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和蒙古语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还有达斡尔语、土语(蒙古尔语)、东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约有700万,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分散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河北、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区约有400万蒙古族。据有关统计,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人聚集地方,70%以上的蒙古人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做日常生活的主要用语。在保持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好的地区,保持蒙古语的纯正性比较好。我国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

解放以来,内蒙古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建立蒙古民族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蒙古文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中国蒙古文是在回纥文字母的基础上,于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创制。现在所发现最早的回纥蒙古文文献是1225年《成吉思汗石》碑铭(即也松格碑铭)。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这些字母除个别的不出现在词首外,其余的在词首、词中和词末均有三种不同的变体。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新蒙古文四种文字。

蒙古族居住民俗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牧民的传统住所,蒙古语称之为“格日”,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包”是“家”、“屋”的意思。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包的型状、结构、布局、颜色,以及蒙古包的迁居风格,不仅完全适合于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经济生活,同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智慧。所以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是了解蒙古民族风俗民情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一)构造

蒙古包主要由木材、羊毛、牛皮、驼皮、马鬃等原材料制作而成。传统蒙古包主要由套脑、乌尼、哈那、木门、木柱、围毡、顶毡、毡门帘、拃带、围带、拽带等组成。

套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向上面对着苍天。乌尼是连接套脑和哈那的木杆。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的网状木墙。

(二)特点

1、蒙古包呈上尖下圆的形状。圆形锥顶是蒙古包的一大特点,具有全面快速出水的优点,可以及时排除雨雪;从任何角度受风阻力小,一般不易被大风刮倒。

2、蒙古包呈白色。蒙古民族自古尚白贵白,认为白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高尚、光明和希望、真诚和富有,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崇尚的白色作为蒙古包的颜色。草原上谁家的蒙古包最白,就说明他家的牛羊繁盛,生活富有,同时也表示主人高贵的地位。尤其是新婚夫妇必须住在洁白的蒙古包里,以此祝愿新人新生活的纯洁和美满。

3、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同时具有计时功能。蒙古包天窗呈日月形,一般由60根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从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入蒙古包内,牧民通过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

4、蒙古包在搭建和迁居时有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特点。蒙古包主要用畜产材料而不用任何的土石材料,搭建过程中不产生挖坑取土石的破坏行为,具有难得的环保居室的优点。

5、蒙古包完全符合游牧生活的特点。蒙古包为折叠式,便于拆装,便于搬迁。、

(三)空间布局

1、内部空间布局

蒙古包的圆形内部空间有明确的炉灶区、祭神区、主人区、男人区、女人区等。蒙古包的内部空间分配十分严格,蒙古人长期一直遵循着这种俗成定制。蒙古包内的家什厨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随意摆放或移动。

炉灶区位于蒙古包的正中。蒙古包的炉灶必须安在包内的中心位置,向上正对天窗,便于排出烟气,灶口对着门口,便于通风,灶形均为圆状,与蒙古包相协调。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拜火和重视炉灶的习俗,他们认为炉灶是一家之神圣所在,寄托着全家人的生存未来。所以搭起蒙古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炉灶安好,然后以炉灶为中心布置蒙古包的内部空间。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或可以向西偏斜,但决不向东南偏斜。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跑掉。锅盖的梁要对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锅旁放茶壶和火盆。茶壶嘴冲着灶火,不能对着客人。

祭神区位于炉灶的西北部。西北方向是蒙古人最崇尚的方位,所以把蒙古包内的西北角确定为祭神区,摆放神龛,祭祀神像。除了僧人和小孩子以外不准其他人进入祭神区就坐或随意走动。

主人区位于炉灶的北侧。蒙古包内的北半区为主人的起居之地,一般来客不能随便进入主人区,只有年长者或尊贵的客人才能被邀请到蒙古包内的北半区就坐,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

男人区位于炉灶的西侧。蒙古包内的西半区为男人就坐之地,一般男子进入蒙古包以后必须坐在西区,人多时以年龄排次就坐。男子的用具如马鞍、弓箭、枪支等都摆放在西半区。另外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挤马奶和做酸奶(也算马奶酒)是男人们的事,所以酸奶缸也放在西半区。

女人区位于炉灶的东侧。蒙古包内的东半区是女子活动区,女子进入蒙古包后必须坐在东半区。家务主要由女子来承担,所以厨具碗柜,以及水桶奶桶都要摆放在东半区。另外女子的衣物箱包,以及用具如针线、剪刀等,均摆放在蒙古包内的东北角。

