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陈樱花综述胡伟新审校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 mg∕ml.

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检测出部分Ⅱ型

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混合IgM[2],称为

Ⅰ-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的中间状态。MC患

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

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

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

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

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疾病(混合性)(或IgC、IgA) ,“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产生单克隆冷球蛋白:(2)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澡综合征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3)包括病毒(如HBV、HCV 、EB病毒,柯萨奇B病毒和HIV)、细菌(如链球菌、梅毒螺旋体、结核分枝杆菌)和寄生虫(如克氏锥虫、疟原虫)[7、8],以HCV感染多见,大多数感染产生是一过性的RF,可以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抗原的呈递。

HCV感染、HCV相关肾损害与冷球蛋白血症

MC与HCV感染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20%~56%的HCV感染者存在Ⅱ型冷球蛋白血症,约86%的意大利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可检测出HCV-RNA。影响HCV感染者产生冷球蛋白血症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9](欧洲南部60%的HCV感染者存在冷球蛋白血症),病程(冷球蛋白血症是HCV感染的后期表现。其感染HCV的病程是不伴冷球蛋白血症的2倍)、肝病严重程度(MC者进展至肝硬化的风险是不伴冷球蛋白血症的4.87倍)和冷球蛋白的检测方法。在HCV和HBV感染较低的地区,非HCV或HBV相关的Ⅱ型冷球蛋白血症(即“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相对多见[10].

HCV相对肾脏损害最常见的是伴MC的MPGN,占80%,其次是不冷球蛋白血症的MPGN。70%~90%伴Ⅱ型MC的NPGN存在HCV感染。约10%~27%

冷球蛋白血症者有肾脏损害的临床症状[11],但近来的研究提示HCV相关肾级织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或肾小球肾炎无临床症状的更多,

HCV相关肝衰竭患者接受肝移植同时肾活检发现,25%~30%患者虽然临床无症状,但存在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MPGN[12].日本也曾报道在188例HCV肝硬化尸检者中发现54.8%存在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但死前仅12.2%有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症状。

HCV感染冷球蛋白血症产生的机制 HCV相关的MC的形成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1)慢性HCV感染;(2)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3)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慢性HCV感染通过多种病毒蛋白与B淋巴细胞表面抗体结合持续刺激,导致B淋巴细胞的克隆增殖,产生IgM-RF 是形成MC的关键。

RF产生的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模型

最近建立的RF产生的固有性免疫小鼠模型见图1.固有性免疫既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或冷球蛋白沉积,又促进沉积局部的炎症反应。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是固有性免疫受体家族中和重要成员,具有诱导免疫应答和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在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时,B细胞与包含外源性(如HCV)或内源性(如染色质或RNA)核苷酸的IgG抗原免疫复合物结合,在表面IgM、TLR9和下游衔接TLRS的信号分子如骨髓分化因子88参与下,这些免疫复合物刺激B细胞抗原受体和TLRs,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RF[13、14].研究显示,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受体可与TLR9协同识别坏死细胞释放的高迁移率族(high mobility group box )染色体蛋白1-DNA复合物[15].在感染时,IgG免疫复合物包含有微生物核苷酸,其已在HCV

感染中得到证实,在热杀灭细菌超免疫的兔模型证实微生物能诱导RF产生[16].因此,在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抗原包含内源性或外源性(如病毒)核苷酸,或其它TLRs激动剂的免疫复合物,促进自体反应B细胞增殖[13、14、17],产生RF和冷球蛋白血症,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明确固有性免疫在RF产生和冷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对这类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和措施。

HCV为TLLs激动剂,HCV是单链RNA病毒,其一个基因组可能是TLR7或TLR8的配体,TLR7多态性与进展性肝纤维化和慢性HCV感染有关已被证实,提示TLR7是人类对HCV感染的固有性免疫反应的成分[19].除了TLR7外,HCV核心和NS3蛋白可通过TLR2激活巨噬细胞[20]因此,在人类HCV慢性持续性感染过程中,通过协同刺激抗原受体和TLRs,包含HCV的免疫复合物可以促进RF产生.

HCV活化B细胞产生RF HCV感染肝细胞表达CD81,包膜蛋白E2可与CD81相互作用,CD81A也表达于B淋巴细胞,F2-CD81相互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21].除了与CD81结合外,HCVE2蛋白也是抗体应答反应的靶点。有研究显示,HCVE2蛋白并发淋巴瘤的患者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与E2结合,提示E2蛋白可能也刺激B细胞抗原受体[22],某些HCV感染并发非Hodgkin淋巴瘤患者样,抗HCV-NS3抗体也被证实具有RF活性[23],因此持续HCV感染可通过抗原受体,CD81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RF产生。

