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 传播定义

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1.信息共享:信息的交流、交换、扩散

2.社会关系:产生、维持、改变社会关系

3.双向互动:信息有传播,也有反馈

4.意义共享: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2. 传播学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活动具有系统性: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6..分众传播

3.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共有的现象

动物传播的介质: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等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被动的后天反应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动物传播转变到人类传播的根本标志:语言的产生

4.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口语传播:文字出现之前的时期

从吼叫、比划到语言:巴别塔,赛德克·巴莱,青海土族自治区

局限性:近距离传播、保存性差

文字传播:在结绳、原始图画基础上发展而来

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薛涛笺《三体》

文字能跨越时空、但传播成本高、效率低

印刷传播:纸张+印刷术=大量复制

麦克卢汉:《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

文字从特权阶层走向平民百姓,进而引发社会变革

电子传播:超越时空,即时传播

自19世纪,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相继问世

地球村web1.0-2.0-3.0,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以上四者依次叠加,并非相互取代

5.

符号:任何事物只要独立存在,和另一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信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信号:对象事物的代替物(WC-卫生间),物理性质,指代关系稳定

象征符:对象事物的表象载体(白鸽—和平),语义性质,可自由创造

6. 象征互动论

George Herbert Mead,1934 , 《心灵、自我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三个前提

①意义: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社会行动的

②社会互动: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③解释:意义由人来解释

此外:互动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7.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主我(I)与客我(me):主体意识vs.他人期待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

8.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5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传者信息传播媒介受者效果

9. 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

·谁传播给谁?(来源和接受者)

·为什么传播?(作用和目的)

·传播如何发生?(渠道、语言和符码)

·传播什么?(内容、参阅物和信息类型)

·传播的结果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想法、理解或行动)

10. 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信源,个人和群体均可

受传者:信宿,个人和群体均可

讯息:能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信道、渠道,多种多样

反馈:体现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11.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直线模式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5W模式:引入5W 基本要素

·1948年首次提出,麦奎尔整合成为线性图示

·第一次将复杂的传播活动表述为5个环节和要素

·开启了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

②香浓-韦弗模式:引入噪音概念

·1949年提出,传播的电子通信过程

·缺少反馈环节,无法说明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二、互动模式

①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传受双方角色互换、过程互动·1954年,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基础上提出

·传受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进行角色互换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缺陷:将传受双方完全置于平等关系中;更适于人际传播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者主导,受众反馈·传者:大众媒体

·受者:大量、分散、匿名;个体组成不同的群体

·信息:大量复制

·体现了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性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馈要素,扩展噪音概念·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明确补充了反馈环节

·将噪音概念扩展至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

·但是,噪音概念并不能囊括传播过程的全部复杂性

12. 传播过程的特点

①动态性:传播符号在特定渠道中进行流动;传受双方互动

②序列性:时间有先后,讯息有流向

③结构性:时间先后顺序、形态链式连结;深层结构

·主要考察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忽视宏观、综合的过程·主要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忽视了外部因素的考察

13. 传播系统的主要模式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传播存在于不同系统之中·1959年提出

·传播个体:人内传播

·个体与个体:人际传播

·个体形成群体:群体传播

·群体形成社会:总体社会系统

·微观、中观、宏观系统:多重性,广泛性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加入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1963年提出

·影响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受传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框架、选择性接触

·必须对传播活动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14. 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

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人内传播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②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对自我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①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主题意愿和主体行为

·客我: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二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②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自我互动的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他人期待与主体选择—新的行为主体

·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的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③内省式思考

·既有行为模式出现问题—行为停止—内省式思考—新的决策和行为模式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个人信息处理的认知基模

·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心智结构、认知结构

·根据以往经验和知识迅速对新事物做出认识、判断和推理

·基模的特点:

①与生俱来,但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树形知识分类体系,较为抽象

③既往知识、经验、情感相互关联,有机结合

④可预测和决策新信息、新情况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1973,《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

·理查德·佩蒂,1986,“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核心路径:密切相关时,详尽分析

·边缘路径:反之,一般分析

15.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最为典型

·人际传播的动机:

①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④满足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库利,1902,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

·他人如何认识和评价我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人际传播的特点:

①信息量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信息的意义丰富、复杂

③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④非制度化的传播,自发、自主、自愿的传播,相对平等自由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①人际传播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自然人—社会人

·自我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镜中我、主我与客我、社会模仿、角色互动理论等揭示了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

·创新扩散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①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②姿态的传播功能

③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④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

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展示个性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标识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的蔑视而陷于社会孤立

16. 群体传播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个人集合体。

·共同的目标取向

·共同的主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

·根据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库利)

·根据是否有管理主体或机构:团体和一般群体(韦伯)

·根据组织性强弱:组织群体或非组织群体(威瑟)

·乌合之众:临时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①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②满足个体需求,实现个人目标

③提供信息与安全感

④表现个体,实现自我

·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只有在得到群体承认的情况下才会有实际意义,孤芳自赏不会伴随任何充实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

所,它既是谋求成就的动机,又是实现成就目标的手段。

·负面影响:群体压力,约束个性

·群体意识:目标、感情、归属感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上。

·群体规范:排除偏离性意见,限制争议,保证群体决策

·凯利&沃尔特,1952,群体意识与“反规劝”说服效果实验

·群体意识弱,则外部说服效果强

·群体意识强,则外部说服效果弱

·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

·所罗门·阿什: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当这些中坚人物显示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之际,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

17.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做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例: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等

②触发性事件:例: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今晚可能地震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或发生的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在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参与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样一些情境状态容易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体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

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18. 组织传播

·组织:存在一个管理主体,有明确分工、制度和纪律,系统阶级化

·特点:

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③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①下行传播:自上而下

②上行传播:自下而上

③横向传播

·现代组织一般都把减少环节和层次作为疏通纵向传播渠道的主要措施

·层次和环节过多:①信息传达速度慢②容易造成信息的变形和失真

·组织内的非正式渠道:

①人际传播

②小群体传播

·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传播活动

·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条件、感情、情绪或士气的影响。在这个方面,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

19. 大众传播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①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②大量生产、复制传播

③面向一般大众:大量、分散、匿名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传播的单向性很强,互动性和反馈性较弱,受众互动性受限

⑥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了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

②解释与规定

③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之中进行的,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人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④提供娱乐

·施拉姆

①政治功能

②经济功能

③一般社会功能

·拉扎斯维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文体、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媒体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活动,但当大众媒体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③麻醉作用

·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