2、外部空间布局

蒙古包的外部空间也有一定的布局规矩,但蒙古包的地理位置因受到地形影响而有时可以因地布局。勒勒车的摆放,一般为水车在门前,库车在蒙古包的西侧。畜群的布局一般为羊群在蒙古包的北部,牛群在蒙古包的南部,马桩立在蒙古包的偏南。柴堆在蒙古包的西南侧,垃圾灰烬一般在蒙古包的东侧较远处。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牧民家家户户都在门口供奉玛尼宏神台,蒙古语称黑慕热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在鄂尔多斯人的心目中,玛尼宏是圣主成吉思汗威力无比的战神苏勒德的化身。

蒙古包禁忌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的三忌,这种风俗自古就有。因为门槛是户家的象征,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败了时运,所以都特别忌讳。尊重主人的客人,进别人家的时候,不但脚不踩门槛,连毡门也不能从正中而入。而要从左侧轻轻地撩起祥云帘子,把右手向上摊开,用手指头肚触一下门头,跨过门槛进去。这样做的用意是祝福这家太平吉祥。

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么都珍贵。来家作客的人,别说踩进灶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后出入的时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扫住灶火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圈)。支火撑、坐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倾斜。还忌讳向灶火洒水、吐痰、扔脏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烟袋,火撑上更不能磕烟袋。更忌讳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撑上烤火。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着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装进毡口袋里,夹在蒙古包的衬毡缝里。忌讳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从锅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锅里翻肉。

坠绳,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来固定蒙古包的拉绳。蒙古人认为坠绳是保障蒙古包安宁、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没有坠绳的蒙古包不存在,没有坠绳就不能算蒙古包。出卖大畜的时候,要从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坠绳上,这就是要把牲畜的格西格(福)留在家里。出卖小畜的时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里襟擦它们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格西格(福)留在里面的意思。男方到女方家娶亲的时候,要把一庹长的缎哈达作为五畜的礼物,搭在对方的坠绳上。坠绳是一种家户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贵,外来人不能用手去摸。

斡儿朵

斡儿朵是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鄂尔多",又称"宫帐"。“鄂尔多斯“译为众多的宫帐,就来源于此。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翰儿朵则高大得多。

其二,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公文写作常用词汇和用语

公文语言的词汇 (一)称谓语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常用“你”,如“你省”、“你部”。如是平行文则宜用敬辞“贵”,如“贵部”、“贵局”、“贵市”、“贵会”、“贵社”、“贵公司”、“贵单位”等。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用“我”、“本”,如“我省”、“我部”、“我局”、“本公司”、“本会”等。 公文中间接称呼有关的人或单位常用“该”,如“该同志”、“该人”、“该地区”、“该单位”等。 (二)起首语 对下级机关或人民团体来文有所批复时,起首常用“关于《……的报告》收悉”、“关于……的电文已悉”等。 《通知》常用“为了……”开头。 (三)承启语 在公文的缘由表述完毕后,常用“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特此命令你们”等领起下文。 (四)结尾语 是各类公文正式结尾时表收束、强调、祈请等的用语,可用“以上各项,望各地遵照执行”、“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是否有当,请予批复”、“当否,请批示”、“请予审批”、“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三、公文用词的特殊性 所谓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是指公文有一套较常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用起来能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开头用语有:“按照”、“为了”、“根据”、“鉴于”、“依照”、“据查”、“关于”、“报告悉”、“电悉”、“奉”、“查”、“前奉”、“据”、“……报称”、“……电称”、“制定”、“特派”、“任命”、“兹聘”、“派”、“惊悉”、“阅悉”、“谨悉”等。 结尾用语有:“望”、“请”、“特此函告”、“为盼”、“是否可行”、“当否”、“请批示”、“祈请批复”、“盼回复”、“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请批转……执行”、“特此布告”、“此复”、”此致”、谨呈”、“谨报告”、“特此电陈”、“此令”、“此批”、“此布”、“为荷”等。 过渡用语有:“为此”、“为此……特……”、“对比……”、“为……”、“结合……”等。 称谓用语有:“贵省”、“贵局”、“该地区”、“我市”、“我县”、“本镇”等。 表时间的模糊词语有:“最近”、“近期”、“适当时候”、“现在”、“将来”、“曾经”、“同时”、“有时”、“一直”等。 表范围的模糊词语有:“有关”、“各部门”、“乡(县、市、省)内外”、“国内外”、“左右”、“上下”等。 表条件的模糊词语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在特殊情况下”等。 表数量的模糊词语有:“许多”、“多数”、“广大”、“某些”、“有此”,“一些”、“个别”、“部分”等。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本文所谓的文学语言是指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所谓的日常语言是指日常说话所使用的语言,科学语言是指构成科学著作的语言。 首先分析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暗示性,而日常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 虽然日常语言也有模糊性但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不同。日常语言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交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它的目的是让人明白它所表达的含义,当然是意义越明确越好。而文学语言则相反,意义越多,越具有模糊性越好。作家就是利用日常语言创作出意义丰富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如:李商隐的《锦瑟》,多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诗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有悼亡说、恋爱说、自伤身世说,咏物说。造成诗歌主题涵义多的原因除了内容因素,其用典所造成的多义、模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作家在写作时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深思熟虑,表达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和主观情感,他的作品会留下某种暗示,让读者朝作者引导的方向去领悟。如:鲁迅《药》,通过两条线索,两个故事的对比,使读者自然而然的发现封建礼教毒害人民群众,而革命者是多么的伟大。顺着作者的暗示,文章读完的时候,文章的主题自然就领悟了出来。 二、文学语言中的词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日常用语只是某个概念的

