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书院制的历史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从书院制的历史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从书院制的历史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从书院制的历史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从书院制的历史发展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生培养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解析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典型形式——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并通过列举书院制在现代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实例,指出了书院制实施对高校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书院;历史进程;高校;

一、书院制的历史发展进程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书院之制,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用以补充府、县、厅学的不足。它的创设,或由官方拨款,或由民间捐助,为一方文教的中心。其要旨在“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为国家培育输送人才。书院最初是以藏书、校书机构的形式出现的,其主要职能在于满足皇家收藏图书的需求,唐代中叶建立的丽正、集贤书院即是典型。因而,这一时期的书院是作为国家图书馆性质存在的。但社会需求改变了书院的性质,使之向教育机构转变。唐末五代之际,由于战争及政治的影响,官府无法为士人提供足够的求学之所。而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士人对获取应试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在这种背景下,,为获取应试知识,士人纷纷隐居山林藏书、读书,以弥补官学荒废之不足。在长期的隐居读书期间,某些学有专长的隐居者被尊奉为师长。不仅如此,有不少学识渊博的士人在隐居读书的同时,还结庐教授生徒,并以书院或者书堂来命名这种读书或者讲学场所。至此,以书院命名的这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已初露端倪。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书院从藏书机构转变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推动力,而此时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朝廷选拔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作为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产生的逻辑基础是通过人才培养以满足朝廷为主导的社会需求。赵宋王朝建立之后,通过给予科举及第者相当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导致士人阶层急剧膨胀。然而,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地方官学都无法满足士人的求学需求,大批渴望获得儒家经典知识的士人只能徘徊于官学教不修,在官方的支持下,五代时期几乎损毁殆尽的书院又纷纷被修复,并且出现了创建新书院的热潮,涌现出诸如白鹿洞、嵩阳、岳麓、石鼓、

睢阳、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书院的人才培养职能较唐末五代也有更加充分的发挥,甚至有取代官学之势,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南宋时期,通过人才培养来满足朝廷对治术之才的需求在大多数书院中得到延续,南宋后期不少书院更是直接教授科举之学。宋代是通过科举取士这一文教政策来引导书院按照统治者意志发展,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使书院的学术创新还有一定的空间。元代朝廷的书院政策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按照官方的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元代书院的主流,也就是说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元代书院发展的主要逻辑。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控制与笼络下,为朝廷培养人才在书院发展过程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甚至成为支配书院发展的唯一逻辑,书院也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即成为培养治术之才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以科举为主要目标,发展学术在书院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式微。应该说,随着统治者的意志通过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在书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使得书院的工具性愈来愈明显。这样,人才培养就逐渐从书院存在与发展的主要逻辑演变为限制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代古代书院制度早已随着科举制的覆灭而消亡。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多极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高校日益融于不断开放的社会中,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寻求着发展机遇。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实行的书院制正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住宿学院,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它主要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实质上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

如今,“回归”的书院制,涵义显然不同于古代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独具特色,从创校之日起即卓然独立于港内高校,复旦、西安交大率先在大陆掀起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现行学生管理格局,引进书院式学生管理。

二、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目前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外来各种思想不断地影响和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已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资源的共享更是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

颠覆性的影响。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同学、教师的交流更多地依赖网络,很多时候已经成为网络人了,甚至连交作业这样的基本工作也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大学生轻视传统教学手段,渴望有一种和网络时代配套的教育手段和途径的出现。大学面对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始出现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方法上的拐角。随着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大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大学的身份也发生了称呼上的变化,大学生已经由以往的求学者变成了如今的“消费者”和“顾客”。尤其在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称呼教师为老板已经成为部分人可以接受的事实了。家长出钱,学生消费,花钱才能受到教育,这种心理促使如今的特殊“消费者”对作为“工厂”的教育机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关心自己做“股东”的工厂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也正是有了这类经济关系的变化,大学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仅由管理者说了算,教育的提供者(高校)与消费者(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冲突越来越多,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然而,社会不可能取消正规教育,因为“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因为书籍和知识的符号已被掌握,正规教育为年轻人获得一种经验开辟道路,如果让年轻人在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他们是得到这种经验的”所以,在新情况下谋求新的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2、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本身存在弊端。目前,我国各高校大都采取校、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即便是实行了学分制或者说完全学分制的高校,采取的也是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生需求的变化和增多,使原有的这种学生管理体制的弊端不断呈现。比如学生管理理念、学工队伍以及延续了多年的科层管理模式等这些原本的骄傲在如今的形势下都成了弊端。首先是学生管理理念。“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长期以来,高校已经习惯了只要不出事就好,过分追求服从甚至是盲从,忽视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及情感体验,这种管理的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以往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理念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而高校实施扩招后,大学生的来源已经变了,不再是单一的了,来源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生要求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呼声也越来越大。一项调查表明,73.67%的学生

