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节选)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节选)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节选)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节选)

P255

保留场地内的表土而不是清除运走

自然形成1cm的表层土需要100至400年的时间,场地内原有的表层土一旦被清走,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把场地中建筑、道路、广场需要高强度施工区域的表层土先移到其他场所集中保护,待完工前再移入现场作为地面的覆盖表土。为了使被保护的表层土免于干燥风化而危及土中微生物的生存,还要采取一定措施。十分重视表层土保护的德国规定,被保护的表层土堆底宽必须小于3m,高度必须小于1.3m,且必须置于有洒水养护的阴凉处,上面可种植豆科植物或以落叶草皮覆盖。

(3)减少建设

公园的运行离不开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灌溉过程对场地的破坏系统、照明系统、排水系统、通讯系统等。规划中要考虑功能布局便于就近利用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明确不宜进行管网铺设的生态敏感区域,并协调各专业有效利用管沟以减少开挖。

公园中的建筑选址应遵循景观格局规划的要求。如果出于特殊原因,建筑基地选择在生态较为敏感地区域,在形体设计上宜考虑架空、收缩、下挖、悬挂、跨越、避让等手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面,保留场地原有特征。

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健康的场地,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以减少这种损害。设计师要在各专业的施工图上都明确标示出场地内受保护的区域和施工区域,以保证建设过程中各专业、各环节对场地的利用受到控制。

(4)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肾”之称。

对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城市生态公园可采取以下方式:

●作为湿地保护区予以保留,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

物多样性。在规划中除保留湿地外,还应对与之相关的系统做出安排,如控制上游

水土流失,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

●作为生态设施,以自然湿地为基础,辅以人工湿地,构成一个效率更高的蓄水和净

水系统,以改善自身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应按湿地生态功能的流程进行组

织。

●作为科普场所,给游客提供一个认识湿地,了解其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场所,展示活

动组织的流程应符合自然生态过程,达到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统一。

●作为湿地景区,把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结合起来,创造反映湿地特色的景观。

在重点观赏区域和湿地边界,植物在按生态功能进行组织时也要注重美观,水利和

结构安全要求也需要考虑。

P261

(2)重建适当的地形

要为恢复健康的土壤和植被提供结构支撑,必须为场地重建适当的地形。经过平整和建设的废弃地和褐地在美观和生态上都有缺陷,重建的地形应该能够满足造景和各种活动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地表自然排水,避免过大的地表径流,控制地表侵蚀现象。地形过于平坦

不利于排水,对土壤的稳定、植物的生长、道路和建筑的基础都不利。因此地形应有适当的起伏,以创造良好的自然排水条件,避免修筑过多的人工排水沟渠。地形坡度主要考虑排水和活动要求,可参考下表。地形坡长应适中,以防引起地表径流和滑坡。坡面形式宜追随地域性的地形特征,起伏有致而不是平直僵硬,为多样化的生境和美好的景致创造搭好骨架。

常用地表坡度范围

重要地形还要考虑场地的土壤状况。整个重建地形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坡度区域的表层土应先移出,堆放保存,待坡度形成后再回填。对地形的调整、塑造应在下层土上进行,以免破坏表层土。

P65

8.2.2.1场地原有植物利用

植物是最有价值的场地特征,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的三重意义。保护的目的是尽可能少的投入建立适宜的地域性植物群落,可采取的技术对策包括:(1)对已有的植物状况进行专业评估

在规划设计之前,应把已有植物尤其是树木的位置绘制成图,并有植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对植物的种类和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只有健康状况极差的树木才考虑可不保留。为了提高评估效率和节省费用,可以只评估施工影响区域之内的植物。施工影响区域之外的植物是否保护主要取决于其所属种类。

(2)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区域,在当地自然或人造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对当地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目前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的入侵植物种类已达90余种。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而压制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和生物污染。确认和清除入侵的植物物种,能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通过管理演替或自然演替形成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进而公园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系统。

(3)不能只保留而不保护

保留下来的植物很容易成为景点和场地设计构思的出发点,但植物的生态功能的发挥需要它“活在”场地,而不是“留在”场地。要保护原有的植物,必须在规划中切实保护植物

生存的环境。从实践总结来看,规划中要避免对原有植物附近的地形做太大的改变。在树木的滴水线范围内,地形调整的幅度不宜超过15cm.。在树木下设置休息设施或活动设施应尽量减轻其基础的压力以降低对树木生存的影响。除非采用多孔或渗水材料,不考虑在树冠下铺装地面。