载体。 在文学作品中提到“杜鹃”,就会让人们想到“亡国之思”、“爱国报国”、“春意盎然”、“思念家乡”这类的词语。这些意象有的是关于杜鹃的古老传说,蜀王杜宇的故事,有的是因为杜鹃花开寓意着生机勃勃春天的来临。“杜鹃”这个词语在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中便有了固定含义。而在日常语言中,“杜鹃”的意思就是指一种鸟,人们经常会说:“你看,树上有一只杜鹃”。这句话表达了冤苦、凄凉、爱国之意吗?显然没有。 三、文学作品作品的搭配有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而日常用语的搭配则不能这样。 在文学作品中会有一类词不符合语法规则,语义关系,和日常习惯。但是这种词语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故意打破规则的一种手段。如:“五颜六色的云朵”,这是为了表达作者开心、幸福的心情。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会说:“你看天空的蓝和云朵的白搭配在一起真好看。”日常用语显然没有文学语言那么夸张和形象。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 一、文学语言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思想价值观。而科学语言表现得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属性、特征。 文学语言常常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或是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些语言都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想要告

公文写作常用语言词汇大全

公文写作常用语言词汇大全 常用短语 全面分析全面贯彻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实施逐步扭转基本形成普遍增加基本建立更加完备(完善) 明显提高(好转) 进一步形成不断加强(增效,深化) 大幅提高显著改善(增强) 日趋完善比较充分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自觉按规律办事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有重点分步骤全面推进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融入全过程、贯穿各方面 切实抓好/减轻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持续增收积极稳妥落实从严控制 严格执行坚决制止明确职责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牢牢把握积极争取深入开展注重强化 规改进积极发展努力建设依法实行积极稳妥 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率先发展互惠互利 做深做细做实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 常用动词 积累推进推动健全统领协调统筹转变提高推进实现适应改革创新扩大加强促进巩固保障方向取决于完善加快振兴崛起分工扶持改善调整优化解决宣传教育发挥支持带动帮助深化规强化统筹指导服务健全确保维护优先贯彻实施深化保证鼓励引导坚持深化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规划整合理顺推行纠正严格满足推广遏制整治保护健全丰富夯实树立尊重制约适应发扬拓宽拓展规改进形成逐步实现调整规坚持,调节取缔调控指导 把握弘扬借鉴倡导培育打牢武装凝聚激发说服感召尊重包容树立培育发扬提倡营造促进唱响主弘扬通达引导疏导着眼吸引塑造搞好履行倾斜惠及简化衔接调处关切汇集分析排查协商化解动员联动激发增进汲取检验保护鼓励完善宽容增强融洽凝聚汇集筑牢考验进取凝聚设置吸纳造 就 常用名词 关系力度速度反映诉求形势任务重要性紧迫性本质属性重要保证总体布局战略任务在要求重要进展决策部署集约化结合点突出地位最大限度指导思想科学性协调性体制机制基本方略理念意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秩序基本经验出发点落脚点要务核心主体积极因素水平方针结构力度增量比重规模标准办法主体作用特色差距渠道方式主导纽带主体载体制度需求能力负担体系重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网络语言对文学发展的利与弊

