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研究综述

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研究综述

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研究综述
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研究综述

竞争优势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于

年率先提出,经霍弗和申德尔引入战略管理领1939

域[1]。对竞争优势的研究是伴随战略管理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由于战略竞争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构筑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发展,成了战略管理的中心课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以下从三个角度对竞争优势来源问题进行综述。

产业组织视角下的竞争优势来源研究1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于年到年之间发表了他的经Porter19801990

典之作“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他在战略管理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地位。波特确定了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力分析五要素模型,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聚和差异化集聚[2]。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3](p3)。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以价值链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本分析工具。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主要环节。波特创造性地以竞争优势为中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寻求、维持、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4]。企业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分析来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然后通过寻找价值链上的有利环节,利用成本领先或性能差异来取得竞争优势[5](p6)。根据波特教授的价值链模型,国内外的学者分别从价值链的不同链接点开始分析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基本价值链[3](p41)可以就某一项进行再分解,从而形成复杂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体。从企业价值链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协调管理、品牌、商标、商誉、专利、商业秘密、客户关系、渠道、良好的供应链、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关系等,支撑着整个价值链,影响着每个价值活动,决定其成本和歧异性,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6]。另有观点主张企业应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将单一的生产成本管理扩展到整个价值链的产品成本管理,正确运用价值链分析技术,提升自身成本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7]。Jeff 和认为企业发展供应Herrmann Brian

Hodgson

链,对于获取竞争优势来说比以往更重要[8]。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簇群”()

Clusters

是位于某个地方、特定领域内获得不同寻常的竞争胜利的重要集合,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9]。波特指出,“簇群”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竞争:生产力、创新、新业务的形成。在生产力的影响方面,处于第一位的就是关于获取雇员和供应商的更好途径的讨论,在有活力的“簇群”内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雇员,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过程中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9]。在此,受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人员的招聘,以集群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成本优势来获取

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研究综述

勾晓瑞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的中心课题,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伴随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深化。通过对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研究成果的综述,旨在透过诸如成本、差异、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发现隐藏在其背后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本源所在──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F038.2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8-8814(2007)04-0058-04

企业竞争优势。在“簇群”与创新的关系方面,波特教授认为“簇群”在持续提高公司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此论点说明,公司可以通过“簇群”的方式来获取创新优势,而集群对创新的作用是体现在导致内部试验、运行的低成本和产生绝对性压力(竞争性压力、同等条件下的压力、持续不断的比照压力)。内部运行的低成本是以组织协作活动为基础的,组织协作活动要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组织效率。绝对性压力对企业决策者产生激励,促进企业持续创新。从“簇群”与新业务方面来看,波特认为,“簇群”对新业务的吸引力来自于“簇群”企业内各个成员相互合作、更容易使他们感知到构成经营业务的产品或服务方面的差异。在“簇群”的地区经常很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投入和员工,把这些组合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企业。此论点是基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前提的,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基于有效的管理,有效地管理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从“簇群”对竞争的影响关系的分析可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簇群”是具体的方式,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以产业“簇群”的方式可以保持企业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在某一特定区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形象。这种区域经济,利用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外部经济效益、劳动力市场共享、在竞争博弈中获

益、创新能力加强[10]

。企业集群存在高度的合作与信任,这主要是基于集群中存在集体惩罚机制,使得企业一次性违约是不经济的。参与集体惩罚的企业数量越多,集体惩罚力量就越强,企业越不敢违约,因而

增加了整个集群和集群中的企业的竞争优势[11]

资源和能力视角下的竞争优势来源2 研究

上世纪年代,随着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90竞争市场不断细化,企业从外部环境寻求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越来越困难,于是纷纷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学者们开始研究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

年沃纳菲尔特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 1984一文,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资源的类型,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提

Grant 出的有形和无形资源。而则将企业资源分为Barney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Hafer&认为,企业资源包括金融资源、物质资Schendel 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技术资源。还进一步分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质Das&Teng 资源和管理资源在组建联盟过程中的作用。Mi11er&认为,基于模仿壁垒,所有的资源可分为两Shamsie 大类,即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源(property-based 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或知识资源resources)(knowledge-based resources)[12]。

年,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1990 C. K. )和哈默尔()在权威杂志Prahalad Garry Hamel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core competence 念。核心竞争力概念本身,在探求竞争优势本源的问题上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尤其涉及

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问题[13]

巴内指出,企业潜在的具有四种特征的资源促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这些特征是价值性、稀缺

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14]

。具有如上四种特性的资源便是企业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

和通过对POH-LIN YEOH KENDALL ROTH 医药业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资源和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认为研发和销售力对企业的持续竞

争优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5]

。夏清华通过对早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年代的产业经济80学的结构分析以及年代的基于能力竞争的理论演90进的分析,试图说明企业的持续优势和增长的动力

