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法制经纬

36Vol.414/2009.2B

环境保护

环境监管在于通过对危害环境行为的规制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而危害环境的行为,从广义上说,它包含了相关社会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其实施主体既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因此,所谓的环境监管模式即是指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的标准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环保监管体制模式和环保监管措施模式。本文拟从环境监管的主体对此进行分类,即分为政府环境监管模式和非政府环境监管模式。

1对政府环境监管模式的分析

根据政府环境监管组织模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划分为区域环境监管模式、行业监管模式以及统一监管模式3种类型。1.1区域环境监管模式

区域环境监管模式是以行政区划为特征,以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为监管主体,以特定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为监管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监管模式。中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的规定是这一模式在法律上的具体表征。区域环境监管模式是一种传统型的监管模式,主要源于区域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模式,是其他另外两种政府环境监管模式的基础。区域性的环境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责,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的贯彻和执行。尽管如此,区域性环境监管模式的设计和实践并不尽如人意,区域与区域之间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该种模式在跨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防治问题上力不从心,不利于国家总体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1.2行业环境监管模式

与区域环境监管模式不同的是,行业环境监管模式是一种跨行政区域的监管模式,它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为监管主体,以特定的行业环境问题为监管对象,以解决行业环境问题为主要监管内容,是区域监管模式的重要补充。《环境保护法》第7条第3款和第4款规定:“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

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行业环境监管模式的行业性有利于发挥各行业的技术、装备和人力等资源的优势,提高监管效率;其跨区域的监管特点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但是,行业环境监管模式并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其缺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环境监管权在行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是从有利于发挥行业监管优势的考虑出发,却回避了行业部门利益冲突的问题。其次,从行业监管模式的有效性来看,对于某些环境问题的监管则超出了行业监管部门的能力范围,这尤其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最后,行业监管部门与区域监管部门职权难以划分,在当前各级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上,行业监管部门往往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府部门,在财力和人事安排、以及职权的设置上受制于地方各级政府,不利于摆脱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

*基金项目:司法部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7SFB1009。

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黄锡生 曹飞/重庆大学法学院

摘要 本文根据环境监管主体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政府环境监管模式和非政府环境监管模式;其次,通过对政府环境监管模式的相关考察,并从政府主导、监督机制以及监管手段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指出第三方环境监管模式和自我监管模式的引入是对中国环境监管模式重构之必然选择。关键词 环境监管 环境监管模式 第三方监管 自我监管

BELLS AND WHISTLES AT LEGAL SYSTEM

37

Vol.414/2009.2B

环境保护

1.3统一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模式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即以区域环境监管为主、区域环境监管与行业环境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划内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法》第7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从理论上说,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环境监管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监管模式,它可以消除行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行业与区域之间监管上的隔阂,既能发挥行业监管与区域监管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各自运行机制上的障碍。但是,现实中这种监管模式因监管内容不明确、监管职权分配不科学、协调机制的不完善、责任设计不合理等原因使其形统而质不同。

2对中国政府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

与城市和工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同的是,农村和农业污染往往表现为点源与面源污染交错的情形,而中国现今的政府环境监管模式是为了解决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基于对环境监管的狭义理解而建立的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监管模式。在世界绝大数国家中,这种监管模式得到普遍的实践。但是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政府监管的有限性,依靠单一的政府主导的环境监管模式显然是不足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2.1反思之一——政府主导之必要性和适当性分析

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资源错误配置的问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可以纠正市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有利于政府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进行预先的控制;政府行为的宏观性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

进行整体协调。[1]同时,政府主导下的环境综合监管体系可以

实现监管行为和监管收益的“协调、可持续性正相关”。

但是,基于政府“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政府行为并不总是能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一方,有可能背离社会公共利益,在资源的分配以及环境监管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权力的异化,这主要表现为寻租和出租。

同时,臃肿的政府管理体制使得政府环境监管成本不断增加,僵化陈腐的官僚作风缺乏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致使政府环境监管的效率低下和效益不高为世人批评之对象。

政府主导是必要的,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对环境监管权的垄断,不意味着从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具体实施包括

