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化学方面药物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溶剂。附加剂,形剂、容器、外界物质(空气、光线、水分等)杂质(夹杂在药物或附加剂等之中的金属离子、中间体、副产物等)产生化学反应反而导致药剂的分解。

(二)物理学方面例如乳剂的乳析、分裂、混悬剂中颗粒的结块或粗化,某些散剂的共熔,芳香水剂中挥发性油挥发逸散、片剂在贮藏中崩解性能的改变,浸出制剂的发等使药剂的原有质量变差甚至不合,医药使用要求。一般而言,物理方面的不稳定性部问题仅是药物的物理性质改变,但药物的化学结构不变。

(三)生物学方面由于微生物的滋长,引起药剂发霉、腐败或分解。由于上述原因,往往引起下列一种或向种后果:

①产生有毒物质。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药剂就应停止使用;

②使药剂疗效减低或副作用增加。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③病人使用不变,如混悬剂中的药物沉淀成硬饼状,使用时不仅不便而且可能造成每次剂量不准确;

④有时虽然药物分解的理极少,药剂的药疗效,含量、毒性等可能改变不显著,但因为产生较深的颜色或少量的微细沉淀(例如注射液),因而不能供药用。本章主要讨论药物水溶液的由于化学变化不稳定性及其克服的方法。,对化学动力在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也作了初步介绍。有些无机药物水溶液的稳定性也很差(如漂白粉、碘化、过氧化氢等),但反应比较简单,常用的制剂也不多,所以本章中不予叙述。

药物一定的速度进行分解是药物化学本性的反映,分解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反应物的浓度,湿度、PH、催化剂等条件。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测定药物分解的速度,预测药物的有效期和了解影响反应的因素,从而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缓药物的分解,制备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制剂。现将与药物稳定性有关的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简要地加以介绍。

(1)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假设开始反应物的浓度a(克分子/升)经历了t时间以后反应了x(克分子/升),则反应速度可用下式表示:-d(a-x)/DT或dx/dt。

(2)反应级数反应级数阐明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联系,它是由实验求出的数值。学完全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也可以求出反应级数。对于大多数药物,即使它们的反应过程或机理十分复杂,但可以用零级、一级、伪一级、二级反应等来处理。

(3)半衰期化学反应的速度也可以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t1/2)是药物分解一半所需进间,通常定于反应物开始浓度和反应速度常数(表44-1)。

除所讲的浓度以外,还有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例如温度、催化剂,水份、光线等。

(一)湿度根据平常粗糙的说法,对于多数反应,湿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3倍。虽然这对某些药物来说可能是相当准确的,但不能普遍适用,因为有些反应在10℃范围的变化却很迅速,以致用一般分析方法无测定。绝大多数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个基本概念很是重要,例如注射液在加热灭菌或在热带地区制备或贮藏制剂,或用加热方法促使固体药物溶解等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湿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对热很敏感的药物某些生物制剂(例如胰岛素、增压素;催产素等注射剂及血清、疫苗等)和抗菌素等,更应避免加热,通常应贮藏于冰箱中。也有个别药物,湿度降低,分解速度增加。例如15℃以下甲醛的聚合反应速度比室温时增加。

(二)水份水常是化学反应式的必要媒介,在多数反应,没有水,反应的就不会进行。有些化学稳定性差的固体药物例如阿司匹林、青霉素G钾(钠)盐、氯化乙酰胆碱、硫酸亚铁等,颗粒表面吸附了水份以后,虽然仍是疏散的粉末,但在固体表面形成了肉眼不易觉察的液膜,分解反应就在这液膜中进行。

(三)特殊酸-碱催化与一般酸-碱催化很多药物的分解反应可被H功OH催休的反应称为特殊酸碱催化.除了H功OH以外,某些药物的分解也可广义的酸碱,即属于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的一切酸或碱所催化,此称为一般酸碱催化。常用的缓冲盐如醋酸盐。枸橡橼酸盐、硼酸盐均属Bronsted-Lowry理论的酸或碱,可催化某些药物分解,例如磷酸、磷酸盐对青霉素G盐、醋酸、枸橼酸盐、HPO对氯霉催化分解,要肯定一个药物是否被所用的缓冲所催化,首先应保持离子强度不变而改变缓冲盐的浓度(但缓冲盐的比例应不变,以免引起PH 值改变)不同浓度的缓冲盐如对药物分解有,则可以为此分解反应可被一般酸碱催化,为了减少这种催化作用的影响,缓冲盐应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浓度。

(四)光线光和热一样,可以提供产生化学反应所必须的活化能。要使分子活化,必须有适当频率和足够能量原辐射线被吸收。辐射能量单位称光子,光子的能量相当于一个量子。光子的能量与吸收到的辐射能的频率成正比波长成反比,所以光线的波长愈短,则每克分子药物吸收到的能量就愈大。药物制剂的光化分解通常是由于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紫光和紫外光引起。某些药物的氧化一还原,环重排或环改变,联合、水解等反应,在特殊波长的沈线作用下都可能发生或加速,例如亚硝酸戊酯的水解。吗啡,可待因、奎宁氧化、挥发油的聚合。光化反应与湿度无关,但当一个分子吸收了一个量子的辐射能以后,就和其它分子碰撞,系统中的湿度因而升高。这样原先是一个光化反应接续着的是热反应表44-2。

药物对光线是否敏感,主要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关,酚类药物(例如苯酚、肾上腺素、吗嘻等)和分子中有双键的药物(例如维生素A、D、维生素B12、中酸、利血平等)对光线都很敏感。含卤的药物如碘化、碘仿、氯仿、三氯乙烯等,在光线的影响下,也易分为质。光反应比分解应要复杂得多,国为光的强度、波长、容器的种类及其形状,大小和厚薄、样吕和光线的距离等条件,都可以显著影响光化反庆的速度。光化反应往往伴随反应。一旦热反应