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

Ⅱ型冷球蛋白血症并发肾脏损害者多见,约1∕3的冷球蛋白血症并发肾脏损害(表2)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尿检异常,肾病范围的蛋白尿(约20%)、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20%~3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甚至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约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高血压,病理改变以Ⅰ型膜增生性病变最常见,MC典型的肾脏组织学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见冷球蛋白组成的“栓子”,常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内皮下见大量沉积物,可占据整个肾小球毛细血管袢,HE染色时为嗜伊红性,PAS呈阳性,Masson三色染色为红色,非嗜银,刚果红染色阴性[24].约30%可伴中小动脉病变,包括坏死性血管炎。内皮下沉积物等,免疫荧光可见肾小球毛贼细血管袢沉积物的成分与冷球蛋白的组成相一致,通常是IgM、IgG,可伴补体C3、C4、C1q及纤维素,IgM较少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且IgM常伴k轻链的沉积,电镜观观察内皮下可见大量电子致密物,有时凸向管腔,形成毛细血管袢腔内栓子,常呈直径约30nm的管状结构,或呈束状曲线样,横切面则呈轮状改变,毛细血管内出现含有大吞噬性溶酶体的单核细胞。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常合并肾外多系统的损害,典型的三联症为皮肤紫癜,乏力,关节炎,还可导致慢性肝损害,周围神经病变、间质性肺炎,内分泌紊乱和弥漫性血管炎,淋巴组织和肝组织的恶性肿瘤少见,对250例MC的临床特征分析见表2[2].实验室检查可以现HCV抗体、HCV-RNA阴性,约70%的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16%~70%的RF阳性,血清补体C4、C1q明显降低,或伴有C3下降及

冷球蛋白不同水平的升高,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预后差,肾脏损害是冷球蛋白血症严重的并发症,约10%的患者最终需透析治疗,但影响预后的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感染[25、26],约29%~62%的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其次是感染(10%~21%)、肝功能衰竭(19%)、肿瘤(3%)

表2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发生率

皮肤紫癜 98%

乏力 98%

关节痛 91%

周围神经病变 81%

肝脏损害 73%

雷诺现象 32%

干燥综合征 51%

肾脏损害 31%

非何杰金B细胞淋巴瘤 11%

非侵蚀性关节炎 8%

肝细胞癌 3%

Ⅱ/Ⅲ冷球蛋白血症 2/1

补体C3(mg/dl)(参考值60~130 mg/dl) 93±30

补体C3(mg/dl)(参考值20~55 mg/dl) 10±12

抗核抗体 30%

抗线粒体抗体 9%

抗平滑肌抗体 18%

HCV-Ab或HCV-RNA 92%

HBsb 32%

HBsb 1%

冷球蛋白血症性肾脏损害的机制

TLRs的作用,固有性免疫的激活促进肾脏损伤的进展,TLRs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包含RF、免疫球蛋白,抗原、TLRs激动剂和补体复合物的冷球蛋白可促进沉积部位的炎症反应[27].白细胞和肾内固有细胞通过受体识别这些成分,从而影响冷球蛋白血症性肾脏损害的进展,TLRs表达于免疫细胞及部分非免疫细胞,识别病原体,诱导免

疫应答,TLR3表达人类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质上皮细胞,发挥抗病毒的固有性免疫作用,TLR3还表达于非免疫器官包括肾组织细胞,尤其是系膜细胞,生理情况下,TLR3在清除肾小球系膜区的病毒RNA具有重要的作用,最近一项研究显示,HCV相关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TLR3增加,提示包含病毒RNA的免疫复合物可激活系膜细胞表达TLR3,促进肾小球炎症反应,导致系膜细胞凋亡[28].在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小鼠模型,肾小球表达的TLR4及其内源性配体,纤维连接蛋白均上凋,形成内部正反馈,放大炎症反应[29].基于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TLR4表达水平上调,对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显示足细胞也表达TLR4进一步体外培养显示足细胞表达TLR4上调,募集和活化单核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这可能在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特征性的肾小球损伤起重要作用。

为什么仅某些冷球蛋白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已经清楚促进包含冷球蛋白在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的因素有血素有血流动力学,与活化补体成分如C1q结合的能力,与肾小球基膜成分如纤维连接蛋白或与肾小球内皮细胞表面结合的能力,但这些因素的特异性尚有待进一步明确[30].

从动物模型得到的启示

TSLP转基因小鼠是第一个可复制的MC和MPGN的动物模型[31],对其研究的比较深入,TSLP是由14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与TSLP受体和IL-7受体a链复合物共同表达于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

胞,它们相互作用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在不同启动因子调控下的TSLP转基因小鼠,可产生冷球蛋白血症,有多器官损害的表现,肾脏损害与人类MPGN非常类似。

TSLP诱导冷球蛋白产生的机制仍不清楚,研究显示,过表达TSLP干扰了B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导致了早期成熟阶段的B细胞增加,并证实TSLP的效应不信赖任何辅助和调节T细胞活性[32],在对辅助T细胞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敲除”,也可出现TSLP转基因小鼠典型的B细胞改变,TSLP转基因模型肾脏损伤的研究显示,受损肾小球2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成员,蛋白酶连结素1和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PAI-1)表达上调[33].这2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成员通过抑制凝血酶,血浆和组织纤维蛋质产生和凝血,进一步研究显示从TSLP小鼠获得的包含致病性冷球蛋白的免疫复合物,在体外可以特异生长因子B1表达,而对组织IgC不具有这种效应,可直接导致肾小球损伤的介质释放,使冷球蛋白在肾小球沉积。