环境执法等环节都由政府一手独揽,相反,政府的主导应当是有节制的、适当地,在环境监管的某些领域应当作适当地调整,简言之就是适当地放权,或者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可以通过第三部门和行业性自律组织就能起到有效监管作用的领域可以通过立法和授权的形式赋予其适当地环境监管权。2.2反思之二——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的有限性

哪里有权力的地方,哪里就可能产生腐败。只有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的产生。权力是把“双刃剑”,既能护己,亦能伤人。因此,需要对政府的环境监管权进行适当的控制。对环境行政监管权的监督和制约,大致可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种。长期以来我们较多采用的是为行政内部系统的监督,其中以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较为普遍,辅之以不同行政部门的监督,而基于行政链条各环节之间较多的共同的利益和立场,因此这种内部的监督并不总是可靠的。

20世纪的宪政历程告诉我们,比“以权力制约权力”更

为关键的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以民主监督来规范和约束权力,真正实现“权利授予权力,权力保障权利”的宪政之路。权利制约权力的实现,有赖于公权力对于私权的让渡,有赖于宪法、法律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切实保障,有赖于政府对于民意的尊重和积极响应,有赖于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有赖于政府对社会管制的适当性。否则,听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社会监督机制只会是浮于纸面上的空谈。权利制约权力,即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它需要组织化的公民行动联合体的有效参与,环境NGO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的环境NGO在发展的规模和态势以及在环境决策能力的影响程度方面却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3反思之三——强制监管手段的局限性

强制手段一直是政府环境监管、调整冲突的最重要手段,其优点在于3个方面:其一,通过国家强制手段迫使污染的成本内部化,以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其二,强制手段可以保证环境监管的精确性;其三,强制手段可以保

证环境监管的公平性。

[2]

然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的确立,环境关系已由单一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演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体系,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体系中,强制手段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其一,行政命令程序严格、变通性差,因而缺少灵活性,缺乏明显的经济效益,以牺牲效率换取公平的做法有违市场经济规律。其二,环境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环境信息沟通,导致在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主观性强,环境政策有失偏颇。其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和消极抵触情绪,使得环境政策的有效性不高。

法制经纬

38

Vol.414/2009.2B 环境保护

其四,以强制性为特征的环境监管,无法刺激企业在环境绩效上的持续提高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3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构:非政府环境监管模式的提出

与政府环境监管模式相对的是另一种监管模式,即由非政府参与环境监管,该种模式可以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第三方监管模式和自我监管模式。

3.1第三方环境监管模式

如果说政府所代表的是公权力一方,被监管者代表的是私权一方的话,那么“第三部门”所代表的则是介于公权力与私权之间的第三方。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即“第三部门”。第三部门是相对于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行政行为相对方而言的一个概念,它独立于政府与行政行为相对方之外的具有较强组织性、自愿性、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关利益群体的公共利益,能更好地调整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冲突,促进第三方监管的环境监管行为与监管效益“正相关性”。“第三方监管”源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后应用于金融行业,对于环境保护中的“第三方监管”而言是一个“舶来”的词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可能包揽社会事务的全部,一些事务应该由所谓的“第三部门”来承担。

现代管理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政府决策正确性、科学性的主要障碍。而第三方的介入则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信息的沟通起到了一种有效的媒介作用,使得政府在环境决策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监管主体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相关利益,提高两者之间的合作程度,实现两者利益上的平衡,有利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同时,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使得环境监管更具有效率性、公正性、专业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大大地降低了环境监管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

当然,第三方监管模式在环境监管中的运行,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并不成熟,有待于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

3.2自我环境监管模式

自我监管模式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环境监管模式,它是对政府监管模式和第三方监管模式的有益补充,是现代村民自治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一种时代要求。笔者认为,自我监管模式是由特定区域的村民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程序组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据村规民约,就本区域范围内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自我监管的一种模式。其道德意义在于,道德的认识、调节、教育、评价、指导、激励和沟通等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随着自我监管的实现,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调控机能将不断得到加强。所以,自我监管的能力是一个自治体道德风尚好坏、每个个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3]