进行时,即使光照停止,反应仍可继续下去。光化反应可能是零级、一级或二级反应。由于光化反应的复杂性,药物称定性在这方面的研究一般只是定性的。维生素B在P3.5-6.5的溶液中,在光的下可生成羟基B12及氰化物,这是可逆反庆。羟基B12的活性低于B12并易于进一步分解为无生理活性的物质:

B12的中性溶液,在散射阳光照射下(强度约为100流明/平方米或3000流明/平方米)分解反太不显著。直接曝晒于8000流明/平方米的阳光下,B12每半小时损失效价约10%。光线的波长为600-700nm时,维生素B12不产生分解反应。为了减少光线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应采用棕色玻璃瓶包装,瓶壁应有一定厚度。壁薄的棕色瓶效果较差。对光敏感的注,在到时候生产和贮藏过程中都应避光。

(五)离子强度离子强度对药物分解。

(六)辐射电离辐射是药物制剂特别是对热敏感的药物制剂灭菌的一种方法,但辐射可以药物的分解将抗菌素药物如硫酸多粘菌素、硫链霉素生物碱药物如硫酸阿托品、甾族药物如黄体、磺胺类药物,生化制剂如黄体酮、碘胺类药物,生化制剂如胰岛素,肝素、均60Co作γ射线的辐射源,在2.5兆拉德(Mrad)(灭菌制剂)以及25兆拉德照射下,结果和药物分解的量互不相同。

药物在制剂中的化学分解有氧化,水解异构化、脱羧、裂环或环重排,聚合等分解途径,其中以氧化和水解最为常见。

(一)水解反应引起的药物稳定性水解反应可分为离子型水解和分子型水解两大类,离了型水解是强酸一弱碱型盐或强碱一弱酸盐等具有离子键的药物与水的瞬时反应速度一般比较缓慢,在H+或OH-催化下,反庆加速并趋于完全。分子型水引起分子结构的断裂,可使药物失效或减效。例如(用通式表示)

1、酯类药物的分解;很多含有酯的药物,在溶液中容易被水解生成有机羧酸和醇的混俣物。这种水解主要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即酰一氧键之间的共价键的。虽然个别酯类(主要是低分子量的伯醇酯类药物)在单纯的水中也能产生明显的水解,但大多数酯??解酶)的催化下才能加速其反庆,使反太进行完全。酯的酸或碱催化水解的动力学方程式通式:

d【酯】/dt=-k【酯】【H+】

d【酯】/dt=-k【酯】O【H-】

故为二级反应。但如【H-】或【OH+】>>【酯】,或用缓冲盐保持【H-】或【OH+】于几乎不变,则:d【酯】/dt=-k【酯】【酯】故为伪一级反应。酯的水解常为一级或伪一级动力学反庆但有时是二级反应。琥珀酰氯化胆碱较氯化乙酰胆碱稳定,注射液(PH3-5)可以98-1000,30分钟灭菌粉剂安瓿为宜。琥珀酰氯化胆碱溶液在PH3.7左右时最为稳定,在P0.9-8.5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可用嗵式K=1.36×10”exp(-17230/R T)计算。本品水解酸一碱催化,例如醋酸盐缓冲液(600,离子强度=0.2,PH=4.69,3.98)分解为二级反应,反应速度数为5×10(升/克分子小时)。故该注射液不应含有缓冲剂;。

羧酸酯(R-C-OR)的水解程度与R的结构关系很大,R基愈大或碳上的烷基或其他基团占据的间愈大,则阻碍H或OH对酯寒攻的作用愈大,故该酯尖药物愈不易被水解所以溴本辛、普鲁本辛就比较稳定,但要制成可以以久使用的水溶液还是困难的,制成片剂时水分也应注意,普鲁本辛片剂的水份如果超过3%,贮藏一年以后咕吨酸的含量将超过药典规定(>2%)。

2、酰胺类药物的水解本类药物比相应的酯类药物可稳定,例如盐普鲁卡因胺比盐酸普鲁卡因要稳定。但有些酰胺药物,由于结构上的特殊原因。也比较容易被水解。现举常见的几种药物为例子以说明:

①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分屯结构中的B内酰胺环是四节环,内部存在张力,在H、OH影响下易于裂环而失效。例如青霉素G钾,水溶液室温贮藏7天,效从下降80%左右,因此只能制成灭粉针安瓿。根据实验青霉素G钾在PH6.5时最稳定。用枸椽酸盐缓冲液(P H6.5)制成的溶液至多也只能用三天。PH2,24℃时的半衰期仅18.5分钟,故不可口服。

②巴比妥类钠:巴比妥类是六节不的酰胺类药物,不易水.在溶解度小,通常用钠盐作注射液可被空气中的CO2作巴比妥类分子结构中的亚酰基酸的性比碳酸还弱,故其钠墁溶液可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巴比肝的沉淀,故灭菌粉针宜用无CO2的注射用水溶解。钠盐水溶液(灌注于安瓿中,无CO2)在加温(灭菌时的湿度)或室温贮藏一个朋,约有22%分解。用60%的丙的二醇为溶剂电的注射泫则甚为稳定,至少可用一年。