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过程,30.63%的学生表示希望参与讨论,23.95%的学生表示希望知道详情,23.31%的人表示希望有权监督学校的管理,17.90%的人希望对学校管理能够有权决定,只有 4.22%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参与。其次是学工队伍。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流动性强,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人数少,待遇低,社会地位也比一般教师低,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份工作,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瓶颈。在传统高校,尽管学工队伍相对稳定,但学工队伍里的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并不是真正认同,而在想方设法转岗,没有受过正规思想工作教育的从业者比比皆是,这使学工队伍本身显示出一种劣势。同时,辅导员工作任务量大、烦琐,也是这个岗位本身的一大特点,教育部规定每150~200 名学生配备一位专职辅导员,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一个辅导员带 500~600 名学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每个学生一张课表的情况下,辅导员工作量之大、任务量之重,非亲历者难以体会,这导致他们无法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使得学生更是怨声载道,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就更突出了。最后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科层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缺少民主参与和监督。当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以科层制为主,学生管理也是如此,形成了一套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各院系党委、辅导员的科层制管理体系。教学班也是从班长到最后的寝室长都实行科层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原有的体制下没有太大的问题,它能够适应以往高校的需要。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或者说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发言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座谈会徒有虚名,谏言纳策更是一个形式,学生对管理失去兴趣,不再愿意参与其中。这种缺乏监督机制的管理体制,已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以及高校特点格格不入,显得举步维艰了。

二、书院制在现代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实例

1、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香港中文大学是在中国香港地区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书院制是香港中文大学创校至今的悠久传统。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有新亚、崇基、联合及逸夫书院。最近几年在中国内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大一向十分重视书院制,书院所提供的亲切环境、通识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对培育优秀同学非常重要。”

刘遵义校长总结出了香港中大书院的特点,即通识教育、非形式教育与亲切的外部环境。香港中大的通识教育由各书院承担,学校只负责教学活动,同时各书院通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实行了以“非正式通识课程”为载体的书院通识。同时把非形式教育作为实践教育的主渠道,有正式教育无法达到的功能,它强调教育的过程而非教育的结果。香港中大各个书院都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并都有自己的管理章程,用来规定书院各机构的职权范围。服务设施完备,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学习与休闲空间。

2、复旦大学的书院制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复旦学院。学院首创四大书院,它们分别以已故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即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和任重书院。各书院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远离原则编班和安排学生宿舍,以后每年入学的新生都要首先进入“混编”的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改变了过去以院系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新书院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交流思想、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树立集体荣誉感的平台。新书院作为学生的住宿点,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思想、施展才华、开展各类活动和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复旦大学的 4 所书院都是清一色的老建筑,正门有匾,室内挂有字画,目的是制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奋力拼搏。复旦大学的书院也开设了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党建工作室、大学生导航中心以及意义深刻的学样拓展中心。每个书院都设立学生工作小组,大概每个书院只管理十个左右的班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彰显个性,复旦大学专门设计了别具特色的院服,学生穿上院服后对自己所属书院的认同感更强,归属感也更强。

3、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的雏形最早始于2005年10月成立的“文治苑”。2006年9月,彭康书院的成立标志着书院制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推行。西安交大的彭康书院由4栋相邻近的学生公寓组成,设院长、副院长和党总支书记,并配有若干常任导师和兼职导师。彭康书院对入住学生的作息时间、宿舍卫生、个人行为与礼仪规范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学生早上统一起床出操,晚上统一熄灯。同时,还给每个学生制作了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方面评分的品德操行卡。在

彭康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又先后成立了文治、宗廉、启德、仲英、励志、崇实等书院。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说,西安交大设立书院,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也不是简单地模仿欧美的大学书院制,而是赋予书院新的内涵,它是一种学生社区的新形式,是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在本科期间不仅是专业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书院的学生和主人,参与书院的自主管理。书院倡导的是一种文化,用爱心和善意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西安交大的书院制通过建立严格的校园生活制度、建设温馨活跃的校园生活氛围、开展科学的领导力培养计划,对学生实施军训、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活导航、学业规划、学习辅导、习惯养成、公民素养与礼仪培养、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与困难援助等一整套育人计划。

