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2008年5月第24卷 第3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y,2008

Vol.24 No.3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罗 林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提 要: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很大差异,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面临着文化语境的缺失,如果再不了解相应的地理、人文和宗教知识,那么,他们在课堂里所学到的仅仅是这种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忽略了它的内涵和精髓。

关键词:阿拉伯语;方位词;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31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3-0123-05

Cultura l Tran s m issi on i n the Teach i n g of

Arab i c Noun of L oca lity

LUO L in

Abstract:W 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 w 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sla m ic2A rabic culture,Chinese students,who are learning the A rabic language outside the cultural context,will just acquire the superficial linguistic f or m s and rules rath2 er than understand its cultural i m p licati ons if they are not p r operly intr oduced t o the corres ponding geography,s ociety,and religi on.

Key words:A rabic language;cultural trans m issi on;noun of l ocality

引言

方位是人类文化中基本而重要的空间参照概念,表示方位的词汇在任何语言中都是最基本的词汇,也是最能体现其文化特征的词汇。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阿拉伯语中基本方位词“左”(al2Shi māl)、“右”(al2Ye m in)和“东”(al2Sher2 qu)“南”(al2Jen u b)“西”(al2Gh’rbu)“北”(al2 Shi māl)的文化涵义,以丰富跨文化视野中文化词汇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的阿拉伯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文化语言学对方位词研究的关注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学科”(张公瑾,1993:344)。其宗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将语言置于文化背景之中,揭示文化在某些语言现象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人们对于语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要借助语言知识来研究文化现象,解释说明文化现象的形成和演变,在具体研究中,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互相参照,彼此印证。

许多语言学、文化学的论著都对方位和方位词给予了特别关注。小松和彦(1988:1662167)根据戈戈族对“左”和“右”的认知的分析,总结了人类文化学中,“左”和“右”所构成的象征二元论分类体系;戈森(G ossen1995:254-321)通过对查穆拉人宗教象征中的时空等价关系的研究,考察了“左”与“右”、“上”与“下”所构成的“太阳—基督”空间定位系统;胡文仲(1995:3132314;4072408)论述西方文化中以“左为下,右为上”的文化风俗,以及宗教活动中的方位词的文化涵义;常敬宇(1995:27-29)则详细论述了“东、西、南、北”的文化涵义以及“上、下、左、右”的尊卑关系;曲彦斌(1996:46-47)依据方位词的排序,分析论证了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心理;杨琳(1996)对方位词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既有纵向的对方位词历史的回顾,又有横向的对方位词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推论;高名凯(1999:240)在论述语义系统的演变时,论及“左”、“右”、“东”、“西”、“上”、“下”在逻辑中的概念交叉关系,以及“左”、“右”与“左右”义位与词位的转变;朱文俊(1999:438)讨论了“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在英美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兰艾克(Ronald Langacker,2007:252-301)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不同语言间有趣的方位现象(Locative

321

Pheno mena),并指出不同的语言方位表达方式差异巨大。至今,文化语言学界尚未对阿拉伯语方位词及其文化涵义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事实上,阿拉伯语中表示方位的词汇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对大自然独特的认知视角,还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和宗教观,是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方位词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时提高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促进他们自觉地结合文化语境全面掌握语言知识。

21阿拉伯语基本方位词的文化涵义

2.1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

2003年,笔者提出了“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概念,此后,朱立才教授(2004:295-314)和国少华教授(2007:国家社科012DYY029)曾予以引证。

所谓的“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主要有以下内容:(1)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以麦加的克尔白天房为基点。(2)站在克尔白天房,面向日出的方向,以确定方位:东、西以日出日落为参照;南北以影响麦加的两股定向季风的风向为参照。南风(al-Jen u b)湿润,使水草丰茂,为吉,故而南方被称作al2Jen u b;北风(al2Shi māl)为沙暴,威胁部落生存,为凶,故而北方被称作al2Shi māl(3)左手(al2 Shāmee)、右手(al2Ye m in)既是方位判定的坐标,又是吉凶的判定坐标。站在克尔白天房,面向日出的方向,右手为南,南方为也门国,右、右手、也门在阿拉伯语中词根相同,意为“吉祥”;左手为北,北方为沙姆国,左、左手、沙姆国在阿拉伯语中词根相同,意为“凶兆、厄运”,上述语言现象存在内在联系,非形式上的巧合。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解释阿拉伯语方位词汇中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

