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回延安》 导学案

《回延安》 导学案

《回延安》  导学案
《回延安》  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的形式。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找些来读读。

二、口语训练:阅读信天游作品,跟大家讲延安的故事。

三、内容欣赏: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回延安》当堂达标练习

一、基础训练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高中物理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doc

第1节电子的发现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学 习要求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 1.电子的发现加试a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加试b 3.氢原子光谱加试b 4.玻尔的原子模型加试c 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接感应圈 的负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接感应圈的正极,接电源后,线 圈会产生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极间。可观察到玻璃壁上淡淡的 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子。 2.阴极射线 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 2.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

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试身手] 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A .平行于纸面向左 B .平行于纸面向上 C .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垂直于纸面向里 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为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 (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 e =1.602×10-19_C 。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 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 =9.109 389 7×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 p m e =1_836。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X 射线。(×) 2.汤姆孙用电磁场知识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认定阴极射线为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

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难点 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朗读法、启发式。 延安挂图、有关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1.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节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

【2020人教部编语文八下】2《回延安》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 审阅:审批:课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

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 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 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 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 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它的特点是: 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 脑畔眼眶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精讲点拨】 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1)信天游:

2回延安 导学案(无答案)-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著有诗歌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长诗《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0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審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回延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3.相关拓展 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长的可接连数十节,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句中多用叠字。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 ) 糜.子( ) 油馍.( ) 柳林铺.( ) 脑畔.( ) 眼眶.( ) 2.仔细阅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电子式导学案

课题:电子式第课时计划课时 【学习目标】(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以及它们的影响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或课前预习要点】 知识点二:电子式的书写 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 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 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 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电荷 总数相等,因为化合物本身是电中性的。 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反思与纠错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四:结构式 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应用于共价键)。 知识点五:金属键与范德华力、氢键 存在范围 作用 本质 作用 强弱 决定键能大小因素影响性质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和自 由电子之间及金 属晶体内 静电 作用 强 ①离子电荷数越大,键 能越大;②离子半径越 小,键能越大 金属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范德华 力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结构相似的分子,其式 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氢键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稍 强)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 【导学环节】 一、导(导入与导学) 二、思(自主学习。阅读文本,分别完成ABCD层级思考题;要求化“目标”为层级“题”)【基础识记】(A级)

电子的发现教案1

《电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 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 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 1.阴极射线 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

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戈 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 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 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 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磁场 ??S ?AY C CC 2 1 ? ACC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上。2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 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1) 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 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在平行极板区 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当满足条件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又因为:y L ??tan萤幕S L D )(D?y ?2E 电场ve x O yA 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且?y?v S 则:Eyq?Lm2L)B(D?2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思考:利用磁场使带电的阴极射线发生偏转,能否根据磁场的特点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 律来计算阴极射线的比荷? 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是相等的。这说明,这种 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并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若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电荷量机同,则其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近两千分之一。汤姆孙 后续的实验粗略测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量确实与氢离子的电荷量差别不大,证明了汤姆孙的猜测

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比兴手法的运用。 2、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搂定 ..()糜.子()油馍.()脑畔()白羊肚.()柳林铺.()2、解词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

紧急信件。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3、根据课文填空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 (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 4、画出文中运用下列修辞方法的句子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二、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1、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第五节: 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2、.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2.回延安 导学案

有志者事竟成 2 回延安 教师寄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羊羔.()糜.子() 油馍.()眼眶.() 2.填空。 (1)《回延安》体裁是,采用陕北的形式创作的。 (2)“几回回”是陕北方言,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请在文中再举出两个类似用法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 3.选词填空 (1)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我长大。 A. 养活 B.养气 C.喂养 (2)宝塔山下留,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A. 脚步 B. 脚印 C.足迹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4.表达作者回到延安时心情激动的动词有哪些? 5.“千声万声”地“呼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这几节诗的主要内容是( ) A.写心中涌起的情思 B.写心情激动,风景美 C.写欢迎场面的热烈 D.写久别后重返延安见到亲人 8.下面诗句,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B.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C.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D.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拓展延伸】 9.请运用比兴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总结反思】 参考答案 2 回延安 1. gāo méi mókuāng 2.(1)诗歌;信天游

完整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关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学习探究】: 一、信息 1、引入:用一段视频引出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它又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举例): 古代:“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 现代: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 (3): 2、在做了上述举例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是。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哪些信息? 信息普遍存大于自然、人类社会之中。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也向我们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 2、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3、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 1 -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贺敬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18.1 电子的发现学案与练习 参考答案

1电子的发现学案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阴极射线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接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 图1 2.实验现象:玻璃壁上出现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

(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它是带负电(选填“正电”或“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它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说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3)进一步研究新现象,不论是由于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 (1)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2)电荷是量子化的. 3.电子的有关常量 (1)×(2) √(3)×(4)√(5)×