除了上述高校之外,华东师范大学于 2007 年也专门组建“孟宪承书院”,对免费师范生实施书院式管理,为这些学生建立相对集中的学习和生活圈子,促成其共同的教师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还有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拟施行书院制,后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三、书院制实施对高校的意义

1、书院制度是真正实现通视教育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教育注重讲明义理,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书院名儒学者治学注重求实、创新,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儒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私人讲学,培养通才”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最有价值、最值得保存的先例。至于书院制度,则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书院才是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小班教育,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讨论问题、启发式教学等等。相对于以往的学院制,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有利于相互交流,增进集体合作氛围;另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更多地强调个性发展,而缺乏集体协作精神,书院强调更多的集体与统一活动,并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而这实质上也就具有了‘补课’的性质。

2、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

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书院制模式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途径。所谓“全员育人”,一是指育人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融入书院生活;二是指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义务和职责,都要参与进来。如香港中文大学明确规定教授要有10%的工作量用在书院上,以指导学生。复旦学院为保证“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调动全校教育资源,成立了由学院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班级兼职导师组成的导师团,承担指导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重要任务。

4、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很高的贡献率。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管理的目的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学生管理理念、模式、制度、措施要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复旦大学、西安交大的书院制,以通识教育为依托,打破专业界限,为不同学科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条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品格养成,造就创新型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5、有利于大学组织文化的形成,加强学生的归属感。大学组织文化蕴涵着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是大学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下,大学组织文化得到全面体现。香港中文大学的四大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复旦大学的几个书院位于复旦主校区的中心地段,是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令人有怡然自得之感。中国古代的书院即多建在环境优美之处,陶冶学生身心。书院配有休闲娱乐设施和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适宜的文化环境。而且书院多以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和对学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名字命名,以使学生铭记学校历史,继承学校优秀传统。每个书院均有各自的院徽、院匾、院训楹联、院旗、院歌、主题色和印有学院Logo和代表书院颜色的院服,构成具有书院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逐步形成的书院精神和书院文化,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了学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书院内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性格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形成了制度性约束。

【参考文献】

[1]李兵.书院:在限制与自由中绵延千年——论书院的发展逻辑,2007,(5)

[2]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煤炭高等教育,2009,(5)

[3]王鸣琦.书院制回到高校——西安交大彭康书院见闻, 陕西日报,2007,2

[4]矫圆圆.书院精神的当代诠释,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9

[5]李翠芳.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的新探索,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6

书院制改革下探索出来的就业导师制2500字

书院制改革下探索出来的就业导师制2500字 2014年,南京审计大学(原名南京审计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实行了书院制改革,在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了就业导师制。南京审计大学的就业导师制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适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竞争力。南京审计大学全体师生都在这方面进行努力,随着书院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就业导师制会更加完善与更好地为学生带来福利。 书院制;就业导师制;南京审计大学;就业观 一、就业导师制产生的背景 (一)市场对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导致了大学的扩招,又加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随着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原因体现能力结构上,学校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就业导师制的产生正好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及时、准确地给出指导与建议。 (二)书院制改革的初步形成 目前国内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正在本科生教育中试行书院制。因而南京审计大学在这些高校的启发下,于2014年3月也开始实行书院制。在《关于机构调整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明》中,对于书院设置的说明包括:“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计划等同于人才培养,认为人才培养只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而忽视了教室之外,特别是宿舍的教育功能,学生的培养出现了真空地带,宿舍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较多。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我们探索成立了四个书院。”在新的书院制模式下,就业导师制应运而生,然而导师制的对学生的影响有待研究。 (三)历史背景――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研究导师制,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二、就业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一)相关基本概念 书院制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业导师制是指自大学本科低年级至毕业班的在校学习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切实落实教书育人职责,加强对学生就业方面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工作。 (二)现行的运作模式 南京审计大学目前在全校设立四大书院,即澄园书院、泽园书院、润园书院、沁园书院。在书院制的体制下产生了导师制,主要有学业支持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导师、大创导师四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推荐下载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9月成立了第一个书院——彭康书院,以交通大学西迁时老校长彭康的名字命名,是由当年入校的东校区2006年新生组成的新书院。2007年,成立了由当年入校的东校区2007级学生组成文治书院和由当年入校 的西校区2007级学生组成的宗濂书院。2008年,在以上三个书院的成功运行 基础上,学校新建了仲英、南洋、崇实、励志、启德5所书院,形成8大书院鼎足而立的崭新格局。一个书院往往由跨度很大的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全校不 同年级的本科生均名列书院成员,最大的书院学生人数达3400余人,最小的书院也有学生近600人。书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的社区,目标指向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心智和体魄的成长、素质和能力的增强、学业和实践 的精进提供广阔空间。书院崇尚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所成立的党总支委员会 其多数成员为学生,其中副书记在学生中选举产生。同时,学业导师、常任导师、学生兼职导师、管理服务人员均要承担书院育人重要职责。书院各有不同 的活动方式和文化品格,龙腾虎跃,各展其长,形成强烈互补和鲜明特色。书 院也是开放的,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李元正、潘宗光、安芷生等著名人 士相继出任书院院长或名誉院长。在书院覆盖本科生的情况下,各学院不再从 繁重的学生事务方面直接管理本科生,而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教师 指导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生产力,也与书院形成了人 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可以看出,设立书院,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也不是简单地模仿欧美一些 大学的住宿学院制,而是赋予书院新的内涵。它是一种学生社区的新形式,是 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离开父母后来到的一个新的“大家庭”。 在书院倡导一种文化,能呼唤已经失去的东西,抵御社会的各种诱惑。用爱心 和善意来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西安交通大学书院的 管理与划分是以学生宿舍楼的物理空间为依托,相对集中的学生宿舍楼群构成 一个书院,形成一个小的社区文化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书院的 成员。实现学生多学科、多年级的广泛交融。 书院与学院互为补充,学科为本与学生为本并重,学院的专业培养与书院 的素质教育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书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书院制及书院联盟拓展高校学业新模式

