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方案

教案模板

教学难点

及解决措

1、画力臂

2、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教学设计

思路

一、引入新课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

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

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

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

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

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

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

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能够)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

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2.关于力臂的教学:

教师: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出示动画实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 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 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 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裴家堡初级中学刘明 摘要: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从2012年11月立项伊始,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严密的课题论证,理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课改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表现。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 国内近期对于学生有效学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张承凯在《赤子》期刊上发表了《学生有效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研究》、何基生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上发表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等等,各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都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态度、兴趣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对导致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及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涉及较少,期待研究解决。 课题创新要点: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形成策略体系,力求使有效教学理论校本化、个性化。把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策略研究定位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三方面,着重探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氛围营造、问题解决、知识应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 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初中物理课教学模式.doc

初中物理课教学模式 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上,应该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深入探索 探索是问题产生的基础,是进步之源,推理是探究式学习的后继。问题产生,启动思维,深入探索,让学生先寻求,学习"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这段课程,我先让学生预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探索。学生不断总结诸如: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闭合与否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的快慢和运行的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是深入探索的收获。 二、巧妙的课堂提问 提问会刺激大脑皮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南宋张载说过:"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提问要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让学生波澜起伏,教师做好引领工作,物理就是一个钻研和提出疑问与解疑的过程,要善于激发兴趣,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及时与适当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保持不竭的热情,乐此不疲,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想学、爱学、会学",能够"学会、学巧"。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具备合作意识,这是"探究"性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总之,物理教学要知机识变,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经验,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不断推陈出新,挖掘学生潜质,让课堂春光熠熠、灵性闪烁,到处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才能够在教育天地中愈行愈远、不断提升。 篇二 一、教师要将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了结合在一起 物理教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是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实验过程来加深印象、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原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效地将实践课程联系在一起。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当然也能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物理教师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 1、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设疑教学情境,在学习沪科版初二物理"光的折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杯水和一根筷子,然后将筷子插进水里面让学生观察筷子的变化,那么学生就会发现筷子进入水里面竟然变弯曲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筷子为什么变弯曲了吗?是老师变的戏法?还是?"通过这种设疑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那么相信他们一定会有强烈的欲望要通过学习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那么老师再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分析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2T09:24:10.747Z 来源:《知识-力量》3月下作者:李凯 [导读] 微课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网络为主要的现代化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来实现的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盘水市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000)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网络为主要的现代化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来实现的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让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化,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环境,需要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善于把握微课教学模式功能的具体应用,不断的深入研究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设计。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优质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分散性思维的强化,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就可以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功能优势,通过简短的教学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与实践。 1、综合概述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以信息化网络为辅助性工具,通过相关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课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圣胡安学院。它包含着五个教学步骤,包括要求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罗列出相应的知识重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总结;完整的制作教学视频;适当的布置课后作业;最终将教学视频与教学任务,及时上传到教学管理系统内。微课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后,胡铁生教授则提出了教授视频为微课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它属于通过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来详尽地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新型教学活动,能够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2、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研究 2.1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课堂的设计与制作时。应当遵循微课教学流程的要求,注意时间的控制,一般控制在10分钟范围内。在教学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对本节课程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讲座,适当的插入到教学课件中。最后,布置适当量的课后作业,把微课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2.2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进一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实现智慧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善于把握微课教学优势,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被激发出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转换能力的逐渐强化。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来布置适宜的课后作业。当y=kx+b时,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会随着k值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函数图像不同倾斜度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点。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直觉转换与观察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平台的利用,引导学生自主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同时掌握应用方法与技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数学思路的创新探索,寻找更加简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在新型的数学智慧课堂环境中,实现数学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3微视频设计 智慧型课堂设计中,微课教学离不开微视频的设计。微视频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视频内容具有层次化,重视逻辑设计。从微视频任务布置、知识讲解,以及知识获取等方面全面布置,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在智能化的提问与解决对策管理体系,不断拓展数学教学活动。当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期间,必须对微视频进行深入感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微视频中的知识。观察微视频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体验与感悟微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任务,规划好知识学习步骤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微视频,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测试体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对微视频进行解读,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与工具,根据微视频教学原则对为微视频详细讲解。着重于一个知识点出发,不断延伸微视频内容,控制好微视频播放的时间,一节课程中微视频播放最佳时间为5-10min。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微视频内容进行练习,复制微视频的知识点,将其融入到新知识中,尊重数学知识中的差异性特点。 微视频在数学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支撑智慧课堂教学发展。特别是微视频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流程的规划,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与数学学习产生共鸣,认同数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知识水平,并且分层次布置数学任务。具体智慧型课堂中的教学应用,可以从支架式资源与教师讲解视频的录制方面出发,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解读。其次是获得新知识。这期间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探究的方式获得更多数学新知识。具体教学实施,主要也是结合支架式资源,对教学过程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记录数学知识,及时将知识点进行统计分析。再次是个性化测试与提升环节。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测试,根据具体的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数学学习方式。具体实施步骤中,需要教师制作测试单,检测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水平,并且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案。不断通过微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知识体系的个性化构建以及智慧型课堂的客观评价。期间教学任务是个性化构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利用典型问题解答的方式完成数学学习。具体需要通过微课资源的个性化设置、问题案例的分析等实现。以动态测试的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化进行凸显,划分班级、学校以及区域等,全方面进行数学教学。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的各个教学领域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最为重要教学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应当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最适宜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是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具有着加强大的功能优势,还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因而,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当深度的把握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制作高质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试行)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配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特制定初中物理学科高效课堂模式,仅供本学科教师试用。 一、课前预习(明确目标、以标导学) 1、根据上一节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示,建议以学案形式呈现。 2、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作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 3、在自学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此环节建议在课下进行,也可以课上进行,但时间不可过长。 二、交流质疑(情境导学,唤醒思维) 1、小组内或全班面前展示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2、在学生交流(或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本节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与分类,以便于教师在新授课中集中讲解。 三、典型讲解:(精讲适练、突出探究;) 1、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精选的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如可以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究性问题应该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推理和验证)。对于展示情况展开质疑释疑,注意捕捉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2、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或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 四、自主学习(及时反馈,分层巡批) 1、下发《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与分类(分组进行)。

