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摘录

第一章简单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做事方式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简单不仅体现在做事上的去繁就简,同时也表现了真理的一种纯粹的追求。

做人不要盘算太多,顺其自然就好。

做人不要盘算太多,不必拼命地去求他人。当你把所有的杂念抛开,专注于自已的事宜,那些美好的东西反而会不请自来。有些潜规则和不能把握的东西,顺其自然是明智的举动,真的不需要太强求。

不要压抑自已,也不要奉承巴结。

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可能对等,一个趾高气昂的人,无论你多么尊重他,他也不会平等地对待你;如果你奉承巴结,也只能让他把你看得更轻。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只要别心虚和畏首畏尾,会让你赢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你不必对谁特别好,也不必对谁特别不好。

有句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人处世还是得因人

而异,好的继续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予以宽容,这样才能避免被少数人利用。

依靠别人,远不如相信自已。

一个人应当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要懂得相信自已比依赖别人更重要。不管做什么,都要摆正心态,要知道为自已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管人生的际遇怎样,及时努力永远都是对的。

第二章简单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人方式。

人做得简单,就没有争强好胜和锋芒毕露,没有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就会少了扰心的杂念和私欲,也就会减少顾虑和烦忧。

崇尚返朴归真,让心灵变得纯朴、自然、厚道、才是简单做人的本真。

低调是生存的堡垒。

所谓低调,绝不是一种懦弱和无用。低调做人,就是用简单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不喧闹,不浮夸,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呻吟。卑微安贫道,显赫盈若亏。低调就是一

种显示为柔弱,但是比刚强更有力的策略。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得真谛,那是一种境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事物都完美了,又哪里还有喜怒哀乐,又哪里会有生态万千?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已的心境尽量达到完美。

“傻”一点又何妨。

这种傻不是生理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大智慧。

做人偶尔自嘲一下。

嘲弄他人是一种道德低下,但有时嘲笑一下自已却是体现一种美德。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往往是一个富有智慧和自信的人,也是一种勇敢和坦诚的人,更是一个将自已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得很明白的人。

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人们往往是同情弱者,懂得示弱的人,才不会为人所嫉。

吃亏是福。

吃亏不仅是一种品德和境界,更是一种关于心境的角度和高

度。正所谓“若欲取之,必先予之。”不计较一时长短,吃亏而后得福。

宽容是对仇恨最好的回应。

真正的宽容来自于博大的胸襟,来自于爱人如已的智慧,生命的意义就在彼此的接纳中展出它的和谐之美。一个饶恕别人的人,也会因为自已的生活中不再充满仇恨而得到心灵的释放。

保持一颗单纯的心。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内心的狭隘,怀疑甚至卑劣等邪恶的品质搅扰着内心的纯净。

第三章简单是一种明快高效的管理方式

在管理中,简单往往有着出奇制胜的效果。

善待下属,与人为善。

只有作一个善待下属、富有人情味的管理者,才有可能让企业走上简明而高效的良性运转的发展之路。

容人亦是容已。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第四章简单是一种打破心墙的沟通方式。

懂得倾听,真挚的赞美。

好的倾心者,用耳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要懂得表达真挚的赞美,这可以让彼此之间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缩短彼此的距离。

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生活中是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这与纯洁无关。它是一种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乃至成为信念的源动力。

别把误会搁置太久。

当误会只是小冰块的时候,只要稍有阳光就能融化;等到误会积成了冰山,恐怕就难以有融化的一天。

敞开心扉,将心比心。

在与人沟通时,我们需要一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感

同身受。

第五辑简单是一种心淡如菊的生活方式

这个世界,美誉如指尖的薄暖,浮名若云影的轻凉,即便绚丽,但似昙花,难以长久。简单的生活,却是心头的日子,潜着香,藏着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一种健康、丰富、平凡、和谐的心境。

虚名是无谓的追逐。

虚名对于真正的实干家,只是供我们一时消遣的玩具。

阴谋很无聊。

从古至今,阴谋的脾性脉络就难以捉摸,能导演得了开头的人,却都末能把握住结局。到头来,落得个机关算尽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自已的路,自已走。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谣言自然便不能伤害到我们。毁誉不改其守,抑扬不更其志;内心淡然而定,任雨要风吹,自若向前。