P266

如果场地原本没有可以利用的植物资源,则需为此进行建设。规划设计要突破单纯为审美而进行植物配置的设计模式,把体现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建构和美学形态设计结合起来。

P268

●栖息地型植物群落

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主要目的,地域性、多样性和自维持能力是设计考虑的重点,群落类型和结构应有利于向有地域特征的顶级群落演替。群落的物种根据栖息的物种而定,应该能为栖息的动物提供充足的隐蔽所和食物。同时,应结合场地环境创造陆地、滨水、湿地等多种类型的栖息地。

●环保型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不同的植物对城市污染物的耐受和吸收降解能力有层次差异。环保型植物群落的构成,应以这种层次差异和污染的来源、类型、浓度分布为依据,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形成合理的群落结构。

●保健型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植物群落的构成,应以人与植物的物理生化特点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形态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从而达到镇静、清爽、调养的效果。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兰、栀子等,均能发挥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因此,也可以利用植物的芬芳达到杀菌、镇静、放松心情、治疗失眠的效果。

●科普型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因功能中再科普宣传和教育,所以单品种数量无需很大,多样性和典型性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观赏型植物群落

指在植物生态学特征和群落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植物的形体、比例、色彩、姿态、季相变化的搭配来构建群落,通过群落的起伏、韵律、层次、色彩等外在特征和协调共生的内在结构来展示生态美。

作为生态公园的植物资源,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植物群落设计,都要把使用和美学功能与植物生态特点结合起来。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置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已降低长期维护的投入。

P269

公园系统中的水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公园系统对水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与建筑系统存在差异。要使水资源的利用符合生态系统可持续

性的发展要求,规划设计应考虑暴雨与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个环节的技术。

(1)

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成系统地规划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水能力。它构造简单,完全依靠自然作用发挥功能,而且几乎不需要维护。生态渗透池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低水位的水池底可用不透水构造建造,高水位面可用溢流口连接至其他水体或城市排水系统。高低水位之间是渗透区,池边做成缓坡绿地,必须有透水良好的土质,或在适当处设置透水涵井。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高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结合场地条件设置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并形成相互连通的系统,把自然排水的雨水和集中的径流转移到这个系统,而不是构筑的排水沟或管道中。即使在局部区域必须采用人工管沟排水,也要考虑利用多孔隙的渗透井、渗透管来结合排水设施。当水流接触到植被和多孔土壤时,它的体积和流速均减少,污染物得到过滤。自然地面、湿地和水体、集雨绿地、生态渗透池和渗透性的人工管沟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集雨排水系统。与封闭的构筑系统相比,它降低了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减小了排出的洪峰流量和径流体积。同时,它增加了水的渗透,减少了灌溉用水的要求,在美国一些生态社区的使用表明这一系列能够使场地内植物的灌溉用水减少1/3。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这一系统也有极大益处。

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并非只是排水沟筑物,它们可塑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并可以作为多功能的活动场地。如加拿大渥太华的雷博瑞顿公园(Lebreton Park)是一个建在社区中的小型生态公园,公园北部为多层次次密林构成的生物栖息公间,林边设有生态渗透池,以调节暴雨时的排水和回灌地下水。集水区入口设有沉淀池以减少周围污染物流入水池。水池在冬天可以结冰而提供滑冰运动,而夏天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戏水场所。美国西雅图的肯特公园(Kent Park)则利用一条自然的溪流谷地作为集雨绿地和渗透池,但设计师在保证地表土壤和植被可以恢复的情况之下对局部地形做了艺术塑造。在雨季,这一谷地随着水位的不同呈现出雕塑般的景观,而在旱季则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草地,市民甚至在此举办音乐会。因此,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的设计应与公园的使用功能规划结合起来,创造多用途的场所。

(2)减少不透水的铺地

不透水铺地屏蔽了土壤的呼吸作用,阻碍了地下水的补充,容易导致集中的地表径流,引发土壤侵蚀,对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减少不透水铺地,一方面要按生态要求控制其总量,另一方面要采用可渗透的铺地材料和构造来替代它。

