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作者: ————————————————————————————————日期:

?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

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孔子魅力做人处世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读《论语》感悟

读《论语》有感 孔凡江 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从《论语》中学习“万世师表”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做人之根本?下面是我读后粗浅的感悟。 孔子论学 一、以德育为主,全面发展。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认为为人处事、立国都应以诚信为本,民无信不立,并深刻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处理事情,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那车怎么走呢?看看我们生活的今天,食品不放心,用品不放心,就连药品也不放心。虽然这只是个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现在的社会道德良知在缺失。我校领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在教师中提倡发扬传统文化学习孔子思想,在学生中常抓小学生日常用行为规范。 二、言传不如身教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读《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民主的,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常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上课就是大家在一起轮流发言,自由讨论,然后他作一个总结。他的总结也不是说自己的就是绝对真理,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是一篇好的,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于丹《论语》心得》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以下是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手机版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网、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

论语心得体会关于工作的

论语心得体会关于工作的 篇一: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胆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找个快乐的一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老师利用她独特的个性视角,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

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记得于丹老师说记住《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恕”,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恕”,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快乐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快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新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 自己心灵的家园。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己的心灵安个家。 在当今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时候,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下面我就结合自

己的实际情况,谈在论语学习中的体会: 一、学为先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上起,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逐渐地完善自我。学习不仅是指在课本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积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就像臵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了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二、做为上 《论语》中提到,不在其职,不谋其政,其中就隐含着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是我们在这个位臵上要履行好自己的

读论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_初中作文

读论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读论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谢您的阅读!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者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

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理想是生活的黄金,而只有具备淘金工人在沙里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这生活的黄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灭,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人生的理想,向他见到地平线一样,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后退一步。有生命力的理想绝不能像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没有理想的人生如雾海,没有奋斗的人生如浮云,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理想与妄想不同,因为妄想偷越人生的范围;理想与幻想不同,因为幻想是无可遵循的途径;理想与野心不同,因为野心常出之于自私与占有。理想与内心的修养是息息相关的,内心的修养直接关系到理想的实现。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doc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二)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

学习论语心得感悟

学习论语心得感悟 学习_论语_心得感悟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孔老夫子给了我们很多道的启示,比如: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天地之间,万物生灵,无非一个“道”字。道是什么?也无非就是原则、规则、规矩、规律。《论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要把握好原则,把握好分寸。这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确有很大帮助。 “饭蔬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我)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手臂一弯当枕头,生活条件虽然清贫些,却也自得其乐。对于那些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生活,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毫不在意。”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要把握好度,过头了就不好了。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钱”之时,那真是可怜又可悲的事。看看孔老夫子,对清贫的生活也乐在其中,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有此境界的人能有多少?“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值得点赞,值得学习。 我们日常也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也都是说的这个意思。贫和富都只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与生命状态和追求不一回事。一是每个生命都有不同,每种生活也各有其乐趣和意义。谁

又能因为穷而否定他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谁又能因为富而可以抬高自己鄙视他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行不能修明,学问不能讲习,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这是讲的道德、素质、品德、境界。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是物质也好,精神名利也好,与世无争、淡泊明志也好,但必须讲德、讲学、讲义、讲善,这是对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无德之人不算人,无学之人难为人,无义之人枉做人,无善之人是罪人,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还应该有精神追求和心灵上的追求。 对于公职人员、党的干部,也有这方面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我们常讲的“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等也是一个道理。做人得讲本分,每种职业有各自的职责,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使命。特别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要志向远大,淡泊名利,不怕担负责任,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心得》一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孔子的至理,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了经典,使人领悟到该如何在现代这个浮躁喧哗的世界安身立命。下面是第一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于丹论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 ___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 ___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

《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论语君子之道观后感

《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论语君子之道观后感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第二篇: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第四篇:要做就做最好--赢在执行观后感第五篇: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篇:《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着,记载了孔子的一言一行。现在回味孔子的人生,我只能感叹道:“君子!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考虑大家而不是在危机关头只考虑自己的私人恩怨,小人则反。我想,能在危机关头而临危不乱,那还确实是君子,是英雄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时刻想着众人的安危,有情义,有良心; 小人则只顾事情的利益,却不去想事情的是非对错,一味地想得到好处。如今的社会正是缺少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可君子还分两种,一种真君子,一种伪君子,人们赞扬笃实诚信的人,而行动比言论更重要。只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与行动符合,读再多的书也是茫然。真君子是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 但真君子要做到何种境界呢?有三条原则: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多次夸师傅孔子为君子,孔子总说不是,自己还差得远。不过只是谦逊之词罢了。这孔子倒还是真君子啊!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读《论语》有感 陈彤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 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读《论语》有感想范文】一则读论语感悟

【读《论语》有感想范文】一则读论语感悟自从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 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于丹老师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论语》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

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丝清凉,一份释然,一份感悟。 于丹说:“我不主张从性别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的确,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孔子,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论语》链接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题却很单纯,单纯到只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它传递的温度是一种态度,一种说,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没有。于是他的同学子夏就说了一番我认为很有深度的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于丹针对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缺憾,我们可以转化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式。” 人生决不会尽善尽美,而面对缺憾也是一种勇气。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有这种勇气的,因为我觉得,比起我所拥有的,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话说:“朴素的,温暖的态度。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只是通过于丹的讲解识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这一角写下来,因为这见证着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谁能无憾。《论语》中说,有一次,司马牛忧伤的人生中应该计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应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我写道:“我们多么幸福,我们还活着,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可以肆意的奔跑。”所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面对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样我们会很快乐,很满足,进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这个缺憾将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他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对于缺憾学会微笑吧! 关于处世之道,于丹也教给了我们很多,她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于丹说:“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处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种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严。孔子不赞成以怨抱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一种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当然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因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对于已经有负于你的人是种浪费。 于丹这番话让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说的宽容是处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终摒持这一观点,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因为我对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态度,让不少同学喜欢拿我开刷,为此我很郁闷。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尝试让自己懂得一点分寸,也让别人给我留些空间。 说道这儿,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种想法,坏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宽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对那些不太好的同学都很宽容和友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也在脑中淡化,原以为是长大了,世故了,现在我才明白是他们消磨了我的宽容和耐心。对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现在我的'原则是:对于该以德报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会浪费力气。 在于丹的心得里,还有一部分让我感受颇深,那便是交友之道。关于这个《论语》中有很多,于丹也讲解了很多。但我觉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与朋友相处融洽。 《论语》中有句话:“言未及之言谓之躁。”于丹解释说:就是话还没有说到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