不要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中。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别人目光折射回来的色彩基调,却总是忽视自已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梦想就要去追寻。

时光易逝,梦想常在。不用迟疑,不用三思而后行,把梦想变成现实其实很简单,不需要过多复杂的构思,只要从梦想产生的那一刻拔腿,最终都会翱翔在想往的天空。

生命没有太多的如果。

我们要抓住每一次的机会,珍惜每一个开始,迈好脚下的每一步。

第六章简单是一种心态清零的思考方式

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生没有带来什么,死亦不能带走什么。佛祖说,满足不在于多加柴草,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外表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些;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宁静一些;环境简单一点,这间就会更广阔一些。也许,获得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珍视此时所拥有的,遗忘不属于自已的。

一无所有也是“恩宠”。

一无所有是一种财富,它让人上进;一无所有也是一种资本,它让人无牵挂,反而能豁得出去。

降低你的期望值。

让自已能够平静地对待目标,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负担,获取最大的幸福感。

烦恼就是给自已的捆绑。

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等空灵透彻的人生境界。

用减法生活。

人的心灵堆得太满,最后就会为其所累;唯有用减法,才可以平衡生活和身心。

学会适时的放手。

放手不是逃避与屈服,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放弃对完美的幻想。

接受不完美的缺憾,才是客观和唯物的态度。一切顺应规律,回归本初。

第七章简单是一种淡泊明志的修为方式

简单来源于心态的平和,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待生命最虔诚的态度,莫过于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无法提前预知的,世界变化太快,一不留神又是一片新的天地。终日为过去和将来忧心忡忡,结果却是身心俱疲,也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努力过好现在,就能坦然从容地面对将来。

安然看待得与失。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世事无常,没有一样东西得够真正占有,既是是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

你不是超人。

追求梦想是一件极有魅力的事情,但你只是一个同普通不过的人,凡事不可苛求。真正的英雄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懂得保存自已的实力,看准对自身发展利的环境,做自已能做的事情。

第八章简单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成功方式

成功与幸福来自于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有了追求的方向,一切才变得简单、明晰,成功才可期待。

心灵的宁静。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真正的宁静不是让自已离群索居,而是来自内心的清明。成功敲门的声音往往是轻巧的,只有怀着一颗浮华散尽之后的宁静之心,才能听见成功的召唤。

战胜恐惧,就要直面它。

恐惧是死亡派生出来的,人们不能试验死亡而对于恐惧产生逃避的心理,只有当达到了恐惧的极致,内心反而趋于祥和与安宁。

失败是因为太渴望成功。

因为人们对于成功的过分渴望,反而给自已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谋定而动,清静而为,人生便在简单中达到另一种成功。

第九章简单是一种相依相守的婚姻方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的婚姻就是简单而平淡中的踏实,醇香而令人回味,能守住属于自已的一份简单而平淡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茫茫人海,与自已的伴侣相遇、相知、相爱、相契,相伴一生,是缘分,也是福分。当发现真的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懂得,能够在一起便好。

爱情,不需要比较。

别人的爱情与自已无关,爱情取决于你自已的感受。

无价的是眼前的爱人。

人是易于怀旧的动物,只有失去了才是最美好的。缘分天注定,珍惜眼前人。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时刻为对方着想。

第十章简单是一种无欲则清的养生方式

只有寡俗欲,才能宽心,放得下思想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滋润,心性自然被颐养得生生不息。

养生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首先,饮食简单。不忌口,但坚持少样、微量的原则。其次,坚持适宜的运动。