除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外,在必须铺装的区域应考虑使用可渗透的材料和构造。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选择材料。对频繁使用的车行道,多孔混凝土和多孔沥青是较好的选择,而偶尔通过汽车的地面宜使用可渗透的植被表面,这种植被表面由填有表层土或粒料的空心混凝土空格和强力草皮构成,有一定的承载力和良好的渗水性。停车场和活动频繁的广场可采用渗水型地砖。渗水型地砖不仅承载力强,而且雨水可通过砖块联锁形成的渗水孔下渗,为此这类地砖的铺砌必须采用具有渗水能力的柔性结构,从下到上一般为:素土夯实、碎石垫层、滤水型砂垫层、渗水型地砖,并可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排水方式的组合。步行道则可选用疏松的粒料、木板或精心排列的石材来构成美观多样的渗水表面。

P278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壤和挺水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构成,其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控制的自然综合体。绝大多数自然和人工湿地由5部分组成:①具有各种

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②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其中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3个间接的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根、茎、叶显著增加微生物附着;湿地植物可将大气中的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开放的湿地塘床系统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这一系统包括前处理单元、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和后处理单元,典型的工艺流程见下图。与封闭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开放的湿地塘床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产生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效益。

人工湿地塘床的一般工艺流程

P283

从公园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能量的使用主要包括3部分:建设能量、运行能量和材料的蕴涵能量。建设能量是指公园建成后在日常运作中消耗各种能量的总和;运行能量是指公园建成后在日常运作中消耗的各种能量的总和;材料的蕴涵能量是指公园建设所使用的材料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的整个制造过程所消耗的能量。

作为景观系统得公园,其能量使用与建筑系统有很大差别。建筑系统是人工系统,为了维持宜人的内部环境,采暖、制冷、通风、照明无不需要消耗能量,运行能量占建筑生命周期内使用总能量的很大比例。根据中国台湾地区建筑能耗的研究,以建筑的使用寿命为40年计算,建筑的运行能量与蕴涵能量的比值在1:8到1:10之间,运行能量占总使用能量的85%~90%(林宪德,1996)。提高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量使用效率可显著减少建筑系统的总使用能量,这就需要建筑系统在建材、设备的使用上预先投入。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就是在材料的蕴涵能量上多一些投入以达到节约运行能量,从而降低总使用能量的目的。通过适当提高材料蕴涵能量的投入,建筑的运行能量可节省60%。

公园系统中运行能量和材料的蕴涵能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规模上看,公园是以室外自然环境为主的系统,建筑所占比例很小。建筑系统中运行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如机械采暖、制冷、通风等在室外环境中极少采用,也不需要保温隔热层等额外的建材。公园系统运行的能量与蕴涵能量的比值大大低于建筑系统,蕴涵能量的高投入带来的运行能量节省效率也远远低于建筑系统(Thompson,J.William,2000)。因此,在公园系统材料蕴涵能量在使用能量中占的比例大于建筑系统,降低蕴涵能量——尤其是室外环境中材料的蕴涵能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总能耗。

如前文分析,建筑材料的蕴涵能量在公园系统整个生命周期消耗的总能量中占有比例,比在建筑系统中要高得多。由于原料和生产过程的差别,不同的建材其蕴涵的能量也不同。生态公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需要很多种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可以以蕴涵能量为标准,在保证使用和美观的条件下尽量降低生态公园的总蕴涵能量。总蕴涵能量的降低意味着生态公园在基地之外、在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就降低了能源消耗,在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层面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把材料的蕴涵能量引入规划中考虑,在技术体系中完善了能量使用的考虑范围,也使材料选择的一些经验原则(如使用本地材料、自然材料)有了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

P287

使用自然做功以降低能耗,利用重力收集雨水,用湿地净化废水,用自然渗透补充水分以减少人工灌溉,种植本地植物以减少修建、维护需要……尽量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完成维护功能,减少外界的能量输入。

可再生能源包括谁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利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消耗后可以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所以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未来理想能源结构的基础。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用水电符合这一能源策略,但对电力能源种类的选择受限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作为规划设计可控制技术,目前在生态公园中具有普遍实用意义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

