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2.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

C.“知行合一”论D.“天人感应”说

3.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4.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5.《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6.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8.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9.《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1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1.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

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

12.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这主要是因为

A.“四书”皆为孔子所著

B.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四书”的思想一脉相承

D.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3.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14.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C.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16.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

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

舒传》材料三讲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从头重来一次”等字眼体现了汉武帝要用新的儒学治理国家,即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方面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政治局势动荡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政策

而不涉及经济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因而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误;“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

3.D

【解析】

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B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项错误。

4.C

【详解】

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

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B

【解析】

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6.A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选A;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表述“地方教育”与题意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而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才是以考试为主,排除C;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7.B

【详解】

依据材料中可知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本案中该子因“孝心”而被赦免无罪,结合所学可知“孝心”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故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司法审判依据汉律,但最终依据孝心判决,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唯一”说法错误,司法依据还有汉律,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能反映汉代以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8.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实现了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转变,B项正确;汉唐儒学也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排除A;汉代儒学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排除C;束

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是理学“义理”的表现,排除D。所以选B。

9.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颜之乐”是指“仁”其所乐之事,是理学家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故A正确。“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是追求“仁”方法,排除B。理学家在“孔颜之乐”的影响下探寻世界的本源和方法论,排除C。不是“重新构建”而是丰富和更新儒学体系,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孔颜之乐”意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颜之乐”在于“仁”,其所乐之事也就是“仁”,故可知道答案。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1.C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从汉代到宋代“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代影响很深,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孔子取得了独尊地位,故选C项。A选项是汉代的因素;B选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十分熟悉。材料给出的是两个时间,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学生在材料中看到这两个时间段就应该马上在头脑中反映出汉代经学和宋明理学,这样在解题的时候直指答案,不会多走弯路。

12.B

宋明理学《大学》、《中庸》和《孟子》并非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据材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可知是选官制度的重要依据,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B 项正确;“四书”内容各不相同,不具备一脉相承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并未说明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13.C

【详解】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选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D选项错误,陆九渊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和价值。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C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女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体现了宋代理学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宋代治国理念是重文轻武,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唐代,但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B选项错误;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也无法说明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D选项错误。15.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是理学对于儒学的全新的创造,故B项正确,A项排除;理学的产生对塑造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最终目的上与汉代儒学一致,排除CD两项。故选B。

16.(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1)根据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从性与善的关系及教化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汉代政治局面进行分析。

(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思想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二问根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从教育考试、政治手段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推动儒家发展、稳定封建统治、社会风气转变及压抑人性进行分析解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本课测评答案

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第3课宋明理学 【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本课测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答案提示: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本课测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提示: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本课测评】14~16世纪,欧洲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 答案提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首先在一些文学艺术家等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反对宗教束缚、关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则直接质疑教会的权威,解放了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 【本课测评】简述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1.下列对有关孔子的信息解读无误的一项是() A.“孔府”指仁政思想创始人孔子后裔的府第 B.唐太宗尊称孔子为“宣父”“亚圣” C.“圣人之家”所在地在春秋末期属于鲁国 D.孔子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主流思想 2.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3.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4.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汉代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汉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