其它冷球蛋白诱导肾小球肾炎模型的研究

应用补体成分C1q、C3、C4、C5、CD59a和B因子缺陷的小鼠,输IgC 冷球蛋白给小鼠,检测肾小球急性损伤早期补体级联促炎症反应的成分,发现冷球蛋白在肾组织沉积导致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信赖于C5a[34].但干扰补体级联反应,包括减少C5和其它补体级反应终产物的产生,并不能减轻TSLP模型小鼠的肾脏病变,因此,补体作为促炎症反应的介质在冷球蛋白血症相关性MPGN发病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35]现有研究提高了对MPGN冷球蛋白血症病理生理的认识,但尚未寻找

到对患者有益的新的治疗靶点,最近研究显示酷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imatinib能显著抑制TSLP转基因小鼠的冷球蛋白血症,减轻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伤及其它系统症状[36],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细胞计量术研究提示imatinib的作用可能与抑制骨髓B细胞发育有关[37].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作为冷球蛋白的介质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其抑制剂制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HCV相关冷球蛋白血症性肾脏损害的治疗

针对HCV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发生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干预措施

直接清除病毒感染对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患者,清除病毒血症是首要的,推荐长效干扰素pegylated(pegy-INF)联合利巴韦林(Riba),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P)率达53%~71%[43、44],但其远期效果尚不明确,同时需建立更好的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如HCV基因型、宿主HLA等位基因)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重组HCV蛋白疫苗为基础的治疗可能控制病毒感染[45].需要强调的是对存在危及生命的快速进展性并发症(如肾小球肾炎,感觉运动神经病变,广泛的血管炎)无论HCV是否活动,都应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大剂量激素和CTX(或利妥昔单抗RTX),对无症状的患者应注意监测。

抗B淋巴细胞增殖

RTX直接针对B淋巴细胞特异的CD20抗原,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抗B 细胞的治疗改善了冷球蛋白血症包括MPGN患者的临床症状。62.5%的难治性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能达到完成缓解,对中重度肝外症状表现

的(如肾小球肾炎、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皮肤血管炎)推荐先给予RTX治疗[46、47].但目前报道RTX治疗HCV相关冷球蛋白血症的病例数少,缺乏冷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的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来严格的评价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特别缺乏RTX并发症的资料,如是否可能加重HCV相关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病毒血症及B淋巴细胞减少后感染的并发率。

抗血管炎治疗对轻中度血管炎病变,可单用激素,对重度的病变建议采用血浆转换联合大剂量激素和CTX(或RTX).血浆转换可显著清除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特别是冷球蛋白,及炎症介质和毒素,尤其是在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活动性MPGN更应首选血浆置换,后给予大剂量激素和CTX(或RTX)防止病情的反复[48-50].但是不主张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在有效控制血管炎活动后,主要是抗病毒治疗。

图2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治疗的靶点

HCV :丙肝病毒:pegy-INF:长效干扰素pegylated:利巴韦林: CTX :环磷酰胺:BTX :利妥昔单抗:RF :类见湿因子

图3根据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的活动性/严重性的治疗

HCV :丙肝病毒:

MC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pegy-IFN : 长效干扰pegyated,Riba:利巴韦林,CTX:环磷酰胺,RTX :抗CD2单抗(利妥昔单抗),PE :血浆置换P:皮质激素。

HCV 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并发肾脏损害时推荐根据尿蛋白水平和肾功能减退程度选择给药方案[51、54](表3).对中量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进展缓慢的,建议12个月的长效干扰素(pegy-IFN )联合Riba 抗病毒治疗,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pegy-IFN 的剂量,在GFR ﹤50ml/min ·1.73m2时,不推荐使用Riba,以避免Riba 导致的溶血性贫血,若在CKD3~5期患者使用Riba ,应减少剂量,密切监测血红蛋白量,并应用大剂量的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 )及补充铁剂[55].对肾病范围蛋白尿及合并快速进展性肾功能减退时,血浆置换联合大剂量激素和CTX (或RTX )是一线治疗,在病情活动控制后,再进行第

二阶段的抗病毒治疗。治疗HCV肝病的不同方案已在广泛应用,针对肾脏病的给药方案主要是根据治疗肝病的经验,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建立肾脏受累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表3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冷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的治疗

尿蛋白水平和肾功能减退程度治疗措施

中量蛋白尿和(或)肾功能抗病毒治疗(pegy-IFN+Riba,疗程12月)

CFR﹥50ml/min.1.73m2 (1)pegy-IFN pegy-IFN-a-2a 180ug/a周皮下注射(肌

酑清除率下降时调整为135ug/w)或

pegy-IFN-a-2b1.5ug/kg.周皮下注射(肌酐清除

率下降时调整为1.0 ug/kg.周)

