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和研究范围

1、定义:

育它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

社会心理学”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1924年,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

响。

主张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

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1925年,乌德认为,“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

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

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

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3)综上所述: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

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

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

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

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1936年,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B=f(P,

E)。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

境。

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

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

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2)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

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过去的经验及

其人格特征有关。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

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

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

观察。

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3、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

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

理特征、国民性。

二、社会心理学简史

1976年,霍兰德认为,可以划分为哲学思辨(启蒙

期)、经验描述(形成期)、实证分析(确立期)。

1、哲学思辨阶段: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

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思想和

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

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2、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

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

心理学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包括

(1)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

人类本性,从进化的观点探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模式

的变化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一是拉扎鲁斯《民族心理

学与语言学杂志》(1859);

二是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

语(1875);

三是冯特,历时20年(1900一1920)出版了10卷本

《民族心理学》,萨哈金(1982)指出:“民族心理

学所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在《模仿律》(1890)中,塔尔德用模仿解释人的社

会行为。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中主张社

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而是一种结

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

和行动。

列朋的《群众心理学》(1895)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受达尔文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一书中,指出“先天

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

力”;

并提出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

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和建设等十二种本

能,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

生活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以及本

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这些概念是在《梦的解

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中提出

的。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实证分析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

转向应用研究。

使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特和德

国学者莫德。

态度测量领域是瑟斯顿(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

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和李科

特(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

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征,主要包括一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

的方方面面;

二是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

与预测行为;

三是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专栏: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

①1919年,陈大齐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高小女生的道

德意识

②1922年,刘延陵翻译出版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

论》

③1922年,张耀翔进行了中国最早的民意测验

④1924年,陆志伟《社会心理学新论》

⑤1929年,潘叔《社会的心理基础》

⑥1946年,孙本文的两卷本《社会心理学》

⑦1949年至1978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大陆基本上

处于停滞状态。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50

年代后,却开始蓬勃兴起

⑧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王极盛《建议开展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

⑨1981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筹备会

⑩1983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简讯》,

后改为《社会心理研究》。

专栏:K.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应

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他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专栏:F·H·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莫基人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

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

的概念。

三、研究方法

1、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研究客

观公正。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

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2)系统性: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并用系统的方法

进行研究

(3)伦理: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

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注意不良刺激所产生的后果,

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主要守则:

①制定计划要评估道德可接受性

②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说明情况征

得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

在事后说明,求得理解

③采取保护措施

④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⑤对资料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⑥不建立工作外的其他关系。

2、主要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档案

(1)观察法:通过感官或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

①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

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基本上地干预。

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

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能提供一些其他

的经验数据。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②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观察者通常要隐瞒自己的身份,作为被观察者群体中

的一员进行观察,并应尽量减少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

影响。可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2)调查法(询问法)。

分为口头(访谈)和纸笔(问卷)

①访谈法:直接搜集资料,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

相影响的过程。不是普通的聊天,要取得成功,必须

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取得积极配合。还具有特定的

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②问卷法:问卷一般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前

言、指导语+结束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

记录+计算机编码。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高,严格按一

定程序进行,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和盲

目性;二是收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主要原则包括: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避免出

现歧义)、非暗示性(避免暗示与诱导)、适度规模

(尽量针对特定主题,不要牵涉面太广)

(3)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的和现在的),

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

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

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

物进行研究;

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大。

个人既往史、成长报告,属于档案法的应用。

3、研究结果:

存在“生态学效度”,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境中,

学习理论时,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20世纪70年

代“社会心理学危机”,是因其研究绪论解释力较

弱。

四、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体现:能

帮助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

为的形成和变化

(1)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和华生是行为主义早

期的代表,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

义。

(2)学习的机制: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狗形成铃

声——食物的联想“纳粹”)、强化与模仿

(3)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个体通过对他人学习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

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包括

四个过程:注意、保持(是模仿发生的前提)、动作再

现、动机。

2、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

会行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2)五个命题:成功(得到奖赏则重复行为,奖赏越

多频率越高)、刺激(相同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行

为)、价值(结果越有价值,重复可能性越高)、剥

夺-满足(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其价值越

小)、侵犯-赞同(没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侵犯;得

到奖赏或受到处罚,赞同)命题。认为趋利避害是人

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

缩小代价或是扩大满意度、减小不满意度,每个人都

企图在交换中获得最大收益和减少代价。布劳发展了

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

的人们的自愿活动。

3、符号互动论:詹姆士和米德

(1)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

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2)基本假设是: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