2、每四人一组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注意:生教生,生帮生,生查生,由小组长调控管理。 3、教师巡堂指导。 五、课堂巩固:(规范作业、强化监控) 练题导思:分层次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题目,要求: 1、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点 2、交流讨论完成综合点、难点 3、对所做的题目反思:思考并找出所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做到“做有所为”——知道教师出这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并记录于反思本。 六、知识检测与矫正:(有效反思,提升自我) 1、检测:下发本节分层次的检测题目,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自己的题目作答。 2、矫正:教师查组长,组长查组员;教师教组长,组长教组员,组员教组员——师生互动。 3、教师订正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注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要根据实际内容进行安排。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正如魏书生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

微课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日期: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级学科:____ 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所属专业: ____ 学前教育_____________ 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适用对象: _ 本科_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 ____闫芃________ 滨州学院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课程名称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授课对象学前教育本科 授课内容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观察授课时间2013年4月26 日 教学背景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将相关的专业理论具体付诸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学科。本次授课内容是其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的一个知识点,即幼儿教师如何通过观察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主讲二个要点:一是观察的含义;二是观察的指导。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去年九月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当前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其中,在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指南》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渗透《指南》精神,使学生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由于我系学生平时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较少,缺乏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幼儿园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观察的含义及指 导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组织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树立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思想,积极引导幼儿 开展科学探究。 重 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的指导; 教学难点:观察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浅谈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112666830.html, 浅谈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作者:彭正茂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7年第02期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摘要:从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设计原则阐述了微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同时以 数学为例提出了三个适合数学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设计,并给出设计者需注意的问题,抛砖引玉,深入研究微课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系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微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一、微课程的特点 所谓微课程,就是要包含“微”与“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微”更体现了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另外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不是将原本一堂课分解成若干个10分钟,而是要设计一节10分钟的课。 其实微课程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课程由于其灵活性、片段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迅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所以,灵活、便携、内容精练是其又一特点。 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程不是以章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要有但不能强。虽然课程肯定要有基础作为铺垫,但课程的独立性决定了微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微课程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存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便很容易失去其独立性,将会失去微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品。 微课程作为课程单独存在,其独立性是微课程能够风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遇到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直接进入某个知识点内容的微课程,不牵扯前因后果,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理论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要对教学环境进行全面的开放,但是在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做到这一點,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模式,改进传统的做法,提高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质量。 标签:初中教学;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物理教学也就必须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教学方法,成功的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教师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就能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是物理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环节,现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效果探讨如下。 一、改变授课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讲授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教学内容都讲得清清楚楚,不给学生留一点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将学生的头脑当作一个容器,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没有回味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过程,认真改变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按实验要求让学生亲自试验观察结果:“当水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像这样的通过实验结论引出了折射定律,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并牢牢记住的。