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08-11章

2014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08-11章

2014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08-11章
2014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08-11章

P184 第八章

1

s ,波长

= 10 m ,振幅 A = 0.1 m .当 t = 0 时,波源振动的

3. 一简谐波,振动周期 T

2

Ox 轴正方向传播,求:

位移恰好为正方向的最大值.若坐标原点和波源重合,且波沿

(1) 此波的表达式;

(2) t 1 = T /4 时刻, x 1 = /4 处质点的位移;

(3) t 2 = T /2 时刻, x 1 = /4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

解: (1) y 0.1cos(4 t

2 x) 0.1cos 4 (t 1

x) (SI)

10

20

(2)

t 1 = T /4 = (1 /8) s , x 1 = /4 = (10 /4) m 处质点的位移

y 1 0.1cos4 (T/4

/ 80)

0.1cos4 (1/ 8 1)

0.1m

y

8

(3)

振速

0.4 sin 4 (t

x / 20) .

v

t

1

T (1/ 4) s ,在 x 1 =

/4 = (10 /4) m

t 2

处质点的振速

2

1 )

v 2

0.4 sin(

1.26 m/s

2

4. 在弹性媒质中有一沿

x 轴正向传播的平面波,其表达式为

y

0.01cos(4t

x

1 )

2

(SI) .若在 x = 5.00 m 处有一媒质分界面, 且在分界面处反射波相位突变

,设反射波的强度

不变,试写出反射波的表达式.

解:反射波在

x 点引起的振动相位为

t

4t

1

(5 5 x)

x 5

2

O

x (m)

1

4t

x

10

2

反射波表达式为

y 0.01cos(4t

1 10 ) (SI)

x

1

2

y

0.01 cos(4t

x ) (SI)

2

5. 已知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

A cos ( 4t 2x)

(SI) .

(1) 求该波的波长 ,频率 和波速 u 的值;

(2) 写出 t = 4.2 s 时刻各波峰位置的坐标表达式,并求出此时离坐标原点最近的那个波峰的位置; (3) 求

t = 4.2 s

时离坐标原点最近的那个波峰通过坐标原点的时刻

t .

解:这是一个向

x 轴负方向传播的波.

(1) 由波数

k = 2

/

得波长 = 2

/ k = 1 m

由 = 2 波速

(2) 波峰的位置,即

得频率

y = A 的位置.

u = =

/ 2 = 2 Hz = 2 m/s

cos ( 4t

2x)

1

(4t 2x)

2k

( k = 0 ,± 1,± 2,? )

解上式,有

x k

2t .

当 t = 4.2 s

时,

x (k 8.4) m .

所谓离坐标原点最近,即 | x |最小的波峰.在上式中取 k = 8,可得 x = - 0.4 的波峰离坐标原点最近.

(3) 设该波峰由原点传播到 x = - 0.4 m 处所需的时间为 t , 则 t = | x | /u = | x | / ( ) = 0.2 s

∴ 该波峰经过原点的时刻 t = 4 s

6. 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振幅为 2 cm ,频率为 50 Hz ,波速为 200 m/s .在 t = 0 时, x = 0 处的质点正在平衡位置向 y 轴正方向运动,求 x = 4 m 处媒质质点振动的表达式及 该点在 t = 2 s 时的振动速度.

c o s ( )

解:设 x = 0 处质点振动的表达式为

y 0

A t

已知 t = 0 时, y 0 = 0,且 v 0 > 0 ∴

1

2

1 )

y 0 A cos(2 t

) 2 10 2 cos(100 t (SI)

由波的传播概念,可得该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2

y 0 A c o s(2 t

2 x / u)

2 10 2 cos(100 t 1

1 x) (SI)

x = 4 m 处的质点在 t 时刻的位移

2 2

y

2 10 2 cos(100 t

1 ) (SI)

2

1 ) 该质点在 t

= 2 s 时的振动速度为

v

2 10 2

100 sin(200

2

= 6.28 m/s

7. 沿 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 t = 2 s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 设波速 u = 0.5 m/s . 求:原点 O 的振动方程.

解:由图, = 2 m , 又 ∵ u = 0.5 m/s ,∴ = 1 /4 Hz , T = 4 s .题图中 t = 2 s = 1

T . t = 0 时,波形比题图中的波形倒

2

退 1

,见图.