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

自身;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

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4、精神分析论

(1)主要概念包括: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性本

能)、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

结构

(2)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

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

状。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

(3)新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艾

里克森等(不包括荣格)。霍妮批评“力比多”说,

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

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认为后天

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

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认为人际关

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角色身份与自我一、社会化

1、概述: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

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

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

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

角色。

3、基本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和较好的遗传素质。

4、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影视、广

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参照群体(同伴群

体)。

5、社会化的类型:语言社、性别角色、道德和政治社

会化。家庭影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期待、性别

认同、性别模仿。

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以语

言社会化为条件。

二、社会角色与身份

1、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

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

行为的期待,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2、分类

(1)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父母)和成就(老师)

(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公务员、军

警)和开放性(朋友)

(3)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银行家、企业家、商

人)和表现型(学者、教授)

(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演员)和不自

觉(性别)。教师分别属于成就、规定性、表现。

3、扮演:期待、领悟、实践(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

程)。

4、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①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以上的角色之间

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老师权威角色和学生朋友角

色间的冲突

②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

冲突,如对老师的社会角色,国家和家长分别期待提

高学生素质和升学率所造成的冲突)

(2)角色不清(认识不清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

虑和不满足感)

(3)角色中断(角色扮演中途间断)

(4)角色失败(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渎

职下台。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5、身份:

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决定的是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

体;

处境地位决定的是处境身份,易变。身份由角色构

成。

特点包括稳定、主观、多重、客观、契约。

三、自我、身份与自尊

1、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1)定义:

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

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主我是

主动的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

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

知识与信念;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②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

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

识自己的方式

(2)结构: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自我

(3)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

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8

个月-3岁)到社会(3岁-13、4岁),最后、到心理

自我(青春期-成年)。

2、身份:

(1)定义: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

是身份的主体;

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

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2〕特点:客观、主观、多重、稳定。

3、自尊

(1)定义:

①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

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

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

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

自信

③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提出自尊的经典

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该公式说明自尊取决于成

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2)影响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

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

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1.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 )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

. 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 .8689米 B .9003米 C .8999米 D .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 .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点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包括隐函数求导)、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与最值、方程根的个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在物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曲线渐近线的求法。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的计算及判敛、变上限函数的求导和极限、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 4.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等。该部分一般不单独考查,主要作为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基础。 5. 多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多元函数极限存在、连续性、偏导数存在、可微分及偏导连续等问题、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有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另外,数一还要求掌握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积分换序。此外,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种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7. 无穷级数(数一、数三) 重点考查正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敛散性判别、一般项级数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求法以及幂级数在特定点的展开问题。 8. 常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 重点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此外,数三考查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数一还要求会伯努利方程、欧拉公式等。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知识思维导图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绪论行为主义:华生,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规律性关系,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心理学发展简史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主张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当代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生理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原则:客观性的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研究心理现象的 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神经元组成:细胞体、树突(灰色)、轴突(白色髓鞘) 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从解剖上,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脊髓:脊髓灰质外面是脊髓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延髓)、桥脑、中脑,脑干上灰色渔网状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神经系统的脑间脑:脑干之上,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构造及功能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 胼胝体:端脑中间的纵裂上的横行纤维束 大脑灰质(大脑皮质、大脑皮层),大脑蛋白,基底核 大脑结构与功能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 心理活动的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中央前回、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后回、顶叶以躯体感觉功 能为主;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生理基础 大脑两半球功布洛卡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能不对称性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高级神经活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动反射学说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条件反射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最新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

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心理学部分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5、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1879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能) 16、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树突)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19、神经系统是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 20、外周神经系统是把(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内脏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构 21、外周神经系统从解剖上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2、从功能上划分可以把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3、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24、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组成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 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现实的影响; 2)想像的影响; 3)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 1)个体的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 3)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体; 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三)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包括: 1)道德观念;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4)道德判断。 (四)政治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2.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word版本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本能印刻遗传差异XYY (二)学习理论 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 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 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 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 (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 1分类 2聚焦 五、概念解释 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 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 理想与现实 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研究现实:要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 2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 实验室试验——确保内部效度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重复性实验——综合运用 第三章社会认知 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 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图示作用:1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填补信息 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社会认知的心理策略与捷径(认知启发线索) 1代表性法则(表征性启发):对当前事件或信息与典型的事件相似程度来判断。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