(2)Riba10-15 mg/kg.口服

(3)EPO皮下注射,根据血Hb水平调整剂量

中量蛋白尿和(或肾功能CFR﹤50 抗病毒治疗(pegy-IFN+Riba,疗程12月)不推荐

ml/min.1.73m2)使用Riba,或在密切监测以下使用:

(1)小剂量的Riba,200mg/d或200-400mg*3/周

(2)每周监测血Hb水平

(3)大剂量EPO皮下注射,20000或40000IU/周

肾病范围蛋白尿和(或)快速进展第1阶段:

性肾功能减退(1)血浆置换3/周,疗程2-3周

(2)MP冲击(0.5~1.0g/d,连续3d)+口服激素

(0.5mg/d逐渐减量到0.1~0.2/mg,d,疗程4~6

月)

(3)口服CTX(1~2 mg/kg.d,疗程2~4月)或

RTX,iv,375mg/m2.周,疗程4周

第2阶段血管炎活动控制后,抗病毒治疗(同上)GFR:肾小球滤过率:pegy-IFN:长效干扰素pegylated:Riba:利巴韦林:CTX:环磷酰胺:RTX: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EPO:促红细胞生成素:PE:血浆置换::P皮质激素:Hb:血红蛋白结论:对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和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如冷球蛋白如何沉积于肾脏,某些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在低温下沉淀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什么,,为什么仅部分HCV 感染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为什么HCV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出现在感染

后期,是什么促进冷球蛋白血症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某些冷球蛋白更具体致病性,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

参考文献

1 meyers cm,seeff lb,stehman-breen co,et al.hepatitis c and renal disease:an update.am j kidney dis,2003,42:631-657.

2 ferri c,zignego al,pileri sa.cryoglobulins(review).j clin pathol,2002,55:4-13.

3 mizuochi t,pastore y,shikata k,et at.role of galactwsylation in the renal pathogenicity of murine immunoglobulin g3 monoclonal cryoglobulins blood,2001,97:3537-3543.

4 kuroki a,kuroda y krkuchi s,et at.level of galactosylation setermines cryoglobulin activity of murine lgg3 monoclonal rheuma-toid factor.blood,2002,99:2922-2928.

5 kuroda y,Kuroki a,kikuchi s,et al.a a critical role for sialylation in cryoglobulin activity of murine lgg3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l, 2005, 175:1056-1061.

6 nasr sh,Markowitz gs,stokes mb,et al.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lgg deposits:a distinct entity mimicking immune-complex glomerulonephritis.kidney int,2004,65:85-96.

7 newkirk mm.rheumatoid factors:host resistance or autoimmunity?clin immunol,2002,104:1-13.

8 smolen js,steiner g.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nat rev drug discov,2003,2:473-488.

9 kayali z,buckwold ve,zimmerman b,et al.hepatitis c, cryoglobulinemia,andcirrhosis:a meta-analysis.hepatology,2002 ,36:978-985.

10 mascia mt,Ferrari d,campioli d,et al.non hcv—related mixed cryoglobulinemia.dig liver dis,2007,39:s61-s64.

11 bryce ah,kyle ra,dispenzieri a,et al.natural history and therapy of 66 patients with mixed cryoglobulinemia. Am j henatol,2006,81:511-518.

12 mcguire bm, Julian ba ,bynon js jr, et al. brief communication:glomerulonephrit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cirrhosi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ann intern med,2006,144:735-741.

13 leadbetter ea,Rifkin ir,hohlbaum am,et al.chromatin-lgg complexes activate b cells by dual engagement of lgm and toll-like receptors,nature,2002,416:603-607.

14 viglianti ga,lau cm,hanley tm,et al.activation of autoreactive

b cells by cpg dsdna.immunity,2003,19:837-847.

15 tian j,Avalos am,mao sy,et al.toll-like receptor 9-dependent activation by dna-containing immune complexes is mediated by hmgb1 and rage.nat immunol,2007,8:487-496.

16 abruzzo jl,Christian cl.the induction of a rheumatoid factor-like substance in rabbits.j exp med,1961,114:791-806.

17 marshak-rothstein a,busconi l,lau cm,et https://www.sodocs.net/doc/9a8056787.html,parison of cpg s-odns,chromatin immune complexes,and dsdna fragment immune complexes in the tlr9-dependent activation of rheumatoid factor b cells.j endotoxin res,2004,10:247-251.

18 charles e alper s,Kelly d.smith.cryobulinemia and renal disease,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2008,17:243-249.

19 schott e,witt h,Neumann k,et al.a toll-like receptor 7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protects from advanced imflammation and fibrosis in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cv-infection.j hepatol,2007,47:203-211.

20 chang s,dolganiuc a,szabo g,toll-like receptors 1 and 6 are involved in tlr2-mediated macrophage activation by hepatitis c virus core and ns3 proteins.j leukoc boil,2007,82:479-487.