③氯霉素:氯霉素的化学性质比较,干燥粉末闭密保存二年,其抗菌效力几乎不变。溶液(水中溶解度:1:400)煮沸五小时,效价几首无显著变化。在显著碱性(PH>8)时或酸性时水解较。氯霉在PH=6时最稳定.盐,枸橼酸及其缓冲液可促使氯霉素水解(一般酸一碱催化)。本品滴眼液通常用硼酸一硼酸钠缓冲液(PH约7),室温使用期为三个朋,贮藏于2-8中为17个月。氯霉素在PH17的上缓冲液的分解服从一级反应。国内药厂生产氯霉素滴眼液采用增加设料量的方法,但使用仍不到一年。硼砂可增加氯霉素的溶解度(可能是硼与氯霉素分子中两个羟基形成了络合盐),过去常认为硼砂可增加氯霉素的稳定性,其实不然。

3、延缓药物水解速度的方法:

①调节PH:以上许多实例说明药物的水解速度与溶液的PH直接有关。在较低的PH值范围内,以H-催化为主,在较高PH范围时以OH+论为主,在中间的PH范围,水解反庆能与P H无关或由H-或OH共同催化。为了肯定P具体药物水解的可以测定几个P药物的水解情况,用反应速度常数K的对数对PH作图,从贡线的最低点(转折点)可求出该药物最稳定时的PH值。实验可在料高的湿度(恒温)下进行,以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结果。这样得到转折点以温时得到的有些不同但通常不大,可以用酸或碱缓冲溶液被所用的缓冲盐所催化(一般酸一碱催化),则级盐应保值最低的浓度。

②选用适当的溶剂:用介电常数较低的溶剂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烯二醇、N,N一甲基乙酰等部分或全瓿代替水作为溶剂,可使药物的水解速度降低。但是对于个别药物却是例外,如环乙酸(C-yclamicacid)在水溶液中水解慢,在乙醇液中却显著变快。氯霉素在50%二醇溶液的水解速度也稍有增加。因此对具体药物应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符合的结论。

③制成维溶性盐或酯:一般而言,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药物才水解反应。将容易水解的药物制成难溶性的酯类衍生物,其稳定性将显著增加。水溶性愈低往往愈稳定。例如青素G

钾盐、在水中溶解的而破坏已如前述,只是普鲁卡因青霉素G(水中溶解度为1:250)就7较稳定,其混悬液中鐾光并低于20处贮藏,可以保持效价至少18个月。三乙酰竹桃霉素(F riacetyloleandomycinum)。红霉素硬脂酸酯等维溶性药物,不仅化学稳定性优于母体药物,而且无味、耐胃酸;口服后比母体药物更好。

④形成络合物:加入一种化合物,使它与药物形成水中可溶并且对药物有保护作用的络合物,这络合物所以对药物有保护作用可能有空间障碍和极性效庆二种原因。

⑤加入表面活性剂:在脂或酰类药物【溶液中加入适当表面活性剂,有时可以增加某些药物的稳定性,例如苯佐卡因含5%月桂酥醇硫酸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可使苯佐卡因的半衰期半增中18倍,这可能是月桂醇酸钠与苯佐卡因形成胶团,苯佐卡因藏在胶团内部,减少了OH-对苯佐卡因分子中酯键的攻击。

⑥改变药物的分子结构在脂类药物(R-COOR)和酰类药物(R-COOR)的a一碳原了上引入其它基团或侧链或增加R或R’碳逻的长度以增加空间效应可极性效应,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药物水解速度。

⑦制成固体制剂:将药物制成固体制剂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

⑧控制湿度:湿度升高,水解反应速度随之增加。

(二)由于氧化所引起的药物不稳定氧化反应是药物分解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维生素C、吗啡、肾上腺一素、盐酸硫胺等,都是熟知的例子。

1、容易氧化的药物药物氧化分解的结果,使药物失效、颜色变深、颜色变深、形成沉淀或产生有毒物质(如新胂凡纳明暴露于空气中,易氧化变质,毒性显著增加而不能供药用)。有些注射剂其中药物虽仅极少一部分氧化,但颜色变深,以致可能成为废品。药物的氧化过程比水解不要复杂,往往不易用明反应式完整的表达。本节列举的某些药物的氧化反庆,可能是水解过程中主要的反应。

①酚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酚羟基的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吗啡、水吗啡、水杨酸钠等,在氯金属离子、光线、湿度等的下,均易氧化变质。酚类药物被氧化,大多因为酚羟基变成醌式结构顺而呈黄棕等色。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不存在酚羟基,但有醇结构,很易氧

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维生素C的氧化分解已有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资料累积很大,但它的自氧化反太机理还是很不清楚。在无空气的情况下,维生素C降解后生成糠醛和二氧化碳。糠醛很易氧化,聚合生成有色物质,此可能是本品晶体表面存在黄色的一个原因。空氯中的氧可氧化维生素C为去氢维生素C,中还原剂存在下,后者仍可转变为维生素C。去氢维生素C很不稳定,迅速生成2,3一二酮基古罗酸(钠)等分解物,溶液由于黄色以变为橙红色、维生素C溶液中如果没有金属离子,只在在PH9以上时才不较明显的氧化反应产生,但如有铜离子在,即使PH=6.5,氧化反应极为迅速。铜对维生素C是极强的氧化催化剂,只要2×10-4M/L的浓度,就能使维生素C一价阴离子的氧化反应速度增大10000倍。铁、铝等离子也可使维生素C分解。维生素C溶液最稳定的PH值为5.4。需加焦亚硫酸钠用抗氧剂。溶液通过二氧化碳比通氮好。氯化钠、丙二醇、甘油、蔗糖、螯合剂对维生素C都有稳定作用。