2

此时 O 点位移 y 0 = 0 (过平衡位置)且朝

y 轴负方向运动,

1

2

y 0.5 cos(1

t

1 ∴

) (SI)

2

2

y (m)

0.5

u t = 2 s

O

1

2 x (m)

3 分

0.5 y (m)

u t = 0

- 1

1

2

x (m)

8. 如图所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

t = 0 时刻的波形图, 设此简谐波

的频率为 250 Hz ,且此时质点 y (m)

P 的运动方向向下,求

(1) 该波的表达式;

(2) 在距原点 O 为 100 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与振动速度表达 式.

解: (1) 由 P 点的运动方向,可判定该波向左传播.

原点 O 处质点, t = 0 时

2A/2

P

O x (m)

- A

100

2A/2

A cos , v 0A

sin

所以

/ 4

O 处振动方程为

y 0 A cos(500 t

1 ) (SI)

= 200 m ,故波动表达式为

4

由图可判定波长

y Ac o s2[ (2 5 0t

x ) 1 ] (SI)

2 0 0 4

(2) 距 O 点 100 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是

y 1

A cos(500 t

5 )

4

振动速度表达式是

v

500 A cos(500 t

5 ) (SI)

4

9. 如图所示, S 1, S 2 为两平面简谐波相干波源. S 2 的相位比 S 1 的相

S 1

位超前 /4 ,波长 = 8.00 m ,r 1 2

= 14.0 m 1在 P 点引 r

1

= 12.0 m ,r ,S

起的振动振幅为 0.30 m , S 2 在 P 点引起的振动振幅为 0.20 m ,求 P

P

点的合振幅.

r 2

2

2 r 2

2 r 1

S 2

解:

r 1 )

/ 4

2

1

(r 2

4

A (A 12 A 22

)1/ 2

2 A 1 A 2 cos

0.464 m

10. 图中 A 、 B 是两个相干的点波源,它们的振动相位差为

(反

P

相).A 、B 相距 30 cm ,观察点 P 和 B 点相距 40 cm ,且 PB AB .若

发自 A 、 B 的两波在 P 点处最大限度地互相削弱,求波长最长能是

40 cm

多少.

解:在 P 最大限度地减弱,即二振动反相.现二波源是反相的相干

A

B

波源,故要

30 cm

求因传播路径不同而引起的相位差等于 2k ( k = 1, 2,?). 由图

AP 50 cm .

∴ 2 (50-40) / = 2k ,

= 10/k cm ,当 k =

1 时, max = 10 cm

11. 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 Ox 轴正向传播,波速大小为 u ,若 P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 P A cos( t ) ,求

(1) O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L

u

(2) 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P Ox

(3) 与 P 处质点振动状态相同的那些质点的位置.

解: (1)

O 处质点振动方程

y 0

A c o s [ (t L )

]

u (2) 波动表达式

y

A cos[ (t

x

L ) ]

2 u

u

(3)

x L x

L

k

(k = 0, 1, 2, 3,? )

12.如图为一平面简谐波在 t = 0 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速 u = 20

m/s .试画出 P 处质点与 Q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然后写出相应的 y (m)

0.20 u

振动方程.

解: (1) 波的周期 T = / u =( 40/20) s= 2 s .

P 处 Q 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的周期相等,

故 P 处质点的振动

曲线如图 (a) 振动方程为:

P Q

O

20

40

x (m)

y (m)

0.20

1

2

(a)

y (m)

t (s)

(b)

y P

0.20cos( t

1 ) (SI) 0 0.5

1.5

2分-0.20

t (s)

2

(2) Q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如图

(b) ,振动 2 分

方程为 y Q 0.20 cos( t )

(SI)

y Q

0.20 cos( t

) (SI)

13.两波在一很长的弦线上传播,其表达式分别为:

y 1 4.00

10 2

cos

1

(4x

24t ) (SI)

3

y 2 4.00 10 2

cos

1

(4x

24t ) (SI)

3

求: (1) 两波的频率、波长、波速;

(2) 两波叠加后的节点位置;

(3) 叠加后振幅最大的那些点的位置. 解: (1) 与波动的标准表达式 y Acos 2 ( t x / )

对比可得:

波速

(2) 节点位置

(3) 波腹位置

= 4 Hz ,

= 1.50 m ,

u = = 6.00 m/s

4 x / 3

(n 1 )

2

x

3( n

1

) m , n = 0, 1, 2,3, ?