书院制及书院联盟拓展高校学业新模式 在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倡议下,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0所高校于2018年6月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书院联盟成员单位包含书院20家,覆盖本科生2万余名。经过近两年的 发展,这一书院联盟已成为打造长三角地区高校一体化协同推进立德树人的标志 性工程。 “书院联盟”是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除“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外,还有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发起成立的亚太高校书院联盟等。如果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是高校在第一课堂范畴、基于学科专业教育的合作办学;那么,书院联盟则可视为高校在第二课堂、基于学生通识教育等进行的合作 办学,这是合作办学的全面拓展,能充分共享高校教育资源,为大学生营造健康 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高校都在探索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在实行书院制的高校中,学生有两个“身份”,某学院的学生以及某书院的学生。学院给学生学科专业知 识教育,而书院则主要依托宿舍生活环境,给学生配学业导师,鼓励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学生混合居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生活,开设通识教育讲座、研讨 课等建设学习生活社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促 进学生身心、人格健康发展。 很显然,要办好书院制,首先需要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如果学院制都没有建设好,即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教育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也很难重视书院制建设。其次,需要转变传统的寄宿教育管理理念。寄宿教育不只是给学生提供集体宿舍,对学 生提出各种住集体宿舍的纪律、安全及卫生等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学业导师 制度,由学业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学业 规划。学业导师不是传统的宿舍管理员,而是高校中有丰富人生经验、能给学生 人生指引的教师。此外,基于宿舍生活的书院制管理,既要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自我教育的作用,诸如鼓励学生自建社团、自办刊物、自主开展文体活动,同时 需要学校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提供课程与活动资源,如打造具有书院特色的通识教 育课程,开展与学科专业教育衔接的学术探讨、交流活动等。 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高校携手建立书院联盟,既可以交流各自探索书院制 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共享高校资源。据介绍,“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就着力打

什么是书院制

什么是“书院制”?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西安交大书院制 简单的说,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 交大的学院现在有理学院、电气、能动、电信、机械、软件、材料、生命、经济、人文、管理等等,学院负责安排课程、考试等于学习相关的东西。 书院有八大书院,分别是仲英、彭康、南洋、文治、励志、崇实、宗濂、启德,宗濂书院和启德书院在西校区。书院是住宿单位,负责宿舍管理、组织课余活动。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2008-09-19 14:25 新华网西安电(记者许祖华)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推行本科新生住宿"书院制",以生活社区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明显改善了新生入校后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以及懒散问题。 --让大学新生加强自我管理 2006年9月,西安交大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成立了彭康书院,对新进校的本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学校让3200多名不同专业的新生统一进入这个书院,在一、二年级通识教育阶段增加交流,自我管理,共同成长,两年后,再回各自的学院接受专业课程的训练和培养。今年,西安交大又成立了文治书院和宗濂书院,共有3900余名新生入住。 据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丘进介绍,西安交大推行"书院制"主要考虑到从