一、对阴极射线的认识 1. 能看到玻璃壁上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这说明阴极能够发出某种射线,并且撞击玻璃引起荧光. 2.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位置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带电的性质. 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的变化和磁场方向利用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例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二课时答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 ①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修辞)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延安母亲给了作者养育之恩、教他学习生产知识和文化,带他走上革命道路。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堂练习 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 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 场景:“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练习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节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第一节压“en"韵。第二节压“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笫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

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导学案 【新课标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2、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体会模型化方法。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 4、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1、电离:(1)条件:在_______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2)实质: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_______,气体中出现了_______电荷。 2、气体放电:(1)通常大气中分子的_____很大,电离后的自由电荷运动时会与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______,所以难以形成稳定的气体_____电流。(2)阴极射线: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______放电现象。将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降到约0.1Pa以下,也就是管内成为通常所说的_______,这时虽看不到辉光,但在阳极上钻一个小孔后,在孔外的玻璃管壁上可看到______,其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这种射线叫做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现了其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_______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相同。(3)粒子带负电,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的质量。(4)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_______。 2、结论:(1)研究的新现象:光电效应、_______、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2)结论:强电场电离、正离子轰击、紫外光照射、金属受灼热、入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_______的带电粒子—电子。电子是原子的_______,是比原子更_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电荷的量子化:(1)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 (2)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______。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方法:用从放射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_______,利用荧光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α粒子_______情况。 2、实验目的:α粒子通过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_______作用,一些α粒子的_______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_______,即可推知原子中_______的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实验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_______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_____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______________。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与含有的_______相等,非常接近于它们的_______。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数。 3、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______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 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

电子的发现和研究

物理学史 电子的发现和研究 薛凤家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收稿日期:2003-06-09) 摘要本文简要、系统地回顾了电子的发现和研究历程.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理解和解释了众多的物理现象,人们对电子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 实验方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关键词经典电子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三个重大发现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并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粒子.没有任何一个发现能象发现电子一样使人们能理解并解释众多的物理现象.人们对电子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人类对电磁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1600年吉尔伯特的电磁研究到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人们花费了近300年才揭示了电磁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发展成一门科学,即电磁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磁学的研究需要借助较精密的仪器设备和精确的实验技术方法,而这些条件只有在生产和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具备.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0(5自然辩证法6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202页). 1经典电子论 1892年荷兰人洛伦兹发表了关于电子论的第一篇文章.他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物质的粒子假设结合起来,对这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做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麦克斯韦理论中没有用任何原子性的假设,而洛伦兹却假设一切物体中都含有电子.从这个假设出发,他不仅解释了物质一系列电磁现象,而且克服了以前电磁理论和某些重大缺陷.1902年12月11日,洛伦兹在授予他和塞曼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会上,以/电子理论和光的传播0为题做了讲演,详细地讲述了他的/电子论0.他从/在有重物之中包含着可被光振荡带动的微粒0的前提出发,指出它们应该是带电的,他把这些带电粒子称为/电子0,并指出电子具有一定质量,比原子要小,金属中的电流就是这些微粒的真实流动,电子在白炽物体中振动并引起光辐射等等.进而他还提出/原子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可以包含许多电子,某些电子是可动的,某些电子是固定的.原子所带的电子或许不集中于一点,而是有别的分布方式0等一系列推论. 洛伦兹的电子论在解释/塞曼效应0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1896年荷兰人塞曼从实验中发现光辐射在磁力影响下会改变性质,辐射的谱线会分裂成几部分,证实了磁场对光和带电粒子的影响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塞曼以/光振荡是由电子的振动引起的0洛伦兹假设为前提,分析了辐射源中电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受力,提出/电子的全部振动可以分成三种,当不加磁场时,所有这些振动的周期都相同,但是当电子被置于磁场的影响下,它们的运动就会发生变化.0在垂直磁力线方向上,/对应于电子的三种运动,有三种振荡.因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顾红梅审阅:审批: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

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021人教版选修《电子的发现》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电子的发现》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觉的过程; (2)明白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觉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引入新课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进展的过程。依照事实建立学说,进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觉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确实是如此通过光的行为,通过分析和研究,逐步认识原子的。 专门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觉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电子的发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觉之一。 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 大千世界(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我国西周时期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4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那个实体叫做“原子”,原子密不可分,这些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并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重新结合或分散。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端”构成 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元素论,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各种元素存在着不同的原子。 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能够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 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分子则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分再分的最小颗粒。原子确实不可再分了吗? 二、阴极射线 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能够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是什么缘故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 1、阴极射线 早在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导电时发觉一种奇特的辉光放电现象。 演示实验:用一个阴极射线管两端加高压,管中有一个金属十字状物体,能够观看到管端玻璃壁上亮度的变化。 阴极射线管:真空,阴极为金属板,两极接高压。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对辉光放电现象研究后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因此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2、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要紧形成了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