②芳胺类药物:如磺胺类钠盐、盐酸普鲁卡因胺、对氨基水杨酸钠等芳午药物,也比较容易氧化。与酚类药物一样,多数芳胺类药物的氧化反应过程都异常杂,很多还不够明了。

③其他类型药物:吡唑酮类药物例如氨基比林、安乃近的水溶液,也比较容易氧化,生成黄色。一般认为是吡唑酮环上的不饱和键被氧化。噻类药物如盐酸异丙嗪。盐酸氯丙嗪等,在光、金属离子、氧等作用下,极易氧化变色,注射注0常用焦亚硫钠,维生素C、EDTA-Na 2等为稳定剂,以减缓氧化。含有不饱和宾药物,能常也很易氧化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D、油脂,在光线、氧、水份、金属防子以及微生物等影响下,都能产生氧化拓应而分解。挥发油中含有的成分萜烯、蒎烯、氧化后有醛、酮形成,所以有特殊味。萜烯和蒎烯等氧化后尚可聚合生成树脂状物。盐酸硫胺可被空气中的氧氧化生成无效的充色素,但不用亚硫酸为抗氧剂。因后者可使盐胺安全断裂、失效。

2.影响物质氧化速度的因素:

①有机药物不饱和程度:双键较钦的药物通常均容易氧化。

②游离脂肪酸:有机羧酸或醇类药物比它们相应的酯容易产生自氧化反应。

③与金属离子:金属特别是二价以上的金属离子Cu++、Fe++、Pb++、Ni++等),可以促进反的,是药物分解的催化剂。

④易氧化的药物的物理状态:通常固体脂肪要比液体脂肪不易发生自氧化反应。这可能是氧在固化脂肪中不易扩散的缘故。

⑤氧的含量??应。有时仅需痕量的氧就可以引起这种反应。一旦反应进行,氧的含量便不重要了。

⑥湿度:一般而言,湿度增加,氧化反应的速度加速。但湿度增加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减低。

3.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方法:

①除去氧气;

②加入抗氧剂;

③调节PH值。

(三)由于其他反应引起的不稳定性

1、异构化异构化分为光异构化和几何构化二种,前者又分为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化。

①光学异构化:甲、外消旋化:具有光学活性的药物在溶液中受H+、OH-或其他催化剂及温度等的影响下转变成它的对映体的过程,这个反应过程一直进行到生成等量的二种对映体为止,因此最后得到1/2量的左旋体和1/2量的右旋体混合物,结果这个药物溶液的旋光度等于零。级大多数药物的左旋体的生理活性大于右旋体(泛酸钙和乙胺乙醇例外0,但右旋体往往也有一定的生理活性,故外消旋药物的生理活性一般超过纯粹左旋体的一半多一些。外消旋反应的与否道德决定于不对称碳原子上的联着的基因,不对称碳原子联接有度香或具有苄醇的结构,则外消旋反应较易进行。因此左旋明上腺素和左旋莨蓉碱都容易外消旋化。外消旋反应与OH-、H+等的催化剂、温度、光线等有关。外消旋反庆的学研究,在方法上与水解反庆相似。一般外消旋反应是按一级反就进行的。乙.差向异构化;某些具有多个不对我碳原子的药,其中一个不对儿碳原子上的基因发生立体异构化,称为差向异构化。差向异构化反应达到平衡时,二个差向异构体的是一不盯等,故其光学活性不等于零,这点与外消旋化不同。

②几何异构:含有双健的有机药物,顺式几何异柢体与反式向何异构体的生量活性往往是不相同的。维生素A分子中有五个共轭的双键,理论上有16个几何异构体,各异构体的生理活性互有不同,其中以全反式的异构体为最高。在PH较低的水中,可生成Retro维生素A及支水维生素A,前者的生理活性仅为反式维生素A的12%后者则无生理活性。维生素A 棕榈酸脂与其他维生素制成的复合维生素混悬剂(助悬剂为吐温-80,PH=5.3),经过一年左右的贮藏以后,除了因氧化而分解外,还有10-―顺式和10,15二顺式二种异构体生成,这两种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很弱。

2、由于聚合作用而产生的药物变质,二个以上相同的药物分聚合而使药物变质的实例不多,比较熟知的是甲醛溶液中加入可10%-15%甲醇可以减缓其聚合。药物本身由于聚合作用而出现沉淀,变色等现象比较常见。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热压灭后不少量5-羟甲基呋喃甲醛形成,后者聚合生成有颜色的聚合物,因而使注射液微湿黄色。

3、由于脱反应而引起的分解,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的羧基脱裂而引起药物分解的情况,有时可能遇到。对氨基不杨酸钠注射液因为对氮基水杨酸分解,脱去羧基生成间氨基苯酚而易

使颜色变深。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脱羧反应与溶液的PH很有在系,偏碱性时比稳定,PH6.3开始明显产生脱羧,PH2.7时达最高峰。本品20%溶液三个月,约有2.5因脱羧而分解。1 150、30分钟则有15%分解,故本品以制成来菌粉末安瓿为宜。

4、吸收二氧化碳引起的药物分解有些碱性药物,可因吸收空气中的CO2作用失去相应的碳酸盐而改变药物原来的性质。如丙环乙(PropyLHexedrinum)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液体按类药物,制成吸入剂吸入鼻腔以收缩局部血管,丙环乙胺能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碳酸盐而减弱其的挥发性,从而影响其疗效。巴比妥类钠盐溶液遇CO2可能生成巴比妥类沉淀。