中学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与环境的跨越,使一些学生在考上大学以后主观上放松了要求。主要表现在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漠,公德意识差等。 此前,学生进校后都分到自己所在的学院里,由学院的辅导员对他们进行日常管理。管理方式与高年级学生基本相同,不能体现新生的特殊性。 高校学生发生留级、退学等事件,往往是大一就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现象。因此,在新生中开展大学生活导航、学业规划、学习辅导、习惯养成等系统的育人计划,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 --从古今中外书院制中得到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教育注重讲明义理,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书院名儒学者治学注重求实、创新,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 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系负责"学科为本"的教学,书院负责"学生为本"的教学,通识教育多由书院承担。中大下属四个书院皆十分重视学生的"成人"教育。如新亚书院就十分重视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求知的兴趣、敏锐的触角、冷静的分析以及团队精神。逸夫书院的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自己专业的局限,学会欣赏和了解其他学科的观点,开阔视野,重视让学生在学习参与及各类活动过程中体悟人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联合书院则一直强调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其通识教育的三大目标,即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建

书院制改革下探索出来的就业导师制0001

书院制改革下探索出来的就业导师制 【摘要】2014 年,南京审计大学(原名南京审计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实行了书院制改革,在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了就业导师制。南京审计大学的就业导师制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适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竞争力。南京审计大学全体师生都在这方面进行努力,随着书院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就业导师制会更加完善与更好地为学生带来福利。 关键词】书院制;就业导师制;南京审计大学;就业、就业 导师制产生的背景一)市场对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导致了大学的扩 招,又加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随着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原因体现能力结构上,学校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就业导师制的产生正好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及时、准确地给出指导与建议。

二)书院制改革的初步形成 目前国内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正在本科 生教育中试行书院制。因而南京审计大学在这些高校的启发,于2014 年3 月也开始实行书院制。在《关于机构调整 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明》中,对于书院设置的说明包括: 期以来,我们把教学计划等同于人才培养,认为人才培养只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而忽视了教室之外,特别是宿舍的教育功能,学生的培养出现了真空地带,宿舍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较多。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我们探索成立了四个书院。”在新的书院制模式下,就业导师制应运而生,然而导师制的对学生的影响有待研究。 (三)历史背景一一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 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 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研究导师制,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就业导师制的基本内容一)相关基本概念 书院制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 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2020年大学书院制文化建设的实践

大学书院制文化建设的实践 摘要大学书院制建设不仅是制度上、形式上的建设,文化建设是书院 制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秉承“文明、和谐、平安、尚学”的文化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经过两 年多的培育实践,从组织管理、环境布置到二三课堂活动等方面对书 院文化建设途径和措施进行了探索,初步建构并形成一种独特的书院 文化。 1大学书院制 大学书院制建设是以学生公寓为平台,以通识教育和系列书院活动为 载体,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自主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增强社 会责任感,提高人生品位,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1-2]。我国大学书院 制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先后有近百所高校进行了书院制建设的探索,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比较典型的高校有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2005年)、华东师范大 学(2007年)、淮海工学院(2008年)、汕头大学(2008年)、肇庆学院(2009年)、上海大学(2011年)等[3]。大学书院文化建设是 书院制建设的灵魂,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思想,坚

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引导广大师生成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2大学书院制下的文化建设 书院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 文化活动。同时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思考的基础之上,分析学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尽可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着力点和平衡点[4-6]。书院文 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因此,书院 建设应当以学校的总体规划为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力求品位,才能真正做好书院文化建设的工作,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学 书院文化。从系统工程的基本观点出发,首先,要以书院整体为出发 点去发现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 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明确书院文化建设的目标。第二,在书院文 化建设过程中,要将地域特色、校园文化、生源组成等因素联系起来 加以综合分析、总结,从而打造特色书院文化。第三,书院文化组成 部分要具有内在和外在的规律性和关联性。第四,书院文化建设要善 于实践,勇于探索创新,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书院文化建设按照 性质,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 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书院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高层次文化理念的 体现。以精神文化为例,书院核心文化理念概括可称为书院文化定位,可从书院精神、书院使命、核心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书院精神,如同体育精神一般,是激励书院学子不断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支柱;书院使命,就是提倡大学书院制的初衷,通过把大学生公寓社区 化书院化,来充分发挥书院育人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大学书院文化 体系的内核,体现大学书院文化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以社