越来越依赖于无形的能力优势[16]

对企业来说,知识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尤其对于那些为顾客提供知识服务的

企业[17]

。作为知识的储存体,企业的动态能力是激

烈竞争环境中具有非凡业绩的本源所在[18]

。测试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正是在这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有效的市场向消费者提供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中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优于产业水平的经营业绩。因

此,快速知识转化是成功的关键[20]

。知识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具有的知识存量的类型和特性决定的,即具有意会性、过程性的知识与复杂性、相互关联性特点作用

产生“原因模糊”使其难以观察和模仿;另一方面

在于路径依赖性和历史依存性,使竞争优势得以保持和扩大。此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还必须依赖于企业这种知识保护的制度,即企业提供一种“隔离机制”以保护企业的知识创新不被竞争对手盗用或模仿[21]。通过建立隔离机制,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易被模仿和转移,从而维持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的竞争优势。天然具有隔离机制的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以及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机制是形成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22]。

如果假设企业基础资源的观点是正确的,则人力资源管理很可能成为支持企业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来源[23]。有学者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理论出发,理论性地解释为什么人力资源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创新,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24]。虽然不少学者从人力资源的特性出发,指出人力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有人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是把表象的特征归结为根源。人力资源仅仅代表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而人力资源活动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25]。

企业的规模是否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有力资源?·和·

William P Barnett David G McKendrick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型企业往往在技术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市场中发展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方面却不及小型企业[26]。

还有学者从企业的性质、商誉、道德投资、道德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伦理道德的特殊效用和价值等角度,剖析了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在于卓越的企业伦理理念和道德体系。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伦理道德的根本作用在于它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强大整合,突出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整合[27]。

3 外部内部结合视角下的竞争优势

-

来源研究

从企业内部出发寻找专有资源和核心能力的问题在于专有资源无法同外部环境相结合,不仅无法确定专有资源对企业的价值,而且单一的专有资源仍可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个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的连接点──顾客,来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巩固。从内部资源角度来讲,顾客关系就是一种有价值的专有资源[28]。此观点建议围绕顾客培养企业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不断

创新能力。随着市场领域顾客导向的确定,顾客价

值已成为企业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来源[29,30]。董

大海等人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和实证数据论证顾客

忠诚是竞争优势的前因,通过总结消费者行为倾向

前因的已有的研究成果,将顾客价值纳入其中,利用

火车菜油发动机市场上获得的调查数据,证明顾客价

值是顾客忠诚的重要前因,得出顾客价值是竞争优势

的重要前因的结论,从实证角度证明迈克尔·波特与

等提出的顾客价值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的Woodfuff

观点[31]。

则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工Stephan Duschek

业导向的关于战略研究使得以市场导向及外部联盟

成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合理解释,而上世纪年

90

代学术界对于战略管理有了本质的变化,从企业内

部找寻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然而,按照资源

观,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将为某一企业单独拥有和

控制。联系的观点还处于初生的舞台,企业将从企

业间的相互联系中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32]。

企业社会资本是反映企业内外部社会关系特征

的一种资源。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

络中获得“合作租金”和“位置租金”,从而为企

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平衡各个层次的企

业社会资本,协同各个纬度的企业社会资本、关注

企业社会资本的收益与成本等方面,来实现对企业

社会资本的建立。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来探索企

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网络、关系、信任、规范等是

社会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反映

企业内外部社会关系特征的资源。企业社会资本能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资本

是企业的一项经济资源,是一项能够促进企业内外

部合作的经济资源[33]。

结语

4

从竞争优势来源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可知,对于

竞争优势的来源,尚未统一。不同时期,不同地

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其竞争优势来源各不相

同,但就其本质,都是人的问题。企业的持续竞争

力来源于企业积累性学习,积累性学习是企业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

使企业具有持续不断的新知识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

力才是企业真正的优势。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将人的莫慧知识转化

为企业的智利资本,在企业的产、供、销等各个环

节创造价值,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

具备持久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本

源是根本所在,如同树的根部,离开了本源,则如同无根的树;本源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资源不都具有本源一样的重要地位;某种资源可能是本源,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成为本源。人力资源管理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本源。

参考文献:

项保华叶庆祥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变和构建──基于[1] ,.

创新视角的整合与拓展外国经济与管理

[J].,2005,(03):19-

26.

叶东晖宣国良竞争优势理论综述经济问题探索

[2] ,.[J].,2001,

(6):46-50.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3] ().[M].:,1997.

叶东晖宣国良竞争优势理论综述经济问题探索

[4] ,.[J].,2001,

(6):46-50.

周三多战略管理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 .[M].:,2002.

钟和平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6] .

