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集中国约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从《竹书纪年》、《尚书》、《论语》、《道德经》到《史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医学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天人合一”,都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充分肯定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的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堪称是与日月同辉的国学经典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法宝。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经典至今仍然有其无穷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具体体现。有了这种“精神命脉”的传承与延续,在民族危机到来时,就可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就能够“杀身成仁”、“视死如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14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

张自忠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赵一曼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誓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了这种气概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世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使其成为培育时代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