尤其是一些相对独立的小型景观建筑,布局分散且远离常规能源设施,利用太阳能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室外景观系统中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转换为电力用于照明灌溉、水晶运行等。设计中应考虑把太阳能光电技术和景观设施、景观小品结合起来,如遮阳篷、休息亭、路灯等都可采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提供电能。风力发电系统也可用于生态公园中,伦敦港区的Stave Hill生态公园利用在山顶的风力风力发电系统解决了引水灌溉和制造瀑布水景所需的电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因为风速随高度而增大,安装于草地区域的风力发电机不宜低于4~6m,林区则应高于15m,风力发电机高耸动感的形体经过设计可成为公园独特的标志景观。小型风力发电机还可以和太阳能广大系统结合使用,为公园提供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的持续照明。

P294

8.4.2 使用有生命的材料

有生命的材料主要是指植物。任何建筑材料的使用会消耗资源与能源,选用生态建材只是减少这种消耗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使用植物作为公园的建设材料,则不但可以减少因普通建材的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发挥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发挥有生命材料在实体环境建设中的功用,是生态公园材料选用最具潜力之处。植物作为生态公园工程建设用的材料可用于以下方面。

作为护坡的材料,用于加固斜坡土壤或堤岸,控制水土流失。在坡度不大或者水流较慢的情况下,只使用树桩、捆柴、活的植物等材料就可以构成柔性的生态护坡。而在坡度较大的斜坡或水流较急得堤岸,则植物需与多孔连锁混凝土块、砌石块、蛇笼等多孔隙材料共同构成护坡护岸系统。此时植物材料的使用需充分考虑结构的水利安全。

作为某些少年宫台设施的基本材料,如在生态湿地系统中作为污水处理的主要材料,此时职务材料的使用需充分考虑生态设施的功能要求。

与其他多孔隙材料一起构建生物栖息地。对于不面向特殊物种,而以生物多样性创造和保护为目的的生物栖息地来说,多孔隙的环境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根据物种习性而布置的植物群落也是针对具体物种的生物栖息地中重要的建构材料。

技术体系规划十一生态系统得可持续为标准,对城市生态公园的物质和能源支撑系统进行系统的规划,提出技术对策,制定相应得设计导则,从物质和能量使用的层面保证其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进行技术体系规划应遵循影响最小化原则和全局、全周期原则,即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和公园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时间尺度内实现生态公园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技术体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利用、能量使用、材料使用3个方面,因此这里从这三方面来讨论生态公园技术体系规划可采取的方法。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点

浅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远景设计研究院提出以下几点的要素: 1、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2、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3、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最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摘要: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公众参与。提出设计应由领导者、设计者、公众共同来完成,从而使设计更加完美。根据我国国情,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采取大众传媒发布信息,召开公众座谈会、专家咨询和审查会,邀请公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公示设计图纸和模型等方法。 关键字:城市公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 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设计者就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迎合公众的需求。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推行“公众参与”性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具有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意图不被公众理解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