自我监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从当前农村总体的基本状况来说,并不完全符合这种条件。一方面,国家权力对农村自治权长期的、过度的干预造就了村民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心理,村民自治积极性不足,自我监管的能力不高;另一方面,在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不构成严重冲突的情况下,村民缺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境监管的热情,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不高。而新一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及农村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地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环境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并伴随着村民自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相信这种监管模式在未来农村环境监管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4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以“城市和工业”本位的环境监管模式应该逐步过渡到“城市与工业”和“农村与农业”并重的新型环境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并不是对政府主导的环境监管模式的彻底否定。相反,在一个较长甚至是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应当以政府环境监管模式为主线,继续发挥该种模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由从单一的政府环境监管模式逐步向政府监管、第三方监管和自我监管的混合型监管模式的转变;从对强制监管手段的偏执逐步向发挥多种手段优势的综合性监管手段的转变。

环境监管模式的重构,并不是对现行环境监管模式的彻底否定, 更不是要构建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模式,这并不现实。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应然职责,中国的环境监管必须建立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之上,离开政府的主导进行环境监管是不可想象的,也难以实现环境监管的社会公共利益,即使是在市民社会、社会自治能力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不可行的。政府主导不是对第三方和自我监管的否定,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完全依靠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也不是完全现实的,因此,在环境保护的新一时期对第三方和自我监管的肯定和引导是面对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挚萍. 略论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J]. 法学评论(双刊) ,1999(3):114-115.

[2]邓智明.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2002(11):6.

[3]参见王伟,戴杨毅,姚新中 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436.

2021年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问题及对策

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问题及对策 (1)基础薄弱,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工作,是“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环境保护已经被上升至国家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在推动和部署。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发展路径依然存在一定市场,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都与环保事业的发展 现实需要不相符,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事业的认同感、参与度不高,群众对环境保护知识掌握较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环保工作的群众基础有待加强。(2)主体单一,环保市场有待挖掘。从目前的环保市场开发和发展现状来看,依然以政府投入为主,环境保护市场规模效应尚未完全显性。例如,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例,在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在“大气十条”颁布和实施后,中央专门下拨了100亿元的专项防治资金,重点支持全国10个 省(区、市)大气污染较为突出的地区,经过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期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依靠政府一家投入显然无法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入约为3.4万亿元,到“十三五”期间,每年的环保投入将会增加至2万亿元,显然,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3)体制不畅,环保机制有待完善。首先是政策导向有待完善。迈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一些地方“纳税大户”的污染型企业的污染行为监管力度不够。其次,公众参与机制不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

理等环节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但,从目前的环保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公众参与环保公众的渠道少,公众的环保权益未能有效给予保证。再次是环评机构作用发挥有待增强。2019年,是我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0周年,30年来,环评制度的建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独立性不够,公正性不强。 2.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转变环保理念 (1)要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等,加大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国策、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弘扬环境保护事业,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态消费习惯,在全社会营造出环境保护的浓厚舆论氛围。(2)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利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观等新媒体平台,以及电视、网络、杂志等传统媒介,加大环境领域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扩大媒体的监督渠道,积极倡导“阳光环境”新理念,如,将各地不同时期的大气、水、土壤等监测数据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3)加强环保专业能力建设。政府及第三方NGO组织要加大环保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或志愿服务活动等,经常性组织从事环保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以及环境执法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2.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大环保投入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

式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

中国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环境科学核心期刊与数据库汇总

环境科学核心期刊与专利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给水排水、环境工程、湖泊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学报、水处理技术、上海环境科学、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Springer: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水、空气与土壤污染荷兰 ScienceDirect: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Water research 水研究英国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海洋环境杂志英国 A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环境科学与技术美国 Elsevie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大气环境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整体环境科学荷兰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英国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海洋污染通报英国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杂志美国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污染物水文学杂志荷兰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美国 Wiley数据库: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美国国际水协会(IWA)旗下的学术期刊: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水科学与技术英国EBSC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杂志美国 专利数据库: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专利数据库 欧洲专利数据库 美国专利全文数据库 CA、EI、SciFinder 专利数据库