第三,作息有规律。

第四,知足常乐。

第五,忙里偷闲。

第六,不让情绪左右自已。

第七,品味自已的人生。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信息数量时刻在倍增。各类书籍和网络上的信息汗牛充栋。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很多很多。而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最近几年,学生的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了。有的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为什么呢?理没弄明白。有的学生平时小错不断。可是理通,考试往往成绩不错。于时我就想,学习也有不同的境界。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说改过有三重境界。套用一下,我觉得学习也有三种境界。从事上学,从理上学,从心上学。 第一种境界,从事上学。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让背,把知识点背下来了。背的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何联系,不知道。道理不清楚。老师讲一道题会做一道题。换换数字还是不会做。这种学法只能困死在题海里。困死在名相堆里。 第二种境界,从理上学。厘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干和系统。学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练好一个字就会写一类字。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就是举一反三的重要。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知一而三的学习方法。取类比象就是古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古人把世间所有的事物分成极为简单的类别。通过对他们内在通性的认识,达到把握一类事物的目的。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都是这样的分类。帮助我们去除表象从本质处学习和掌握事物。 第三种境界,从心上学。在《论语》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里说的“闻一以知十”就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了。《论语讲要》注,十非十件之意,而是周遍无遗。全都明白了。即所谓“了得一,万事毕”。圣人心与道通,犹如虚空,无所有而无所不有。通达明了世间一切的理与象。正如孔子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内心清净,一门深入,得根本智的境界。我们只能心向往之。

开口说话的四种境界

开口说话的四种境界,让说话变成了一种艺术,但它其实也是一门学问。所谓的学问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场合不该说什么话。这看似简单,可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那么,该如何把握个中技巧呢?其实,说话与写小说一般,都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说得更细一点,就是要注意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注意了这四点,说话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说话的时机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时机一定要对。能在最适宜的时机,说出最适宜的话,这才是最会说话的人。否则,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得不好,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杨修作为曹操身边一个直接参与机密要务、总领营帐诸事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情况下,口无遮掩,自作聪明地从“鸡肋”口令中随意妄猜,并在军中肆无忌惮散布消极言论,最终落得个被曹操以“乱我军心”罪处死。杨修空有真才实学,却因为说话时机不对,而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什么时候是说话的最佳时机?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也不理想。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孔子曾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3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证明,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第二,说话的场合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境界

彭志祥 前不久,我赴上海黄浦区蓬莱二小挂职访学。这所学校有近百年历史,虽然不能与上海的一些一流名校齐名,但我仍心向往之。在到蓬莱二小之前,我悉心准备了一些研究资料,希望就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三类课程开发、小班化教学等热点问题与该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学习该校的经验。 然而最初的观察令我大失所望:蓬莱二小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平平淡淡,学生评价改革缺乏亮点,课题研究也无过人之处,总之,看不到特色项目和亮点,也感受不到上海二期课改的浓浓气息。可令人疑惑的是,截止到4月份,该校一年级新生报名人数已远远超过计划数,校长轻易不敢接外线电话。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开始感受到蓬莱二小的与众不同。 细节1:课间很少有孩子追逐打闹,孩子们脚步轻轻,讲话轻轻。 细节2:每天降国旗时,只要国歌奏响,在教室里扫地的三五个孩子马上就放下工具行礼。 细节3:中午在教师餐厅用餐时,听不到教师大声讲话。只有窃窃私语,我们这几个外来的“大嗓门”只能压低声音。 细节4:每天下午3点30分后,教室里基本清空,但很多教师办公桌旁都围着三五个学生,教师在给他们补课。 细节5:上班期间,在教师办公室,很少有人闲聊,大家都在埋头工作;在校园内,教师也是步履匆匆。 细节6:下午5点一到,值日领导便开始“清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离校。 细节7:当我们提出听课要求时,校长说:如果听随堂课,你们可以随时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如果听研究课,你们就到多媒体教室。 细节8:多媒体教室每天都有人上课。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每天主动问、专心看、细细想,渐渐的,我触摸到了蓬莱二小的脉搏。 蓬莱二小关于一日常规管理的记载共有四页,涉及八大方面,每天有两位行政人员和一位教师负责。一天中,这三个人基本没有坐下来的时候。扎实细致的常规管理是他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蓬莱二小实行大循环教学,避免了教师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前文提到的教师主动补差便是例证。 该校的校本教研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的主要学科都有一位领衔教师研究大量的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所以多媒体教室天天都有教师上研究课。这样做,提高了常规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校长才有胆量让我们听随堂课。 领导下午5点钟准时“清场”的目的是促使教师潜心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打时间战、疲劳战。因为学校及时“清场”,所以,教师在上班期间才会步履匆匆,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各种学科竞赛,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控。 学校制定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措施,如,实行星级教师制、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设立特别贡献奖等,通过外力促使教师全力投入教学工作。 我认为,蓬莱二小备受家长青睐的原因是负担不重、质量较高。而更令我钦佩的是:他们在大潮涌动、浊浪排空的课程改革中没有随波逐流,跟风追潮,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取有舍,紧紧抓住常规性的教学质量管理不放松,把它做到了极致,使学校发展进入了新的境界。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与其样样抓样样都抓不好,还不如