2.2阿拉伯人方位认知坐标的构成和理据:

古时候阿拉伯人以克尔白为坐标的中心点,面向日出的方向,背向日落的方向,张开双臂,构成他们认知方位的基本坐标。

“克尔白”(al2Ka’bah)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立方体房屋”,专指“安拉的房屋”(Bayt A llāh),坐落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麦加城中,位于禁寺中央,是阿拉伯古代遗传下来的重要的历史圣地,是各个历史时期阿拉伯人的信仰中心和宗教圣地。公元623年,穆罕默德(M uha mmad,约570-632)遵照“天启”改定克尔白为礼拜的正向(al2Q ibulah,《古兰经》3:96),克尔白做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地的地位得以确认。此后,阿拉伯人无论走到哪里,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克尔白的方向,即礼拜的正向。在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所绘的地图中,克尔白是世界的中心。

阿拉伯语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证据,说明了阿拉伯人方位认知坐标的存在。

如《阿拉伯语言大全》中下列词条的解释:

(1)al2Shām(夏姆),国家名,因坐落于克尔白天房的左边而得名,有“左边”和“北方”的含义。(Ⅻ2315)

(2)al2Ye men(也门),国家名,因坐落与克尔白天房右边而得名,有右边的意思。(Ⅻ:402)1

(3)al2Shi māl:季风,从北方的沙姆国、即克尔白天房左侧刮来,如果你面朝克尔白天房站着,那么它从你的右手方向刮来。(Ⅺ:366)

通过以上三条可以判定,当时的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与前文所描述的是吻合的。

此外,阿拉伯中,后脑勺(gh’rb al2ra‘s)一词的字面意义是:头的西边;东风(riΘal2qubul)的字面意思是迎面吹来的风;al2Shi māl这个词同时具有北方、北风、左边、左手4个基本意义。这3个例子也可以间接证明,古时候阿拉伯人面东背西而立的定向方式。

2.3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与“尊右卑左”和“南吉北凶”观念的形成

正如Langacker(2007:255)所说:在语言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都可以经过隐喻和转喻的手段来扩展到其他的抽象域来表达具体的方位概念。

阿拉伯语中,Ye m in表示右手,有右方、右侧的意思,与“吉祥”、“也门”等词词根相同。Shi māl表示左手,有左侧、北方、北风和凶兆的意思;Shāmee 一词与Shām(沙姆国)词根相同,也具有左手、左侧、北方、凶兆、厄运等意思。

上述Ye m in、Shi māl、Shāmee三个方位词的意义从人体部位经过隐喻转换为方位词,并产生了吉祥、厄运等抽象意义的过程,也印证了Langacker的观点。从下面的示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三个词的方位关系。

图中的也门,被古代阿拉伯人称为福地,《古兰经》中称其为“两天堂之地”,是古代阿拉伯半岛农业最发达、经济最富庶的地方。而沙姆地区(古代称沙姆国),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诸国,被历史学家称作“新月地带”,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是各大帝国的必争之地,战乱频

421

仍,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亚历山大东征、希波战争、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等大战都曾使这里生灵涂炭,人民颠沛流离。在这个意义上,古人把这个地区作为凶兆之地并不为过

阿拉伯人偏爱南风,因为南风带来湿润的水气和降雨;他们厌恶北风,因为北风带来的干燥和沙暴。他们讨厌北方,因为那里充满杀戳和血腥;他们喜爱南方的也门,因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沙漠中的福地。他们崇尚右手,因为造物主使它健壮有力;他们鄙视左手,因为造物主令其疲弱无力。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的独特的方位认知观念和“尊右卑左”和“南吉北凶”的文化观。 3.阿拉伯人“尊右卑左”、“南吉北凶”观念的文化阐释