代表句:“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杯具”在此句中意为“悲剧”,二者音同。)“有的同学很幼稚,常常因为芝麻小事吵起来,我过去给他们说理,他们反倒说我,7456,后来再遇到这事我干脆打酱油。”(“7456”在此句中意为“气死我了”;“打酱油”意为“不关我事,不予评论”。) 点评: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网络语言不感冒的老师可能就要跟不上学生们的思维了。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语甚至也被网络化了,比如提意见叫“拍砖”,喜欢叫“稀饭”,看不懂叫“我晕”等。 很多老师开始呼吁拯救作文,“网络是网络,作文是作文,二者过于混淆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在作文的构思和想象中,孩子们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另类空间”。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俗泛滥 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 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弃轰”等等。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 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4、过度求新 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有电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马文化现象被人们关注和研究,已是世界性课题。马文化现象多发端于游牧民族聚居的国家与地区。它与近几年全球性关注的游牧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蒙古民族起源于中亚蒙古高原,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时代的民族。她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漫长而坎坷,辉煌而悲壮的马背民族史。 一、蒙古马文化的定义在上古时代,蒙古先民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当他们开始游牧生产时,由于驯养了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天使”——马以后,才有可能迅速地踏上历史文明的进程。马在整个北方游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超过了人自身。马所拥有的与其它动物不同的自身价值——力量、速度及对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使原始的蒙古先民自然产生了崇拜心理,成为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象征,而这一文化特征经过了原始氏族时的自然崇拜期、部族联盟时的人马形象的整合期和国家形成时的文化象征时期。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过渡与发展。伴随着蒙古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游牧文化。 蒙古马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伊始对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整合研究,从而充分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蒙古马文化,概括的说,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马背民族”——蒙古族文化史。 二、蒙古马文化研究的范畴与内容 蒙古马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研究。它是国际“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畴主要是针对中亚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言。世界上马的产生可追溯到5000万年以前。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马化石为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戈壁安琪马化石。之后,几乎在所有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的马化石。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与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公文中的常用词语

公文中的常用词语 下边介绍一些公文写作中的常用语。 按语或称“案语”。以发文单位的名义对所发文件、材料加以指导、说明的一种公文形式。按语对下级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按语可分为四类:①说明性按语,说明材料来源和编发原因或特别说明何人要发和发至什么范围;②提示性按语,指出材料的中心、要点或提纲挈领地介绍其内容;③批示性按语,对下发单位作出指示、提出具体要求;④评论性按语,对编发的材料进行评论、表明意见和态度。 针对全篇材料的按语,一般置于正文之前,注明“编者按”或“按”;针对材料的某一部分的按语一般夹在文中加括号注明。 表态用语。公文中表示作者意见、态度的词语。据表态用语的轻重程度可分两类:明确表态用语,如“应、应该、同意、不同意、责成、批准、支持、反对、不妥、照办、请核查、照此办理、遵照执行、贯彻执行、迅当办理、业已颁布、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取消、禁止、取缔、作废、阅处、存查、存疑、存档、”等。模糊表态用语,如“原则同意、原则批准、似应、拟应、拟同意、研究执行、参照执行、供参考、可借鉴、酌情处理、酌情执行”等。 称谓用语。公文中表示对机关、单位、集体、个人不同人称称呼的词语。一般性称谓用语用于上对下、下对上、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如“本(厅)、我(厅)、该(厅)、你(厅)、本署、各有关部门”等。表示尊重的称谓用语多用于下对上、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如“贵(厅)、××长”等。党内一般称“××同志”。

承启用语。公文中承上启下的词语。常用于通知、决定、报告、计划、规章制度等文种。其特点是前以一介词结构承接上文后用一固定的结构形式引起下文,如“根据……特作如下决定”、“为了……提出如下意见”、“为此、对此”等。承启用语的上文一般较简短,下文是文中内容的主体部分并多用条款形式表达。 告知词语。指公文中表示告诉使知晓的用语。如“见告、速告、电告、转告、收悉、得悉、已悉、示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等。 公布词语。指公文中表示将法令、文告、指示、事项等公开 布告、明令”等。 简称用语。指公文中经过简化的词语。其作用是可使行文简洁,内容概括鲜明便于掌握和记忆。地名、机关名称使用简称必 种方式:(1)节缩式,如“外长”。(2)统括式,如“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简称为“三不主义”。(3)选点式,如“九·一八事变”“南昌起义”等。 结尾用语。公文中表示全文结束的词语。不同的文种结尾用语也不同。如请示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妥否,请批示”“上述意见如果可行,请批准”等。报告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执行”等。 申报备查、待备案、请核准、见复、查复、此复、示复、请复、请复示、盼予答复、切切此布、此令、此据、请照办、请予审批、望予审批、函告、专此函达、特再重申、特再函询、谨致、谨报、特先函商、特先联系“等也都是常用的结尾用语。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行政公文写作常用词汇汇总