企业经济

[J].,2005,(2):88-89.

方光正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竞争优势分析企业经[7] .[J],

济,2005,(2):68-69.

[8] Jeff Herrmann, Brian Hodgson. SRM:Leveraging the

Supply Bas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C], SM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1.

美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国外社[9] ().[J].

会科学,2000,(7):165-169.

唐立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经济机理分析边疆经济[10] .[J].

与文化,2005,(1):33-36.

吴昌南集体惩罚机制与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生产力[11] .[J].

研究,2006,(1):135-136.

[12] 应维云谭正李秀企业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研究综述

,,.[J].

开放导报,2005,(10):105-107.

吕洁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国优秀硕博[13] .[D].

论文博士论文东北林业大学

(),,2005.

[14] Jay 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1):99-120. [15] Poh-Lin Yeoh, Kendall Ro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stained advantage in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mpact of firm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637-653. [16] 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

.:管

[J].

理世界,2002,(04):109-114.

[17] Sharon Watson,Kelly Hewitt.A Multi-Theoretical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Organizations: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Knowledge Reuse[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43(2):141.

[18] P N SubbaNarasimha.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 [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1,22(4,5):201-212.

梁启华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竞争优势及其实施策略[19] .[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2):50-53.

[20] Michael J English,William H Baker Jr.Rapid

Knowledge Transfer:The Key To Success[J].Quality Progress,2006,39(2):41.

芮明杰方统法知识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复旦学报[21] ,.[J].

自然科学版

(),2003,(10):721-727.

马君陈锟朱南基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研究[22] ,,.

华东经济管理

[J].,2005,(1):64-67.

高艳赵守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西[23] ,.[J].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8):80-86.

袁红林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力[24] .[J].

研究,2002,(6):223-225.

张正堂李爽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人力资源还是人力[25] ,.:

资源管理科学管理研究

[J].,2005,(08):102-105.

[26] William P. Barnett,David G. McKendrick.Why Are

Some Organization More Competitive Than Others?

Evidence from a Changing Global Marke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4,(12):1-79.

马力齐善鸿伦理道德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原学[27] ,.[J].

术界,2005,(2):245-248.

付晓蓉顾客关系导向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经济导刊[28] .[J].,

2005,(1):92-94.

姜大鹏和炳全顾客价值与持续竞争优势商业研究[29] ,.[J].,

2005,(6):18-20.

汪涛徐岚顾客资产与竞争优势中国软科学

[30] ,.[J].,2002,(1):

52-56.

董大海金玉芳作为竞争优势重要前因的顾客价值一个[31] ,.:

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J].,2004,(10):84-90.

[32] Stephan Duschek.Inter-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nagement Revue,2004,15

(1):53-73.

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商业研究[33] .[J].,

2005,(5):45-48.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GOU Xiao-rui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Abstra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 is the critical problem of enterprises strategy. Researches on CA have been going further as markets compet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Reviewing the researches on CA aims to find the fountainhead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CA through the ways such as cost, difference, cluster, te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ulture.

Key words: Competitive advantag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浅谈企业大服务战略建设

浅谈企业大服务战略建设 客户服务成为重要业务模式。技术的发展,使商品浓缩成为了一个知识芯片,因而使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知识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种结构下,供应商销售产品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向客户让渡知识的过程,所以服务变成了供应商的一项重要业务内容。 客户服务成为重要组织职能。客户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客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客户服务开始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而发展。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潮流加剧了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公司开始把大量的价值环节外包而走向虚拟化,客户服务市场因而得以壮大。 大服务成为企业战略首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厂商无不高举“服务”大旗以赢取客户的心。但马上就有人发现,服务模式太容易被模仿了。面对无休止的服务竞争,如何才能确立自己的服务优势呢? 什么是大服务?怎样实施大服务? “所谓大服务,是指服务必须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而非仅停留在最终的售后服务。放眼于企业价值链的精心经营,构筑以质量服务为核心,全方位地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大服务体系。大服务包含咨询、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服务生命周期,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大服务”解决方案,能够把‘补救服务’变成为‘预防服务’。在“大服务”

的框架下,实施、咨询、服务外包三驾马车引领服务快速增长。通过实施大服务, 围绕“基础保障”、“业务使能”、“创新引领”和“人才联盟”四大价值共享主线,通过认证服务合作伙伴,授权服务伙伴和联合解决方案,这三种模式携手合作伙伴,共建和谐健康的“大服务”生态体系。 服务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管理者和员工不仅从思想观念上作出转变,还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工作。成功的客户服务战略不会自动形成,它必须通过规划、执行、监控、调整才能日趋完美。为了创建成功的客户服务战略和与之配套的高效组织体系,企业需要制定并反复完善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实行大服务的战略,首先要求企业内部各环节对客户和市场反应迅速。使价值链中的关键业务单元贴近市场,并建立各环节间的信息快速反馈机制。对于售后服务系统,使其对客户反应能做到一触即发。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通过采用服务竞争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提升服务竞争力。在企业的服务竞争战略确立后,具体实施管理是关键。只有抓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达到在市场中胜出的目的。 认识竞争环境,创造竞争优势。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在竞争中面临一系列的外部威胁和机会:新进入者威胁、供应商要价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对抗、客户还价能力、替代