5、药物之间互相作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如果不了解药物的理化、药理等方面的性质,不明白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要求而盲目的混合使用,往往不但不能达到医疗上的预期目的,而且有时还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习题及答案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学稳定性 2.物理稳定性 3.化学稳定性 4.广义酸碱催化 5.药物降解半衰期 6.专属酸碱催化 7.稳定性加速试验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盐酸普鲁卡因的主要降解途径是A A.水解 B.光学异构化 C.氧化 D.脱羧 E.聚合 2.维生素C的降解的主要途径B A.脱羧 B.氧化 C.光学异构化 D.聚合 E.水解 3.酚类药物降解的主要途径C A.水解 B.脱羧 C.氧化 D.异构化 E.聚合 4.酯类药物降解的主要途径D A.脱羧 B.聚合 C.氧化 D.水解 E.异构化 5.下列关于药物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B.大多数药物的降解反应可用零级、一级反应进行处理 C.若药物降解的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药物有效期与反应浓度有关 D.对于大多数反应来说,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更为显著 E.若药物降解的反应是零级反应,则药物有效期与反应浓度有关 6.既能影响易水解药物的稳定性,又与药物氧化反应有密切关系的是A A.pH B.广义的酸碱催化 C.溶剂 D.离子强度 E.空气 7.以下关于药物稳定性的酸碱催化叙述中,错误的是A A.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也叫广义的酸碱催化 B.在pH很低时,药物的降解主要受酸催化 C. pH较高时,药物的降解主要受OH催化 D.在pH-速度曲线图中,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最稳定的pH E.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都可能催化水解 8.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制剂因素不包括D A.溶剂 B.广义酸碱 C.离子强度 D.温度 E. pH 9.影响药物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不包括B A.温度 B.pH C.光线 D.空气中的氧 E.空气湿度10.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是A A.温度 B.溶剂 C.离子强度 D. pH E.广义酸碱11.下列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E A.药物制剂在贮存过程中发生的质量变化属于稳定性问题 B.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程度 C.药物制剂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定 D.稳定性研究可预测药物制剂的有效期 E.药物制剂稳定性有化学、物理稳定性 12.一级反应半衰期公式为B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十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考纲要点 考点精粹 一、概述 (一)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药物制剂稳定性就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质量发生变化的速度与程度,就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在于: ①保证药品质量,作到安全、有效、稳定; ②用于指导新药及其剂型的研制开发; ③减少损失,创造经济效益。 2、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包括 ①考察制剂在制备与保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②探讨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③寻找避免或延缓药物降解、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各种措施 ④预测制剂在贮存期间质量标准的最长时间,即有效期。 3、药物制剂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一般包括化学、物理与生物学三个方面。 ⑴化学稳定性: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⑵物理稳定性:主要指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 ⑶生物学稳定性:一般指药物制剂由于受微生物的污染,而使产品变质、腐败。 (二)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与氧化就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其她如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反应,在某些药物中也有发生。一种药物可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解途径。表10-1 总结了制剂中主要的降解途径及药物举例。 表10-1 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及典型药物

1、水解反应:属于这类降解的药物主要有酯类(含内酯)、酰胺类(含内酰胺)等。水解反应规律符合一级或伪一级反应。 ⑴酯类药物:盐酸普鲁卡因、乙酰水杨酸为代表药物。 ⑵酰胺类药物:氯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巴比妥类为代表药物。 2、氧化反应:药物的氧化作用与其化学结构有关,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发生氧化反应。一般为自氧化反应(链反应过程),影响因素较多,如:光、氧、金属离子等。 ⑴酚类:肾上腺素、左旋多巴、不啡、去水不啡、水杨酸钠 ⑵烯醇类:维生素C ⑶其它类:磺胺嘧啶钠、氨基比林、安乃近、盐酸氯丙嗪 3、其她降解途径 ⑴异构化:异构化一般分光学异构化与几何异构化。通常药物异构化后,生理活性降低甚至没有活性。如肾上腺素、毛果芸香碱、维生素A等。 ⑵聚合:氨苄青霉素(聚合后易诱发过敏)。 ⑶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 二、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可以分为处方因素与外界因素两个方面,如表10-2所示。 表10-2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