人生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一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

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记忆原理之记忆从低到高的四个境界

记忆原理之记忆从低到高的四个境界 记忆从低到高的四个境界 1、声音记忆:死记硬背。 2、逻辑记忆:只需记住规律不记而记; 3、图像记忆:快速高效的记忆方式; 4、图像记忆+逻辑记忆 A. 声音记忆死记硬背最常用却是效率最低的方法 一般人通常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记忆其实说白了就是声音记忆。无论我们是记忆手机号、记人名、还是记英语单词、背诵文章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对他们自己的声音进行不断地强化记忆。你现在就可以尝试着回忆一个手机号、或者是回忆一个单词、回忆一句歌词、诗句也一样你就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在回忆一些声音的排列顺序。 声音(如果不加上优美旋律的话)本来就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我们记忆大部分资料都是通过诵读或默读的方式去记忆的即使我们通过默写的方式来记忆英语单词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默读。如果我们在这样背诵的时候仅仅不断重复着记忆自己的声音而没有同时进行生动、丰富的相象那么就是纯粹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记忆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B、逻辑记忆不记而记

逻辑记忆只是面对一些非常有规律的记忆材料的时候才会有用。当我们要记这些有规律的材料时只要它有着并不很复杂的规律那么无论这些材料的内容是多还是少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因此逻辑记忆方法在面对那些非常有规律而又非常大量的记忆材料时就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我们根本不需要管这些资料到底有多少只需要记住那简单的规律就可以了。在回忆或者应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根据这个简单的规律就可以把所有的资料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 例如:记忆下面这组数字: 2、4、6、 8、 10、12、14; 1、4、7、10、15、18、22; 4、5、6、7、8、9、10; 只要稍微看一下找出排列的规律那么根本就不需要一个个数字去记而只需要记住这些规律就行了。特别是这些数字非常多但规律又很简单的时候逻辑记忆就能够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来了。当然逻辑记忆仅限于记忆那些非常有规律的资料而大部分情况下记忆的材料都是没有规律的这个时候逻辑记忆就派不上用场了。 C、图像记忆 快速高效的记忆方式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快速记忆方法基本上都是属于图像记忆变种或者结合图像记忆的。图像记忆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有需

沟通的四种境界

沟通的四种境界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像有两种结果。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

简单,是一种境界_第四辑 简单是一种打破心墙的沟通方式

人际沟通中,我们常常怀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防御心理,其实,最简单最真诚的方式,才会让彼此打破心墙,沟通流畅。 凡事一旦复杂了,就会以浑浊混乱的形式呈现,如此,自然免不了让人心生疑惑、猜测比较,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或心情焦虑、情绪浮躁。而事情一旦简单了,就像溪水一样轻捷地流淌,人们就会一目了然、心平气和、轻松明快,从而更开阔地进行交往与沟通。 倾听比倾诉更倾心 著名学者伊利亚在谈到成功的商业会谈时说道:"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并没有什么秘密--专心倾听那个对你讲话的人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别的东西会使他如此开心。照此下去,合作成功是自然的事情,也再没有比这更有效的了。" 倾听远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倾诉是表达自己,倾听是了解别人,不管是说者还是听者,沟通的最高境界便是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而倾听则是加强并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倾听是人生的必修课。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不仅是对智慧的谈吐者的赞誉,也是对虚心的倾听者的褒奖。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他永生的遗憾: 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相关经验的匮乏,让我感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工作都不能得心应手。为此,我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上。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位老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想找我聊聊。她说毕业后一直感到工作很吃力,而恋爱了两年多本打算结婚的他们却突生变故,男朋友离开了她。 她是我大学期间的闺蜜,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毕业后一直各忙各的事,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互相联系问候一声。接到女友电话的那几天,我正在为一个项目忙得焦头烂额,真的是分身乏术。于是,我就推脱有事,说过几天再去找她。 挂了电话之后,我又投入了堆积如山的工作中,很快就把这事忘记了。可是,一周后,我接到了女友父亲打来的电话,通知我去参加女友的追悼会--她自杀了。 家人在现场发现了一封遗书,从中了解了她死前的状态。她说这个世界上已经再没有值得她留恋的东西了,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工作的压力、爱情的失败,就连想找人聊聊天都无人回应。万念俱灰下,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离开了这个她认为已没有什么意思的世界。 我忽然感到自己是个罪人,陷入了极度的悔恨和自责中。想起一周前她给我打电话时,我没有好好听她的倾诉,匆忙敷衍了事--而这也是她寻短见的原因之一啊!我就真的挤不出那几十分钟的时间吗?我就真的有那么忙吗?也许再多听她说几分钟,也许再多说一句安慰的话,结果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是,我没有听她说,也没有说给她听,我在心里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这听起来像是讲故事一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久没有耐心地听听父母的嘘寒问暖,又有多长时间没和朋友畅谈沟通了呢?我们总是习惯主动去寻找倾诉对象,做一个倾诉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个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水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但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来说,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来说,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水平,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理解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理解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有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 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来说,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B、C的错误。

