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含答案

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笔试

(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讲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导言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哲学的内容和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特定领域;研究规律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律。

2、联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三个“3”)

社会历史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自然科学条件:“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实践性(最本质),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4、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辩证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和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

2、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历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辩证法是用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它们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唯心主义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脱离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存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如:“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最终会导致“创世说”;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如:“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我思故我在”“外物与我为一,外物皆备与我”最终会导致“唯我论”

§4、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哲学的党性原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存在中立的派别。(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观和运动观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方法论意义: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

(4)方法论意义:我们办事情要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整体与部分

①二者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整体离不开部分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原因和结果

①含义: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引起的现象;

②特征:具有时间的顺序性,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③方法论意义:是进行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前提;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二)发展

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即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与运动:运动包含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前进性的、上升性的运动。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准备了条件。

(3)方法论意义:我们做事情必须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自觉的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要掌握适度原则。

2、对立统一规律

(1)地位: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意义: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一分为二看问题。

(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内外因的方法论意义: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二者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①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③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他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方法论意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和实践:

1、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就是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实践: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3、

3、认识活动三个要素:认识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认识活动。认识的过程: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认识和真理。真理:含义: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一致,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五、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对生产力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意义: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4、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价值观:

1、人的本质:社会性。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练习题

一、判断

1、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我死以后,世界不是改变了,而是停止了。(×)

2、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对并列“对子”相互交错、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4(多选)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的联系

5(单选)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全部科学的汇集

B 哲学是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

C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6(单选)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

A 经验材料

B 理论结论

C 一般方法论

D 具体方法

7(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8(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9(单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A 对事物一分为二

B 把分析与综合统一起来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说在于它()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1“恐惧创造神”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资产阶级的情况学说

12(单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3(单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辨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4(单选)王守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学者,在一次春游中,他说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种观点体现了()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5(多选)下列哪些思想是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含义()

A.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B.哲学不存在超党派的“中派哲学”

C.哲学斗争就是阶级斗争

D.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取决于阶级斗争

16(多选)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

17(单选)、“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8(单选)从唯物论角度看,坚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是因为()

A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 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9(单选)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是()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20(多选)由于过量砍伐,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

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B事物的发展波浪式的前进运动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地观点看问题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1判断题1、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

2、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

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不可想象。(√)

4、静止就是不动。(×)

22(单选)胡锦涛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

①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④意识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A、①③B 、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3“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这句堪称经典的名言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领导力对团队发展的关键作用。这说明()

A 领袖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4(单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所体现的是()

A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

B 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5(单选)“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适度原则D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6(多选)“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7(多选)《管子·形势解》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上述材料的哲学寓言是()A整体离不开部分B部分离不开整体C实现事物的质变必须经过艰苦的量变的积累D坚持适度原则

28(多选)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形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有()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29(多选)下列表述中,体现“和谐”哲学思想的有()

A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 和而不同

C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D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包含的

30(单选)“擅泳者溺,擅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

31(多选)“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

A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 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单选)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道理

B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D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33(单选)认识的主体是()

A 主观精神正常的人

B 所有区别于动物的人

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对象化活动之外的人

34(单选)“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5(单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B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C 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36(单选)“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37.(单选) “拔苗助长”这句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8(多选)实践的特点是()

A人类的自觉能动性活动B消极适应自然界的活动

C客观的物质活动D只是主观性的活动

39(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的理论是不容改变的绝对真理,有的理论则是可改变的相对真理。(×)

40(判断)不是所有的定律,定理都可以从直接的实践中得到证明,所以逻辑证明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1判断1.人生价值就是指个人价值。(×)

2.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3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42(单选)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B利益关系C生产关系D协作关系43(单选)(单选)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 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B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C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44(多选)下列选项中,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五德终始,循环不已

C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5(单选)()是划分阶级的依据。

A 人数

B 收入

C 权利

D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46(单选)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部分政治

一、毛泽东思想概论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一)社会历史进程

重大会议及主要作品

1、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是唯一一次在外国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3、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在思想上入党

4、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农村包围城市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通知曾经在上杭县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重要著作

6、《反对本本主义》(1930):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三大法宝”,把党的建设成为“伟大的工程”

8、《新民主主义论》(1940):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9、《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共三大优良作风。

1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57):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概念

13、必记的知识(三个3):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众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思想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理论:“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1949年新民主义革命

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社会主义社会

练习题

1判断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 (多选)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

A 武装斗争

B 土地革命

C 统一战线

D 党的建设

3(多选)在民主革命时期,教条主义曾经在党内盛行一时,党内教条主义的突出表现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B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C惟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D不从实际出发

4(单选)提出“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 中共八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5(单选)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反对本本主义》

D 《﹤共产党人﹥发刊词》

6(单选)毛泽东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A 《新民主主义论》

B 《﹤共产党人﹥发刊词》

C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 《论联合政府》

7(单选)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是()