中特之“中国模式”的论述

“中国模式”观点综述 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60周年国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领导干部竞选考试可能会涉及相关内容,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 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 G.Chang)则提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肯定和赞扬。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尚存许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世界留下如此众多和非同凡响的奥运遗产,光用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解释,而“举国体制”无疑是这一切奇迹中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在这次奥运会中,单单是出动这么多的人力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企及。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的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还有,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财力方面的投入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达到的。 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_诠释与反思_许立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也吸引了大量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奥秘的专家学者。目前,从不同理论视角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对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涵义、特征等的讨论,梳理了中国经济奇迹的若干解释,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选择,试图为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涵义、特征与争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经济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受到了全球的日益关注。 林毅夫等所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较早地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道路和经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最接近于帕累托改进,具有内在逻辑上的有序性和不可逆性,有利于保持改革过程中速度和稳定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张维迎、易纲(1997)从历史视角分析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进程,认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在“看不见的手”指导下,所有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相互作用的变革过程。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雷默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的概念,引发了大家对中国模式的热议(邹东涛, 2006;程恩富,2009;郑耀辉,2010;郑永年,2010;张维 为,2011)。张宇等(2011)认为,中国经济模式涵盖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转型方式和全球化等多方面内容,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识经历了比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三个范式。中国经济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程霖等(2012)认为,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它既是一个当代命题,也是一个历史命题,是近代中国寻求富强和现代化的延续,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蔡昉(2013)将经济增长类型划分为马尔萨斯式的贫困陷进、刘易斯式的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转折点、索洛式的新古典增长等类型,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史视野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见表1)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当前还存在不少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经济模式。黄亚生 (2012)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历史,认为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快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传统的儒家文化等特征所构成的“中国模式”,其手段、方法、成绩甚至所带来的问题都不独特。真正促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起来并且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是“软件设施”,即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以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诠释与反思 许立成范从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全球瞩目,中国经济模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该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模式的涵义和特征,接着从比较优势论、市场论、二元经济论、中性政府论、分权论、政治论、人口论、文化论等八个方面总结了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解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深刻的。下一步关键是要“改革政府”,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关键词:中国经济模式经济奇迹 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4)06-0010-05 ※本文系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基于金融宏观调控的视角”(项目编号:1201002C )的中间研 究成果之一。 ※ DOI:10.13891/https://www.sodocs.net/doc/987261879.html,ki.mer.2014.06.002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思源(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小学识字课本告诉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最新信息告诉我们,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之下,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遍体鳞伤,完好的肌肤所剩无几,生态环境脆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如果不奋起救治,国将不国! 一、灾难就在前头 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沙漠可能吞没中国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 2. 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启动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整体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北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环境进步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已通过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的专家评审。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积极引导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与重建 淮北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了《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塌陷区治理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截止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五类塌陷区复垦模式,烈山区洪庄村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一等奖,洪庄村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和“地球卫士奖”评选;濉溪县刘桥镇被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区”称号。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通过创建生态村工作,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7个。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合理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建成了杨洼湖、和村和寇

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代码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学科内排序1606种期刊总排序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1.904 1 12 Z003 环境科学学报0.954 2 92 Z022 资源科学0.949 3 95 Z004 环境科学0.918 4 107 Z001 中国环境科学0.808 5 145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0.729 6 172 H784 生态环境0.682 7 203 Z023 农村生态环境0.653 8 228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604 9 271 Z002 环境科学研究0.599 10 278 Z010 海洋环境科学0.593 11 285 Z016 水处理技术0.555 12 315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0.501 13 369 Z021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0.461 14 429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0.378 15 567 Z005 环境工程0.373 16 580 Z013 工业水处理0.370 17 590 Z011 上海环境科学0.358 18 624 Z009 化工环保0.339 19 660 Z02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0.313 20 737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0.309 21 748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309 21 748 Z030 中国环境监测0.245 23 956 Z017 环境保护科学0.207 24 1080 Z015 电镀与环保0.200 25 1105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0.189 26 1152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0.177 27 1196