在阿拉伯人的方位认知坐标中,“尊右卑左”和“南吉北凶”是一致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尊右卑左”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解释这种文化现象,需要从影响阿拉伯民族性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伊斯兰教信仰两方面入手。

3.1民族个性———沙漠性

历史上,阿拉伯人所生活的纳季德和希贾兹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水源奇缺,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质资料,造成阿拉伯人的生活极端艰苦。常年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养成了只以右手进食的习惯,他们在大便过后只用左手以土疙瘩揩净(穆斯塔法,1981:29),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保证卫生和健康,右手和左手的分工必须非常明确。

对于阿拉伯人来讲,右手是尊贵的,用来做一

切高尚的工作:以右手吃饭而不借助刀叉;以右手握手,绝对禁止以左手握手,后者会被认为是粗暴无礼的挑衅和侮辱;以右边为尊位,客人来了,主人请客人站在他的右侧以示尊敬;与多人握手致意时,遵循从右到左的顺序;以右手接受对方递来的物品,即使右手已经握有别的东西,也决不可以用左手接受。这些已经变成了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此外,古代阿拉伯人有一种迷信:如果看到从左边、北方飞来的鸟,就会厄运临头;反之,看到从右边、南边飞来得鸟,就会交好运。如果阿拉伯人说“有一只鸟从左边(北方)向他飞来。”意思是说,这个人要倒霉了。(I bn M anz u r,1968:X II 2365)至今,阿拉伯人仍然保持着以鸟打卦的习俗:用石子击打在树枝上的鸟儿,向北(左)飞为凶、向南(右)飞ā为吉。

3.2宗教性———伊斯兰教因素

阿拉伯民族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而强大,在

短短的几十年里,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大帝国。对伊斯兰教而言,保持“尊右卑左”、“南吉北凶”的社会风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具有宗教的象征性。

(1)《古兰经》的影响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具有绝对权威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的首要根据,是穆斯林宗教与世俗生活中的神圣指南,是伊斯兰教精神文化的源泉,是将穆斯林维系成一体的纽带(仲跻昆,2000:31)。《古兰经》中,“右”这个词出现24次之多,其中,

(19:52)、(20:80)、(28:30)三节指出摩西与上帝是

在山的右侧立约的,如“……我曾在那山的右边(南

边)与你们定约,我曾降甘露和鹌鹑给你们”(20:80);而(20:17)、

(20:69)两节中说到摩西是以右手执杖的;(17:71)、

(69:19)、(84:7)三节中说人们以右手接受自己的功过簿。例如:“用右手接受自己的功过簿的人将说:‘你们拿过我的功过簿去

读吧。’”(69:19)、(16:48)、(18:17)、(18:18)、(34:15)、(50:17)、(70:37)六节则明确喻示了右—

左的排列顺序。如“赛伯邑族,在他们的居处,确有

一种迹象,两个园圃,分列右—左”(34:15);(56:27)、

(56:38)、(56:90)、(74:39)、(69:45)中,“Ye 2m in ”的意思可解释为“幸福”或“权力”。例如,“幸

福者,幸福者是何等的人?”(56:27)。

上述24节经文中,明确地告诉人们,右手是尊贵的,摩西以右手执杖,易卜拉欣以右手训诫百姓

5

21

(37:93),人们以右手写字(29:48),山的右边(南边)是吉祥的,太阳从山的右侧(南边)升起,左侧落下(18:17)。

(2)圣训的影响

圣训是伊斯兰教的创建者、先知穆罕默德生前传教、立教的言行记录,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基本经典,是穆斯林遵行效仿的行为准则。穆罕默德生前明令人们一切从右手开始,以右手从事高尚的事情。

《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有如下几段记载:

阿依莎说:“圣人大净、穿鞋、梳头时,均尽可能从右面开始。”(1981:151)

乌买尔说:“圣人对我说,孩子呀,吃饭时,你当念‘奉真主之名’,用右手吃,吃你跟前的。”(1981: 151)