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话。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就可以避免了。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想当然地认为使用者喜欢什么,而不是亲自询问他们。因为缺少了公众参与的环节,既使考虑到了人们的一些需求,但有时还会脱节,对应不上,因为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这时就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即公众参与到设计中,以避免使用时出现问题,也使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2、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对外的,这种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开放、透明度高的模式来取代它,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更加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过程是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 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6-08-09T15:09:41.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范雨薇[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生态性质的园林城市是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的新目标。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生态性质的园林城市是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的新目标。本文阐述了生态公园的产生背景,国外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经验,我国城市公园的现状以及对植物设计在城市生态公园中的功能和配置原则进行分析。并对设计中植物配置手法及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予以介绍,以充分发挥植物设计作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公园设计植物配置 1、生态公园的产生背景: 20世纪20年代,面对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从保护自然景观的角度出发,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将绿地设计成与自然一致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经济高增长们也使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态化进程愈来愈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随后 “绿色城市”运动的兴起,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广泛开展起来,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进而得到完善,城市生态公园的模式和概念逐步形成。 2、国外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经验: 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人口相对密集,生态和土地等资源相对紧张,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工作起步相对较早,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1、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建设经验 1977年建成的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是影响最大的生态公园,原址是货车停放场地,面积Iha,通过植被的自然演变,无脊推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逐渐增多。1984年,发现的蝴蝶已达21种,1985年,该公园被办公区所取代。但该公园引起的巨大反响,创造的多种生境和物种满足了市区学生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并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的兴趣,证明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随后,伦敦生态公园得到了发展,在废弃煤场、废弃码头、市中心的建筑密集区等先后建造了10余个生态公园。 2.2、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城市公国(Stockholm National City Park)建设经验 斯德哥尔摩地区作为瑞典最大的人口聚集区,人口超过180万,并在持续增长中。1995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国立城市公园。这个公园占地27km2,从斯德哥尔摩北部延伸到南部。公园不但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而且还具有大量的文化和环境遗产,成为一处文化景现地带。斯德哥尔摩国立城市公园始终注重生态能力的维护,并注重通过管理来协调和解决不同功能空间的分配问题。 包括国立城市公园在内的森林和绿地从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外围延伸到中心地区,被称为城市“绿楔”,这些“绿楔”将斯德哥尔摩心地区的公园和其它绿地与外围生态区域连接起来形成网络。“绿楔”对于为斯德哥尔摩居民提供绿地,以及维待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斯德哥尔摩的城市生态系统至少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减低嗓声,地表排水和水土涵养、文化娱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3、荷兰兰斯塔德〔Ranatad)“绿心”建设经验 兰斯塔特德处莱茵河三角洲,通过高速铁路、公路、海港、水运体系与欧洲内陆和世界联系,为世界上可达性最好的城镇群体之一,具有“网络型城市”和“区域型世界城市”的特征。 兰斯塔德的各城市和城镇之间彼此接近,城市间被楔形绿带分隔,中心区是一片宽2-40 km不等的集约型耕作郊区农业带以及游览休息区,被称作“绿心”。“绿心”作为兰斯塔德的生态核心,一方面为该地区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避免了建成区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同时促进了网络型城市结构的形成和城市之间职能的有机分工。 3、我国城市公园现状: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然而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许多城市的公园建设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也逐步走向生态化、自然化。 以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景观公园,强调观赏性,将公园等同于花园或旅游点,自然景观多被人工景观取代。另外一种是为缓解环境恶化而建立的防护型城市绿地。以上两种规划体系实际上一直将植物当作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环境的防护工具来对待。而植物作为其他物种栖息地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人们很少有机会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公园是市民休闲、愉悦身心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求,也要更好地发挥完善城市生态和恢复物种多样性的功能。 4、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植物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绿化品种丰富着我们的环境,它们不同的造型美化着我们的环境,同时它们四季都在变换着形象,因而给我们城市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和容貌,形成了不同的风景。植物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音减噪、防御风沙、美化环境等效果。首先,城市生态公园具有很高的艺术美和观赏性,因植物的形态、质地和色彩等特征充当着景观中的特别焦点,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娱乐的场所。其次,植物具有改善周围环境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吸收、蒸腾、光合作用来调节气候,从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植物设计的原则: 5.1、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在生态园林设计时,首先要从该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园林功能很多,具体到某一绿地,要分析其具体的主要功能,植物的配置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5.2、考虑园林艺术上的需要 5.2.1、遵循统一、均衡的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

浅谈城市公园绿化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园绿化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公园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公园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对城市公园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park 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urban park greeni ng’s first priority i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ark design problem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1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 1.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同时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本公园项目地处乐从家具、钢铁商贸区西侧,且与沙滘村和葛岸村富有文化历史的两村紧密联系,其公园设计特点应当融合现代与历史两个方面,体现现代商贸的风采,又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商贸风采与传统记忆 1.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1城市生态公园 1.1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是一个集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景观建筑学、植物造景学、节约型园林和可持续技术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概念[1] 。即“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园林” [2] 。 1.2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城市生态公园源自城市公园建设。从中央公园开始,奥姆斯特德领导的城市公园运动催生了大量新型的城市公园。英国是最早开始探讨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来指导生态公园建设的国家之一。1977 年,英国一个志愿者团体在伦敦塔桥附近建设了具有典范意义的William Curtis 生态公园。而城市生态公园发展的过程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①对场地的尊重。在城市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因素的尊重是首要原则,不仅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反而应该重视它们、充分利用这些条件。②尊重自然。国外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中都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场所条件,最小限速的改造、改变原貌。③以人为本。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在符合生态的前提下来更好的满足人类需求。 1.3城市生态公园的滨水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城市滨水区拥有相当的活力,因为她