行政公文写作常用词汇汇总

告诫:切切,毋违,切实执行,不得有误,严格办理 经办:经,已经,业经,兹经,现经,一经,拟经,一俟,业于,业已,查,经查,复查,查询,拟,拟请,拟定,拟于,本拟,径报,径送,擅自,核准,以资,呈送,呈报,悉,办,悉数,责成,责令,承转,承诺,事宜,申报,申述,申明,申诉,会商,商洽,商榷,会同,协同,连同,酌办 审核:审订,审定,审阅,审查,审理,审批,审核,审议,核查,核实,核对,核定,核准,核减,查,查实,查照,查办,查询,查对,查访,查证,查理,查收,查复,查究,复核,复议 执行:实行,实施,施行,遂行,贯彻 征询:妥否,是否,能否,可否,当否,定夺,斟酌,酌情,酌量应答:函告,速告,见告,得悉,悉知,示知 表态:同意,可行,准予,应予,不予,不当,不妥,不宜,酌办,务求,务期,务须,均须,均应,切勿,切切,不可,不得,毋庸,准予备案,特此批准,请即试行,按照执行,迅即办理 强调:特,要,应,须,需,必须,必需,须即,需经,无应,应将,应予,严防,严禁,严谨,严加,一概,一律,一并,务期,务必,务求,切忌,责成,责令,亟,亟待 综合:纵观,鉴于,基于,据此,为此,故此,总之,鉴此,有鉴于此,综上所述 过渡:为此,据此,特,鉴于,以致,以至 告知:悉,收悉,已悉,阅悉,电悉,知照,函告,函笔,奉告 颁布:颁布,颁发,颁行,宣布,发布,暂行,试行,条文,条目,对照,参考,参照,奉,奉命 受事:蒙,承蒙 一、常用排比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 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

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刷新革新变新创新更新 寻找新角度确立新定位发现新趋势打造新观念 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系统性时效性机制性特殊性体制性多变性 保障性危险性准确性阶段性流动性盲目性目的性 层次性稳定性实用性预见性启发性全局性科学性 警示性局部性局限性苗头性根本性约束性普遍性 倾向性理论性典型性经常性精确性系统性示范性 思想性果敢性完整性必要性知识性坚韧性多样性 重要性趣味性敏感性服务性先进性随意性警惕性 指导性优越性反复性技术性思想性创新性指导性 目标性可操作性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美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 蒙古族自古有 "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 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

族中,到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现今,在民间,老年人基本多吸黄烟。黄烟又名叶子烟。农村老人还使用烟袋。客人来了,主人取过客人的烟袋装上自家的烟给客人吸,客人也取过主人的烟袋上自己的烟回敬。 献"德吉",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 ¨德吉"有 "献德吉"和"要德吉"两种。 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 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 假如来客是年轻人,当他接 "德吉"后,也不首先自已享用,而是请本家长者享用,给长者斟酒、倒茶,在这里看出人的教养和尊长美德。 在没有客人自家吃饭时(或用茶时),也总是请长者先动筷,先吃、先饮。如小孩晚辈无知在进餐时抢先动筷,就要受到父母或长者批评:"怎么,你先要德吉了!"(家庭内不叫献德吉,通称 "德吉阿奔那",其含意要德吉。) 节日时,有的家庭则是将 "德吉"献于已故的长者遗像前,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献哈达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公文常用词语汇释