21 rosa d,saletti g,de gregorio e,et al. activation of na?ve blymphocytes via cd81,a pathogenetic mechanism for hepatitis cvirus-associated b lymphocyte disorders.proc natl acad sciUSA,2005,102:18544-18549.

22 quinn er,chan ch,hadlock kg,et al.the b-cell receptor of a hepatitis c virus(HCV)-associated non-hodgkin lymphoma binds

the viral e2 envelope protein,implicating HCV in lymphomagenesis.blood,2001,98:3745-3749.

23 de re v,sansonno d,simula mp,et al.HCV-NS3 and lgg-fccrossreactive lgm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mixed cryoglobulinemia and b-cell clonal proliferations.leukemia,2006,20:1145-1154.

24 陈惠萍,朱茂艳,黎磊石,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1):79-81.

25 fabrizi f,colucci p,ponticelli c,et al.kidney and liver involve-ment in cryoglobulinemia.semin nephrol,2002,4:309-318.

26 roccatello d, fornasieri a, giachino o,et al,multicenter study on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cryoglobulinemic glomerulonephritis,am j kidney dis,2007,49:69-82.

27 Smits kd,alpers ce.pathogenic mechanisms in 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5,14:396-403.

28 wornle m,schmid h,banas b,et al. novel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3 in hepatitis c-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Am j pathol,2006,168:370-385.

29 banas mc, banas b,hudkins kl,et al .tlr4 links podocytes with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to mediate glomerular injury.j

am soc nephrol ,2008,19(4):704-713.

30 sansonno d ,carbone a,de re v, dammacco f,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cryoglobulinaemia,and beyond.rheumatology(oxford),2007,46:572-578.

31 sekiko taneda ,Stephan segerer,Kelly l,et al cryoglobulinemic glomerulonephritis in thymic tromal lymphopoietin transgenic mice am j pathol 2001,159:2355-2369

32 astrakhan a omori m, nguyen t,et al .local increase in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induces systemic alterations in b cell development. Nat immunol ,2007,8:522-53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资料

检验通讯: 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五项指的是IgA、IgG、IgM、补体C3和C4。其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某些疾病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浓度将出现升高或降低,从而具有疾病诊断的价值。 IgG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G含量为7.6~17gL;血IgG含量新生儿为7.0~14.8 gL,0.5~6个月为3~10.0 gL,6个月~2岁为5~12 gL,2~6岁为5~13gL,6~12岁为7~16.5gL,12~16岁为7~15.5gL,成人为6~16gL。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IgG降低。 IgA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A含量为0~50mgL; 血内IgA含量新生儿为0~22mgL,0.5~6个月为3~820mgL,7个月~2岁为140~1080 mgL,2~6岁为230~1900mgL,6~12岁为290~2700mgL,12~16岁为810~ 2320mgL,成人为760~3900mgL。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 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IgM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M含量为40~240mgL,血内IgM含量新生儿为50~300mgL,0.5~6个月为150~1090mgL,6个月~2岁为430~ 2390mgL,2~6岁为500~1990mgL,6~12岁为500~2600mgL,12~16岁为450~2400mgL,成人为400~3450mgL。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 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IgM病等情况下,IgM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补体C3和C4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β1C-球蛋白)含量为800~1550mgL,C4(β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补体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或免疫缺陷,因为在缺血、凝固性坏死和中毒性坏死时,组织能释放较多的蛋白分解酶,导致补体溶血活度和补体分组下降。一般血补体浓度升高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急性痛风、急性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 疾病概述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多见,女性较男性略多。 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 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

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症状体征 1.冷球蛋白血症的基本类型分为3种: (1)单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Ⅰ型):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 最多见,依次为IgG、IgA及轻链蛋白。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占50%),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占25%),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约占25%。这型最常见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会错误的增加,这是因为大聚合物的形成。 在37℃时红细胞沉降率比在室温下快。C4的浓度比C3 明显降低。 (2)单克隆-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Ⅱ型):血清中含有一 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此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为IgM,其次为IgG及IgA,故构成IgM-IgG型、IgG-IgG及IgA-IgG型免疫复合物。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60%~70%),自身免疫性疾病(30%)及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者占10%。这型常与肾小球疾病、感染性疾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 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预防】 具有XLA家族史患儿应及早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避免患儿出生。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 【概述】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由性联隐性遗传,其缺陷在于前B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分化过程发生障碍。本病仅见于男性,又名Bruton。 【治疗措施】 原则是用替代疗法,补充病人不能产生的抗体。方法是周期性地肌肉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γ球蛋白每月0.7ml/kg。正常血清IgG约12.0g/L。此方案虽只能维持病人血清IgG在2.0g/L水平,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长年反复注射,会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瘢痕形成,偶尔发热、皮疹、荨麻疹、哮喘和血压下降等休克样反应,应及时按过敏性休克处理。部分肌肉注射γ球蛋白无效或因疼痛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连续静脉输入血浆 10ml/kg,以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另外,尚可每月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600ml/kg;输入前给予抗组织胺药或氢化考的松,能明显减少球蛋白的副作用[7]。对各种感染宜于抗生素治疗。甲氨苄啶与磺胺甲恶唑联用对因IgA缺乏的慢性鼻窦和肺部感觉有效。 【临床表现】 在出生4~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IgG的保护作用消失,开始