解读人生的三种境界

解读人生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一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

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孔颜乐处”的三种境界(定稿)

“孔颜乐处”之真善美境界 王源林王南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541004) [内容摘要] “孔颜乐处”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它历来为学者们所推崇和津津乐道。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以“诚”为核心的真理境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和以“乐”为核心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 “孔颜乐处”理想人格真理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历来为学者们所推崇和津津乐道。“孔颜乐处”作为一个命题正式提出,学界通常认为以周濂溪考问二程那一句“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作为起始点,且大都认为最能反映其“乐”之真谛的章句无非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处。然而,孔颜在“陋巷”、“饭疏食饮水”之“乐”到底何指?历代学者的理解各有千秋,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孔颜乐处”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实际上包涵真善美三种境界,即以“诚”为核心的真理境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和以“乐”为核心的审美境界。 一、“孔颜乐处”的真理境界 “孔颜乐处”的真理境界主要表现在一个“诚”字。虽然《论语》中几乎没有关于“诚”的记载,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尤其是与“诚”相连的那“信”字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注重“诚”和“信”这一基本道德原则的。由《论语》开篇“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也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知,孔子主张人要真诚,别人不理解自己,要既不计较也不恼怒;花言巧语之人是没有“仁德”的;交往朋友则要讲究诚信。正因为孔子以“诚”约己、秉“信”教人,所以他总是保持一种愉悦心态,可以感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的“不亦悦乎”。所以,“诚”之境界要求坚持全真性情、保持求真状态、维持至真仁德的真境界。这就是“孔颜乐处”的“乐诚”之所在。 孔颜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乃至道家佛家学者对“诚”之境界有了更多发展。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庸》说“不诚无物”“至诚不息”;《大学》把“诚”当作了八条目之一;荀子则把“诚”看作“诚心守仁,诚心纯意”。然而这些对“诚”之意义的发展,似乎与“孔颜乐处”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 对“孔颜乐处”的“原味”作出解释的,倒是道家佛家的功夫更深些。周濂溪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乐,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1]这里的“至贵至富”其实就是一个“诚”字。一般的人都喜欢把儒家的“诚”字简单看成是人格品性中的一个美德而已,殊不知这个“诚”字却蕴涵了许多玄机,从而成为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周氏用易学的道理来阐明这个“诚”字,可以说是得到了精髓。他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运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2]很明显,“诚”是一种“寂然不动”的精神状态,是精神未发动、无污染的清净本原状态。用《中庸》的话说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这样的状态,与禅宗的“真如本性”、道家的“道”和佛家的“禅定”在本质上是几乎一致的。如果一定要说区别,则一是用于出世,一是用于入世而已。在此,周氏之“诚”虽然“寂然不动”,但是它可以“感而遂通”,通向一切主客观的领域,通向儒家入世哲学所关心的社会生活