招聘该如何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招聘如何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自检】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哪一项工作最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在外部的人看来,做招聘工作无非就是筛选简历、面试、通知上班就可以了。而根据我做10年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来看,其实在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培训、绩效考核等等这些人力资源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招聘和选才恰恰是最难的。 这项工作给我的感觉像一场冒险和赌博,因为我们后面会有一些数据告诉大家,你如果做一个很不正规的招聘,比如说只拿到他的简历,或者介绍人一介绍,就邀请他来了,坐一起聊一小时,然后就判断这个人可用不可用,那么这个招聘的可信度是1里面的0.38,也就是说不及格。所以,还要加上心理测评,测评完之后,如果是关键职位的人还要到他原公司取证,这样再加上把整个招聘与选才的流程走一遍以后,招聘的成功率才是0.66。也即做足了之后才刚刚及格。所以我们说整个招聘与选才的过程像打一场仗一样。 我们为什么认为招聘最难呢?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招聘活动。 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以下两点: ①成本领先:换句话说就是,东西卖得便宜。 ②产品特色:如果东西卖得不便宜的话,就要有产品特色。凭着这两点公司就可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但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这两项内容是谁做出来的?答案是人。给企业的竞争增添优势的,不是产品和价格,而是人。人力资源经理人的鼻祖——DaveulRich,写过一本书,叫《人力资源冠军》(humanresourcechampion),在这本书里提出了HR的概念,就是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在他提出HR这个词之前,人力资源部门叫人事部(humanmanagement),或者叫人事管理部门。他认为在出现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之后,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高科技驱使下的商业环境下,发掘和留住人才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 正如体育团体积极网罗最佳的球员一样,未来的公司,未来的商业组织,也将为获得最佳人才而展开激烈竞争。最后他重点指出:成功的商家将是那些善于吸引、发展和保留具备必要技能和经验的人才,这样才能推进公司全球的业务。人是比产品、价格更重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也发现什么事只要一跟人打交道,它就会是最难的,因为它是软性的,是摸不着、看不透的。所以在招聘前,先想好一件事,就是人家为什么愿意来你的公司?这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因为这些候选人换工作时总会有理由,有个顺口溜说得很形象:“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找到这种工作当然最理想了,但是不可能都落到一个人身上。 【自检】 作为人力资源部主管,你认为通常应聘者在择业时最关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演变外文原文

市场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演变外文原文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ts Sources in an Evolving Market Apostolos D. Zaridis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egean University, Chios, Greece Abstract. In a continuously altered and evolving Market, as is the food manufacturing market, the main and long-lasting objective of firm that is the imization of its wealth and consequently the continuous remaining in profit regions, appear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be achieved via the obtainment and maintenance of diachronically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ch it will render the firm unique or leader force in a inexorable competition that is continuously extended in a globalized market. Various definitions and different regards are developed in regard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way with which a frnn it is possible, acquiring it, to star in the market in which it is activated. As result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frnn comes the above the

快递业服务质量与竞争优势关系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快递业服务质量与竞争优势关系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快递业发展很快,随之而来的是快递服务质量低下,导致快递企业丧失其竞争优势,降低了其竞争力。为了找出其解决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下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 1国外关于服务质量与竞争优势理论研究 1.1国外关于服务质量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针对物流服务质量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在这方面有很大成就,在此形成了SERVQUAL量表,这对物流服务的测量起了很大作用。 Mentzer等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基于客户视角衡量物流服务质量的3个维度。他们认为物流服务是一个概念,应包含实体配送服务和客户营销服务两方面。在研究了过去20多年关于物流服务的文献,最终提炼出3个维度即:时间性、可得性和质量性,作为衡量实体配送服务质量(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ce Quality,PDSQ)的指标。但这3个维度实际上只能度量物流整体服务质量中的实体配送服务部分,对整个物流服务质量而言是片面的。 PZB(PARASURAMN,ZEITHAML 和BERRY)(1985)提出了差距模型和10个因素,即影响感知服务质量和顾客服务感知的维度有可靠性、响应性、能力、可接近性、礼貌、沟通、可信度、安全性、理解、有形性10个因素,共包含了97个测试项目,同时指出这些因素和项目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在1988年,PZB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证研究,把量表的项目库由97个项目先精简为54个项目,后又压缩为34个项目,最终由10个维度简化为22个项目5个维度,这5个维度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能力、礼貌、可信度、安全性)和移情性(理解、沟通、可接近性),至此形成了被广泛使用的SERVQUAL量表。此量表成为物流服务质量测评研究的重要分水岭。 Zeitliatnl等人(1985)对SERVQUAL标尺的22条分析中提出了服务质量的五大属性:(1)可靠性(Reliability)——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2)反应/响应性(Responsiveness)——愿意帮助顾客并提供即刻的服务。(3)保证性(Assurance)——公司及其人员使顾客感到可以信赖和信任,包括服务机