反复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有化脓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亦可发生脑膜炎、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但对毒素及真菌则无特殊易感性。患儿淋巴结发育不良,扁桃体小或缺如,虽反复发生感染,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肿大。 【辅助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少于250mg/dl,IgG少于200mg/dl,IgA、IgM、IgD和IgE均难以测到。 2.循环中的带有表面Ig或Ia样抗原的B细胞显著减少,这点与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不同。 3.缺乏同种血球凝集素或效价很低。 4.对菌苗接种抗体反应极低或缺如。 5.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值正常,其中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而B 细胞很少(<0.5%)或缺如。T/B细胞比值上升。 6.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淋巴结及扁桃体活检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而骨髓中有正常量的前B细胞)。 【鉴别诊断】 1.婴儿期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①血清IgG很低,而IgA和IgM正常。②外周血中B细胞计数正常。③淋巴结活检虽缺少成熟浆细胞,但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④一般不超过18个月即可恢复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 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mg∕ml。

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检测出部分Ⅱ型 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混合IgM[2],称为 Ⅱ-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的中间状态。MC患 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 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 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 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 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混合性)(或IgC、IgA) 疾病,“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1.什么是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2..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生理作用 3.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提取工艺 4.白蛋白国内外市场分析 5.白蛋白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 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2. 3.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 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 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 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 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 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救命药白蛋白告急! 目前,白蛋白的唯一来源是人类血浆,由于血液资源有限,加上艾滋病、肝炎等血液传染病的威胁,白蛋白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近几年我国各大主要城市、医院相继出现了白蛋白告急的情况,迫使国家出台了多种限制性措施,同时也导致了救命药白蛋白进入走私和黑市高价交易等畸形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血液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白蛋白的紧缺状况将日益严峻。 5.白蛋白:目前白蛋白的价格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定价,它有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制定最高的零 售价格。如国内生产的20G(冻干粉)/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609 元,白蛋白价格国内生产的10g:50ml/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 6.人血丙种球蛋白:别名:普通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球、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7.人血球蛋白的生理作用:本品为专供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以低温乙醇法从健康 人鲜血浆分离制备的制品,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 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主要 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水痘等,也可用于其 他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8.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中抗体含量随来源人群的免疫状态、身体素质、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居住环境、遗传因素的不同而异,其适应证也是有限的,仅对下述疾病的防治有效。1. 预防麻疹自前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已很少用丙种球蛋白。 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7~1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时间4~8周,对已发病者无效,也不能预防乙型肝炎。 3. 预防脊髓灰质炎由于活疫苗糖丸的普遍应用,已基本不用丙种球蛋白。但对未接受

47认识人体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具有抗体活性的血清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又称为抗体。是由机体的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分裂而成的一组特殊球蛋白。在人体至少有五种免疫球蛋白,即IgG、IgA、IgM、IgD、IgE。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抗原(如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与抗原起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使病原体失去致作用。 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是检查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IgD和IgE含量很低,常规所测定的Ig主要为lgG、lgA、IgM三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主要可分为三类: 1.几种不同的Ig水平增加:主要见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淋巴瘤等。自身免疫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lgG、lgA、IgM升高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G、IgM升高多见。 2.单一的Ig水平增加:又称为“M”蛋白病,主要见于: 多发性骨髓瘤(MM),表现为仅有某一种Ig异常增高,而其他种明显降低或维持正常。其中以IgG型MM最常见,

血清中lgG含量可高达70g/L,IgA型次之,IgD型较少见,IgE 型最为罕见。 巨球蛋白血症,是产生IgM的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IgM可高达20g/L以上。 3.一种或多种Ig水平减少: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前者属于遗传性,如瑞士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选择性IgA、IgM缺乏症等。继发性缺损见于网状淋巴系统的恶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烫伤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线照射所致。lgD升高主要见于lgD型MM。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患者IgD升高。妊娠末期、吸烟者中IgD也可出现生理性升高。IgE升高常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枯草热、慢性荨麻疹,以及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药物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IgE型MM等。 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是IgG ,它占总的免疫球蛋白的70-75%。IgG是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抗体,它仅以单体形式存在。大多是抗菌性、抗毒性和抗病毒抗体属于IgG,它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作用,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和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自然被动免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概述】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由性联隐性遗传,其缺陷在于前B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分化过程发生障碍。本病仅见于男性,又名Bruton。 【治疗措施】 原则是用替代疗法,补充病人不能产生的抗体。方法是周期性地肌肉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γ球蛋白每月0.7ml/kg。正常血清IgG约12.0g/L。此方案虽只能维持病人血清IgG在2.0g/L 水平,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长年反复注射,会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瘢痕形成,偶尔发热、皮疹、荨麻疹、哮喘和血压下降等休克样反应,应及时按过敏性休克处理。部分肌肉注射γ球蛋白无效或因疼痛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连续静脉输入血浆10ml/kg,以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另外,尚可每月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600ml/kg;输入前给予抗组织胺药或氢化考的松,能明显减少球蛋白的副作用[7]。对各种感染宜于抗生素治疗。甲氨苄啶与磺胺甲恶唑联用对因IgA缺乏的慢性鼻窦和肺部感觉有效。 【临床表现】 在出生4~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IgG的保护作用消失,开始反复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有化脓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亦可发生脑膜炎、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但对毒素及真菌则无特殊易感性。患儿