圣人曾讲:“上厕所时,切勿用右手摸生殖器,也勿用右手擦肛门”。(1981:29)“便溺不检点的人,死后会在坟坑中受刑。”(1981:32)

圣人说:“人在吸饮时,不可对着杯盏喘气吸饮,解便时不可用右手摸生殖器,洗浴时不可用右手洗浴。”(1981:157)

圣人在为其女儿再那甫大净(洗遗体)时,曾对乌木米和她的同伴说:“你们给再那甫大净时,同小净一样,应从右面的器官开始。”(1981:30)

由此可见,阿拉伯人以右手为净。在日常生活中,尊右卑左、一切从右侧开始的习惯产生于古时候的恶劣自然条件。伊斯兰教产生以后,《古兰经》、圣训又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此,埃及文化学家艾哈迈德?艾敏(Ah med Am in,1953:420)在他编写的《埃及民俗词典》中描述到:埃及人确信始于右是吉祥的,无论是手还是足。他们总是先穿右边的裤管再穿左边的裤管;先穿右边的袖子,然后才是左边的袖子;他们刻意在进入家门和清真寺时先跨右脚,再跨左脚,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在右边是吉祥的,而左边是不吉利的。

阿拉伯人至今仍保留着从右向左书写的习惯;印刷出版仍为左开本,便于使用右手翻阅;阿拉伯人无论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都习惯上先说右后说左,如汉语中的“左顾右盼”在阿拉伯语中表述为“右顾左盼”,如汉语的“前后左右”在阿拉伯语中就要表达为“前后右左”。

4.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受结构语言学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种偏重语言现象忽视文化语境的做法,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在语言运用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萨匹尔(S p ir,1921:221)早已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他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门语言相关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很大差异,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本身就面临着文化语境的缺失,如果再不了解阿拉伯的地理、人文环境,创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与交际条件,那么,他们在课堂里所学到的就仅仅是这种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丢掉它的内涵和精髓了。

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中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修辞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些差异影响阿拉伯语的学习,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目前,对于外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外语教学界人仍在不断探索。一般认为,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图片展示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甄晓婕,2006)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方法,相对于阿拉伯语的方位词教学,融合法更为适合,也更为有效。具体操作如下。

(1)老师可在课前提示相关的语言现象:为什么阿拉伯语中的方位词“al2Shi māl”同时具有北方、北风、左、左手、凶兆等含义,而“al2Ye m in”同时具有右、右手、吉祥的含义,它与“al2Ye men”(也门)有什么关系?“al2Shām”这个古国坐落在那里,它的词根与“al2Shāmee”(左手、凶兆)有无联系?《古兰经》中关于“左”和“右”有哪些论述?

(2)在课上,结合阿拉伯语东、南、西、北、左、右6个基本方位词的文化点进行串讲。提示学生在与阿拉伯人交往中对“尊右卑左”现象的关注。

(3)课后提示:阿拉伯人的字典里,动词ayi m a2 na、yāmana(与右ye m in和也门ye men词根相同)同时具有:到也门去、去南方、向右走、祝愿……吉祥、吉利的含义;与之对应的动词ashāma、shāa ma(与左sh?mee和沙姆国shām词根相同)也同时具有:去沙姆国、去北方、向左走、认为不祥、悲观的含义;请学生进一步思考阿拉伯语的构词特点;鼓励学生养成结合文化语境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621

结语

在跨文化交往中,人们对于外国人的语言错误一般比较宽容,而对文化错误则可能会比较苛刻。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文化错误是由于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从而引起误解,造成跨文化交往障碍(王振亚,2005:150-151)。

在语言学习中,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相关的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对学生提高外语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避免文化错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陈建民,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张公瑾.

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3]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古兰经[Z]1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5.

[6]穆斯塔法-本-穆罕默德艾玛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Z].保文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8]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C]//小松和彦.宗教和世

界观.周星译1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139-

1731

[9]史宗.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C]//戈森.宗教

象征中的时空等价关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54-3211

[10]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1]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12]甄晓婕.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6):110-1141

[13]仲跻昆.阿拉伯第一千零二夜[C]//仲跻昆.阿拉伯传

统文化与复兴、现代化.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3

-891

[14]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4.