工业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国内外综述 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相应的劳动占用和消耗的比较,简言之,即从事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其基本思想主要是投入产出法。 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全面性,决定了其考核方法的综合性,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基本方法---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效益——费用法、功效系数法;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嫡值法、因子分析法。 国外研究综述 (1)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 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Hoover的效益分级理论,Perroux的生长级理论以及Isard的工业群落研究。Hoover认为工业活动和城市的定位取决于三大要素:地方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地方相对集聚分布的产业经济以及交通与通讯的成本。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益(internalretumstoSeale)、定为经济 (loealisationeeonomies)、城市化经济(urbanisationeconomics)。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区域划分聚类分析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间集聚效益。 (2) Patricial E.Beeson&Steven Husted(1989)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美国各州1959-1972年的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原因。 (3) Bell and Pavitt从熊彼特创新模式来考察现实经济中不同工业行业的创新类型,他以企业为基础,把产业分为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信息密集、科学为基础、专有供应商等5种创新模式,藉此通过技术变革的部门模式研究,来解释技术积累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国家模式相联的两个重要特性之间的关系。 (4) Bauer(1990)使用美国航空业的数据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经济性改善等因素。

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关于家电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文献综述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十年蓬勃 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当中, 将竞争优势抛诸脑后。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尤其对于家电 行业,激烈的竞争使得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开发、维持、创新、拥有自己的持久性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5)一书中对竞争优势有如下定义: 竞争优势就其根本而言,来源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买主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高于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对手而言,卓越的价值在于为顾客提供等同效用但价格低廉的商品,或者为顾客提供某种独特的效用而顾客愿意为之付出高昂价格的商品。 蓝海林等(2005)认为: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是指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中,面对类似顾客与市场,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现实或潜在的利润或市场占有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某种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邹国庆(2003)指: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在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越主要竞争对手、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能力或潜能。这种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拥有这种优势,该企业可以获得高于该行业平均收益或超额利润。 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就会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竞争对手或者凭借模仿或者凭借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优势消亡的速度。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的能力进行模仿的过程。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本身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即产生、延续、衰退。当竞争优势发展时,收益增长;当优势保持时,收益保持不变;最终竞争优势因为模仿者、和革新者的侵蚀而衰退。 总的来讲,竞争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企业相对于另外的企业在某种层面上的不对称性或差距,这种差距使得该企业能够比对手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从而使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关于公司的竞争优势的演讲稿