优质的景观条件、良好的亲水性、清洁的水质来吸引市民。在滨水区,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相对水而言也是陆域的最前沿。因此,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生态驳岸 2.1目前国内驳岸建设存在的问题①整体性差。硬质型护坡工程减少了水与土壤接触面积,将水和陆地直接分开,缺乏透气性和透水性,破坏了水体和土壤之间的生物多样性的联系,减少了生物的活动空间。②将游人“拒之门外”。城市公园中的水体是主要景观营造和休闲游览区域,驳岸作为结构载体,对于亲水空间的营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公园驳岸材料的选择和尺度设计缺乏合理性,使亲水空间缺失。 2.2 建设生态驳岸的意义综上所述,在驳岸的处理上,提倡采用软式稳定法,也就是推广生态驳岸。①维持城市生态公园水体水位平衡。生态驳岸就是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的界面:在水量充沛时期,公园内水体渗透到堤岸外的地下水层并储存,缓解洪灾;在水位下降、枯竭时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同时起到滞洪、补枯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②为水体自净提供更有利条件。生态驳岸把堤内植被与湖泊内的植被统一成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植物自身具有生物净化功能可以净化水体。③为生物的繁衍提供场所。 生态驳岸的坡脚处设计有高空隙率,生物生长带多、鱼类巢穴多,可以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和避难场所。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2007-11-05 21:41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2.1.1条进行公园设计,首先要确保城市绿地按规划所要求的面积实现,公园的用地范围即不能超出规划范围线,更不得被任何非公园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缩小用地范围服务;服务对象:市外旅游者、本市居民或者居民中的老人、儿童、盲人等。然后确定公园的内容,做到符合整体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爱好与不同闲暇时间的游憩要求。所以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如没有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或绿地系统规划,应与相应部门协商确定。 第2.1.2条为方便广大游人使用与美化市容,市、区级公园应沿城市主、次路或支路的红线设置,条件不允许时,应设通道解决主要出入口的交通。主要出入口指游人流量大的出入口。 第2.1.3条用工程措施处理好公园与城市道路规划标高的关系,避免因有不适当的高差而造成地表迳流污染或影响城市道路与公园的景观。 第2.1.4条市、区级公园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的客流量密切相关,所以公园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这些条件。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就是为了避免大股游人出入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并确保游人安全。 第2.1.5条公园内沿城市道路或水系部分的土山高度及形状,植物配置,园林建筑,围墙或栏杆、园门等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都应与所在地段城市风貌谐调。 第2.1.6条为保证游人与架空线的安全,在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不应设计供居民游憩的公园。公园与通道相邻可设标志或栏杆与其分开。 第2.1.7条在公园用地上已有城市架空或地下管线(除高压输配电以外),可参照第三章第四节有关条款处理。管线与公园同时建设的配合,按本条款规定。由于城市市政管线的管径一舰都大于公园内的管线管径,对位于树木下部的管线,不避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埋深必须在树根分布区以下。保护性措施就是要求种种管线不得经常返修与渗入灌溉水。 第二节内容与规模 第2.2.1条公园类型就是指: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或街旁游园等等。其内容应与类型一致。无论哪种类型的公园都有应有足够的绿化,否则不能称为公园。 第2.2.2条一般城市都有一个到几个综合性公园,内容丰富但公园内不应设置专业性体育设施,以免变成体育场用地,混淆城市用地性质,减少城市绿地面积;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xx中部偏xx,xx地区南部。地处xx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xx接xx,xx,南接xx,xx。西毗xx,北靠xx。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xx,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xx某某头两侧,南靠xx大道,xx 某某xx,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xx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xx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xx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xx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xx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xx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xx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设计

欢迎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城市公园.................................... 1.1城市公园的概念.................................. 1.2城市公园的功能 ................................. 1.3 1.4 第二章 2.1 2.2 2.3 第三章 3.1 3.2 3.3 3.4 3.5 第四章公园水体景观的重要性......................... 第五章公园水体景观设计要点....................... 5.1 公园水体景观的层次感............................ 5.2 公园水体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3 公园水体景观的视听感受...........................