A 遵义会议的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单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阶段转化为“新”阶段的根本标志是()

A 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B 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变化

C 中国革命基本性质的变化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9(单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 工人问题

B 农民问题

C 军队问题

D 知识分子问题10(单选)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 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

B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提出

C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产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11(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

A 独立自主

B 实事求是

C 群众路线

D 调查研究

12(多选)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A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 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

C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D 建立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13(多选)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是()

A 邓小平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毛泽东

14(单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

A 爱国统一战线

B 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 民族统一战线

D 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①地位: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②形成过程

十二大,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③精髓和首要问题:.精髓和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的主要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党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基本纲领:十五大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一切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总合国力,一切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步走”战略(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6)改革开放:改革的地位: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战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互利共赢”

(7)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9)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0)“一国两制”:提出与发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基本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练习题

1(多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

A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力量B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

C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D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多选)下列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A个体劳动的个人收入B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C私营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D国有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3.(判断)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4.(判断)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并形成这一理

论的主题。(√)

5.(判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6.(单选)最早把“达到小康水平”作为党的战略目标提出来的是()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陈云

D 江泽民

7(单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是()

A 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C 实现现代化军事强国的战略目标

D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多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

A 1975年的萌芽阶段

B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初步形成阶段

C 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逐步展开阶段

D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阶段

9(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指()

A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道德建设、社会建设

B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C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治建设、文化建设

D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10(单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是()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D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11(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12(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形成与发展:2000年提出,十六大,写进了党章。

2、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物质基础和前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归属)

3、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4、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练习题

1(单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D 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2(单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A 教育

B 经济

C 发展

D 稳定

3(单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于()

A 坚持与时俱进

B 坚持党的先进性

C 坚持马克思主义

D 坚持执政为民

4(多选)总结八十年代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判断)“三个代表”不是一个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孤立的、自成体系的。(×)6(单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作出了科学判断。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B党的历史地位

C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D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1、科学发展观:

①提出与形成:2003年6月,胡锦涛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词。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

出基本内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

②科学内涵: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主要内容(28个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

件,而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制度。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

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练习题

1(单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 发展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以人为本

D 统筹兼顾

2(单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 民主法制

B 人民民主

C 法制健全

D 民主法治

3(单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A 发展

B 管理

C 创新

D 保障

4(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

A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规范、管理民主

B 生产发展、生活殷实、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选举

C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规范、自我管理

D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5(单选)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

A 又快又好的发展

B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D 又好又快发展

6(单选)温家宝同志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继续集中力量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要认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 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

B 加大改革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

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部分经济常识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货币: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基本职能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①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雪球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如果货币发行量低于实际需要量,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会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水平下降。

二、财政:

1、财政收入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国家财政资金,通常指国家预算收入。

2、财政收入可分为:税、利、债、费;

3、财政支出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程。财政支出主要维持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包括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等的支出

三、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

1、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总体目标:实现社会总需求与供给的大体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终极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

练习题

1(单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以( )为基础。

A 产品供求关系

B 价值

C 货币发行量

D 竞争

2(单选)市场信号主要是指()

A 竞争信号

B 价格信号

C 供给信号

D 需求信号

3(单选)(单选)美国次贷危急中的“次”是指()

A 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

B 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

C 贷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

D 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

4(单选)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

A 农业

B 教育和科学

C 工业

D 商业

5(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 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 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 可保障社会公平

6(单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 价格规律

B 竞争规律

C 供求规律

D 价值规律

7(判断)宏观调控手段系统是由税收、信贷、外汇、价格杠杆组成的。(×)

8(单选)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是()

A 直接的调控模式

B 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

C 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D 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9(单选)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A 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B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C 资本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

D 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10、下列不是税收的基本特征的是()

A 灵活性

B 强制性

C 无偿性

D 固定性

第四部分法律常识

一、法理学

(一)法的概述

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法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3、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和法系: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以法律的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的方法为划分标准的是法律部门。法律体系≠法系

(二)法的制定、实施、效力

1、法的制定: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制定主体是国家机关,不仅仅指权力机关

2、法的实施:执法、司法、守法

3、法的效力:对人的效力,空间效力(领土、领海、领空),时间效力(生效、失效、溯及力)溯及力:一般不溯及既往,“从旧兼从轻”

(三)法律关系

1、概念: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2、构成要素:主体-(参加者)、客体-(共同对象)和内容-(权利和义务)

效力等级

立法的效力:上下位阶的法: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2、本级地方性法规﹥本级地方政府规章3、省级地方性法规﹥较大市的地方性法规4、省级地方性政府规章﹥较大市的地方政府规章同一位阶的法(没有上下之分):1、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2、部门规章、地方性政府规章3、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省级地方政府规章

练习题

1(单选)法的规范作用包括()

A 指引、评价、惩罚、强制、教育作用

B 指引、评价、教育、预测、惩罚作用

C 指引、教育、强制、鼓励、预测作用

D 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

2(单选)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C中华法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3(单选)我国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

