并要知道理解现实主义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直接从字面上去挖掘,理解浪漫主义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则要从字面背后去挖掘的方法。三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辛的豪放,柳姜的婉约;李白的诗多写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态度,杜甫诗既有个人遭际的反映,也有心忧天下苍生的忧国忧民情怀的反映,苏辛诗词多写政治抱负等。四是要让学生了解并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创作背景、代表作品等。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就会轻松、准确。 二、抓住知识运用环节。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 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譬如王教授解读冯延巳时: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经常有些词话里都提冯正中,广陵人,南唐著名词人,深得李璟信任,曾经两度做宰相。我们看这首词: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有人说,很多书上也都讲,冯延巳贵为宰相,即使有时候有人诋毁他或者攻击他,有一段时间罢官,当不上宰相,也仍然居高位,还担任节度使之位。大家知道,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是极有权利的,唐朝时节度使的工资是宰相的两倍,加上他还有兵权,管理几个州,这几个州官员的任命以及军队都是他管。所以到中晚唐时期,很多节度使可以形成藩镇割据,在这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他是王,就是皇帝,甚至还有子孙相袭。节度使死了,儿子宣布自己留后,这就是等着皇帝重新任命,你不任命我就自己任命。所以按道理,冯延巳的词里不应该有这么多哀伤。有很多人不解。其实很好解。南唐只是一个割据的小朝廷,赵匡胤篡位之前北周一直大兵压境,一直等打到扬州、泰州这里,跟南京隔江相望,这时候你做皇帝也罢,做宰相也罢,你能够安安稳稳吗?夜里睡觉能安乐和美吗?一旦醒过来,你能不战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