简单是一种智慧

简单是一种智慧 人们常说,聪明人就是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愚蠢的人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面对生活,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简单明了的享受,也许对于一些人是一种多元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我想真正的生活就应该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放下一些东西,简简单单的去学会生活吧! 小鸟和老鹰是好朋友,它们都有远大的生活抱负。在太平洋东岸生活久了,它们决定飞往太平洋西岸开拓一个新的天地。主意一定,它们开始做准备,采取分头行动的办法,看谁先到达目的地。从太平洋东岸飞到西岸需半个月时间,在路上需多次休息、吃饭、睡觉,没有充分准备是不行的。 老鹰准备了四件东西:有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满半个月的口粮;有一个大水壶,里面装满水;有一个小木筏,是用来休息的;有一个急救包,里面装有各种药品,用于不时之需。老鹰对这些东西很满意,它觉得这样飞越太平洋会万无一失。 当它背起这些东西试飞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些东西压得它气喘吁吁,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了。老鹰想扔掉一些东西。但在它看来,哪一件东西都非常重要,非带不可。而带着这些东西却飞不起来,它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心情烦躁,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小鸟却早已上路了,它只带了一件物品,那就是一根小树枝。飞得累了,它就把树枝放在海面上,站在上面休息;饿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去捉鱼;困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睡觉。半个月过去了,小鸟如愿以偿地飞到了太平洋西岸,那里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它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片新天地。简单让小鸟获得了成功,而老鹰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它永远在东岸患得患失,想得越多离成功越远。 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东西很多,让我们放不下的东西也很多,但是,正是它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而沉重。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身上所负荷的东西太沉重了,使我们不能轻松前进。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我们自己简单一点,专心一点。该放下的放下,该舍弃的舍弃,简单往往更有效。

轻奢是一种态度,极简是一种境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97060664.html, 轻奢是一种态度,极简是一种境界 作者:汪光武 来源:《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9年第03期 复杂永远拼不过简单——这就是真理。简单往往比复杂更有价值。 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故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谈起奢侈品,多数人想到的是价格高高在上、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爱马仕、LV、GUCCI、劳斯莱斯、劳力士等。何谓轻奢?顾名思義,轻奢指“轻度奢侈”,是与重奢相对而言的。从价格定位而言,轻奢是指让更多的人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买得起的轻度奢侈品,是品质不向价格妥协的奢侈品。 对于厂商,轻奢不仅是一种市场定位,还是一种让消费者以合理价格消费高质量商品的经营理念与态度;对于消费者,轻奢更是一种追求简单与品质,告别土豪、告别浮华、告别炫耀与挥霍的健康消费理念与生活态度。重奢,让人更多联想到的是浮华、炫耀、挥霍、土豪;轻奢,则给人以品质、低调、内敛的印象。重奢与轻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态度。倡导轻奢,首先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消费理念与生活态度。轻奢既不同于堆料堆手工、挥金如土的重奢消费理念,也不同于实用至上、性价比至上,品质品位向价格妥协的大众消费理念。 极简不仅仅是一种研发设计手法,也是一种全方位的态度与境界。 沟通极简:与人交流,直截了当,清楚明白,不用浮夸语言,不绕弯子不兜圈子。 信息极简:精简信息源,只浏览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只看好的文章,只欣赏好的作品。绝不看没有营养的电视剧与综艺节目,尽量卸载手机中重复类别的信息软件,只留下一个对自己最有用的。 物质极简: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且尽量购买较好的产品,充分利用它们,定期清理丢弃闲置无用的物品;不购买用于装饰外表的物品,杜绝虚荣攀比心态。 用情极简:不滥情、不矫情、不藕断丝连,一生只爱一个人。 工作极简:分清轻重缓急,不拖沓、不堆积,专注做好最重要的事,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 生活极简:绿色、健康、慢生活,给自己一点空间,对无聊的应酬说“不”。