? 管理·教育·教学 ? 749 外的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锻炼了队伍[2]。 4.2 电话式回访的方式,患者出院后遇到难题或疑问时,随时能得到科学规范的健康指导,虽然回到家中,但能享受到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消除了患者的疑虑,满足了病患心理和日常生活的需求[3]。4.3 通过电话回访拓展了医疗市场。经出院病员的主动宣传,带来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增加和稳固了患者的来源渠道,医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收入增长了23.2%。 4.4 在回访中促进了医患双方的互动,医方主动联系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患者随时可以与医方取得联系,及时、准确地处置健康问题,把健康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增强了医患双方信任,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4]。 4.5 通过对出院患者电话随访的开展,将健康教育延伸至社区家庭中,进一步拓宽了整体护理内容,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也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开展新思维、新方法的结果。 4.6 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体会到护理职业的真谛,护理工作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赞誉,科室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3%上升到98%以上。自开展电话回访以来未发 生过一起护理事故、投诉和纠纷。5 结 论 实施对肛肠疾病出院患者电话式回访健康教育的开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是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家中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进一步促进康复和巩固疗效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是一种经济实用且患者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参考文献 [1] M arvin L,Coman.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144. [2] 朱莺,吉新慧.开展电话回访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J].护理管理杂 志,2006,6(7):47-48. [3] 罗英.电话回访在拓展医院与患者沟通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 志,2008,8(32):8023. [4] 槐玉昌,宋童明.医院管理中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的作用[J].安徽卫 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9-10. 对药物制剂进行使用,其中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稳定、有效。而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就是指在体外的相应稳定性,也就是说从制备到临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进行保证[1]。由于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对其自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直接影响,所以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对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2] :①化学稳定性:药物制剂由于出现水解、氧化等化学反应,致使药剂中含有的有效物质出现变化;②物理稳定性:药物制剂的物理性态出现变化。例如:外观、气味、溶解性等出现变化;③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稳定性:由于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致使药物制剂出现变质、腐败现象。2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2.1 处方因素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包括[3] :液体制剂自身的pH 值,对于用于酸性催化或者是特殊酸性催化的药物,对其进行水解时的速度主要是由pH 值进行决定;离子强度、赋形剂、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均可能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造成影响。2.2 外界因素 ①温度:以Van't Hoff 规则作为依据,当温度升高10℃,相应的反应速度就会提升2~4倍。同时Arrhenius 方程中:K=Ae-E/RT (K 表示速度常数,A 表示频率因子,E 表示活化能,R 表示气体常数,T 表示绝对温度),根据方程进行相应计算,可以看出,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度常数就会增加。②光线:在药物制剂中部分对光较为敏感,如 维生素A 、硝普钠、氢化可的松、核黄素、叶酸、氯丙嗪等,如果这些对光敏感的药物,见光就会出现化学降解现象,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③氧:氧气在水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并且在容器空间内也有氧的存在,所以对药物制剂进行制备与储存的过程中,对于易氧化的药物制剂,十分容易与氧发生反应,因此,在此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避免空气。但药物制剂发生氧化反应后,不仅降低了其自身具有的有效价值,而且其颜色会加深,或者是变色,甚至会出现沉淀,同时也许还会出现不良气味,对药物制剂的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水杨酸钠、肾上腺素、吗啡、左旋多巴等含有酚羟基的药物,还有维生素C 等含有烯醇类的药物,均十分容易出现氧化现象。④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对部分药物制剂发生氧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而药物制剂中出现的微量金属离子,是由于辅料、容器、溶剂,还有在制备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等带来的,会促进药物制剂的氧化,从而降低其自身的稳定性,对药物的使用造成严重影响。⑤湿度:对于固体的药物制剂来讲,湿度对其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当固体的药物制剂对水分进行吸收后,其表面会出现一层水化膜,并且其可以发生相应的分解反应,从而对药物制剂的稳定应造成影响。⑥包装材料:通常药物制剂会在室温环境中进行储存,主要会受到温度、光照、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药物制剂的包装材料进行选取与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对防治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对材料与药物制剂之间存在的反应进行考虑[4]。对药物制剂进行储存的过程中,一般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包括:玻璃、橡胶、金属、塑料等。其中玻璃材料的理化性质较为稳定,通常不会与药物制剂发生化学反应,并且不透气,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材料。但是部分玻璃材料会对碱性物质进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研究 陈宏杰 (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河南 平顶山 462500) 【摘要】药剂的稳定性就是指在制备、储存药物的过程中,药物制剂是否会出现质量变化状况。如果在制备、储存期间,药物制剂没有较高的稳定性,就很难保证患者用药的稳定与有效,所以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对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提升药物制剂自身的稳定性。【关键词】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19-0749-02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十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概述 (一)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质量发生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制剂生产以后须经检验符合标准后方可出厂,在运输、贮存、销售、直至临床使用之前也必须符合同一质量标准。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察制剂在制备和保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找避免或延缓药物降解,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措施,预测制剂在贮存期间符合质量标准的最长时间即有效期。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定。如果临床应用前药物制剂在体外不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药物发生降解变质,不仅可使药效降低,有些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这样就难以保证用药后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制剂生产中,若产品因不稳定而变质,则可能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化学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因素发生化学降解,造成药物含量(或效价)下降、产生有毒或副作用的降解产物、色泽发生变化等。物理稳定性是指制剂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如混悬剂的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片剂的崩解度、溶出速度改变等。关于物理稳定性,在本书的有关章节已作了介绍,本章主要讨论药物制剂的化学稳定性。内容包括制剂中药物降解的途径,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固体制剂的稳定性及稳定性试验方法等。 上世纪50年代初期Higuchi等用化学动力学的原理来评价药物的稳定性。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药物降解的速度与药物的性质、浓度、温度、pH、离子强度、溶剂等因素有关。运用化学动力学的原理可以①研究药物的降解速度,预测药物及其制剂的贮存有效期;②研究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及防止或延缓药物降解的措施。 研究药物降解的速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反应级数可用来阐明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反应级数有零级、一级、伪一级及二级反应;此外还有分数级反应。在药物制剂的降解反应中,多数药物可按零级、一级、伪一级反应处理,其反应速度的积分式、半衰期及有效期公式列于表。 表零级、一级(伪一级)反应速度方程式、半衰期和有效期计算公式 表中,C0为t=0时反应物的浓度,C为t时反应物浓度,k为反应速度常数,t1/2为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即半衰期,右t0.9为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即有效期。表中公式在预测药物稳定性时经常使用。 (二)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途径 药物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其降解反应途径也不尽相同。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其他如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反应,在某些药物中也有发生,有时一种药物可能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解反应。 1.水解是药物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属于这类降解的药物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酰胺类(包括内酰胺)等。 (1)酯类药物:含有酯键的药物在水溶液中或吸收水分后很易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在H+、OH- 或广义酸碱的催化下,水解反应速度加快。一般而言0H-的催化作用大于H+,酯类药物的水解常用伪一级反应处理。 盐酸普鲁卡因和乙酰水杨酸的水解反应可作为这类药物反应的代表。盐酸普鲁卡因水解生成对氨基苯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制剂稳定性研究 1. 药物制剂的贮存期 贮存期或货架时间(shelf-life)是指保证药品的质量在规定指标内的贮存时间或允许使用的期限。从广义上说,药品的质量应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微生物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和毒理学稳定性。如果以化学稳定性为考察指标,根据药物降解反应动力学可以计算出药品的贮存期。例如,某药物制剂以一级速度降解,其在25℃的一级降解反应速度常数为k25,若在贮存期内要求其主药量不得低于药品标示量的90%,则在25℃的贮存期为t0.9 = 0.1063/k25 对于零级反应,降解90%贮存期与浓度有关,为 t0.9 = 0.1C0/k25 实际工作中,并不能简单地根据主药的标示量限度确定药物的贮存期,还需要考虑其它质量相关因素,在贮存过程中制剂的吸潮、结块、溶出度下降、霉变、产生的降解物质或相关物质等均是贮存期确定的重要参考因素。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在贮存期内仍保持在规定标示量范围内,但降解物质的量却超出了限度,象阿司匹林片中阿司匹林的标示量可能保持在药典规定的90%~105%范围,但如果游离水杨酸若在贮存期内超过了限度,则该产品必须从货架上撤除,不能继续使用。 2. 药物制剂处方研究中的影响因素试验 根据Arrhenius公式和化学动力学速度方程,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恒温加速试验或变温加速试验,测定药物含量变化的经时过程,可以预测在正常温度下的贮存期。具体的试验方法有多种,如经典恒温法、程序升温法、一点法、二点法等。这类试验比较适合于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的水解反应,特别对于溶液中的药物降解过程有较好的预测结果,结合观察制剂的外观、色泽等物理性状的变化,对处方的设计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对于注射液的处方研究,可以在有氧或填充惰性气体、加入不同抗氧剂及不同用量、不同pH等多种处方条件下制备注射液,在至少三个温度(例如40℃、60℃、80℃)放样并在每个温度测定4~5个时间点的含量或已知降解物的量,按照化学动力学方程拟合求算反应速度常数,用反应速度常数的对数对绝对温度的倒数作Arrhenius图,计算活化能,推算出在25℃的贮存期。(这个以前物理化学的时候讲过,我也不是很记得了,见谅哦) 这种方法对于光化反应,以及在无水状态或少量水存在下降解非常缓慢、非均相降解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往往不符合Arrhenius规律,结果难以判断。另外,这类试验也难以全面分析含量以外的其它质量指标。所以在药物制剂的实际研究开发工作中,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处方中药物与辅料配伍的更全面的结果,通常对用不同辅料配伍制得的药物制剂在非包装条件下(液体制剂除外)进行影响因素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调整处方和工艺。影响因素及试验条件如下表:

药剂学——药物制剂稳定性

药剂学——药物制剂稳定性 要点: 1.药物稳定性的相关概念 2.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3.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补充:药品质量特性 药品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1.有效性(效应程度) 我国——痊愈、显效、有效 国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 2.安全性 3.稳定性——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污染) 4.均一性 一、基本概念 1.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①化学:水解、氧化(含量、效价、色泽变化) ②物理:混悬剂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分层、破裂,胶体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质量下降,引起化学、生物变化)

③生物:微生物污染发霉腐败分解 2.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考察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延缓药物的降解,寻找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措施、预测药物制剂的有效期。 3.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首要问题: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C=C0-kt 零级反应:速度与浓度无关 C:经过t时间后反应物的浓度 C0:起始浓度 t:时间 k:反应速度常数 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温度越高,药物的降解速度也就越快 Arrhenius方程:稳定性预测理论依据 K=Ae-E/RT lgK=-E/2.303RT+lgA K:反应速度常数R:摩尔气体常数 A:频率因子E:活化能T:绝对温度 5.药物稳定性的预测 lgK=-E/2.303RT+lgA 根据Arrhenius方程以lgk对1/T作图得一直线,可求出室温时的速度常数(k25)。 由k25可求出分解10%所需的时间(t0.9)或室温贮藏若干时间以后残余的药物的浓度。 目的:预试验研究,预估药物制剂的有效期,其结果仅供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参考。 二、化学降解途径

(医疗药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一节配伍变化的类型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配伍变化符合用药目的和临床治疗需要的称为合理性配伍变化;否则称为不合理性配伍变化。不合理性配伍变化能设法纠正的称为配伍困难,否则就称为配伍禁忌。 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是为了能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预测药物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变化的原因,给出正确处理或防止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处方、工艺,进行制剂合理配伍,避免不良药物配伍,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但有些药物的配伍则往往同时发生几种变化,如由于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效价下降或产生有毒物质,则同时可引起药理上的变化。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药物配伍时发生了分散状态或其它物理性质的改变,如发生沉淀、潮解、液化、结块和粒径变化等,而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例如含黏液质的水溶液加入大量的醇产生沉淀;剂量较小的药物与吸附性较强的固体粉末(如活性炭、白陶土等)配伍时,因被吸附而在体内释放不完全;乳剂、混悬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出现粒径变大。物理上配伍变化一般属于外观上的变化,其中某些条件改变时可能恢复制剂的原来形式,但很多物理的配伍变化是不可逆的,直接影响外观及使用。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