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_黄厚明

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黄厚明 【摘 要】 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学生住宿社区管理模式,是对我国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论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书院制 住宿学院制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收稿日期】 2009年9月 【作者简介】 黄厚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部分高校在我国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仿效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实施了一种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院校两级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其实质是一种学生住宿社区管理模式。我国的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有很多异同之处,对比这两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一、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相同之处 我国大陆新出现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与美国哈佛、耶鲁等高校的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具体的管理措施方面也有相同之处。 1.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哈佛、耶鲁等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住宿生活的学生发展功能,认为住宿生活服务项目是学校教育性计划和对学术提供支持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战以后,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影响下,美国高校普遍地开展了兴建学生宿舍的运动。哈佛大学的学舍使“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作为一个群体,给每个成员的成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1]学生事务专家米勒(Mueller)对学生住宿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为学生提供身体休息的地方,即一个比教室和图书馆更加舒适的地方,以供学生吃饭、睡觉。第二,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第三,通过宿舍管理人员帮助学生纠正行为,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另外,她认为住宿可以提高学生公共交往的能力。[2]在住宿学院的发展历史中,哈佛、耶鲁等美国高校充分认识到学生宿舍不仅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和学生社会公德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住宿与美国的住宿学院一样都采取了在校集中住宿模式,但相对于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住宿学院而言,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住宿生活的学生发展功能。学生宿舍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学生发展功能,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部分高校在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学生宿舍,建立了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通过建立严格的校园生活制度、建设温馨活跃的校园生活氛围、开展科学的领导力培养计划,对学生实施军训、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活导航、学业规划、学习辅导、习惯养成、公民素养与礼仪培养、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与困难援助等一整套育人计划。[3]复旦大学的书院制以“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和“通识综合教育计划”为学生管理目标,实施知识补习计划(现改为“关爱成长计划”)、公民教养计划、大学导航计划、学养拓展计划,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与人文博雅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一辩立论: 主席、各位评委、在座的同学,大家好!针对于对方辩友所下定义,我想说···那么就来听听我方的定义吧!通识教育,是建立起广泛的知识平台的教育模式。但是,众所周知,面面都到往往面面都不到,通识教育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的浅尝辄止。而专业教育,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要教育,以其他知识为辅的教育,在广博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对某个领域更加注重教育模式。我们所说的专业教育,并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不是说教育出来的人才只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大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硕博教育。那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什么呢?是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做出突出贡献。我方的判断标准是哪者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哪者更能够推动知识技能的改进,哪者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对方辩友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不得不指出:··· 接下来,我方也从三个方面论证: 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当今社会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呈现波状式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现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需要更加需要专业教育了。其次,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就需要合作。分工的基础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探索。而合作的前提是,各人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专业教育恰恰可以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通识教育无法满足分工的基础,也无法满足合作的前提,进而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框架下,专业教育明显就尤为重要了。 对于人类各种知识技能来讲,只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显然是无法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在深度上的探索才是最有力度的推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是专业教育的宗旨,专业教育可以提供各方面高精尖知识,培养高精尖人才,从而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通识教育无法做到高精尖知识的提供,更不用说培养高精尖人才了。 对于个人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既然不能穷尽一生来通晓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而且,通识教育的人才成果,跟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相比,在某一领域的竞争力无疑是薄弱的。所以,专业教育也就成为了必然。 我通过对当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个人方面来论证了我方观点,所以,我方有理由坚信: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08:51:39.8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孙燕超[导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 孙燕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30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知本”社会的到来,通识教育日益得到认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学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关系研究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晰二者的定义和二者关系,总结对策,有利于未来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期待能提供理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改革 “通识教育”的概念于19世纪在美国诞生,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到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高等教育》重申与强调,致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诉求,已历经20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与核心追求,通识教育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虽然迄今为止,学者们对通识教育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晰的定义,但都体现并认同其基本内涵,一是指与专业教育部分相对的部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通识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通识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1] 二、专业教育的定义 专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专业划分为依据开展的教育。布鲁贝克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2]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划分是其基本依据。专业教育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二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关系。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该观点认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中心与文明的灯塔,培养的是全面的人,是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一个职业人与劳动者,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2], 这样一个公民,他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大学“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一理想必定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实现。显然,本观点是经典意义大学传统理想的坚守者,是所谓的“经典学派”。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该观点认为,在市场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大学只有适应社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为社会输出的也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按照社会分工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是相对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通识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才能实现。可以看出,该观点是典型的“高等教育适应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成为趋势,可称为“市场学派”。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该观点认为,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容易使教育陷入空洞,陷入知识技能“无用论”,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则会使学生只熟悉单一学科体系,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容易失去综合交叉的学习机会以及不同领域自我探索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并重,实现“两手抓”,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界线,以取得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教养的人。可称之为“中间学派”。 四、问题与启示 通过上述“经典学派”、“市场学派”以及“中间学派”的观点争论,一方面说明当前学界与社会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通识教育没有明晰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导致通识教育口号虽响,却步履维艰。如通识教育概念模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显得空洞化,没有明确的对象与方法。二是课程不明晰。各个高校的通识课程概念模糊,设置标准不一。有的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识课程,有的则以选修课代替通识课。 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消长中走向融合,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开展通识教育理论统一与实践探索。恪守学术自由理念与适应时代需求,促进文化之间的博弈、整合, 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2]姜彩丽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J].黑龙江教育,2012,(8),47-48。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 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成型于港台大学。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国内诸多大学纷纷开始推行模式不一的书院制改革,归纳起来共有四种不同类型。我国的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各高校特殊的校情,决定了书院制改革当在以人为育成目标的理念下,以原有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为基础,走差异化的改良路线。 标签:书院制住宿学院改革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部分高校开始效仿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及港台大学的“书院制”,以期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一个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模式。2005年,复旦大学在大陆地区首开书院制建设,其后西安交大、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纷纷仿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各大院校改革模式不尽相同,成效相差也很大。 一、书院制的渊源及成型 1.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 书院在国外被称作住宿学院,根据金耀基所著《大学之理念》有关“剑桥书院制的特色”介绍:英国中古大学,初无定所。学者只要跟上一位大学认定的教师便算取得剑大入学资格。最初教师或学生都住在自租的客栈,得到大学的承认并予以督管。1284年,伊利主教High de Balsham 将一批学生收容到圣彼得教堂附近的两个客栈中,并订立了规矩,这就出现了剑桥第一个书院。[1]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起居和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沿袭下来,形成剑桥大学独特的住宿学院制。 现代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是随着社会发展呼唤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转变而发生的。1828年,耶鲁大学发出了《耶鲁报告》,明确将通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该报告认为,大学不应一味迎合社会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发展应当不仅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专业教育为主,还应同时进行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住宿学院正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打破了学生进校之后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的局限,倡导不同年级、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经过1~2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再选择专业方向,以此保证学生既能深度掌握一门特定的学科,又能达到知识分布的广度要求,弥补了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教育的不足。在哈佛和耶鲁的带动下,美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兴建学生宿舍运动,住宿学院模式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中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317591001.html, 关于中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的思考 作者:刘鹏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10期 [摘要] 书院制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与西方传统博雅 教育二者的精神进行融合。探究中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的途径,包括加强模式宣传,增强师生认同感;明确下级学院与书院各自职责,加强协同育人;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摒弃形式主义,确保制度能够落实到位;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学生民主自治。 [关键词] 中国高校;书院制;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63-01 将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与西方传统博雅教育进行融合是我国高校书院制的特点,书院制是对中国古代书院优秀文化传统精神的吸收,是对欧美国家大学住宿学院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借鉴,并将各高校自身办学理念进行结合的全新育人模式,其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书院制实现通识教育和社区自治是其目标,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并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但是当前中国高校书院制建设处于初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解决,进而促进中国高校书院制更好地建设和发展。 一、加强模式宣传,增强师生认同感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高校书院合理建设和高效运作的前提,而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目前处于实施初期,教师和学生对其的认同度都较低。有调查显示,对于校内书院、二级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太清楚。基于这一现状,对书院制这一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宣传便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各高校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认同“双院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认识到对师生提供管理和服务不是书院最基础的目标,其根本目标是实行通识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二、明确下级学院与书院各自职责,加强协同育人 要更好地建设我国高校书院制,便必须对下级学院与书院各自的育人职责予以明确,加强协同育人,避免各级学院之间存在职能交叉或是推卸责任等问题,对书院制的管理效率予以提高。高校应明确下级学院与书院的各自职责,对二者联系进行加强,适当建立相关制度,并通过座谈、会议等可行的方式,让下级学院和书院二者都指定相关的科室和专员定期负责沟通协调和交流工作。同时,在学生间成立类似助理团的组织也是可行措施,让学生对下级学院与书院的日常活动和管理进行参与,成为下级学院和书院之间协同育人的桥梁和纽带。 三、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书院制