淋巴结发育不良,扁桃体小或缺如,虽反复发生感染,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肿大。 【辅助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少于250mg/dl,IgG少于200mg/dl,IgA、IgM、IgD和IgE均难以测到。 2.循环中的带有表面Ig或Ia样抗原的B细胞显著减少,这点与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不同。 3.缺乏同种血球凝集素或效价很低。 4.对菌苗接种抗体反应极低或缺如。 5.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值正常,其中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而B细胞很少(<0.5%)或缺如。T/B细胞比值上升。 6.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淋巴结及扁桃体活检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而骨髓中有正常量的前B细胞)。 【鉴别诊断】 1.婴儿期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①血清IgG很低,而IgA 和IgM正常。②外周血中B细胞计数正常。③淋巴结活检虽缺少成熟浆细胞,但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④一般不超过18个月即可恢复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2.正常5~9月龄婴儿:①血清IgG虽低,但高于350mg/dl。 ②血清中可测到IgM及IgA。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年级:大三 专业:护理 学生姓名:袁飞燕 指导老师 姓名:雷欢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袁飞燕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实验A组(28例),在常规阿司匹林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B组(28例),采用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B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6例川崎病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同时也明显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其次针对疾病特点实施科学护理,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临床发现为发热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样舌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也是属于小儿后天性心脏病重要诱发原因。因此,儿科临床必须加强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传统治疗多采用阿司匹林,随着丙种球蛋白的研发,两者相联合可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则迅速在临床中应用。笔者我选取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其中28例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科川崎病患儿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平均为 2.4岁。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A组(28例)和B组(2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丙种球蛋白自费使用谈话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自费使用谈话记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住院号:床号: 患者现病情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该药主要作用机理: 本品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另外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能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所以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对抗体内存在的异常免疫反应。 该药主要适应症: 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 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4. 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具有异常免疫反应的疾病。 该药主要不良反应: 1. 输注时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能与输注速度过快或个体差异有关。上述反应大多轻微且常发生在输液开始一小时内,因此建议在输注的全过程定期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必要时减慢或暂停输注,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 2. 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 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 该药使用主要禁忌: 1.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 2.有抗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 主要注意事项: 1.患者使用该药后不能保证一定对现病情治疗有效,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2.该药使用需要自费,且费用昂贵。 3.该药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需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判断、处理。 4.该药静脉滴注一般5天为一个疗程,可能需要重复使用多个疗程,方能有明显疗效。 以上该药(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使用的不良反应、风险、注意事项以及需要全自费使用等情况已详细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其表示知情理解,并表示对使用注意事项已充分理解,并经过充分考虑,决定自费使用该药治疗,特签字为证: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一、疾病概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I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最早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早在1952年由Bruton首次发现[1],属于抗体缺陷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反复细菌感染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降低[2]。 XLA病因为编码Bruton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基因突变,导致B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无法由前B细胞分化为未成熟B细胞,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同种型水平明显降低[1]。 XLA是抗体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国外统计的数据,其在活产婴中的发病率为1/200 000,而在活产男婴中的发病率为1/000 000[4]。国内尚无XLA发病率的报道,最近,本中心报道了174例XL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是目前国内最大样本的研究。 二、临床特征 由于受到母体免疫系统保护,XLA 一般要在出生后半年至2岁开始发病,早期临床表觋不典型,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感染症状。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可好转、但较易反复或造成脏器功能损害[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中耳炎、鼻旁窦炎、败血症、脑膜脑炎、皮肤感染等。感染谱以细菌为主,常见病原体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属[6]。由于BTK在T细胞上没有表达,因此不影响细胞免疫,即对病毒的感染过程反应正常,但肠道病毒除外[7],因BTK基因突变导致的胃肠道病毒感染、脑炎、脑膜炎及疫苗相关性脊髓灰质炎等均有报道[8]。另有报道,XLA患儿对支原体、贾第鞭毛虫的易感性升高,亦可并发真菌、卡氏肺囊虫感染,但较少见[9,10]。 另外,XLA患儿容易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常见)、生长激素缺乏症及甲状腺激素紊乱(见表1)。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一)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一)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与生化特性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最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其分子量很大,含有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均由其共同抗原的两个相同的轻链(L链)和具有特异性抗原的两个不同的重链(H链)组成。 1分类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五类: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1.1IgG IgG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也是唯一能通达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根据IgG的重链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各亚类。IgG是主要抗感染抗体,对各种细菌、病毒有抗体活性,并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1.2IgA IgA是分泌液中主要抗体,可分为IgA1和IgA2两个亚类。存在于血清中的称血清型IgA,存在于泪液、乳汁、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的称分泌型IgA,对局部粘膜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1.3IgM IgM可分为IgM1和IgM2两个亚类。是抗原刺激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固定补体、溶解细菌及细胞的能力。IgM是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异体红细胞的主要抗体,也是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1.4IgD 其作用与过敏反应有关。据报道,IgD可对某些抗原起反应,如青霉素、胰岛素、核抗原、甲状腺抗原等。它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构成早期的膜受体,具有识别抗原,制动B淋巴细胞的分化作用。 1.5IgE 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具有亲细胞特性。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故属亲同种细胞性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过敏原即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作用,使细胞释放介质,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过敏反应,还具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 2正常参考值 IgG:8~16g/L,IgA:1~4g/L,IgM:0.5~1.9g/L,IgD:0.01~0.4g/L,IgE:0.001~0.009g/L。3临床意义 3.1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取决于免疫球蛋白合成和分解代谢的速率以及由体内丢失的程度。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合成不足,丢失增多和分解加快引起。合成不足: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合成缺陷所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性联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低下症、伴IgM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乏症、选择性IgM缺乏症、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肿瘤等。丢失增多:从胃肠道丢失的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癌肿、吸收不良综合征、淋巴瘤、肠淋巴管扩张症。从皮肤丢失的有急性灼伤、特异反应性皮炎。从浆膜腔丢失的有胸膜炎、腹膜炎、反复抽胸腹水。从肾脏丢失的有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膜性、增殖性)、肾静脉血栓形成、SLE和淋巴瘤。主要是由于蛋白从尿中丢失或毒素抑制免疫球蛋白合成,后者首先影响IgM,其次影响IgA,然后再影响IgG。分