所谓公司的竞争优势就是指比其他公司强的地方,是指一个企业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等,而我公司的竞争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司在资产规模、产品种类、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其他同行业企业,于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质量守信誉诚信施工单位”,每年资信等级均为“AAA级”。公司拥有一大批专业人才,依靠专业化的施工团队和规范的公司管理机制,通过近年来在工程领域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业务范围已涉及山东、河南、上海和江苏四个大省,并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的农民工到产业化工人的成功转型。 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讲,我公司在外墙领域优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率先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成功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达到了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大大提高了公司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通过使用PM2系统成功创建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交流平台、互动平台,细致开展岗位描述、流程梳理、节点控制、制度保障,对岗位职责、人员考勤、日工作写实、管理信息、岗位培训等实行透明化管理,并建立实时工作安排、进度落实、效果评价机制。公司员工角色定位明确、能力素质转变迅速,给整体工作高效开展带来了便利,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透明化、及时化办公。 就企业产品方面而言,我公司产品覆盖范围广泛,首先在外墙保温系统方面有EPS膨胀聚苯板保温系统、STP保温板保温系统、EPS膨胀聚苯板保温系统、岩棉保温板保温系统、发泡水泥复合板保温系统、无机保温砂浆系统,其次外墙涂料方面有高级外墙弹性涂料、真石漆、水性氟碳漆、多彩涂料,还有在EPS 装饰线条和室内装饰方面均形成了系统的由产品到施工的一体化生产过程。 一流的员工和施工原材料一直是我公司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俗话说的好“三分材料七分工”,公司通过信息化管理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的成功转型。一流的管理者、一流的技术人员、一流的现场作业人员,是我公司确保一流施工质量,顺利优质完成客户施工任务,代表我公司企业形象的首要元素。同时在施工材料这一方面,公司不仅拥有广泛的原材料来源渠道,即拥有国内市场比较优秀的原材料供应商包括亚士、嘉宝莉、天长康美达和南京瑞联等其他知名单位,同时部分主要原材料也已经达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源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所谓企业核心技术!是指企业所有相关技术群中能够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最关键技术。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的竞争。因此,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核心技术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核心技术上突破性的创新,所提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也将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勇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独自进行管理。自主创新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这是由于新技术的模仿、解密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法律对这些专有创新和专有技术的保护,使自主创新企业在新技术的持有上具有较强的壁垒,因而能在一定时期内独立地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同时,自主创新企业由于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因而还可能较早地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所需的稀缺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夏普公司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液晶技术为中心的光电子领域作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专长,多角度地进行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一些成功企业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如联想、海尔、春兰等都建立设施一流的技术研究院,并与著名高校合作科研,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自主创新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样也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相对比较大,企业需要有较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承担失败的能力。 第二,坚持持续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要几年、几十年才更新的产品,如今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中就会淘汰。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威胁———新产品加速老化。也许企业还来不及尽情品尝自己技术创新成果的甘甜,技术创新利润就已经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消失了。可见,企业拥有了核心技术并非一劳永逸,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持续创新,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 周期,保持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电脑操作平台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系统和产品,并始终将其作为公司的永久性发展主业。 二、来源于企业核心业务的整合 所谓企业核心业务,是指那些直接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的业务,也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增值过程,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整合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提升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战略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技术结构日益复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投入成本不断增加,所以企业不会再愚蠢地去追求这种全能的过程,而是集中兵力于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企业核心业务的第一步,是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价值链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性紧密相关;价值链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目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摘要] 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不同,对其的来源,影响因素等均有不同观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文献综述。 [摘要] 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不同,对其的来源,影响因素等均有不同观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 可持续竞争优势定义理论基础综述 一、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综述 hofer和schendel(1978)将持续竞争优势定义为企业特有的,针对竞争对手发掘的,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既可以是内生的,由内部核心能力决定;也可以是外生的,由外部环境条件赋予,因而它是企业系统化的综合能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波特(1997)认为一个企业只要能够长时间维持高于其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就可以认定这个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邹国庆(2003)指出,持续竞争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方面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重构的动态过程;二是竞争优势不一定只反映在更高的利润率上,因为企业可能将当前利润进行了长远投资(能力及未来所需的资源),以获得能够长期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潜能。 吴应宇,路云(2003)认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因素:一是能力和知识差别及不可仿制性,二是资源、能力和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区别这两点,对于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十分重要。而这两种因素对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贡献则是在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游达明,彭伟(2004)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以两种状态呈现出来:一是某时点上的竞争优势在长时间内的延续和保持,二是由多个短暂优势连续叠加而成。持续竞争优势是某时点上的竞争优势在长时间内的延续和保持,即在所有的仿制作业被尝试之后,企业仍能保持的竞争优势。尽管有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倾力模仿或减少它的优势,而企业的优势仍然存在。因此,持续竞争优势被定义成一种所有的仿制作业已被尝试之后仍然存在竞争优势的均衡。 刘建伟,张正堂(2003)进一步概括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两大特征:一是“动态性”,即可持续竞争优势不是宿命论,不可能因为运气或拥有某项秘诀而一劳永逸地获得竞争优势,无论在什么结构的市场上(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只有不断创造新的条件才能维持竞争优势,或者以新的竞争优势替代旧的竞争优势,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连续性”,即绝对的竞争优势是由相对的竞争优势组成的;长期的优势是由短期的优势组成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由一系列不间断的、甚至是一些小的和不重要的、短期的竞争优势积累而成的。 在经济和管理研究领域中,由于具体的分析角度不同,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二、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基础概况 对持续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可分以下四种: 1.产业结构决定理论模型为代表的持续竞争优势观 该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在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服务创造竞争优势