领导力五种境界

领导力五种境界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今天早上我先想跟大家分享三点,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第一个必须能和别人有好的关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对成功真的很重要。第二个想法必须正确,要好好花时间想想自己的人生,未来有什么目标我觉得领导常常给自己的思考时间是不够的,做领导的喜欢行动,所以常常觉得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有正面的态度、心态和能力很重要,这样才能克服问题。第三个,培养团队人才、领导团队的能力。这个我稍候再给大家说明。 你对别人的影响力,也就是你领导的能力是我今天的主题。好几年前我写了一本《领导力的21个黄金法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法则:一个领导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要学会领导需要时间,不是像这样经常上个课就会的。我教领导力已经超过40年了,到今天都还在学什么叫领导。这堂课我想要教各位领导力的五种境界。 我在教五个境界时,请记得将领导力的培养过程记下来。领导力不是触手就可及的,需要花时间学习。我希望你们把这PPT的内容记下来。我今天会把你教得好,让你回到公司去可以教你团队的人员。如果今天你能成为领导进而教给别人的话,这对你未来的成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吃完饭之后,我会尽量留时间给大家提问。你们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第一阶段:职位关键词:权力 第一个阶段就是职位的阶段,每个人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也是公司成立的那个阶段。我们有一个职位,有一个头衔,这样我们就有一些能够指使大家做事的权力,所以关键词就是权力。 在这个阶段里面人们愿意听从你的话是因为他们非听不可,你是老总,是高管,你的职位比他高,他们拿你的工资,他们非听你的不可。这个阶段不是你该停留的阶段,因为在领导的五个境界里面,这个是最低的境界啊!最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这个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把随职位而来的领导权力与领导力混为一谈,随职位而来的领导权力不会让你成为好领导的。常常有人跟我说,约翰,你知道吗上星期我成为一个领导了。只要对方和我说他是上周才成为领导的,我立马就知道这个人对领导力的理解一定不够透彻,他们可不是上周成为领导的,只不过他上周才拿到一个领导职位而已。有领导的职位和一个好领导之间差别是很大的,职位没办法让你自动成为好领导,它不过给了你一个可以开始领导的机会而已,让你可以塑造,可以定义自己的领导方式和风格。 我年轻的时候打篮球,队友都把我看成所谓的领导,后来教练把我找过来,说我现在教你怎么带人,今天我正式任命你为我们篮球队的队长。接下来就要证明你有领导能力了,要让队友知道你是可以带他们的,你的态度、行动、责任心都必须要能够证明你是一个领导。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怎么做才能让你的公司更好呢有人会说我会想办法加强我的营销,或者是改变公司规范。答案永远是千篇一律,大家想改的都是别的事情、别人,但是如果今天你想要改变的人是自己会怎么样

《单纯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单纯的境界 ①单纯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单纯是一种心境,是诚恳务实的人,为了专心致力于所热爱 的事业而竭力追求的一种简单心境,是人生摆脱喧嚣,洗尽铅华之后的另一种境界。 ②佛语有言:“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指的就是要心境单纯而只有一种信念, 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情当中,精神集中而心境宁和,才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才可以有所突破,有所造诣。 ③西汉董仲舒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为的是精力的高度集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心无牵绊;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水 稻……试想,如果让董仲舒走出书房治理朝政,让大禹抽出时间照料家事,让袁隆平走出试验田接触社会里种种复杂的人际交往……那么这些成功者会取得这些成就吗? ④学者的心境应该是单纯的,“书生”所读是书,所想是书,所念是书,所爱仍是书。熊十 力先生说:“学者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恋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他所提 倡的“务潜修”“甘枯淡”也意指学者要心无旁骛,心系一念。 ⑤心境极单纯的人往往在常人熟悉或练达的地方显得愚钝甚至一无所知。庄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求名达;陶朱公宁愿举家迁徙,也不愿做卿相;数学大师陈景润虽极具数学天赋,却有着极差的生活自理能力;释迦牟尼虽出身王室却离家出走,云游四方……是他们不喜欢荣耀繁华,不喜欢热闹的人际交往吗?他们只是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去追求。 因此,虽然他们会在某些方面显得愚钝不谙人事,但他们在自己致力经营的地方却都取得了 惊人的成就,这正是他们心境单纯的目的,这也是他们智慧过人之处。 ⑥单纯是一种境界,心境单纯的人在自己钟爱的土地上无声播种,默默耕耘,他们漠视名利,无心与他人计较、争夺,如寒冬里无意争春的红梅,独自开放,傲雪凌霜,把生命释放在强 烈热爱、执着追求的事情当中,刚毅而令人敬佩。 ⑦单纯的人不争名不求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空云卷云舒”。但是在他们所致力的事情上,却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执着的精神,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10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 104.(1)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子,为本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语段分析其作用。 105.议论文中常常使用设问句。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强调某些内容,使 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也常常起到承接过渡,结构紧密的作用。