5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住宿式书院并非硬梆梆的宿舍,而是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合为一的小型师生共同体,也是校园内的一个小型学习社区,以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每个学生除隶属其主修学科学院外,也是其中一书院的成员,学院与书院两者相辅相成。能够让学生置身在一个集体当中,而且对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可以打破专业的界线,享受跨学科学习和生活的乐趣。透过师生一起共膳、参加读书写作会、通识教育的导修课、名人讲座、体育竞赛、与院长茶叙畅谈哲理等,帮助学生不断拓展潜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非常自然地发端于英国的牛津、剑桥,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天然地与教育规律和知识生长的本质相一致,因而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也使得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几乎成为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两所大学。目前北美的几所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同样采用这样的本科教育组织模式。 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1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其中包括三个目标:第一,为学生提供身体休息的地方,即一个比教室和图书馆更加舒适的地方,以供学生吃饭、睡觉。第二,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第三,通过宿舍管理人员帮助学生纠正行为,提高学生个人修养。2建构相应的组织机构, 每一个学院都有学院院长、教导长(学监)、住宿学院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住宿学院的院长由校长任命,对校长负责,是该住宿学院的最高行政职务,全面负责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各住宿学院的教导长(学监)是耶鲁学院教务长在各院的代表,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维持教学秩序和宿舍秩序,负责住房安排等3.建立相应的活动设施; 学生在其中居住、进餐、社交以及从事多种多样的学术和课外活动。每所学院都设有自己的图书馆、电脑室、休息室、沙龙屋、游泳池和其它各种健身、娱乐活动场所 那么,住宿学院本质何在呢?为何其天然地与教育规律和知识生长的本质相一致呢? 首先,住宿学院的第一种组织优势在于,由于在大学内部住宿学院与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摆脱了学术性系科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他们擅长的,这使得其学习更有动力,更高效,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在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仍然束缚于实体专业时,当他们仍纠结于是否有机会了解其他专业、能否自由地突破转专业障碍时,住宿学院的学生可以摆脱以上束缚,有着更大的学习自由。这是一种教育规律。 其次,由于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因而学生可以从多个院系选择课程,形成跨学科专业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几所大学跨学科专业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跨学科专业占到相当比例,其组织秘诀即在于此。以哈佛大学为例,跨学科专业包括“心灵、大脑与行为”、“历史与科学”、“化学与物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公共政策”、“古典学”以及“个人专业”。这既是教育规律,更是知识生长和创新的规律。 再其次,住宿学院和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促进了高校分工,纵向的学术性系科摆脱了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横向的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辅导,不再承担知识创新责任。分工的进一步强化使得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提高了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国家与社会要求这类大学产出两种产品,一是新知识,二是未来社会(或全球)的精英。对于外部双重要求而言,矩阵结构实为最佳。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隶属于住宿学院,学术性系科通过知识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住宿学院则在课外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两种机构共同作用以达成目标。 新世纪以来,对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探索成为亚洲高校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高校也不例外。例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本科生学院等,初步统计超过70多所高校有行动。其中,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复旦大学等直接将住宿学院作为其改革目

