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毛概复习资料试卷(二)

毛概复习资料试卷(二)

毛概复习资料试卷(二)
毛概复习资料试卷(二)

试题B(毛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是在:(C)

A.八七会议以后

B.遵义会议以后

C.延安整风以后

D.中共七大以后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B)

A.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C)

A.帝国主义战争的时代主题

B.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C.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D)

A.帝国主义战争的时代主题

B. 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C.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5.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基本内容的文章是:(B)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论新阶段》

D.《论人民民主专政》

6.革命的首要问题是:(C)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对象

C.分清敌友

D.明确革命任务

7.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C)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战争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发展资本主义

9.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D)

A.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B.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C.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D.近代中国是—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10.提出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发展

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的讲话是:(D)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新民主主义论》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A)

A.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12.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D)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3.中国的基本国策是(C)

A.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对外开放

D.保障人权

14.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的是(B)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1992年南方谈话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C)

A.公有制为主体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16.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B)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多种所有制经济

D.人们的素质

17.邓小平提出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实现共同富裕

C.先富的带动后富的

D.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

18.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A)

A.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B.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C.农业向工业的转变

D.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

19.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核心是:(A)

A.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国家安排就业

D.政府促进就业

20.台湾问题的实质是:(D)

A.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B.美国的干涉问题

C.台湾岛内人民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历史方位主要包括:(BD)

A.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B.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C.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D.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它们是:(ABCD)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官僚资本主义的特征主要包括:(BCD)

A.妥协性

B.买办性

C.垄断性

D.封建性

4.决定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因素是: (CD)

A.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

B.中国革命的动力

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方针是:(AB)

A.积极领导

B.稳步前进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们是:(BC)

A.党的领导

B.公有制占主体

C.不搞两极分化

D.人民当家作主

7.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其决定性因素是:(BD)

A.中国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C.中国的人口素质水平

D.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8.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AB)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敌我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ABCD)

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0.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BCD)

A.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B.乡风文明

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基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它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3.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改革开放以采,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答案:(1)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①艰难探索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

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②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人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

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

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