4 x / 3

n 2

x 3n / 4 m , n = 0, 1, 2, 3, ?

14. 一列横波在绳索上传播,其表达式为

y 1

0.05 cos[2 (

t

x

)]

(SI)

0.05 4

(1) 现有另一列横波(振幅也是0.05 m )与上述已知横波在绳索上形成驻波.设这一

横波在 x = 0 处与已知横波同位相,写出该波的表达式.

(2) 写出绳索上的驻波表达式;求出各波节的位置坐标;并写出离原点最近的四个波节的坐标数值 .

解: (1) 由形成驻波的条件.可知待求波的频率和波长均与已知波相同,传播方向为 x 轴的

负方向.又知 x = 0 处待求波与已知波同相位,∴待求波的表达式为

y 2 0.05 cos[2 (

t

x

)]

0.05 4

(2) 驻波表达式y

y 1 y 2

y

1

x) cos(40 t ) (SI)

0.10 cos(

1 2

波节位置由下式求出.

x / 2

(2k 1) k = 0 ,± 1,± 2,?

2

x = 2k + 1

k = 0,± 1,± 2,?

离原点最近的四个波节的坐标是

x = 1 m 、- 1 m 、 3 m 、 - 3 m.

P208 第九章

3.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波长 = 550 nm 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缝间距 a =2× 10

- 4

m 的双

缝上,屏到双缝的距离 D = 2 m .求:

(1) 中央明纹两侧的两条第

10 级明纹中心的间距;

(2)

- 5

用一厚度为 e = 6.6× 10 m 、折射率为 n = 1.58 的玻璃片覆盖一缝后, 零级明纹将移

到原来的第几级明纹处?

(1 nm = 10 - 9 m )

解: (1)

x = 20 D / a

= 0.11 m

(2) 覆盖云玻璃后,零级明纹应满足

(n - 1)e +r 1= r 2

设不盖玻璃片时,此点为第

k 级明纹,则应有

r 2- r 1= k

所以

(n - 1)e = k

k = (n - 1) e / = 6.96≈ 7

零级明纹移到原第 7 级明纹处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波长 = 546.1nm (1 nm=10 - 9

m) 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D

=300 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的间距为 12.2 mm ,求双缝间的距离. 解:由题给数据可得相邻明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x = 12.2 / (2 ×5)mm =1.22 mm

x = D

/ d ,得 d = D /

x = 0.134 mm

5. 在图示的双缝干涉实验中, 若用薄玻璃片 (折射率 n 1= 1.4)覆盖

缝 S 1,用同样厚度的玻璃片 (但折射率 n 2= 1.7)覆盖缝 S 2,将使原

d

r 1 n 1

来未放玻璃时屏上的中央明条纹处

O 变为第五级明纹. 设单色光

S

1

O

波长 = 480 nm(1nm=10 - 9

d(可认为光线垂直

m),求玻璃片的厚度

r 2

穿过玻璃片 ).

S 2 n 2

解:原来,

= r 2- r 1= 0

覆盖玻璃后, = ( r 2 + n 2d –d)- (r 1 + n 1d - d)= 5

(n 2- n 1)d = 5

5

d

n 2 n 1

- 6

= 8.0× 10 m

6.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

S 0 到两缝 S 1 和 S 2 的距离分别为 S 1

l 1 和 l 2,并且 l 1- l 2= 3 , 为入射光的波长, 双缝之间的距离为 d , 屏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 D (D>>d),如图.求:

l 1

d

O

S 0

(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 O 点的距离. l 2

S 2

D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解: (1) 如图,设 P 0 为零级明纹中心

r 2 r 1

d P 0O / D

s 1

r 1

(l 2 +r 2 ) (l 1 +r 1) = 0

l 1

r 2

∴ r 2 –r 1 = l 1 –l 2 = 3

d

P 0 O D r 2

r 1 / d 3D / d

s 0

s 2

(2) 在屏上距 O 点为 x 处 , 光程差

l 2

D

(dx / D ) 3

明纹条件

k ( k = 1, 2, ....)

x k

k 3 D / d

在此处令 k =0,即为 (1)的结果.相邻明条纹间距

x x k

1

x k D

/ d

7. 用波长为 1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牛顿环装置时,测得中央暗斑外第 1和第 4 暗环半径之差 为 l 1,而用未知单色光垂直照射时,测得第

1 和第 4 暗环半径之差为

l 2,求未知单色光的波

长 2.