[15]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

化大学出版社,2000.

[16]Abudllah Moha mmed Kur wi.al2Ka’bah and To w Holy

M osques:A rchitecture and H istory[M].Reyad:al-

A,diqao’Press,1999.

[17]Ahmed Am in.D ictiona of Egyption habits,traditions and

idio m s[Z].Kair o:Comm ittee of Translati on&W riting&

publisher,19531

[18]I bn M anz u r.L is n al’A rab(t omes1-12)[M].Beirut:

Beyr outh Press,1968.

[19]罗纳德?兰艾克.罗纳德?兰艾克认知语法十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0]Sap ir,E.L anguage:A n Introduction to the S tudy of Speech

[M].Ne w York:Harhcourt,B race&Company,1921.

收稿日期:2008-05-01

作者简介:罗林,男,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言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校:陈 宁

72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谈点看法。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

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中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doc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要求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内容点析1.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课文通过活动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2.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课文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以及三大宗教的分布。(1)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讲述了宗教产生的原因,接着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最后讲述了宗教所产生的影响。(2)课文第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图4.14“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作为文字叙述的补充,进一步说明宗教分布的地域差异。教师可适当补充玄奘西域取经的历史故事,以说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3)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概述了我国少数人信仰宗教的情况。(4)课文最后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教学建议【世界的语言】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图4.,并阅读“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2.按课文活动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活动1的设计如下:① 教师先启发学生说出,除我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主要分布地区;② 然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说出,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③ 最后,请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4.13,说出除我国以外使用汉语的国家。(2)活动2的设计如下:① 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图4.13,各写出一种语言的分布地区;② 然后组织各小组在全班交流;③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世界三大宗教】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开展如下的活动。(1)说出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2)填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宗教产生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按课文活动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1)活动1设计参考。①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4.15所提供的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的照片,然后先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② 再要求学生对比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各自的特色。③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补充我国佛教一些代表性建筑的照片,指导学生说出它的特色。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要求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内容点析1.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课文通过活动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2.关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999.11)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谈点看法。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中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阿拉伯语网站

三)阿语电视台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feizhou.html; 北非国家电视台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radiotv/saudi.htm沙特台 http://www.jordantelecom.jo/home/tv.asp?languageid=1约旦电视台阿拉伯语新闻电台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radio4u/arabic.html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节选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mritems/streams/video/2004/1/19/1_200275_1_12.asf埃及电台和电视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eg/阿拉伯人面向西方国家的电台和电视网络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阿曼电台和电视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om阿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突尼斯电台和电视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不错的一个电视台网站,网速比较快阿拉伯综合篇:可以与上百个阿拉伯网站的链接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穆斯林歌曲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阿拉伯音乐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阿拉伯音乐网站这两个可以找到所有阿拉伯民族和流行乐手的的歌曲,第一个是按照国家区分,第二个是按照姓名顺序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半岛电视台网站,有些时候会有迪拜的电视节目直播巴勒斯坦新闻网有阿拉伯语聊天室。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美国有线新闻网阿拉伯语版***** 主要覆盖中东。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中东国家新闻&媒体联合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阿拉伯报纸联盟网 *****强烈推荐来自中东国家报纸联合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阿拉伯歌曲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沙特阿拉伯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index3.cfm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sa/科威特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kw/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kw/埃及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eg/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开罗时报)卡塔尔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qa/hmc/health/index.htm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http://www.emi.co.ae/ http://www.alittihad.co.ae/http://www.alkhaleej.co.ae/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index00.asp(英语) http://www.albayan.ae/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ae/约旦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Default/Default.asp阿曼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 台湾教育广播电台“空中阿拉伯语”教学节目: 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tw/list.php?linkdir=阿拉伯语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内容;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2]。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一、引言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科学、艺术、教育、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们的思维、生活行为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等方面(邓炎昌,1989;转引自马丽亚,2013)。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传播文化的工具。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种语言。《新课标》指出:“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01:26)由此可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