(推荐)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陈樱花综述胡伟新审校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

mg∕ml.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 检测出部分Ⅱ型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 混合IgM[2],称为Ⅰ-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 的中间状态。MC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 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 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 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 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疾病(混合性)(或IgC、IgA) ,“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即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lgM。巨球蛋白血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有遗传倾向,其是否与环境因素有关还不肯定。感染、自身免疫病或特殊职业性暴露所引起的慢性抗原刺激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没有明确的联系,与病毒感染是否有关还有待确定。常见症状有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粘滞综合症。 西医学名:巨球蛋白血症 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血液 主要症状: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粘滞综合症 主要病因:遗传 多发群体:男性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简介 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lgM即巨球蛋白血症。本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因不明的单克隆lgM增多称之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巨球蛋白血症),继发于其它疾病的单克隆或多克隆lgM增多称之为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特征是老年发病、贫血、出血倾向及高黏滞综合征。诊断依据血中出现大量单克隆lgM和骨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

浸润。本病呈慢性过程,无临床症状时不宜化疗,对进展性疾病采用化疗。 疾病分类 引起巨球蛋白血症的疾病可分为三类: ①良性单克隆巨球蛋白血症及冷凝集素综合征。 ②浆细胞病即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lgM型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髓外浆细胞瘤。 ③B淋巴细胞肿瘤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定义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源于能分化为成熟浆细胞的B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并合成单克隆lgM。与欧美淋巴瘤及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系统修订后所定义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同属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 巨球蛋白血症约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2%,为少见病。高加索人发病率较高,而非洲后裔只占所有巨球蛋白血症病人的5%。有大量关于家族性疾病的报道,包括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多代系群发现象,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观察181个巨球蛋白血症病人,其一级家属中约20%患巨球蛋白血症或其他B细胞性疾病,而健康亲属中也易患其他免疫性疾病,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尤其是多克隆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

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和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其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刺激导致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有关。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一般不具有多发性骨髓瘤或其它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贫血,淋巴结肿大,浆细胞瘤,骨损害和淀粉样沉积)。有些患者常常是因蛋白电泳偶然发现血、尿中出现M蛋白而诊断。目前的处理标准是观察不需治疗。 1疾病简介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既可是浆细胞病的特征,也可出现于某些浆细胞疾病或原因不明。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称为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原因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称为“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其诊断依据是血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既无浆细胞病也无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其它疾病的存在。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无需特殊治疗,但需长期随诊,因为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2疾病分类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分为①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②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3定义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也称为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其特点是患者无恶性浆细胞病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疾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有限(血M蛋白小于30g/l),骨髓浆细胞小于10%,尿中少量或无M蛋白,无溶骨性损害,无浆细胞病相关性贫血、高钙血症或肾功能不全。无需特殊治疗,需要长期随诊,因为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淋巴瘤。患者多因体检或患其它无关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 4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刺激导致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有关。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