服务创造竞争优势 服务是行动、过程和表现;包括所有产出为非有形产品或构建品的全部经济活动,通常在生产时被消费并以特殊的形式提供附加价值。 客服服务是为了支持企业的核心产品而提供的服务,通常包括:回答问题、接受定单、事物处理、投诉处理以及日常安排等,一般来说客户服务并不收取费用;优质的客户服务是建立客户关系的必要因素,但不是能把客户服务与企业为销售而提供的服务相混淆。 供应商的观点是:所谓客户满意是成功的理解某一客户或某部分客户的爱好并着手满足客户需要而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 客户的观点是:所谓客户满意是客户在历次购买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或组织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心理状态。 客户忠诚是指客户忠诚于某一品牌并对竞争品牌采取某种程度的漠视态度。 忠诚客户的特点:持续购买公司的系列产品,购买期望的各类产品,使用产品并且不断的协助公司进行宣传,对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免疫性。 服务设计的挑战 单纯用语言来描述的服务的危险: 1、过于简单:要描述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单靠语言太不充分了; 2、不全面:人们在描述服务时常常会忽略细节或服务中不熟悉的要素; 3、主观性:人和人在用语言描述服务时都会因个人经历不同以及接触服务的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别; 4、具有偏见性:任何两个人不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定义同一个形容词 建立适当的服务标准的必备因素 1、服务行为的标准化: 把客户的期望转化成确切的服务质量标准依赖于所要实施的任务或行为能够标准化程度,或者能够成为日常规范的程度; 2、正式的服务目标和目的: 为个人行为或行动设立具体化目标; 3、由客户而非公司定义的服务标准: 客户定义的服务标准不需要与服务企业的生产率和效率发生冲突,是由客户对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感性衡量而确定的。 客户对整体服务质量的评价,是在多次服务体验基础上不断进行质量评估的积累,而因服务接触是形成服务质量的必经途径和建立服务标准的必要组成。 什么时候不应该提出行动方案? 1、还没有清楚的了解客户的期望 2、得不到客户的认可或支持 3、缺乏可操作性 4、没有必要资源保障行动方案的落实 5、不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客户为什么要投诉? 1、客户的期待未能被满足 2、客户的感受被忽略 3、产品品质不能达到客户要求 4、服务承诺未能兑现

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

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在产出规模、、、、产品质量、信誉、开发以及和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企业竞争优势是这些有利条件有利构成的整体,是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所指的企业竞争力,是指、和销售产品和劳务,参与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所决定的。 企业竞争优势的类型 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信息技术战略家鲍尔(BernardH.Boar)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五种类型: (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或服务; (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 (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地; (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更及时地满足的需求; (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 [] 供应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优势。 可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和。 (1)的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加强关系的管理,可以降低的。首先,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市场采购的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减少。的风险、不完全的往往使企业蒙受损失,失去许多机会。其次,大规模的以及长时间的合作,可以使供应商在上给企业实行优惠。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的采购本身就降低了原材料的;另一方面,供应商同样由于不确定性的降低而使费用下降。 (2)库存成本的降低。库存成本的降低来源于供饮链管理对市场的能力的增强。在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的降低可以减少存储费用、、运输费用。任何的和都会增加的管理费用。的增加,会使其搬运费用增加。采用供应链管理后,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批次、小规模的采购和供应商送货来减少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在制品的流动,减少运输费用。最终半成品和产品的数量也会减少。 (3)销售成本的降低。销售成本的降低得益于销售渠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管理了、,在中降低了成本。首先,企业与批发商之间大规模的货物运输,利用了的,降低了。其次,减少了在销售过程发生的带来的损失。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 [摘要]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 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 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分析了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如何根据这一范式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空间,战 略选择 美国着名管理学教授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 项目了。”在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过剩状态、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时,过度竞争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定是难以生存的企业,而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界 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强调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些方

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亏损?面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如何作出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更具解释力的动态分析架构。 一、综述 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或者超额 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初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 分析理论,第二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在能力的核心能力理论。 1.产业分析理论 第一类观点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C—P)。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波特,1985),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

最新财务竞争力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1、郭晓明(2004) 定义: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财务系统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结果。提出了识别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方法,并指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以财务竞争力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财务管理。 方法:根据己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财务核心能力进行评价。先通过专家对所选出的指标体系建立序关系, 根据重要性原则排序, 然后通过相邻的两个指标作出相对重要程度比较, 确立权重系数。最后通过线性综合的模型进行评价。 郭晓明(2004)引入企业能力理论,创新提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其研究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异质性、独特性、协同性的特征[31]。王艳辉、郭晓明(2005)指出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财务系统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结果。财务战略一旦选定,就意味着与企业的财务竞争能力连接起来,现代公司理财应实行战略财务管理,通过培育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来实现企业财务竞争力最大化[32]。 出处:郭晓明.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新论.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9):26-27 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10-12 2、郝成林(2005,2006) 定义: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价值链或供应链企业群的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围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财务竞争力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构成要素:财务战略、理财能力、财务资源、财务执行力,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就能对企业财务竞争力产生影响。 逻辑关系:财务竞争力=(财务战略+理财能力+财务资源)*执行 出处:郝成林,项志芬.财务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解析.财会月刊(理论),2006(3):61一62 欧谨豪(2006) 定义:从企业并购的视角,认为企业财务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企业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以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为基础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一组分散的资源、能力等财务要素都不能称其为财务竞争力,只有将他们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 出处:欧谨豪,刘雪辉.财务新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金融经济,2006(12):178一179 欧谨豪,基于并购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11 3、程燕(2009)朱晓(2007) 定义: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前提是企业财务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有效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财务竞争力是指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 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 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竞争力, 包括财务生存力、财务发展力和财务潜力等层次。 特征:一是财务竞争力是战略性的财务能力。财务竞争力战略主要为差异化战略和协同性战略; 二是财务竞争力具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对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财务竞争力必须培育竞争意识和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 三是财务竞争力的目的是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全炯振,2009)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本文主要结论是:1978~2007 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按照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顺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贡献之后的“余值”,在这个“余值”中还包括没有识别(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些引起产量变化因素的作用,所以,只能相对衡量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程度。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赵文、程杰,2011)本文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rnqvist-Theil 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85~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1.7%,并没有高速增长的特征。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 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王珏等,2010)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 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4%,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3%和西部地区的-6.0%。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各地区技术效率则存在着普遍的下降趋势。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