解:由牛顿环暗环半径公式

r k

kR , 根据题意可得

l 1

4R 1

R

1

R 1

l 2

4R 2

R

2 R

2

2 /

1 l 2

2 / l 12

2

l 22 1 / l 12

8. 折射率为 1.60 的两块标准平面玻璃板之间形成一个劈形膜

(劈尖角 很小 ).用波长 =600

- 9

n =1.40 的

nm (1 nm =10 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产生等厚干涉条纹.假如在劈形膜内充满 液体时的相邻明纹间距比劈形膜内是空气时的间距缩小 l = 0.5 mm ,那么劈尖角 应是多 少?

解:空气劈形膜时,间距

l 1

2n sin

2

液体劈形膜时,间距

l 2

2sin

2n

l

l 1 l 2 1 1/ n / 2

- 4

=

( 1 –1 / n ) / ( 2 l )= 1.7×10

rad

9. 用波长

= 500 nm (1

-

9

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在由两块玻璃板

(一端刚好接触成为

nm = 10 劈棱 )构成的空气劈形膜上.劈尖角

= 2× 10 -

4

n = 1.40 的

rad .如果劈形膜内充满折射率为

液体.求从劈棱数起第五个明条纹在充入液体前后移动的距离. 解:设第五个明纹处膜厚为 e ,则有 2ne + /2=5

设该处至劈棱的距离为 l ,则有近似关系 e = l ,

由上两式得

2nl =9 / 2, l = 9 / 4n

充入液体前第五个明纹位置 l 1= 9 4

充入液体后第五个明纹位置

l 2= 9

4n

充入液体前后第五个明纹移动的距离

l = l 1 – l 2 = 9 n

4

= 1.61 mm

x

P 0

O

10.

11.波长为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折射率为n2的劈形膜上,如图所示,

n1图中 n1< n2< n3,观察反射光形成的干涉条纹.n2

(1) 从形膜顶部 O 开始向右数起,第五条暗纹中心所对应的薄膜O n3厚度 e5是多少?

(2)相邻的二明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之差是多少?

解:∵n1< n2< n3,

二反射光之间没有附加相位差,光程差为

e5,= 2n2 e

第五条暗纹中心对应的薄膜厚度为

2n2 e5 = (2k - 1)/ 2k = 5

e5 2 5 1 / 4n29 / 4n2

明纹的条件是2n2 e k = k

相邻二明纹所对应的膜厚度之差

e = e k+1- e k=/ (2n2)

12. 在如图所示的牛顿环装置中,把玻璃平凸透镜和平面玻璃(设玻璃

折射率 n1= 1.50) 之间的空气 (n2= 1.00)改换成水 ( n2= 1.33),求第 k 个

暗环半径的相对改变量 r k r k/ r k.n1解:在空气中时第 k 个暗环半径为n1

r k kR, (n2 = 1.00)

充水后第 k 个暗环半径为

r k kR/ n2,( n2= 1.33)

干涉环半径的相对变化量为

r k r k kR11/n2

r k kR

1 1/n2=13.3%

13.

P226 第 10 章

=632.8 nm(1nm=10 - 9m)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单缝,缝宽 a=0.15 mm ,缝后用凸透3.用波长

镜把衍射光会聚在焦平面上,测得第二级与第三级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1.7 mm ,求此透镜的焦距.

解:第二级与第三级暗纹之间的距离

x = x3 –x2≈f/ a.

∴ f ≈ a x / =400mm

4. 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一单缝上,若其第3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2600nm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2级明条纹的位置重合.求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明纹估算式: b sin2k 1 (k 1,2,3, )

根据题意,第二级和第三级明纹分别为

bsin2(221)2

2

bsin3(231)3

2

且在同一位置处,则sin2sin 3

解得:

35

2

5

600425nm 77

5. 某种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在单缝上,单缝宽 a = 0.15 mm .缝后放一个焦距 f = 400 mm 的凸透镜,在透镜的焦平面上,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三级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8.0 mm,求入射光的波长.

解:设第三级暗纹在 3 方向上,则有

a sin 3 = 3

此暗纹到中心的距离为x3= f tg 3

因为3很小,可认为 tg3≈ sin3,所以

x3≈ 3f/ a.