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直接呈现背景文化知识。背景文化,它在更高层次上诠释了语言的内在含义,甚至可以说是语言本身的一种内在支撑,如果缺少了这种文化,那么语言的存在便可以说毫无意义。也就是说,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导入,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掌握与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中小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及文学方面的知识极其有限,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国外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对教学内容提问并介绍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西方背景文化知识,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如涉及节日就可介绍和对比中西方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节日风俗习惯,而且可以在交际中避免失误。这些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的文化内涵。再例如西方人的信仰方面,很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在日常交际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痕迹,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信仰,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小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二)以人突显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九册96页)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第十册26页)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告别、打、邀请等用语的规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 不理解更为可怕(吴国华,1990)。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教育 有四个层面: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范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使学生了解英语国 家文化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 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 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人们的思维、生 活及行为方式等。人类学家早就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 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语言离不开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 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 Sapir 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 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 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

阿拉伯语学生学习汉语辅音难点分析

阿拉伯语学生学习汉语辅音难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06T13:52:18.79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2月下供稿作者:魏志宽 [导读] 语音学习是二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语音也不例外。 魏志宽(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H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81-02 摘要:语音学习是二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语音也不例外。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运用迁移理论提高教学效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辅音时存在难点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比阿拉伯语和汉语的辅音,找出他们的异同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便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和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生学习汉语。 关键词:汉语;阿拉伯语;辅音;对比分析 世界上任何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异同,语音、词汇、语法都不例外,如果能够对他们做系统分析找出异同就可以提高二语学习的效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对比分析应运而生。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提出并建立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体系的是美国语言学家拉多,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到,当二语学习者学习与母语相似的项目时就比较简单,相反,学习相异的项目时就比较困难。由此,拉多倡导教师应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便于预测和解决目的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辅音学习也是如此。 对比分析的研究者们还通过对比分析制订了语言难度等级,方便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普拉克特提出了“难度等级模式”,他把难度分为六个等级,从零级到五级,等级越高难度越大。本文对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对比分析涉及到了普拉克特“难度等级模式”中的零级、三级和四级。 零级是两种语言中相同的部分,在学习中不存在困难,产生正迁移,本文对比分析的第一部分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同的辅音。第二部分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但不同的辅音,也就是难度等级的三级,它是指在第一语言中存在的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语言项目,但是他们在分布、形式、使用方面又存在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新的项目来学习。第四等级是在目的语中存在而母语中完全没有的项目,学习者学习这些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针对辅音来讲就是汉语中存在而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下面我们按照难度等级进行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对比分析,并说明如何解决因为差异造成的迁移。在对比之前需要对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整体状况做简要说明。阿拉伯语普通话共有二十八个字母,分别表示二十八个辅音,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辅音,一个辅音只有一个字母表示。汉语普通话有二十一个辅音字母,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对比都是在国际音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国际音标为准。 第一部分:阿拉伯语和和汉语中完全相同的辅音。 这一部分我们对比分析阿拉伯语和汉语完全相同的辅音。这些相同的辅音分别是:m/?国际音标为[m],f/?国际音标[f],s/?[s],d/?[t],n/? [n],l/?[l],g/?[k],h/?[x],以上八个辅音从国际音标来讲阿拉伯语和汉语完全对应,属于我们前面说过的难度等级中的零级,学生很容易掌握。不过,尽管这些辅音的国际音标相同,可是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实际读音却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于在各自的语音系统中它们的呼读音是有差别的。例如,m在汉语中读作me, e本来是没有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读出m的读音才加了e,m就是本音而me就是呼读音;在阿拉伯语中? 的读音为mu,这就是它们呼读音的差异。以上八个辅音在汉语中除s以外都是在本音后加e,s是在其后加i[-i]。由此可见,在教这八个辅音时只需要告诉学生阿拉伯语中相对应的读音然后改变他们的呼读音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却不同的辅音。 这部分我们讨论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但不同的辅音。以国际音标为基础,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来说明这些有差异的辅音。 第一组,b和? 。b[p]双唇不送气轻塞音;? [b]双唇浊塞音。阿拉伯语中没有送气不送气的概念,都是不送气音,这一组音的差别在于前者是轻音后者是浊音。轻与浊的区别在于轻音声带不震动,浊音震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咽喉的两侧感受这两个音的区别,以此说明b的正确读音。 第二组,r和 ? 。r[?]舌尖后浊擦音;? [r]舌尖颤音。两者的主要区别是r[?]舌尖接近硬腭前部,气流从硬腭和舌尖的窄缝中摩擦而出。? [r]舌尖接近上齿龈,气流的冲力使舌尖在短时间内反复颤动。首先是发音部位不同,r[?]是硬腭前部,? [r]是上齿龈;发音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气流从舌尖和硬腭的窄缝中摩擦而出,后者是舌尖在气流的冲击下反复颤动,把这两点解释清楚就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区别。 第三组,d[t]和? [d]。d[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d]舌尖齿龈浊塞音。前者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后者是舌尖紧贴上齿龈。前者声带不震动,后者振动。所以,学习d[t]时舌尖要轻轻抵住上齿龈而不是紧贴,声带不能振动以区别于? [d]。 第四组,sh[?]和?[?]。sh[?]舌尖后清擦音,?[?]舌叶清擦音。二者区别是前者是舌尖抵住硬腭前部,气流由此窄缝中摩擦而出;后者是舌面前部靠近齿龈后部及硬腭前部,舌面向硬腭抬起形成窄缝,气流摩擦而出。他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发音部位不同,要向学生说明前者用的是舌尖而不是舌面,同时舌面不用抬起。 第五组,s[s]和?[z]. s[s]舌尖前清擦音;?[z]舌尖前浊擦音。这两个音的区别只是清浊而已,只要学生读s[s]时声带不振动即可。 这些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而不同的辅音在一定程度上对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存在负迁移,我们需要告诉学生它们的差异,避免学生在使用母语帮助记忆时偏离目的语发音 第三部分,汉语中存在而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这些辅音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属于难度等级的第四级。语音学习单纯的模仿有时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专业语音学的说明,可是目前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有很多并不是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所以在解释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下面本人尝试用简明的方法说明阿拉伯语中完全不存在的汉语辅音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尽管不是针对所有母语非汉语学生的,但是相信也会有一些借鉴作用。同样,这些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不是只局限于某一个辅音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夸张法,以p[p’]为例。p的发音很多教材从送气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一张纸放在嘴前发音来说明b和p的区别。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