公文常用词语汇释表 按语:领导机关转发下级来文来函,对其文函有所说明、评议或要求时,就在文函前面以“按(按语)……”的形式加写一段文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文按语。多用天通报、简报、调查报告、经验介绍和转发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民群从众来信。 按照:依据照办,表示某项公务是依据某一要求办理的。如:“按照市委的要求,开展了‘反盗窃’的宣传活动。” 颁布:公布、发布。多出现在命令、令等指令性文体中,用以公布条例、规定、守则、办法、制度等法规性文件。例如《关于颁布〈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令》。: 背景:主要指问题的原委和问题的提出。 必须:言明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属指令性中吻,以示只得这样,不得违反。多用于通知、通报、指示、命令等指令性文体的主张部分,例如:“必须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的规定” 部署:安排部署,多用以表示某一重要工作已经做了传达贯彻和安排布置,如“接到中办发[2000]57号文件后,我们及时向下做了部署”。 参照:表示某些做法有可借鉴之处,希望别人加以参考与仿照,此语用于上级批转下级来文时的结尾处,与执行相连一并使用,例如:“现将***(下级机关)《关于***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呈请:向上级呈报请3gr螺杆泵示事宜。例如“此题事关重大,将我们

的意见呈请上级批准后再予以答复。” 承蒙:得到的意思。多用于便函的结尾用语,例如:“承蒙贵校大力协助,特表示谢意。” 此复:指答复给你这些内容,主要用于批复和复函的结尾,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复”。 此令:指令这些内空,主要ZYB型系列渣油泵用于命令、令的结尾,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令”。 存查:保存起来,以备查阅。 第一手材料:指通过调查和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直接材料。 段旨:即段落的中心内容。 对: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主要用以表明对象、范围。例如:“对因上当受骗而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单位,必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 对于: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主要用于表明对象、范围。例如:“各级政法部门,对于那些重大投机诈骗分子,一定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 _ 发布:公开发表、宣布。公文写YHB润滑齿轮泵作中多用于命令、令、指示及各种法规(如条例、规定等)的前面,从而组成动宾结构。 防止:防范住。公文中的祈使用语。多用于指示、通知的今后意见和要求部分及“灾害”、“事故”、“案件”的发生等词语前面。如:“坚决防止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 分块式:公文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即全篇公文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

文学理论 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讲述的思路是从意义的角度展开的 顺序是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这个递进的环节的关键要素是意义的丰赡,倒过来说就是精准度。(提问,解释)举例哈姆雷特 首先我们先从科学语言看起 科学语言(scientific language),是科学的表述系统。是谁的喉舌就要发出它隶属系统的最强音,举个例子就是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和CNN的区别。一个把中国定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一个经常性地揪着中国的人权问题不放。我们显然可见的是: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系统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科学本身的性质,带有科学这个学科的核心、特色。 科学语言体现在很多很多方面,科学语言也可以部分称之为科学的语言。其中科学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就是它的本意,两个名词组合成的名词,形容词就是它的性质的描述。(提问,解释)我认为科学语言的本质是科学的,所以要做到精准,严谨,专业性强。 用同一件事做对比,举个例子。 【别名】立复,罗红霉素胶囊 【外文名】ROXITHROMYCINE CAP 【药理作用】罗红霉素作用于细菌细胞7OS核糖体50‘S亚单位,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发挥广泛的抑菌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五官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非淋病性尿道炎、子宫颈阴道炎等。尤其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生殖器官衣原体感染以及军团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0.15g,每日二次;24-40公斤的儿童每次0.1g,每日2次;12-23公斤的儿童每次50mg,每日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发生率 4.1%,可见肠胃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肝功能异常(ALT及AST升高)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禁忌与麦角胺及二氢麦角胺配伍。

公文常用词汇和语句大全

《机关公文常用排比句大全》 1、常用排比: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 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系统性、时效性; 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心、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 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 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 活动力、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把握着重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 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审判工作有新水平、队伍建设有新境界、廉政建设有新举措、自身建设有新发展、法院管理有新突破; 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 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未来的方向。 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常用短语:

呼伦贝尔人口民族民风民俗概况

草原炎黄--呼伦贝尔人口民族民风民俗概况 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03年统计,全市共有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历史上,汉族虽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但同样为开发和建设呼伦贝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长期与各兄弟民族在一起生产(工作)生活,建起了牢固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并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取得了巨大进步。 历史沿革 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 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进入清朝以后,本地始有较稳定的汉族常住人口。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派兵设卡伦于岭西地区。当时募兵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地,同时随军来本盟的一些汉商,称“旅蒙商人”(简称“旅蒙商”),专作军队及随军家属的买卖。雍正十年(1732年)后,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及其部分家属驻屯呼伦贝尔岭西各地,清廷命京都汉商到此地经商,早期持“龙票”来岭西的有八家汉商,号称“八大家”,集居在今海拉尔。 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著”,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布雨尔”即呼伦贝尔。 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19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 502人。 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 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