国内旧城改造模式的分析与反思

对国内旧城改造模式的分析与反思 作者: 叶东疆 浙江大学 建筑系 引言 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 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中国城市正经历着急剧而持续的变化,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旧 城更新改造也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 点。 正文1.旧城改造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传统的旧城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人口较为密集地段,且低层建筑占绝大多数。 最初旧城区建筑以低层中密度为主,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旧城的人口数量也不 断膨胀,旧城区逐渐成为低层高密度建筑群。容积率在低层高密度建筑模式下已 经达到极限,而这样的容积率显然不能和多层高密度和高层高密度模式下的容积 率相比,这种建筑格局与当今房地产开发商所追求的土地利润最大化存在着巨大 的差距,而这正是旧城改造的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住房商业化的推进,给旧城改造带来巨大活力, 缓解了旧城长期积累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状况,旧城面貌也有了 显著改观,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市场机制本质上以经济利益唯上,存在自发 性、投机性局限,开发商为追求高额利润,往往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发或流于表面 形式上的改造。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常以牺牲社会利益、环境利益为 代价,给生产、生活带来负效应,而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旧城 改造以大拆大建为主,而这样大规模的改造方式,缺少弹性,导致城市宜人环境 的丧失和旧城历史文脉的湮灭;而如果排斥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城市将会千篇一 律,缺乏个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尊重私人产权而导致的大规模拆迁,使得 旧城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拆迁费用和地价的累加使得旧城区 的非富有阶层难以回迁,只能选择远离市区、地价相对便宜的地段居住,而经过 大规模改造的旧城区则有可能成为富人聚居区,这样无疑会加剧城市中的贫富分 化,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观西方模式的旧城改造,则是一个长 期、渐进的过程,这样使它们的城市表现出自然的城市更新状态,每一小块的改 造,都是一个时代建筑特点的真切反映。这样,不仅城市文脉就得以延续,而且 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贫富分化的速度,对社会的平稳发展有好处。 2.旧城改造模式不同的根源在于经济动因 造成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旧城改造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根 源的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资本主义社会土地一般为私人所有,私有产权受法 律保护,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必须保障原物业业主和租户的利益不受侵害,尽可 能通过谈判的方式收购业权。但是,由于待改造地区的业权较为分散,加上某些 业主常常漫天要价,有时甚至无法找到某些业主,故而在收购的时候花费的时间 和精力较多。这样就产生了成本过高的问题。首先是财务成本过高,旧城区往往 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地价昂贵,加之谈判之中的抬价因素,使得大面积收购的 代价十分惊人,不得不依靠于银行的贷款。如果收购的周期过长,那银行贷款的 利息数额也十分庞大。其次是时间成本过高,房地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动辄 几年甚至长达十几年的马拉松收购完成以后,市场形势究竟如何都是一个未知 数,这无疑会使风险增加。再次,大规模开发,置旧城区的文脉和历史于不顾,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 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 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

_中国环境科学_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教师、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题名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超过20个字的中文题名,需拟一个20个字以内的简短题名供书眉刊用;必要时可加副题名),相应的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 作者、工作单位、地址按国家相关标准署名,有中、英文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英文摘要中的邮编之后要加国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写法:ZHANG Y 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包含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字数:100~300字. 关键词 3~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和文章编号由编辑部给定.文献标识码本刊分A、B、C三种,请按要求标出: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正文论文按引言(不单列标题;用200~300字阐述开展本工作的目的,理论基础和与本题有关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本工作的创新及特色,但无需对主题开展全面回顾,也不要述及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的格式书写;研究报告、成果报道需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字数在6000字以内(包括图、表);标题层次为: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与本题目无关及无实验依据的论述与结论、常规的数理公式及化学方程式不应包括;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同一单位在全文中写法一致,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表达量值;用铅笔标出公式中符号的文种,并写清字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注出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 表有表序、中文表题、英文表题;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单位的国际符号;只附最必要的表,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图提供计算机绘制、激光输出图,最好用Excel作图.双栏图的横坐标约为3.5~4cm,纵坐标约为2.2~2.5cm;有图序、中文图题,英文图题;横、纵坐标要有说明文字及单位的国际符号;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只附最必要的图,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编文献序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方括弧[ ]标出;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承担过主要项目名称(获奖情况),发表论文总数. 致谢只对协作者和提供材料的相关人员表示谢意. 其他版面费标准:180元/页,在版面费总额中含有50元审稿费,提前发表的论文的版面费另议.投稿一式两份. 投稿方式网上投稿、邮寄稿件. (请作者在投稿时任选一种方式即可) E-mail: zghjkx@https://www.sodocs.net/doc/987261879.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