药物配伍时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分解、复分解、水解、聚合等而产生了新的物质,一般表现为沉淀、变色、润湿或液化、产气、爆炸或燃烧等现象,化学的配伍变化使药物制剂的疗效发生改变或产生毒副作用。但有些药物的化学反应从外观上难以看出,如复分解反应,须引起注意。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 药理的配伍变化即药物相互作用,也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是指药物配伍使用后,在体内过程互相影响,而使其药理作用的性质、强度、毒副作用发生变化的现象。药物的这些相互作用有些有利于治疗,有些则不利于治疗。 【相关链接】有利的配伍变化 须注意的是,有些配伍变化是制剂配制所需要的,如泡腾片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CO2使片剂迅速崩解;临床上利用药物间拮抗作用来解救药物中毒或消除另一药物副作用,如有机磷轻度中毒时采用阿托品解救;麻黄素治哮喘时用巴比妥类药物对抗其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等。不应把这些有意进行的配伍变化都看作配伍禁忌。 【课堂活动】思考讨论以下配伍是否合理,试分析原因(答案见电子教案)1.青霉素+红霉素2.青霉素+庆大霉素3.甲氧苄啶+四环素 4.磺胺嘧啶+维生素C5.利福平+环丙沙星6.黄芩苷+黄连素 7.氢氧化铝+氟哌酸 第二节物理和化学的配伍变化 一、固体药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 (一)润湿与液化 某些固体药物配伍时,发生润湿和液化,给生产或贮存上带来因难,影响产品质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化学方面药物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溶剂。附加剂,形剂、容器、外界物质(空气、光线、水分等)杂质(夹杂在药物或附加剂等之中的金属离子、中间体、副产物等)产生化学反应反而导致药剂的分解。 (二)物理学方面例如乳剂的乳析、分裂、混悬剂中颗粒的结块或粗化,某些散剂的共熔,芳香水剂中挥发性油挥发逸散、片剂在贮藏中崩解性能的改变,浸出制剂的发等使药剂的原有质量变差甚至不合,医药使用要求。一般而言,物理方面的不稳定性部问题仅是药物的物理性质改变,但药物的化学结构不变。 (三)生物学方面由于微生物的滋长,引起药剂发霉、腐败或分解。由于上述原因,往往引起下列一种或向种后果: ①产生有毒物质。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药剂就应停止使用; ②使药剂疗效减低或副作用增加。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③病人使用不变,如混悬剂中的药物沉淀成硬饼状,使用时不仅不便而且可能造成每次剂量不准确; ④有时虽然药物分解的理极少,药剂的药疗效,含量、毒性等可能改变不显著,但因为产生较深的颜色或少量的微细沉淀(例如注射液),因而不能供药用。本章主要讨论药物水溶液的由于化学变化不稳定性及其克服的方法。,对化学动力在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也作了初步介绍。有些无机药物水溶液的稳定性也很差(如漂白粉、碘化、过氧化氢等),但反应比较简单,常用的制剂也不多,所以本章中不予叙述。 药物一定的速度进行分解是药物化学本性的反映,分解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反应物的浓度,湿度、PH、催化剂等条件。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测定药物分解的速度,预测药物的有效期和了解影响反应的因素,从而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缓药物的分解,制备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制剂。现将与药物稳定性有关的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简要地加以介绍。 (1)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假设开始反应物的浓度a(克分子/升)经历了t时间以后反应了x(克分子/升),则反应速度可用下式表示:-d(a-x)/DT或dx/dt。 (2)反应级数反应级数阐明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联系,它是由实验求出的数值。学完全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也可以求出反应级数。对于大多数药物,即使它们的反应过程或机理十分复杂,但可以用零级、一级、伪一级、二级反应等来处理。 (3)半衰期化学反应的速度也可以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t1/2)是药物分解一半所需进间,通常定于反应物开始浓度和反应速度常数(表44-1)。

药学毕业论文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与提升措施

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与提升措施 环境因素是药物生产、存储、使用过程中的硬性因素,是药 物必须存储的空间形式,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影响药物制 剂稳定性因素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引言 药物制剂性能是否稳定,与其临床效果密切相关,是患者治 疗成效的保障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关系到生产和临床应用两 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药物的使用效果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药物中毒酿成医疗事故。由此看见,医药工作者应当对 药物及其制剂的稳定性提起高度重视,保障用药质量和用药安全。 一、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决定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涵盖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 化学性质三方面。物理稳定性是指药物在生产、存储过程中是否 发生外形改变、气味改变而导致质量变异。生物学稳定性是指微 生物环境对药物制剂的影响,是否被微生物感染而发生质量改变。化学稳定性则是指药剂是否与空气、水等物质产生化学反应而产 生质变。对药物制剂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以下将重点对 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环境因素是药物生产、存储、使用过程中的硬性因素,是药 物必须存储的空间形式。药物制剂的环境反应灵敏度直接导致其 质变因素的产生。环境因素的构成被划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客 观的外界环境因素,一个是药物制剂本身的内在环境。环境因素 涵盖范围较广,主要有外界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通度、光照 程度、溶液离子活性、密度等,这些因素都能够对药物制剂的稳 定性形成影响。 1.温度因素。时间数据证明,在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其 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药物制剂也具有这一化学性质,但若干中药物制剂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程度与速度与温度 的增加成正比例,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每提高10℃,物质的化学 反应速度就会增加3倍。而且伴随温度递增,药物制剂会产生会 发以及分解等物理变化,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呈现下降趋势。 2.光照因素。由于药物制剂大多含有化学成分,有些化学成 分对于光照及其敏感,某些化学成分在光照作用下会与水、空气 等产生化学反应。如果药物制剂中含有这些对光照敏感的成分, 一旦条件适宜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这类药物制剂中又以维生素A、碘类制剂为代表,在光照作用下质量会发生变异,其稳定性也会 明显下降。 3.空气因素。空气具有复杂的化学物质结构,虽然O2、N2、 H2等气体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是这些气体与药物制剂接触都会 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有些制剂化学性质较为活泼,与空气中的 氧气接触会产生化合反应。实践证明,如果药物与氧发生反应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