两侧第三级暗纹的距离是 2 x3= 6f/ a = 8.0mm

∴= (2x3) a / 6f

= 500 nm

6.(1)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中,垂直入射的光有两种波长,1=400 nm,=760 nm

(1 nm=10- 9

a=1.0× 10

- 2

cm ,透镜焦距 f=50 cm .求两种光第一级衍射明m) .已知单缝宽度

纹中心之间的距离.

-3

(2)若用光栅常数 d=1.0× 10 cm 的光栅替换单缝,其他条件和上一问相同,求两种光第一级主极大之间的距离.

解: (1) 由单缝衍射明纹公式可知

tg 由于sin

a sin112k113

22

a sin212k123

22

1

x1 / f , tg 2x2 / f

1tg 1 ,sin2tg2

1

2

(取 k=1 )

所以x13

f 1 / a 2

x2 3 f2 / a

2

则两个第一级明纹之间距为

x x2x1 3 f/ a =0.27cm

2

(2) 由光栅衍射主极大的公式

d sin1k1 1 1

d sin2k 2 1 2

且有sin tg x /f

所以x x2x1f/ d =1.8 cm

7.一束具有两种波长 1 和 2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到一衍射光栅上,测得波长 1 的第三级主

极大衍射角和2的第四级主极大衍射角均为30°.已知1=560 nm (1 nm= 10- 9

m),试求 :

(1)光栅常数 a+ b

(2)波长 2

解: (1) 由光栅衍射主极大公式得

a b sin 30 3 1

a b 3 1 3.3610 4 cm

sin 30

(2)a b sin 30 4 2

2 a b sin 30 / 4420 nm

8.以波长 400 nm ─ 760 nm

- 9

m) 的白光垂直照射在光栅上,在它的衍射光谱(1 nm = 10

中,第二级和第三级发生重叠,求第二级光谱被重叠的波长范围.

解:令第三级光谱中= 400 nm 的光与第二级光谱中波长为的光对应的衍射角都为,则

d sin= 3 , d sin= 2

= (d sin /

3

600nm )2=

2

∴第二级光谱被重叠的波长范围是600 nm----760 nm

9.钠黄光中包含两个相近的波长1=589.0 nm和 2 =589.6 nm.用平行的钠黄光垂直入射

在每毫米有600 条缝的光栅上,会聚透镜的焦距f=1.00m.求在屏幕上形成的第 2 级光谱中上述两波长1和2的光谱之间的间隔 l. (1 nm =10 9 m)

解:光栅常数 d = (1/600) mm = (106/600) nm

G

=1667 nm

L

据光栅公式,1的第 2 级谱线1, 2l dsin 1 =2 121 sin 1 =21/d = 2×589/1667 = 0.70666O

1 = 44.96

2的第 2 级谱线 dsin 2 = 2f sin 2 =22 /d = 2×589.6 /1667 = 0.70738

2 = 45.02

两谱线间隔

l = f (tg 2 - tg 1 )

=1.00 ×103

( tg 45.02 - tg 44.96 ) = 2.04 mm

10. 波长

6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光栅上,第2、第3级明条纹分别出现在

sin

2

0.20与 sin

3

0.30处,且第4级缺级.求:⑴光栅常数;⑵光栅上狭缝的宽度;

⑶在屏上实际呈现出的全部级数?

解:根据光栅方程

d sin k ,

(1)则光栅的光栅常数

d

2

2 600 160

6 1 03 m m

s i n 2

0. 20

(2)由于第 4 级缺级,

d

4

d b

b

1.5 10 3 mm

4

(3) k max

d sin 900

6

103 1

10

600 10

6

则出现第 k 0, 1, 2, 3, 5, 6, 7, 9 级条纹,共 15 条。

P237 第 11 章

2. 两个偏振片叠在一起,在它们的偏振化方向成1= 30°时,观测一束单色自然光.又在

2= 45°时, 观测另一束单色自然光.

若两次所测得的透射光强度相等,

求两次入射自然光

的强度之比.