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

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书院制的实施成为国内高校改革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调研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淮海工学院等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分析了这三所高校书院制改革中的经验和特点,并初步探索了高校书院制建设的对策。 标签: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 书院制是高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建立的一种对大学生实行通识教育,兼顾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模式。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书院制成为国内高校改革研究的热点。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第一,我国高校大都实行了学分制改革,由于学生选课的时间不同,使得原有学生组织管理载体班级的弱化,学生公寓(社区)、社团和网络成为学生生活起居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场所和新载体。第二,传统的公寓育人功能发挥不够,育人的队伍亟待提升。目前高校公寓管理普遍采用公寓式管理,公寓管理队伍流动性强,整体素质较低,而大学生由于学习等压力,衍生出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專职辅导员到公寓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三,传统教育体制诱发部分学生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只注重对自己个人发展有利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等环节,对于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态度冷淡,发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书院制中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管理新的空间和平台,书院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一、我国高校书院制实施的现状及特点 自2005年起,我国一些高校陆续开始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制度,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淮海工学院、苏州大学等。为了探究高校书院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笔者先后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淮海工学院进行了调研。 (一)我国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 1.复旦大学 2005年,复旦大学在学生住宿区成立四所书院,分别以已故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即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和任重书院。书院主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书院成立自管会,开通微信公众号,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logo及文化特色,书院从硬件上为学生提供学生发展中心、自习室、阅览室、健心房、复旦诗歌图书馆、文创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导师咨询室、学生党员活动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