讲题的四种境界

讲题的四种境界 黄金声 (江西省临川二中 344100) 讲题,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如何讲题,是老师们必须面临的课题.笔者经十余年的探索、积累,于2003年第一次提出了“讲题的四种境界”的理念,又经近几年的思考、归纳,试图通过本文从更深层次诠释、丰富这一独创理念,并期待得到同行的指点. 1 什么是“讲题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题讲题,把题目讲清; (达成目标:一听就能懂) 第二种境界:发散题目的多种解(证)法,拓展解题思路,把题目讲透; (达成目标:一点就能透) 第三种境界:理清题目的诸多变化,以求探源奠基,把题目讲活; (达成目标:一时忘不了) 第四种境界:探究题目之数学思想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做题目的主人 (达成目标:一用真有效) 2 “讲题的四种境界”理念的基本内容与诠释 2.1会解题≠会讲题 会解题: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理解,并能顺利地讲完此题. 讲题后情景①教师:我明明讲得很清楚,可学生还是说不懂!——基础太差了!? ②学生: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懂了,为什么下来不会做题?教师:这就奇怪了,既然听懂了,怎么不会做题呢?——悟性有问题!? ③教师再讲类似题,甚至将解题的每一个步骤更详细地写出来,然后再布置学生做题.——不信教不会(再不会就没救)!? 会讲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运用. 讲题前情景①教师认真做题;②教师反思自己的做题过程:我是怎样思考的?做题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③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怎样讲才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一次习题课的课前准备时,有如下一道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题1 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翻折,则图中重叠部分是三角形.

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试题及答案

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 华丽常常伴随着伟大,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题记华丽的表面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但是又有谁知道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伟大么?我不敢否认,但是更多的只是世人之间的猜忌罢了。 而?简单?,这两个字,几乎谁都会说,谁都会用。但是,现实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世间的复杂是每一个人都难以想象的。正如法朗士所说:世事本身就错综复杂并充满混乱,世事的复杂往往令人迷失。如今的二十一世纪,虽说大家都处在一个?大家庭?,但是充满竞争,其中的尔虞我诈难以避免。就像娱乐圈,每一个出现在荧幕上的名人都是那么的光彩照人,在镜头前,他们互相奉承,可是到了屏幕之后呢?其复杂的情形,根本就不是你我所能想象。猜忌、暴力、色情,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无法理解。社会越复杂,人的人格和价值越会被忽视,人的健康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 所以,面对如此陌生的环境,让我们重新认识?简单?。回到简单的生活中吧。 或许,有的人会说一个人简单就是意味着愚蠢、无知,容易受骗。但是他们忘了,简单才是自然的常态,大凡至善至美的东西,都是简单的。

简单,并不是复杂的反义,它只是将它简化了,更剖析了人的内心,剖析了世间种种关系。简单,就像夏日荷塘中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简单,就像溪流旁的小孩子,那么的纯粹,望着溪流,想笑就笑,想哭亦哭,从不怕忘形,从不做作;简单,就像清晨的太阳,默默地,只是给予,而不去管何时下落,何事被人忘却,静静地,等待着一天的逝去……它,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原来,简单,才是我活着的准则。 郭明义,一位平凡的矿工,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寥寥无几的工资或许也刚足够让他养活一家子——这是他用双手换来的。可是,生活的艰苦,并没有使他怨天尤人,他依然坚持着献了二十年的血,是无偿的,他不要求任何回报,即使只能让他的妻子戴路边摊的结婚戒指,他也甘愿。他是简单的,但是他甘于简单,并乐于简单……面对复杂的社会,还是有一些人由于甘于他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想法、简单的交际,活出了自己简单的灵魂。这让我坚定地否认了?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纯粹的’现象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这一说。他们是纯粹的!如果说这是愚蠢,那么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愚昧,永远只想着奉献、而不要求任何回报…… 我知道,这很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难免会被传染上世俗的污垢。但是,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简单的心,那么,不管是多险恶的环境,都会被我们那纯洁的心所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