解:令 I 1 和 I 2 分别为两入射光束的光强.透过起偏器后,光的强度分别为

I 1/2

和I 2 / 2 马吕斯定律,透过检偏器的光强分别为

I 1

1

I 1 cos 2

1 ,

I 2

1

I 2 cos 2

2

2

2

按题意, I 1

I 2,于是

1 I 1 cos 2

1 1

I 2 cos 2 2

2 2 得

I 1/I 2 cos 2 1 / cos 2 2 2 / 3

3. 两个偏振片 P 1、P 2 叠在一起, 其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 一束强度为 I 0 的光垂直 入射到偏振片上, 已知该入射光由强度相同的自然光和线偏振光混合而成, 现测得连续透过

两个偏振片后的出射光强与 I 0 之比为 9 /16,试求入射光中线偏振光的光矢量方向. 解:设入射光中线偏振光的光矢量振动方向与 P 1 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透过 P 1 后 的光强 I 1 为

1 1

1

2

I 1

2 2 I 0

2 I 0 cos

2

1

2

2

透过 P 2 后的光强 I 2 为

I 2=I 1 cos 30°

cos

I 0/2 3/2

2

I 2/ I 1=9 / 16

cos 2

= 1

所以

= 0°

即入射光中线偏振光的光矢量振动方向与

P 1 的偏振化方向平行.

4.两个偏振片 P 1、 P 2 堆叠在一起,由自然光和线偏振光混合而成的光束垂直入射在偏振片

上.进行了两次观测, P 1、 P 2 的偏振化方向夹角两次分别为

30°和 45°;入射光中线偏振 光的光矢量振动方向与 P 1 的偏振化方向夹角两次分别为

45°和 60°.若测得这两种安排下 连续穿透 P 1、 P 2 后的透射光强之比为 9/5 (忽略偏振片对透射光的反射和可透分量的吸收), 求:

(1) 入射光中线偏振光强度与自然光强度之比;

(2) 每次穿过 P 1 后的透射光强与入射光强之比;

(3) 每次连续穿过 P 1、P 2 后的透射光强与入射光强之比.

解:设 I 0 为自然光强, x I 0 为入射光中线偏振光强, x 为待定系数.

(1)

0.5I 0 xI 0 cos 2 45 cos 2 30

9/ 5 0.5I 0

xI 0 cos 2 60 cos 2 45

解出

x = 1 / 2

可得入射光强为 3I 0 / 2.

I 入=3I 0/2

(2) 第一次测量

I 1/I 入= 0.5I 0

0.5I 0 cos 2 45 / 1.5I 0

1 1 1

1

3 2

2

第二次测量

0.5I 0 cos 2 60

I 1/I 入= 0.5I 0 / 1.5I 0 = 5 / 12

(3) 第一次测量

I 2/I 入 =0.5cos 230°= 3 / 8

第二次测量

2

12 = 5 / 24

I 2/I 入 =5cos 45°/

5.一束自然光以起偏角 i0= 48.09°自某透明液体入射到玻璃表面上,若玻璃的折射率为

1.56 ,求:

(1)该液体的折射率.

(2)折射角.

解: (1)设该液体的折射率为n,由布儒斯特定律

tgi 0= 1.56/ n

得n=1.56 /tg48.09 °= 1.40

(2)折射角

(= 41°55 )

r= 0.5 - 48.09°= 41.91°

6.如图安排的三种透光媒质Ⅰ、Ⅱ、Ⅲ,其折射率分别为n1i

=1.33,n2= 1.50,n3= 1.两个交界面相互平行.一束自然光Ⅰn1

自媒质Ⅰ中入射到Ⅰ与Ⅱ的交界面上,若反射光为线偏振

光,

Ⅱn2

(1)求入射角 i .

(2)媒质Ⅱ、Ⅲ界面上的反射光是不是线偏振光?为什

么?

Ⅲn3

解: (1)据布儒斯特定律tgi = (n2 / n1) =1.50/ 1.33

i= 48.44° (= 48°26)

(2)令介质Ⅱ中的折射角为 r,则 r = 0.5 - i = 41.56°

此 r 在数值上等于在Ⅱ、Ⅲ界面上的入射角。

若Ⅱ、Ⅲ界面上的反射光是线偏振光,则必满足布儒斯特定律

tg i0= n3 / n2=1 / 1.5

i 0= 33.69°

因为 r≠i 0,故Ⅱ、Ⅲ界面上的反射光不是线偏振光.

7.一束自然光自水中入射到空气界面上,若水的折射率为 1.33,空气的折射率为 1.00,求布

儒斯特角.

解:光从水 (折射率为n1)入射到空气 (折射率为 n2)界面时的布儒斯特定律

tg i0= n2 / n1= 1 / 1.33

i 0= 36.9°( =36°5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