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

A.北京人B.河姆渡文化C.仰韶文化D.龙山文化2.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3.2021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4.《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A.先代贵族B.姬姓子弟C.功臣D.贤才

5.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与这一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皇帝制6.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7.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9.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10.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B.吸收了道家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11.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循序渐进1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A.“仁”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1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赢政为这个新生帝国的长久,实施的政策有

A.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B.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C.内阁制度行省制D.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

1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西周卿大夫B.秦朝御史大夫

C.明朝锦衣卫D.宋代参知政事

15.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16.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1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

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敦煌莫高窟18.汉武帝发布《求茂才异等诏》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反映了汉武帝( )

A.希望改变王国势力过大的局面B.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C.推动察举制成为主要取士之道D.对国力衰微官员庸碌倍感不满19.“《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A.建立刺史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中外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系西域诸国夹击匈奴,武帝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凿空”之行带来的客观经济结果是

A.丝绸之路B.长城西延C.匈奴被灭D.盐铁官营2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加强皇权D.削弱王国势力2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4.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羊脍、胡饼、奶酪进入北方汉族人的食谱,原产地为北方的粟、小麦、葫芦也在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国家统一B.经济重心南移

C.人口迁徙D.生产技术进步

25.《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中国古代文字中“租”“税”从“禾”,“庸”字同“佣”,指承担劳动的人,“调”则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捐”则可以自由献纳。这些不能用来佐证

A.中国劳动人民承担沉重的赋役B.赋税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

C.农业税为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D.古代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7.“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オ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8.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29.“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30.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B.用人唯才C.兼收并蓄D.以民为本

二、材料分析题

3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材料三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32.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

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群指的是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元谋人、北京人是代表;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荣,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代表;父系氏族公社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是代表。由此可知,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北京人,故A正确;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故BCD错误。

2.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3.C

【详解】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自信,C选项符合题意;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A选项排除;甲骨文主要反映的是商朝的一些事件记载,B选项排除;甲骨文属于一手资料,D选项排除。

4.B

【详解】

根据材料“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可知西周分封时注重姬姓子弟,而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臣属不认为是可以依靠的关系,答案为B;ACD与周天子没有血亲关系,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B

【详解】

根据所学,家谱是根据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体现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故选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皇帝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

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6.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的始祖将祖先来源汇聚在黄帝为始祖的系统之下,并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选项A正确;宗族观念强调血缘关系,但是夏商周三族并不是同一宗族,因此B排除;材料仅仅提及夏商周三族,不能得出各族公认的结论,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7.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故B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A项中“全体国人”表述错误,排除;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表述错误,排除C;在西周井田制下,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表述不准确,排除D。

8.D

【详解】

改革变法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是变革风潮的根源,D正确;A、B、C都建立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之上,因此不能作为变革的根源,排除。

9.B

【详解】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是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国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脱颖而出,因此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是导致尚武观念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指这时期在社会上有不同思想主张和学派流行,与这时期体育发达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这时期体育发达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这时期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即是兼并战争的需要,而不是体育娱乐,D项错误。

10.C

【详解】

根据材料“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不比周,不朋党”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后秦国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状态,表明商鞅变法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强化了对百姓、百吏、士大夫的控制,C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通过运用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以仁义礼制治天下,A项错误;道家治国思想强调无为、顺其自然,而商鞅变法时期通过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运用道家思想,B项错误;秦国统一全国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秦国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没有体现确立君主专制制度,D项错误。

11.B

【详解】

据材料“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B正确;A错误;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主张因材施教,C与题意不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D与材料无关。

12.A

【详解】

据材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以巩固统治,A正确;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与材料“……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符,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仁”的体现,C不符题意;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

13.B

【详解】

秦始皇为保障秦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全面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选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善,行省制设置于元代,内阁出现于明代,排除AC;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出现于汉代,排除D。故选B。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自秦朝的御史大夫开始,较早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B选项正确;西周的卿大夫是世袭的,国家没有对其权力运行给予有效制约,A选项错误;明朝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宋代参知政事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CD两项不符合题意。15.D

【详解】

根据“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知,当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而严刑峻法,如肉刑、死刑等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隐含统治危机,D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社会秩序稳定,排除A;法律中多数是死刑、肉刑,明显不是宽严相济,排除B;推行严刑酷法,实行专制,不等于依法治国,秦朝二世而亡,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排除C。

16.D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D

【详解】

据所学可知,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在两汉之后,D符合题意;《史记》是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著,A不符题意;《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B不符题意;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C不符题意。

18.B

【详解】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武帝认为“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说明受到世俗讥讽的“士”也可以建功立业,其关键在于如何驾驭他们,在此基础之上,他下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据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汉武帝主张使用人才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故选B项;通过内容主要反映汉武帝的“用

人之道”,而不是要改变地方王国势力过大的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所颁布的“推恩令”的目的在于改变王国势力过大的局面,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反映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而没有涉及察举制这种选官方法,并且题干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征辟制,而不是察举制,排除C项;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比较强盛,而不是衰微,排除D项。19.D

【详解】

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统一思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A与题意不符;颁布“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B与题意不符;“中外朝制度”是为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而实行的,C与题意不符。

2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1.A

【详解】

张骞“凿空”西域沟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故选A;长城西延与史实不符,且不属于经济结果,排除B;匈奴被灭也不属于经济结果,排除C;盐铁官营是国内经济措施,和张骞“凿空”西域无关,排除D。故选A。

22.D

【详解】

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这说的是西汉的推恩令,允许藩王把自己的领地分给后代,结果就是地方的藩国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因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根据译文没有涉及恩泽贵族,A项错误;推恩令没有涉及实现民族交融,B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皇权,C项错误。

23.D

从材料的图片信息可得出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2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融;与此同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人口迁徙的结果,故选C;A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不符,B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25.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变得富庶,是因为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江南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故①②③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的经济发展,不会推动南朝刘宋的发展,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6.D

【详解】

“租”“税”“庸”“调”“捐”等都是都是国家征收赋税的体现,但没有体现抑制商业的信息,故D 项符合题意;“租”“税”“庸”“调”“捐”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赋税征收,因此农业税是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也体现了农民所承担的赋税繁重,而国家也正是通过这些手段加强管理。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27.D

【详解】

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描述的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征,故D 正确;世官制以血缘承袭官职,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8.C

【详解】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C;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东汉出现“光武中兴”,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排除BD。

29.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从而获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拥戴,因此成为“天可汗”,B项正确;“天可汗”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是一种民族政策,A、C、D项错误。

30.D

【详解】

唐太宗纳谏很大部分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守法精神、用人唯才、兼收并蓄,故ABC错误。

31.(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实质为思想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3)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建立国家元首制度……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概括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度;二问结合所学可从民族交往、国家统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对以后的王朝影响进行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二问结合所学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了中央集权,本质上为封建国家的思想文化政策。

(3)一问根据材料三“金城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经唐朝加封……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概括为和亲、会盟、册封、

设置机构等方式;二问结合所学从民族交往、国家统一、边疆开发及拓展边疆进行解答。32.(1)人物:秦始皇。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强化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等。(2)皇帝权力;正统地位。

(3)原因: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玉玺数量过多,不在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

建设: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

【详解】

(1)人物: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措施:据所学可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强化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等方面回答。

(2)据所学可从“传国玺”象征皇帝权力;正统地位等方面回答。

(3)原因:据所学可从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玉玺数量过多、不在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等方面回答。

建设:据所学可从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等方面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