第六章公园水体景观存在的问题........................ 6.1水体流动性较差................................... 6.2补水水源水质较差................................... 6.3外源污染物进入水体............................... 6.4水体生态系统不完善................................. 7.1 7.2 7.3 7.4 7.5 8.1 8.2 8.3 9.1 9.2 9.3生态净化法.................................... 结论........................................... 致谢.......................................... 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设计 作者:刘小勤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既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游人休息游憩的主要

城市生态公园绿地系统建设项目

城市生态公园绿地系统建设项目 一、概况 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建宁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突出建宁特点,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充分体现了“绿色建宁、生态建宁”的特色,为建设宜居休闲生态县城提供了有力依据。 近年来,共投入资金约2.1亿元,打造了一批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目前,我县城区现有东山公园、莲花公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法制主题公园、江滨公园、龙宝山森林公园等,绿地面积达到14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73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28%和4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05平方米。构筑起了以街旁绿地和庭院绿化为点、道路绿化为线、公园广场绿化为面、城郊绿化为环的县城园林绿化格局。 二、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围绕建设生态县的战略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注重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河流水系、文化资源,注重植物地带性风貌特色,迅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总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形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在县城区主干道200米都能进入公园的建设目标。

三、建设内容 1、东山公园提升。建宁县东山公园位于县城核心区域,是城区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主要场所,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42亩。根据公园总体规划设计将对公园的南大门、西大门、新北门、中心景观区、科普教育基地、自然休闲景观区等各区域景观景点进行提升改造,配套道路、园林景观绿化、给排水、供配电等相关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概算总造价约9500万元。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对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约3000万元,其中:2013年--2014年完成公园总体规划及南大门项目建设,投资约1300万元;2015年—2016年完成公园登山步道约5.9公里建设及沿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约1700万元。2017年计划针对“山顶眺望平台”、“樱花谷”、“沁园谷”等重要节点进行提升,即“一顶、二谷”,预算造价约2000万元。下一步将按计划对中心湖区改造提升、彩色沥青自行车道、新北大门、西大门及儿童游乐园等设施进行逐年实施建设。 2、西门莲塘提升。西门红军莲塘总用地面积168亩,2017年总投资3700万元进行建设,是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红色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城市休闲公园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依托西门千年贡莲和建宁红色文化历史底蕴,实施建莲原生境保护,恢复保护毛泽东主席当年挖掘的主席莲池,修复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部、总部无线电台(青云阁)、红三军团司令部、红军山炮连等红色旧址和摄于建宁的九人合影铜像,形成“两带”(莲塘观光慢憩带、红色遗址瞻仰带)、“三区”(入口综合服务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是近年来景观设计中出现频率很高但概念又很模糊的一个词。显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种类型,相对于城市系统的其他要素(如道路、建筑)而言,城市公园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生态效益;但并不是具有生态效益的城市公园就可称为“城市生态公园”,否则这个定义就太宽泛了。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ecological park(生态公园)一词来称呼其在伦敦兴建的一系列以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为目的的城市公园。随着“人与生物圈计划”●①的实施及西方“绿色城市”运动的兴起,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城市生态公园的模式和概念逐步形成。 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城市的”。城市人口密集,高强度的经济生产活动集中,大大改变了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并列为世界七种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层次结构上,城市生态系统又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社会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和自然生态亚系统,它们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城市的”表明的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空间上的界定,也是社会属性的界定。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城市生态公园,无论从地理位置、空间格局、生态功能和规模级别上,都是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都具有城市的属性。从地域上划分城市生态公园,包括城区生态公园和近郊生态公园两种。城市生态公园的“城市”属性,使其有别于位于近郊和林区的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 (2)“生态的”。城市生态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生态性”。从生态学的体系来看,这种生态性应该满足三个不同层面的标准:① 对宏观尺度(全球生态系统)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②对于中观尺度(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它的功能可以保护或者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保护景观和生物多样性。③对于微观尺度(公园生态系统)而言,它的环境建构是符合生态原则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考虑到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能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意图不被公众理解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话。 1.2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身影 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样本

都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根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 1.1.4 国务院《都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告知》 1.1.6 建设部《国家都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都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原则《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引思想 依照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特点,以维护都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都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运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运用、持续发展”方针,充分发挥都市湿地在都市建设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关于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关于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都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构造和功能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都市湿地,应依照实际状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都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运用相结合原则,应在全面保护基本上合理运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都市湿地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依照各地实际状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因地制宜、分步实行原则。 1.4 规划目的 全面加强都市湿地保护,维护都市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发挥都市湿地在改进都市生态环境、美化都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备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都市建设中对湿地不合理运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可持续运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涉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 2.2 都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公园类型,是指纳入都市绿地系统规划、具备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性、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重要内容公园。 2.3 都市湿地公园与其他水景公园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科普教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都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运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教诲功能,以及充分运用湿地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社会功能 第三章都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都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运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原则。在系统保护都市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同步,合理运用都市湿地具备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都市环境中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