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知识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动力,这样才能产生教学艺术的效果。 二、摒弃传统模式,大胆尝试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讨论恰恰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较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例如判断球的空、实心问题,就可通过比较密度、质量、体积等多角度、多思维去解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各种方法,在讨论中,通过对一道题多解法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妙处,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回答问题以解惑,是教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欢迎学生提出疑问,热情解答这些疑问,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是物理发展的一个动力,是创造意识的具体体现。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文件精神,推动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展示优秀教师教学风采,学院拟于2013年3月至5月间举办微课教学比赛。本着全面发动、广泛参与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教师。 二、比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参赛教师自选一门课程,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一)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可以选用以下5种视频格式中的任意一种:mp4、rmvb、mpg、avi、wmv。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 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可单独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三)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大类、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三、比赛程序 (一)各系初赛 各系(基础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按照“比赛内容及要求”自行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初赛。各系(基础教研室)4月15日前完成初赛,并推荐优秀课程参加院级比赛。将推荐课程的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辅助材料及教学方案设计等材料上传至数字化教学平台。各系(基础教研室)推荐人数见附件1,评选标准见附件2。 (二)院级比赛 学院通过数字教学平台公布所有参评课程,在4月16日—4月19日组织全院范围内投票,对课程进行评比。 本次院级微课教学比赛分设团体优秀组织奖项和个人奖项。其中优秀组织奖2个,个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若干。 (三)省级推荐 根据院级比赛成绩,将按大类选取、推荐优秀课程,进一步整改材料后参加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四、其他事宜 (一)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注明姓名、微课名称、所属学科大类、视频格式等信息。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初中物理总结资料讲解

初中物理总结

2017—2018学年初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两个班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为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教学中实施“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所学、学有所得;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上好课,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好下面的工作:(1)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适当的搜集、补充资料;(2)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等出发,精心设计好每节课;(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4)按照“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讲练结合,精心布置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抓好培优补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甚至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加强师生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 (三)学习教学方法,钻研“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推进“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是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的途径。 (四)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1)

初三下册第五章第2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的探索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体会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过程设计 板块一:引入 1.同学们,在整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章中,前几节我们已经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平行线的学习过程思考,紧接着我们会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应对】教师根据情况可作适当提示----与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上面引. 2.由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关系,请同学们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会有哪些呢? 【问题应对】教师根据情况可作适当提示----往边、角、对角线方面想?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思考,现在我们要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的唯一依据是什么? 【问题应对】在知识链接中,教师已点明了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学生基本会说出是定义,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确定义是平行四边形的第一个判定方法,生口述它的几何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想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比较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让学生能及时触摸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

利于本节课知识的顺利进行. 板块二:探索与证明 (一)操作猜想,探索定理 1.(1)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两组长度分别相等的细木条),你能尝试着在平面内将这四根细木条首尾顺次相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2)动手操作,感知探索 ①自主探索 ②合作探索 ③班内展示交流 2.回思操作,表述猜想. 3.教师板书猜想的命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里,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探索,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自主探究,证明定理 1.设疑 前面我们的操作猜想一定成立吗?(让学生明确还需进行验证) 2.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2)交流证明思路. 3.得出判定定理1 师板书,引领学生用几何符号表示. 4.反思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严谨的推理证明,论证发现的正确性,从而得出判定定理1,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感知如下问题: 1.数学问题必须言必有据,证必有理. 2.研究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感知辅助线的作用). 3.性质与定理的互逆关系. 4.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5.引领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及方法.

相关主题