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

C法在一般情况下均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D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4(单选)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依照惯例应该是()

A 通过三个月后

B 批准之日

C 公布之日

D 公布三个月后

5(判断)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后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判断)中国公民甲某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巴黎的航班上将中国公民乙某杀害,由于飞机已飞离中国领土,所以对甲某刑事责任的追究不适用中国法律。(×)

(判断)法的执行,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6(单选)下列关于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B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 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D 法律关系是以主体、客体和事实为三要素的社会关系

7(单选)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限于()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C 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D 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8(单选)下列机构中,有权依法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是()

A 某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B 某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C 某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某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9(单选)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下列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是()

A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

B 天津市人民政府

C 中共重庆市委

D 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

二、宪法

(一)宪法概述

1、地位:根本大法

2、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

3、产生和发展:最早实行宪政:英国《大宪章》,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的时间是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全面修改。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局部修改

(二)我国的基本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3、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行政区划:四级行政区划:省级、地级、县级、乡级。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领域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制度。

6、高度自治制度:高度自治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确定,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除外交、防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7、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大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人民:公民是一个法律名词,人民是一个政治名词;公民是一个单一词,人民是一个集体名词。

2、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特定人的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即公民享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既享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此种宗教或彼种宗教的自由;有在同一宗教中信仰此种教派或彼种教派的自由等。

3、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等。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四)国家机构:

1、概念: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

2、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责任制原则

(个人负责制和集体负责制),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和效力原则

(1)全国人大

①代表产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②性质: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行使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国家机关;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监督常务委员会;其他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如批准省、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等。(最高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④任职期限:5年

⑵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性质: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②职权: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

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

监督;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授予的其他职权等。

③任职期限:5年,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⑶国家主席:

①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行使国家元首权

②职权:公布法律权,任命权,发布命令权,外事权,荣典权等

③任职期限:主席和副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⑷国务院:

①性质:中央人民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②职权:制定行政措施、行政法规,组织领导全国性行政国内工作等

④任职期限: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⑤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

⑸中央军事委员会:

①性质:我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

②职权:统一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③任职期限:5年(没有届数限制)

④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其他组成人员由主席提名。

⑹最高人民法院:

①性质:最高审判机关

②任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③领导体制: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

⑺最高人民检察院:

①性质:最高国家监察机关

②任期:检察长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③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同时向本级

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上下级之间是一种领导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负责并受其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受其监督。

⑻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行政首长;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罢免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县级以上的人大设立常务会。乡级人大不设常委会)

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每届任期5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行政工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于国务院。

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指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不包括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自治乡

⑾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我国的国家象征是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练习题

1(多选)依宪法规定,没有明确限制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职位有()

A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B 国家副主席

C 国务院秘书长

D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2(多选)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下列国家机关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C 国务委员

D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3(判断)现行宪法规定我国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集体负责制。(×)

4(单选)从1988年到2004年,我国现行宪法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正。其中“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是在()

A 1988年的第一个宪法修正案

B 1993年的第二个宪法修正案

C 1999年的第三个宪法修正案

D 2004年的第四个宪法修正案

5(多选)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我国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

A 民主选举

B 民主决策

C 民主管理

D 民主监督

6(单选)按照现行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负责。

A 上级人民法院

B 本级人大常委会

C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D 本级人大及常委会

7(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地方性行政组织层次的是()

A 省

B 县

C 乡

D 村

8(单选)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

A 基层行政机关

B 基层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

C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 基层群众性组织9(单选)在我国,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是()A 领导与被领导关系B 委托与被委托关系C 监督与被监督关系D 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10(单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宪法制度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两项制度。下列对这两项制度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B 自治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C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

D 特别行政区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外交权。

11(单选)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构成违宪或违法的行为是()

A 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B 某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本自治州的《自治条例》

C 国务院某部发布《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

D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减征个人所得税。

12(多选)下列哪些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A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B 制定和修改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

C 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D 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三、刑法

(一)刑法概述:

1、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

2、效力范围:空间上: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时间上:即时生效,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效;明示废止或默示废止;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犯罪和犯罪构成:

1、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2、犯罪构成: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和主观方面。

3、犯罪主体:自然人和单位;

自然人:达到法定年龄16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时,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正常时,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的负刑事责任;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共同点:都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不同点: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紧急避险是侵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

(五)犯罪的预备、既遂、未遂和中止

(六)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

1、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起主要作用,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从犯:次要或辅助作用,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处于被动地位,罪行较轻;

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

3、单位犯罪:

概念和特征:特征:主体是单位;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单位集体或其负责人作出犯罪决定;实施了犯罪行为;法律有规定的才处罚;

刑罚:一般实行“双罚制”,即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责任人。少数采用“单罚制”,只处罚直接负责人。形式: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人判处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七)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最终目的:预防犯罪或减少犯罪。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附加刑

附加刑既可以跟主刑一起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

练习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