?69?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的途径。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元素。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校园文化,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以企业目标、共同价值观、企业作风、行为规范、企业伦理、企业形象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营造企业绩效和满意度,创造管理者和员工最佳行为品格和素质,从而确保产出成功业绩和能力的科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启迪学生心智、培养素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收稿日期]2012-02-12[作者简介]张晗(1980-),女,硕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高职高专科研项目《基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校企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3—0069—02 (二)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所以,有人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经营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不同,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做事的文化。校园文化的重点在于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文化气息,企业文化则主要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来达到员工整体精神上的和谐统一及利润的最大化。 2.联系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的。校园文化要融合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同时又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是当前职业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环。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第一,目标的共同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有着共同点:都是提升人的价值,重视并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尤其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方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即学一份职业,到一个企业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针对性。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多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宣传来表现的。课堂教学恰恰可以成为渗透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段。 第二,相通的精神境界。分析现代企业员工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来自职业院校。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对劳动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来影响他们的职业文化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 张 晗, 刘 为, 关曼苓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要:本文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就业趋势要求,分析了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出了高职教育与 企业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原因。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融入企业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渗透;现实意义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摘要】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借助不同手段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文化教育包括的内容,以及领略这些内容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内容教育方法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当然必须导入文化教育。 二、为什么导入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将各个民族纳入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际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也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在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的同时还应加强母语文化教学,并帮助学生作相应的中西文化对比,使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本质和表象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获得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是成功交际的前提。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理解祖国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 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

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9b1553946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