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竞争优势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 案例3: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竞争优势 思科(Cisco) 公司电子商务应用 思科(Cisco)公司是世界最著名的网络设备制造商之一,从1984年成立以来,以年增长率50%左右的速度保持高速的发展。思科的成功绝不只是因为思科卖的是最热门的网络基础设备,更重要的是,思科成功地利用了它所提倡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电子商务系统,从而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企业运营模式。 1992年,思科公司现任高级副总裁兼CIO彼得·苏维克向当时的总裁约翰·摩格里奇提出,公司应当制定一个全新的利用互联网来改造公司的运营体制的战略方案。摩格里奇问他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他说:“需要9个月,但是公司必须将它作为工作的重点。”摩格里奇答应了。此后,苏维克成功地构建了思科电子商务系统(Cisco Connection Online,CCO),从而使思科公司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的先驱。目前,思科运行着世界上最大的商务网站,已在Internet上开展了其所有业务。它全面采用Oracle的数据库、Internet技术平台及前端应用程序,建设了面向全球的交易系统,并已将市场及服务扩展到了全世界的115个国家。思科每年的交易额高达140亿美元——每天超过4000万美元,接近全球电子商务总收入的20%。易用的、交互性的基于网络的商务解决方案,使思科与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的联系更富效率,减少了用于生产、配送、销售、客户服务等环节的费用,发货时间由三周减少到了三天;在新增员工不到1%的情况下,利润增长了500%,仅每年节省的运营支出就达8.25亿美元。 电子商务系统使思科实现了“虚拟化”运作。思科的第一级组装商有40个,下面有1000多个零配件供应商,其中真正属于思科的工厂只有两个。思科的组装商、供应商的内联网(Intranet)通过互联网(Internet)与思科的内联网相连,无数的客户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再与思科的网站挂接,组成了一个实时动态的系统。客户的订单下达到思科网站,思科的网络会自动把订单传送到相应的组装商手中。在订单下达的当天,设备差不多就组装完毕,贴上思科的标签,直接由组装商或供应商发货,思科的人连箱子都不会碰一下,70%的思科产品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基于这种生产方式,Cisco的库存减少了45%,产品的上市时间提前了25%,总体利润率比其竞争对手高15%。思科不用在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投资,就能轻松应付增长迅速的市场需求,对市场的反应也更敏捷、更安全。 思科提供完备的网上订货系统,客户在网上可以查到交易规则、即时报价、产品规格、型号、配置等各种完备、准确的信息。据思科的统计数字,98%以上的网上订单是正确无误的,而在过去,差不多40%的订单有报价或配置错误。网上订货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大大减少了传统的交货时间。 此外,电子商务系统帮助思科在客户服务领域全面实施了CRM。当客户购买了思科的产品后都会得到一个密码,70%~80%的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问题通过网上服务支持系统就能解决。仅此一项,思科一年就能节省1.2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客户满意度提高所带来的好处。思科公司的CEO约翰·钱伯斯先生说:“这使我们可以在技术支持中少使用1000名工程师,我将他们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上,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CRM系统还使思科能够及时和妥善地回应、处理、分析每一个通过Web、电话或其他方式来访的客户要求,使公司的客户满意度由原先的3.4提高到现在的4.17。4.17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这项满分为5的调查中,IT企业的满意度几乎没有能达到4的。 讨论思考题: 1.思科是怎样通过电子商务系统获得竞争优势的? 2.电子商务系统在思科公司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哪些战略性作用? 3.要设计一个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系统需要哪些条件? 4.“虚拟化”运作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5.为了培养自己应用IT技术获得竞争优势的习惯,请你以组织信息技术应用顾问的角度(或消费者的角度)谈谈怎样使非我们的大学获得竞争优势?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牛三勇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