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1)可遗传的变异:如通过培育出的高产量的蛋鸡。

(2)不可遗传的变异: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设计目的:在此环节中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更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从多种途径去学科学,以及感受自然事物的变化多样,及美丽、高雅,给学生以美的心灵的陶冶。)

四、总结全文,回忆变异

学了本课,你了解了什么是变异现象吗?你知道了变异的哪些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科学证明?

(设计目的:教师通过问答方式总结全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对“变异”这一现象和科学证明方法有更深的记忆,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五、设计作业,课后延伸

设计一个四叶草的纪念品。

(设计目的:在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普遍可遗传的变异

变异

作用不可遗传的变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